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馆藏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4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馆藏文物
分类号: K872.56
页数: 39
页码: 169-207
摘要: 本章记述景德镇市馆藏文物概括了景德镇陶瓷馆藏品、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品、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品、乐平市博物馆藏品、景德镇市图书馆藏品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馆藏文物 文物

内容

一、景德镇陶瓷馆藏品
  (一)陶瓷
  影青印花凤凰牡丹纹碗
  南宋
  高5.6厘米 口径18.2厘米
  芒口、斜壁深腹、矮圈足。内底刻画折枝凤凰牡丹花纹,间以篦纹,线条流畅。釉色粉青光润。器形圆整,口薄底厚,内壁印凤凰牡丹花纹,施以影青釉,造型灵秀精巧。
  影青十二生肖浮雕魂瓶
  南宋
  通高49.2厘米 口径9.4厘米
  属于明器的一种,又称“皈依瓶”。直口丰肩,圈足外撇,瓶体瘦长。瓶盖似塔尖饰鸟形,肩腹部有两层堆塑,上层为四方神,间有祥云。下层是一周人形执兽俑,分别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以逆时针方向排列。俑身作浮雕状,着广袖长衫,呈端身侍立貌。两层以堆塑绳纹相隔,下腹刻饰重瓣莲花,施以影青釉。
  青花缠枝带座蒜头瓶
  元代
  高23.2厘米 口径2厘米
  蒜头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器身有明显接痕,胎白,体厚重。白釉闪灰青,较乳浊。座身由六条外鼓的如意形脚与底相连,形成五个如意状镂空花窗,器边缘勾勒青花线和如意图案,青料灰青浓重,有下凹的黑斑。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代
  高42.5厘米 口径5.4厘米
  小口、丰肩、收腹、器身自上而下绘五层纹饰。肩上覆莲内绘八宝纹,腹部绘缠枝牡丹,下腹绘仰莲瓣纹。整件器物层次多,纹饰满,釉色青白,青花发色浓郁。
  卵白釉童子观音瓷雕
  元代 高23.9厘米 底径9.5厘米×4.5厘米
  采用传统的圆雕工艺成型,通体施卵白釉,以釉里红为点缀装饰。造型修长圆润,人物形象丰满,观音面目慈祥,双手叠放于膝盖,端坐在鳌鱼上,善财童子在左,龙女在右双手合十站立两旁。整器由于埋藏日久,身上遍布土锈斑。
  青花瑞果纹梅瓶
  明 永乐
  高28.9厘米 口径5.1厘米
  小口、丰肩、收腹。自上下三层装饰,肩绘莲瓣纹,腹部绘折枝桃、石榴、荔枝等瑞果,下绘蕉叶。造型稳重大方,釉色青白,青花发色艳丽有晕散。
  青花折枝花纹斗笠葵瓣碗
  明 宣德
  高8.1厘米 口径22.5厘米 底径7.5厘米
  敞口,斜腹壁,小圈足,口沿按等比削成葵瓣形,胎薄质坚,呈斗笠状。内壁主体纹饰以青料绘折枝牡丹、莲花、茶花等花卉。外壁主体纹饰以青料绘折枝桃、石榴、荔枝等瑞果,口沿绘二道弦纹,圈足绘卷草纹,釉色青白,青花发色浓丽,料色晕散。底以青花双圈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青花一束莲纹盘
  明 宣德
  高5.9厘米 口径33.4厘米
  广口,弧壁,矮圈足。内口沿绘一圈卷草纹,腹壁以缠枝莲装饰,盘心以莲花、荷叶、慈姑组成“一束莲”,又称“一把莲”。胎体坚细,釉色青白,青花发色浓艳。
  青花“樵夫指路”人物纹罐
  明 景泰
  高333.4厘米 口径20.8厘米
  大口折沿,圆肩深腹。器身以四层装饰,口部绘以几何图形,肩部绘云肩纹,腹身绘人物图,主要人物骑于马上,樵夫肩挑柴木,随行童子向樵夫问路,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底绘蕉叶纹。胎厚重,釉色灰白,料色青艳。
  青花石榴花鸟纹盘
  明 嘉靖
  高9.5厘米 口径55厘米 底径30.3厘米
  敞口微撇,斜鼓腹,圈足。盘内分两层装饰,中心主题为石榴和喜鹊,盘壁绘缠枝牡丹、莲花、菊花、茶花四季花卉,外壁同样绘缠枝牡丹、莲花、菊花、茶花四季花卉。胎体较厚重,釉色略灰白。外沿方框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五彩瑞兽纹罐
  明代晚期
  高11.5厘米 口径6.7厘米
  圆口,直颈,丰肩,鼓腹下收。颈部以料彩绘蕉叶纹,肩绘缠枝牡丹、菊、莲花纹,腹部开光处绘麒麟瑞兽,腹下绘缠枝牡丹、菊、莲花纹,五彩与青花间绘,相得益彰。胎厚体重,釉灰白。
  古彩万寿无疆麻姑献寿纹盘
  清 康熙
  高2.9厘米 口径25厘米 底径17厘米平折沿,浅腹,矮圈足。外口沿绘一圈金彩锦地纹,纹间绘20朵花,间以四个开光,每个开光篆书一字合成“万寿无疆”四字。内绘双圈,中心绘麻姑献寿图,主题鲜明,布局大方合理,色彩柔和艳丽,纹饰细腻纤巧。底部青花双圈,圈内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
  天青釉如意耳梅瓶
  清 康熙
  高21厘米 腹径10.8厘米 口径4厘米 底径6.1厘米
  唇口,直颈,丰肩,长弧腹渐收近底足处外撇,双层台式圈足。颈中部有一道凸起弦纹,上腹两侧对应饰有二个如意形耳,器身施天青釉,釉色匀净莹润,色调淡雅。底足内施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青花山水纹凤尾尊
  清 康熙
  高46.3厘米 口径22厘米 底径15.6厘米
  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底足外撇,两层台式圈足。器身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斧劈皴法绘两组山水亭台纹饰,山脊转折处留白,层次分明,浓艳处青翠明亮,浅淡处清新明快,正所谓典型康熙青花分水中的“料分五色”,底足青料绘双圈。
  五彩十二月花纹杯
  清 康熙
  高5厘米 口径6.2厘米
  此杯12件为1套,现存9件。造型均敞口,往下渐收,小圈足。胎体薄,透光可清晰的看到外壁的花纹。以红、黄、蓝、绿、褐等料色画十二个月的花卉,并题写相应的诗句,故称“十二月花诗杯”。此套杯小巧美观,画工精细,胎薄釉亮似白玉,成套传世很少。底均为青花双行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
  青花山水纹棒槌瓶
  清 康熙
  高46.4厘米 口径11.5厘米
  盘口,直颈,圆折肩,筒形长腹,矮圈足微撇。颈中部有一凸弦纹,上下饰城垛、螺旋,如意纹,腹部绘湖光山色通景,其技法借鉴元明以来传统,以铁线勾勒,披麻皴法,分水以淡托深,以白衬青。青花发色浓艳深沉,釉底无款,属康熙中期民窑青花瓷的代表作。
  青花鹿鹤图凤尾尊
  清 康熙
  高46.5厘米 口径22厘米
  尊口外撇,圆筒长颈,弧肩鼓腹,胫内收,底外撇,胎体厚实,釉色白润。颈与腹部分别绘鹿鹤同春图,白鹤在云中穿行飞舞,梅花鹿在石溪苍松间嘻戏憩息,恬静自然和乐同春。青花料色浓艳,用笔遒劲挺拔。底为青花双圈。
  五彩鱼藻纹盘
  清 康熙
  高4.2厘米 口径20.4厘米
  敞口,弧腹壁,平底,浅圈足。胎薄,瓷质细腻光亮,釉白闪青黄。盘内外饰以鲶、鳙、鲤、鳜及莲花,水藻、水波浪等,组成散点式图案,用青花画水草、水波纹,以矾红画鱼,布局得当,色彩明快艳丽。底以青花书二直行“在川知乐”四字楷书款,款加双框。
  冬青釉绳纹尊
  清 雍正
  高17.1厘米 口径7厘米
  撇口,短束颈,圆鼓腹,结凸起绳网纹。又称“络子尊”,为雍正时期的新器型。造型端正、新颖,胎质坚白细腻,器物内外及底满施淡青色釉,因釉色酷似“冬瓜”皮色而故名“冬青釉”。釉色莹润纯净,绳纹清晰,底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祭红釉鱼尾瓶
  清代
  高34厘米 腹径19厘米 口径12.8厘米 底径11.5厘米
  撇口,粗颈,丰肩鼓腹渐收,圈足近足底外撇。外型丰满端正,线条柔美,比例匀称,祭红釉因用于皇家祭祀专用器故名。釉色浓艳沉着,红光熠熠照人,釉面明净莹润,口沿有自然形成的一线白釉,即“灯草边”颈肩部不规则分散有白点。
  青花折枝花果纹天球瓶
  清 雍正
  高57.1厘米 腹径43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18厘米
  直口微侈,长颈圆鼓腹,卧足。口沿处饰一周海水纹,颈部绘缠枝莲纹,颈肩相连处饰回纹和云头如意纹,腹部饰折枝花果纹,底边处饰一周莲瓣纹,造型秀美端庄,料色深沉带有晕散,并以重笔点染追求铁锈斑痕,青料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款。
  茶叶末釉无柄花浇
  清 雍正
  高25厘米 口径6.5厘米×5.1厘米 底径9.1厘米
  喇叭口,长颈,鼓形腹,圈足。口部有流,颈中部鼓起,颈腹处有六道突起弦纹。腹肩与腹底饰有浮刻莲瓣纹,腹中间隔二道突起弦纹,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匀称稳定,呈色酷似黄鳝表皮,故有“鳝鱼黄”之称,底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体方款,整个器形典雅古朴,具有伊斯兰文化风格。
  茶叶末釉花浇
  清 雍正
  高16.8厘米 口径8.6厘米×7.5厘米 底径6.6厘米
  唇口,直颈,球形腹,卧足。口部一侧有一鸟嘴形流,另一侧口部与腹部连接一螭龙形柄。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匀称稳定,分布有细微的黄色斑点,底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体方款,整个器形古朴典雅。
  冬青釉刻花纹豆
  清 雍正
  高10厘米 口径21.8厘米
  撇口,弧壁,高足外撇,足中部凸起一道弦纹。胎厚,质洁,釉质肥腴青润,造型端正秀丽。外壁以浮雕形式刻月季花和鸟纹各一组,足部刻有如意、菊瓣、蕉叶、波浪组成的图案,动的主题纹样与静的图案纹样对比强烈,相得益彰。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篆体款。
  祭红釉玉壶春瓶
  清 雍正
  高24.1厘米 口径7.9厘米
  撇口,细颈,腹丰满,圈足。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匀称。釉色浓艳沉着,红光熠熠照人。釉面明净润泽,口沿有自然形成的一线白釉,即“灯草边”,给人以妩媚而端庄之美感,底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
  青花淡描丛竹纹小碗
  清 雍正
  高4.4厘米 口径9.5厘米
  直口,圆腹,小圈足。胎体薄白透亮,釉色莹润泛青。碗外壁采用工笔白描技法双勾疏密有致的丛竹纹样二组,线条纤细精致,料色清淡均匀。造型精巧,手法新颖,给人清新淡雅的美感,碗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仿哥釉天球瓶
  清 雍正
  高20.1厘米 口径3.4厘米
  直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纹片釉,釉色莹润与宋哥釉别无二致,开片均匀,金丝铁线分明,正器素净别致。雍正年间,唐英在景德镇督陶,仿制历代名窑精品之作成果丰硕,本器是其中仿哥釉的精品之一。底以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釉里红云龙蝙蝠纹扁肚瓶
  清 乾隆
  高25.6厘米 腹径20厘米 口径7.4厘米 底径10.5厘米
  撇口,长颈,椭圆鼓腹,圈足。通体以釉里红描绘装饰,口沿饰一道弦纹,底部饰海水纹,圈足边饰卷草纹,主题纹饰云龙、蝙蝠。运用勾描点染技法,使得画面清晰明快,釉里红发色红艳,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青花葫芦纹葫芦瓶
  清代
  高58厘米 腹径39.6厘米 口径9厘米 底径22.5厘米
  直口,束腰,卧足。口沿饰连体“卍”字纹,底足部饰蕉叶纹,主题纹饰为葫芦藤叶,蝙蝠穿飞其间,寓意为“福”、“禄”。画面丰满,青花发色浓艳,釉面白中闪青,釉底无款。
  粉彩百鹿双耳斛桶瓶
  清 乾隆
  高45厘米 腹径37厘米 口径16.5厘米 底径24厘米
  直口,下垂腹,圈足。通体施白釉,上绘山石丛林,群鹿形态各异或奔、或跃、或卧、或饮于其间,整个画面勾描细腻,层次分明,气势磅礴。肩部饰一对螭龙耳,施以酱彩,用本金勾描轮廓。此类瓶形始于康熙时期,乾隆时盛行,通称为“尊”。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外胭脂红釉内粉彩蔬果纹窝盘
  清 乾隆
  高4.2厘米 口径16.7厘米 底径10.4厘米
  敞口,浅腹,圈足。外壁至圈足施胭脂红釉,盘内施白釉,绘一莱菔菜和二枚柿子椒。整个器物造型纤巧,釉色匀净莹润,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胭脂红釉骄艳欲滴。底部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珊瑚红南瓜瓷雕
  清 乾隆
  高10.6厘米
  椭圆形按比例分八棱,上有半截藤柄,造型精致、色彩逼真。采用印坯成型,釉上施彩色。底有四颗支钉痕,无款。乾隆时期的仿生瓷器有各种瓜果、蔬菜等制作精细,技艺高超,惟妙惟肖。
  霁蓝釉描金将军罐
  清 乾隆
  高39.8厘米 口径11.7厘米
  直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收至底部外撇、双层台式底,造型端庄雍容,因顶盖尖形纽酷似将军盔顶而名。通体施霁蓝釉,色调匀净,在釉上以金彩单线描绘纹饰,罐盖饰有缠枝莲,菊花、桂花,罐腹部饰缠枝莲,勾勒细腻,环环相绕,素净高雅。器底白釉青花双圈。
  斗彩缠枝莲纹盘
  清 乾隆
  高6厘米 口径22.4厘米
  敞口、斜壁、高圈足。盘心以六如意组成菱花,内壁绘六组图案,外壁绘缠枝莲托八宝,圈足上绘莲瓣图案,纹饰均以青花勾绘轮廓线,经高温焙烧后,再在釉上填入不同色彩。造型别致、制作规整,纹饰描绘工整,设色丰富华丽。底有双圈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为乾隆年间民窑仿成化佳品。
  仿官釉瓶
  清 乾隆
  高21.5厘米 口径4.5厘米
  直口,长颈,扁肚,圈足。釉面呈亚光状,发色黄中带青,造型端庄大方,给人古雅沉着之感。底有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粉彩鸡缸杯
  清 乾隆
  高6.9厘米 口径8.1厘米
  直桶形、近足处渐收,卧足。釉色莹润,画工精美、色彩绚丽。画面为在牡丹和湖石之间,母鸡带一群雏鸡,雄鸡昂首与雏鸡嬉斗,造型秀丽大方。杯上用楷体书写乾隆丙申年御题诗句,杯底有青花篆体“大清乾隆仿古”款。
  仿木纹碗
  清 乾隆
  高4.7厘米 口径14.1厘米
  撇口,罗汉肚,玉璧足。碗内外均以料彩仿照木头纹理绘制,木头纹理十分精细逼真,并把亚光的质地表现得维妙维肖,与真木碗一模一样。碗玉璧底边缘留有八颗支钉痕,无款。
  粉彩九桃纹天球瓶
  清 乾隆
  高51厘米 口径11.5厘米
  直口,长颈,圆腹,卧足。胎质坚细,釉色光润洁白。瓶体绘一株粗壮苍劲的桃树,树上结硕大的蟠桃九个,桃花盛开,枝叶参差,疏密有致,色彩晕染淡雅柔丽,形象逼真。蟠桃是古代“三仙”之一,象征长寿。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粉彩镂空套瓶
  清 乾隆
  高27.1厘米 口径6.7厘米
  缽口,长颈,圆腹,高足外撇。颈部有虬龙双耳。内外两瓶套装,从外瓶的孔洞中可以窥见内瓶的形状和纹饰,故称套瓶。通体施彩,分别以红地、黄地衬托各种缠枝图案。腹部饰主题纹样,由福、寿、万字组成吉祥图案,其间以各种姿态的龙纹组合,四面将纹样空间部位镂空成“福”字,形成玲珑剔透的图案。外瓶以粉彩装饰,内瓶饰以青花。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珐翠釉狮雕水注
  清 乾隆
  高5厘米 长8.6厘米
  空心,整体伏卧,头微昂,双目注视前方,身躯稍曲,伏地静息,脊毛卷曲,背上有一圆洞口,口上一圆球状吸水器。狮腹中空可蓄水,水满时,手按吸水器上小洞口,就可把小管内的水吸住,然后注入砚中。通体施珐翠釉。
  浇黄雕山水笔筒
  清 同治
  高15.4厘米 口径11.3厘米
  圆口、直筒、平底。先以浅浮雕雕刻山水图景,经高温烧制,再施以低温黄釉。色彩素雅,层次分明。底有“王炳荣作”篆书款。
  浅绛彩山水图狮耳瓶
  清末民国初 作者:王少维
  高60.3厘米 口径14.7厘米
  卷口,长颈,溜肩,圆腹下收,高圈足外撇。口沿饰回纹,瓶颈上方饰金边弦纹,肩部镶狮耳。瓶腹主题画面以浓淡相间的黑色彩料绘山水图案,再染淡赭和极少水绿、草绿与淡兰等彩,画面显清淡柔和,远山近水,层次分明,极具中国水墨画的效果。王少维是一个活跃于清末民国初享有盛名的浅绛彩画师,曾供职于清代晚期的御窑厂。
  粉彩翠竹图瓷板画
  民国 作者:徐仲南
  长40.7×宽25.3厘米
  画面构图严谨,用笔细腻,线条流畅,片片竹叶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竿竿修竹倚石而生,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徐仲南号竹里老人,属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擅长画松竹,“翠竹图”是徐仲南的代表之作。
  粉彩山水图文具
  民国 作者:汪野亭
  规格:五件头文具
  包括笔筒、笔架、水罐、料盘、印泥盒共五件组成。饰以远山近水,楼台亭阁,古道深幽,舟帆图案,意境宁静高远,设色绚丽清新。汪野亭属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擅长山水画。
  粉彩鱼草图水盂
  民国 作者:邓碧珊
  高5厘米 口径18.3厘米
  瓷质洁白,釉面润泽,盂口绘三道纹饰,外沿为如意云纹,中间两道弦纹相隔,内沿饰回纹。盂底绘水草双鱼,掩映水中月影,画面动中显静,静中有动,十分协调。邓碧珊号铁肩子,属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擅长画粉彩鱼藻。
  粉彩八哥图瓷板画
  民国 作者:毕伯涛
  长39.3厘米×宽26厘米
  采用传统的釉上彩工艺绘制,设色简洁素雅。作者毕伯涛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八哥因会学人说话,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画、印的完美组合,极富中国文人画情趣。
  粉彩木兰还乡图瓶
  民国 作者:王大凡
  高39.4厘米
  采用传统的釉上彩工艺绘制,作者王大凡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画面设色艳丽,上下绘以花草图案衬托,画面情节取自汉乐府《木兰辞》,人物形象生动,表情丰富,刻划出花木兰胜利归来,全家欢欣喜悦的心情。
  粉彩红梅图瓷板画
  民国 作者:田鹤仙长19.7厘米×宽12.7厘米采用传统的釉上彩工艺绘制。作者田鹤仙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画面用笔苍劲,染花点蕾,将梅花傲然霜雪的铮铮铁骨跃然画面。
  粉彩桃园结义图瓷板画
  民国 作者:王琦
  长36.5厘米×宽25.5厘米
  采用传统的釉上彩工艺绘制。作者王琦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画意取自《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运用西画手法,画面人物细腻,形神兼备,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颇具新意。
  粉彩冬雪山水图瓷板画
  民国 作者:汪大沧
  长40厘米×宽26.5厘米
  意境显得寂寥空阔,虽是冬雪皑皑,但在山水之间以楼宇人物点缀,利用设色反差使画面显得很有生气。汪大沧是活跃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享有盛名山水画陶瓷艺术家。他自创的秃笔粉彩山水,用笔简练沉稳,构图气势磅礴,画面多显苍凉凝重。
  粉彩授带梅花图瓷板画
  民国 作者:程意亭
  长39厘米×宽25.5厘米
  画面构图考究空间层次,腊梅倚石而生,授带鸟立于树干,枝头花繁叶茂,方显疏而不空,密而不杂,艳而不俗,令人赏心悦目。程意亭又名程甫,属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擅长工笔花鸟。
  粉彩开光花鸟图瓶
  当代 作者:刘雨岑
  高59.5厘米 口径17.2厘米
  侈口,龙头双耳镀金环,长腹,高圈足。瓶口饰如意纹,瓶腹前后开光绘花鸟图案,构图简洁,立意高雅,画工精细,尤其是作者的水点桃花装饰技法别具一格。瓶腹其它部位采用料地扒花进行装饰,显得雍容华贵。刘雨岑属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擅长粉彩花鸟画。
  墨彩岳飞图蝠耳瓶
  当代
  高39.1厘米 口径9.7厘米
  珐口,口沿部小,微折,宽肩大腹,胫收。造型简洁,胎体洁白,以釉上墨彩描金法塑造岳飞英雄形象,金盔甲威武凛凛坐在白色战马上,空中旌旗随风飘动,黑料层次丰富,单纯色料中亦见变化。与金料相互衬托、富丽高雅。
  青花釉里红牵牛花图方肩瓶
  当代 作者:王步
  高30.1厘米 口径13.3×7.9厘米
  寥寥数笔,彩绘出牵牛花枝叶繁茂,花开似锦,意境高雅。王步是景德镇市政府上世纪50年代命名的陶瓷美术家,又是著名的青花大师,他的作品虽然装饰色料单一,但青花料在他的笔下浓淡相宜,料分五色,层次分明,美不胜收。
  窑彩罗汉诵经瓷雕
  当代
  高32厘米
  采用传统的圆雕工艺和窑彩装饰,用本金勾画袈裟,坐墩用青花绘描卷云纹,经二次烧成。夸张的脸部表情,表达了和尚诵经的专注虔诚,以祈涅槃成佛。
  铁骨泥描金开光双耳瓶
  当代
  高32厘米
  撇口,短颈,双勾耳,鼓腹,矮圈足。装饰手法采用雕刻凸显线条描金作纹饰,自上而下共分5层。口沿饰如意纹,颈部饰茎叶纹,肩部饰蝙蝠纹,在两耳环下雕携带双鱼图,腹部前后开光,绘走兽虫草图,底足饰波浪连线纹,器物显得富丽堂皇。
  三阳开泰颜色釉扁肚瓶
  当代
  高28.5厘米
  胎体厚重,高温颜色釉,器型口颈修长小口,腹宽径收,以乌金与铜红釉涂饰,经高温烧制釉面透亮,上口沿脱口红釉如朝霞破晓,腹胫部以下三阳从黑釉映托下,十分艳丽。
  仿炉钧釉三足炉
  当代
  高24.4厘米
  圆口、短颈、扁圆腹、肩部镶双螭耳,腹部顶立兽头三足,笠盖镶狮钮。炉由礼器演变为实用器,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装饰运用雕刻饰金,釉为低温仿炉钧釉,天蓝釉中闪烁着红、紫色斑块,使釉面呈柔和的乳光。有诗赞钧釉云:“夕阳紫翠急成岚”。
  五彩花鸟图将军罐
  当代
  高34.4厘米 口径11.8厘米
  圆口,短颈,鼓腹下收,足外撇,平底,头盔盖。将军罐造型始于明嘉靖、万历时期,清康熙时盛行。五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又称“硬彩”,经二次烧成。画面绘以传统的花鸟,色调明快,生动成趣。
  (二)字画
  樊圻《攀图》
  清 康熙甲辰年(1664年) 作者:樊圻
  规格:纵78厘米、横48厘米 质地:缎
  樊圻(1616年-1694年),清代画家。字会公、洽公,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他与其兄樊沂均以画出名。山水取法董、巨、黄、王和刘松年諸家,用笔工細,皴法細密,風格劲秀清雅,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
  邹喆《山水图》
  清 康熙 作者:邹喆
  规格:纵77厘米、横49厘米 质地:绢
  邹喆,(17-18世纪初)字方鲁,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自父客游江苏金陵(今南京)后,遂寄居该地,生卒年不详。画宗其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常作零星小册,有简淡清逸之趣。兼长水墨花卉,钩勒傅染有元代王渊风格。写大松尤奇秀,为人所珍。与龚贤、樊圻、高岑、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
  查士标《苍然故旧情》行书
  清
  规格:纵80厘米、横47厘米 质地:缎
  查士标(1655年-1698年),清代画家,海阳四家之一。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新安(今属安徽省歙县、休宁县)人。
  黄慎《八仙图》卷
  清 作者:黄慎
  规格:纵130厘米、横185厘米质地:纸
  黄慎(1687年-1766年),清代著名画家,字恭懋,后改字恭寿、菊庄,号瘿瓢,又称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幼家贫,后长期寓居扬州,卖画为生。
  胡达《灵丹济世图》
  清 作者:胡达
  规格:纵90厘米、横51厘米 质地:纸
  沈铨《花鸟图》
  清康熙 作者:沈铨
  规格:纵141厘米、横80厘米 质地:纸
  沈铨(1682年-1761年),号南苹、衡斋,乃清朝中叶颇负盛名的花鸟画家。
  吴宏《山水图》
  清 康熙 作者:吴宏
  规格:纵78.5厘米、横46厘米 质地:绢
  吴宏:宏,一作弘,字远度,号竹史,清代画家。江西金溪人,住江苏南京。诗书均精。自幼喜爱绘画,能自辟蹊径。笔墨纵横放逸,得诸家之长而能出己意。偶尔也作竹石,有水墨淋漓之致。与樊圻、邹喆、叶欣、胡慥、谢荪、高岑、龚贤为“金陵八家”。
  赵乾《山水图》
  清 康熙 作者:赵乾
  规格:纵73厘米、横47厘米 质地:缎
  陈菁《山水图》
  清 康熙 作者:陈菁
  规格:纵46厘米、横76厘米 质地:绢
  郑淮《山水图》
  清 康熙 作者:郑淮
  规格:纵75厘米、横47.5厘米 质地: 缎
  高岑《山水图》
  清 康熙 作者:高岑
  规格:纵78厘米、横49厘米 质地: 缎
  高岑,字善长,又字蔚生、阜弟,杭州人,居金陵(南京)。为“金陵八家”之一。善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
  俞朝诗《程佐平写真图》
  清 同治九年(1870年) 作者:俞朝诗
  规格:纵104厘米、横184厘米 质地:纸
  俞朝诗《程用舒写真图》
  清 同治癸酉(1873年) 作者:俞朝诗
  规格:纵178厘米、横90厘米 质地:纸
  周丞《人物图》
  清 作者:周丞
  规格:纵172厘米、横82厘米 质地:绢
  芹甫箕《墨荷图》
  清 作者:芹甫箕
  规格:纵158厘米、横47厘米 质地:纸
  王澄《春江下白帝行书》
  清 作者:王澄
  规格:纵80厘米、横48厘米 质地:绢
  俞朝诗《玉铭写真图》
  清乙酉(1885年) 作者:俞朝诗
  规格:纵116厘米、横55厘米 质地:纸
  李廷樑《五伦图》
  清 乙酉(1885年) 作者:李廷樑
  规格:纵166厘米、横91厘米 质地: 纸
  张之翼《兰竹图》
  清 光绪乙丑(1889年) 作者:张之翼
  规格:纵50.5厘米、横66厘米 质地:纸
  周天球《草书》
  明 嘉靖 作者:周天球
  规格:纵206厘米、横160厘米 质地:纸
  周天球(1514年-1595年),字公瑕,号幼海,太仓(今江苏太仓)人,随父亲迁徙吴(今苏州)。从文徵明游,习书法,善大小篆、隶、行、楷,文徵明极许之曰:“他日得我笔者,周生也。”善画兰,写兰草法,自子昂而后失传,复于公瑕见之,大得郑思肖法。间作花卉也佳,自具风格,有出新之妙。
  二、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品
  影青刻水禽纹渣斗
  宋代
  口径16.5厘米
  敝口,宽沿,鼓腹,卧足。足壁有四个支钉痕,底涩胎。胎白而致密。内外施釉,口沿内壁刻双鹅水藻纹,腹部刻水波纹。上、下纹饰呼应,构成双鹅嬉水图。1984年出土于西郊枫树山宋宣和二年(1120年)程璘夫人墓,是为宋徽宗时代的优秀制品。
  渣斗为宴席桌上盛装肉骨鱼刺的用具。北宋越窑、耀州窑、南宋官窑均有烧造。
  影青捏塑龙虎枕
  宋代
  高13.4厘米
  景德镇市郊墓葬出土
  枕面作凹形,面刻二道框线,内刻篦纹。枕托作一交体龙虎,龙为双翼五爪,虎为鳞体三爪,张牙舞爪作博斗状。枕体中空,底无釉有支烧痕。湖田窑北宋后期有相同标本出土。
  该器集捏、贴、雕、刻等手法于一体,造型极为生动,为宋瓷枕中上乘之作。
  卵白釉印龙纹靶盏
  元代
  高13厘米
  撇口,弧壁,底部丰满。柄为细长柱形、足底外撇。足内中空无釉,但在靶盏连接处可见一圈淌釉,故知其为釉接。盏内壁印张嘴五爪云龙两条,盏心印“八大码”(变形莲瓣)纹,其印纹凸起清晰。该器出土于景德镇市近郊元墓中,与上海青浦县重固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卵白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相似。
  由于该器龙为五爪,似为元代官窑(浮梁磁局)的产品。
  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
  元代
  高11.2厘米
  1988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北麓风景路
  鼓形,有盖,浅圈足,足底无釉。盖与罐身作子母口套合。外壁绘青花五爪赶珠龙两条,盖绘青花十字杵纹。内壁施白釉。
  该器与陕西省耀州北宋青釉刻花围棋罐造型相同。由于纹饰为双角五爪龙,印证《元史》及《元典章》可知该器为元代帝王的专用瓷器。
  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
  明 洪武
  口径7.4厘米 腹径19.5厘米 底径11.2厘米 通高3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弯流细长,绕饰缠枝茶花纹,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曲柄有棱状凸起并饰缠枝栀子花,内侧饰以卷草,上有一小系,下端与壶身连接处有三铆钉,当系仿自金属器皿。壶腹以青花绘芭蕉、竹、湖石组成园林小景。颈部以如意云头与钱纹隔开分绘缠枝菊、蕉叶纹各一周。底部饰以变形莲瓣一周,足壁饰回纹,足底施白釉。盖顶绘莲瓣,口颈各饰回纹一周。
  日本东京松冈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洪武釉里红执壶,其造型和纹饰与该器基本相同。
  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浅碗
  明 洪武
  口径28厘米 底径8.8厘米 高11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敞口,浅弧壁,小圈足,足底刷白釉。外壁绘缠枝四季花卉(牡丹、石榴、茶、菊),口沿饰回纹一周,底部饰莲瓣纹一周。内壁绘折枝莲五朵,口沿饰卷草纹,碗心一圈变形莲瓣内绘一折枝牡丹。
  此类窝形小足碗造型源于元代,永乐多有烧造,但器壁较薄。
  青花锦地垂云莲纹折沿盘
  明 洪武
  口径47.5厘米 底径28.5厘米 高9.3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折沿,弧壁,圈足,褐砂底。盘心纹饰繁缛,层次较多,中间绘一周莲瓣,圈内由四垂云组成菱形,中绘莲一朵,莲瓣外作绣球锦,锦地上绘四垂云,垂云里为折枝莲。口沿饰缠枝菊,内壁的缠枝花卉为:茶、梅、牡丹、莲荷与芙蓉。外壁绘缠枝芙蓉,下饰莲瓣。
  该器纹饰独特,不见有传世品。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大碗
  明 洪武
  口径38厘米 底径18厘米 高15.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涩胎,胎体洁白。外壁绘正仰式缠枝牡丹八朵,口沿饰卷草,底部饰变形莲瓣一周。内壁白釉无纹,口沿饰缠枝灵芝一圈,碗心双圈内绘折枝菊纹。
  此类釉里红碗,形制均较大,器壁较厚,造型和花纹与目前公认的洪武器相似;但其涩底均洁白细腻,与常见洪武器涩底不同,且釉里红色调均偏灰,与珠山出土永乐初年釉里红器色调一致。由此推断,此类碗似为洪武晚期或永乐初年的制品。
  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
  明 洪武
  口径38厘米 底径15.8厘米 高1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撇口,深弧壁,直壁圈足,足底无釉,胎白而细腻。外壁纹饰以釉里红为地,留出白的缠枝莲花八朵,口沿与足壁为卷草,底部一周为莲瓣,莲瓣内绘折枝灵芝。内口沿用釉里红饰缠枝灵芝,碗心双圈内绘折枝牡丹。
  出土物中此类碗仅有几件,亦不见有传世品。
  青花海浪刻白龙纹扁壶
  明 永乐
  口径8.2厘米 腹径35.5厘米 底径14.5厘米高45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直口,圆形壶身,浅圈足呈椭圆形,底部刷釉。口沿饰卷草,颈部饰缠枝花卉,壶身前后满饰青花海水,两条三爪白龙行于海水之间,极有气势。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有基本相似品一件。
  青花海水仙山双耳三足炉
  明 永乐
  口径39厘米 腹径48.4厘米 两耳间宽58.5厘米 通高60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束颈,鼓腹,兽形腿,颈部饰以鼓钉,双耳呈“S”形,耳与腹部连接处饰有朵云状雕件。通体青花绘海水仙山。该器造型雄伟,海浪纹气势磅礴。
  青花湖石鸡冠花纹大窝盘
  明 永乐
  口径68.3厘米 底径53.6厘米 高8.7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器底无釉,胎色偏红。盘心绘鸡冠花与各式花草,傍生于水岸湖石的景象,犹如花园小景一般。内壁以折枝菊花、山茶、萱草、桃子、枇杷、柿子及石榴等折枝花果相间排列作为装饰。外壁则以上下两条青线内为画面,绘松、竹、梅,其布局犹如画卷。
  传世品中,日本出光美术馆所藏之青花湖石花卉盘与该器类似。
  青花梵文大勺
  明 永乐
  长33.5厘米 最大宽9.4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此勺形制特大。勺内外满釉,勺缘去釉露胎,系覆放在特制的支垫物上烧成。勺瓢书梵文五圈,勺心另置一字。勺柄梵文则横向排列,勺背绘散点式莲花。
  清代嘉庆以后始流行以瓷制勺,早期瓷勺极少,而官窑瓷勺则更为罕为。永乐御厂烧制梵文瓷勺,当与帝室的宗教活动有关。台北故宫藏有一件,但将年代定为宣德。
  金彩花卉纹敛口钵
  明 永乐
  口径24.5厘米 腹径25.8厘米 高13.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敛口,腹部向下收敛,平底。内外施白釉,釉面有开片,外壁饰金彩缠枝花卉。在清洗金彩器物时,金彩会成片卷曲,故知为贴金。
  同时出土的还有金彩碗、盘等,均不见传世品。
  白釉三壶连通器
  明 永乐
  高31.2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
  该器造型奇特。口作杯状,杯底有花形筛孔,通过颈部的内管及其下的三扁管与三个带圈足的球状皿相连通。颈之外层以镂空花纹为饰,器身饰凸起的弦纹七道,其间锥刻阿拉伯錾金纹样。
  从断面观察,除了三个球状皿的下半截为轮制旋削成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模印分段黏接而成(其转折接合处作子母口),因部件多,结构复杂,成型难度大,当年成品率不会太高。
  绿地酱彩龙纹小碗
  明 永乐
  口径10.2厘米 底径4.3厘米 高5.4厘米1984年出土于珠山
  碗内壁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壁绘酱彩双龙戏珠及变形莲瓣一圈。高温烧成后在外壁露白处填以低温铅绿釉,再经低温(约700℃-800℃)焙烧而成。
  该碗集高、低温彩饰于一身,开启了宣德青花填黄、青花填(矾)红装饰的先河。
  青花海水釉里红云龙纹梅瓶
  明 永乐
  高34.1厘米 口径6.7厘米 足径15.9厘米
  2003年出土于珠山
  唇口,束颈,丰肩,隐浅圈足,涩底。瓶身用釉里红绘一赶珠龙,双角、五爪、竖发,威猛矫健。下部以青花画海水仙山,山峰挺立,海涛澎湃,气势磅礴。肩部饰以朵云,分别用青料和铜红料绘制,红蓝相间,别具一格。
  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
  明 永乐
  高9.2厘米 口径25.4厘米 足径9.7厘米
  2003年出土于珠山
  直口,曲壁,圈足。外壁釉下用铜红料绘赶珠龙两条,隙地饰以朵云。内施红釉。外底心隐约可见双圈刻款。该类器物未见有传世品,尽管红釉深暗而釉里红偏灰,亦是明初御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青花螭龙纹梅瓶
  明 宣德
  口径8.4厘米 腹径30.6厘米 底径16厘米 高54.4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唇口,束短颈,丰肩,长腹收敛,宽边浅圈足,砂底。腹部绘细颈衔芝螭一条,四爪独角,两膊有火焰,尾部作卷草式,威猛矫健。肩部书六字楷书横款。瓶内施满白釉。
  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明 宣德
  口径6.6厘米 腹径10.2厘米 底径9.2厘米 高21.7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器底为喇叭状高足。腹上的流长且直,作成棱形,与器口平齐。外壁青花纹饰分层描绘,口与流绘缠枝花卉纹,腹绘缠枝牡丹纹,足下绘云纹与小朵花纹一周。颈部有六字横款。
  此器造型曲线流畅柔和,极具美感。
  青花方流直颈壶
  明 宣德
  口径7.1厘米 腹径17.5厘米 底径10.5厘米 高33.5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直颈,溜肩,深腹,圈足,方口短流,柄两端作云头式,外壁绘折枝朵花。颈绘缠枝剪秋萝花,腹部满绘缠枝四季花。口沿、肩部与圈足分别饰以回纹、莲瓣与卷草纹。圈足内书青花双圈六字款。
  该器仿自伊斯兰金属器皿。与永乐同类器相比,永乐器流口作长方形,流、柄高过壶口,柄作较柔和的弧线;宣德器流口作葫芦状,柄较平直生硬。
  青花鱼藻纹多棱金钟碗
  明 宣德
  口径15厘米 底径8厘米 高10.2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作菱花式,深弧壁起棱,鼓腹,浅圈足。碗心绘青花莲池双鱼,内壁无纹饰,外壁饰青花四鱼藻纹,底书青花双圈六字款。此器棱角线分布均匀,制作精致。
  青花海怪纹大盘
  明 宣德
  口径65.5厘米 底径49.6厘米 高9厘米
  1982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白砂底。盘心与内、外壁满绘青花海涛,海涛间隐现各种灵怪异兽。盘心为双翼象形怪,内、外壁绘有龙形、羊形、鹿形、飞鱼、飞虾等怪兽十六种。无款,为宣德早期遗物。
  该盘纹饰与南京“天妃宫”壁画的海怪较为相似,当与郑和下西洋的海事有关。
  青花螭龙砚滴
  明 宣德
  口径1.3厘米 腹径5.5厘米 底径3.7厘米 高10.9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
  长颈作竹节式,莲子腹,珠顶盖,盖下子口作长管状,插入颈口不易倾落。流作张口螭龙首,龙颈部竖书宣德六字款。柄另作一螭龙,龙尾卷草式以青花分绘于腹之两侧,此器为宣德官窑中之文房佳器。
  青花蟾形五毒鸟食罐
  明 宣德
  口径3.4厘米 长8.3厘米 高4.3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蟾蜍形,中空,口沿盘一毒蛇,蝎子、蜈蚣、蜥蜴等毒物贴身于外壁,腹底部有三趾。以青料在罐身点绘出蟾蜍身上的小疣,单系(对照同类出土残片),口沿留白处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此器模制,以支钉法烧成。
  青花行龙纹蟋蟀罐
  明 宣德
  口径13厘米 腹径14厘米 底径12厘米 高9.5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体作圆柱形,口沿及底部略为收敛,盖、罐合拢时盖陷于罐壁之中,即所谓坐盖式,盖、罐相交处作子母口。盖正中心有一小孔,当为装盖钮之用。罐内壁满釉,底部刷极薄的釉层,并时见露胎处略呈淡红色。窄圈足。盖底与圈足正中都有“大明宣德年制”单行青花六字楷书款(盖底款为横排,罐底款为竖排)。
  罐外壁绘双角五爪云龙纹,一作行龙状,另一作回首状,盖面绘升龙纹,盖边沿饰以朵云。
  青花鹰雁纹蟋蟀罐
  明 宣德
  口径13.4厘米 腹径14厘米 底径12厘米 高9.5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罐外壁绘草叶茂盛的汀渚,两翠鸟隐于水蓼之中,空中大雁正展翅飞翔,而一只嘴形弯曲锐利、四趾钩爪的海东青紧跟其后。盖面绘一隐卧草丛中的猎犬,窥视着树枝上神态紧张的小鸟,罐盖所绘应是一幅生动的狩猎图。此器有款。
  斗彩鸳鸯莲池纹盘
  明 宣德
  口径21.5厘米 底径13.6厘米 高4.6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微敛,底心微凹。内口沿青花书藏文吉祥经一周,其大意是:“白昼安宁夜安宁,白日中午得安宁,昼夜长久安宁兮,三宝保佑安且宁”。盘心以没骨法绘红莲三组,并以芦苇、红蓼、慈姑、浮萍等穿插其间。鸳鸯以青花绘头、翅,再以红、赭、黄合绘而成。外壁绘莲荷四组。底书双圈六字款。
  明代文献将这种青花与釉上彩兼有的彩瓷称“青花间装五色”,到十八世纪前半期才把这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凑其全体”的装饰名之为斗彩。宣德斗彩的特征是除釉下青花外,还先在胎体上刻划出花纹轮廓,施釉烧成后再按轮廓线加彩。
  红釉凤首注
  明 宣德
  口径3.8厘米 底径5.9厘米 高12.3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壶身作四棱瓜形,流作张口凤首。壶颈至肩部作一凸起之四出花形。由于器身起棱处在高温焙烧时自然流淌成一白线,故其造型显得极为鲜明而生动。器内施白釉,底白釉书青花六字双圈款。
  蓝地白鱼藻纹碗
  明 宣德
  口径22.8厘米 底径9.7厘米 高9.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碗心单圈内绘莲池游鱼,内壁无纹饰,外壁用白釉堆饰四鱼两两相对,空间绘荷叶、莲花、水草、底作双圈六字款。此器蓝釉与白釉鱼藻纹,用手触摸凸凹感较明显。
  此器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制瓷人的智慧。
  洒蓝刻龙纹钵
  明 宣德
  口径26.4厘米 底径13.2厘米 高13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
  敞口,弧壁,浅圈足,白砂底。外壁施洒蓝釉,釉下刻两条云龙,口沿边刻海涛纹,下部刻莲瓣。钵内白釉,青花书六字双圈款。
  洒蓝是以钴为着色剂,蓝中夹以白色小斑块,分布自然,有如雪片挥洒在蓝釉上,故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创烧于宣德官窑。
  青釉带座梅瓶
  明 宣德
  口径5.8厘米 腹径20.7厘米 底径11.3厘米 高43.1厘米
  1993年3月出土于珠山。
  撇口,短颈收束,丰肩长腹,圈足。盖作珠顶,盖内作一短管状,以固定瓶盖。瓶座为中通圆形,口沿作唇口,壁作镂空云肩。此器通体施青釉,无款,其造型源于元代,似仿元代龙泉窑器。
  天青釉靶盏
  明 宣德
  口径15厘米 底径4.6厘米 高10.4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内外壁施天青釉,靶足中空施天青釉,其釉色淡蓝偏灰色,釉面有细裂纹。把足底露胎呈灰白色。无款。
  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过去一直以为创烧于清初官窑,此器出土,则证实明宣德时已开始烧造天青釉瓷器。
  黄釉梨形壶
  明 宣德
  口径4厘米 底径5.7厘米 高12.9厘米
  1993年出土于珠山
  器外通体施低温黄釉,器内白釉。圈足,底白釉无款。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温度800℃左右)烧成,故称铁黄。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瓷器上使用黄釉始于洪武官窑,由于该釉是用浇釉法上釉,故又称“浇黄”,亦因色泽淡雅娇艳,又称“娇黄”。
  孔雀绿釉靶盏
  明 宣德
  口径15.6厘米 底径4.5厘米 高10.3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外壁施孔雀绿釉。盏内白釉,内壁隐约可见印龙纹,盏心青花书宣德六字双圈款。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亦称“法翠”或“翡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景德镇元代始烧,宣德时已较为流行。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明 宣德
  口径21.3厘米 底径13.4厘米 高4.6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盘内白釉无纹饰,外壁为青花绘莲池游鱼,挂孔雀绿釉,底足白釉青花六字双圈款。该盘外壁孔雀绿是在画有青花的涩胎上挂釉,再经950℃-1050℃的温度烧成。
  青花花果纹果盘
  明 宣德
  高3.8厘米 口径22.7厘米 足径17.4厘米
  2003年出土于珠山
  盘形,假圈足。盘心中央作一高约2厘米圆圈,四周以“S”形板分割成六格,每格内分别以青花绘折枝菊、石榴、樱桃、柿子纹。外壁为青花折枝宝相、牡丹纹。外底施白釉,中心有一圆形涩圈,为顶托烧造时痕迹。
  青花双耳球花纹瓶
  明 正统
  高26.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花口,长颈,颈部两侧置一对称长耳,双耳外沿略呈弧形,瓶身作瓜棱形,圈足高而外撇,足内中空、满釉,无款。颈部绘以散点式球花,腹部以变形缠枝花卉装饰,釉面白润,花色青翠。
  花口多棱瓶在唐、宋代较为流行,元至明中期却不多见,而以球花为装饰的多棱瓶则为正统独有。
  青花龙纹大缸
  明 正统
  高75.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直口,深腹,平砂底。缸内壁施白釉,无款。口沿饰卷草,肩与底部绘上下相对的变形莲瓣一周。腹部绘双角五爪赶珠龙两条,隙地饰流云,龙腾云飞,气势恢宏。青料呈色深沉。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正统六年谨身、奉天、华盖三大殿重建告成,太监王振至景德镇御厂督造青龙白瓷缸,因缸大且厚,未能烧成。这口有裂痕的龙缸属当时未能烧成的遗物。该器为明代官窑最大的瓷器。
  青花海水纹碗
  明 正统
  口径17.8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侈口,弧壁,矮圈足微敛。足内满釉,无款。内口沿绘人字纹,碗心绘海水,外壁满绘海水纹。浓艳略带晕散的青料绘成的海水和留白的浪花形成汹涌的海潮,气势极为壮观。
  明代永乐、宣德绘青花海水均饰有海怪或海上仙山之类,单纯满绘青花海水的纹饰为正统官窑一大特征。
  青花八宝纹碗
  明 正统
  口径20.5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侈口,弧壁,圈足,无款。内口沿饰锦纹一周,碗心绘一折枝牡丹。外壁饰以缠枝莲托八宝纹,八宝依次为:轮、螺、伞、盖、罐、花、鱼、肠。底部绘变形莲瓣一周。常见明、清以来八宝中的鱼纹,多作双鱼,唯该器则画单鱼。
  素三彩鸭形香薰
  明 成化
  高25.3厘米 底长宽8.5×9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该器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盖,下半截装盛香料,以子母口相合。鸭昂首张嘴作鸣叫状,鸭颈中空与口相通,腹部合缝处子口上匀布六个隐孔,空气可从隐孔进入腹内,并与张开的鸭嘴形成对流。足与中空的方形器座衔接。
  鸭首、腹、尾饰墨绿色低温铅釉,喙、足、蹼和颈、腹侧饰黄色铅釉,翅及背羽锥刻处填孔雀绿,器座四侧镂作海棠形,施绿釉,座面饰茄皮紫。器底与鸭内腹均施白釉,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方框款。
  青花穿花龙纹鹤颈瓶
  明 成化
  通高55.8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圆口,长颈球腹,卧足,珠顶小盖,瓶底露胎,颈部有一小系。造型奇特。
  该器长颈被凸起的一圈弦纹分成上下两节;上节绘云纹,口饰卷草;下节与腹部均绘两条穿花双角五爪龙,底部饰海水。器盖绘朵云,内有较长的空心管状物,使盖插入颈口不易倾落。此种鹤颈瓶在五代王处直墓有类似品。
  珠山出土的同类瓶有在颈部凸起一圈弦纹上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楷字款,此瓶无款。
  青花云鹤纹三足冲耳炉
  明 成化
  通高9.3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鼎形,圆腹束颈,盘口冲耳。腹部以青花分别绘三只翱翔之云鹤,间饰朵云,其云纹云脚四出,酷似“十”字。三足绘青花铺首,颈饰卷草。器内施釉,底书青花成化六字双行款,款外无框。与此器一道出土的另三只相同产品,款式一致。此款式为成化器之孤例。
  此器青花色料发晕,为成化器中鲜见。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鼓形薰
  明 成化
  腹径7.6厘米 高9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薰作鼓形,上、下有一圈凸起之鼓钉。三足饰青花卷草,器壁绘一周青花缠枝莲托八宝,其八宝从左至右依次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薰盖有镂空古钱纹四个,并满饰青花小朵球纹。器内施釉,盖与薰口为子母口套合。器底书青花成化双行双圈六字款。
  此器造型较为罕见,似为成化时始创。近年江西清江纪年墓出土一件墨书成化十二年之民窑青花瓷薰,其造型与上述官窑器相似,可见成化后期民窑亦有仿官制品的生产。
  青花花鸟纹盖盒
  明 成化
  口径26厘米 足径17.4厘米 高13厘米
  1988年出土于珠山
  直壁,圈足,足内底满釉,盖与盒底作子母口,内均满釉。盒底绘折枝葡萄、樱桃、瓜、柿子瑞果四种;盖四周绘折枝桃、枇杷、柿子瑞果花卉各二。顶部青线圈内绘有花、鸟、蜂、蝶,图中依依垂柳间有两只小鸟,树下一双飞蝶、蜜蜂在花间翩翩飞舞,极为生动。盖及盒底沿均绘宽边菱形锦纹。底书青花双行双圈成化六字款。此器纹饰有青花双勾画线,似为斗彩的半成品。
  青花宝相花纹侈口小碗(一对)
  明 成化
  口径12.1厘米 足径4.3厘米 高5.6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二件均侈口,弧壁,矮圈足。外壁绘六组缠枝宝相花,花为正面与侧面相间。内壁绘六朵圆形折枝宝相花,碗心双圈内绘阿拉伯花。底款为两式,一为双圈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另一为双圈书“宣德年制”四字款,两款字体相似。它开启了后世仿写前朝款的先河。
  斗彩(半成品)鸡缸杯
  明 成化
  口径8.2厘米
  1990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卧足。外壁分别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为两组:一组绘一公鸡昂首傲视,一母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在玩逐;一组绘一公鸡引颈啼鸣,一母鸡与三小鸡在啄食一蜈蚣。整个画面构图简括,情趣盎然。
  该器是未斗彩的半成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斗彩鸡缸杯,明代郭子章《豫章陶志》谓:“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
  斗彩高士杯
  明 成化
  口径6.2厘米
  1995年出土于珠山
  口微敛,卧足。外壁以松柳将画面分割为两组:一组绘一长者面带喜色坐观池中一游弋之鹅,左手招一捧书童子,画意当为《羲之观鹅图》;另一组绘一长者安步行走,身后跟着一携琴童子,画意似为《伯牙携琴访友图》。
  由于其造型精巧,构图严谨、传神,故与“鸡缸杯”等被后人视为拱壁(《万历野获编》)。
  青花龙凤纹盘
  明 成化
  口径23.9厘米 足径15.2厘米 高4.5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矮圈足。盘心绘青花升龙、凤纹各一,内口沿饰回纹。外壁饰青花一龙一凤。底施白釉,书青花双行双圈六字款。
  此器器形规整,纹饰、釉色具佳,但因盘心升龙一足绘成六爪、外壁龙一足绘成四爪,故被摧毁。
  釉里红龙纹碗
  明 成化
  口径16.8厘米 足径6.6厘米 高7.6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深圈足过肩。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为白釉地绘釉里红双龙赶珠纹,底部饰釉里红莲瓣纹。龙与莲瓣均有刻线,其制作过程应先在坯上刻出龙纹,然后再按刻线彩绘。
  釉里红彩画的龙纹碗、盘在永乐官窑中较为流行。永乐器釉里红较薄,而成化釉里红高高凸起,是为成化釉里红的主要特征。
  矾红海水青花龙纹碗
  明 成化
  口径20.6厘米 足径8.6厘米 高9.4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撇口,弧壁,圈足过肩。圈足薄而较高。内口沿与碗心绘青线双圈,碗心圈内绘矾红海水,海水中青花画一团龙,内壁无纹饰。外壁绘青花九龙,隙地以矾红画海水,口沿饰青花如意纹,足外沿绘青花二道,器底书青花双圈六字款。
  斗彩应龙纹天字盖罐
  明 成化
  口径5.6厘米 腹径11.2厘米 足径7.5厘米 高11.8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外壁绘青花应龙纹,双足三爪,朵云填绿彩,肩部及底部绘填矾红莲瓣各一周,底部用青料书一“天”字。盖面微拱,绘一团状青花应龙纹,盖边饰填绿彩如意朵云一周。
  斗彩锦盆堆纹碗
  明 成化
  口径19.4厘米 足径7.4厘米 高9.1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碗外壁用“T”字如意云分割成四个空间,其间均绘同一花纹,即一青花大盆上堆满用红、黄、绿、紫所绘各式瓜、果和牡丹花,器心亦为各种花果纹。底书青花六字方框款。
  此图案系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的花纹。据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所载:“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作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是此纹饰,即明人称的“锦盆堆”。清代朱琰《陶说》中所叙“折枝花果堆四面”的“锦灰堆”似应为“锦盆堆”之误。
  斗彩折枝葡萄纹高足杯
  明 成化
  口径8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敞口,浅弧壁,靶足外撇。内光素无纹饰。把底内侧横书六字款,把底外侧及杯口饰青花双圈。外壁青花勾绘出一蔓枝葡萄,再填以低温彩,果紫叶翠,绛藤黄须,用色明快,画意高雅。
  红地绿彩灵芝纹三足香炉
  明 成化
  口径13.6厘米 高14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直口,深弧壁,微鼓腹,三足,弧形耳,耳口各有一长孔,为仿青铜器式样,外壁口沿作弦纹两道。香炉内外先施白釉后饰彩,口沿因覆烧而芒,芒口处饰以矾红彩。器外壁先用低温水绿没骨法彩画缠枝灵芝纹,两耳各画直线六条,口沿用绿彩绘卷草一周,再用矾红填隙地。其器形别致高雅,用色闹而不俗。器底用青花书双圈六字款。
  青花赶珠龙纹小碗
  明 弘治
  高5.2厘米 口径10.2厘米 底径4.2厘米
  2000年出土于珠山
  侈口,弧壁,圈足。外壁青花绘赶珠龙纹二条,隙地饰以四出朵云,下为变形莲瓣一周,内口沿饰卷草一圈,碗心绘折带云,底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圈款。
  绿地青花团龙纹碗
  明 正德
  高7.7厘米 口径16厘米 底径6厘米
  1987年出土于珠山
  敞口,敛腹,圈足。口沿青花绘流花纹,外壁青花勾描团龙六条,底部绘一周灵芝云,足壁绘海水纹。除口沿朵花以及团龙纹、灵芝云留白外,均以低温黄、绿彩填饰,口沿、足壁以低温黄彩装饰,余填绿彩,内壁与碗心刻龙纹三条。底青花书“正德年制”四字双圈款。
  三、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藏品
  影青盘口壶
  宋
  通高13.6厘米 底径7.4厘米
  壶为盘口,短流,曲执,瓜棱腹状,胎质细腻,造型工整,通体施以青白釉,凸显了材质之美。1984年,从盗墓者手中缴获。
  影青凸弦纹蒜头瓶
  宋
  高22.2厘米
  湖田古窑遗址出土
  瓶口为蒜头状,瓶身绕有一圈凸弦纹,器型规整,釉色亮丽,却不见任何刻划纹样,疑为非湖田窑产品。1984年从盗墓者手中缴获。
  影青瓷印章
  宋
  高1.9厘米 印面宽1.8厘米 长2.2厘米
  印章的印面涩胎,刻篆书“得斋”二字,背面施青白釉,釉色青亮,玻璃质感甚强。它对研究我国宋代印章制度及其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黑釉高足杯
  元
  口径10.2厘米 高7.85厘米
  又称“靶杯”,是景德镇元瓷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器型,其不仅胎色乌黑,而且釉色也乌黑发亮,是景德镇仿烧建窑瓷器中的上品。
  四、乐平市博物馆藏品
  (一)石器
  石矛
  通长9.6厘米 宽5厘米
  1979年高岸岭遗址出土
  剖面呈菱形,有柄(残),磨制精细光滑,顶端尖,锋锐。
  石锛
  身长9.5厘米 宽3厘米 刃部宽3.3厘米
  1979年高岸岭遗址出土
  棱角规整,段部清晰,呈扁平长方形,单面刃。
  石镞(3件)
  1979年高岸岭遗址出土
  双孔半月形(分直背弧刃和弧背刃两种)
  石镞(9件)
  通长5.4厘米 宽2厘米
  1979年高岸岭遗址出土
  柳叶形,双面刃,起脊,部面菱形,青石料。
  (二)陶器
  陶杯
  口径5.8厘米 底径4.8厘米 高5.3厘米
  1979年高岸岭遗址出土
  红泥薄胎,内外施釉,黑皮磨光,器身下端饰三道弦纹,口沿微损。
  陶豆
  高5.6厘米 盘径6厘米
  1979年高岸岭遗址出土
  灰陶,把柄有一突出弦纹,圆盘外壁也有两道弦纹。
  陶壶
  高10厘米 底径6.5厘米
  1979年高岸岭遗址出土
  灰陶,器物上饰有数道凸凹弦纹,扁形把手略残。
  陶罐
  径8厘米 高6厘米
  1989年涌山东溪商代墓葬出土
  灰陶圜底,绳纹。
  (三)瓷器
  影青瓜棱执壶
  北宋
  通高18厘米 壶围12厘米 底径8厘米
  瓜蒂盖,扁曲柄,细长流。腹体有六条凹楞,柄、流下端各刻饰一枝柿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有青。壶体秀丽,釉色晶莹。
  胡人牵马素瓷俑
  北宋
  人高18厘米 马高15.5厘米 身长12.5厘米
  人粗眉大眼,高鼻阔嘴。马毛厚鬃长,腰肥体长。人与马立在一块厚一厘米底板上。塑雕生动,通体素瓷。
  影青菊纹盖罐
  宋代
  高6厘米 直径7.3厘米
  1987年王刚中墓出土
  罐盖刻划菊纹,釉汁青翠。
  影青双鱼纹盖盒
  宋代
  高3.5厘米 直径7厘米
  1987年王刚中墓出土
  盒盖刻划双鱼,釉色晶莹。
  影青菊纹盖盒
  宋代
  高3.3厘米 直径6厘米
  1987年王刚中墓出土
  盒盖刻划菊纹,釉青色翠。
  釉里红兔竹纹玉壶春瓶
  元代
  高21.1厘米 口径6.2厘米 底径7厘米
  喇叭口,细长颈,腹部肥大,圈足微外撇,露胎处现火石红。胎质坚厚重,釉汁莹润光洁,呈鸭蛋青。釉里红呈色不稳定。颈、腹部位分饰二、五道弦纹,其间三组蛇形纹,腹部绘有竹、奔兔、石山,画笔娴熟,栩栩如生,整体造型挺拔秀丽,制作精细。
  釉里红芦雁纹玉壶春瓶
  元代
  高23.1厘米 口径6.8厘米 底径7.2厘米
  造型与上件相似,釉里红呈色不稳定。腹部绘三只芦雁,接胎处布五道弦纹。
  白釉龙纹梅瓶
  元代
  高28厘米 口径5.5厘米 底径11.5厘米
  小口,丰肩,收腹,足稍外撇。白釉带青,釉汁肥润。肩部刻划卷草纹,腹部是一条三爪腾龙和祥云数朵,底部为六朵倒如意莲。
  嵌瓷唐英诗图挂屏
  清 乾隆
  长104厘米 宽60厘米
  由一组白瓷文字和四组彩绘瓷图构成。屏中诗文是一首行草体的五言绝句,楷体落款“唐英书”,篆体钤印“唐英之印”、“隽公”二枚。四周彩瓷图分为“青菜”、“白兔”、“花狗”、“金鱼”。
  青花滕王阁图长颈瓶
  清 光绪
  高26厘米 口径4厘米 腹径12厘米 底径7.6厘米
  直口,长颈、圆腹。青花描绘出章江、西山、章江门、广润门、滕王阁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及芸芸众生的人物风俗图画。瓶底见“定珠利记”青花款。
  (四)铜器
  青铜铎、铃
  战国——西汉
  计56件,其中铎18件,铃38件。铎可分二式:I式为通体素面,Ⅱ式是网线乳点纹。铃与铎Ⅱ式纹布相一致。
  (五)玉器
  玉官带
  宋代
  由纽、扣长方形和鸡心形四种计16块玉件组成。长方形玉件琢有牡丹花卉,玉质润泽,翠绿色。
  (六)化石标本
  中国犀10件、牛骨7件、鹿齿39件、巨貘齿2件、豪猪齿14件、西藏黑熊齿2件、虎齿1件、东方剑齿象齿4件、犬齿3件、大熊猫齿1件。标本系乐平山下岩洞遗址出土,均为中更新世至晚新世的动物,距今在73万年至13万之间。
  (七)善本书
  1、《宏斋随隶》明崇祯三年(1630年)马元调刻本,共计74册。
  2、《孝经注疏》元泰定三年(1326年)刻本明代修本1册。
  3、《尚书注疏》元刻明修本6册。
  4、《唐文卒诗选》元刻明修本10册。
  5、《东坡先生全集》明末刻本26册。
  6、《尔雅注疏》元刻明修本3册。
  7、《礼记注疏》元刻明修本15册。
  8、《毛诗注疏》元刻明修本13册。
  9、《周礼注疏》元刻明修本4册。
  10、《毛诗》元刻明修本4册。
  11、《毛诗》明刻本4册。
  12、《春秋梁传》明嘉靖(1522年-1566年)刻本1册。
  13、《春秋左传注疏》元刻明修本8册。
  五、景德镇市图书馆藏品
  清康熙《浮梁县志》
  《浮梁县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刻本。1978年在整理古籍时发现,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国内珍本地方志书。志书分舆地、天文、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及续志九卷,全书对浮梁县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陶瓷生产都有记载。其中附录的蒋祈《陶记》,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全面系统地记述陶瓷的专著,为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