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11
颗粒名称: 四、古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4
页码: 29-62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古窑址概括了御窑厂遗址、湖田古瓷窑址、杨梅亭古瓷窑址、黄泥头古瓷窑址、三宝古瓷窑址、二亭下古瓷窑址、外小里古瓷窑址、银坑坞古瓷窑址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遗址 古窑址

内容

御窑厂遗址
  御窑厂遗址,位于市区中心,南临珠山中路,北接风景路,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东司岭,面积约54,300余平方米。
  御器厂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规制既弘,迨后基益扩,辟垣五里许”。明朝灭亡后,清朝沿袭明制,改御器厂为御窑厂,从清嘉庆二十年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谓:“厂跨珠山,周围约三里许”来看,清御窑厂较明御器厂小了许多。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御窑制度被废,御窑厂随之消逝。
  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厂的设立,是我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观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推进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如今,昔日规模宏大的生产设施和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仅在原南门内唯一遗存一口甃井。
  1982年-2000年,景德镇市考古工作者为配合市政建设,在御窑厂遗址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清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亦曾于1983年-1985年进行考古发掘,2002年-200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又联合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的明清御窑的遗迹和遗物,揭示了明清御窑生产的概貌,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1、元代官窑遗存
  1988年5月,为配合市政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市风景路(明御厂故址北端)中心的一条宽约1.5米,长11米,深1.5-1.8米的狭长沟道中抢救发掘出一批特异的瓷器碎片,其品类有卵白釉、青花、蓝地白花、孔雀绿地青花、蓝地金彩以及孔雀绿地金彩等。其纹饰有双角五爪龙纹、变形莲瓣、杂宝、姜牙海水、凤穿牡丹等。通过对合复原,其器型有鼓形平顶盖罐、大盖盒、桶式盖罐等。根据其纹饰和器型,印证有关文献,确认该遗址出土物为元代官窑遗物。
  2、明洪武官窑遗存
  1990年8月、1994年7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在中华北路(即珠山东麓)、东门头一带发现许多建筑瓷和青花、釉里红大盘碎瓷片,其品类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红釉等。其纹饰有青花缠枝花卉、青花蕉叶竹石、青花松竹梅、青花缠枝四季花卉、青花缠枝灵芝、青花锦地垂云莲纹和釉里红地白缠枝莲、釉里红缠枝牡丹等。其器型有:盖罐、执壶、碗、盘、杯及建筑瓷。尤其重要的是与其一道出土的一块瓷质瓦上有用铁料书写的工匠、甲首的名字,并有“监工浮梁县丞赵万初”字样,经考证赵万初系明洪武初期的浮梁县丞,可判断出土物为明洪武官窑遗物。
  3、明永乐、宣德官窑遗存
  1982年-1993年,在珠山明御窑厂周边多次发现品类丰富,数量极多的永乐、宣德遗存,其中较为重要和集中的遗存有:
  1982年11月,景德镇市有关部门在珠山中路铺设管道,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陶瓷考古研究所前身)在东起中华路,西至公馆岭前的一条长约160米的沟渠中,清理发掘出明代残瓷窑1座,永乐堆积、宣德堆积共7处。残瓷窑距地表60厘米的宣德青花瓷片之下,宽2米,进深60厘米,平面约1平方米,呈半圆形遗迹,残高45厘米,横墙下端残存11厘米×15厘米的小孔5个,经对合复原,得知小孔原为6个。窑内壁和孔壁经高温烧结,均有厚0.3厘米-1.2厘米的玻化层,底部铺有一层砂渣并粘结有少许白瓷涩胎状窑具的残片,经考证为宣德烧造祭红及颜色釉的“色窑”。永乐堆积多为甜白瓷,其中部分靶盏刻或印有“永乐年制”篆文款。出土的器物有盏、盘、壶、碗、罐、爵等。宣德堆积中有红釉、青花、仿龙泉青釉等,多有“大明宣德年制”官款,出土的器物有碗、盘、壶、瓶、洗、盏等。
  1983年和1984年又在上述同一地点,发掘清理出土大量的永乐、宣德官窑瓷片,出土的品类和纹饰极为丰富,出土量达10余吨,其器物有壶、瓶、罐、盂、碗、盘、缽、盒等。
  1988年11月间,在明御厂西院的东司岭下清理发掘出明代窑炉5座,并在窑群西侧发现一条长约17米,宽1.5米,深2米的巷道,巷道内填满了明代遗物,在巷道底层发现明永乐、宣德官窑瓷片,此类瓷片分散在黄褐土层中并成窝状堆积,著名的宣德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盘即出土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碗、盘,青花填矾红花缽以及釉里红书写“永乐元年”、“永乐肆年”纪年瓷片标本和青花“宣德年制”篆款瓷片标本等。
  1993年春,在明御窑厂故址东门附近,清理发掘出宣德官窑瓷片,而且都是成窝状堆积,出土物品类十分丰富,计有红釉、白釉碗盘,仿龙泉青釉和仿元枢府白釉带座梅瓶以及蓝地白、白地蓝、黄地蓝花萱草纹盘和彩饰丰富的青花蟋蟀罐等。
  4、明正统官窑遗存
  1988年11月在明御窑厂西墙外的东司岭发现一长约17米,宽1.5米,深2米的巷道,巷道填满了明代遗物。其上层有成化纪年和稍早于成化的无纪年瓷片标本,下层为永乐、宣德纪年的瓷片标本。而中层为堆积厚达1.3米的无纪年青花龙缸残片以及青花兽耳器座、花瓶、碗、盘、壶、盏等。其品类有青花、斗彩、白瓷刻花等。印证《明实录》等权威文献和地层关系以及遗物装饰纹样风格,经考证为明正统官窑遗存。
  5、明成化官窑遗存
  1987年5月-1988年,为配合龙珠阁复建,在珠山东北侧,清理发掘出明成化官窑堆积,出土的品类极其丰富,计有青花、釉里红、青花填红、填黄、白釉、祭红、祭红地白花、宝石蓝釉、宝石蓝地白花、黄釉、瓜皮绿釉、孔雀绿釉、青釉、仿官釉、仿哥釉、影青釉、斗彩、素三彩、黄地绿彩、红地绿彩、白地绿彩、白地黄彩等,其器物的造型、图案、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三彩鸭薰、红绿彩灵芝纹盖盒、青釉觚、蓝釉碗为传世品所不见。
  6、清代御窑遗存
  1983年7月-1985年1月为配合龙珠阁复建工程,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珠山龙珠阁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各类瓷器残片和窑具2.3万余件,其中清代瓷器标本有白釉、淡青釉、豆青釉、青花、斗彩、釉里红、红釉、蓝釉、绿釉、酱紫釉、粉彩、三彩、红绿彩、五彩、墨彩等。此外,还发现有民窑青花等。器型有碗、盘、杯、盏、瓶、爵、碟、壶、罐等,其底款有“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大清嘉庆年制”、“大清道光年制”、“大清同治年制”、“大清光绪年制”以及“彩绣堂制”、“储秀宫制”、“清慎轩”、“澄怀轩藏”、“庆宜堂制”等名称。
  湖田古瓷窑址
  湖田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镇湖田村内。兴烧于五代,历宋、元至明代隆庆、万历间结束(约907年-1620年),是景德镇延续烧造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大型窑场。
  遗址分布在南山大峰尖与南河之间的台地上,北起南河南岸,东至张家地东侧断崖,东南至豪猪岭南侧山脚,西南至竹坞里南侧山脚,西至北望石坞西侧山脚,现存遗存16处。其中张家地、龙头山、南望石坞、北望石坞、乌泥岭、豪猪岭等处保存较好,而何家墩、月光山、旗山、狮子山等处则因基建而遭受严重破坏。其堆积以宋代遗存为主,几乎遍及整个遗址,产品也极丰富,除不同造型的碗和壶外,还有盘、盖盒、盏及盏托、注壶与注碗、瓶、钵、枕、香炉、香薰、手炉、渣斗、六管器、瓷俑和各种动物捏雕等。装饰手法以刻、印花为主,纹饰有牡丹、卷草、莲荷、潮水、婴戏、飞凤、莲池游鱼等。龙头山、狮子山北坡的沿山公路上,影青瓷褐色点彩装饰较丰富,也见少量酱黄釉器。而五代遗物较为稀薄,范围也窄,仅见于刘家坞、龙头山、竹坞里和月光山几处,遗物主要为青釉器和白釉器,均质地坚硬,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极高,但工艺落后,器型简单。元代遗存主要分布在南河两岸与刘家坞,南河两岸以青花与卵白釉瓷为主,南岸青花以大盘为主,胎体厚重,纹饰繁缛,青花发色蓝艳,而北岸青花器以高足杯、折腰碗和小酒杯为多,纹饰简洁、疏朗、青花呈色浅淡。刘家坞除卵白釉外,还有大量黑釉器。明代遗存以湖田村北最为突出,这里有大量的青花小碗,碗心多书“福”、“善”等字。另外还有宋代作坊及龙窑,明代作坊及明代马蹄窑、葫芦窑等重要遗迹。
  湖田古瓷窑址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文献记载。40年代初,英国学者又将湖田窑介绍到欧洲,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古瓷窑址。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江西省政府下发赣府字[1995]136号文件,划定了重点保护区12处及一般保护区,对堆积丰富的刘家坞、望石坞、琵琶山、乌鱼岭采取了围圈保护措施。
  杨梅亭古瓷窑址
  杨梅亭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杨梅亭自然村,东距陶阳路50米,隶属于昌江区竟成镇湖田村。
  遗址呈长形堆积,四周设有界桩,在界桩的西南边还有一相连的堆积,南北长75米,东西宽36米,约2,700多平方米。整个遗址堆积非常丰厚,从所剖开的断面看,最厚处有1.7米。
  堆积中以窑具为主,有常见的漏斗式匣钵、桶式匣钵,还有底部微斜、中间开孔的桶式匣。这种匣口径26厘米,残高20厘米,底部的孔8厘米,是装烧什么器物的窑具尚待研究。此外还有覆烧窑具:瓷质垫钵和瓷质支圈。窑址南部断面的窑具特别大,为其它窑址所罕见。
  器物残片中有五代的青釉碗、盏、壶;白釉碗、盏。宋代的影青高足碗、花口小足碗、浅圈足篦纹碗、芒口刻莲瓣纹碗、三足香炉、粉盒和涩胎斗笠碗。其青瓷酷似越窑产品,白瓷胎细腻致密,很像唐代邢窑产品。五十年代初期,陈万里先生来此调查,曾认定为是唐代产品。宋代的影青釉瓷,器型规整,细致精巧,胎质细腻,釉色精美。
  该窑址的烧造时间从五代至宋代中后期,长达两个多世纪之久。近年来村民在遗址上种菜、种茶树等,在堆积中间整平的一块菜地有391平方米,遗址东、北面为村民建房而破坏严重。
  1959年11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泥头古瓷窑址
  黄泥头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郊黄泥头村匣钵墩自然村之南,黄泥头小学北侧,南距景婺公路280米。隶属昌江区竟成镇黄泥头村。
  遗址由东、西两个堆积包组成,东西长148米,南北宽90米,共约1.3万平方米。从堆积层的断面看,堆积包的中心最厚,四周边缘处最薄。西边的堆积以青釉瓷和白釉瓷为主,东边的堆积以影青瓷为主。
  遗址可见的遗物有:支钉、灰泥夹砂的托钵、缸胎垫柱与垫圈、垫饼、漏斗式匣钵等窑具;有支钉迭烧的青瓷,器型可见花口碗、唇口碗、浅盘、注子;有支钉迭烧的白瓷,器型可见唇口碗、浅盏;还有影青碗、盘、壶等器皿。其烧造年代为五代——北宋。
  遗址中青瓷胎呈灰色,质地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釉色莹润,与越窑的“秘色瓷”无异。白瓷胎体洁白致密,透光度好,瓷化程度相当高,釉色纯正润泽。青瓷和白瓷的器型均非常规整,为景德镇五代窑址中的佼佼者。该遗址西堆积包的南边缘,早年在建黄泥头小学教学楼时被破坏,后该校又在遗址上建了围墙。东堆积包的东北角为村民建房夷平。从挖开的断面看,堆积层的最厚度为2.1米,均为北宋遗物。
  该窑址一直为考古学界所重视,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宝古瓷窑址
  三宝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三宝村东,隶属昌江区竟成镇三宝村。
  遗址因临近三宝村边,1986年文物普查时,已有村民在遗址上建房,现在已破坏殆尽,仅尚存约9平方米的浅薄堆积。
  早年调查该遗址时有注壶、注碗、粉盒残片,造型精美,是烧制质量较好的宋代窑场之一一。
  二亭下古瓷窑址
  二亭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郊二亭下,北临二亭下至丽阳的简易公路,隶属于林业局苗圃。
  遗址处于简易公路之旁的平缓山坡之上,东西长41米,南北宽34米,约1,400多平方米。整个堆积较薄,遗物也相对单调。仅见漏斗式匣钵、垫圈、小块垫饼及浅圈足小碗、唇口盏等,影青呈色不佳,有开片。遗址的东南边还有一小块薄薄的堆积,遗物与上述遗物一致,均为宋代遗存。
  但在这里还采集到二块唇口实足碗,为典型的元代器型,与上述遗物在时间上相距很大。该窑址具体烧造时间,有待进一步考察。
  外小里古瓷窑址
  外小里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0公里竟成镇外小里村附近。村西有一条小溪流经杨梅亭注入南河,村南与三宝蓬古瓷矿区相距约1公里。它是以其原料就近为之优势而兴起的窑场,村周围的窑业遗存有5处。
  (1)村东南侧的水沟畔,遗物堆积面积1,2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碗。
  (2)村东北侧油麦坞,往南50米处有一条小沟,遗物堆积面积达48,000平方米,分布范围较大,遗物堆积稀薄,烧造的产品有影青瓷碗、盘二类。
  (3)村北侧井坞,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器物与油麦坞出土的一致。
  (4)村西约600米处土山坞,遗物堆积面积约1,5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瓷碗、盘等。
  (5)村西北450米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内,遗存上建有几栋木平房。遗物分布面积约2,6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烧造的产品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碗、盘二类。
  该窑址除在一处采集到支钉迭烧法装烧的青瓷与白瓷外,其它4处皆为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的影青瓷。影青瓷偶尔见有简单的篦纹,尚未发现其它纹饰装饰,制品都较为粗劣。该窑址的产品造型与就近的杨梅亭窑的产品一致。可见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且北宋的烧造规模较大。
  银坑坞古瓷窑址
  银坑坞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郊南银坑坞村,隶属于昌江区竟成镇。
  银坑坞三面环山,在五个自然村及八角湾水库边散布着13处窑业堆积,均为宋代遗存,13处堆积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其大多数因村民建房、修路、修水塘而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八角湾水库东侧和碓家坞的2处保存完好。窑址堆积情况如下:
  1、蓝家井村南侧堆积,面积765平方米,以烧影青碗为主,堆积上主要是影青圈足碗和假圈足斗笠碗,其釉色晶莹剔透,有刻花。遗址上建有平房一栋,对窑址破坏很大。
  2、郑家坞自然村,有4处堆积:1号堆积东西长50米,南北宽41米,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遗址上建有3栋平房,房后山坡可见部分堆积,主要是匣钵堆积,并伴有少量影青刻花碗残片,其釉色晶莹,刻花精美。2号堆积,东西长65米,南北宽41米,面积约2,600多平方米,其堆积较薄,除窑具外,器物也仅见影青斗笠碗的残片,村民陈迪胜在该遗址上建房,对遗址破坏较大。3号堆积在1号堆积的东边,两处相距约百米,已毁。4号堆积在小妹子窳,其上建有炸药仓库。
  3、八角湾水库,东、西两侧有二处堆积:东侧环水库30米均是窑业堆积,因延伸至水中,面积无法测算,遗物以匣钵、垫饼等窑具为主,器物可见影青碗、盖罐、盏和盏托等。西侧堆积因地处偏僻而保存完好,遗址上灌木、杂草丛生,四周动土即可见匣钵等窑具,器物仅见影青花口小碗残片,面积约2,800平方米。
  4、白庙下自然村,有堆积2处:一在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宿舍西侧,因建房有部分破坏,房后残留的350平方米堆积保存尚好。裸露堆积的最厚处有1米,遗物可见漏斗式匣钵、平底匣钵、垫饼等窑具,遗物残片可见白釉矮足小碗、唇口小盏等,为宋早期遗物。距村东约1公里的碓家坞有1处堆积,保存较好,因与山相连而不易辨别。
  5、红庙下自然村,有堆积2处:一在石边坞,面积约700平方米,一在塘坞口,面积较大,约2,000多平方米,两处堆积上均建有数栋房屋及窑房,破坏严重。遗物可见:桶式匣钵、漏斗式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器物残片可见:直口卧足盏、盏托、盏杯、折腹碗、高足碗、浅圈足刻花斗笠碗、大圈足碗、瓜棱碗及浅圈足小碗等。
  6、草坦上自然村,村西小水塘边有一遗址,由南向北倚山堆积,最厚处有70厘米,可见漏斗式匣钵、垫饼及影青碗的残片。
  7、叶家坞的铜锣山,有窑址一处,东距银坑坞小学约600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32米,堆积最厚处有3米。遗物以匣钵、垫饼等窑具为主,并有支圈覆烧窑具。器物可见白釉宽边圈足盏、影青高足碗(有唇口和侈口二种)、斗笠碗、平底碟、水盂、刻莲瓣碗、刻莲瓣大足盘及少量盏托。其中白釉宽边圈足盏可见四个小垫痕,是支钉装烧向垫饼装烧过渡的一种装烧形式,时间当在北宋早期。
  小坞里古瓷窑址
  小坞里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南郊小坞里东侧南山下,隶属昌江区竟成镇小港嘴村。
  窑址由4处堆积组成,4个堆积包共约6,000多平方米。其中2号堆积量最大,东西60米,南北56米,并且遗物是大面积的裸露,堆积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因为坡度较大,致使感觉堆积很高,蔚为壮观。1号堆积在2号堆积的南边,二者仅一小溪相隔,1号堆积是在寻找2号堆积的南部边缘时发现的,遗址的绿色植被上种满了茶树,保存完整。3号、4号堆积在东南山下,东临机耕道,遗址上葬有十数座坟墓,4号堆积几乎完全破坏。
  4处堆积时代相近,均为宋代遗迹。遗物也相近,可见的遗物有:大量的漏斗式匣钵和小桶式匣钵、垫饼、垫圈;瓷器残片均为影青器,器型可见浅圈足小碗、瓜棱碗、斜壁碗、刻莲瓣碗、盏与盏托、平底折腹盏、卧足盏、唇口盏、花口浅盏。在2号堆积中还发现黑釉碗,有的烧结在匣钵上,这些黑釉瓷片与北宋影青瓷在一起,为研究景德镇烧造黑釉瓷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塘下古瓷窑址
  塘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3公里湘湖镇塘下村附近。北侧毗邻景婺公路,东侧和南侧邻近南河。原有窑业堆积层数十个,现保存较好的有5处,分别在坳上、塘下、王同岭、吴家坞、谢家坞等地,分布面积达65,000平方米。
  1、坳上遗存,在塘下村北侧约250米,遗物堆积在坳上西侧,东西长约10米,南北长约10米,厚度约0.3米。该处的堆积极为稀薄,范围狭小,其遗物堆积只有一层,产品为碗、盘二种,皆为灰胎青釉瓷,从每件产品的圈足和留在垫柱上的几个高岭土质的支钉来看,装烧形式采用的是“支钉迭烧法”,属五代遗存。
  2、塘下村内遗存,东西长约90米,南北长约650米,遗物堆积较丰富,堆积有二层,上层为覆烧青瓷碗;下层为影青瓷,产品有圈足唇口大碗,假圈足内壁篦纹碗,平足大碗,大圈足敛口盘、双系壶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淡青或青绿,青釉瓷仅发现碗类,皆芒口、平足或实足,有的内壁刻有花卉,外壁有剔地凸起的竹叶状纹,碗口沿呈火石红,从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观察来看,影青瓷为宋早中期的产品,青釉瓷为宋后期至元初的产品。青釉瓷叠压在影青瓷之上,从目前的发现看,尚属仅见。
  3、王同岭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00米处,南临公路,东西约33米,南北约30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高圈足唇口大碗、大足碗、大足折腰花口盘,均为影青釉、白胎、釉面有细冰裂纹,无装饰纹样,装烧形式为单件烧,应属北宋遗存。
  4、吴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50米处,北距水库约450米,遗存南北约50米,东西约30米,通高14米,采集的瓷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碗类,从残瓷来看,有圈足大、小碗,大足唇口碗等。窑具匣钵,环形或饼状垫饼,当为北宋遗存。
  5、谢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200米,南距公路18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堆积,大部分堆积浸入水塘。东西约60米,南北约55米,通高达4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支钉烧青瓷与白瓷圈足唇口大碗,影青釉圈足瓜棱花口大碗。从其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来看,为五代至北宋遗存。
  从该窑址拣选的影青瓷碗类标本来看,碗有多式。I式:口外撇卷唇,浅腹弧壁,平足,釉面有细冰裂纹,无纹饰,口径13-14厘米,足径4.5-5厘米,高8-9厘米。II式:敞口卷唇,鼓腹深弧壁,高圈足,口径14厘米,足径6厘米,高12厘米。III式:撇口,斜弧壁,矮平圈足,口径14-15厘米,足径6厘米,高9厘米,平足底无釉,器内壁刻有简笔卷草纹,外壁刻有不规则莲纹。
  根据遗存分析,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末元初。调查中,在窑址附近还拣拾到少量青花瓷片,可能在元代以后这里亦有小规模的烧造,但未找到遗物堆积,故难定论。
  白虎湾古瓷窑址
  白虎湾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9公里白虎湾村(又称石虎湾)附近。这里南距南河约50米,东南侧和西南侧距湘湖与塘下窑址仅数里,相传古时有32窑,说明该地区当年烧造瓷器盛极一时。计有渡槽,小麦坞老虎床、白虎湾、白虎岭南、南门坞羊里坞、匣钵墩等13处窑业遗存,面积达3万平方米。
  1、渡槽遗存,在东北约400米处,渡槽由东北向西南穿过堆积层,东南为稻田,遗物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50米,通高8米。遗存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影青瓷;中层除白瓷外,尚有青瓷,两类瓷物型制相同;底层皆为青瓷。器型有盘、碗、洗等,因修建渡槽部分遗存已被破坏。
  2、小麦坞老虎床遗存,在村北约500米。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遗物堆积稀薄,采集器物标本仅为灰胎青釉碗、盘残瓷片。
  3、白虎湾1、2、3、4、5、6号遗存,在村东南侧约400米一带,南临南河约250米。彼此相邻的堆积层有几处,分布面积达1万平方米,遗物全部为影青瓷碎片和匣钵、垫饼等窑具。从采集的大量瓷片观察,产品以碗类为主,仅有少量的盘或高足靶杯,部分遗存被辟为菜地。
  4、白虎岭南遗存,在村西侧相距百米有两个较大的堆积层,面积分别为1,600平方米和7,500平方米,厚度一般为0.3-1米,瓷片均为影青瓷盘、碗、壶残器。
  5、南门坞羊里坞遗存,在村东北约35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东西约23米,南北约23米,遗存被长满的灌木和杂草遮盖,保存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主要烧造影青碗盘产品。
  6、匣钵墩遗存,在村西侧,北与小麦坞口相望,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影青瓷碗、壶等残片。
  窑址未经发掘,从1986年对该窑址进行调查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青瓷比白瓷丰富,而影青瓷又比青瓷丰富。青瓷胎骨一般较厚,盘类一般稍薄,均呈灰色。釉层极薄,微带黄,釉面有极细的纹片。产品有碗、盘、洗等,其碗、盘类型制与湖田窑五代青瓷碗、盘相似,但盘类稍些不同,盘底宽边,宽边上有支烧痕迹,盘心里亦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洗为敛口、鼓腹、圈足。由于白瓷片和青瓷片是夹杂迭压在一起,可知它与青瓷是同时烧造。碗、盘、器物型制与青瓷类相似,白瓷胎土纯白,釉色洁白质好。影青瓷碗为大宗产品,其次有盘、壶、高足靶杯等。其型制特征为:碗有多式,有圈足唇口碗,圈足撇口小碗,高足撇口式唇口大碗,假圈足敛口碗等,装饰中极少见刻、印花纹,仅见内壁有简单的篦纹;盘为圈足、撇口、唇口或花口;壶的型制和湖田窑宋代影青瓜棱壶造型相似,但也见有的壶在流与把中间的肩部对称安有双系。影青瓷皆为白胎,胎质纯细,釉层一般较薄,釉色多泛白或闪黄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有的釉面有细冰裂纹。
  从出土的窑具分析,青瓷和白瓷是采用垫柱支钉迭烧,影青瓷是采用匣钵与垫饼仰烧,器皿的特征青瓷和白瓷与五代相似,影青瓷则与北宋的影青瓷相似。因此该窑址烧造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这一窑址为研究景德镇五代至北宋制瓷业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盈田古瓷窑址
  盈田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4公里湘湖镇盈田村附近。这里背山近水,北临南河。东面与湘湖和塘下窑址毗邻,周围有14处窑业遗存,分布在盈田及附近的山脚下和花儿滩三个自然村。
  盈田村有2处窑业遗存:一处在村南约750米大山坞口,另一处在村东南350米蛇家坞口。大山坞口遗存堆积在山坡下,东西长约125米,南北长约25米。采集的瓷片标本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主要是碗类。器型特征为圈足、撇口或唇口、弧壁,有的内壁有简单的纹饰。蛇家坞口遗存北临南河,面积10,4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采集的瓷片标本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大、小碗,器型与大山坞口的相似。两处遗存中出土的瓷片胎质均细腻洁白,釉层薄而透明,多闪黄或泛白。
  山脚下村在盈田村南约1公里,附近窑业遗存有6处,即村内2处、口坑坞1处、凤凰山3处。村内的2处分别在村西侧,相距约150米,堆积面积分别为2,0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为影青瓷,产品为碗,壶二类。器型特征:碗为假圈足撇口弧壁,壶有双系或瓜棱式。口坑坞在村南侧,西北距南河约650米。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7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高圈足大碗、瓜棱式壶、双系壶等残器瓷片,其中壶类为多,均为白胎影青瓷。凤凰山在村西南,西北距南河350米,相距几十米有3处遗存,堆积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3,700平方米和10,000平方米,均保存较为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均为影青瓷,产品主要为大、小碗和壶类,器物特征与山脚下村内遗存中的相似,其瓷片胎釉和盈田村遗存中瓷片胎釉相似。
  花儿滩村在盈田村西南约500米,附近窑业遗存有8处,分别在倒须坞、狮子山、凤凰山和村内,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村内南侧的一处遗存较大,堆积的瓷片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其它遗存中均为影青瓷。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青瓷和白瓷的器物为碗、盘,两种瓷的器物造型一致,器底心均有支烧痕迹,属同时期的产品。青瓷胎体浑厚,胎为灰色,质地粗糙,有气孔,釉色呈灰青;白瓷胎体略薄,胎质纯白细腻,釉面光洁纯白。影青瓷的产品为碗、盘、壶等,产品以壶较精细,尤以瓜棱式壶最佳,胎质细腻,釉色青白透明,器身较其它窑址中的稍细巧,造型秀丽。
  根据以上器物分析,盈田古瓷窑址除花儿滩村南侧遗存中有青瓷和白瓷外,其它均为影青瓷,影青瓷的胎釉质地基本相似,器物造型除大小各异外,亦无较大差异,可以确认为同一时期的产品。从考察窑址的装烧工艺得知:青瓷和白瓷均采用支钉迭烧法装烧,影青瓷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这与景德镇各窑址中五代和北宋的装烧形式一致。据此推断,该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五代时期烧造规模较小,大规模的烧造在北宋时期,该窑址的影青瓷较湖田窑的逊色,未发现优质的影青瓷,所以北宋后期该窑场逐渐衰落。
  湘湖街古瓷窑址
  湘湖街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3公里湘湖镇湘湖街村,南侧临南河,北接景婺公路,四周环山,为一山间小平原。历史上这里经济文化发达,《浮梁县志》载有“湘湖八景”,在村周围数公里散见有大量窑具、瓷片,可见历史上这里窑业兴旺。经初步调查,窑址的遗存集中分布在5处,即内傍坞、窑前山、桥头、栏窑山、牛栏头。目前,窑址中内傍坞遗存部分已被扰乱,窑前山、桥头、牛栏头、栏窑山遗存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1、内傍坞,在村北300米处,遗存有3处,其中一处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瓷片为五代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碗、盘残器;另外二处遗存遗物由南向北傍山坡堆积,瓷片为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和影青瓷碗、盘残器,三处遗存的堆积面积约2,500平方米。
  2、窑前山,在村北约450米处,遗物由东向西依山坡堆积,东西长58米,南北长35米,瓷片主要是五代灰胎青釉和白胎白釉瓷残器。
  3、桥头,在村东南侧,遗存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45米,堆积厚度0.5-0.7米,瓷片为五代灰胎青釉和白胎白釉瓷残器。
  4、栏窑山,在村南折西,遗存面积约400平方米,其出土瓷片有釉色均匀洁净、胎骨细腻洁白,称为“粉定”器的残器,其中以灰白色、水青色厚胎瓷片为多,亦有少量划莲荷、牡丹瓣纹淡青釉瓷片,均为宋代遗物。
  5、牛栏头,在村东侧,遗存南距南河100米,面积达1,300平方米,瓷片有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和影青瓷残器。
  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南宋,窑址出土的器物主要有:
  1、五代灰胎青釉大圈足碗、白胎白釉大圈足碗。二种碗的形制相同,为撇口、鼓腹、大圈足、器型规整,碗底心均有支烧痕迹。青瓷胎质细腻,釉色光泽明亮;白瓷胎骨洁白纯细,釉白纯正。
  2、北宋影青高圈足碗,口撇、弧壁,足高且直,胎骨细密坚致,釉色白中泛青,润泽透明,纹饰为划花牡丹。
  3、北宋影青花口折腰盘,无纹饰。
  目前尚未发现窑炉遗存,从出土窑具和器物分析,其装烧形式:五代为支钉迭烧,宋代为一器一匣仰烧和支圈覆烧。从宋代遗存的堆积情况看,可能系长形阶梯窑烧制瓷器。
  该窑址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时期制瓷技术与烧造过程,是一个较有影响的窑场。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镇东南二十里外有湘湖市,宋时亦陶土埏埴,其体亦薄,有米色粉青二色。蒋祈云:器雅而泽,在当时不足珍。然唐公《陶成纪事》则曰:厂仿米色、粉青宋釉二种,得于湘湖,故窑款色盖其地。村市尚寥落有存,窑址自明已圮。”该窑址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说明它对景德镇明、清时期制瓷技术产生过一定影响。
  灵安古瓷窑址
  灵安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8公里湘湖镇灵安村(又称查村)附近,村前有一条溪流入南河,周围山林茂密。该窑址有占家坞、塘坞、余家坞、吴冲坞4处遗存,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
  1、占家坞,在灵安村临近的大港埠村西约250米处,遗物由西向东北倚山坡堆积,面积3,5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扰乱。
  2、塘坞,在大港埠村西北约250米处,遗物由西向东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较好。
  3、余家坞,在灵安村老屋下西南约350米处,东南临近公路,遗物面积1,7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
  4、吴冲坞,在大港埠村东南约40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2,200平方米,保存较好。
  窑址因距南河较远,规模较小,一直鲜为人知。从初步调查所得资料来看,该窑址烧造影青瓷,产品单一,主要以碗类为主,其次是盘类,产品造型与湖田窑北宋早期同类产品相似,胎质较粗疏,釉色闪灰,釉面晶莹透明者少,器物罕见有纹饰装饰,少量的仅在器物内壁饰有简单的蓖纹,产品的装烧采用一器一匣仰烧形式。根据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判断,该窑址烧造时间在北宋早中期。
  月山下古瓷窑址
  月山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6公里寿安镇月山下村附近。村东南与柳家湾窑址相距约3公里,西面有“小南河”联通南河。
  窑业遗存在村东南350米的小学校南侧,遗物由西向东依山坡堆积,宽约15米,纵深约45米。堆积物由坡脚到坡顶逐渐减少,从堆积物的分布状态可看出,当时窑身较长,从下而上恰好形成一平缓的坡度,窑头低,窑尾高,形状似龙,应属阶梯式龙窑。遗存小部分被辟为菜地,从暴露出的断层中,采集到大量影青瓷片,经辨别均为圈足撇口碗残器。残器瓷胎为白色,胎骨坚致细密,釉面滋润,釉层有透明感,呈浅绿色或米黄色,均清亮光洁幽倩淡雅。瓷片多为素面,未有纹饰,但釉有开片,纹理均匀细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该窑址产品单一,主要是碗类,瓷器装烧采用一器一匣仰烧形式。从器物特征和装烧形式判断,该窑址烧造于北宋时期,目前窑址保存较好。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凉伞树下古瓷窑址
  凉伞树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18公里寿安镇凉伞树下村,面临小南河,东傍山丘,南接柳家湾,分别相距约2.5公里。
  遗存在村北侧水库坝,堆积面积约400平方米,厚度0.6-1.2米之间,因修建水库,有一部分遗存被毁坏。
  窑址未经发掘,从一暴露的遗存断面考察得知,遗物堆积可分二层:层底为支钉迭烧青瓷和白瓷;上层为一器一匣仰烧影青瓷。青瓷,胎为灰色,质地粗疏,釉色偏灰;白瓷,胎为白色,胎质较纯细,釉色闪灰或闪黄;影青瓷,胎质较佳,釉面透明光亮,釉色淡青或泛白。根据采集的瓷片辨别,产品有:青釉大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大足折腰盘、影青釉圈足鼓腹撇口或唇口碗、影青釉高足壁碗、影青釉折腰撇口盘等。影青瓷碗外壁有刻花纹饰,纹样有简笔牡丹或卷草等。
  根据上述考察资料确定,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代中后期。由于该窑址遗物迭压关系清楚,这对考察研究景德镇五代——北宋制瓷工艺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物资料。
  富坑古瓷窑址
  富坑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东南16公里寿安镇富坑村。东侧隔小南河与月山下相望,相距约1.5公里,西侧距三宝蓬古瓷矿区约2.5公里。窑业遗存有村北谢家蓬、村南的何家蓬2处。
  1、谢家蓬遗存,东北侧靠近景德镇至涌山煤矿小铁路,正东面有一条小溪流入小南河。遗存上长满茂盛的杂草灌木,保存较好。遗物由南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为影青瓷,器物为足底无釉的大小碗类,装烧形式为一器一匣垫饼仰烧。
  2、何家蓬遗存,遗物堆积在一个小山坡上,东西约140米,南北约63米,通高近10米。采集的瓷片器物为高圈足小碗、假圈足撇口碗、假圈足大碗等,均为影青瓷。釉胎洁白细腻,釉面晶莹透明,纹饰以简单的蓖纹为多,亦见少量刻花,纹样为草株类。瓷器的装烧形式与谢家蓬遗存相同。
  从器物特征和装烧形式判断,该窑址烧造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以后废止停烧。
  大屋下古瓷窑址
  大屋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8公里寿安镇大屋下村附近。村东一条小溪联通小南河,东南侧距朱溪窑址约3公里。该窑址遗存分别在东塘坞、新村窑坞、大屋下屋背山、新村屋背山、内小里李家坞、宁家山、黄土岭、虎山等8处。
  1、东塘坞,在村北,窑业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4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高实足碗、小圈足撇口大碗,假圈足碗等残片。瓷胎一般都坚硬厚实,釉色多泛黄,有蓖纹装饰、产品制作较粗。
  2、新村窑坞,在村东北约25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碗、壶残片,壶均为瓜棱式。胎、釉质地与东塘坞遗存中的相似。
  3、大屋下屋背山,在村北侧,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2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碗类残片,大多数是灰白色、水清色,粗制厚胎。
  4、新村屋背山,在村内,遗物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全部被破坏,散见于地表的为影青釉碗、盘、杯等残片。
  5、内小里李家坞,在村西北约400米处,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2,6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圈足大碗、假圈足内壁蓖纹碗、高足杯、高足鼓腰折沿小碗残片。瓷胎洁白细腻、釉层均匀洁净,产品较为精巧。
  6、宁家山,在村东北约400米处,东南与虎山相连,与黄土岭相望,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达6,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大足内壁蓖纹碗、撇口小碗、高足碗、小平足弧壁折沿碗等残片。均为影青釉,白胎瓷。
  7、黄土岭,在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9,5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影青瓷碗、盘残片,胎骨浑厚,质地略粗,釉色淡青泛黄。
  8、虎山,在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堆积在山脚,面积约8,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碗类残片,胎质较黄土岭的略佳,釉色多呈淡青色或淡绿色,器型较规整。
  经初步调查得知,该窑址产品单一,几乎都是碗类,质量有粗精之分。瓷器的装烧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其烧造年代在北宋时期,它是景德镇北宋时期以主要烧制影青碗类瓷器的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灵珠古瓷窑址
  灵珠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9公里寿安灵珠村(又称乌龟山)附近,村西与月山下相距约2公里,东南侧的白菜园水库经村南流入南河。该窑址的遗存主要分布在义民、乌龟山、娘娘坞、凤凰咀邻近的4个自然村,基本呈东西方向间隔分布。
  1、义民村,在灵珠北面约500米处,周围有4处遗存:(1)在村西北侧屋背山,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600平方米,大部分被毁坏;(2)在村西北约400米处胶人坞,遗物由南向西傍山坡堆积,面积2,500平方米,保存较完整;(3)在村东北约600米井坞,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部分被破坏;(4)在距村北约250米直坞花行山,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1,100平方米。这4处遗存瓷片皆为影青瓷残片,产品器型有高圈足瓜棱碗,高足大、小碗,圈足弧壁唇口碗,圈足撇口大、小碗,假圈足敛口小碗、圈足芒口碗等。瓷胎色白细腻,釉色多呈淡青,除井坞一处发现多级垫钵覆烧窑具外,皆为一器一匣仰烧窑具。
  2、乌龟山即灵珠村,附近有3处遗存:(1)在村东北120米处鸡鸣山,临近公路,堆积面积800平方米,保存较好;(2)在村东北约300米处雷打山,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好;(3)在村东约300米处老鼠咀,西临公路,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这3处遗存中的产品,除未发现影青芒口瓷外,其它的与义民遗存中的相似,装烧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
  3、娘娘坞,在灵珠东北约700米处,附近遗存有2处:(1)在村北约120米处打铁坞口,东临公路,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500平方米;(2)在村北约350米老虎皮,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800平方米。2处遗存中的瓷片均为影青瓷,产品有碗、盘二类,器型为高足碗、实足大碗,圈足折沿花口碗、环足撇口盘、环足花口盘等,装饰有刻花牡丹、水波纹等。瓷胎洁白纯细,釉色清淡,但有刻花纹的瓷片釉色甚佳,釉面有一种晶莹透明的翠绿色调。
  4、凤凰咀,在灵珠东北约1.2公里处,附近有3处遗存:(1)村西南400米处鸭舌坞,东临小水库,遗物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较好;(2)在村南约450米处下牛屎岭,遗物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大部分被筑路破坏;(3)在村北侧水井坞,东侧为公路,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500平方米,保存较好。这3处遗存,除在水井坞遗存中采集到青瓷和白瓷片外,均为影青瓷。青瓷和白瓷产品为支钉迭烧的碗、盘类,属五代时期的产品,且迭压在影青瓷之下。影青瓷产品为碗类,器物特征和娘娘坞村遗存的相似,均为用一器一匣仰烧装烧。
  综上所述,可知该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烧造地点仅有水井坞3处,大规模的烧造在宋代早中期,宋代后期只有义民村的井坞还有烧造,这一窑址为研究景德镇宋代影青瓷的生产情况提供了资料。
  柳家湾古瓷窑址
  柳家湾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0公里寿安镇柳家湾村。村西北有一条小溪流入小南河,四周山麓植被茂盛。以村为中心,其窑业遗存有大小11处,面积近10万平方米。
  1、水泥厂院内,遗物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堆积厚度1.5-2.5米,产品有影青高足碗、矮实足撇口碗,大、小圈足弧壁划花碗等,瓷胎为白色,质地细,釉面滋润,釉色呈淡青色,有透明感。因基建遗存破坏严重。
  2、村南侧兔儿望月山,东北距水泥厂约200米,堆积面积10,000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鼓腹撇口碗、圈足鼓腹撇口碗、圈足瓜棱碗、圈足撇口盘等,均为影青瓷,胎骨洁白,釉色呈湖绿色,有划花装饰。
  3、村北侧匣钵墩,东距小铁路约50米,堆积面积约2,200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与水泥厂遗存中的一致。
  4、村东北约500米处油麦坞,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00平方米,部分被扰乱。产品有高足葵口碗、圈足葵口碗、斗笠碗等,胎质细腻,影青釉色纯正。
  5、村东侧供销社院内,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产品有高足碗、实口撇口碗、小圈足弧壁敞口碗、高足杯等,其高足杯为深腹,直口,喇叭状高足,均为影青瓷,釉层有透明感,多为淡青,也有呈浅绿,湖绿色,胎质洁白细腻。
  6、村东北200米处雷打坞,堆积面积1,000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碗,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均为影青瓷。
  7、村西北侧炮台山,东距小铁路约200米,堆积约6,000平方米,遗存破坏严重。产品有高足碗、平足唇口小盏等,均为影青瓷,胎釉质地较佳。
  8、村西约350米处金家坞,附近相距几十米有3处遗存,呈西北向一字排列分布。背面的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0平方米。产品有高足杯、注碗、注壶等。西面的一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产品有影青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胎质细腻,釉面滋润光洁,呈淡青色。中间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产品由支钉迭烧白瓷碗和影青高足碗、圈足敞口盘等,白瓷量少,胎质一般较粗,釉色亦偏灰,碗心有9-16个支钉痕迹,影青瓷胎釉较佳。
  从调查的资料看,该窑址装烧形式除在金家坞一处发现支钉迭烧法外,其余皆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仰烧瓷的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泥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径,所以器物圈足光洁而有釉。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上限应在五代时期,大规模的烧造则是北宋中晚期。该窑址影青瓷装饰技法主要是划花,纹饰有牡丹、莲瓣、百合及各种团花,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内壁,格局规整,线条流畅自如,它是景德镇北宋时期烧制影青瓷质量优异、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对研究北宋影青瓷的烧制技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南市街古瓷窑址
  南市街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东南寿安镇南市街村,东北距柳家湾约1.5公里。遗物分布范围较大,堆积层丰富,较大的遗存有4处,一处在村南约200米山涧中,一处在村后狮子山黄土岭北斜坡上,一处在东起水库、西至小学、北邻公路边,一处在村西尽头。
  该窑址未经清理与试掘,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烧造的是青瓷、白瓷、影青瓷和纯白釉瓷,大规模烧造的是影青瓷。
  青瓷为灰胎,白瓷为白胎,产品有碗、盘、盏三类。碗、盘为大足唇口或花口,壶为瓜棱式,器物造型和胎釉与湖田窑五代时期产品相似,采用的装烧形式为支钉迭烧法,故该产品应为五代时烧造。影青瓷胎骨纯白细密,釉面光洁滋润,釉色有淡青、水绿、粉青、浅绿,均清幽淡雅,胎釉较之附近朱溪、西溪等窑址中的影青瓷略佳。尤其是黄土岭堆积的影青瓷片,胎骨极薄、轻巧,釉面晶莹,白里透绿,是优质影青瓷的烧造场地。影青瓷产品有碗、盘、壶、盏、茶托、洗、盒等,器物造型与湖田窑宋代影青瓷产品相似,产品以瓜棱式碗和斗笠碗为多,成型规整,其中斗笠碗器壁平薄可以透光。芒口碗为少,器物较粗劣。装饰技法主要是划花,亦有少量的印花。纹饰有牡丹、菊花、莲瓣及各种卷草团花,印花多为双鱼。图案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内壁,格局规则,形象生动。早期产品多为素面,但釉面多为开片,纹理匀均细密,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产品的装烧形式早期的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后期采用支垫覆烧和支圈覆烧法。纯白釉瓷,产品多为折腰碗、盘,其瓷胎与影青瓷相同,釉层较乳浊而泛黄。产品均采用带有垫饼的仰烧法烧成,所以器物圈足外沿的釉层都粘有几颗微小的砂粒。
  从初步调查的资料分析,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其烧造的影青瓷,产品较精,居于景德镇宋代诸窑之上,反映了景德镇在当时最高制瓷水平。目前的保护状况良好。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溪古瓷窑址
  朱溪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23公里寿安镇朱溪村,东北侧距南市街约1.3公里。窑址的遗存分布在朱溪和牛棚两个相邻的自然村附近,共有4处:
  1、朱溪村北400米处狮子墩,南距朱溪至柳家湾公路400米,南面邻小溪,遗物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
  2、朱溪村西北约250米处凤凰山口,东南距公路205米,南距小溪24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1,6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
  3、棚村西侧三坵窳,遗物堆积面积约2,3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
  4、牛棚村西侧板粟山,遗物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
  以上4处遗存中采集的瓷片,均为影青瓷。器物为碗、盘二类,以碗为大宗,盘类稀少。碗的造型多样,盘类单一。碗的造型有:圈足瓜棱碗、圈足斜壁花口碗、圈足瓜棱折沿碗、假圈足撇口碗、高足碗、圈足鼓腹折沿碗等。盘为假圈足撇口或花口盘等。瓷胎为白色,质地细腻,釉色呈淡青、淡绿,亦有少量闪灰泛黄的。装饰有划花或简单的蓖纹,纹饰有水波、草株、牡丹等。
  从4处遗存调查中采集的窑具来看,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器物和窑具特征与景德镇北宋早中期窑址中的相同,所以该窑址的烧造时期在宋代早中期,它对鉴别影青瓷的时代和窑口具有参考价值。
  西溪古瓷窑址
  西溪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镇西溪村。东侧与柳家湾相望,相距约2公里,西临小南河,遗存分布在屋后山、窑间垄、背后坞口3处。
  屋后山在村北侧,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窑间垄在村西100米处,东南侧临近小南河,遗物堆积面积4,000平方米,大部份被开垦成菜地;背后坞口在村东南侧,遗物堆积在小山坡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存表层被辟为菜地。
  该窑址未经发掘,从遗存中采集的瓷片来看,主要烧造影青瓷,产品为民间日用的大、小瓷碗类。器物造型有:高实足浅腹碗、圈足莲瓣花口沿碗、环足瓜棱沿碗、圈足敛口小碗、圈足折腹敞口小碗、大足瓜棱碗、小足敞口碗、圈足花口碗等,装饰以篦纹为主,亦有少量的划花牡丹。碗的大小各异,一般为口径18-12厘米、足径3-5.5厘米、高6-12厘米。瓷胎为白色,亦有呈灰白色的,胎质略粗。釉为青、淡绿或泛黄色,釉面多见细裂纹,此类器物无装饰纹样,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窑具有:漏斗式匣钵,均为矮壁、平底;垫饼呈圆饼状,陶质。
  从调查资料分析,该窑址烧造瓷器采用的是一器一匣仰烧形式,产品具有宋中期的特征,该窑址的烧造时期当在宋代早中期。
  丰旺(枫湾)古瓷窑址
  丰旺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镇丰旺村附近。村东北距宁村约2.5公里,西面临小南河,周围是丘陵山峦,植被茂盛。窑业遗存均分布在山坡下,共有11处,其中3处分布在村内,其它8处分布在与该村仅一河之隔的寺前村附近。
  丰旺村内的3处分别在村东北侧的凤凰山、村北侧的屋背山、村西侧的洋村坞,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3处遗存中的遗物大体一致,应为同一时期烧造。产品均为影青瓷,器物有碗、盘二类。碗的造型有圈足鼓腹唇口碗、平实足弧壁撇口碗、环足弧壁撇口碗,高足碗等,盘为圈足浅腹折沿或圈足宽边撇沿盘。瓷胎为白色和灰白色,胎质厚实粗劣,釉色淡青,但多数偏灰或泛黄,皆素面无纹,少量有刻划纹装饰,器底足内皆无釉,是生产民间日用粗瓷的窑场。
  寺前村附近的8处遗存分别在村北侧凤凰山、村东北侧小沈家坞、灰窑坞、大坞口火龙岗、大湾田窳、大湾沈家坞、背后坞、灰窑坞口等处,堆积面积达25,0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是影青瓷残器,从残器标本来看,器物以碗居多,其次是盘。器物造型与丰旺村内遗存中的基本一致,但有一种影青斗笠碗却是大湾田窳遗存中所独有,胎骨洁白细薄,釉面光洁透明,呈淡青、淡绿色,器型规整,内壁有划花牡丹纹饰,线条流畅生动,是该窑址中发现的质地最佳的产品,从遗存的迭压关系看,由于是堆积在地层的表面,应属于该窑址的晚期产品。
  该窑址未经清理和发掘,从采集的瓷片标本观察,器物与景德镇宋代中期的影青瓷产品相似,且瓷器的装烧形式亦为宋代早中期普遍采用的仰烧法装烧,故该窑址烧造时期在宋早中期,是当时生产民间日用瓷规模较大的窑场。
  宁村古瓷窑址
  宁村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镇宁村。东北与柳家湾相距约4公里,西南与寺前相距约2公里,西北邻近山田坞水库,水库渠道穿村北而过,南临小南河,隔河与丰旺村相望。遗存分布在宁村和丰旺村附近,共有6处,即宁家坞、窑坞、宁村后背山、上汤坞西山、上汤坞东山、牛栏坞。
  1、宁家坞,在宁村西约100米处,遗存邻近公路,大部份被筑路推平,现在遗物堆积面积约600平方米,遗物倚山坡堆积,通高数十米。
  2、窑坞,在宁村东北约400米处,东南距小南河约22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3,300平方米。
  3、宁村后背山,在村南北,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
  4、上汤坞西山,在平旺村西北约500米处,南临公路,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00平方米。
  5、上汤坞东山,在平旺村西北,西距上汤坞西山约10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1,800平方米。
  该窑址未经清理发掘,故底层遗物不明,从暴露在遗存表层的遗物观察,均为影青瓷,影青器主要是碗类,胎质釉色和器物造型与丰旺村内遗存相同。装烧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据此推断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下限在北宋时期。它是一个烧造民间日用粗瓷的窑场。
  绕南古瓷窑址
  绕南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5公里瑶里镇绕南村附近。以绕南村为中心,其遗物堆积有3处:
  1、村东北约400米东山,这里距瑶里支流河100米,背山近水,遗物倚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调查发现,其产品种类有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折腰碗等。
  2、村西南1公里窑旮旯,这里西距绕河150米,遗物堆积15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采集的瓷片标本有白瓷圈足撇口碗、圈足芒口碗(口沿外撇)、撇口折腰盘和碗心书青料“福”字圈足碗残器。装烧工艺为涩圈迭烧和支圈组合式覆烧两种式样。
  3、粟树滩,遗存在新辟的简易公路傍,堆积面积较大,长约100米,纵深约40米,高11米。遗物较丰富,具有代表性。从一处修公路挖掘的遗存断面来看,堆积层情况如下:在平地生黄土之上,为一层约2米厚的圈状覆烧窑具及器物残片,窑具均分离为条状,一般为灰白、黄色瓷胎质,质地细腻,有的烧结瓷化,少数为粗瓷泥质。出土瓷片全是芒口碗残片,胎薄质佳,底足内旋平或有鸡心状突起,釉质白中略带青灰透明,亦有闪黄者,绝大多数素白无饰,少量的刻有简单纹饰。在覆烧层之上为一层0.4米厚度冲积黄土复盖层,黄土之上为一层口径不一的素白透明釉涩圈迭烧折腰盘。在此之上为一层饰有球状云气纹或缠枝莲纹的青花深腹撇口碗,碗底心均有涩圈。此种碗有精粗二种:精者胎釉及料色均较佳,为酱釉口沿;粗者瓷质较粗,釉色闪灰,有时微乳浊,料色淡而带绿色,无酱釉口。因有精粗二种碗粘结的情况,故可推断系同一时期的产品。在此之上至地表为一层厚达数米的涩圈迭烧浅腹圈足撇口碗、浅腹直口碗与桶式匣钵等残器遗物。此层内的碗或素白,或碗底心书青料草体“福”、“寿”字样,外壁下部画一周蕉叶或草率的云气纹、缠枝莲纹,内壁仅一弦纹,碗底心或只画一法螺。产品胎质粗糙,料色不佳。据地层情况、器物特征和窑具分析,其底层的器物具有元代特征,窑具亦有景德镇宋后期特征,该窑址始烧年代不会早于南宋后期,终烧年代不会晚于明代中期,这中间并有过一短期间的停烧。
  该窑址是景德镇市东河流域烧造时间最早的一个窑址,目前保存较好,因而对研究景德镇东河流域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瑶里古瓷窑址
  瑶里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70公里瑶里镇瑶里村。瑶里又称窑里,古称梅村窑。文献记载:“麻仓为邑东村名,或讹麻村,或呼梅村窑。出官土,只可作不非釉也。”(《景德镇陶录》卷十《陶录余篇》),又“瓷土自来麻仓为著,俗呼麻村窑里,又呼洞里。属邑东乡,明末土竭,后复出,造成釉果”(同书卷四)。麻仓窑,原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即今瑶里镇。这里高山峻岭,林木茂密。山中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瓷石。西南与著名的高岭矿区相距约10公里,昌江的源头之一瑶河(又称番源水,即东河上流)贯流该域,水流湍急,终年不息,具有理想的制瓷地理与自然条件。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里先后设置过众多的窑场,至今遗留下大量的窑业遗存。
  其分布特点是:遗存大多背山近水,堆积范围狭小,遗物层次单纯,大多数仅是一个时期的堆积物,因而其窑具类型、产品的造型及装饰都较简单,各遗存中同一时期的产品虽各有某种特色,但多呈现共同的特征。据初步调查,该窑址遗物堆积主要集中在7处:
  (1)瑶里村西南过水泥石150米处的百箩丘,东南临瑶河,遗物倚山坡堆积,长27米,宽14米。瓷片主要是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折腰盘等残器。瓷胎灰白,粗糙,釉面色调显灰。
  (2)瑶里村西南红薯湾,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物种类与相距不远的百箩丘遗存中的相同。
  (3)瑶里村西南红薯湾河滩,堆积面积约240平方米,该遗存破坏严重,采集的瓷片标本为白瓷圈足折腰盘,圈足撇口碗等。胎质略粗,釉色灰白。
  (4)瑶里村北侧樟坞,北距瑶河约100米,遗物倚山坡堆积约350平方米,遗物种类与百箩丘遗存中相同。
  (5)瑶里村西窑岭,东距瑶河90米,遗存上被辟为菜地,堆积层扰乱严重。从采集的瓷片来看,产品主要是白瓷和青花瓷碗盘、小碟类。
  (6)瑶里村北侧刘家碓狮山,东距瑶河100米,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有: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撇口碗、圈足折腰盘、高足杯等残器,瓷胎灰白,胎骨粗糙,釉色较灰暗,多有气孔。
  (7)瑶里村北约300米鹭鸶坞口,南距瑶河100米,西20米处有一条小溪,遗存堆积长约13米,宽约43米,部分被夷为菜地。采集的瓷片为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折腰盘等残器。
  从该窑址采集到的较完整的残器瓷片来看,其器物的型制特征如下:
  (1)碗有三式:I式,撇口,圈足宽厚深腹,俗称墩式碗,无饰,闪青灰透明白釉瓷;Ⅱ式,撇口弧壁,腹部有深浅不同,装饰为青花,碗心有一圈无釉迭烧痕迹,这种碗用涩圈迭烧法装烧;Ⅲ式,直口,弧壁,浅腹,矮圈足,以青花装饰,纹饰多为外壁满饰排点纹或口部二道弦纹。
  (2)盘,均为折腰、厚圈足,有深腹、浅腹二种。深腹有似碗而口坦,浅腹者如碟。饰青花者极少,多为白瓷。体厚,釉透明闪黄或灰黄或灰暗,盘心有涩圈者为多。
  (3)高足杯,撇口、弧壁,杯身与足用釉接,足底部略大于上部。有饰青花与白瓷两种,装饰多为在外壁下部饰一周菊花瓣或叶,近口沿饰一周带状云气或一较宽弦纹。该窑址的产品造型与装饰的总特点是:种类少,样式单纯,装饰简单。器类以碗为大宗,盘次之,只有少量的高足杯。样式中碗类以腹深不同,口沿形式及足形有稍异,盘类均为折腰。装饰方面,纹饰为缠枝莲纹、云气纹、海马、蕉叶、莱菔菜或只在碗心内饰以草体“福”、“寿”字样,逸笔草草,某些纹饰仅为笔意而已。
  从多数遗存的堆积特点来看,以及从百箩丘遗存中所残留一小截窑炉遗迹分析,烧制瓷器的窑型应属龙窑。窑具均为漏斗式匣钵,有高壁和矮壁两种,高壁为装烧涩圈迭烧折腰盘或浅腹碗时使用,矮壁为一器一匣装烧深腹碗或高足杯时使用。
  从该窑址的装烧工艺和器物特征来看,其烧造年代为明代早中期。据明嘉靖《江西通志》载:“瓷器,浮梁出,景德镇最佳,湖田市次之,麻仓洞为下”(麻仓洞即瑶里一带),可见其烧造下限当在正德、嘉靖之间。该窑址因烧造时间不长,产品较为粗陋,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如此,该窑址对考察研究景德镇东河流域的窑业情况和景德镇明代早中期制瓷生产技术,以及高岭土的选用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内瑶古瓷窑址
  内瑶古瓷窑址,位于瑶里村北约1.5公里内瑶村。这里背山依水,村前临瑶河。附近有汪玉岭、舒家山、坳头、方家养山4处古窑业遗存。
  1、汪玉岭,在村西南200米处,遗物倚山坡堆积,北临瑶河,堆积面积约160平方米。
  2、舒家山,在村西侧,堆积面积约2,600平方米。
  3、坳头,在村西北侧,遗物由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平方米。
  4、方家山,在村西靠近舒家山,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长约26米,宽约22米,厚度约1米。
  从采集的瓷片标本观察,产品主要为青花碗与白瓷碗、盘,其胎质粗糙,釉色闪灰。瓷片中多见有生烧者,胎釉呈肉红、瓦白等不雅色调,敲之作沙哑声,制品略显粗劣。产品造型有:圈足撇口碗、圈足弧壁碗、圈足折腰盘和高足杯等。装饰方面,少数碗类绘有简单的青花纹饰,一般为云气与鱼纹,或碗心书一草体“六”字式样。四处堆积的遗物基本一致,属同一时期的窑业遗存。
  该窑址仅发现一种涩圈迭烧法形式。此种装烧形式是以迭装6-8只器皿,同时用淘洗后的粗粒瓷矿渣混合稻谷壳灰作器之间的支垫间隔物。采用此法装烧瓷器,产品的实际烧成温度不允许接近烧结范围上限,否则瓷器易于粘结。从其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判断,该窑址是明代中期烧造民间日用粗瓷的窑场。
  长明古瓷窑址
  长明古瓷窑址,位于南瑶里村西北约6公里长明村。窑业遗存有2处,其中较大的一处在村内长明小学校内,面积达5,000平方米,因建房部份遗存被破坏;另一处在村西江家下,遗存东侧靠近小溪,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2处遗存中出土的瓷片种类一致,应属同一时期的产品。
  该窑址的产品特征:(1)胎釉:胎为灰白色,胎质略粗,但比内瑶窑址中的瓷质较好,釉色亦较佳。(2)品种:主要是青花和白瓷碗、盘、高足杯三类,其中以碗为大宗,亦有小量的瓷灯盏,当为一种副产品。(3)形制与装饰:碗类有Ⅰ、弧壁、撇口、圈足碗,有深腹和浅腹二种,前者生产年代较早,后者稍晚,这种碗均为涩圈迭烧法装烧;Ⅱ、弧壁、直口、矮圈足、浅腹碗,与上述浅腹撇口碗同时生产;Ⅲ、平腹直壁直口碗,俗称罗汉式碗,底足有釉,底心无涩圈,胎釉较佳。上述碗素白瓷或饰青花者均有,纹饰有蕉叶、跃鱼、云气、莱菔菜、蝴蝶、菊花、草株等纹样,亦有仅在碗心书一草体“福”、“寿”字样。盘均为折腰式,撇口或坦口,有深腹、浅腹二种,大多无青花装饰,底心有涩圈,亦有无涩圈的。高足杯有素白釉瓷或饰有青花二式,杯身与足用釉烧接,瓷质较好,尤以近口沿饰一周带状云气纹者为佳。纹饰有菊花、草株、蕉叶,亦有底心饰一草体“福”字,装饰得体。瓷灯盏,圆底似锅,胎厚,均无纹饰。该窑址生产的产品以高足杯较精细。
  从器物的特征来看,具有明初、中期的特点,该窑址装烧工艺有涩圈迭烧或一器一匣仰烧,据此判断,该窑址的烧造年代在明代早、中期,然后停烧。它是东河流域生产民间日用瓷质量较好的一个窑场。
  南泊古瓷窑址
  南泊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约50公里鹅湖镇南泊村,西南与著名高岭矿区相邻,堆积主要分布在南泊村周边地区:
  (1)村东约200米处仙水庙,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约50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灰白胎青花、白瓷碗残片,从残瓷复原看出,器型为圈足撇口碗、弧壁直口碗,胎质略粗,釉色微闪黄。青花纹饰有云气、菊花、草株等。
  (2)村北约600米处莲花山,遗存临近东河,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青花圈足撇口碗、青花高足杯、白瓷圈足折腰盘、白瓷圈足直口小碗残器等。纹饰多在器外壁绘一简单云气、蝴蝶、缠枝莲,或在器外壁底部绘一周蕉叶纹样,亦有在器底心书草体“福”、“寿”字样,笔法草率随意。
  (3)村东侧匣钵墩,北距东河约50米,堆积面积约900平方米,大部份被开垦成田地。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青花和白瓷碗盘等残器,其器型与仙水庙遗存中相似。
  (4)村东北约1公里处马家棚,南临东河,遗存在公路边,长约20米,纵深约20米,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撇口碗等残器,品种较单一,器型和质地与附近遗存中的出土器物相似,但青花色料更显低劣,呈色有灰兰、灰黑、褐绿,青翠者罕见。
  该窑址装烧工艺只有涩圈迭烧一种形式,几个遗存中出土器物特征和质地基本相近,可以确认烧造于同一时期,时间不很长,与东河流域的瑶里、绕南等窑址的装烧工艺和器物与之比较,南泊窑的烧造年代同它们的晚期相似。据此,可推知该窑址烧造年代在明代中叶这一时期,以后废止停烧。该窑址是明代生产民间日用粗瓷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洪家坳古瓷窑址
  洪家坳古瓷窑址,位于王港乡洪家坳村,遗址面积3,000余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影青碗、壶、盏、罐等,胎厚,饼形实足,刻有莲花、瓜棱如意纹。并有一龙窑遗迹,长10米,宽2.5米。根据器物分析,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为元代。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丽阳古瓷窑址
  丽阳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21公里,遗址分布在丽阳乡彭家村和丽阳村之间的瓷器山西坡和碓臼山南坡。该处瓷窑遗址的范围较大,烧造时间从五代到明代,是景德镇市区以外一处相对集中的瓷器生产地。该窑址发现并发掘元代晚期的龙窑窑炉和明代早期的葫芦形窑炉各一座。
  元代龙窑位于丽阳村碓臼山南坡,长24.3米,窑室最大的宽度4米,窑内未经扰乱的匣钵摞叠成柱状,排列整齐,窑壁保存较好,这是迄今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未经开启的元代瓷窑炉。从未经扰乱的原状匣钵柱及其排列形式可以看到,匣钵柱之间除了用亚腰形的窑撑保持匣钵柱彼此间的距离外,也有用砖块、废匣钵片作窑撑具的现象。从窑撑两端有匣钵柱接缝印痕看,这些窑撑是原本当时装窑时用来固定匣钵柱并使之保持间距的泥块,经火烧后成为我们所见到的样子。为保持匣钵柱最下面的匣钵平稳,采用废匣钵片和不规则形的支脚为垫具,或直接用砂子铺垫。每个匣钵内都装有一个规格基本相同的碗,碗底和匣钵之间有垫饼,根据其形状可知这种垫饼并不是预先制成,且也没有初步煅烧,而是在装碗时由窑工把泥饼放在匣钵底部,再把碗坯放在泥饼上并稍用力下压,从而形成平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龙窑窑炉型制比较特殊,火膛较深大,窑炉左右两壁外弧,炉壁近火膛处微内缩,尾部砌成圆弧形且没有龙窑常见的排烟孔等设施,这几点都是明代典型葫芦形窑的主要特征。丽阳出土的元代晚期的龙窑窑炉形制揭示了龙窑向葫芦形窑变化的过程,在陶瓷窑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明代早期的葫芦形窑炉位于彭家村瓷器山西坡,长10.9米,窑室最大宽度3.4米,窑门、火膛、窑床保存较完好。葫芦形窑炉是明代景德镇地区流行的烧造瓷器的窑炉,其图像既见载于《天工开物》,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和湖田明代窑址也发现有实例。该窑炉的发现填补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的明初(洪武、永乐时期)葫芦形窑和湖田窑遗址发现的明代中期(弘治时期)葫芦形窑之间的空白,从葫芦形窑自身型制展示的变化过程,也印证了《天工开物》对葫芦形窑窑炉形制的记载,其史料价值尤为重要。同时,元代末年的龙窑和明代早期的葫芦形窑炉遗迹同见于一个窑场,其本身就揭示了景德镇地区元代晚期到明代早期的窑炉由龙窑到葫芦窑的变化过程。
  出土瓷器有五代青瓷,宋元影青瓷,元代青花和釉里红,明代青花、仿龙泉釉、仿哥釉、黑釉、白釉瓷器等。器型有碗、盘、高足碗、高足杯、罐、执壶、炉、盏等。明代早期民窑仿哥窑和仿龙泉釉瓷器是以往不为人所知的,这次发现丰富了学界对明代早期景德镇地区民间窑场生产色釉瓷器品种的认识。而青花、白釉、仿哥釉、仿龙泉釉瓷器品类与造型的统一,又说明在同一座窑场内器物的形制并不因釉色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对陶瓷考古进行类型学研究尤其具有提示作用。同时,元代龙窑遗址出土的青瓷碗、盘和明代窑址出土的青花折腰盘、高足碗等器物的产地也是以往不知道的,这次发掘所得资料对研究传世和出土的同时期青瓷、青花、仿龙泉釉和仿哥釉瓷器的产地均具有标尺意义。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古瓷窑址
  观音阁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北郊,西临昌江,东北近临观音阁,隶属昌江区竟成镇昌江村。
  窑址没有堆积包,为整片的菜地所覆盖,南北长420米,东西宽164米,共约6.8万平方米。1998年洪水冲开岸堤,大面积的窑业堆积裸露出来,堆积近十米高。
  堆积的遗物绝大部分是匣钵和瓷质垫饼,青花瓷片较少,器型以碗为主,也有盘和碟。纹饰见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螭龙纹、飞马纹、云气纹、白菜纹、树石纹、花蝶纹,还有“雨香斋”、“白玉斋”等堂名款,有的碗上画十字云和书“善”、“福”、“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铭文,该窑址烧造年代为晚清至民国,是景德镇具有代表性的民窑窑址之一。
  西河口古瓷窑址
  西河口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区西河南岸人民公园内,西起西河桥头,东至“五凤阁”,隶属城建局园林管理处。
  遗址共有五个堆积包,东西长170米,南北最宽处148米,最窄处46米,共约10,800平方米。其中以2号堆积包最大,破坏也最大,遗址上盖有“水族馆”、水塔等建筑物。1、3、4号堆积包保存较为完整,其堆积相当丰厚,可见的遗物有漏斗式匣钵,瓷质垫饼,瓷片以青花为主,偶见影青器。青花的发色蓝艳、深暗不一,瓷质也有精、粗之分。器型可见卧足碗、小杯、盖碗、折沿碗、渣胎碗等。纹饰有梵文(变体)、梅纹、莲瓣、如意纹、龟背锦开光、缠枝花卉纹等。烧造时代为清代前期(18世纪)。
  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其2号堆积破坏严重,4号堆积与5号堆积之间,铺设了一条阶梯小道,5号堆积包上也有数幢建筑物,“五凤阁”就建在其上。
  董家坞古瓷窑址
  董家坞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区四图里。窑址分布范围起自董家坞至朱家坞上,面积近数万平方米。1982年以来,由于在遗存上建房和铺路,堆积层遭到破坏,遗物暴露在地表。
  从采集的瓷片来看,全属青花瓷。产品为碗、盘、碟等。从拣选的碗类残片复原看出,碗的造型为撇口墩式和撇口鸡心碗,碗底有釉,均书底款,款识有“大明年制”、“万福攸同”、“玉堂佳器”、“状元及第”等字样。碗心绘一圆圈,圈中书有“福”、“寿”、“万贵”、“善”、“博古斋”、“白玉帝”、“清风明月”等字样。碗壁绘有蝴蝶海马、鱼草、云气、菊瓣、蕉叶、莱菔菜、缠枝莲、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均洒脱自然,随意而成。瓷胎为白色,胎骨薄而坚致,釉色莹白透青。青花色料素雅清新,浓淡相适,明朗活泼。整个器物从造型到装饰,都于朴实中见清丽。
  该窑址的产品具有明代中期和清代初期的特征,据考证,兴烧于明代中叶,终烧于清初。该窑址的产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区窑场的制瓷技术居于领先地位,并逐步取代了分散在景德镇乡村的窑场,它是景德镇明代民窑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窑址之一。对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经济史,以及明、清两代的制瓷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吊脚楼古瓷窑址
  吊脚楼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区,南临浙江路,北临玉路弄,西临沿江东路,面积约7,600平方米,为晚明至民国时期废弃的窑业垃圾,出土瓷片均为粗瓷。考古调查资料显示,地面以下还有宋元窑业堆积,该窑址年代跨度长、堆积丰厚。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窑古瓷窑址
  南窑古瓷窑址,位于乐平市东南6公里接渡镇南窑村甄皮山。1964年发现,属唐代青瓷窑,窑址东西约120米,南北约150米,堆积层最厚处达15米。从采集的标本看:器形有碗、盘、钵、壶、和窑具等,其中以碗、盘、罐居多。窑具有匣钵和垫托。器物胎厚质粗,施蟹壳青酱褐釉和黄褐釉,釉均不及底。该遗址无文字记载,据传说是在黄巢起义时废弃的。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闵口古瓷窑址
  闵口古瓷窑址,位于乐平市北35公里,涌山镇闵口村五幢庙山。1982年发现,属宋代影青瓷窑,窑址面积约18,000平方米,瓷片堆积达1.5米。窑址未经发掘,从拣选的遗物标本分析,器物以碗、盘、碟、盏为大宗,全属影青瓷。胎质坚白纯细,采用一器一匣的仰烧法装烧。瓷片上均不见有任何纹饰,类似窑址在该地区尚有多处。
  丰源古瓷窑址
  丰源古瓷窑址,位于乐平市东南45公里南港乡丰源村灯盏山。1987年在勘察瓷土矿时发现,该窑址烧造时间较长,自宋至明,鼎盛时为元代,属青瓷窑,面积达50,000平方米,堆积层达2-3米。以烧造青、褐釉瓷为主,有少量黑釉器。器物有碗、盘、高足杯、盏、碟和罐等。采用印花装饰,有菊花、莲瓣花、缠枝叶花、铜钱花等,黑釉器装饰有油滴、兔毫之类。器物胎釉肥厚,瓷质纯细。匣钵多呈圆桶状。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窑上古瓷窑址
  窑上古瓷窑址,位于乐平市东南4公里接渡镇窑上、窑下和华家村。乐平县志记载为明代嘉靖青花瓷窑,民间传说当时有18座大窑,1962年调查时尚存5座窑包,1982年复查时仅在窑上村见到2座。窑址分布在乐安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产品主要有碗、盘、碟、杯、壶等民间日用器皿。青花彩绘有人物、动物、花卉、庭院和八卦铜钱、变形梵文等纹样。碗心多写:“福”、“寿”、“善”、“光”、“高贵佳器”、“玉堂佳器”、“永靖镇造”、“南溪”及“大明年造”等款名。胎质有粗有细,粗胎质地较厚重,釉汁青灰色,青花较淡;细胎质地白而薄,釉色晶莹,色调明朗。此外,也有少量单色釉,如粉青釉瓷器。历史上与该窑同窑口的尚有匣厂、张家桥窑址。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御窑厂遗址
相关作品
元代官窑遗存
相关作品
明洪武官窑遗存
相关作品
明正统官窑遗存
相关作品
明成化官窑遗存
相关作品
清代御窑遗存
相关作品
湖田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杨梅亭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黄泥头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三宝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二亭下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外小里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银坑坞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小坞里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坳上遗存
相关作品
塘下村内遗存
相关作品
王同岭遗存
相关作品
吴家坞遗存
相关作品
谢家坞遗存
相关作品
渡槽遗存
相关作品
白虎岭南遗存
相关作品
匣钵墩遗存
相关作品
盈田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月山下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富坑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柳家湾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南市街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朱溪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西溪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宁村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绕南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瑶里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长明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南泊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洪家坳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丽阳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观音阁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西河口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董家坞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吊脚楼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南窑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闵口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丰源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
窑上古瓷窑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