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城址和水利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10
颗粒名称: 三、古城址和水利工程
分类号: K878.3;K878.4
页数: 2
页码: 28-29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古城址和水利工程概括了浮梁古城墙、乐平古城墙、曲滩古城墙、里村古城门、天门沟灌渠、秧坂古石陂。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城址 水利工程

内容

浮梁古城墙
  浮梁古城墙,始筑于元代至正十九年(1359年)。
  浮梁县治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迁徙到昌江北岸的孔阜山南麓(今浮梁镇旧城),至元代至正十九年一直未筑城墙,至正十九年(1359年),于光始筑城墙,至正二十年建成,城高1.6丈,周长777.5丈,浚壕深、宽各1.5丈,设东、南、西、北和小南门五门,历史上修缮十余次。清嘉庆八年至十二年(1803年-1807年)维修中,将原来的五个城门扩建为八个城门,使防御更加坚固,进出更加方便。该城墙在“文革”时期已被损毁,只保留大北门东面的一半城门门面及一段墙体遗迹。
  乐平古城墙
  乐平古城墙,始筑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周长990丈、基1.2丈、高1.8丈。垛口188个,垛高4.5尺,门楼4座。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增设一座门楼。清康熙十年(1671年)筑坝引洎水东流以卫城廓,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增设门楼至7座。1993年南门桥西侧民房改造暴露出一段老城墙基,墙砖上印有“乐平城墙砖”字样。
  曲滩古城墙
  位于浮梁县峙滩乡曲滩村,始建于明代中叶,城墙高2米多,长达1,300米,均由青石砖自然垒砌而成,未使用任何粘性灰浆加以凝结。有内外城墙之分,内城墙内是章氏家族有地位、有名望的族长之类人群居住,外围墙内是章氏一般人群居住,旁姓不得在围墙内建造房屋居住。古人又称该内外围墙为等级围墙、宗族围墙。
  里村古城门
  里村古城门,位于里村村东临南河,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现残存部分城墙和券门,以36×10×16厘米规格的青砖和窑砖块混合砌筑。
  清代咸丰年间,为防患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左宗棠率清军驻防景德镇,将行署设在里村,在原土围寨的基础上根据地势修筑砖墙,把里村外围城防连成一片,设东、南、西三个大门和西小门进出,由于太平军绕道而行,城墙失去防御意义。1935年,当地民团为抵御瑶里红军游击队的袭击,对城墙进行了修补,并增设碉堡。
  抗日战争时期,在修建景德镇至婺源公路时城墙中段被拆毁,后由于里村人口不断增加,城墙渐渐被拆毁,现残存村东面部分城墙和券门。
  天门沟灌渠
  天门沟灌渠,位于市区东南部湖田,始建于南北朝萧梁太平年间(556年-557年)。
  天门沟渠水由南山三宝蓬山溪水汇成,自南向北蜿蜒曲折流经杨梅亭后在豪猪岭南麓进入天门洞隧道,向西流入湖田村,横贯整个湖田窑遗址,再流入湖田坂,全长约1,860米。
  天门洞隧道是天门沟渠的主要部分,全长约170米,为开凿红石岩层后形成。解放后,为服务农田灌溉,沿沟两边修筑了红石护坡,后期横贯流经湖田古瓷窑址的部分全部用水泥预制板覆盖。
  根据《浮梁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饶州推官顾应祥在疏浚天门沟渠时获得一快残碑,上有“太平年端午日凿”等字样。
  秧坂古石陂
  秧坂古石陂,位于弋阳县曹溪乡小店村北侧的建节水上游,距乐平市城39公里。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系拦河滚水坝,主坝长95米、顶宽3米、底宽30米、高4米,皆用石块砌成。主坝两端的副坝用泥土筑成,坝面砌石块扩坡,东副坝长约100米,西副坝长20米,副坝高出主坝1米许。原灌田2,925亩,现增至5,000亩。明代曾设陂成3人,陂甲11人,为乐平东南乡马(秧畈)、刘(塘背)、胡(大田岗)三姓氏之祖业。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浮梁古城墙
相关作品
乐平古城墙
相关作品
曲滩古城墙
相关作品
里村古城门
相关作品
天门沟灌渠
相关作品
秧坂古石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