景德镇仿古窑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99
颗粒名称: 景德镇仿古窑炉
分类号: TQ174.7
页数: 17
页码: 163-17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景德镇仿古窑炉情况包括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徐家窑及作坊群、天宝龙窑等。
关键词: 景德镇 仿古 窑炉

内容

一、清代镇窑
  镇窑为景德镇清代广泛使用的烧瓷窑炉,现存的镇窑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1980年由景德镇老城区窑里弄天后宫迁建于昌江区枫树山蟠龙岗,坐落在一个以陶瓷文化旅游为主题的AAAAA级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按照天后宫原型布局重新组合的这座镇窑,是景德镇当时最大的一座传统300担蛋形柴窑。2009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镇窑复烧成功。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在央视《正大综艺》栏目的聚焦下,宣布这座窑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体积最大、烧瓷最多的瓷器柴窑”。2000年7月,该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天后宫窑已经被文化部列入推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镇窑窑房是景德镇清代典型的烧瓷窑房结构。为穿过式木构架建筑,窑炉位置约占窑房1/4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为两层结构。底层为装匣、开窑之用。二层柴楼主要用来储备松柴。窑炉炉顶呈拱形,采用窑砖做无模砌筑的蛋壳结构,与中国全砖结构的无梁殿收顶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窑的烧成室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窑炉长18米,最大宽度约5米,体积近300立方米。窑炉门高2.4米,拱形,外沿呈八字状。高达21米的烟囱用单砖砌成。这种窑火焰长而灰分少,且不含有害物体,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等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窑炉按照各部位火焰流动及温度分布情况,可以分别装烧高、中、低温度的瓷坯。在窑炉烟道部位,利用余热的低温,可烧造窑砖。砌窑和烧造技艺向来被视为绝活。“挛窑”是景德镇瓷业的俗语,指砌窑和补窑,这是一门传统窑炉营造的技艺。数百年来,这门技艺为都昌余姓人专营,历来传男不传女。随着时代的变迁,窑炉结构和燃料的改变,传统柴窑数量急剧减少,掌握“挛窑”技艺的传人多已相继故去。如今,“挛窑”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窑修复采用特制的挛窑泥和窑砖,挛窑泥必须取自田泥,即水田表层下面的泥土。制窑砖的原料为黏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主要有黄土、红土、砂土3种。黄土黏性好、耐火度高,红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然后经过踩练、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制成。
  挛窑的步骤先是摆窑墙脚,接着是砌内胆窑墙,再修脚棚,达到规定高度后开始卷窑棚,卷窑棚用的条子砖两端大小不一,边卷窑棚要边砸棚砖(青砖),堆砌的青砖起加固的作用,施工时,人便可以踩在窑棚上,重压对窑棚也起到了加固的作用。窑棚做好后,要在窑室内壁抹上一层塘窑泥(匣钵土),起密封保护的作用,烘炉后土质烧结,窑炉也就耐用。窑炉上端留有排气孔和看火孔,供把桩师傅观看燃烧室的火焰。
  柴窑的烧造火候,全靠有经验的师傅来掌控,景德镇人称之为把桩师傅。镇窑需要长达20多个小时不间断地加窑柴烧造,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其间,窑工严格按照清代柴窑烧造的模式作业,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全凭肉眼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在长期的实践中,把桩师傅练就了非常绝妙的“吐痰测温法”,即通过观火孔,吐一口痰水下去,以其瞬间的变化来判断窑内的温度。把桩师傅是镇窑烧造瓷器的关键性人物。一个好的把桩师傅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三年一个状元,十年一个把桩”是景德镇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句行话,足见把桩师傅的培养是多么不容易。现在,景德镇能够掌握看窑火的把桩师傅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仅有的几个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窑房为木质构架,主柱及架梁选用质地坚硬、经久耐磨的松、槠等普通杂木。梁柱构件的制作,对躯干的自然弯曲不做任何修整,只是砍去枝杈、刮去树皮,再凿制榫卯装配。窑房二层用于放窑柴,按一窑次七百担松树窑柴计算,常年能贮存三至四窑次的松柴,平均每平方米的日常负荷达一吨以上。窑门前的楼面设有闸口,贮存在楼层的松柴可通过闸口直接滑落到窑炉门前,减少了搬运燃料的时间和劳力。中部屋顶局部升高约1米,有利于散热和通风。窑炉附近的楼层设置了洗浴间、账房、休息间,给窑炉工人及管理人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窑的附近保存着景德镇自明代以来延续使用了数百年的瓷器成型作坊建筑。这些明式作坊遗存,直观地展现了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的全貌。瓷器成型作坊为封闭式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屋向内院敞开。每组明式作坊,均以一栋正间为主,配以廒间和坯屋。正间一般面南,为制坯、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制瓷工序的操作场所。正间十至十二开间,每一开间,面阔2~3米不等,进深5~6米不等,除部分贮藏间或住房(楼层),各开间不做任何隔断,由东向西依工序流程安排成型、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一系列半成品操作设施,形成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景德镇制瓷生产工序从坯坊正间的生产设施安置中可以得到部分证实。坯屋一般面西,用作揉泥和陈腐泥料。各建筑之间的场院中间开凿一至二列水池,俗称“晒架塘”,是淘洗瓷土的场所。晒架塘上部置活动木架,俗称“晒架”,可搁置坯板晒坯。
  明式作坊的构架,为穿过式三架梁,前后视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间无任何装饰构件。正间出檐深,达1.4米以上,形成檐下走廊。平面标高不等,正间檐口内侧比场院下凹0.5米,檐下走廊比场院则高出0.3米。这种构造既可阻止场院流水向正间内部渗入,又保持了走廊本身的干燥,还可以在高台式走廊上将瓷坯轻而易举地放在梁架上干燥。其厂房设计简易、周密、巧妙、实用,是明代成型作坊的代表建筑。
  二、明代葫芦窑
  瓷业发展进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烧造工艺的进步。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器烧造使用的是龙窑和馒头窑,并且龙窑的形制由长而斜向短而陡发展,并最终被馒头窑取代。而在明朝,葫芦窑成为景德镇瓷器烧造的主要窑炉,前后使用了近300年,它兼备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在烧成技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葫芦窑由前后两窑组成,因前短后长形似葫芦而得名。葫芦窑前端设窑门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六对投柴孔。整个窑底前低后高,坡度约为1000,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龙窑的遗风。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景德镇葫芦窑“似卧地葫芦”,窑顶有12个圆眼,烧窑时先将窑柴投入前室火膛,烧20个小时左右,然后将窑柴从投柴孔中投入窑内,续烧4个小时左右,整个制作过程“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御窑厂北麓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竟发现了六七个葫芦窑,可见景德镇明代葫芦窑的使用规模。
  在考古研究对比测量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窑址的后室有长有短,大小不一,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各窑周围出土后修复瓷器的比对,专家们终于破解了这个秘密。原来,葫芦窑后室长短与它的热能利用息息相关。皇宫定制的瓷器器型有大有小,导致瓷坯薄厚不一,它们所需的升温速度也不相同。大的器物成瓷较慢,一般采用后室长的葫芦窑,这样能够充分利用窑内热能;反之,烧造小器物的葫芦窑后室较短。
  为了提高烧成率,明代御窑厂工匠们根据所烧器物大小来量身定制葫芦窑,不同的瓷器要在不同尺寸的窑中烧造。不难想象,当时的景德镇布满了不同形制的葫芦窑,以满足各种不同规格瓷器的烧造需求。专家们认为,不能同时烧造不同规格的瓷器,或许是葫芦窑最终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2010年6月18日,一座承载着人们梦想的明代“葫芦窑”终于破土动工。复建葫芦窑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窑房。窑房不仅可以保护窑体不受风雨侵蚀,同时还可以保证在任何天气下烧窑作业都能顺利进行。
  景德镇历代窑炉的砌筑和烧造,都有着一整套异常严格、繁复的工艺,这种古老的工艺,本身就是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目前,挛窑匠师仅有古窑瓷厂的余云山、余和柱两人,而且他们也只是对建造镇窑经验丰富,建造葫芦窑也是平生第一次。和清代镇窑不同,葫芦窑中间有一个收口,把窑体分成了前后两个空间。窑体从什么地方开始弯曲?弯曲度多大?拱顶多高?一切有关葫芦窑的数据都没有记载。
  由挛窑师傅和把桩师傅胡家旺等组成的复烧团队,仔细研究御窑厂等处的葫芦窑遗址,仔细推敲着收口的角度和未来烧造时火焰流动的方向,凭借以往镇窑的烧造经验,最终完成了窑内工程设计。没有使用任何现代科技材料,也不用任何支撑架,挛窑师傅就这样把窑砖一圈圈砌起来,就形成了完美的弧线,而且还可以保证高温下不会变形坍塌。建成的葫芦窑窑长9.2米,最高点达2.95米,最宽处3.48米,烟囱高9.2米。成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觅区历代窑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元代馒头窑
  2011年10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复烧元代馒头窑,消失了800年的元代馒头窑再度燃起窑火。复烧品种包括元青花大罐、高温釉里红等典型元朝瓷器,重现“元青花”与元釉里红瓷的惊世魅力。经过30个小时的烧造,10月24日开窑验证复烧成功。
  馒头窑也称马蹄窑,是中国北方流行的一种窑炉,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因像我国北方人日常食用的馒头而得名。馒头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东汉时技术成熟,是北方的主流窑炉,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均属于馒头窑。其烧成温度能够达到1200℃以上,而当时中国南方制瓷普遍使用龙窑,它的烧成温度在1100℃~1200℃。
  馒头窑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帮助景德镇陶瓷进入第一个空前繁盛时期。这种窑炉烧造技术属于半倒焰式或者全倒焰式窑炉。在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馒头窑内部空间巨大,大碗窑一次可烧成6万件碗制品,大缸窑一次可烧成各类缸数百件。因为窑墙比较厚,瓷坯不会快速受热和冷却,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这也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典型特征。和唐宋时期的景德镇龙窑相比,馒头窑在烧造技术上有巨大的进步。
  为复原元代挛窑与烧瓷技术,复制享誉世界的“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景德镇多位窑炉与制瓷专家以元代历史记载为参照,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原重建元代馒头窑。
  复建的馒头窑高2.6米,宽2.8米,进深2.6米,烟囱高9.2米。馒头窑设窑门一个,供装坯、开窑使用,烧造时则须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旁侧有苕井,供掏煤渣及通风透火使用,后面设两个烟囱将烟排出。窑炉内部前有火膛供烧柴加热升温,用作摆放与烧成产品处叫牙台,牙台呈前高后低状。窑内后壁下部两端有两个巨大的吸焰孔。窑顶的透火孔称作天眼,窑顶底部周围有5~6个麻眼,用于烧造中调节焰气与观察火情。窑内均采用手工特制耐火砖砌筑。站在窑内观看,窑内牙台(亦称产品室)略呈方形,而窑顶浑然为圆球形,令人联想到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窑炉的烧成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烧成过程中有许多偶然与不确定因素,满窑后,装瓷器的匣钵之间留出空间,作为火焰的通道,影响着窑内不同部位的火温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陶瓷行业就有了“三分成形,七分烧成”“三分人做,七分天成”“或生在成形,死在烧成”等说法,体现了人们对窑作行业的一种敬畏感。
  四、徐家窑及作坊群
  2016年11月,徐家窑停烧38年后,在其原址上成功完成复建工程,这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11月8日,徐家窑举办复烧仪式,经过窑工宣读祭文、向火神敬香的程序后点火开烧。11月12日开窑,瓷器烧出来的效果非常好,优质品率很高。徐家柴窑复建复烧总指挥余喜来激动地说:“成功了,成功了。”73岁的把桩师傅胡家旺也难掩喜色,说:“这窑这批烧造的瓷器达数千件,师傅们入窑码放就花了7天时间,取出瓷器又要花3天,终于成功了。”
  据史料记载,清代都昌籍窑户秦邑山有一座窑叫邑山窑(临风景路),因烧造瓷器质量好,窑位供不应求。秦邑山就在旁边再建一座柴窑,称新邑山窑。传说邑山后人嫁女时,将这座新邑山窑作为嫁妆陪出,改名徐家窑。300年过去了,徐家窑一直烧造红火,虽然多次易主,但一直保持着徐家窑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家窑成为景德镇建国瓷厂的骨干生产窑炉,烧造的青花、颜色釉、陈设艺术瓷质量好,多次承担烧造国家礼品瓷的任务。
  2013年,徐家窑及其周边8座明清传统坯房,作为一个完整瓷业窑作体系,被列入国家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景德镇正式启动徐家窑的复建复烧工程,复建工作在国家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在徐家窑原址完全遵照原来的形状、工艺进行恢复。数十名曾经烧过徐家窑的建国瓷厂老窑工参与,他们曾经都是柴窑的把桩师傅,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复建完工的徐家窑房,保留了典型明代窑房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1892.5平方米。窑房用大于30厘米直径的弯曲杂木做窑屋立柱,共108根,屋柱之间是穿斗框架二层结构,屋柱下垫有一尺多宽的方形或柱形的石墩,屋面为人字形,盖小青瓦(也叫土瓦),四五分水路,分三批排雨水。第二层存放松柴,周围用7厘米左右宽的杉木条或杂木围成排气窗。西侧窑室对口有一落眼与落夹子(丢松柴口)。整个窑屋为木结构,看上去就像一片无枝叶的森林,交错有序,气势壮观;外围是用窑砖头与黄泥砌成的护墙,护墙厚0.5米,高3米多;护墙南面有窗户十扇及两扇门。
  窑房的梁柱采用槠树,立柱一般不求树干笔直,但要粗大。先把树砍倒,不剔枝叶放一个伏天,待树干透后搬运到河边,通过水路运到镇上。
  徐家窑的窑体(含窑门、窑畔、窑室、烟囱),建筑面积占地215.25平方米,为长方体,用砖与黄泥砌成;窑门处窑屋中间,宽60厘米,呈八字形向西开;窑畔起保温、固护窑室等作用;窑畔内砌有鸭蛋形窑室、烟囱。窑室内长17.36米,内径最宽处4.25米,可容纳300多担坯。烟囱处窑屋东边,高15.6米冲出窑屋顶,顶部如钢笔尖。窑畔的北侧有水井(口径0.6米)、储水窖、阶梯;南侧有木板梯,宽2米,方便挑担上下。南侧与西侧是空间较大的装坯间。
  瓷器是“三分做,七分烧”,一窑瓷器价值不菲,烧得好坏全仗窑工操作。要烧好一窑瓷器,业内有“一满二烧三歇火”的说法,即窑内匣钵摆放得当,才能保障温度烧得均匀,满足不同瓷器对温度的要求;控制烧造时间长短和火温高低;判定歇火停烧的时间。
  烧窑是技术性非常高的工种。窑工是一个团队,一般有驼坯工、架杪工、小伕手、三伕半工各1人,一伕半工、收兜脚工2人,二伕半工4至5人,以及管事、杂工等若干,他们在把桩师傅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协调工作。把桩师傅负责全柴窑技术操作,包括设定窑位,检查满窑质量,烧窑掌握熄火(刹槽口)时间。一个好的把桩师傅可以同时为几座窑的把桩。把桩师傅的报酬是以烧窑的次数计发的,其年收入一般可以超过一个中等规模器行老板的年收入。自古以来,对把桩师傅的要求很高,要文功、武功、靠山俱全,文功即有经验、懂技术,武功即要有好的体力,靠山即门派,遇到问题可以请师傅帮忙,出了事故有人帮助分析、摆平。
  与徐家窑相邻的是坯房,是瓷器烧造上一道工序的制作场所。坯房建筑是木屋柱穿斗结构,分为正间、廒间和泥房三座单体建筑,呈庭院式布局,院内有晒架塘,供储水、掏泥、晒坯之用,是瓷业成型的专用建筑。
  其中,正间为成型场所,廒间存放原料、泥房及附属设施,泥房在廒间西侧,向正间伸展相接,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处。中部为矩形庭院有晒架塘,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砌围墙,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四合院形式。坯房的走廊宽1.6米,用窑砖砌成,中间稍凸,高出室内与晒架塘0.3米。坯房分为两类:一是圆器坯房,二是琢器坯房。
  徐家窑是景德镇保存的最大的一座鸭蛋形柴窑,在其周边多个瓷器坯坊生产,才能满足其烧造要求。1949年以后,这些坯坊均转入市建国瓷厂经营,继续为徐家窑烧造提供瓷坯。其中,著名的坯坊如下:
  大件手工作坊: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478.3平方米,窑砖黄泥砌的护墙,杉木柱穿斗式屋架,坯房西向,大门朝南,有正间坯房10间朝南,有廒间房、冷坯间、烧水间和阁楼,晒架塘4口,管理用房2层,系典型明清坯房风格。1935年由抚州籍官某、高安籍章某和刘某合伙修建经营,冠“三义顺”商号。一年后,官某退出,章炳锡、刘能珍继续经营,生产“呙三太”。1948年,刘能珍之子刘国亮与章炳锡养女李月英结婚,继承该作坊,生产罗汉汤碗、镇德汤碗等产品。
  1949年以后,作坊在公私合营中归建国瓷厂,夫妻二人双双进入建国瓷厂工作。坯房仍保持生产,可容纳“四双草鞋”(行业计量单位),有20多位主要技术员工,月生产量12伕(行业计量单位)坯,瓷坯经在邑山窑、徐家窑烧成瓷器。品种有双万件花瓶、釉里红、青花、青花釉里红、单色釉瓷器等高档礼器瓷器及高级宾馆用瓷等。如1960年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制作双万件花釉缸;1986年10月300件郎红瓶被赠送给朝鲜领导人金正日;1978年至1993年制作的颜色釉、青花瓷瓶,7次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外国政要。
  琢器手工作坊:始建于清末,面积362.6平方米,窑砖、黄泥砌成护墙,杉木柱穿斗式屋架,有正间朝南坯房9间、廒间房、冷坯间、烧水间和阁楼2间,院内建有4口晒架塘、晒架等生产设施,系典型明清坯房风格。生产能力可容纳“四双草鞋”,生产圆器餐具,日产定额28板坯;生产80件以下花瓶、缸等品种,月生产量24伕。瓷坯在徐家窑、邑山窑火烧成瓷。产品有高级宾馆用瓷、国家礼品瓷,如《花好月圆》系列作品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前意大利参院议长科西加。
  粉定钧红手工作坊: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436平方米。西向正坯房9间,有廒间房、冷坯间、烧水间和阁楼2间,廒间房设有踩泥间、存泥间和货间,院内建有水井1口、晒架塘2口,另有晒架等设施,系典型明清风格坯房。1949年归建国瓷厂管理,可容纳“四双草鞋”的生产,有十多位技术员工。圆器日产定额28板坯;琢器生产80至200件;各种瓶类、缸类、坛类等月生产量24伕。1978年,生产的青花挂紫瓷瓶被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英国首相卡拉汉。
  三阳开泰手工作坊:制作“三阳开泰”高温颜色釉瓷瓶名贵品种,1978年至1997年,邓小平等19位国家领导人51次以“三阳开泰”高温颜色釉瓷瓶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外国政要。1981年1月,80件三阳开泰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建国瓷厂的职工可凭结婚证买三阳开泰80件一只或50件的一对。
  粉定注浆手工作坊:民国以前冯庭生之妻的嫁妆,商号“冯利盛”,主要生产倒浆品种,如奶盅、玉兰壶等。
  注浆手工作坊:清末,徐荣标坯房。巢宗礼(都昌人)在这里打长工,后担任都昌会馆的副会长。巢宗礼以1450块银圆,买下这幢坯房,生产日用瓷为主,如渣头碗、盘子等,商号“巢余泰”。后传儿子巢克鸿至1949年。
  针匙手工作坊:原名王氏作坊,仿明末制瓷坯房建筑结构,主要生产壶类琢器,如茶壶、酒壶、油壶等。
  徐家窑及明清窑作群是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产物,传承着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信息。徐家柴窑及其周边窑业体系建筑,既是景德镇制瓷业进入手工业工场时代的历史见证,又是我国古代陶瓷工业建筑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虽然历尽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其木构架与建筑布局以及传承工艺至今仍保存较好,尤其是窑屋、窑体、坯房、晒架塘、辘轳车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和观赏性,在瓷都景德镇不多见,堪称景德镇古代陶瓷工业建筑遗存中的典范。
  五、天宝龙窑
  天宝现属浮梁县鹅湖镇辖。这里四面环山,盆地内地势平坦。据传,唐代黄巢起义时,两次由婺源途经此地,俯瞰盆地,见上空云雾弥漫,宛如水塘,便誉之天之宝塘,后人称天宝堂,简称天宝。自古天宝盛产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在南安坦(今湘湖)米市上赢得“金天宝”的称誉。有赞天宝诗云:“绿水眼前过,群山目中行。良田千顷香,盆地万物生。”
  天宝乡有独特的制陶黏土,因此本地村民很早就有制作陶器的习惯。1974年,原天宝乡政府为了开发当地资源,在柳溪村建起天宝陶器厂,迁修了一条龙窑,窑长64米、宽6米、高约2.5米,并从江苏省南通邀请来把桩师傅金跃安负责制陶。20世纪80年代,天宝陶器厂一年要烧上八至十窑,都是老百姓常用的陶瓦片、陶罐,特别是农民家里用来储水、储粮、酿酒的大缸很受欢迎。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自来水到户以及铁皮粮仓的推广,各种生产、生活所用的陶器需求变少,天宝龙窑也慢慢停烧;但窑体一直保护完好。
  天宝龙窑沿山坡而建,呈大于300的斜坡,头南尾北长约50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它的烧造原理是让火自下而上燃烧,下部在高温烧造时,上部利用余热烘烤升温。窑尾还在烧造时,窑头已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烘干加热。龙窑烧造容量大,效率高,非常节能,特别适合烧造体积大的陶缸和数量多的陶瓦等。窑身左右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窑门),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烧成温度在1150℃左右,所谓千度成陶。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地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决定复烧龙窑。已经是古稀之年的金师傅操起过去的手艺,开始手工练泥制陶,经过成型、利坯、晾晒、上釉等工序,制成了大陶缸、陶罐以及陶瓷雕塑作品。2014年9月26日,准备了一个多月的陶器泥坯开始装入龙窑。28日凌晨,金师傅带领他的传承人和学生举行祭拜仪式后,对龙窑进行加热暖窑。早上6点,龙窑正式点火烧造,龙窑83个窑火口经过依次投柴燃烧,至晚上8点30分停烧。1200℃左右的窑火,从窑头烧到窑尾,历时18多个小时。10月1日,龙窑经闭火2天后开窑,搬出一件件烧成的陶罐、陶缸,烧造工作取得成功,圆满完成全套制陶工艺,真实再现了景德镇古陶瓷制作的全过程。
  由于城市建设,生产方式改变等原因,以陶瓷生产为特色的景德镇地区原有的很多陶瓷生产遗址现已不复存在,这无疑是陶瓷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一件憾事。天宝龙窑不仅完好保存至今,是景德镇唯一能够烧造的龙窑,见证了景德镇陶瓷百年来的生产方式,也是全国保存完好的龙窑之一。景德镇陶瓷大学把天宝龙窑厂作为教学实习基地,每年都有来自欧洲各国、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的陶瓷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交流。天宝龙窑的历史虽不是很悠久,但其保留了古代龙窑的建窑技艺和烧造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不仅对陶艺界专业人士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是国内外旅游者热爱的旅游景点之一。其烧造场景、烧造技术、制陶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陶瓷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