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44
颗粒名称: 二、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品
分类号: K876.3
页数: 18
页码: 185-202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品包含了影青刻水禽纹渣斗、影青捏塑龙虎枕、卵白釉印龙纹靶盏、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浅碗、青花锦地垂云莲纹折沿盘等多种藏品。
关键词: 景德镇 官窑博物馆 藏品

内容

影青刻水禽纹渣斗
  宋代
  口径16.5厘米
  敝口,宽沿,鼓腹,卧足。足壁有四个支钉痕,底涩胎。胎白而致密。内外施釉,口沿内壁刻双鹅水藻纹,腹部刻水波纹。上、下纹饰呼应,构成双鹅嬉水图。1984年出土于西郊枫树山宋宣和二年(1120年)程璘夫人墓,是为宋徽宗时代的优秀制品。
  渣斗为宴席桌上盛装肉骨鱼刺的用具。北宋越窑、耀州窑、南宋官窑均有烧造。
  影青捏塑龙虎枕
  宋代
  高13.4厘米
  景德镇市郊墓葬出土
  枕面作凹形,面刻二道框线,内刻篦纹。枕托作一交体龙虎,龙为双翼五爪,虎为鳞体三爪,张牙舞爪作博斗状。枕体中空,底无釉有支烧痕。湖田窑北宋后期有相同标本出土。
  该器集捏、贴、雕、刻等手法于一体,造型极为生动,为宋瓷枕中上乘之作。
  卵白釉印龙纹靶盏
  元代
  高13厘米
  撇口,弧壁,底部丰满。柄为细长柱形、足底外撇。足内中空无釉,但在靶盏连接处可见一圈淌釉,故知其为釉接。盏内壁印张嘴五爪云龙两条,盏心印“八大码”(变形莲瓣)纹,其印纹凸起清晰。该器出土于景德镇市近郊元墓中,与上海青浦县重固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卵白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相似。
  由于该器龙为五爪,似为元代官窑(浮梁磁局)的产品。
  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
  元代
  高11.2厘米
  1988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北麓风景路
  鼓形,有盖,浅圈足,足底无釉。盖与罐身作子母口套合。外壁绘青花五爪赶珠龙两条,盖绘青花十字杵纹。内壁施白釉。
  该器与陕西省耀州北宋青釉刻花围棋罐造型相同。由于纹饰为双角五爪龙,印证《元史》及《元典章》可知该器为元代帝王的专用瓷器。
  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
  明 洪武
  口径7.4厘米 腹径19.5厘米 底径11.2厘米 通高3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弯流细长,绕饰缠枝茶花纹,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曲柄有棱状凸起并饰缠枝栀子花,内侧饰以卷草,上有一小系,下端与壶身连接处有三铆钉,当系仿自金属器皿。壶腹以青花绘芭蕉、竹、湖石组成园林小景。颈部以如意云头与钱纹隔开分绘缠枝菊、蕉叶纹各一周。底部饰以变形莲瓣一周,足壁饰回纹,足底施白釉。盖顶绘莲瓣,口颈各饰回纹一周。
  日本东京松冈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洪武釉里红执壶,其造型和纹饰与该器基本相同。
  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浅碗
  明 洪武
  口径28厘米 底径8.8厘米 高11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敞口,浅弧壁,小圈足,足底刷白釉。外壁绘缠枝四季花卉(牡丹、石榴、茶、菊),口沿饰回纹一周,底部饰莲瓣纹一周。内壁绘折枝莲五朵,口沿饰卷草纹,碗心一圈变形莲瓣内绘一折枝牡丹。
  此类窝形小足碗造型源于元代,永乐多有烧造,但器壁较薄。
  青花锦地垂云莲纹折沿盘
  明 洪武
  口径47.5厘米 底径28.5厘米 高9.3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折沿,弧壁,圈足,褐砂底。盘心纹饰繁缛,层次较多,中间绘一周莲瓣,圈内由四垂云组成菱形,中绘莲一朵,莲瓣外作绣球锦,锦地上绘四垂云,垂云里为折枝莲。口沿饰缠枝菊,内壁的缠枝花卉为:茶、梅、牡丹、莲荷与芙蓉。外壁绘缠枝芙蓉,下饰莲瓣。
  该器纹饰独特,不见有传世品。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大碗
  明 洪武
  口径38厘米 底径18厘米 高15.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涩胎,胎体洁白。外壁绘正仰式缠枝牡丹八朵,口沿饰卷草,底部饰变形莲瓣一周。内壁白釉无纹,口沿饰缠枝灵芝一圈,碗心双圈内绘折枝菊纹。
  此类釉里红碗,形制均较大,器壁较厚,造型和花纹与目前公认的洪武器相似;但其涩底均洁白细腻,与常见洪武器涩底不同,且釉里红色调均偏灰,与珠山出土永乐初年釉里红器色调一致。由此推断,此类碗似为洪武晚期或永乐初年的制品。
  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
  明 洪武
  口径38厘米 底径15.8厘米 高1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撇口,深弧壁,直壁圈足,足底无釉,胎白而细腻。外壁纹饰以釉里红为地,留出白的缠枝莲花八朵,口沿与足壁为卷草,底部一周为莲瓣,莲瓣内绘折枝灵芝。内口沿用釉里红饰缠枝灵芝,碗心双圈内绘折枝牡丹。
  出土物中此类碗仅有几件,亦不见有传世品。
  青花海浪刻白龙纹扁壶
  明 永乐
  口径8.2厘米 腹径35.5厘米 底径14.5厘米高45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直口,圆形壶身,浅圈足呈椭圆形,底部刷釉。口沿饰卷草,颈部饰缠枝花卉,壶身前后满饰青花海水,两条三爪白龙行于海水之间,极有气势。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有基本相似品一件。
  青花海水仙山双耳三足炉
  明 永乐
  口径39厘米 腹径48.4厘米 两耳间宽58.5厘米 通高60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束颈,鼓腹,兽形腿,颈部饰以鼓钉,双耳呈“S”形,耳与腹部连接处饰有朵云状雕件。通体青花绘海水仙山。该器造型雄伟,海浪纹气势磅礴。
  青花湖石鸡冠花纹大窝盘
  明 永乐
  口径68.3厘米 底径53.6厘米 高8.7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器底无釉,胎色偏红。盘心绘鸡冠花与各式花草,傍生于水岸湖石的景象,犹如花园小景一般。内壁以折枝菊花、山茶、萱草、桃子、枇杷、柿子及石榴等折枝花果相间排列作为装饰。外壁则以上下两条青线内为画面,绘松、竹、梅,其布局犹如画卷。
  传世品中,日本出光美术馆所藏之青花湖石花卉盘与该器类似。
  青花梵文大勺
  明 永乐
  长33.5厘米 最大宽9.4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此勺形制特大。勺内外满釉,勺缘去釉露胎,系覆放在特制的支垫物上烧成。勺瓢书梵文五圈,勺心另置一字。勺柄梵文则横向排列,勺背绘散点式莲花。
  清代嘉庆以后始流行以瓷制勺,早期瓷勺极少,而官窑瓷勺则更为罕为。永乐御厂烧制梵文瓷勺,当与帝室的宗教活动有关。台北故宫藏有一件,但将年代定为宣德。
  金彩花卉纹敛口钵
  明 永乐
  口径24.5厘米 腹径25.8厘米 高13.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敛口,腹部向下收敛,平底。内外施白釉,釉面有开片,外壁饰金彩缠枝花卉。在清洗金彩器物时,金彩会成片卷曲,故知为贴金。
  同时出土的还有金彩碗、盘等,均不见传世品。
  白釉三壶连通器
  明 永乐
  高31.2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
  该器造型奇特。口作杯状,杯底有花形筛孔,通过颈部的内管及其下的三扁管与三个带圈足的球状皿相连通。颈之外层以镂空花纹为饰,器身饰凸起的弦纹七道,其间锥刻阿拉伯錾金纹样。
  从断面观察,除了三个球状皿的下半截为轮制旋削成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模印分段黏接而成(其转折接合处作子母口),因部件多,结构复杂,成型难度大,当年成品率不会太高。
  绿地酱彩龙纹小碗
  明 永乐
  口径10.2厘米 底径4.3厘米 高5.4厘米1984年出土于珠山
  碗内壁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壁绘酱彩双龙戏珠及变形莲瓣一圈。高温烧成后在外壁露白处填以低温铅绿釉,再经低温(约700℃-800℃)焙烧而成。
  该碗集高、低温彩饰于一身,开启了宣德青花填黄、青花填(矾)红装饰的先河。
  青花海水釉里红云龙纹梅瓶
  明 永乐
  高34.1厘米 口径6.7厘米 足径15.9厘米
  2003年出土于珠山
  唇口,束颈,丰肩,隐浅圈足,涩底。瓶身用釉里红绘一赶珠龙,双角、五爪、竖发,威猛矫健。下部以青花画海水仙山,山峰挺立,海涛澎湃,气势磅礴。肩部饰以朵云,分别用青料和铜红料绘制,红蓝相间,别具一格。
  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
  明 永乐
  高9.2厘米 口径25.4厘米 足径9.7厘米
  2003年出土于珠山
  直口,曲壁,圈足。外壁釉下用铜红料绘赶珠龙两条,隙地饰以朵云。内施红釉。外底心隐约可见双圈刻款。该类器物未见有传世品,尽管红釉深暗而釉里红偏灰,亦是明初御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青花螭龙纹梅瓶
  明 宣德
  口径8.4厘米 腹径30.6厘米 底径16厘米 高54.4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唇口,束短颈,丰肩,长腹收敛,宽边浅圈足,砂底。腹部绘细颈衔芝螭一条,四爪独角,两膊有火焰,尾部作卷草式,威猛矫健。肩部书六字楷书横款。瓶内施满白釉。
  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明 宣德
  口径6.6厘米 腹径10.2厘米 底径9.2厘米 高21.7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器底为喇叭状高足。腹上的流长且直,作成棱形,与器口平齐。外壁青花纹饰分层描绘,口与流绘缠枝花卉纹,腹绘缠枝牡丹纹,足下绘云纹与小朵花纹一周。颈部有六字横款。
  此器造型曲线流畅柔和,极具美感。
  青花方流直颈壶
  明 宣德
  口径7.1厘米 腹径17.5厘米 底径10.5厘米 高33.5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直颈,溜肩,深腹,圈足,方口短流,柄两端作云头式,外壁绘折枝朵花。颈绘缠枝剪秋萝花,腹部满绘缠枝四季花。口沿、肩部与圈足分别饰以回纹、莲瓣与卷草纹。圈足内书青花双圈六字款。
  该器仿自伊斯兰金属器皿。与永乐同类器相比,永乐器流口作长方形,流、柄高过壶口,柄作较柔和的弧线;宣德器流口作葫芦状,柄较平直生硬。
  青花鱼藻纹多棱金钟碗
  明 宣德
  口径15厘米 底径8厘米 高10.2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作菱花式,深弧壁起棱,鼓腹,浅圈足。碗心绘青花莲池双鱼,内壁无纹饰,外壁饰青花四鱼藻纹,底书青花双圈六字款。此器棱角线分布均匀,制作精致。
  青花海怪纹大盘
  明 宣德
  口径65.5厘米 底径49.6厘米 高9厘米
  1982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白砂底。盘心与内、外壁满绘青花海涛,海涛间隐现各种灵怪异兽。盘心为双翼象形怪,内、外壁绘有龙形、羊形、鹿形、飞鱼、飞虾等怪兽十六种。无款,为宣德早期遗物。
  该盘纹饰与南京“天妃宫”壁画的海怪较为相似,当与郑和下西洋的海事有关。
  青花螭龙砚滴
  明 宣德
  口径1.3厘米 腹径5.5厘米 底径3.7厘米 高10.9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长颈作竹节式,莲子腹,珠顶盖,盖下子口作长管状,插入颈口不易倾落。流作张口螭龙首,龙颈部竖书宣德六字款。柄另作一螭龙,龙尾卷草式以青花分绘于腹之两侧,此器为宣德官窑中之文房佳器。
  青花蟾形五毒鸟食罐
  明 宣德
  口径3.4厘米 长8.3厘米 高4.3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蟾蜍形,中空,口沿盘一毒蛇,蝎子、蜈蚣、蜥蜴等毒物贴身于外壁,腹底部有三趾。以青料在罐身点绘出蟾蜍身上的小疣,单系(对照同类出土残片),口沿留白处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此器模制,以支钉法烧成。
  青花行龙纹蟋蟀罐
  明 宣德
  口径13厘米 腹径14厘米 底径12厘米 高9.5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体作圆柱形,口沿及底部略为收敛,盖、罐合拢时盖陷于罐壁之中,即所谓坐盖式,盖、罐相交处作子母口。盖正中心有一小孔,当为装盖钮之用。罐内壁满釉,底部刷极薄的釉层,并时见露胎处略呈淡红色。窄圈足。盖底与圈足正中都有“大明宣德年制”单行青花六字楷书款(盖底款为横排,罐底款为竖排)。
  罐外壁绘双角五爪云龙纹,一作行龙状,另一作回首状,盖面绘升龙纹,盖边沿饰以朵云。
  青花鹰雁纹蟋蟀罐
  明 宣德
  口径13.4厘米 腹径14厘米 底径12厘米 高9.5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罐外壁绘草叶茂盛的汀渚,两翠鸟隐于水蓼之中,空中大雁正展翅飞翔,而一只嘴形弯曲锐利、四趾钩爪的海东青紧跟其后。盖面绘一隐卧草丛中的猎犬,窥视着树枝上神态紧张的小鸟,罐盖所绘应是一幅生动的狩猎图。此器有款。
  斗彩鸳鸯莲池纹盘
  明 宣德
  口径21.5厘米 底径13.6厘米 高4.6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微敛,底心微凹。内口沿青花书藏文吉祥经一周,其大意是:“白昼安宁夜安宁,白日中午得安宁,昼夜长久安宁兮,三宝保佑安且宁”。盘心以没骨法绘红莲三组,并以芦苇、红蓼、慈姑、浮萍等穿插其间。鸳鸯以青花绘头、翅,再以红、赭、黄合绘而成。外壁绘莲荷四组。底书双圈六字款。
  明代文献将这种青花与釉上彩兼有的彩瓷称“青花间装五色”,到十八世纪前半期才把这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凑其全体”的装饰名之为斗彩。宣德斗彩的特征是除釉下青花外,还先在胎体上刻划出花纹轮廓,施釉烧成后再按轮廓线加彩。
  红釉凤首注
  明 宣德
  口径3.8厘米 底径5.9厘米 高12.3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壶身作四棱瓜形,流作张口凤首。壶颈至肩部作一凸起之四出花形。由于器身起棱处在高温焙烧时自然流淌成一白线,故其造型显得极为鲜明而生动。器内施白釉,底白釉书青花六字双圈款。
  蓝地白鱼藻纹碗
  明 宣德
  口径22.8厘米 底径9.7厘米 高9.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碗心单圈内绘莲池游鱼,内壁无纹饰,外壁用白釉堆饰四鱼两两相对,空间绘荷叶、莲花、水草、底作双圈六字款。此器蓝釉与白釉鱼藻纹,用手触摸凸凹感较明显。
  此器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制瓷人的智慧。
  洒蓝刻龙纹钵
  明 宣德
  口径26.4厘米 底径13.2厘米 高13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
  敞口,弧壁,浅圈足,白砂底。外壁施洒蓝釉,釉下刻两条云龙,口沿边刻海涛纹,下部刻莲瓣。钵内白釉,青花书六字双圈款。
  洒蓝是以钴为着色剂,蓝中夹以白色小斑块,分布自然,有如雪片挥洒在蓝釉上,故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创烧于宣德官窑。
  青釉带座梅瓶
  明 宣德
  口径5.8厘米 腹径20.7厘米 底径11.3厘米 高43.1厘米
  1993年3月出土于珠山。
  撇口,短颈收束,丰肩长腹,圈足。盖作珠顶,盖内作一短管状,以固定瓶盖。瓶座为中通圆形,口沿作唇口,壁作镂空云肩。此器通体施青釉,无款,其造型源于元代,似仿元代龙泉窑器。
  天青釉靶盏
  明 宣德
  口径15厘米 底径4.6厘米 高10.4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内外壁施天青釉,靶足中空施天青釉,其釉色淡蓝偏灰色,釉面有细裂纹。把足底露胎呈灰白色。无款。
  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过去一直以为创烧于清初官窑,此器出土,则证实明宣德时已开始烧造天青釉瓷器。
  黄釉梨形壶
  明 宣德
  口径4厘米 底径5.7厘米 高12.9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器外通体施低温黄釉,器内白釉。圈足,底白釉无款。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温度800℃左右)烧成,故称铁黄。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瓷器上使用黄釉始于洪武官窑,由于该釉是用浇釉法上釉,故又称“浇黄”,亦因色泽淡雅娇艳,又称“娇黄”。
  孔雀绿釉靶盏
  明 宣德
  口径15.6厘米 底径4.5厘米 高10.3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外壁施孔雀绿釉。盏内白釉,内壁隐约可见印龙纹,盏心青花书宣德六字双圈款。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亦称“法翠”或“翡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景德镇元代始烧,宣德时已较为流行。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明 宣德
  口径21.3厘米 底径13.4厘米 高4.6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盘内白釉无纹饰,外壁为青花绘莲池游鱼,挂孔雀绿釉,底足白釉青花六字双圈款。该盘外壁孔雀绿是在画有青花的涩胎上挂釉,再经950℃-1050℃的温度烧成。
  青花花果纹果盘
  明 宣德
  高3.8厘米 口径22.7厘米 足径17.4厘米
  2003年出土于珠山
  盘形,假圈足。盘心中央作一高约2厘米圆圈,四周以“S”形板分割成六格,每格内分别以青花绘折枝菊、石榴、樱桃、柿子纹。外壁为青花折枝宝相、牡丹纹。外底施白釉,中心有一圆形涩圈,为顶托烧造时痕迹。
  青花双耳球花纹瓶
  明 正统
  高26.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花口,长颈,颈部两侧置一对称长耳,双耳外沿略呈弧形,瓶身作瓜棱形,圈足高而外撇,足内中空、满釉,无款。颈部绘以散点式球花,腹部以变形缠枝花卉装饰,釉面白润,花色青翠。
  花口多棱瓶在唐、宋代较为流行,元至明中期却不多见,而以球花为装饰的多棱瓶则为正统独有。
  青花龙纹大缸
  明 正统
  高75.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直口,深腹,平砂底。缸内壁施白釉,无款。口沿饰卷草,肩与底部绘上下相对的变形莲瓣一周。腹部绘双角五爪赶珠龙两条,隙地饰流云,龙腾云飞,气势恢宏。青料呈色深沉。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正统六年谨身、奉天、华盖三大殿重建告成,太监王振至景德镇御厂督造青龙白瓷缸,因缸大且厚,未能烧成。这口有裂痕的龙缸属当时未能烧成的遗物。该器为明代官窑最大的瓷器。
  青花海水纹碗
  明 正统
  口径17.8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侈口,弧壁,矮圈足微敛。足内满釉,无款。内口沿绘人字纹,碗心绘海水,外壁满绘海水纹。浓艳略带晕散的青料绘成的海水和留白的浪花形成汹涌的海潮,气势极为壮观。
  明代永乐、宣德绘青花海水均饰有海怪或海上仙山之类,单纯满绘青花海水的纹饰为正统官窑一大特征。
  青花八宝纹碗
  明 正统
  口径20.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侈口,弧壁,圈足,无款。内口沿饰锦纹一周,碗心绘一折枝牡丹。外壁饰以缠枝莲托八宝纹,八宝依次为:轮、螺、伞、盖、罐、花、鱼、肠。底部绘变形莲瓣一周。常见明、清以来八宝中的鱼纹,多作双鱼,唯该器则画单鱼。
  素三彩鸭形香薰
  明 成化
  高25.3厘米 底长宽8.5×9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该器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盖,下半截装盛香料,以子母口相合。鸭昂首张嘴作鸣叫状,鸭颈中空与口相通,腹部合缝处子口上匀布六个隐孔,空气可从隐孔进入腹内,并与张开的鸭嘴形成对流。足与中空的方形器座衔接。
  鸭首、腹、尾饰墨绿色低温铅釉,喙、足、蹼和颈、腹侧饰黄色铅釉,翅及背羽锥刻处填孔雀绿,器座四侧镂作海棠形,施绿釉,座面饰茄皮紫。器底与鸭内腹均施白釉,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方框款。
  青花穿花龙纹鹤颈瓶
  明 成化
  通高55.8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圆口,长颈球腹,卧足,珠顶小盖,瓶底露胎,颈部有一小系。造型奇特。
  该器长颈被凸起的一圈弦纹分成上下两节;上节绘云纹,口饰卷草;下节与腹部均绘两条穿花双角五爪龙,底部饰海水。器盖绘朵云,内有较长的空心管状物,使盖插入颈口不易倾落。此种鹤颈瓶在五代王处直墓有类似品。
  珠山出土的同类瓶有在颈部凸起一圈弦纹上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楷字款,此瓶无款。
  青花云鹤纹三足冲耳炉
  明 成化
  通高9.3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鼎形,圆腹束颈,盘口冲耳。腹部以青花分别绘三只翱翔之云鹤,间饰朵云,其云纹云脚四出,酷似“十”字。三足绘青花铺首,颈饰卷草。器内施釉,底书青花成化六字双行款,款外无框。与此器一道出土的另三只相同产品,款式一致。此款式为成化器之孤例。
  此器青花色料发晕,为成化器中鲜见。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鼓形薰
  明 成化
  腹径7.6厘米 高9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薰作鼓形,上、下有一圈凸起之鼓钉。三足饰青花卷草,器壁绘一周青花缠枝莲托八宝,其八宝从左至右依次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薰盖有镂空古钱纹四个,并满饰青花小朵球纹。器内施釉,盖与薰口为子母口套合。器底书青花成化双行双圈六字款。
  此器造型较为罕见,似为成化时始创。近年江西清江纪年墓出土一件墨书成化十二年之民窑青花瓷薰,其造型与上述官窑器相似,可见成化后期民窑亦有仿官制品的生产。
  青花花鸟纹盖盒
  明 成化
  口径26厘米 足径17.4厘米 高13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直壁,圈足,足内底满釉,盖与盒底作子母口,内均满釉。盒底绘折枝葡萄、樱桃、瓜、柿子瑞果四种;盖四周绘折枝桃、枇杷、柿子瑞果花卉各二。顶部青线圈内绘有花、鸟、蜂、蝶,图中依依垂柳间有两只小鸟,树下一双飞蝶、蜜蜂在花间翩翩飞舞,极为生动。盖及盒底沿均绘宽边菱形锦纹。底书青花双行双圈成化六字款。此器纹饰有青花双勾画线,似为斗彩的半成品。
  青花宝相花纹侈口小碗(一对)
  明 成化
  口径12.1厘米 足径4.3厘米 高5.6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二件均侈口,弧壁,矮圈足。外壁绘六组缠枝宝相花,花为正面与侧面相间。内壁绘六朵圆形折枝宝相花,碗心双圈内绘阿拉伯花。底款为两式,一为双圈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另一为双圈书“宣德年制”四字款,两款字体相似。它开启了后世仿写前朝款的先河。
  斗彩(半成品)鸡缸杯
  明 成化
  口径8.2厘米
  1990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卧足。外壁分别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为两组:一组绘一公鸡昂首傲视,一母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在玩逐;一组绘一公鸡引颈啼鸣,一母鸡与三小鸡在啄食一蜈蚣。整个画面构图简括,情趣盎然。
  该器是未斗彩的半成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斗彩鸡缸杯,明代郭子章《豫章陶志》谓:“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
  斗彩高士杯
  明 成化
  口径6.2厘米
  1995年出土于珠山
  口微敛,卧足。外壁以松柳将画面分割为两组:一组绘一长者面带喜色坐观池中一游弋之鹅,左手招一捧书童子,画意当为《羲之观鹅图》;另一组绘一长者安步行走,身后跟着一携琴童子,画意似为《伯牙携琴访友图》。
  由于其造型精巧,构图严谨、传神,故与“鸡缸杯”等被后人视为拱壁(《万历野获编》)。
  青花龙凤纹盘
  明 成化
  口径23.9厘米 足径15.2厘米 高4.5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矮圈足。盘心绘青花升龙、凤纹各一,内口沿饰回纹。外壁饰青花一龙一凤。底施白釉,书青花双行双圈六字款。
  此器器形规整,纹饰、釉色具佳,但因盘心升龙一足绘成六爪、外壁龙一足绘成四爪,故被摧毁。
  釉里红龙纹碗
  明 成化
  口径16.8厘米 足径6.6厘米 高7.6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深圈足过肩。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为白釉地绘釉里红双龙赶珠纹,底部饰釉里红莲瓣纹。龙与莲瓣均有刻线,其制作过程应先在坯上刻出龙纹,然后再按刻线彩绘。
  釉里红彩画的龙纹碗、盘在永乐官窑中较为流行。永乐器釉里红较薄,而成化釉里红高高凸起,是为成化釉里红的主要特征。
  矾红海水青花龙纹碗
  明 成化
  口径20.6厘米 足径8.6厘米 高9.4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过肩。圈足薄而较高。内口沿与碗心绘青线双圈,碗心圈内绘矾红海水,海水中青花画一团龙,内壁无纹饰。外壁绘青花九龙,隙地以矾红画海水,口沿饰青花如意纹,足外沿绘青花二道,器底书青花双圈六字款。
  斗彩应龙纹天字盖罐
  明 成化
  口径5.6厘米 腹径11.2厘米 足径7.5厘米 高11.8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外壁绘青花应龙纹,双足三爪,朵云填绿彩,肩部及底部绘填矾红莲瓣各一周,底部用青料书一“天”字。盖面微拱,绘一团状青花应龙纹,盖边饰填绿彩如意朵云一周。
  斗彩锦盆堆纹碗
  明 成化
  口径19.4厘米 足径7.4厘米 高9.1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碗外壁用“T”字如意云分割成四个空间,其间均绘同一花纹,即一青花大盆上堆满用红、黄、绿、紫所绘各式瓜、果和牡丹花,器心亦为各种花果纹。底书青花六字方框款。
  此图案系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的花纹。据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所载:“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作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是此纹饰,即明人称的“锦盆堆”。清代朱琰《陶说》中所叙“折枝花果堆四面”的“锦灰堆”似应为“锦盆堆”之误。
  斗彩折枝葡萄纹高足杯
  明 成化
  口径8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敞口,浅弧壁,靶足外撇。内光素无纹饰。把底内侧横书六字款,把底外侧及杯口饰青花双圈。外壁青花勾绘出一蔓枝葡萄,再填以低温彩,果紫叶翠,绛藤黄须,用色明快,画意高雅。
  红地绿彩灵芝纹三足香炉
  明 成化
  口径13.6厘米 高14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直口,深弧壁,微鼓腹,三足,弧形耳,耳口各有一长孔,为仿青铜器式样,外壁口沿作弦纹两道。香炉内外先施白釉后饰彩,口沿因覆烧而芒,芒口处饰以矾红彩。器外壁先用低温水绿没骨法彩画缠枝灵芝纹,两耳各画直线六条,口沿用绿彩绘卷草一周,再用矾红填隙地。其器形别致高雅,用色闹而不俗。器底用青花书双圈六字款。
  青花赶珠龙纹小碗
  明 弘治
  高5.2厘米 口径10.2厘米 底径4.2厘米
  2000年出土于珠山
  侈口,弧壁,圈足。外壁青花绘赶珠龙纹二条,隙地饰以四出朵云,下为变形莲瓣一周,内口沿饰卷草一圈,碗心绘折带云,底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圈款。
  绿地青花团龙纹碗
  明 正德
  高7.7厘米 口径16厘米 底径6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敞口,敛腹,圈足。口沿青花绘流花纹,外壁青花勾描团龙六条,底部绘一周灵芝云,足壁绘海水纹。除口沿朵花以及团龙纹、灵芝云留白外,均以低温黄、绿彩填饰,口沿、足壁以低温黄彩装饰,余填绿彩,内壁与碗心刻龙纹三条。底青花书“正德年制”四字双圈款。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影青捏塑龙虎枕
相关作品
青花梵文大勺
相关作品
青花螭龙纹梅瓶
相关作品
青花方流直颈壶
相关作品
青花海怪纹大盘
相关作品
青花螭龙砚滴
相关作品
蓝地白鱼藻纹碗
相关作品
青釉带座梅瓶
相关作品
天青釉靶盏
相关作品
黄釉梨形壶
相关作品
孔雀绿釉靶盏
相关作品
青花海水纹碗
相关作品
青花八宝纹碗
相关作品
素三彩鸭形香薰
相关作品
青花花鸟纹盖盒
相关作品
斗彩高士杯
相关作品
青花龙凤纹盘
相关作品
釉里红龙纹碗
相关作品
斗彩锦盆堆纹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