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村电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50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农村电话
分类号: F626.3
页数: 18
页码: 133-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电信中农村电话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电信 农村电话

内容

第六节农村电话
  一、业务
  (一)基本营业区
  解放后,农村电话办理区内电话和区间电话两种业务。根据农村邮电支局所交换点的机线设备和用户分布情况,结合区乡(镇)行政区划,参照自然地形划定基本营业区域和营业区域,基本营业区域以农村电话交换点所在地终端杆为起点,其线路里程在0.5公里以内的为基本营业区域。
  (二)业务种类
  1953年7月接管地方电信,1954年8月,省局颁发《江西省地方电信开放营业暂行细则》,开办了农村电话业务。办理的业务有:普通电话(正机)、同线电话、合同电话、临时电话。1963年开始,办理农村电话业务有: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公用电话、临时电话、代维设备业务。农村区间电话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业务性质和不同的时期,规定业务种类。农村区间电话业务种类有: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加急公务业务电话、会议电话、普通一般电话、叫人电话、叫号电话、传呼电话等。
  (三)业务量
  解放前,农村电话由县政府自办,发展缓慢,用户很少。
  解放后,农村电话有了不断发展,用户不断增加,1953年末,农话用户到达户达15户。在“一五”时期,根据农业发展纲要,农村合作化高潮蓬勃发展,乡乡在架设电话,1957年末,农话用户发展为119户,其中计费用户112户,与1953年相比增长6.9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电话到达户相继减少,到1970年末,用户只有349户,其中计费330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电话又开始恢复了生机。1988年末,用户达548户,其中计费534户。
  1990年1月,市内电话实现程控化后,加快了农村电话的发展。1992年11月17日,浮梁大石口邮电支局开通程控电话,1993年6月8日,蛟潭邮电支局程控开通,10月8日,鱼山邮电支局程控开通,11月8日,鹅湖邮电支局程控开通,12月8月,经公桥邮电支局程控开通,12月26日,湘湖邮电所程控开通,年末,农村电话用户达591户,其中计费556户。1994年12月28日,瑶里邮电所程控开通,1995年1月16日,峙滩邮电所程控开通,5月24日,黄潭乡程控开通,5月25日,三龙邮电所程控开通,5月26日,寿安邮电所程控开通。至此,农村电话全部实现程控化,6月1日开始,农村电话甩掉摇把子,年末,农话用户达1139户,其中计费1100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0.45部/每百人。
  (四)资费
  1954年8月15日,省局颁发《江西省地方电信开放营业暂行细则》,对县内电话业务收费范围、收费办法、收费标准作了规定。自1965年开始,县内电话按全省统一资费标准计收。1965年,省局颁发的《江西省农村电话营业暂行细行》,规定地方国营农村电话用户按月收取固定通话费,甲类用户每户每月4元、乙类用户每户每月10元、丙类用户每户每月12元,自9月1日起实行。1975年,省局制定《江西省农村电话资费办法》,自1976年1月1日起实行。固定通话费:甲类用户每户每月3元、乙类用户每户每月7元、丙类用户每户每月10元;计时通话费:每分钟0.10元、传呼电话附加费每张0.10元、销号费每张0.05元。1983年,江西省物价局、江西省邮电管理局(83)赣价检字第11号、赣邮(83)农字第005号文件规定,调整农村电话资费标准,自1983年7月1日起执行。甲种用户每部每月5元、乙种用户每部每月12元;计时(次)电话,每张0.30元(每张电话收费的基本时间为3分钟,不足3分钟的按3分钟计算,超过3分钟的按实际通话分钟计费),叫人电话每张0.10元,传呼电话每次0.10元。江西省物价局、江西省邮电管理局(1988)赣价非字第41号、赣邮(1988)农字第2号联合发文,对江西省农村电话资费进行改革。由于全省当时农村电话计费办法很不合理,区内电话不分交换机容量大小,不分人工和自动,全部一个收费标准;区间电话不管通信距离长短,远近一个价;农村资费标准偏低,有些服务项目长期不收费,价格与价值背离,严重影响了全省农话事业的发展。为理顺农话资费关系,对江西省农村电话本着改革的精神进行适当调整,并制定了《江西省农村电话资费标准(试行)》,新资费标准自1988年7月15日起执行。同时,根据江西省邮电管理局赣邮(1988)计字第116号文《关于收取邮电通信建设附加费的通知》,自1988年8月6日起对农村区间电话加收附加费:农村电话按区间电话每分钟收取附加费0.15元。江西省物价局、江西省邮电管理局赣价费字(1994)第028号、赣邮(94)局字第87号联合发文,根据省政府赣府发(1992)90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邮电通信事业的通知》精神,结合江西省实际,参照邻省经验,对部分农话资费标准作适当调整,并制定部分新增业务项目的收费标准。下发《江西省农村电话资费标准》,自1994年5月1日起执行。
  初装费
  程控电话初装费:甲种用户(含财政拨款的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但不含其下属单位),南昌市、九江市、萍乡市、新余市(含进入该市网县市局),每部收取2500元,其他地市县每部2000元;乙种用户(含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和集体、单位安装的住宅电话),南昌市、九江市、萍乡市、新余市每部3500元,其他地市县每部收取3000元。
  安装同线电话的新装用户,按初装费标准的70%收取初装费;安装电话副机的用户,按初装费标准的30%收取初装费。
  安装专线电话的新装户(含用户小交换机中继线)每占用的一对局间中继线的,应按初装费标准另加收50%的费用。在农话基本营业区域以外的新装用户,除按上述规定收取初装费以外,如需新设线路,按实需工料费收取费用;凡利用原有线路的,按界外线路长度加收线路改造费用,每对公里加收500元。
  改制费
  凡由人工电话(含磁石、共电)或机电制电话改为程控电话的用户,南昌市、九江市、萍乡市、新余市甲种用户每部收取改制费1000元,其他地市县甲种用户每部收取改制费600元;乙种用户全省统一每部收取改制费1500元。
  本地电话网使用费:凡已进入本地电话网的县(市、区)市话用户和农话用户均收取本地电话网使用费。标准为:甲种用户每部每月3元;乙种用户每部每月5元。
  江西省物价局、江西省邮电管理局赣价费字(1995)第50号、赣邮(95)局字第280号文《关于取消和调低部分农话资费标准的通知》规定:一、取消电话副机的收费项目。用户安装和使用电话副机,在不改变用户种类的前提下,免收初装费和月租费。二、取消收取基本区外附近用户装机建设费的规定。乡镇所在地附近的用户安装电话与基本营业区内用户同等对待,不再收取线路建设费或线路改造费。距乡镇所在地较远的用户装机收费,由各县(市)邮电局就当地情况决定。三、取消农村程控电话部分新服务项目的开户费和月使用费。这些新服务项目包括:缩位拨号、热线服务、缺席用户服务、呼叫等待、遇忙记存呼叫、遇忙回叫、转移呼叫。四、调低租用农话中继电路资费标准。用户长期租用农话中继电话,出租费按资费标准的70%收取。五、用户到营业窗口挂发现金电话,一律免费向用户提供挂号凭单。六、凡与电话机并机使用的传真机免收初装费、入网费、月使用费。用户新装传真机,向当地邮电总部门办理申请,按农村电话用户种类初装费标准收取初装费。
  二、线路
  解放前,农村电话由县政府自办。1947年1月——5月,县政府架设县城至南安乡农话(单线)线路,全长10公里;县城至新平乡农话(单线)线路,全长10公里;县城至福西乡农话(单线)线路,全长30公里。年末,浮梁县共有乡镇18个,已通农村电话有南安乡、新平乡、福西乡、景德镇4个乡镇,其余14个乡镇均未架设线路。
  1948年,完成架设县城至瑶里乡农话线路,全长36公里、墩口乡至东埠乡农话线路,全长10公里;东埠乡至瑶里乡农话线路,全长10公里;南安乡至东流农话线路,全长7.5公里,年末,已通电话的乡镇达14个,线路总长度为1092公里。
  1953年7月,邮电局接管地方电信后,对农村线路进行整修。1954年7月,景德镇至旧城乡单股线改为双股线;旧城乡至二区(鹅湖)线路、五区(经公桥)至桃墅乡线路经整修后于12月恢复通话。1955年,对峙滩线路进行改道,更换峙滩至五区(经公桥)电杆87根。1957年,新建杆路37.55公里,拆除旧杆路15.17公里,新建线路144.64条公里,其中市至三龙单线改为双线,全长15.17公里;市至湘湖(除原一条单线外)另挂双线1对,13.79公里。年末,杆路总长度606.06公里,其中中继线188.03公里,线路总长度999.52条公里(双线回路197.58公里,其中中继线92.46公里,单线回路604.36公里,其中中继线136.45公里)。为贯彻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根据全省第十次邮电工作会议精神,经市人民政府批准,1962年,将公社总机、设备、人员及公社以下机线设备下放给集体(公社或垦殖场)经营管理。市至公社中继线仍为全民所有,由邮电局负责维护。年末,下放给公社或垦殖场线路684条、总机2部,撤销和移交委办2处(藏湾、涌山)。整治农话线路650对公里,912条公里,中继线696条公里,用户线47条公里,重架、新架中继线62条公里,用户线26条公里。年末农村电话交换点33处(其中全民17处),杆路1120杆程公里(其中中继线434公里),线条604对公里,单机用户513户。全市15个人民公社、5个垦殖场(除黄潭公社外)都安装电话总机,生产大队207个有136个通电话,占大队总数的65.7%,生产小队1901个,有62个通电话。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为了达到社社通电话的要求,由地方财政投资,组成“社社通电话施工工程队”,在原乡乡通电话的基础上,完成107个生产大队杆线架设工程,实现了大队通电话。1959年10月,由地方财政投资,对农村电话交换点之间中继线进行从新布局,经过2年半时间,共架设中继线路599对公里,其中农话台至农村交换点中继线493对公里,二级中转中继线106对公里。各交换点中继线如下:市至兴田4.0M/M铁线70对公里、市至蛟潭2.8M/M铁线31对公里、市至江村4.0M/M铁线70对公里、市至三龙2.8M/M铁线23对公里、市至寿安2.8M/M铁线20对公里,市至仙槎4.0M/M铁线25对公里、市至涌山2.8M/M铁线33对公里、市至瑶里4.0M/M铁线60对公里、市至鹅湖4.0M/M铁线41对公里、市至罗家2.8M/M铁线6对公里、市至经公桥4.0M/M和2.8M/M铁线各60对公里,经公桥至西湖4.0M/M铁线80对公里、经公桥至九龙2.8M/M铁线10对公里、鹅湖至小沅2.8M/M铁线10对公里。1978年,农话载波室成立后,开通蛟潭、峙滩、鹅湖邮电支局(所)中继载波电路,提高了农村电话通话质量。1985年,杆路总长度877.2公里,其中邮电局经营的398.4公里,水泥杆路337.6公里;明线线条总长度2359对公里,其中邮电局经营的1420.8对公里;电缆长度19.1皮长公里,其中中继(塑料)电缆15.4皮长公里。1990年,杆路总长344公里,其中中继杆路309公里;总长度中,水泥杆路233公里;明线线条总长1057对公里,其中中继线937对公里;电缆总长33皮长公里。1994年9月16日,更换广场分局至大石口农话中继光缆9.5皮长公里,10月更换大石口至897厂中继光缆12.1皮长公里。
  1995年,更换农话中继光缆106.07皮长公里,其中5月更换大楼至三龙13.77皮长公里、三龙至黄潭20.1皮长公里、新厂分局至寿安16.48皮长公里,6月更换三龙至蛟潭20.2皮长公里,10月更换蛟潭至经公桥26.15皮长公里、新厂分局至湘湖9.37皮长公里。截止年底,农话中继光缆有127.67皮长公里,农话中继明线剩下67.6线对公里,其中市局至鹅湖7/1.8AL(铝线)32.7对公里、鹅湖至瑶里4.0F(铁线)19.5对公里、蛟潭至峙滩4.0F(铁线)15.4对公里。
  三、设备
  解放前,浮梁县自办乡村电话。1948年,浮梁县政府有磁石交换机1部。
  1953年7月,浮梁邮电局接管了地方电信设备,设农市合台,农话交换机1部,容量为20门。1954年,旧城邮电所磁石交换机10门改换交换机20门。1955年,一区(湘湖)增设交换机5门、四区(经公桥)增设20门、七区(峙滩)改为10门、六区(江村)新装磁石交换机10门。1958年,设立农话台。年末,安装磁石交换机,容量200门。1962年9月,对农村电话进行整顿,下放罗家垦殖场农村电话,将该场电话总机及安装的电话机移交垦殖场自办。1973年,新增江丰厂703型3路载波终端机2部,通达黎明制药厂中继电路。1975年5月,成立农话载波试制组,自制JO-3F铁线3路载波终端机。1976年11月,安装JO-3F铁线3路载波终端机2部,首先开通鹅湖、蛟潭中继电路。1977年1月,成立农话载波室。次年,安装自制JO-3F铁线3路载波终端机3部,开通蛟潭、鹅湖、峙滩中继载波电路。1983年,鹅湖邮电支局扩容磁石交换机,增容40门、蛟潭邮电支局增容50门、兴田邮电所增容10门。年末,农村电话磁石交换机总容量1360门,其中邮电局经营的870门,实占容量707门,其中邮电局经营的493门。1985年,波阳局鱼山、景波邮电所划归景德镇管辖,增加磁石交换机1部,容量60门。新增EM206型3路环路载波终端机主机5部、EM206型环路载波终端机分机21部,次年,新增EM206型环6路载波终端机2部,通达602厂、蛟潭邮电支局、713厂中继载波电路。农话台新增JT2A型共电制交换机,增容60门,新增EM206IV型环3路载波终端机2部,通达凰岗、鱼山所中继电路。1988年,新增EM303型12路载波端机1部,通达鹅湖邮电支局;新增EM206IV型环3路载波终端机2部,通达旧城、无线电厂。次年,新增EM206IV型环3路载波终端机2部,通达大石口(浮梁县城)。1990年,新增EM206IY型12路载波终端机2部,通达鱼山支局、新增EM206IV型环3路载波终端机1部,通达先锋总机、3J224A型特高频收发信机2部,通达浮梁开关厂。1991年,新增ZM206-V型环6路载波终端机1部,通达第二水泥厂、新增3JDD4A特高频收发信机3套,通达昌江中学、897厂、浮梁县。新平乡磁石交换机改换自动式交换机,增加容量4门,新增EM303-V型12路载波终端机1部,通达大石口。
  为迅速改变农村电话落后面貌,1992年11月17日,大石口(浮梁县)邮电支局安装珠海产STO-1000型程控端机开通,设备容量200门。次年6月8日,蛟潭邮电支局安装西安产HJ100-Ⅱ型程控端机开通;10月8日,鱼山邮电支局深圳产JK-1000型程控端机开通;11月8日,鹅湖邮电支局西安产HJ100-Ⅱ型程控端机开通;12月8月,经公桥邮电支局深圳产JK-1000型程控端机开通;12月26日,湘湖邮电所深圳产JK-1000型程控揣机开通。1993年,新增EJ-12V型12路载波终端机3部,通达740厂、鹅湖、蛟潭,新增EJ12-B型12路载波终端机1部,通达湘湖,新增铁6路载波终端机1部,通达经公桥,市至石岭S1-60+6环6路载波机主机停用、至897厂、鹅湖、无线电二厂、无线电一厂、蛟潭、713、万德福公司EM206IV型环3路载波机主机停用。同年12月28日,瑶里邮电所珠海产STO-200型程控端机开通。1994年,为加快农村电话交换程控化速度,早日甩掉摇把子,4月14日19时39分最后一个用户442390通过农话台“118”挂通三龙电话后,19时47分“118”农话交换台结束了36年之久历史,农话台撤消。部分农村电话挂发由各程控端局接转。1995年1月16日,峙滩邮电所珠海产STO-200型程控端机开通、5月25日三龙邮电所珠海产STO-200型程控端机开通、5月26日寿安邮电所珠海产STO-200型程控端机开通,农村电话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甩掉摇把子历史。年末,交换机总容量为3952门,实占容量1139门;用户电话交换机容量1824门,其中自动1824门,自动中程控512门;接入局用交换机的话机1159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984部,出局用户线对1678对,其中实占1507对;局用摸拟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02路,其中实占48路;局用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840路,其中实占240路。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邮电志

《景德镇市邮电志》

本志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机构沿革、邮政通信、电信通信、企业管理、职工队伍、党群组织、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记述了景德镇市邮电通信的兴起、演变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