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字号店铺 瓷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21
颗粒名称: 五、老字号店铺 瓷行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5
页码: 82-86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老字号店铺、瓷行概括了明代商店、“江邦达”南货号、“汪天太”茶号、“景春馆”、“公和第一圃”、“江家祠堂”、梢田老店、耆德老店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建筑 瓷行

内容

明代商店
  明代商店,位于瑶里镇4村6号。三开间重檐门面,中为板门店堂,两次间为板门柜台,内为住宅。构架朴实无华,只求实用。与万历年间绘制的《南都胜会图》中的商店形状一致,对考察村镇商业之发展有一定历史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邦达”南货号
  “江邦达”南货号,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路843号。创设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是景德镇最早的私营合作经营南货商号。主要经营南货、土产、海味、果品、糕点。房屋为二层砖木结构,营业面积95平方米,库房面积376平方米,拥有资产43,300元,1955年其资产和人员转入国有。原址现已灭失。
  “汪天太”茶号
  “汪天太”茶号,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路459号。创设于1910年(清宣统2年),是景德镇最早私营独资经营茶叶的商号。主要经营15个品种的绿(红)茶。营业面积75平方米,拥有资产8,379元,1956年其资产和人员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原址现已灭失。
  “大生”布店
  “大生”布店,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北路15号。创设于1940年,始称“长盛”布店。主要经营棉布、呢绒、绸缎等300多种纺织品。拥有资产21,331元,1956年其资产和人员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正昌隆”布店,后改名“四新”布店。原址现已灭失。
  “景春馆”
  “景春馆”,又名“金春馆”,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址位于景德镇城区前街老弄口,上世纪50年代迁往十八桥。以“扁食(馄饨)泡糕”最为有名,历代沿袭。营业面积160平方米,相传“金春馆”招牌为清代乾隆皇帝所题。原址现已灭失。
  “公和第一圃”
  “公和第一圃”,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北路迎瑞下弄口,约创设于1835年(清代道光十五年),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上下二层经营面点、小吃以及京、沪、川、粤和本地传统名菜和佳肴。其招牌菜“船板肉”、“金镶玉”等味美价廉,深受欢迎。1956年其资产和人员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文革”期间曾改名“工农兵餐厅”,1979年恢复原名。原址现已改造。
  “种德堂”“种德堂”,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北路程家巷口,原名“叶开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于经营不善而歇业。1910年经过合股重组在原址重新开业,取名“种德堂”。
  种德堂药店建筑为景德镇传统的前店后宅式,分店堂、库房、加工部三部分。店堂分内外柜台,库房分粗细二房,加工部炮制成药,品牌产品有“疯气膏”,“百补全鹿丸”。营业面积约100平方米,鼎盛时期员工达70余人,除零售外还对外批发,一度成为景德镇地区药业领军业主。
  1938年种德堂遭遇大火,2/3被焚毁,后经重整,逐渐恢复。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在原址一直经营到上世纪90年代。留存的一块石刻“种德堂”匾额,保存在市珠山中路的立新药店内。
  “江家祠堂”
  “江家祠堂”位于中山南路197号,南邻大黄家上弄,北接董家上岭,面积530平方米,属清末建筑。
  该建筑呈日字形,八字大门,四围有较高的封火墙,内部梁柱较高大粗壮,上有贴金木雕构件,外墙门楼已毁,内部门窗已改造,整体布局和结构较完整。据当地80多岁的老人回忆,在他童年时就看到江家祠堂搞祭祀活动,但不知祠堂属本邑或外埠江姓。
  该房屋在解放初期被军队接管,50年代后期为中医院第一门诊部。近50多年来,有众多的知名中医在此坐堂问诊,景德镇及四邻八乡的百姓都慕名到此就医,医院的口碑极好,特别是治疗无名肿毒、烧伤、烫伤和小儿麻疹等有较好疗效,因此,人们一提到景德镇中医院,首先想到的是江家祠堂,它几乎成了景德镇中医院的代名词。名医、中草药、古建筑互为一体,构成景德镇中医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可谓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查裕顺”店铺
  “查裕顺”店铺位于中山南路27号,为民国时期大资本家房产。它集住宅、瓷用颜料店铺、仓储为一体,该建筑保存完好,对研究近代景德镇瓷业商贸活动有一定价值。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梢田老店
  梢田老店,位于乐平涌山,两面坡屋顶,两侧起风火山墙,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居室,大门居中,铺台分两侧,落檐高挑,屋檐枋间尽展戏剧人物、花鸟祥兽木雕图案。
  耆德老店
  耆德老店,位于乐平双田,店铺、居室一体,整体造型与平面布局及装饰与梢田店铺相当。
  此类老店乐平名口、涌山、段家、小坑、横路、下徐、韩家等一些大村都有所见,大都为清中、晚期的百年老店。
  花园里瓷行
  花园里瓷行,位于景德镇市区南部的花园里弄内1号住宅。
  瓷行,是景德镇历史上陶瓷销售业中的一个特殊行业。瓷行老板的重要经营内容是充当陶瓷产业主与陶瓷贩运商之间的经纪人,同时负责招待陶瓷贩运商以及代理陶瓷贩运商办理成交瓷的包装、启运等事务,从中获取一定数额的成交费、手续费以及代办费。根据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殊经营内容,瓷行的建筑就必须具有为陶瓷贩运商提供吃住的场所与屯积陶瓷产品的场所及包装陶瓷产品的场所等实用功能。因此,较之其它的建筑内容,瓷行建筑也就具有其独特性。
  花园里瓷行为全封闭建筑,型式内部采用“三间五架单进双层穿逗抬梁混合式”木质构架,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34.62平方米,为典型的明代建筑。该瓷行建筑虽为单进,但占地面积远远超出了其它的民俗建筑类型,明显是为了满足瓷行建筑的特殊实用功能的需要。
  瓷行的门罩,已属改建遗存,非常简单,原状无迹可寻。内部围绕天井展开平面布局,天井两侧走廊进深大,成为成瓷包装及囤积的主要场所。构架用料硕大,残存檐柱围径竟达1.8米,超出了明代故宫钦安殿的围径。五架梁起拱大,中段超出1∶1的拱率。梁架及檐口装饰构件使用较多,雕刻工艺精美。雀替选用了“喜鹊闹梅”、“喜鹊戏菊”、“锦鸡牡丹”等花鸟类吉祥图案,梁端饰卷云状鱼腮纹,透空雕团菊脊檀图案和透空雕“缠枝菊花”脊檀托以及“鱼龙吐水”麻叶颈。檐下及檐口转角,由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十字型科牌拱支撑。十字型拱支撑上下为外挑的“鱼龙吐水”,两水之间为“凤凰展翅”科牌斜出,造型精美优雅。厢房楼层檐口护栏上,方格槅扇作正方形,槅心正中部另置“富贵”字纹。
  该瓷行建筑,仅一进,隔房有限,估计房主另建有自身住宅院。
  花园里1号明代瓷行,作为景德镇瓷行建筑历史遗存之一,具有其本身的历史研究和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汪家坦瓷行
  汪家坦瓷行,位于景德镇市区南部的汪家坦弄内2号民宅。
  汪家坦瓷行,为全封闭式明代建筑,内部木质构架为“三间五架两单层穿逗抬梁混合式”建筑形式。石质门罩雕刻十分精细,足见建造主十分注重门面的装潢。门罩的整体造型也非常讲究,上部置障日板,以浮雕间柱,分为三格。门洞上方,障日板下置月梁状门梁,梁中段石刻“龟背纹”、“包袱锦”。门洞两侧护柱,按槅扇式样作表面浮雕,下部加圭脚,门双扇对开。前进,中部置大型天井,以加强室内的通风采光度。天井两侧的轩廊开间阔,进深长,活动范围大,以适应前进作为囤瓷包装场地对平面面积的需求量。后进为瓷行业主自身日常起居和招待陶瓷贩运商的场所。后进靠后檐墙开设一列三间的小天井,墙面置照壁。童柱短状,梁拱度平缓,装饰十分简炼,极少雕饰构件,边贴构架梁柱之间保持“编竹造”遗制。
  汪家坦瓷行,虽然具有住宅的同等效能,但主要用于陶瓷的包装、囤积和转运,是景德镇历史上制瓷业需求导致的建筑形式。它的存在,不仅可以作为景德镇古陶瓷工艺作坊的一部份列入我国的古建筑系统,而且对于考察研究景德镇古陶瓷销售方式及启运形式也具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中被毁。
  再胜弄瓷行
  再胜弄瓷行,位于景德镇市区再胜上弄21号民宅,为晚明至清初的建筑。
  木结构二层,正门门额有简笔重瓣菊花石刻包袱纹,门额正下方精雕一个带纽的莲花托,该莲花托纹样在景德镇市区明代民宅的正门中仅见此例。由于内部改动很大,仅可见正堂大梁及梁柱间雕刻的雀替等。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明代商店
相关作品
“汪天太”茶号
相关作品
“大生”布店
相关作品
“景春馆”
相关作品
“公和第一圃”
相关作品
“种德堂”
相关作品
“江家祠堂”
相关作品
“查裕顺”店铺
相关作品
梢田老店
相关作品
耆德老店
相关作品
花园里瓷行
相关作品
汪家坦瓷行
相关作品
再胜弄瓷行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