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街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34
颗粒名称: 一、古街区
分类号: K928.5
页数: 7
页码: 136-142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古街区概括了景德镇老城区、里村古街区、三闾庙清街、瑶里明清商业街、东埠街、湘湖街、勒功街、三龙街、名口镇老街区、涌山镇老街区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街区 文物

内容

景德镇老城区
  景德镇老城区范围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马鞍山,西至昌江两岸(西岸包括十八渡、三闾庙、墩头上),另外还有里村。
  从地下窑业堆积调查情况看: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路一带,地下都有宋、元、明窑业堆积;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中山路,西至昌江东岸一带,地下多有明代中晚期以后
  的窑业堆积;东起莲社路,西至中华路,北起薛家坞,南至周路口一带分布着若干
  明清窑业堆积。从地面遗存情况看:中山路以东和三闾庙,最早的有明代建筑;前街(中山路)与沿江东路之间最早的只有清代晚期建筑;中山路以西的弄巷大部分依附中山路以东相对应的弄巷命名。
  由此可推断: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中山路以东一带,形成于宋、元、明时期,其核心区在珠山一带;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中山路以西至昌江东岸一带,形成于明中晚期以后;中华路以东的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扩充区。
  贯穿老城区的是两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中山路,北起观音阁,南至太白园,全长5,100米,1936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华路,北起童关栅门,南至曙光路,全长2,980米。在两条主干道之间的是东西走向的众多弄巷,在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的镇区内,作坊、窑房、民居、会馆、寺庙、商铺等一应俱全。根据民国26年(1937年)《江西统计月报》载:旧时景德镇十里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有1,221
  家,有“别肆延袤数十里,灯火近十万家”的盛况。1953年,拆弄拓宽珠山中路,
  把老城区分成南北二个部分,随后的城市建设改造,道路拓宽,危房改造,小区建
  设,打破了老城区原有的格局,老城区的历史风貌也发生了变化。据2005年的统计,
  有外立面保存较好的民国以前的建筑还有400余栋,珠山路南北两侧只剩下民国建筑
  “圣公会”,但一些街区、里弄还保留古代遗留下来的功能和特征。如薛家坞、新
  罗汉肚、老罗汉肚、生益岭、苦株山、大井头、咋叭弄、圆栅门、方井头、八角井、花子棚、椿树弄、毕家坦、解放路横弄、农旺弄、枯树弄、蔡家岭、酱油弄、刘家下弄、吊脚楼、太平弄、周路口横弄、涂家坦、钟家下弄西侧、小路园、珠弄里、马金岭、车鸡弄是作坊最为集中的区域;里市渡至四图里为树行集中区;扫帚弄、大弄口则有多家猪行;再胜弄、富强弄、董家岭、小黄家弄、麻石弄、棋盘街、太和弄、五间头、花园里、太平上弄为瓷行集中区;塘塝堧、小黄家下弄、大黄家上下弄、江家弄、勤俭岭为红店和炭行集中区;黄家洲为出售破损瓷器的集中区;沿河一带为船行、码头集中区;通津桥、安全弄有多家柴行;朝阳巷至雷峰山一带为教堂集中区;窑房则介于作坊与民居中间;中山北路一直为商业贸易区。陶瓷生产从业者的住宅,有时候还兼有作坊、包装、仓储、彩绘加工、烧炉等功能,这些特征的形成都是为了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的优化组合。
  里村古街区
  里村古街区,东起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西至老鸦滩,南起南河(未改河道前),北至东一路。主要弄巷有:庆安巷、石码头、刘家弄、里村前街、里村后街、童街、程家岭等,绝大部分已被拆改造。里村古建筑内部木雕都非常精美,有极强的地域特征。现有里村石码头5号民国住宅(仅存八字门脸)、里村石码头29号马姓清代住宅、29号北接的清代项家祠堂、前街7号马姓清代住宅、庆安中巷20号项姓住宅、刘家弄4号项姓住宅、童街路北32号清代胡姓柴行(当地人称“胡家大屋”,
  该宅后曾为“忠诚庙”,2004年被拆改为楼房,屋主存有一块青石质清光绪二十三年告示碑,其文字内容漫漶不清)、童街路北36号安徽朱姓作坊主住宅(内部大部分被拆)、里村后街23号住宅和古城墙一段。据当地人说,老水泥厂建厂之前有“康王庙”。三闾庙明街
  三闾庙明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竟成镇三闾庙村南侧。三闾庙村,因庙得名,为古时景德镇李施渡(现称“里市渡”)西侧的码头集市区,是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内销景德镇的贸易转运中心地。明代街面位于村落中部偏南处,东西走向为主街,残存长度为84.7米,宽度为4米左右,最宽处达4.5米。南北走向的横街,短且窄,多为死胡同。街面以24×12×4厘米规格的青砖错
  位侧立铺成,中部略微凸起,断面呈1/20的拱率。街面两侧,以同样规格青砖砌造
  凹形明沟,沟内沿宽度为19至22.5厘米不等,用来排泄街面积水。街面砌造用砖与街道两侧明、清古建筑上的用砖质地相同,但型制规格则不一样,街面砌造用砖规格小,制作精细,结构紧密,断面的抗压、抗折强度和耐磨能力均高于一般的建筑用砖。街面除少数砌砖破损断裂之外,没有发现较大面积的起伏凹凸,也不存在因车辆碾压造成的沟状痕迹。街面两侧,均为明、清两代遗存的全封闭式住宅建筑,
  其质量与规模明显超越村落周边的同类建筑,表明该街面两侧为村内历史上较为富裕的村民集中居住区。两侧住宅建筑,都是以正门临街,而多以其它的侧门面对另条简陋巷道。三闾庙街面属明代景徳镇乡村集镇中住宅群内区间巷道街面的典型遗存,明代街面,在国内遗存极少,景德镇原街面也因现代街道的拓宽而丧失。因此,三闾庙明代街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闾庙清街
  三闾庙清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竟成镇三闾庙村北侧,在清代该街道为村内最大的商业街。街道东西贯穿全村,东临昌江,傍水运码头,西接皖赣古道,
  地理位置扼守交通要冲,为往来必经之地。全街长231米,宽4.5米,最宽处达5
  米。街面中央由麻石条顺街道走向铺垫而成,为车行道,至今已碾印下两道数厘米深的车辙印。车行道的两侧,采用青石板铺垫,少数地方还嵌砌有卵石图案。车行道凸起,其两侧地面呈弧形递减,形成街两侧排水道。临街建筑,绝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的商铺,主要是油盐店、米店、酱货店、磨坊、油榨、杂货店和南货店(类同现代的副食品商店),夹杂有饮食店、客栈,还有一些药店、瓷器店、布店和红店(经营成瓷加工业)。这些店铺中,有些是景德镇大店的分号或者是景德镇小店的总号,证明这里的商业经营与景德镇的商业经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闾庙清代街道两侧的商铺建筑,内地坪一般均高于街面1至2步台阶,既可避免街面流水的侵浸,又可使往来行人便于明察店内经营内容。店铺均为两层结构,面阔为单间、双间或三间不一,底层店面内空高阔,单间或双间面阔的小店,楼层较矮。少数双间或三间面阔的店铺,临街面外挑0.5-0.6米,形成楼部檐廊,配备有护栏,外壁配备槅扇式门窗,其型制在浮梁县极为少见,却完全类似历史上景德镇镇区内的商铺建筑,可见该地受景德镇的影响极大。街道的东端,青石渡口码头与景德镇北端里市渡码头隔河相望。东街口设有砖体拱门,上书“三闾古栅”,配备有木质栅门,用于日启夜闭。上世纪90年代,市建设部门对清街进行了全面修整。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明清商业街
  瑶里明清商业街,位于瑶里古镇的街上村,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两华里,分为上街头、中街、下街头三部分。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明代商店最古老、最具特色,它是一幢三开间重门面,中为大门,两次为店铺,内为住宅的建筑。它与万历年间绘制的《南都胜会图》中的商店形状一致,对考察明代村镇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
  瑶里明清商业街全街的街面都是由两尺宽的青石板铺成,青石板两旁镶嵌着众多的鹅卵石,街边为便于排水建有一条地下排水道,这些建筑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建筑的科学性。
  乾隆年间,在下街头丁字路口修建了一块“徽州大路转弯”的路标,这块路标印证了当时商贸的繁华。
  东埠街
  东埠街,位于浮梁县瑶里镇东埠村。高岭矿山脚下,一条东河绕其而过,高岭土通过陆路运至山脚下的东埠街,然后顺东河航道而下至昌江,抵达烧瓷中心地景德镇,因此,东埠街又是古水运码头。从高岭至东埠水运码头约7-8华里古道,至今仍保存有宽1-1.2米用青石板块铺成的道路。瓷业的兴盛带来东埠商业的发达,东埠街至今保存有明清时代客栈、酒坊、茶馆、米店,鳞次栉比的店铺对峙3米宽的街面。道路用青石板和麻石铺设,街道上车轨痕迹清晰可见,轨道凹槽多在3-5厘米,可见当时使用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独轮车,运输车队一定很庞大,运输十分繁忙。店铺后门临码头面都以吊脚楼式风格出现,栋栋相连。在东埠街头一面墙上,镶嵌清乾隆年间《奉敕石永遵》碑,是为解决浮梁与婺源两地争运高岭土纠纷,由官府判断而立。
  湘湖街
  湘湖街,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唐中期,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建居。因此地开阔,四面环山,山水四溢,荡为一壑,汇集两河(历降水、小南河)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流,素有湘山湖水之美。北宋,由于陶瓷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衍成为商业集市,而改称为今名,是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拆老屋建新房,街市面貌破坏严重,其间保存有几栋清代建筑和一段青石板地面。
  勒功街
  勒功街,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古时,为粤、闽、赣诸省北上以及苏、浙、皖南下经商的要道。明朝初,已经形成一条长街,有正街、横街、黄家弄、大弄里、秀门等。开设有酒坊、油坊、屠店、豆腐店、茶号、布店等10多家店铺。还有4个船泊码头,装运窑柴的船经此地多时每天有300余艘。清朝年间,驻桃墅镇的巡检司曾迁于此。勒功街是古时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基本保持明清时期风貌。
  三龙街
  三龙街,位于浮梁县三龙乡。宋朝末年,王氏从安徽省祁门县高塘迁此建村。村处在来龙山南麓,东邻盘龙山,南与黄龙山相望。村前有一深潭,有“三龙戏水”之传说,故名山龙,又名三龙。此地是浮梁通往安徽祁门的大道,西河装运窑柴、瓷土船只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间,谢氏由福建省古田县迁来居住,以后村庄人丁繁衍,各业俱兴,有一条长达一里的青石板街,开设有屠店、药铺、油坊、豆腐店及南货店等,成为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已毁。
  名口镇老街区
  名口村,位于乐平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名口镇镇政府所在地。乐安河作为古徽州进入饶州及鄱阳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镇以下河道陡然变得深阔,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货,下游的日用百货都在这里驳运集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乐安河东入乐平后的第一重镇。唐天佑年(904年),许氏自河南许昌迁此,现有1,300户,5,500余人。老街区有两个中心,一是十字区,保留有南北杂货、医药、染布、衙讼、造香、制牌、锻铁等20余家老店铺以及20余幢老民宅。二是广场区,这里周边也保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众场所。十字街区和广场街区有7条纵向巷道连接河边的7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至80级不等,可想当年航运之繁荣。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阳祠”许氏大总祠著称,该祠是明初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祠堂用材硕大,石、木、砖并用,气势宏伟,楼阁、庭院设计巧妙,斗拱、藻井装饰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庆许氏先祖的功贺匾文十余幅,弥足珍贵。高阳祠总占地1,300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门口有两口清塘,环境优雅。
  涌山镇老街区
  涌山村,位于乐平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北面鸡公山有晚更新世人类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老街区纵横三条,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民宅、桥梁驿道、祠堂、戏台等建筑遗存,如有明代崇祯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万年戏台,道光年王母贞节石牌坊,道光年王氏司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中建造最早的戏台。
  乐平镇老北街区
  乐平镇(亦称花靥镇、洎阳镇),乐平市治所在地。北街位于老城区中心偏北。东晋太兴三年(320年)法号安隐的高僧在北街中段建造安隐寺。南梁天监元年(502年),鄱阳王萧恢曾在此建一座庄园。老北街由雏形、发展到繁荣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传承与演变,如今,安隐寺与萧园不复存在,但老北街直至解放初期,仍一直为乐平县城最繁华的街区之一。
  现在遗存的老北街长580米,宽4米,街道两边店铺、民居、庙堂、古井、巷道、茶肆、作坊等古建筑原貌多依旧未变。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景德镇老城区
相关地名
里村古街区
相关地名
三闾庙明街
相关地名
三闾庙清街
相关地名
瑶里明清商业街
相关地名
东埠街
相关地名
湘湖街
相关地名
勒功街
相关地名
三龙街
相关地名
名口镇老街区
相关地名
涌山镇老街区
相关地名
乐平镇老北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