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0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872.563
页数: 10
页码: 11-20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闻名中外的瓷业之都,千年窑火,长盛不衰,现在仍然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科研中心。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及以此为基础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亦是独一无二的。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文物 概述

内容

景德镇,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闻名中外的瓷业之都,千年窑火,长盛不衰,现在仍然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科研中心。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它雄踞江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
  景德镇,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及以此为基础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亦是独一无二的。
  (一)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056'之间,北与安徽省祁门县接壤,东接婺源县,南邻万年县,西连鄱阳县。1953年6月成为江西省直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50万。
  景德镇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段,境内丘陵连绵起伏。地貌构成,可分为三部份:一是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分布在北部与东部;二是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在境内广泛分布;三是剥蚀堆积岗埠区和流水侵蚀堆积平原区,形成较为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境内山脉属黄山余脉,高峰多集中在东部山区和北部、西部地段。东部的五股尖,是境内的第一高峰,海拔高度1,618.4米,北部与安徽省交界处的鸡冠石,海拔高度1,063米,西部高峰有八字脑和雷打石,而到西南,则向下倾斜,高度为海拔10米左右。全境水系发达,渠道纵横。昌江是景德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安徽祁门大洪山,流至鄱阳县与乐安江汇合成鄱江再注入鄱阳湖直通长江。昌江全长182公里,其较大的支流有东河、西河、南河、北河(又名小北港河)。东河发源于皖赣边界的白石桥南侧山地,从凤凰嘴入昌江,主河全长53公里,集水面积610平方公里。南河源出婺源县五花尖的南麓,河水由东向西,然后南行,注入玉田水库,经南安入昌江,河长68公里,集水面积为593平方公里。西河起自皖赣交界的分水岭西侧,自北向南流,注入昌江,河长55公里,集水面积490平方公里。北河有东、西二支,西支合诸水南流至古潭与东支河水合为北河,再南下杨村入昌江,主河全长74公里。四大支流常年水量均匀充沛,清澈透底,可通木船竹筏。除上述较大的支流外,还有50多条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
  景德镇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为248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7℃左右,绝对最高温度41.8℃,绝对最低温度-10.9℃。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1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63.6毫米,一般夏季雨水多、春季次,秋冬干旱少雨,由于季风的影响,冬春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连绵,夏秋之际晴热干燥。境内多为红壤土,其次为紫色土、石灰岩土等,耕地面积达6.5万公顷。
  交通运输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兼备的运输网络。皖赣铁路从景德镇穿城而过,北通芜湖、南京与津浦、沪宁线相接;南抵贵溪、鹰潭与浙赣、鹰厦线相连。公路206国道纵惯南北,九景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客货运输量迅速扩大,初步形成东至上海、宁波,西至长沙、武汉,南至广州、珠海,北至北京等运输线路网络。还有旅游专车直达黄山、杭州、庐山等风景名胜区。随着杭州至瑞丽国家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景婺黄(常)高速公路的通车,景德镇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将进一步加强。昌江渠化工程全部竣工,昌江枯水期间水位在原有基础上升高1.5米,300吨级客货轮、驳船队可常年经鄱阳湖直航长江。景德镇机场可起降麦道82型、波音737型等大中型客机,现已开通了景德镇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赣州、海口、三亚、西安、成都等地航线。
  景德镇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植被极为茂密,林产资源以杉木、马尾松和毛竹为主,并有楠、梓、柏、槠等名贵木材。农业产品以水稻为主,其它大宗产品有大豆、油菜、芝麻、花生、瓜果等,其它还有油茶、桐油、漆、香菇、茶叶等。茶叶是景德镇的另一大特产,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所以景德镇古有“一瓷二茶”之说。景德镇的矿产主要有煤、铜、锡、锰和大理石,特别是陶瓷原料,蕴藏极为丰富,其中有可塑性原料、瘠性原料、熔剂原料等共40余种,这些原料分布在高岭、瑶里、寺前、银坑、寿溪、大洲、李黄、浮南、柳家湾、三宝蓬等处。尤其是高岭,更为举世瞩目,高岭土自元代起开发利用,十八世纪传到国外,(Kaolin或Kaolinite)成为世界制瓷粘土的通用名词。坐落在市区的马鞍山是景德镇千百年来制作装烧瓷器匣钵的原料产地,这些丰富的陶瓷原料资源,为景德镇瓷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景德镇陶录》引:“浮梁提封仅百里,土宜于陶”。
  (二)
  景德镇历史悠久,涌山洞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江西境内远古人类生活的序幕,而沽演等古文化遗址所收集的实物资料证明,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过着狩猎和农耕的经济生活。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春秋时为楚之东境。秦朝隶九江郡番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属番县。武帝置十三州属扬州,后汉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统为吴地,属扬州。晋初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割扬荆十郡置江州,属鄱阳郡。东晋(326—334年)设新平镇于昌江之南。宋齐仍隶江州。梁承圣二年(553年)改鄱阳郡吴州,陈光大元年(567年)改吴州,仍置郡属江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属鄱阳郡。唐改郡为州,属江西道饶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鄱阳置新平县,这就是景德镇治域的开始。唐开元四年(716年)改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置景德镇,隶属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元属江浙行中书省饶州路,元贞元年(1295年)浮梁升为州。明初改饶州路为饶州府,浮梁州复为县并属之。清雍正九年(1731年)浮梁县隶饶州府。1914年,浮梁属浔阳道。1916年浮梁县署从旧城迁到景德镇。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就镇置市,同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属赣东北行政区和浮梁专区管辖。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1960年9月30日,撤消浮梁县,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县正式合并。1988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恢复浮梁县建制。乐平县原属上饶地区,1983年划入景德镇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已有两千年陶瓷生产历史,《浮梁县志》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文献记载,南北朝陈时,瓷器雕镂巧琢。唐代制瓷业发达,武德年间,镇民陶玉、霍仲初所制瓷器色泽素润,莹缜似玉,被誉为假玉器,或称霍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景德镇陶录》)。而近年来翔实的考古资料生动表明,早在10世纪的晚唐五代,景德镇就出产青瓷和白瓷,由于白瓷瓷胎致密,半透明度极好,几乎达到现代瓷的标准,是我国南方质地最优的白瓷。北宋中后期,景德镇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南宋以后,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窑场之一。“国俗尚白”的元代忽必烈政权首次在以生产白瓷著称的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随着元代后期成熟青花瓷的产生,景德镇的制瓷业进入了新的阶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承袭元制,在珠山设立御厂,从此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举世闻名的瓷都。明、清御厂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平,瓷器品类繁多,集全国之大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官民竞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明·缪宗周诗句)的繁荣局面。
  自古以来,景德镇人才辈出,晋代赵慨,曾是晋王朝的官吏,《浮梁县志》记载,说他“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被景德镇陶瓷行业奉为师祖。宋代林了元出家修戒,禅佛精深,云游至京,得宋神宗赐法号“佛印”,因他生平精读诗书,尤精通诗词,曾与苏轼、黄庭坚共结诗禅社,交谊至深,后人为纪念苏、黄、佛三人友好,在佛印修戒处宝积寺(今景德镇旧城北隅)建立“三贤堂”祀奉,今寺堂俱毁。明代吴昊十九,能诗善书,毕生从事陶瓷工艺,所作诸器皆佳,人称“壶公窑”,是一代制瓷名家。他所制流霞盏色明如朱砂,犹如晚霞飞渡,光彩照人。又有卵幕杯,洁白晶莹,薄如蝉翼,一件只重半铢(24铢为一两)。清代督陶官唐英,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来景德镇佐理陶务,前后历28年之久,他督理御窑厂烧造的瓷器,统名为“唐窑”,并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写下了许多陶瓷专著,如《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示谕稿》、《陶人心语》等。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美术艺坛上活跃着一个著名画派,人称“珠山八友”。主要人物有:王大凡、王琦、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他们把中国文人画引入陶瓷彩绘之中,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为中国陶瓷彩绘开创了许多新技法,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景德镇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陈毅、粟裕、邵式平、周建屏均先后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红军三次解放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1938年陈毅在景德镇瑶里进行著名的“瑶里改编”,集中各地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开赴安徽岩寺后称新四军,率领部队北上抗日。景德镇人民为中国革命进行过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建国后,景德镇人民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弘扬前辈的创造精神,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描绘更美好的蓝图。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景德镇已经成为江西省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陶瓷工业已形成以日用瓷为主体,艺术、建筑、工业、电子等各类陶瓷共同发展的陶瓷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科研教育中心。与此同时,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已形成汽车、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等一批新兴工业。
  (三)
  景德镇境内的文物十分丰富,据2004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统计,全市有地面文物1,146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43处,乐平市、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45处,在全省属文物大市之列。文物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古碑刻、石雕、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和馆藏文物等。
  古遗址有古文化遗址、古矿遗址、古瓷窑址等,其中以古瓷窑址数量多,分布面广,堆积量非常大。古文化遗址有旧石器时代的乐平涌山洞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浮梁沽演遗址,商周时期的浮梁蛟潭遗址和乐平高岸岭遗址。古矿遗址有浮梁高岭瓷土矿遗址,景德镇东郊三宝蓬瓷石矿遗址等。古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景德镇老城区和城郊及浮梁寿安镇、湘湖镇、瑶里镇、鹅湖镇,乐平接渡镇、涌山镇、南港镇。景德镇老城区50%的地面以下都发现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窑业遗存,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御窑厂遗址以及赛宝坦、落马桥、吊脚楼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民窑堆积;城郊有丽阳乡的五代、元明窑址,竟城镇的湖田、银坑坞、西河口、黄泥头、董家坞、观音阁五代、宋、元、明、清窑址;浮梁县有塘下、白虎湾、盈田、湘湖街、月山下、富坑、柳家湾、南市街、朱溪、瑶里窑址;乐平有南窑、闵口、丰源、窑上窑址。除景德镇老城区窑址因大部分叠压在建筑之下而无法统计外,全市古窑址计有170余处。其中御窑厂遗址和湖田古瓷窑址是景德镇制瓷业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信息。
  古城址有里村古城门、乐平古城墙、浮梁古城墙;古窑炉遗址有龙窑遗址、青窑遗址、马蹄窑遗址、葫芦窑遗址;古代水利工程有天门沟灌渠、秧坂古石陂等。
  考古发掘墓葬和历代名人墓葬有地处景德镇西郊的程璘、程节墓;乐平的韩家东汉墓、塔山晋墓、顾家唐墓、金山宋墓、安隐寺宋墓、李家岭元墓、金家山明墓和马廷鸾墓、李士会墓、马端临墓、郑冕墓、汪道诚墓;浮梁的王仲舒墓、朱克己墓、郑梦龙墓、戴弁墓、戴珊墓、康云峰墓。这些墓葬反映了景德镇丰厚的人文历史风貌。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遗存数量众多,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市有100多处保存较好的明清至民国的建筑。这些建筑种类繁多,有古作坊、窑房、瓷行、商铺、民居,其中景德镇明代民居和乐平古戏台最具地方特色,也最为罕见。如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集弄3、11号为代表的明代民居,充分反映了明代景德镇城市经济的繁荣;刘家弄作坊群、沟沿上窑房、富强弄瓷行的建筑布局,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形态;浒淹、敦本堂、坑口、韩家古戏台反映了乐平“文献之邦”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一批与景德镇制瓷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建筑如:会馆、会所、红店、白土行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浮梁旧县衙对研究中国衙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红塔、旸府寺、中华北路天主堂、董家岭清真寺、薛家坞凖提阁是研究景德镇宗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一批老字号店铺、宗祠、古塔、古桥、牌坊、栅门、闾门等是研究景德镇民俗文化的活标本。
  古街区和古村落有景德镇老城区、乐平镇老北街、名口镇老街、涌山镇老街、东埠街、湘湖街、勒功街、三龙街、严台村、沧溪村、瑶里村、段家村、韩家村、下徐村、上老村等。景德镇老城区可分为北街区、南街区、三闾庙古街区、里村四部分。南、北街区内的古街道、里弄整体布局和风貌大部分还清晰可见,古地名大部分还在使用。还存有成片或零散的作坊、窑房、瓷行、会馆、会所、红店、老字号店铺、寺庙、神祠、道观、教堂、民居、宗祠、塔桥、牌坊、栅门、闾门、码头建筑。其中中山北路中渡口至四图里段古街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新罗汉肚、刘家弄、吊脚楼、枯树弄、生益岭作坊群保存较好;沟沿上、方家弄、苏家畈、大花园弄、迎祥弄还保存有古窑房;中华北路、中华南路、烟园里、铁匠弄、新罗汉肚、青峰岭有清末至民国年间“烧做两行”业主的宅第;中山路、中华路有老字号店铺;中华北路北段有天主教堂区;富强弄、再胜弄、太和弄、董家岭、五间头、迎瑞弄、花园里、棋盘街都有多家民国以前的瓷行;瓷器街、大黄家弄、小黄家弄、江家弄、黄家洲有民国时期的瓷器店、红店、洲店(专卖破烂瓷器的店铺);中山北路北段、通津桥、罗家坦、安全弄有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树行、柴行。
  碑刻有《鄱邑观音会》碑、《奉敕石永遵》碑、《重建宝积寺》碑、《奉旨》碑、水口亭碑、《莲花庵监造》碑、《浮梁寺前村龙池三竭记》碑、双峰寺碑、《陶成纪事碑》、万寿山摩崖石刻、宝石石刻、军山题刻、饶娥石碑、石景芬墓志铭碑,这些碑刻为研究景德镇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辅助资料。石雕有石塑佛像、青石供案、戴村石造像、耆德石马、石羊、马端临塑像、洪源石雕。
  匾额有唐英书“佑陶灵祠”青花瓷匾、汪道诚题匾、淮藩王题匾,其中“佑陶灵祠”青花瓷匾集名人、名瓷、瓷业史实、精美书法于一身,是与景德镇陶瓷文化关系密切的珍贵文物。
  景德镇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上世纪50年代以来,确定保护了一批革命旧址,其中有红十军军委办事处旧址、中共秋浦县委旧址、河东四区区委、区政府旧址、中共河西县委旧址、中共皖赣分区委旧址、红十军建军旧址、赣东北特委、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旧址、篁坞方志敏旧居。兴建了莲花塘烈士纪念碑、登高山纪念碑、沙陀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多座纪念建筑物。这一批革命旧址生动地展示了景德镇革命斗争的史实,是景德镇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四)
  景德镇的文物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3月文化部决定兴建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1953年3月15日成立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筹建处。江西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建馆工作,省政府于1953年7月11日以赣府办字第016号文批示:景德镇陶瓷馆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馆名,由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改为“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陶瓷馆于1954年1月1日对外开放,馆址临时设在市区中华北路301号的天主堂内。景德镇陶瓷馆的新展厅,于1955年9月正式落成,坐落在莲社北路21号,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28平方米,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景德镇陶瓷馆的建立,标志着景德镇文物保护工作有了个良好的开端。该馆举办了许多展览,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海内外各方宾客,为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支文物工作队伍,对景德镇地下、地面文物和流散文物进行了有效的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景德镇市文物工作蓬勃发展的时期。1980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领导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开拓进取的气魄,以对景德镇珍贵的文化遗产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举全市之力,在西市区的蟠龙岗集中“易地保护”了一批明清古建筑和反映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作坊、窑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博览区。这一大力保护景德镇文化遗产的超前举动,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极为鲜见的。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陶瓷文化博览区愈发显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收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赏,人们把它誉为景德镇文物保护的座历史丰碑。时隔20多年之后的2002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又做出重大决策,将政府机关和18个政府部门迁出御窑厂遗址,并投入数百万资金,复建御厂门楼,修建窑址保护房,整治周边环境,筹建御窑遗址博物馆,为保护极受世界关注的明清御窑厂遗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2年10月,景德镇市文物局成立,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文物工作的领导。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遗址、湖田古瓷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都编制了具体的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集弄民宅在陶瓷考古研究所精心管理下,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全国著名的湖田古瓷窑址先后建成陈列馆、宋元作坊保护房和明代葫芦窑、马蹄窑保护房;高岭瓷土矿遗址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后,加大了保护力度,现已成为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浮梁旧城红塔、旧县衙、乐平浒崦古戏台经过修缮并对外开放;2006年出土的丽阳龙窑和葫芦窑窑址也建成保护房,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做到有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各博物馆文物库房、陈列厅、修复室都按规定采取了技术防范措施,加强了人力巡查,以确保安全。市文物部门多次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打击盗挖古墓葬、古窑址和走私文物,有效遏制了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景德镇现有博物馆(博览区)7个,文物商店1个,研究所1个,全市文物专职工作人员400余人。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表明,全市馆藏文物7,796件,其中: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217件,三级文物603件,一般文物6,947件,以古陶瓷为主。大部分藏于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官窑博物馆,其次是乐平市博物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轻工部陶研所。藏品来源有征集、划拨、出土、捐赠。景德镇陶瓷馆收藏五代至民国时期的传世精品瓷器以及建国以后的优秀陶瓷作品;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品则以御窑厂遗址出土陶瓷为主;乐平市博物馆以乐平境内出土的铜器、玉器、化石和善本书为主;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则以湖田窑出土陶瓷为主;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以景德镇制瓷习俗文物为主。馆藏文物中有不少是海内外孤品,如:官窑博物馆藏明永乐青花海水釉里红龙纹梅瓶、明宣德青花蟋蟀罐、明成化三彩鸭形香薰等。近年来,景德镇还涌现一批民营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为展示陶瓷文化,增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收藏社会流散文物等方面起到有益的作用。
  景德镇考古发掘也取得可喜的成果。1962年11月,中科院来乐平考察喀斯特溶洞,在涌山洞中发现一批旧石器中晚期动物化石和3件打制石器,这是江西境内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珍贵文物。从1972年以来的30多年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对湖田古瓷窑址进行了数十次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全面揭示了湖田窑历史文化内涵。1979年乐平对高岸岭文化遗址进行试掘,为赣东北地区首次试掘。1987年乐平对礼林壁画墓抢救性发掘,在我省首次发现宋代壁画。1999年,江西省考古队对蛟潭商周古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填补了浮梁地区商周文化历史空白,把蛟潭区域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3500年前。1982年以来,为配合城市改造,考古工作者在御窑厂遗址进行了数十次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其研究成果引起世界古陶瓷学界的高度重视。2002—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御窑厂遗址,发掘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和窑炉作坊遗迹,考古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5年,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丽阳乡窑址经过3个月的联合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陶瓷考古专家确认,丽阳乡碓臼山龙窑内大量完整初烧瓷器遗迹现象尚属全国首次发现,彭家村瓷器山明代早期偏晚的葫芦窑填补了明代景德镇地区葫芦窑的发展序列的空白。
  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文物展览活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著名的陶瓷考古专家、学者陈万里、冯先铭、徐苹芳、耿宝昌、汪庆正、李家治、李辉炳、张浦生、朱伯谦、权奎山、约翰·艾惕思、小山富士夫、三上次男、长谷部乐尔、佐久间重男、佐藤雅彦、藤冈了一、伊藤郁太郎、弓长纪之、汤姆生、林业强、蔡和璧等先后多次来景德镇进行考古调查和学术访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博物馆在做好常规陈列展的情况下,积极拓宽渠道,出国(境)举办文物展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馆先后在日本、英国、法国、哈萨克斯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1989年在香港举办的《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引起了景德镇官窑瓷器研究热潮,而1998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台北鸿禧美术馆举办的《景德镇珠山出土明代宣德官窑瓷展》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官窑瓷展》同时在台北亮相,世界各国古陶瓷研究专家、学者云集宝岛,共享隆重的学术盛宴。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展”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札幌、仙台、福岗、青森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吸引了日本各阶层的观众,反响强烈。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国际学术讲坛、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刘新园撰写的《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元青花特异纹饰考》、《明宣德官窑蟋蟀罐》等论文和专著在国际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五)
  景德镇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瓷业之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景德镇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出土和仍埋藏着极其丰富的古代瓷器制品,更难得的是,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的、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这一庞大的体系是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等构成的,依托于自然山水,涉及了社会经济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尽管饱经沧桑,蜕变加剧,但景德镇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及以此为基础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仍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亦是独一无二的。景德镇古代瓷业遗迹及其包含物,目前正面临严重的城乡建设蚕食威胁和盗掘破坏,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已经十分脆弱,岌岌可危。景德镇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任重而道远。文物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落实文物丁作“五纳入”,努力形成国家保护为主、全民重视、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氛围,加快文博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考古发掘和文物抢救维修等基础工作,力争2010年前使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20处。要在全市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文物保护规划,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标准,把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上,使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把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以弘扬陶瓷文化为核心内容,促进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品味。逐步将景德镇建成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陶瓷科研基地、陶艺教育基地、陶瓷博览商贸中心、陶瓷历史研究中心和陶瓷文化旅游圣地。要逐步建立博物馆展示体系。要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地方文物法规体系,切实把文物保护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要重视职工教育和岗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文物工作队伍。现在摆在我们广大文物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总结景德镇千年的历史,揭示其发展脉络,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完整地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展示文物保护成果,宣传景德镇改革开放崭新形象,把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良好生态环境,又有现代气息和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瓷都介绍给世界;教育启迪群众,创导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风尚,激发人们热爱瓷都,建设瓷都的巨大热情,为把景德镇建设成为“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