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村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35
颗粒名称: 二、古村落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1
页码: 142-152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古村落概括了严台村、沧溪村、瑶里镇、高岭村、徐家村、吴家村、小塘坞村、寺前村、绕南村、桂花村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村落 文物

内容

严台村
  严台村,位于浮梁县江村乡,严台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至今有1,900多年历史。相传东汉名士庄光,为远离政治,也为避光武帝讳,便改名严子陵隐居于此,与家人一起过着平静的世外桃源生活,严溪因此而得名。为仰慕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后江氏祖先迁来此地,把严溪改称为严台。
  严台村落选址上依照了我国讲究风水的原则,依山傍水,选择了后有武云山作靠,前有笔架山为照,左有青龙富青山,右有白虎武云山,两山合抱于村前,把严台村南唯一通向村外的环溪石板道路和水口锁定起来,既防人气、福气、财气泄漏,又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作用。
  在村落布局上,严台人根据地貌如秋叶的特点,结合村内“八仙下棋”的地势,将村内大街小巷规划为叶脉状,民居的朝向可以根据溪流和街、巷的走向来定位,最大限度地使村落轮廓与地形地貌和山川取得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严台先人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精神。
  严台村中的大街小巷、农家建筑陈设,基本上保持了明清风貌。至今保存有齐整的青石板街巷,砖木结构住房,木门板店面,风火马头墙,祠堂门前的石鼓,古朴的洗衣码头、晒衣石架、庆云桥和三步街角柱石。
  沧溪村
  沧溪村,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始建于东汉末年,至今有1,700余年的历史。村落依山傍水,山环水聚,苍松林立,因有一条一江春水向西流的小溪绕村而过,故得名沧溪。沧溪历史上世代受程朱理学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村庄选址、布局和街巷、建筑群都具有自己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全村建筑组合形状呈一叶竹排,取其意为两河交汇,“筏”不被淹。
  沧溪街道布局十分合理,设计非常科学,建于南宋时期的十字街是沧溪最主要的街道。从村口“蜚英”坊起自西向东象一轮弯月一样穿村而过,长约600余米,街道正中铺设约一米宽的青石板,两侧用鹅卵石砌筑出福、禄、寿字及铜钱纹等各式图案。街道两旁建有骑在马上购物的整排店面百余家,小巷弯弯曲曲,若隐若现,沿溪铺砌石块和卵石,村落仍保持明清风貌。
  瑶里镇
  瑶里镇,位于景德镇东北部,距市区55公里。瑶里镇四面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瑶河把整个小镇一分为二,两岸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幽静深远,现仍保存有古代瑶里通往徽州的古道。古镇内明清建筑有程氏宗祠、梅岭宗祠、汪氏宗祠、大夫第、进士第、书厢、商店以及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狮冈胜览,还有众多的古民居,反映了瑶里镇昔日的繁荣景象。其间的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有古建博物馆之称。因此,2005年瑶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高岭村
  高岭村,位于瑶里镇西部,距景德镇市45公里,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宋宣和元年(1119年)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建村,村口仍保留一棵千年古樟,村内砖木结构民居保持明清风貌,鹅卵石铺设的古巷道古朴依然。因高岭土的发掘,古代村民主要以采矿为生,高岭村多时聚集了数千矿工,在高岭村前不远处,保留一座拱桥,是亭、桥、庙相结合建筑,左侧入口门额上书有“玉岭云峰”石质碑额,是宋徽宗亲题。亭内山墙内壁镶嵌有明万历、清康熙、乾隆时期的碑刻数块。因该桥跨溪横立与山道相通,又处在山腰处,是矿工白天主要休息场所。
  徐家村
  徐家村,位于黄坛乡境内,居住着明代永乐年间迁徙到这里的40户徐姓后裔。徐家来龙蜿蜒,朝山挺拔,罗城紧密而明堂宽广,和盘托出巍然之状与居地瑰丽。清澈的西河从村前流过,村后的秀水缠庐而出,与西河交汇,给徐家带来锦绣和灵气。对岸一望无际的竹林,村中蔽荫的古木,整洁的路面和林中卵石小径,古朴的民居和新建的楼房,袅袅炊烟和鸡鸣犬吠,把小村装点得迷离娇媚,尽显“山水庄园、桃园人家”的韵味。
  吴家村
  吴家村位于蛟潭镇内,紧靠206国道,集居着宋初搬迁的近70户吴氏家族约280余人。吴家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古村落风格,堪称天地人巧妙结合的奇迹。在群山环抱、松竹林海之中,一条如丝如带的清澈小溪汩汩穿村而过,水口的石桥、水堰、古樟和夹溪而建的徽式民居,更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吴姓宗谱上曾有“屏障初开现活龙,满目青翠肃仪容。烟波一棹知何处?三和俱秀真奇钟”的赞誉。吴家融山水、古村、古建、古文化遗址遗存和名人典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再现和保存浮梁境内徽式文化的传统特色,具有明静、深幽、文雅、神秘、秀美、古朴的质真和“风唱季歌,泉消激情,花开异艳,天蓝无暇”的演绎,人们返朴归真的感觉,无疑会在这里得到体现。
  小塘坞村
  位于王港乡境内,全村42户189人,是紧靠景瑶公路一座依山傍水的秀美村庄。村后群山环抱,湖水清澈;村前翠竹摇影,一派田园风光;村内农舍亮丽,四季鸟语花香。整洁的道路,庭院式的环境,小康生活,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被人们誉为“钟灵毓秀小塘坞”。
  寺前村
  位于瑶里镇所在地,在高岭——瑶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境内,景瑶公路穿境而过,因处青龙庙前而得名。现有人口260人,森林覆盖率91%。
  地处万山环抱之中,两河交汇,河水清流,有“双清含秀”之称,村内一片片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民居,依水而建,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人文与自然和谐完美地融为一体,令人如进世外桃源。
  绕南村
  位于瑶里镇内,属高岭——瑶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要景点之一,地处瑶里镇中部,御渔公路旁。唐末,詹天佑祖先詹氏迁此建村,因村靠南面大山,河绕大山长流之故而得名绕南。现有人口386人,森林覆盖率84%。
  村四周古木参天,翠绿环绕,有古窑址、古陶瓷作坊、古水碓作坊,清澈瑶河横贯村中,村内一幢幢徽派风格的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座落在瑶河上游的东岸,山水村落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真不愧有“陶源逸秀”之称。詹氏祠堂耸立其中,一块内容为封山育林以及防止不肖子孙变卖祖宗山场的告示“奉宪勒石”碑至今保留在祠堂内,是研究古时村风民俗的佐证。
  桂花村
  桂花村,位于洪源镇驻地以西3.5公里的丫形田畈上,村形象一件玉如意,全村99户,400多人。清乾隆年间,村头西罗河上建有“桂湖桥”,村以桥名,解放后改称为桂花桥,现有吴、江、张、章氏等在此居住。
  2004年,该村引入了国际陶艺村项目,四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7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入住该村,国际友人在该村的陶艺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西冲村
  西冲村,位于洪源镇西北角,全县最大的小(I)型水库——西冲水库坝下,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83户400多人。明朝初年,凌氏由彭泽县迁居此地,因地形象船,树头有棵老柏树,形似桅杆,如船往西行,故名“西冲”。
  西冲是西罗河的发源地,周边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生态绝佳。村口的古樟、小溪上的石桥、明代祠堂和两岸的民居,构成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
  王屋下村
  王屋下村,位于黄坛乡境内,正在兴建的景德镇至鹰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明代中期,王氏家族迁此建村,目前村内46户,200多人。四周群峦起伏,树竹茂密,将村庄裹在其中。村口有红豆杉、古株树、松树、桂花树等名木古树形成村庄一道屏障,古木林中有过路亭、水口庙、古驿道。该村所处地形为牛形,水口为牛头,村庄座落在牛肚中,一条清澈溪水似牛肠,穿村而过。村后,有座久负盛名的莲花寺,终年香火不断,香客络绎不绝。
  石溪村
  石溪村,位于勒功乡东南部洪溪山北麓,距景(景德镇)黄(黄山)旅游公路6公里,因村前小溪中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形似禾斛,故取名为石斛,解放后更名为石溪。
  石溪村落形似一条船,因而村中没有一口水井,村民沿河而居,用青石修建了整齐划一的防洪墙,长达1公里,墙上爬满了青藤和苔藓,见证了全村上千年的历史。村前小溪“一江春水向东流”,因而古村防洪墙的踏步均朝向西,有取装纳风水聚财之意,全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雕刻精美细腻。进士朱荣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春岁所立的青石碑立在朱氏祠堂前,记述了石溪古村的过去。
  清溪村
  清溪村,位于峙滩乡北境曲陈公路边,距乡驻地5公里,全村150多户,500多人。因村前河下青石布满河床,形成河滩,故名青石滩,解放后改名为清溪。清溪段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秀丽。清溪村民散居,素称九门十姓,章家地处中间,族大人多,村民多数以捕鱼为业,又名打渔章家。
  1934年7月,皖赣边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曾在清溪村的章氏宗祠召开,赣北特委正式改组为皖赣边区分委并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方志敏、粟裕等都曾到清溪指导工作。
  曲滩村
  曲滩村,位于峙滩乡北境,曲陈公路西侧,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30多户,100多人。全村生态环境绝佳,村前流水潺潺,百亩连片的翠竹簇拥在昌江河岸;村后山峦起伏,生长着300多亩原始森林,是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
  曲滩村自古以打鱼、务农为生,古谚云:“诚门姜、夏田薯、曲滩鱼”。爬满了青苔的明代修建的古村墙,如今仍保留着200多米,将章姓一族保护在墙内,彰显着曲滩悠悠古韵。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领导的工农红军将村内的章氏宗祠改建为赣北红军医院,并在曲滩、清溪一带对敌军进行打击。
  龙源村
  龙源村,位于兴田乡境内,曲陈公路旁,全村80户近400人口。龙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赣北特委、皖赣特委和皖赣分区委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被服厂、总医院所在地。1934年10月,秦淮舟、粟裕等率领中央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浮梁,曾在龙源指挥了流口、储田、新田等地的十几次大小战斗,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和保卫皖赣边苏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龙源村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峰峦叠嶂,云蒸霞蔚。古色古香的民居依山傍水,清幽奇秀的山川景色和优雅恬静的农家生活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景,凸现了龙源独特的地方风情。
  锦里村
  锦里村,位于兴田乡境内,曲陈公路和鹅锦公路在该村交汇,共有85户400人。锦里村依山面水,奇峰幽壑,清溪碧流,既有峻岭之险,又有沃野之秀,古香古色,历史悠久。锦云山、白蚁岭、洪村水和千年白果树融贯了这里的自然特色;陈氏宗祠、月形池、秦代梯田、烈士墓和嵌在祠前墙中的“奉宪严禁杉松”、“奉宪永禁赌”石碑,则成为锦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记录。
  城门村
  城门村,位于兴田乡境内、昌江锦水之滨,紧靠皖赣铁路,毗邻祁门,集居着左室吴氏等124户500多人。城门村依山傍水,奇秀清幽。“山如腾凤,水似玉带,密林古树,十里白洲,滩声碎月,古渡横舟”为其自然景观特色;四条青石板街把全村划为五个整齐板块,一条秀沟和四个水塘横贯村中,体现了该村古建风貌和“肥水不落外人田”的风水格局;“太初堂”、“太华堂”、“百步金街”和“父子大夫”、“兄弟登科”、“文魁”等题字匾额以及“两河书院”、“妻梧文会”、“进士牌楼”、古桥、古墓等遗迹遗存,则展示了城门1,20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一个融山水、古建和历史文明于一体的锦锈山庄,享有“唐山疏秀、锦水钟灵”的美誉。
  楚岗村
  楚岗村,位于鹅湖镇桃岭村委会境内,峰峦叠嶂,山石嶙峋,竹林摇影,梯田层层。全村100来户农家聚居于浮北屏山之内,隐匿于天府之中,垒石为坝,环山建屋,天梯登临,美如壁画。民居街巷咫尺相间,曲径盘旋,既显巍然之状、锦绣之丽、峻峭之险,又融山水奇特于一体,曾有“诸峰环峙入云层,入暮烟耕积翠凝。山磐微风吹断后,土墙农舍现天烟”的写照。
  理学家朱熹在为楚岗叶氏题修宗谱诗中写道:“源源派远叶枝芳,后接先传世叶长。万古功名留谱谍,衣冠礼乐志当强。”可见,“竹秀梯田,山寨人家”和丰厚的叶氏家族民俗文化,是楚岗村的特色。
  桃岭村
  桃岭村,位于鹅湖镇境内,柳峰尖山脚,鹅锦公路穿村而过。全村60多户、200多人。相传唐代马、丁、胡三姓在此建村,南宋初年,李氏由本镇界田逃此山岭避难,以“桃”代“逃”取名桃墅岭,解放后简称桃岭。
  全村布局像梯田一样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沿着山坡一直建到谷地。四周群山环抱,村边古木参天,风景秀美,给人以幽深、神秘的感觉。
  高丰村
  高丰村,位于鹅湖镇桃岭境内,鹅锦公路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范围内。因所处山坳酷似燕窝,俗称燕窝里。清朝同治年间,程氏迁此建村,目前有50多户,200人。村周边汇集了古枫、香樟、古松、茅竹等植物,尤其有200余棵红豆杉成片,自然生态具有完整性、典型性、原生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的多重特点。村口有清心塘和聪明山泉,既可装风水,又可养鱼虾,一排参天古树将村庄遮掩严实,不到村里看不见房屋,使村子显得安全、静谧。四周森林生态环境优良,是供人们森林观光、休憩、疗养的场所。村庄座落在地貌形似燕窝内,而农舍庭院依燕窝地(即山坡)而建,从地舆理论来讲,燕窝地属于福地,世居这里的村民没有一人得过严重疾病,正是这块福地和住宅周边的良好森林生态环境,使这里居民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小源村
  小源村,位于鹅湖镇小源村,鹅锦公路线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范围内。隋末,陈氏迁此建村,目前有107户,509人。拥有古、红、绿“三色”旅游资源。小源曾是革命根据地,“祭血盟誓旧址”、“小源暴动旧址”、“中共河东县委第四区委旧址”、“碉堡烽火台”等革命遗址保存完好,革命纪念地处处可见,又使小源村成为缅怀革命先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走进小源,仿佛通过时光隧道,进入了古代明、清时期的村落,山庄中有青砖黛瓦的居宅,青石板的巷道,古老的石凳,处处遗留下明清时期生活气息。金竹潇潇,溪水潺潺,万木葱笼,四季如春,是小源自然风光的写照,村周边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避暑胜地“小庐山”。
  东埠村
  东埠村,位于瑶里镇境内,景瑶公路穿村而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和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埠街是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古街道、古客栈、古码头、古禁运碑以及矗立水中的古吊脚楼是这里的独特景观。全村400户,1,300多人。
  东埠村依山傍水,东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东埠古街全长约1公里,这里是古代高岭山中高岭土、瑶里釉土和窑柴的集散地。现存有码头四座,石埠依然完整无缺,古街两旁皆为店铺、客栈。街道全由青石板铺成,石板中央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当年运送货物的独轮车留下的辙印。古街上端有一块刻着“东埠街码头瓷土装运告示”字样的清代乾隆年间古碑,下端有一座江西省最长的仿古石拱桥。
  梅岭村
  梅岭村,位于瑶里镇五华村,御渔战备公路线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范围内。唐宋,张氏迁此建村,因村头山岭多梅花得名梅岭。全村有110户,480人。村周边汇集了千年古樟群、蝶恋谷、“红军桥”(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地)、龙潭和中国最完整的麻柘古商道、梅岭度假区等景观,瑶河似玉带穿村而过。村内古宅林立,巷道深深,清渠绕户,尤为著名的有江南第一祠、亭屋、革命斗争俱乐部等遗存。这里是都市人访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绝佳仙境。
  汪湖村
  
  汪湖村,位于瑶里镇境内,御渔战略公路穿村而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和瑶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132户,543人。
  村中保存着完整的徽式明清古建筑群,风格独具,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且有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景点。
  楼前村
  楼前村,位于瑶里镇境内,毗邻御渔战备公路,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重要组成部分,全村82户,372人。
  村后有远近闻名的梅岭度假村,村周边生态环境绝佳,风光秀美,村中古祠堂、古道等古色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新佳村
  新佳村,位于臧湾乡境内,距景瑶公路4公里,水泥等级公路直达村中,全村20多户,100多人。地处低丘谷地,空气清新,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茶叶生产一枝独秀,是浮梁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周边有铺绿涌翠、整齐划一的茶园800余亩,中有春波荡漾、清澈明净的80余亩水面人工湖。一道道茶园隔离带树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进新佳,林木葱茏,茶园锦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到处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新佳和谐美好的生态茶园,是人们享受大自然洗礼的梦幻家园。每年阳春三月,新茶嫩叶泛绿海时,正是采撷新茶的时节,游人可亲自参与新茶的采撷、加工炮制,寓游于劳作之中,分享田园乐趣和茶农丰收的喜悦,也可眺望山川秀景,舒展筋体,飞翔思绪,在茶庄室内观看茶艺、品赏香茗,享受都市人渴望的那份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港口村
  港口村,位于王港乡驻地东偏北5公里的东河河畔,东河在这里展流线形的S状,依山傍水,风光秀美。全村100多户,400多人。明代初年,程氏、潘氏、蔡氏由婺源迁此建村,因地处小溪与东河交汇口而名。村附近保留着享有“天然盆景”美誉的古瓷土矿坑遗址和千倾林海。
  周家港村
  周家港村,位于浮梁镇境内,村庄西侧为昌江,正在修建水电站,建成后水面4,000亩。东侧为皖赣铁路、景蛟公路。清初,周氏迁此河畔建村,目前,全村40户,200多人。村周边丘岗蜿蜒,溪涧交错,参天大树夹在其中。水电站是集蓄水、发电、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它的建成为景德镇地区大型水上娱乐活动的唯一去处。
  内钱村
  内钱村,位于湘湖镇驻地以东偏北21公里历降水东侧峡谷中,始称内饶。明代,钱氏从婺源齐村迁此建村而改称内钱,全村57户,260多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和“中共浮梁县委”曾驻此地,目前村中保留着“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旧址。
  美丽的历降水像一条玉带环绕全村,村后是2,000多亩的铜钱尖自然保护区,四周群山环抱,绵延不绝的天然林与古桥、古亭相映生辉,美不胜收,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因地处前程村委会,又是从前程通往天宝的必经之地,被民间称为“奔前程,进天宝”的锦绣之路。
  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乐平洪岩镇5公里。明初,段氏从都昌迁入,现有340户,1,6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背枕历居山,官庄水环村而过,是乐平、德兴进入徽州的重要陆路。村中石板道绵延数里,辙印深深,街铺、民居、作坊、拱桥、碑刻遗存甚丰,可惜这条古驿道出村口的古桥头原存的17座石牌坊先后坍塌或拆毁。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店铺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墙式民宅特色鲜明,除满堂镏金外,其装璜极其讲究,在厅堂顶棚上,中置一口圆形藻井,两边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衬托,假楼对天井以采光,房内顶棚也以木构券拱装饰。入其屋难见片瓦,虽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金壁辉煌。
  韩家村
  韩家村,从名口镇沿乐安河西下5公里,村子位于北岸低丘上。韩氏从河南入徽再迁此处已有1100余年历史,现有45户,550余人。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养殖业兴盛,水运发达,古代村民多以贩运生猪到徽州为生计。村中现保存有祠堂、民宅、戏台、水井、码头、巷道、商铺、作坊等古迹。村北有一高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文化遗址及汉墓群。
  保存较好的10余幢民居建筑中,有一座带客馆的府第住宅,木构门罩精美无比。而客馆的抱厦顶棚,内置藻井数口,匠心别具。整座民居建筑融饶、徽民间建筑精华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韩家村的古戏台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色是装饰豪华、遍体施金,堪称乐平晚清和民国初年戏台的典型杰作。
  下徐村
  下徐村,距乐平市区西北20公里,与景德镇市及浮梁县毗邻。宋初,徐氏从南昌迁入,现有460户,1,700余人。该村头枕绵延苍翠群山,村前的潘溪河水清灵透亮,三座相望不远的清早期三孔石桥,连接下徐村中的鲁丹街,直通景德镇、浮梁。
  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构架功德“世科”牌坊与清中期复建的宋高宗赐建的“仁寿楼”最靓。“世科”牌坊和“仁寿楼”是以纪念该村北宋文武双科状元驸马徐衡所建。故有专家提名该村为“江南皇家驸马第一村”。
  上老村
  上老村,位于乐平市区以东30公里的官庄水旁。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迁入,现有110户,620余人。村中现存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点。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艺术品位甚高,如大总祠“瀛公祠”门楼,用砖木石组构少见,精致典雅又气势非凡,是江南“四水归堂”,也就是乐平民间俗称“禾斛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为上乘,到此考察的清华、同济大学的教授们曾给予很高评价。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严台村
相关地名
沧溪村
相关地名
瑶里镇
相关地名
高岭村
相关地名
徐家村
相关地名
吴家村
相关地名
小塘坞村
相关地名
寺前村
相关地名
绕南村
相关地名
桂花村
相关地名
西冲村
相关地名
王屋下村
相关地名
石溪村
相关地名
清溪村
相关地名
曲滩村
相关地名
龙源村
相关地名
锦里村
相关地名
城门村
相关地名
楚岗村
相关地名
桃岭村
相关地名
高丰村
相关地名
小源村
相关地名
东埠村
相关地名
梅岭村
相关地名
汪湖村
相关地名
楼前村
相关地名
新佳村
相关地名
港口村
相关地名
周家港村
相关地名
内钱村
相关地名
段家村
相关地名
韩家村
相关地名
下徐村
相关地名
上老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