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政协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56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政治协商会议
分类号: D624.1
页数: 26
页码: 26-5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景德镇政治协商会议、全体委员会议的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 政治协商 会议

内容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首届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由景德镇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协商决定;以后各界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由上届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每届委员会的任期,1965年以前为2年,1982年以后为5年。每届委员会任期内,如有必要增加或者变更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
  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必要时临时召集。全体会议行使下列职权:(一)选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二)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三)讨论并通过有关的决议。(四)参与对国家和地方事务的主要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议和批评。
  自1955年2月第一届委员会诞生,至1989年底,共召开了21次全体会议和5次临时会议。
  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
  第一次会议,由景德镇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召集,于1955年2月25日在龙珠阁隆重开幕。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共61人。会上,余昭华受景德镇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委托,作了《关于景德镇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报告》,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作了政治报告。委员们讨论了上述报告。大家表示,今后要加强团结,联系群众,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过程中的艰巨任务,争取社会主义早日实现。大会选举了赵渊为主席,朱绍熹、刘一燕为副主席,石毅为秘书长,选举了19人为常务委员,于2月26日闭幕。从此,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扩大),于1956年2月9日至10日在市人民委员会礼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除全体政协委员外,还有各界列席代表92人。会上,副主席朱绍熹传达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国务院副总理陈云、陈毅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指示,副主席刘一燕传达了省政协和省工商联全体委员(扩大)会议的精神,副秘书长罗羽珍作了市政协一年来的工作报告。中共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赵渊在会上报告了本市瓷业、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事业的远景规划,要求到会委员发表意见。会议拥护赵渊报告,同时号召全市各界人民开展积肥运动,积极支援郊区农业生产。
  第三次会议(扩大),于1957年4月4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代表150余人。副秘书长罗羽珍传达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全国政协二届三次全体会议的精神。会议开了一天。
  第二届全体委员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57年6月7日在市工商联礼堂召开。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共120人。会上,市长尹明作了政治报告。副秘书长罗羽珍传达了省政协一届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副主席刘一燕作了第一届常委会两年来的工作报告。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指导下,大鸣大放,揭露各方面人民内部存在的矛盾问题,帮助共产党整风。并本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精神,共同协商,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进一步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大会以三个半天,分七个小组,对某些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建议和改进办法。会议选举了赵渊为主席,王文选、石毅、刘一燕、朱绍熹、罗羽珍、陈锡封为副主席,王文选为秘书长,选举了26人为常务委员。会议作出了关于支援台湾人民的爱国反美斗争的决议、关于协助政府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议。大会于6月11日闭幕。
  第二次会议(扩大),于1957年9月12日在人民文化宫开幕。这次会议是在反右派斗争的高潮中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政协委员100余人,列席会议的各界人士500余人。前四天为预备会议。中共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赵渊在预备会议上作了题为《深入反右派斗争,开展社会主义大辩论》的报告。预备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围绕要不要共产党领导、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重要问题,展开社会主义大辩论。有1000多人次在小组会议上发言。后三天为正式会议。正式会议以反右派为中心,有200多人单独或联合发言(包括书面发言),声讨右派分子。副主席、中共市委统战部部长王文选作了会议总结报告。会议于19日闭幕。这次会议受到了“左”的影响,把反右斗争扩大化了,错误批判和斗争了一些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
  1957年11月27日在工商联礼堂召开了临时(扩大)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动员一切人力和物力建设社会主义。主席赵渊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有25人在会上相继发言,表示响应政府下放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号召,拥护集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
  1959年5月29日在工人文化宫召开了临时(扩大)会议。中共市委第一书记、市政协主席赵渊在会上作了题为《调动全民一切积极因素,深入全面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政治报告,要求大家畅所欲言,万众一心,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继续大跃进打下思想和物质基础。
  第三届全体委员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59年11月9日在市人民委员会礼堂开幕。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共249人。中共市委第一书记、市政协主席赵渊致开幕词,副主席石毅作了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从这次会议起,市政协委员列席市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这次列席的是景德镇市、浮梁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学习和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精神,动员各界人士积极投入以“反右倾、鼓干劲”为纲的增产节约运动,以实现更伟大的跃进。会上听取和讨论了赵渊作的题为《反右倾,鼓干劲,组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力争社会主义在政治路线上、思想路线上、经济路线上的全面彻底的胜利》的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号召全市各阶层人民热烈响应市人大三届三次会议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增产节约运动的新高潮中去,为提前40天全面超额完成本市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贡献一切力量。由于“左”的影响,决议也错误地加进了“反右倾”的内容。会议选举了赵渊为主席,王文选、石毅、朱绍熹、刘懋典、金震华为副主席,王文选兼秘书长。选举了39人为常务委员。会议于11月14日闭幕。
  第二次会议,于1960年7月13日在市人民委员会礼堂开幕。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动员各界人士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旗帜,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实现持续大跃进。中共市委第一书记、市政协主席赵渊主持了会议,并作了政治报告;副主席王文选作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三届四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各项报告。会议号召各界人士乘胜前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本市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而奋斗。会议于15日闭幕。
  1960年12月23日至27日,在市的市政协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中共市委第一书记、市政协主席赵渊的政治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
  第三次会议,于1962年11月21日至28日举行。会上,听取和讨论了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并列席了市人大四届二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有关各项报告。
  第四届全体委员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63年6月27日在市人民委员会礼堂开幕。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共260名。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王文选致开幕词,副主席刘懋典作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五届一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中共市委副书记吉福润作的政治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会议是在国民经济已经全面、普遍开始好转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主要是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决议,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做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作,树立把各方面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思想,为巩固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争取经济形势进一步全面好转而斗争。会上,委员们对本市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有69人在大会上发言。会议选举了赵渊为主席,王文选、石毅、潘开桂、朱绍熹、刘懋典、金震华、刘雨岑为副主席,王玉斌为秘书长。选举了37人为常务委员。会议于7月5日闭幕。从这次会议开始,“左”的影响加深,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
  1964年6月11日,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进一步动员全市知识青年积极行动起来,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3日在市人民委员会礼堂开幕。副主席刘懋典作了常委会工作报告。会议期间,全体委员听取了中共市委书记王树衡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长尹明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决议,要求各界爱国人士努力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加强改造,加强团结,加强政治协商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赵渊主席调离景德镇,会议补选了王树衡为第四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7日闭幕。
  1965年6月24日至25日,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会议的各项报告
  第五届全体委员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65年11月23日在市人民委员会礼堂开幕。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共273人。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潘开桂作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副秘书长汪维培作了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长尹明作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共市委书记王树衡的报告。会议同意和拥护上述报告。会议强调大力组织和推动各界人士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并把这一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求在今后的一切工作中,都必须突出政治,以政治思想挂帅,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积极参加“兴无灭资”的斗争,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为完成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为把国家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英勇奋斗。会议选举了王树衡为主席,杨杏珍、王文选、陈国政、石毅、潘开桂、朱绍熹、刘懋典、金震华、刘雨岑、王应谐等10人为副主席,王玉斌为秘书长,选举了34人为常务委员。会议于11月30日闭幕。
  本届委员会只举行了一次会议。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政协受到红卫兵和造反派的猛烈冲击,机关被占据,文档被烧毁,人员被下放,因而停止活动12年之久。1978年10月4日,中共景德镇市委通知:经中共中央批准,我市重新设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员会,自即日起,开展工作。
  第六届全体委员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82年5月26日在市革命委员会礼堂开幕。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由民主协商提名,经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批准产生,共347人。会议由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朱绍熹致开幕词,副主席刘懋典作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烈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会议回顾和总结了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市的大好形势,对中共中央确定的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重大方针,对本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意见。会议号召全体委员做国民经济调整的促进派,做国家长治久安的促进派,做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派,和全市人民一道,脚踏实地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精神文明搞上去,为胜利完成80年代三大任务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为“四化”大业(指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议选举了杜学秀为主席,王元芝、樊金明、刘懋典、朱绍熹、罗羽珍、卢振家、毕渊明、吴钟山、邹建金、王应谐等10人为副主席,刘懋典兼秘书长,选举了44人为常务委员。会议于6月4日闭幕。
  从六届一次会议开始,市政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第二次会议,于1983年3月5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主席杜学秀致开幕词,副主席刘懋典作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八届二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长欧阳志凤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会议是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头一年召开的,是在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章程之后召开的。与会委员分组学习和座谈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政治决议。会议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前程远大,大有作为。会议要求全体委员和各界人士钻研新事物,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作出新贡献,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创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会议于3月11日闭幕。
  第三次会议,于1983年11月25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由于乐平县,波阳县的鲇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场已划归本市管辖,为适应工作需要,新增了40名委员。主席杜学秀传达了省政协五届三次常委会会议精神,副主席邹建金作了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与会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长欧阳志凤作的《关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情况的报告》,市公安局局长陈细银作的《关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情况的报告》。会议要求全体委员:要深入学好《邓小平文选》,用《文选》精神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要本着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积极帮助共产党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把党风整顿好;要继续关心机构、体制和各项改革,关心清除精神污染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合理化建议;要认真做好落实政协委员政策工作,解决好政协委员的“知情”、“出力”问题。会议于11月29日闭幕。
  第四次会议,于1984年6月23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副主席邹建金传达了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精神,副主席刘懋典传达了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精神,主席杜学秀作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与会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长欧阳志凤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会议认为,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全市人民的首要任务,也是人民政协的崇高职责。会议要求全体委员: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经济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索,尤其是针对市带县、发展乡镇工业、提高景瓷竞争能力等关键问题,提出积极的意见、建议和方案。会议根据王元芝、樊金明、邹建金、王应谐四位同志工作变动和健康状况,免去了他们的副主席职务。同时,补选了程正棠、魏信方为副主席,郝力学、余师禹为常务委员。会议于6月29日闭幕。
  第五次会议,于1985年4月19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主席杜学秀作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副主席程正棠、罗羽珍、卢振家分别作了关于落实政策工作情况的报告,六届四次会议提案处理情况的报告,六届五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与会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长欧阳志凤作的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会议强调人民政协要围绕改革这个中心,充分发挥“综合人才库”的优势,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认真贯彻“坚定不移,慎重初战,务求必胜”的行动方针,投身改革,推动改革。委员们还对干扰改革的新的不正之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同时表示要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将改革搞好。会议增选了方寒程、吴钟山为常务委员;增补了万小红、吴奇山、黄国良为委员;通过了《关于落实政策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决议》等。会议于4月25日闭幕。
  第六次会议,于1986年4月19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副主席罗羽珍作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副主席卢振家作了提案办理情况报告,全国政协委员邹建金传达了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精神,主席杜学秀传达了全国地方政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与会委员列席了市人大八届六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长欧阳志凤作的《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有10名委员在大会发言,为制订本市第七个五年计划献计献策。会议接受了杜学秀因年龄关系而辞去主席职务的请求,同时补选了方综为主席,章培荣为副主席。会议于4月25日闭幕。
  第七次会议,于1986年11月1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会议与“政协委员为四化服务表彰大会”同时举行。主席方综作了自六届六次会议以来的半年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常务委员会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意见,表彰了为四化服务成绩突出的8个先进集体和72名先进个人,通过了出席省政协为四化服务表彰大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同时选举了王遐、方舟为常务委员,王遐为秘书长。中共市委书记全文甫到会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并向与会委员通报了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形势,希望委员们为“七五”计划的实施和瓷都的繁荣昌盛作出新的贡献。会议于11月2日闭幕。
  第七届全体委员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6月28日在市政府礼堂开
  幕。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共380名。会议由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章培荣致开幕词,主席方综作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副主席刘懋典作六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中共市委代书记欧阳志凤在会上讲了话。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了廉润生为主席,章培荣、程正棠、刘夏石、刘新园、方寒程、李友祥、蒋仁德为副主席,王遐为秘书长,选举了53人为常务委员。会议通过了决议,号召全体委员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僵化,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坚定信念,履行职能,做到勤奋、求实、开拓、创新,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振兴景德镇谱写新的篇章。会议于7月4日闭幕。
  第二次会议,于1988年4月25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主席廉润生在会上讲了话,指出要以改革精神做好工作,始终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作为政协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副主席程正棠作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副主席蒋仁德作了提案工作报告,副主席李友祥传达了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精神。与会委员列席了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的各项工作报告。会议强调:在改革开放时期,仍要把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中心环节。会议增选了罗玉章、陈名正、王伯建为常务委员,并通过了《政治决议》。同时,市党政领导向全体委员颁发了《政协委员视察证》。会议于4月30日闭幕。
  第三次会议,于1989年3月9日在市政府礼堂开幕。会议由主席廉润生致开幕词,副主席程正棠作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副主席蒋仁德作提案工作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市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的各项工作报告,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还召开了意见听取会,40多位委员出席,20多位委员发言和书面发言,中共市委书记欧阳志凤等领导人出席听取了意见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
  市政协设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常务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组成。其候选人,由参加市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协商提名,经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其主要职权是:(一)召集并主持全体会议(每届第一次全体会议由会议选举主席团主持)。(二)组织实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的任务和全国委员会以及省政协所作的决议。(三)执行全体会议的决议。(四)审议通过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人民政府的重要建议案。(五)根据秘书长提议,任免副秘书长。(六)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决定市政协工作机构的设置和变动,并任命其领导成员。
  通常情况下,常务委员会会议每一至三个月举行一次。
  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
  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共举行了18次会议。其中:
  学习和讨论了如下国家重要事务:兵役法(草案);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和私营商业贯彻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方针;农业合作化问题;国家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帮助共产党整风问题;全国农业发展纲
  要(草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等。
  共同协商了如下地方重要事务:肃清暗藏在市的反革命分子和反革命集团问题;处理反动、淫秽、荒诞图书问题;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和市场安排;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推销1957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民主党派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戏剧工作者如何为工农兵服务问题等。
  对市政协工作机构的设置,先后作了三项决定:(一)设立秘书处,以办理各项会务和机关日常工作。(二)成立学习委员会,以领导和组织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三)成立文教、卫生、社会联系、对资改造四个工作组,以配合各系统和市内中心工作,开展各种活动。
  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
  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共举行了21次会议。其中:
  学习和讨论了如下国家重要事务:反对美、英武装干涉中东;中苏会谈及其公报;周恩来总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国务院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的决定;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公报与“反右倾”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人民公社;增产节约运动;知识分子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
  共同协商了如下地方重要事务:反击右派及关于右派分子的处理;帮助本会整风和协助各民主党派整风;私
  人房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资兴办公益事业和动员私人修建房屋;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社会主义自我改造与向党交心;动员各界人士为“三大元帅”(粮食、钢铁、机器)、“两个先行”(铁路、电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智慧、献力量;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本市建立人民公社;第三届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和名单;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的委员名额和名单等。
  1958年3月24日,常务委员会决定:停止右派分子刘一燕、罗羽珍二人副主席职务;5月,停止右派分子陈锡封的副主席职务(刘一燕、罗羽珍、陈锡封的右派问题,经中共市委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重新审查,先后于1979年和1980年作出结论,认定属于错划,已予改正,恢复名誉)。同时,撤销右派分子刘经荣、黄锦芳、邵敬吾三人委员资格(刘经荣、黄锦芳、邵敬吾的右派问题,经中共市委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重新审查,认定均属错划,亦于1979年改正,恢复名誉)。为了适应本市工商业者、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学习与改造的需要,本届常委会作出了创办政治学校的决定。
  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
  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共举行了29次会议。其中:
  学习和讨论了如下国家重要事务:反对美帝国主义破坏四国首脑会议;解放军炮击金门;反对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支持南朝鲜、土耳其、日本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对民主人士贯彻“和风细雨”、“神仙会”的精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备战;学习和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
  共同协商了如下地方重要事务:纪念列宁诞生90周年和学习《列宁主义万岁》;组织各界人士参加体力劳动锻炼;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学习毛泽东著作;精简机构、压缩人口;城市绿化;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开展“五好”活动(五好党员、五好干部、五好社员、五好工人等);除害灭病;计划生育;加强少年儿童教育;宣传本市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所取得的成就;推动本市实现公社化;第四届、五届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第四届市政协委员名额和名单等。
  在机构设置和组织建设上,先后作出了四项决定:(一)成立家属工作组和工商界家属工作委员会,以帮助家属学习和自我改造。(二)成立文史工作组,开始征集自戊戌维新以来的近现代史资料。(三)组织副主席、常委、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参加体力劳动。(四)为刘一燕、罗羽珍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
  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共举行了17次会议。其中:
  学习和讨论了如下国家重要事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开展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支持巴拿马人民反美爱国斗争;开展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等。
  共同协商了如下地方重要事务:各界人士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加瓷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本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制订;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增加陶瓷品种;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尽快实现陶瓷生产机械化;第六届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和第五届市政协委员名额和名单等。
  此外,还作出了市政协将原来11个工作组调整为9个工作组的决定,同时通过了《工作组简则》。
  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
  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初期阶段曾共同讨论和协商了如下国家和地方的重要事务:搞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把文教卫生事业的服务重点转向农村;实现本市第三个五年计划;备战与加强山区建设;抓好瓷业生产和大力发展农业;宣传学习王杰英雄事迹;全市城市绿化;批判“三家村”等。由于“文化大革命”,常务委员普遍受批挨斗,机构陷于瘫痪。
  1978年10月恢复工作活动后,学习和讨论了如下国家重要事务: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决定;对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指示纪要;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和我国政府的声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关于摘掉改造好的地主分子帽子的决定;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七个法律;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对爱国人士中的右派进行复查改正的决定;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最高人民法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的判决;邓小平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关于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讲话;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的讲话;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等。
  同时,共同协商了如下地方重要事务:在全市开展批判“四人帮”,打击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的“一批两打”运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政协委员发挥专长为“四化”服务;加强青少年教育;建设文明瓷都;本市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
  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共举行了33次会议。其中:
  学习和讨论了如下国家重要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改草案;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中共十二大文件;国务院《关于降低化学纤维织品价格和提高棉纺织品价格的通知》;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文件;《邓小平文选》的出版发行;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开展全面整党及清除精神污染的决定;胡耀邦关于统战工作的批示和习仲勋关于落实政策的讲话;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等。
  共同协商了如下地方重要事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纪念毛泽东诞生90周年;抓紧落实政协委员政策;开创本会文史工作新局面;激发和鼓励政协委员为“四化”建设服务;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检查政协委员提案的承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
  周年;商定市树、市花;纪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30周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20周年;农村普及十年制教育业余教育、职业教育和陶瓷联校;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市场管理与“菜篮子”工程;推广“快速养猪”和“优化施肥”;开展同沿海地区的横向经济联系等。
  对市政协办事机构的设置,先后作了三项决定;(一)撤销秘书处,改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秘书科、调研科、行政科。(二)增设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科级)。(三)撤销办公室下设的秘书科、调研科、行政科,设立学习委员会办公室、提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组委员会办公室、文史资料研究委员办公室。
  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
  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截至1989年底止,共举行了12次会议。其中:
  学习和讨论了如下国家重要事务: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三大精神;关于开展生产力标准的学习讨论;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关于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等。
  共同协商了如下地方重要事务:关于全市经济形势;动员和鼓励各界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开展横向联系,为搞活经济牵线搭桥;农业开发总体战;发展乡镇企业;开展举报工作;廉政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
  经本届第四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增补了牛玉喜、石奎济、刘振华、朱胜旺、沈志宁、吴英泉、陈齐达、张振星、黄亚林、韩杰文为委员。
  对市政协工作机构的设置,经第六次常委会决定,作了如下调整:设置学习委员会、提案工作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组委员会和经济工作委员会等五个专门委员会,与市政协办公室平列为县(团)级机构。同时,根据中共市委的提议,任命:朱灶开为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韩杰文为副秘书长,黄亚林为办公室副主任,黄林元为学习委员会主任,牛玉喜、陈名正为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冯志华为工作组委员会主任,张振星、胡焕文为工作组委员会副主任,宋炳耀为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魏巍为提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石奎济、王远谋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徐宝恩、李建中为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政协志

《景德镇市政协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录了1949年至1989年,景德镇市政协工作的历史与实践。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