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简介(以姓氏笔画为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45
颗粒名称:
(二)简介(以姓氏笔画为序)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35
页码:
409-4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工作者简介(以姓氏笔画为序)方面的内容,包含了饶河戏四大名班和其它戏班的介绍。
关键词:
传记
戏曲
简介
内容
于晓园 汉族,江西省都昌县人,1941年8月2日,出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三级演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三小学,1955年10月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学习演员专业,1957年11月由剧团保送入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剧班学习,1959年2月分配回景德镇市赣剧团任演员,工文武小生,也能演小丑、老生。1985年任景市赣剧团副团长,赣剧团撤销后,1991年调市群英堂剧场任党支部书记,现任景德镇市游艺场、大众剧场经理。
曾主演的赣剧有《断桥》、《挡马》、《武松打店》等诸多的折子戏和《无底洞》、《破洪洲》、《打金枝》、《辰洲会》、《青山岭》等大型传统赣剧。主演过大型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优秀现代剧。1981年在全省文艺学校教学汇报演出中,被评为优秀教师。
马祖熙 汉族,江西乐平人,1938年3月10日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
1956年毕业于乐平师范。曾作《乐平报》美术编辑,1961年调乐平赣剧团工作至今。现任该团舞美设计。
担任舞美设计的剧目主要有:《花生种》(现代赣剧)、《江姐》(现代赣剧)、《降宵楼》(赣剧)、《薛刚反唐》(赣剧)、《玉堂春》(赣剧)等。获舞美设计奖的剧目有:《血泪碑》(现代赣剧,参加1972年上饶地区戏曲调演)、《酒烧心》(马灯戏,参加1985年江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台湾知府》(赣剧,参加1989年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与王太生合作)等。
另外,主要绘画作品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宣传画,1965年参加全国美展)、《瑞雪纷飞迎亲人》(年画,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方志敏来到列宁小学》(水粉画,《江西教育》发表)、《哪年春天》(油画,参加1992年《中国江南风情油画展》,浙江美术家画廊与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合办)等。
王秀凡 汉族,江西萍乡人,1942年11月25日出生。江西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西戏剧导演联谊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导演学会会员,一级导演。1964年于江西文化艺术学院(导演系)毕业,分配来景德镇市,长期从事戏剧导演工作,分别在景市赣剧团、京剧团、话剧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导演各类上演剧目30余个,多次获奖。如:导演的景市京剧团演出的大型京剧《龙床恨》,荣获省建国30周年戏剧调演导演奖,省优秀文艺作品奖。导演的景市赣剧团演出的大型赣剧《柳河情深》,荣获景德镇市1982年创作剧(节)目会演导演奖。导演的婺源县徽剧团演出的《长城砺剑》荣获省创作剧目调演奖。
1985年以后,调南昌先后在江西省赣剧团、江西省文联、江西省文化厅工作。在江西省赣剧团任副团长、团长及艺术指导期间,担任艺术指导的大型赣剧《荆钗记》,荣获文化部首届新剧目“文华大奖”。《荆钗记》戏剧电视片,荣获1994年度“飞天奖”。担任赣剧《送饭斩娥》、《夜梦冠带》艺术指导,培养主演涂玲慧荣获了第四届“梅花奖”。担任赣剧《盗草》、《书馆夜读》艺术指导,培养主演陈俐荣获了第八届“梅花奖”。并为江西戏剧首次走出国门作出了贡献,率领省赣剧团出访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成功。
曾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当代戏曲艺术家名录》、《中国·江西戏剧家名录》等。
王宗春 河北保定人,生于1923年。京剧演员(武生),1954年首次来景市演出,1958年再次与爱人陶凤琴(花旦)来景市,加入景市京剧团为主要演员,至1961年离团。
主演剧目:《武松》、《四平山》、《一箭仇》、《西游记·闹天宫》的猴戏等。
王全熹 汉族,河北新安人,1945年1月24日出生于安徽安庆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剧协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副主席,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智囊团成员。景德镇市京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后调江西省京剧团,评聘为国家一级演员)
自幼随父学艺,六岁登台后一直得到岳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五立亲自教授,专工文武老生,曾主演《林冲夜奔》、《石秀探庄》、《战马超》、《文昭关》、《四郎探母》、《皇城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大闹天宫》、《清风亭》、《四进士》等。
1954年加入景德镇市京剧团任演员,1965年代表江西省京剧演出团参加上海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演出创作剧目《五岔口》,担任男主角志宏,深受好评。1979年参加江西省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戏剧会演,在新编历史剧《龙床恨》中担任男主演,获优秀表演奖。1981年参加江西省现代剧会演,在《白莲花》中担任导演及男主演,获导演奖及优秀表演奖。1986年参加江西省第一届“玉茗花”戏剧节,在新编历史剧《北魏魂》中饰演孝文帝,获主演一等奖。1992年参加江西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在新编历史剧《风雨督陶路》中,饰演唐英,获主演一等奖。
1984年参加上海“麒派艺术进修班”,1985年在上海参加由文化部等十家单位主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九十周年》活动中演出了《清风亭》。1990参加上海举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九十五周年》活动中演出了《独木关》、《四进士》。1994年借往上海京剧院参加全国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并在北京、上海、香港演出了《追韩信》、《四进士》、《清风亭》、《徐策跑城》等麒派名剧。
1984年曾应江苏电视台特邀,在四集电视剧《伴飞》中担任舞台艺术周信芳一角。
1990年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由江西省文化厅、中国剧协江西分会、景德镇市文化局,在南昌联合举办了“王全熹麒派艺术”专场演出活动。
王耕梅 女,1937年9月生于江西乐平县,祖籍江西波阳县,系赣剧梨园世家,从小随父王仕仁(著名赣剧音乐家)学“饶河戏”,1945年登台演戏。1988年6月评聘为国家二级演员。自1949年9月随“小京舞台”班,至景德镇市,先后演于“泰安剧院”、“人民戏院”、“工人戏院”。1950年入景德镇市赣剧团,同年3月调江西省文联主办的“江西省实验赣剧团”。1951年由团保送进江西省文艺学校戏曲科学习,1952年结业,分配回景德镇市赣剧团任演员,后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几十年来主演了高腔戏《珍珠记》、《龙凤剑》、《送衣哭城》;昆腔戏《渔家乐》、《水漫·断桥》、《扈家庄》;弹腔戏《白蛇传》、《失金钗》、《花田错》、《雪衣访谱》的须生、《辕门斩子》的须生、《百花台》的小生;革命现代戏《江姐》、《党的女儿》、《山乡风云》等大小戏80余出。饰演过青衣、花旦、武旦、小生、须生等众多行当。且擅长赣胡、赣二胡、铙钹、大锣、小锣、司鼓;熟悉所有曲牌。是个难得的多才多艺的演员。1954年参加江西省首届戏剧观摩会演,主演《桃花装疯》,获市表演奖;1962年主演《女巡案》(饰谢瑶环),获表演奖。自1956年起,历届当选为景德镇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并曾任景德镇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王元良 汉族,江西波阳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于晓园 汉族,江西省都昌县人,1941年8月2日,出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三级演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三小学,1955年10月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学习演员专业,1957年11月由剧团保送入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剧班学习,1959年2月分配回景德镇市赣剧团任演员,工文武小生,也能演小丑、老生。1985年任景市赣剧团副团长,赣剧团撤销后,1991年调市群英堂剧场任党支部书记,现任景德镇市游艺场、大众剧场经理。
曾主演的赣剧有《断桥》、《挡马》、《武松打店》等诸多的折子戏和《无底洞》、《破洪洲》、《打金枝》、《辰洲会》、《青山岭》等大型传统赣剧。主演过大型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优秀现代剧。1981年在全省文艺学校教学汇报演出中,被评为优秀教师。
马祖熙 汉族,江西乐平人,1938年3月10日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
1956年毕业于乐平师范。曾作《乐平报》美术编辑,1961年调乐平赣剧团工作至今。现任该团舞美设计。
担任舞美设计的剧目主要有:《花生种》(现代赣剧)、《江姐》(现代赣剧)、《降宵楼》(赣剧)、《薛刚反唐》(赣剧)、《玉堂春》(赣剧)等。获舞美设计奖的剧目有:《血泪碑》(现代赣剧,参加1972年上饶地区戏曲调演)、《酒烧心》(马灯戏,参加1985年江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台湾知府》(赣剧,参加1989年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与王太生合作)等。
另外,主要绘画作品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宣传画,1965年参加全国美展)、《瑞雪纷飞迎亲人》(年画,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方志敏来到列宁小学》(水粉画,《江西教育》发表)、《哪年春天》(油画,参加1992年《中国江南风情油画展》,浙江美术家画廊与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合办)等。
王秀凡 汉族,江西萍乡人,1942年11月25日出生。江西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西戏剧导演联谊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导演学会会员,一级导演。1964年于江西文化艺术学院(导演系)毕业,分配来景德镇市,长期从事戏剧导演工作,分别在景市赣剧团、京剧团、话剧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导演各类上演剧目30余个,多次获奖。如:导演的景市京剧团演出的大型京剧《龙床恨》,荣获省建国30周年戏剧调演导演奖,省优秀文艺作品奖。导演的景市赣剧团演出的大型赣剧《柳河情深》,荣获景德镇市1982年创作剧(节)目会演导演奖。导演的婺源县徽剧团演出的《长城砺剑》荣获省创作剧目调演奖。
1985年以后,调南昌先后在江西省赣剧团、江西省文联、江西省文化厅工作。在江西省赣剧团任副团长、团长及艺术指导期间,担任艺术指导的大型赣剧《荆钗记》,荣获文化部首届新剧目“文华大奖”。《荆钗记》戏剧电视片,荣获1994年度“飞天奖”。担任赣剧《送饭斩娥》、《夜梦冠带》艺术指导,培养主演涂玲慧荣获了第四届“梅花奖”。担任赣剧《盗草》、《书馆夜读》艺术指导,培养主演陈俐荣获了第八届“梅花奖”。并为江西戏剧首次走出国门作出了贡献,率领省赣剧团出访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成功。
曾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当代戏曲艺术家名录》、《中国·江西戏剧家名录》等。
王宗春 河北保定人,生于1923年。京剧演员(武生),1954年首次来景市演出,1958年再次与爱人陶凤琴(花旦)来景市,加入景市京剧团为主要演员,至1961年离团。
主演剧目:《武松》、《四平山》、《一箭仇》、《西游记·闹天宫》的猴戏等。
王全熹 汉族,河北新安人,1945年1月24日出生于安徽安庆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剧协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副主席,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智囊团成员。景德镇市京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后调江西省京剧团,评聘为国家一级演员)
自幼随父学艺,六岁登台后一直得到岳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五立亲自教授,专工文武老生,曾主演《林冲夜奔》、《石秀探庄》、《战马超》、《文昭关》、《四郎探母》、《皇城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大闹天宫》、《清风亭》、《四进士》等。
1954年加入景德镇市京剧团任演员,1965年代表江西省京剧演出团参加上海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演出创作剧目《五岔口》,担任男主角志宏,深受好评。1979年参加江西省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戏剧会演,在新编历史剧《龙床恨》中担任男主演,获优秀表演奖。1981年参加江西省现代剧会演,在《白莲花》中担任导演及男主演,获导演奖及优秀表演奖。1986年参加江西省第一届“玉茗花”戏剧节,在新编历史剧《北魏魂》中饰演孝文帝,获主演一等奖。1992年参加江西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在新编历史剧《风雨督陶路》中,饰演唐英,获主演一等奖。
1984年参加上海“麒派艺术进修班”,1985年在上海参加由文化部等十家单位主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九十周年》活动中演出了《清风亭》。1990参加上海举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九十五周年》活动中演出了《独木关》、《四进士》。1994年借往上海京剧院参加全国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并在北京、上海、香港演出了《追韩信》、《四进士》、《清风亭》、《徐策跑城》等麒派名剧。
1984年曾应江苏电视台特邀,在四集电视剧《伴飞》中担任舞台艺术周信芳一角。
1990年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由江西省文化厅、中国剧协江西分会、景德镇市文化局,在南昌联合举办了“王全熹麒派艺术”专场演出活动。
王耕梅 女,1937年9月生于江西乐平县,祖籍江西波阳县,系赣剧梨园世家,从小随父王仕仁(著名赣剧音乐家)学“饶河戏”,1945年登台演戏。1988年6月评聘为国家二级演员。自1949年9月随“小京舞台”班,至景德镇市,先后演于“泰安剧院”、“人民戏院”、“工人戏院”。1950年入景德镇市赣剧团,同年3月调江西省文联主办的“江西省实验赣剧团”。1951年由团保送进江西省文艺学校戏曲科学习,1952年结业,分配回景德镇市赣剧团任演员,后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几十年来主演了高腔戏《珍珠记》、《龙凤剑》、《送衣哭城》;昆腔戏《渔家乐》、《水漫·断桥》、《扈家庄》;弹腔戏《白蛇传》、《失金钗》、《花田错》、《雪衣访谱》的须生、《辕门斩子》的须生、《百花台》的小生;革命现代戏《江姐》、《党的女儿》、《山乡风云》等大小戏80余出。饰演过青衣、花旦、武旦、小生、须生等众多行当。且擅长赣胡、赣二胡、铙钹、大锣、小锣、司鼓;熟悉所有曲牌。是个难得的多才多艺的演员。1954年参加江西省首届戏剧观摩会演,主演《桃花装疯》,获市表演奖;1962年主演《女巡案》(饰谢瑶环),获表演奖。自1956年起,历届当选为景德镇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并曾任景德镇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王元良 汉族,江西波阳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1948年12月出生于赣剧世家,祖父、父亲均为赣剧主要演员。
幼年读书并随父练功,12岁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1960年转入景德镇市文艺学校赣剧班学艺,工文武小生,1965年毕业分配至景德镇市赣剧团为演员。1968年奉调景德镇市京剧团任武生演员,主演的剧目有《大闹天宫》、《宝莲灯》、《周瑜归天》、《三盗九龙杯》、《三岔口》、《封神榜》等。1980年江西省现代戏调演,在《白莲花》剧中饰演“马候”,荣获表演奖。
1982年重返市赣剧团,被调市赣剧团出任艺委会副主任兼导演。主演《伐子都》中“子都”、《黄鹤楼》中“周瑜”、《战长沙》中“黄忠”等。执导的剧目有新编历史剧《臣子恨》、《三姐下凡》、《盗仙草》。1989年被乐平赣剧团特邀执导该团《台湾知府》一剧,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出,荣获导演三等奖。1988年市赣剧团撤销,仍调回景德镇市京剧团,在日常的传统剧中担任主要演员。1994年景德镇市京剧团京剧《徐洪刚》中,担任“徐洪刚”一角,在刻划人物性格,表演技艺等方面均受到了好评,连续上演30余场。
王国范 汉族,江西波阳县人,1948年7月5日出生于江西波阳县。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会员。
幼年就读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小学。1961年9月1日考入江西省景德镇市文化艺术学校赣剧班,学习赣剧演员专业。工大花脸,兼老生。1965年毕业,分配在景德镇市赣剧团任演员,1968年因赣剧团撤销,分配在景德镇市京剧团任演员。
曾主演的赣剧有《梨园恨》、《古城会》、《龙凤阁》等。主演的京剧有《宇宙锋》、《古城会》、《装疯骂殿》、《封神榜》等。1981年参加景德镇市青年演员会演,饰演《古城会》中的关羽,获表演三等奖。同年10月在江西省举办的第二届青年演员会演中,饰演《宇宙锋》中的赵高,获表演奖。
王太生 汉族,江西婺源人,1945年6月18日出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七小学,195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专班学习雕塑专业。擅长于舞台美术设计、雕塑造型设计及服装装璜设计。1962年进入景德镇市京剧团工作,现任舞台美术三级设计师。
曾经创作的主要获奖作品有:京剧《龙床恨》,获省级舞台美术奖,1982年参加全国舞台美术展览,《江西戏剧》发表了设计图。京剧《北魏魂》获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布景设计二等奖,服装设计奖。《女囚》获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布景设计一等奖(与人合作),服装设计奖。赣剧《台湾知府》获江西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布景设计三等奖(与人合作)。舞蹈“青花”,获全省音乐舞蹈艺术节服装设计奖。《白莲花》大型现代京剧设计图于1983年参加全省舞美展览。国际首届陶瓷艺术节开、闭幕式及文艺晚会,任总体设计和舞美服装设计,“双羊瓶”获省首届民间剪纸艺术精品展览奖。景市历届“菊花展”、“珠山花灯会”、“百花迎春灯会”、陶瓷历史博物馆“民俗展”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出任美术设计和造型设计。
王桂英 女,浙江省嵊县人,生于1921年8月4日,越剧演员,工小生。
幼年(1930年)开始学戏从艺,在江浙沪等地城乡辗转演出,历尽艰辛。1952年来到景市越剧团工作,由于工作勤勉认真,被选任景市越剧团团长,长时期担任领导工作,并且坚持舞台演出实践及编导工作,为市越剧团的建设发展及竟成剧院的创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舞台演出中,形成了严谨,细腻的艺术风格,戏路宽,刻画人物细致真实,先后成功地塑造了哪吒、陆文龙、徐元罩、何文秀、唐成等生动角色,深受观众好评。
同时刻苦自学文化知识,从1958年起开始创作改编舞台剧本,主要剧目有1958年创作《长工与彩娥》,1959年参加改编《击瓯楼》,1960年创作《鸳鸯镯》。其《长工与彩娥》(且亲自参加主演),曾于1963年获著名戏剧家田汉的高度赞赏。
并且还挖掘、整理、移植、改编了十多本剧目,供剧团演出。
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受到人民政府嘉奖。
王世玉 女,汉族,山东省掖县人,1934年11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剧协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理事,1955年到1985年当选为景德镇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幼年就读于上海市西成小学,明德女中毕业,1951年4月参加上海昆仑越剧团学戏,后改为苏州市青春越剧团,担任副团长,主演青衣花旦。1954年12月,被聘请至景德镇市越剧团,任主要演员,业务副团长。1980年任景德镇市文联副秘书长。
曾主演的越剧有:《梁祝》、《文成公主》、《击瓯楼》、《孟丽君》、《追鱼》、《党的女儿》、《师生之间》等。
1960年参加江西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在获奖剧目《长工与彩娥》中,扮演彩娥。
1962年参加景德镇市戏剧会演,在获奖优秀传统剧目《碧玉簪》中,饰李秀英,并获得表演奖。
王建国 江西波阳人,1939年5月6日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市剧协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
王建国的父亲王鑑泉是京剧演员,工老生。王建国自小受戏曲艺术熏陶,酷爱戏曲艺术,1955年小学毕业即考入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宗老艺人刘尧生,工小生,成为知名度很高的采茶戏主要演员。他艺术风格俊逸潇洒,风流倜傥。曾主演的主要剧目有《血掌印》、《辞店》、《左维明》、《红书宝剑》、《双神灯》等,现代剧目有《年青一代》、《红色娘子军》、《窑前战歌》、《腾房间》、《甜甜蜜蜜》等。他戏路较宽,还能唱花脸,曾饰演过《秦香莲》中的包拯,获得观众好评。
自1966年起,曾任景德镇市政协二届委员,景德镇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人民代表。1984年,调市珠山区任文化馆馆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1990年当选为珠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建民 汉族,江西省波阳县人。1944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市。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二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理事。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八小学,1959年考入江西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先工演员,后自学导演专业,曾多次参加省级编导学习班,1985年结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编导函授班。1968年调入景德镇市歌舞团任导演,1981年调景德镇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任编导,1984年调江西省景德镇市赣剧团任副团长,1990年调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任导演,后来任所长。
曾在采茶戏《茶童歌》、《琼花》、《六号门》、《特别代号》、《兵临城下》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1972年导演的大型歌舞《白毛女》、采茶戏《腾房间》参加全省现代剧汇演。1982年编剧的大型现代戏《柳河情深》(与人合作)由景市赣剧团排练,参加景德镇市创作剧(节)目汇演,同年导演的大型现代采茶戏《甜甜蜜蜜》参加景德镇市创作剧(节)目汇演获导演奖和演出奖。该剧1983年参加江西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得大会奖励。1987年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小戏曲《采访》,获景德镇市人民政府(86年-87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1990年导演的小品《错觉》,获景德镇市首届戏剧小品选拔赛导演奖。
王鸾姣女,安徽人,生于1938年,景德镇市采茶戏演员(花旦),1954年进景市采茶剧团,师从马金莲。由于刻苦认真,很快成为观众喜欢的剧团主要演员。
主演剧目:《红书剑》、《穆桂英掛帅》、《望江亭》、《哑姑泉》等,现代戏《志愿军的未婚妻》、《特别代号》等,受观众好评。1965年后调小学任教师。
王湘芝 汉族,女,江西省万年县人,1949年4月生于万年县。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理事,乐平市剧协副主席,乐平市赣剧团团长,二级演员。
1955年就读于万年县石镇街小学,1961年考入万年县赣剧团,同年10月被选送江西省文艺学校进修班进行系统学习,1963年回万年县赣剧团任演员,1970年调乐平县文艺工作团(现乐平市赣剧团)工作至今。
曾主演过《杨排风》、《白毛女》、《桃花装疯》、《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剧目。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主演过赣剧《秦香莲》、《白蛇传》、《青丝恨》、《哑背疯》、《八品官》、《魂断长城》、《穆桂英》、《秦雪梅》等50多出大戏。1981年主演的《秦雪梅》、《玉堂春》,曾先后被景德镇市电台,江西省电视台录音、录像,其中主演的《玉堂春》、《牡丹对药》,于1989年应江西省电台和上海音像公司邀请,被灌制成60分钟版面的盒式磁带。同年4月,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扮演大型赣剧《台湾知府》中的巴雅塔,获表演三等奖。
主要生平事迹,已被收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名录》。
王清玉 江西乐平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出生,自幼喜爱赣剧。从小就常与当地艺人一起唱《串堂》,参加革命工作后,也还经常和当地业余剧团一起演赣剧。主演过《白虎堂》中的杨延昭和《观画跑城》中的徐策等角色。1958年调进乐平县赣剧团担任编剧、导演工作。1960年至1986年先后任乐平县赣剧团、乐平县文工团副团长、党支部副书记、团长等职务。1983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先后被选为上饶地区戏剧协会理事和乐平县戏剧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现已退休。工作期间,曾先后创作、移植、改编:现代戏《李大妈》、《活捉罗根源》、《火炼金刚》等和古装戏《月里嫦娥迎贵宾》、《天启图》、《哑女告状》、《卷席筒》,连台本戏《玉堂春》等大中小剧目数十本。有的剧本曾在报刊上发表,有的剧本在专业剧团会演中获得过好评。其中连台本戏《玉堂春》在波阳县城首轮公演就连续暴满20多场。至今仍是乐平市赣剧团的保留剧目。
王凤英 女,1941年11月生,乐平人。1956年进乐平赣剧团,1957年进江西文艺学校进修,后一直担任该团主要演员,工小旦,是乐平闻名演员之一。
她扮相俊美,功底厚实,传统戏、新编戏及现代戏均有不俗表演,如《杨八姐闯幽州》、《情义冤仇》、《百花台》、《碧玉簪》、《碧桃花》、《劈山救母》、《白蛇传》等,现代戏《红嫂》、《杜鹃山》、《二度梅》等。
王新翔 男,汉族,江西乐平人,1954年12月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1988年任乐平市政协常务委员,1990年12月毕业于江西大学作家班。1982年12月至1994年3月,任乐平赣剧团编剧,1987年获三级编剧职称,1994年3月任乐平市广播电视局宣传科科长。
幼年受其父(王达明,乐平赣剧团编剧)熏陶,早就爱好文学戏剧,参加工作担任专业编剧后,又恰逢改革开放的好年代,获得了展露才华的好时机,加上勤奋努力,成果引人注目,主要戏剧作品(包括与人合作)如下:
乐平马灯戏《酒烧心》,1985年获江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创作一等奖。大型京剧《北魏魂》1986年11月获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二等奖。大型赣剧《台湾知府》,1989年4月获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三等奖。大型京剧《风雨督陶路》,1992年获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三等奖。古装传奇赣剧《玉堂春开酒店》,系八十年代初与其父合作,累计上演三百多场,越剧、黄梅、采茶等相继移植上演。
另有戏曲《贾岛撞轿》(吉林《戏剧文学》发表)等剧本、电视片、小品、文学作品三十余件(篇),上演、播放、发表,有的还获了奖。
方乃珍 乐平人,出生于1943年10月,1956年考入乐平县赣剧团。十三岁出红台,演出《虹霓关》、《对刀步战》、《断桥》等折子戏,1957年保送到江西戏曲学校进修,三年后返团。曾演出《武松打店》、《挡马》、《长坂坡》、《摆渡》等剧目,还饰演过周瑜、刘高、许仙、高文举等人物。1964年7月离开乐平赣剧团,后到弋阳县弋阳腔剧团,曾饰演现代戏《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智取威虎山》中扬子荣、《平原作战》中赵永刚等主角,在乐平、弋阳县观众中有较高的声誉。
石祁香 女,汉族,江西省都昌县石家坂村人,1922年4月生于安徽祁门,故名祁香,赣剧饶河戏花旦。
从小随父(石金榜[石和尚],《江西同乐》班班主)在戏班长大从艺,六、七岁开始登台,十来岁即跑龙套,十三岁已能演出《小放牛》、《卖布》、《花婆过关》等小戏,并于十四岁开始演《三司会审》中的苏三,是饶河戏第一位女旦角(饶河戏以前规矩,女人不能上台,旦角均为男演员),十六岁后随夫曾在大舞台,小京舞台、同春舞台、苏大九信河班、赛京舞台、胜利同乐、江家山班、四明同乐等戏社搭班,一直为驼梁旦。
新中国建立后,第三次加入小京舞台来景德镇市,后转为市赣剧团,担任主要演员。1951年夏,曾为邵式平省长演出《花亭会》,受赞赏,后多次为邵省长等领导同志演出,受到好评。擅演剧目有《玉堂春》、《翠花缘》、《花亭会》、《斩姚期》、《二堂训子》等不少传统剧目,还在《煮海记》、《孟姜女》、《望娘滩》、《杨八姐游春》等戏中担任主角,并能扮老旦。在赣剧团期间,还曾收王耕梅为徒,培养她成了著名演员。
1960年任景德镇市文艺学校教师,为培养赣剧新人作出了贡献。1964年退职,退职后,曾在乐平、波阳等地辅导业余赣剧团演出活动。
石书昆 艺名石花子,汉族,江西都昌县人,1928年3月18日出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原景德镇市赣剧团艺术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
十七岁(1943年)开始从事赣剧演员专业,演过小丑、须生、老生等行档。曾主演的赣剧剧目有《杨家将》中饰杨继业,《满江红》中饰岳飞,《打金冠》中饰徐泽,《打渔杀家》中饰肖恩,《四进士》中饰宋士杰,《比甘剜心》中饰比甘,并曾饰演《百忍图》、《满堂福》、《东川图》、《西川图》等剧目中的主要角色。
1954年5月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主演赣剧《打金枝》,饰郭子仪,获表演奖。
石奎济 乐平人,生于1938年,曾任市文艺学校教务主任、市文教局剧目室副主任、市京剧团艺术室主任、市文教局文艺创作室和乐平赣剧团编剧等职。曾创作改编赣剧《混天起义》(1961年演出本),话剧《一心为革命》(王杰)。京剧《郎窑红》、《五岔口》、《霓红灯下的哨兵》等,曾因参与胡仲愚创作《龙床恨》,受到株连。后调市教育局、市政协,任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乐西馨 女,江西宜春人,生于1941年。1957年毕业于江西省文艺学校,先后在景德镇市赣剧团、歌舞团、采茶剧团、文工团任主要演员。后曾任省文艺学校景德镇赣剧班办公室主任,市赣剧团副团长,市文化局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在市歌舞团演唱独唱等节目,很受观众欢迎。主演的剧目有歌剧、采茶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刘三姐》、《海岛女民兵》、《年青的一代》、《社长的女儿》、《窑前战歌》、《小保管上任》、《吊拐》等。
1963年参加省首届音乐周,演唱景德镇浮梁民歌《采茶忙》、《摘油茶》获好评。后这两首民歌均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全国发行。《采茶忙》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1964年参加省现代戏会演,在《窑前战歌》中饰演罗蘭,获好评。
冯上先 1941年生于景德镇市,祖籍都昌。1954年考入市采茶剧团,师从名演员刘尧生,工丑行,后演老生。后在市文工团,歌舞团任主要演员(二级演员)。
由于学艺刻苦肯钻研,1957年后,即已成为业务骨干主要演员,并担任演出股长、分工会主席等职,主演了《三踡寒桥》、《刘三姐》等剧目,很受欢迎。主演的小戏《秧麦》,常为接待上级首长与中外来宾演出。1963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市视察,观看了他主演的《睏城》,获得好评。
主演的现代戏有《霓红灯下的哨兵》(饰赵大大)、《白毛女》(饰杨白劳)、《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兵临城下》等,还在赴省会演与调演的《窑前战歌》(饰万秋根)、《甜甜蜜蜜》(饰德财)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获得文艺界同仁及广大观众好评,[《甜甜蜜蜜》获省调演剧目奖]。
甘华 汉族,男,江西省奉新县人,1948年12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科普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八小学,1960年5月考入景德镇市文艺学校采茶班,学习采茶戏演员专业,工小生。1962年分配在景德镇市采茶剧团任演员。1965年后曾在景德镇市话剧团、歌舞团任演员。曾主演的采茶戏有《天仙配》、《孟丽君》,话剧有《枫叶红了的时候》、《霓虹灯下的哨兵》、《夜店》等。在剧团任演员期间兼搞戏剧创作,1979年调景德镇市剧目创作室(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前身)从事专业编剧。1986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函授班,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
主要作品有采茶戏《孟丽君》(改编)、话剧《昌江春潮》(与人合作)等剧。多年创作大量小品,其中《妻子》、《中秋月儿圆》在1989年、1992年参加全国煤矿安全文艺会演获一等奖。《采访》(与人合作)在1987年被评为景德镇市优秀作品三等奖。木偶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984年获江西省幼儿木偶文艺会演一等奖。《声东击西》(与人合作)获1989年景德镇市业余文艺会演二等奖。《书祸》获90年景德镇市小品会演创作奖。
占国新 汉族,江西省金谿人,1945年3月1日出生于景德镇市,主任文艺编辑(二级作曲),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北京广播学院首届文艺编辑班、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大专毕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江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
主要音乐等作品:《粮食宝中宝》、《夸粮歌》荣获全省会演创作奖,《采药舞》荣获市创作奖;《天鹅的恋歌》,《莲影瓷魂曲》,《沿着悠悠的古道》等等各荣获市一、二等奖;器乐曲:板胡协奏曲《欢腾的瓷都》荣获市国庆演出奖。《瓷都歌会》荣获全省广播文艺大联播“优秀节目奖”和编辑(撰稿)奖;《让瓷都骑着马前进》荣获全省广播文艺节目二等奖,编辑(撰稿)一等奖,全省优秀广播“综合性文艺节目”荣获“采编”二等奖;《瓷都风景线》编辑(撰稿)的广播文学节目荣获省一等奖等。京剧《白莲花》荣获全省会演音乐集体奖。1992年10月《京剧选段》编采荣获全国优秀广播文艺节目编辑二等奖;1990年元月戏曲专题《柔润甜美,清晰真切》编采录、撰稿荣获全国市级电台广播戏曲研究会评比“金龙奖”二等奖。电视专题片《周国桢》担任音乐设计、责任编辑。1991年2月,京剧电视剧《霜重枫叶红》(上中下)集作曲(二人合作),推荐为第九届大众电视剧《电视戏曲片》剧目。1989年7月9日歌曲《我是太阳,我是月亮》(中央台)荣获全国“广播新歌”《联欢杯》特别奖、采编奖。1990年5月31日,《那是一片相思云》(中央台)荣获全国“每周一歌”广播银奖。1990年12月21日,《中国是一块红土地》荣获(中央台)全国广播新歌银奖。
孙丽华 女,安徽黟县人,1945年9月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省曲艺家协会会员。1959年参加市采茶剧团工作,1981年调市群众艺术馆任戏剧文编,馆员职称。自幼从师于黄国桢学花旦,1963年毕业时演出了第一个戏《白蛇传》,饰白素贞,先后演出传统古装戏:《拜月记》、《蔡鸣凤辞店》、《七姐下凡》、《五姑娘》、《鸳鸯谱》、《荷珠配》、《借女冲喜》、《团圆之后》、《借妻》、《梁山伯与祝英台》、《狸猫换太子》、《刘海戏金蟾》等。小戏:《小姑贤》、《采桑》、《拾棉花》、《打鸟》、《刘四姐》、《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并演出了现代戏《腾房
间》(饰女医生,曾于1965年、1973年先后赴省参加调演、会演,均获好评)、《怎么谈不拢》、《装灯》、《办嫁装》、《祝你健康》、《年青的一代》、《酒烧心》、《红色娘子军》、《甜甜蜜蜜》(饰田水秀,参加省1982年度创作剧调演,获剧目奖)等主要角色,还曾多次参加话剧、歌舞剧、儿童剧及小品的演出活动。
朱莉莉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1947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市政协委员。
幼年随父母至景德镇市,小学毕业后于1959年9月考入景市越剧团,主攻花旦。1965年越剧团撤消,调市文工团(1980年改为歌舞团)任演员,1987年从事工会工作,现任景市文化工会副主席。
任演员期间在各类剧种30多部大小型剧目中,担任主角。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采茶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采茶戏《甜甜蜜蜜》中的田春妹,赣剧《平原作战》中的小英,湖南花鼓《刘海戏金蟾》中的胡凤英。1985年11月参加全省首届音乐节获女声二重唱三等奖,1988年在电视剧采茶戏《酒烧心》中担任女主角,此剧获“金三角”杯全国戏曲电视剧三等奖。
刘平原 汉族,1942年9月生,江西波阳县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景德镇市美协理事,中共市京剧团副书记,国家二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副高)。
1964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文艺学院美术系,分配到景德镇市工作,1965年9月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学习一年(一年制)。先后在景德镇市越剧团、文工团、京剧团担任主要舞美设计工作。其创作设计的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和舞台美术达80多台戏,如:现代戏《海港早晨》、《金沙江畔》、《曙光》、《大潮中的漩涡》等,革命历史京剧《小刀会》、《红灯照》等,京剧传统剧目《宝莲灯》、《春草闯堂》、《东方夫人》、《朱洪武与马娘娘》、《包公自责》等,均在省内外公开发表演出。自1964年以来,经常参与全省重大会演、调演剧目的舞美设计工作。1986年京剧《北魏魂》布景设计,获首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二等奖,服装设计(合作)获单项奖;1989年京剧《女囚》布景设计,获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一等奖,服装设计(合作)获单项奖;1992年《风雨督陶路》布景设计,获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二等奖,1993年该剧布景设计获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作品奖。1964年参与采茶戏《窑前战歌》布景绘制工作,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会演。1979年参加《龙床恨》集体创作舞美设计,获省会演“舞台美术奖”。1982年《雁荡山》舞美设计随戏拍摄电视,在全国十八省市播放,并被不少(上海等)地区复录为教学资料。
刘亚秋 汉族,江西吉安人,1943年8月30日出生于江西吉安县。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
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江西吉安市古南镇第一小学、吉安市第二中学。1960年8月考入新成立的江西文艺学院戏剧系导演专业学习。1962年该学院调整,继续留读于江西文艺学校戏剧编导班,完成原学院本科学业于1964年毕业,分配在景德镇市京剧团任编剧兼导演。1978年调入景德镇市话剧团任艺术室主任、编剧、导演。1985年调入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市剧协专职秘书长、创作室主任、组联部主任、市文联秘书长等职。
创作过京剧、话剧、采茶戏、电视剧、电视小品等,主要作品有:京剧《送镰刀》、《五汊口》(改编),话剧《奇怪的影子》,导演过的话剧《夜店》、《一双绣花鞋》、《小侦察》、《深夜静悄悄》等。此外,还在书刊上发表过戏剧故事《贵妃泪》、采茶戏《腾房间》等作品。
刘珠玲 女,汉族,北京房山人,1942年2月12日出生于陕西宝鸡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景德镇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景德镇市珠山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景德镇市文化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副主任,景德镇市京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中共党员,民进会员。
幼年随著名京剧演员董明艳学艺。1955年在景德镇市京剧团担任演员至今。专工京剧青衣、花旦。曾得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吴绛秋的指导。主演过京剧有《望江亭》、《玉堂春》、《凤还巢》、《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红娘》等。1979年参加江西省戏剧调演,饰演《龙床恨》中的司娘,获表演奖。1981年参加江西省现代戏调演,饰演的《白莲花》中的白莲花,获表演奖。
1989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饰演《女囚》中的许寒云,获得主演二等奖。曾主演现代戏《杜鹃山》中的柯湘,《沙家滨》中的阿庆嫂等。1985年评为市劳动模范,1989年评为江西省文化系统先进文化工作者,1990年评为景市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材。
刘丽芳 女,汉族,天津人,1941年9月15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民盟盟员。
1950年考入武汉中南戏曲学校,专工青衣花旦,得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金碧艳、刘玉琴、王福山等教师正规教授,一出《巴骆和》中的九奶奶,在武汉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影响。
1953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任演员,1955年调入中国京剧院一、四团,专工武旦、刀马旦、花旦。后调入景德镇市京剧团任主要演员。
曾主演《扈家庄》、《百花赠剑》、《桃花村》、《佘赛花》、《白蛇传》、《小放牛》、《宝莲灯》、《杨排风》、《红娘》、《乌龙院》等。1956年在北京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联袂演出优秀传统剧《小放牛》,周恩来总理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好评。
1960年在北京参加了京剧《杨门女将》电影的拍摄,在剧中扮演九妹一角。1965年参加江西省京剧演出团,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中,演出了现代京剧《五岔口》,主演红英,受到专家及观众高度评价,中国戏曲学院至今还将此剧作教学剧目保留。
刘利民 汉族,江西浮梁人,1958年10月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三级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二小学,1972年考入景市京剧团,拜著名花脸老师彭青奎为师,工铜锤、武花脸。
曾主演《盗御马》等剧,1981年景德镇市青年演员汇演中,在《打焦赞》中饰焦赞,获二等奖,同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青年演员汇演,《打焦赞》中仍饰焦赞,获优秀表演奖。
1982年景德镇市创作剧(节)目会演,在《磻溪口》一剧中,饰老汉,获表演奖。1992年江西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在《风雨督陶路》中,饰演慧明大师,获表演二等奖。
曾多次参加江西省电视台、景德镇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扮演重要角色,如:《子夜枪声》中,扮演革命军中的田连长,在江西电影制片厂拍的《晨光中的硝烟》中,扮演公安局长,在景德镇电视台拍的《凶手来自清河》中,扮演胖仔。《理解万岁》中,扮演伤员班长。1994年8月,拍《京九情》,扮演青年突击队文书刘杰等。
刘梅香 生于1931年,浙江江山人,赣剧演员(小旦),八岁学戏,悟性好,练功从难从严,腰腿功夫扎实,能一口气翻二、三十个小翻,她嗓音圆润娇甜,双眼传神,表演细腻,个性鲜明。擅演闺门旦、武旦、彩旦及娃娃生,她演彩旦风趣恢谐。新中国成立前先后与吴春梅、杨桂仙、严有源等广信班名艺人同台演出。1951年进乐平赣剧团,曾饰演《和番》中的王昭君、《铁弓缘》中的崔秀英、《拾玉镯》中的孙玉娇和刘媒婆、《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七郎招亲》中的杜金娥等,所塑造的形象均有独到之处,在赣东北城乡演出,受到观众赞尝。
齐正涛 汉族,江西婺源县人,1945年11月19日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三级演员。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幼年就读于江西景德镇市第七小学。1958年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学员班学习演员专业,工小生。
曾主演的赣剧有《断桥》、《卖水记》、《节孝图》、《二度梅》、《失金钗》、《降天雪》、《秋江》、《百花台》、《扫雪打碗》、《黄鹤楼》、《芦花荡》、《平凡的岗位》、《茂年的青春》、《南海长城》、《红管家》等,曾主演的采茶戏有《孔雀东南飞》、《团圆之后》、《梁祝》、《沉香扇》、《刘海戏金蟾》、《借妻》等。1980年参加景德镇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饰演《花亭会》中的高文举,获演员三等奖。1982年景德镇市创作剧(节)目会演,在《柳河情深》中饰余桂喜,获表演奖。1985年在景德镇市电视台拍摄的戏曲电视剧《酒烧心》中饰春生,剧目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金三角”杯三等奖。
江定祖 江西波阳人,生于1916年农历5月。大学学历,建国初在市人民政府文教科工作,后到太白园中学任教师。1961年起,先后在市赣剧团、市文教局剧目创作室、市文工团任编剧。曾参与改编、整理过《拾扇图》等赣剧演出剧目,1973年创作小型采茶戏《拖拉机往哪儿开》,参加省创作剧目汇报演出大会演出。1976年退休后,又应聘在市文联《景德镇文艺》编辑部任编辑。
江元龙 笔名龙语,汉族,江西都昌县人,1938年农历11月29日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民盟景德镇市委会统一战线理论组组长,民盟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支部主任,景德镇市政协第八届常务委员。
自幼喜爱文艺,钟情文史,1960年于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同年7月分配在景德镇市中学任教。当年11月即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任编导,此后,先后辗转在景市文教局戏剧工作室、景市文教局创作组、景市话剧团工作,现任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国家二级编剧。
曾创作大戏二十多部,剧本上演剧种有赣剧、话剧、歌剧、采茶戏、京剧,还有电视剧以及新闻专题等,省市刊物发表作品有大戏、小歌剧、朗颂诗、歌曲等,撰写评论文章30余篇。1964年获《景德镇日报》“模范通讯员”奖。
其代表作有大型历史话剧《李自成》(执笔),在上海演出连满40余场,《解放日报》、《上海每周电视》,发表了新闻简介、短评,并由电视实况播映,上海电台全剧实况录音播放。大型采茶戏《甜甜蜜蜜》获市1982年创作剧(节)目会演二等创作奖,省调演剧目奖,并获《影剧新作》杂志社创刊十周年优秀作品奖。1992年主笔(与人合作)创作的大型历史京剧《风雨督陶路》,获省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三等奖,获市92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主笔(合作)创作的上、下集电视剧《沉醉》获全国播映荣誉奖,获市优秀作品三等奖。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景德镇市科技人员名录》。
江锦前 生于1939年10月,江西都昌人,二级编剧(舞蹈),1958年考入景德镇市歌舞团当舞蹈演员,1962年歌舞团撤销调入市采茶剧团学戏,后在市文工团、市歌舞团工作。曾主演剧目:《窑前战歌》(饰车间支书卢洪,参加1964年省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好评)、《霓红灯下的哨兵》(饰陈喜)、《李双双》(饰喜旺)、《三月三》(饰周文亮)、《带兵的人》(饰连长)、《兵临城下》、《江姐》、《难为情》、《甜甜蜜蜜》(饰金德旺,参加1982年度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剧目奖)等,并演过一些传统古装戏,如《秦香莲》(饰包公、韩琪)等。还编创(或与人合作)了《彩绘舞》等不少舞蹈作品。
朱雪华 女,1933年出生在上海南洋桥,景德镇市剧协会员。1949年底拜王素娟为师,1950年参加竺水招成立的云华越剧团,在上海和江浙一带演出。1955年参加景德镇市越剧团,任主要演员,尤以反派小生最为出色,她塑造了“文成公主”中的支恭顿,显示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她主演“祥林嫂”中的贺老六,“双玉蝉”中的沈梦露等角色,极富艺术魅力,受到观众的赞誉。
朱景森 1939年生,15岁进乐平赣剧团学艺,主工二花脸,兼演老生。多在《二度梅》、《彩楼配》、《狸猫换太子》等剧中承担角色。1964年,参加上饶专区戏曲现代戏会演,在《女队长》中饰生财,曾获表演奖。他谦虚好学,对艺术认真负责,从不争角色大小,一律勤恳对待,甘当绿叶,愿为人梯的艺德,为同行所称道。
许锁妹 艺名许惠霞,女,浙江绍兴人,1946年11月21日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二级演员,景德镇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委员、党员。
自幼随父许震庭,母新云艳学艺,1959年进景德镇市京剧团工作,工青衣花旦,1964年开始担任主角,长期得到名家指导和传授,曾得到老演员董明艳、徐湘云等人的精心传艺,主演过不少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如:现代戏《红嫂》、《海港》、《龙江颂》、《沙家滨》、《红灯照》、《杜鹃山》、《奇袭白虎团》等剧中的中年(青衣)老年(老旦)角色。以及传统戏《凤还巢》、《墈玉钏》、《临江驿》、《状元媒》、《十三妹》、《穆柯寨》、《大破天门阵》等。
1984年,景德镇市电视台拍摄京剧《红娘》,饰莺莺,后曾在全国十七城市电视台交换播放。1989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在京剧《女囚》一剧中,饰演翠嫂,荣获配角三等奖。1994年,在剧团自编自导的京剧现代戏《徐洪刚》中,饰演罪犯的母亲,获好评,《景德镇市广播电视报》刊登了评介文章。
许锁弟 艺名许良,汉族,浙江绍兴市人,1949年12月15日出生于南昌市。景德镇市京剧团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党员。
幼年在景德镇市第九小学毕业。从小随父许震庭学艺,1960年被市京剧团吸收为随团学员,专工老生。曾向著名京剧演员张铭声、刘五立、王富英、董少英先生求教。
曾主演京剧有《平原作战》、《红灯记》、《红云岗》、《五把钥匙》、《逼上梁山》、《左维民巧断无头案》、《打渔杀家》、《闹花灯》、《龙凤呈祥》、《封神榜》等。
1981年景德镇市青年演员汇演,在《徐策跑城》中饰徐策,荣获二等奖。1982年景德镇市创作剧(节)目会演,在《磻溪口》一剧中饰男主角,荣获表演奖。1986年江西省第一届“玉茗花”戏剧节,在《北魏魂》一剧中饰李平,荣获表演三等奖。1989年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在《女囚》一剧中,饰姜文清,荣获表演二等奖。1991年江西省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中在《徐策跑城》中饰徐策,荣获优秀表演奖。1991年《徐策跑城》一剧由江西省推荐参加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荣获全国荧屏奖。
杨云良 汉族,江西乐平市人,1949年7月10日出生于江西省乐平观峰乡杨家村。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
幼年就读于杨家村小学。从小喜爱唱赣剧并一直从事业余演出。工大花,也能演须生,丑行。1969年调乐平赣剧团任演员,后兼任导演。
曾主演的京剧有《杜鹃山》饰雷刚,《红灯记》饰鸠山,《沙家滨》饰刁德一等。主演的话剧有《万水千山》饰李有国,《八一风暴》饰陈涛等;主演的赣剧有《龙凤阁》、《飞虎山》、《秦香莲》、《狸猫换太子》、《包公铡判官》、《包公三勘蝴蝶梦》、《薛刚闹花灯》、《薛刚反唐》、《下河东》、《清官册》等。其表演曾受到戏剧家石凌鹤的赞赏。
杨红玲 女,1933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江西省剧协会员,市政协委员。
由于父亲病故,寡母带领三个孩子生活,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12岁时就从师学艺,15岁在苏州和平越剧团任主要演员,在江浙沪等地登台献艺。1955年参加市越剧团任主要演员,专攻小丑。
她从事越剧表演多年,擅长丑角,在《碧玉簪》、《五女拜寿》、《济公》、《红楼梦》、《祥林嫂》等剧目中均有精彩表演,深受观众欢迎。
李咸宜 笔名“捻文”,汉族,江西都昌县人,193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江西省文联委员,景德镇市文联党组书记,市第二届人大代表。
少年时期就读于都昌县,安庆市。1952年参加工作后曾在政府部门从事文秘工作,因以“捻文”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而在“文革”中受到诛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调市文化局,先后任文化、艺术科科长、副局长、局长等职。任期内曾主持、策划和直接参与“景德镇风情”、“女囚”、“北魏魂”、“风雨督陶路”等大型文艺作品的创作和“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的大型文艺演出,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城市三级文化网和跨区域的文艺演出网络的建设,创办了旨在接待演员的文化招待所。为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前线电视台和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文艺晚会均先后报道和选播。在为文化建设和艺术家修志立传方面,曾主持续编景德镇市《文化志》、《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
进入九十年代,为弘扬陶瓷文化,曾在《中国文化报》组织“瓷都景德镇”专版,并受命、应邀赴香港地区和日本东京、京都、大阪、神户、横滨等都市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李小农 1945年生,江西乐平人,江西戏剧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协会理事。1963年毕业于江西文艺学校。当过演员、导演,后调入教育界工作,当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1998年返乐平赣剧团任编导,先后创作小戏曲《陈君可卖蛋》,获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剧本征集二等奖并发表。大型京剧《秋风赋》获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二等奖并发表。大型戏曲现代剧《山风》在《影剧新作》发表。小品《水酒与茶蛋》,获全省小品调演三等奖并发表。大型京剧《景德镇》(与人合作)参加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剧目二等奖并发表。小品《呼唤》,小戏《选村官》,小品《我要读书》参加市级演出。
大型京剧《胭脂河》(与人合作)由南京京剧团演出,参加第三届全国京剧艺术节获金奖。并获文化部授予优秀编剧奖。
李人标 汉族,浙江宁波市人,1942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民协副主席,景德镇市舞蹈家协会会员。
青少年就读于上海市光明中学,1953年被选送到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成为首批小演员,1956年考入上海市青年会舞蹈队任演员,1958年由上海来江西景德镇市歌舞团任舞蹈演员兼任舞蹈队长,1964年任景德镇市话剧团演员兼副团长。1985年调入市群众艺术馆,现任市群艺馆副馆长。
从艺38年,曾主演话剧《雷雨》,《夜店》,《救救她》、《阿混新传》、《南方来信》、《赤道战鼓》、《泪血樱花》、《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心为革命》(王杰)、《瓷城的春天》、《霁虹》、《陶瓷世家》等30余部话剧,曾参与导演或导演过剧目并创作小品《望子成龙》,导演《烤白薯》等节目在省会演中获奖。现在仍从事话剧、小品创作、辅导、表演教学等戏剧专业工作。
李庭璋 女,安徽黟县人,生于1940年,1954年进景市赣剧团学演员,工老旦,后来成为主要演员。主演剧目有《太君辞朝》、《打郎屠》、《钓金龟》等,1960年参加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演出《打郎屠》(饰庞郝氏),获表演奖。邢素峰女,1932年出生,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江西省剧协会员。
1946年3月,14岁,拜戚雅仙的师父陶素建为师,学徒三年以后,在浙江省金华、兰溪、杭州等地演出。1950年参加景德镇市越剧团,担任主要演员,主演老生,曾主演《碧玉簪》中的李定甫,《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打金枝》中的唐王,主演过不少优秀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吴少怀 约生于1922年,京剧琴师,以旦角戏伴奏为主,1959年来景市京剧团,1962年离团。
吴文治 汉族,江西省宜黄县人,1927年9月出生于景德镇市,幼年就读于浮梁乡村师范,1950年参加工作,曾做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教育工会主席等职,1954年赴武汉华中师院(中南文干班)学习,结业后回景市文教局工作。自1955年下半年开始,一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曾担任过文教局文化科科长、兼剧目编审室主任,文化局陶瓷艺术科科长,京剧团副团长,戏剧室主任。1958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文革后担任过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馆长,剧目室主任、市剧协副主席,市文联二、三届委员。
曾组织参与了专业、业余的多次戏剧创作演出活动,如:省二、三届戏曲会演,现代戏会演、调演,文革后的省戏剧会演、调演,以及市多次会演的剧目、文艺节目创作活动,组织参与不少的创作剧(节)目,曾经获奖,其中,不少剧(节)目,都曾经手润饰加工。还曾撰写京剧《英雄杨春增》(刊1958年《戏剧报》)等评介戏剧文章多篇,创作发表诗、词近百首(多为格律诗词)。1982年,创作大型赣剧《柳河情深》(与人合作),参加景德镇市创作剧(节)目会演。1980年任群艺馆馆长期间,曾创办一年一度的群众歌咏月活动,至今已坚持了二十多年,并着手建立城乡三级文化网。
1990年退休前夕,评为二级编剧。
吴万生 笔名万声,汉族,江西波阳县人,1938年8月7日出生于波阳县,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演出管理家协会会员,现任景德镇市演出管理站主任。
从小酷爱音乐,自制胡琴,拜算命先生王瞎子为师,学拉二胡。波阳中学读书时,参加学校乐队拉高胡,经常参加文艺晚会和街头宣传。1954年4月考入景德镇市采茶剧团乐队拉二胡,从此,在戏曲音乐道路上迈开了大步。
1958年9月,开始为现代戏《刘介梅》谱曲,独立作曲的有《刘三姐》、《兵临城下》、《向阳商店》、《年青的一代》、《秧麦》、《酒烧心》等,与他人合作编曲的有《窑前战歌》、《琼花》、《哑姑泉》、《孟丽君》、《甜甜蜜蜜》、《腾房间》等数十本剧目。不少新唱腔很受群众欢迎,多次获奖,在工作实践中,为景德镇采茶戏曲牌音乐发展成较为系统的板腔音乐,做了不少可贵的尝试与探索,如词调、金鸡调的导板、散板、流板、快板、慢板等,丰富了本剧种的音乐宝库。
景德镇民歌《我跟我老倌》(编曲),参加1963年江西首届音乐周演出,受到好评,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全国发行,并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戏《向阳商店》中:“一定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唱段,被评为江西省建国四十周年戏曲音乐优秀作品二等奖。景德镇采茶戏《酒烧心》(编曲),参加全国第三届戏曲电视片“金三角杯”大奖赛,荣获剧目三等奖。
何明炎 1930年4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主席。1950年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分配到江西军区文工团。1954转业到江西省第三、四康复医院负责文教工作。1956年调景德镇市,历任京剧团、歌舞团、采茶剧团、话剧团、赣剧团副团长、团长、书记等职。1984年调任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1987年、1989年、1990年先后兼景德镇市《文化志》、《戏曲音乐集成》、《戏曲志》副主编。处女作大联唱《消灭血吸虫》(作词)获江西省卫生系统会演创作一等奖。大型越剧《鲤鱼跳龙门》获江西省会演演出奖。女声表演唱《采茶忙》(改词),参加江西省首届音乐周演出,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收入《中国民歌》第四卷,选入江西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文艺成果展。大型采茶戏《窑前战歌》(合作)参加江西省会演,由省文化局印发单行本。主持创作中型说唱《瓷城新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峡之声”电台录制,对台湾广播。大型京剧《玲珑魂》,获市征集优秀创作剧本三等奖。两集电视剧《沉醉》(合作),由江西电视艺术制作公司录制,获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还协助主编主持修志,编审了五十余万字志稿。撰写《江西四十年·景德镇市卷》“文化事业”篇,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撰写《放歌瓷文化·瓷都更风流》专稿,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创作《瓷工歌》并隶书条幅,选入中国瓷都首届国际陶瓷节书画展。录《王泽洪记》草书一帧,收入《名人瓷都赞》,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人生平事迹已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一部。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三卷。
余菊香 女,1947年9月15日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国家三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二小学。1960年考入景德镇市文艺学校赣剧班,学习赣剧演员专业。主攻闺门旦,也能演正旦、老旦等。1965年毕业,分配在景德镇市赣剧团任演员。
曾主演的赣剧有《断桥》、《水漫金山》、《书馆相会》、《牡丹对药》等诸多传统折子戏;《二度梅》、《失金钗》、《百花台》、《卖水记》、《凤冠梦》、《碧莲洞》、《蓝腰带》等大型优秀传统剧;《三夫人》等新编历史剧和《红嫂》、《补锅》、《锻炼》、《送肥记》、《好媳妇》、《杜鹃山》、《金菊花》、《好事情》、《平凡的岗位》、《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现代题材的折子戏和大型剧目。演技娴熟,表演细腻,获观众的好评。
余金枝 汉族,女,江西乐平人,1948年3月出生于乐平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乐平剧协理事,现任乐平市文化馆辅导部主任。
幼年就读于乐平鸣山小学,1960年被选拔乐平镇桥区业余剧团任演员。1961年调入乐平市赣剧团任演员。主工武旦,也能演花旦和青衣旦等。
曾主演赣剧《杨八姐救兄》、《佘赛花》、《三打白骨精》、《天门阵》、《宏碧缘》、《哑女告状》、《秦香莲》等,现代戏曾演过《江姐》、《红灯记》、《雪岭苍松》等。
1985年参加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导演兼主演马灯戏《酒烧心》,荣获辅导奖和表演奖。
匡合恩汉族,江西波阳人,生于1940年,1957年进入市赣剧团学艺,师从郑湘才演二花,后来成为主要演员。
主演剧目:《万里侯》、《飞龙带》、《彩楼配》、《回龙阁》、《鸡爪山》、《秦香莲》、《混天起义》、《山乡风云》、《杜鹃山》等。
汪宗林 汉族,安徽黟县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常务理事,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景德镇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1956年高中毕业,1960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编剧进修班,1962年起先后在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市文工团、市京剧团、市戏剧工作室任导演、编剧等职。1982年调市文化局剧目室任副主任。1985年任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级编剧。
曾导演大型剧目《窑前战歌》、《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特别代号》、《杜鹃山》、《无双传》、《白莲花》等10余出。大型现代京剧《白莲花》参加1980年省现代戏调演获导演奖。曾创作改编大型剧本《陶瓷世家》(发表于1995年《江西戏剧》第二期),《北魏魂》(主持创作并任艺术指导),《女囚》、《风雨督陶路》(与人合作)、《曙光》、《白莲花》等。《白莲花》参加1980年省现代戏调演获创作三等奖。《北魏魂》参加1986年第一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获编剧二等奖。《女囚》参加1989年第二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获编剧三等奖。《风雨督陶路》参加1992年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获编剧三等奖。创作的三集京剧电视剧《霜重枫叶红》于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映。撰写10余篇戏剧评论文章分别在《江西日报》、《江西戏剧》等报刊发表。
汪吟泉 汉族,安徽省黟县人,1942年4月出生于景德镇。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江西舞台美术学会理事。
1959年8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中级古彩专科,同年留在陶院附属工厂见习。1960年6月调入景德镇市歌舞剧团,并被派送到上海实验歌剧院改修舞台美术设计和绘景专业,从此先后在景市歌舞团、赣剧团、文工团、省艺校景德镇赣剧班从事舞台美术30多年。现任大众剧场工会主席,美工。
曾负责过的舞美设计和绘制工作的歌舞剧目有:“彩绘舞”、“春江花月夜”、“盘子舞”、“不准出生的人”及赣剧(整理新编)“八仙飘海”等。1978年参加江西省首届“音乐之春”文艺调演会,获舞台美术设计奖,1981年撰写的“谈舞台美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学术论文,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近年调入大众剧场后,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和对艺术的追求,进行陶瓷美术设计和创作,1993年首创出“釉下刷花重工填白青花雪景”的装饰新工艺,1994年春又试制出“高温色釉釉下刷花仿古画”的装饰瓷。为我国陶瓷釉下装饰开创新路,丰富装饰手段,研制新材质等方面,作了些有益的尝试。
张二鹏 京剧武生演员,号美猴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之次子。1919年出生,河北高阳人。1957年来景德镇市京剧团,任主要演员。
主演剧目:《一箭仇》、《武松》、《木连泪》、《闹天宫》、《西游记》(连台本),现代戏《英雄杨春增》等。
1958年离开景市,在沪、杭演出,后在浙江京昆剧团退休。
张世杰 京剧武生演员,上海人。1954年来景市京剧团任主要演员。
主演剧目:《三打祝家庄》、《雁荡山》、《西游记》、《还我台湾》(郑成功)等。1957年离开景市,后在上海共舞台演出。
张金龙 天津人,1938年出生,京剧武生演员,师从著名武生刘五立。1955年随师刘五立来景德镇市京剧团。
主演剧目《林冲夜奔》、《三岔口》、《伐子都》、《夜巡》《石秀探庄》等。1960年参加江西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观摩会演,主演《林冲夜奔》,获表演奖。
1963年,去徐州京剧团工作至退休,后曾在沪、宁、福建等地任京剧教师。
张玉龙 汉族,天津人,1939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理事,曾任景德镇市京剧团艺术科科长、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中共党员。
幼年随著名京剧演员刘五立学艺。1955年参加景德镇市京剧团,担任演员至今。专工长靠武生,能演箭衣、短打和两“公”戏(关公、包公戏)。曾主演过京剧《挑滑车》、《长坂坡》、《铁笼山》,曾向李洪春、陈富瑞、张二鹏、小王虎辰等著名京剧演员学演了《截江夺斗》、《英雄义》、《雅观楼》、《钟馗嫁妹》、《艳阳楼》、《周瑜归天》等剧目。
1960年参加江西省专业剧团青年会演,饰演《挑滑车》中的高宠,获表演奖。
张华景 赣剧乐师兼作曲,祖籍江西都昌,1944年3月出生于景德镇市。1956年3月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学习文场专业。1957年被保送到江西省文艺学校培训,次年6月参加该校《江边会友》剧组赴北京拍摄教学片,司小锣。1960年结业回团,先后拜赣剧著名琴师王仕仁、王元澄为师,演奏技艺日进,成为建国后赣剧的第一代琴师。
由于名师传授和自己的勤学苦练,张华景对赣剧的高、崑、乱三大腔及伴奏曲牌都很熟悉。1964年开始,先后为《沙家浜》、《杜鹃山》、《红灯记》、《平原作战》、《领钢》、《柳河湾》等剧目谱曲,参加省、市会演,多次获得音乐奖。1989年为乐平县赣剧团的新编历史剧《台湾知府》谱曲,参加省第二届玉茗花艺术节,获音乐创作三等奖。
1964年为现代戏《社长的女儿》设计唱腔,大胆创新,根据人物形象及戏剧情节的需要,突破传统的二黄板式结构,发展成新的板式--二黄快板,为丰富赣剧声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1年为省文艺学校景德镇赣剧班学生演出的《盗仙草》、《八仙飘海》谱曲,又对传统的文南词进行了革新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972年,张华景与父亲张荣法合作改革的赣胡,试奏于文革后第一届全省“样板戏”移植调演,受到同行和专家的赞许。已故的江西音协主席刘天浪教授非常欣赏,充分肯定。之后,全省赣剧团以及福建、黑龙江等赣剧团都改用了这种“新赣胡”。
1989年,他主持整理、谱曲、配器并任主胡的赣剧《玉堂春》、《牡丹对药》被录制成两盒磁带,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华景多年来历任省、市剧协、音协会员,市音协理事,省戏曲音乐学会理事,1988年被评为三级作曲,并任市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副主任。
张银姣 女,江西乐平人,生于1944年3月,赣剧演员(老旦)。1960年进景德镇市赣剧团,后为主要演员。
主演剧目:《寿阳关》、《降天彐》、《葵花岭》等,折子戏《太君辞朝》、《打龙袍》等,以及现代戏《江姐》、《南海长城》等。她嗓音醇厚圆润,表演朴实自然,受观众欢迎。1982年市创作剧(节)目会演,在赣剧现代戏《柳河情深》中,担任重要角色,获表演奖。
陈少麟 1922年生于天津市一个京剧世家,其父亲当时有北京小玉猴之称,幼年随父搭班学艺,以猴戏为主,青年时代又跟随叔父学文武老生。先后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演出。
1958年进入景德镇市京剧团,1982年退休。曾主演的代表剧目有《闹天宫》、《水濂洞》、《十八罗汉斗悟空》、《十八罗汉收大鹏》等猴戏,还有《长坂坡》、《四杰村》、《战马超》、《伐子都》、《白水滩》、《伐东吴》、《借东风》、《三字店》等,及现代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曾参加过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刘海戏金蝉》的电影拍摄,1958年上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
陈啸兰 女,汉族,天津市人,1927年7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江西省第六、八届人大代表,江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景德镇市人大代表,景德镇市政协委员。
幼年(九岁)随父搭班学艺,后随叔父、姑母在上海等地学艺练功,青年时代又随叔父、姑母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搭班,正式登台表演,工青衣花旦,1955年来景德镇市京剧团,任景德镇市京剧团副团长,1978年退休。
曾主演京剧《穆桂英》、《凤还巢》、《花木兰》、《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玉堂春》、《宝莲灯》、《状元媒》、《牛郎织女》、《头二本红娘》、《李慧娘》、《珊瑚》、《天雨花》、《十三妹》、《沙家滨》等一百五十多出戏。1958年8月在庐山为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头二本红娘》,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和好评。
陈志鹏 京剧武生演员,号小叫天。上海人,1932年出生。1956年来景市京剧团任主要演员。
主演剧目:《嘉兴府》、《四杰村》等,在《英雄杨春增》中也担任重要角色。1963年离开景市,后在福建南平京剧团。
陈松龄 又名陈永玲,汉族,北京人,1927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区人大代表,景德镇市京剧团演员,1985年退休。
出身于四代京剧世家,祖父陈嘉梁曾为皇宫演戏,后帮梅兰芳大师吹笛,父亲陈富瑞,在富连城做科,架子花脸,南北较有名,弟子成群。
从幼年(1935年)开始,在北京宝兴社科班练功学艺,1937年进北京中华戏剧学校,排行永字,艺名永玲,定行“丑”。日本侵华,学校解散,在北京各大名角剧团实习演出。1943年在山东青岛、烟台一带演出,1953年先后捧角黄桂秋、陈筱穆、陈梅兰,在上海、常州、苏州、天津、武汉、南昌、景德镇演出。拜师罗盛功,受过贾多才、王多寿、艾世菊老师多年传教,跟随张和元、冯玉增师兄多年培训,从旗、罗、伞、报起步,上主角至正宗小“丑”。其主要剧目有:《一棒雪汤勤》、《群英会》、《活捉张文远》、《法门寺》、《拾玉镯》、《开茶馆》、《凤还巢》、《小放牛》、《小上坟》、《祥梅寺》等一百几十出戏,担任方巾丑、彩旦、半文半武角色等。1959年为党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得到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和好评。
陈雅贞 女,浙江诸暨人,生于1928年,中共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
因家中较贫困,从小(九岁)开始在本村新胜越剧社拜师学艺,初学花旦,后改演老旦,一直在诸暨、上海、杭州等地演出,1955年来市参加景德镇市越剧团,任主要演员,专演老旦。在几十年的舞台演出中,通过勤奋学习和钻研,在艺术上取得较高的成就,曾演出《红楼梦》中的贾母,《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三关排宴》中的佘太君等,深受观众赞誉。
陈熠 汉族,江西波阳人,1939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1981年入乐平赣剧团任编剧,1987年获三级编剧职称,曾参与编纂乐平县志及戏曲志,1994年调乐平市文化局,任文化
科科长。
早在青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学戏剧,在人生道路上,虽历经坎坷危难,仍矢志不移,其主要作品有:
大型赣剧《梨园恨》,1986年10月演出,获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剧目演出鼓励奖。长篇纪实文学《刘少奇的脚印》(约30万字,与裘之倬等人合作),199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电视剧《不是恋人的情侣》(上下集),1992年10月,由西安电视家协会制成录像带,全国发行播放。戏剧小品《讨债》,由江西电化厂业余剧团参加省化工系统会演,获创作一等奖。
另有小戏《杖儿衣》(与人合作)、《前夕》,散文《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上海《旅游天地》1991年6期),小小说《买眼镜》、《勤杂工》(山西《经济师》,1991年)等多篇,上演或发表。
陈林生 江西南昌人,生于1936年农历7月24日,1955年5月参加工作,经常参加业余文艺活动。1958年9月由市包装工厂调入市歌舞团任演奏员(任乐队组长),1962年7月歌舞团撤销并入市采茶剧团,担任乐队组长并担任主胡演奏(后任乐队队长职务)。1959年全市文化系统一条龙会演获演奏奖(二级),1962年7月并入市文工团担任乐队队长,直至1981年。
陈海澄 江西都昌人,生于1934年,曾任市文艺学校、省文艺学校景德镇赣剧班语文教师、市赣剧团编剧等职。曾改编、整理过赣剧演出剧目《恩仇记》、《八仙飘海》等,曾创作现代戏《领纲》,参加1973年省创作剧目汇报演出大会演出。后调市政协,任文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景德镇市民间文学协会理事。
陈火元 1942年生,乐平人,1956年进乐平赣剧团学艺,1957年进省文艺学校学习。后任乐平赣剧团司鼓(师从王兆培)、主胡兼作曲,三级演奏员(后调弋阳县弋阳腔剧团)。他聪慧敏锐,刻苦钻研,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他极注重艺术情境气氛。司鼓中游刃有余,锣鼓点干净、利索、准确,能烘托舞台气氛,调动演员在舞台上的灵感与演员的表演,与剧中人物性格、情绪配合非常默契。在文场中几乎所有乐器都能应用自如,且能指导协调全团乐队的伴奏。乐平剧团常演的几十本传统剧目及重要的现代戏、新编剧目的演出都由他司鼓指挥。如:《花生种》、《夺印》、《孙悟空大闹平顶山》。弋阳腔剧目《祭碑出征》、《抢伞》等均由他作曲并担任司鼓指挥,《花生种》曾赴省调演,《祭碑出征》(弋阳县弋阳腔剧团演出)在首届“玉茗花”戏剧节中获一等奖。
邵镇生 二级编剧,1943年10月出生,江西都昌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与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后任中共支部副书记。兼任《景德镇市文化志》编辑部主任,《景德镇市戏曲志》副主编暨编辑部主任(兼主笔),《景德镇市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主任,《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景德镇市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等。
曾创作大型话剧《昌江春潮》(合作)等参加省戏剧会演,小歌剧《姑娘爱矿山》由景市歌舞团演出。还创作并发表大量歌词、诗歌及舞蹈(脚本)等,创作歌曲(作词)《我跟我老倌》、《朝霞在笑》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发行,《九月里来金菊开》、《社会主义生活比蜜甜》、《开拓歌》、《每当我举起绘瓷的彩笔》等,多次参加省市会演或被省市电台作每周一歌等节目播放。作品曾多次荣获省市创作奖并获有关专家赞誉。曾发表戏剧、美术等文艺史论作品数十篇,主力编纂《景德镇市文化志》、《景德镇市戏曲志》、《景德镇市戏曲音乐集成·赣剧(饶河戏)卷》、《景德镇市戏曲音乐集成·景德镇采茶戏卷》共计100多万字,并为《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江西省文化艺术志》编纂供稿50多万字,多被采用。还创作陶瓷美术作品数百件,参加北京《中国首届茶与瓷文化展览》,陶瓷美术综合装饰《花荫情深》获创作荣誉奖,其展销作品销售率占整个展团的40%以上。陶瓷美术作品还曾赴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北京、上海、宁波等地展销,并被收藏。陶艺作品《傣乡月夜》入选《世界美术集》(华人卷)(香港美术出版社)。陶瓷美术作品《连年有余》入选《中国美术选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景德镇市文联主席晓弟曾撰专稿在有关报刊发表对其陶瓷美术作品评论,并配发作品图片8帧。《景德镇陶瓷》杂志第六卷第三期曾辟专版介绍其人其作。景德镇有线电视台在二频道《文化星空》栏目中,以《雄镇展翼,力搏生机--邵镇生陶瓷美术创作》为题,作了专题评介。《景德镇日报》等也曾发表对其陶艺作品的评论,均给予高度评价。艺术传略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中国江西戏剧家名录》、《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纪珍藏版)等。
邵金兰 女,江西都昌人,生于1940年,自幼家境贫寒,在她的学龄期间,每天晚上提马灯给姐姐照路,沿街卖唱,因而失去了入学读书的机会。1952年,大姐马金莲加入大众曲艺场,并于同年生下一女,因排练演出繁忙,马金莲将妹妹邵金兰带进曲艺场,帮她带小孩。一次排练现代戏《小女婿》。场里因无小演员,就跟马金莲商量,让邵金兰试试。结果发现她有演员的天赋,接受能力强,嗓音很好,并能体会人物性格,决定吸收为正式学员。原三角班老艺人、著名旦角江如诰很喜欢邵金兰,将她收为徒弟。从此,邵金兰跟江如诰学唱采茶戏,先后学会了江如诰的看家戏《蔡鸣凤辞店》、《血掌印》、《卖花记》等。江如诰每教完一个戏,就将此戏的主演任务交给她。就这样,邵金兰逐步成长为一名主要花旦。
1954年,大众曲艺场改名景德镇采茶剧团。是年秋,刘尧生主演的采茶戏《冒雪回窑》赴省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十四岁的邵金兰扮演剧中的娃娃生翠宝,她将自己的苦难童年,溶入人物思想感情,大段的唱段,唱得声泪俱下,深深打动了观众,受到同行和专家好评。省文化局局长石凌鹤在宴会上到席间祝酒时,当着代表团领导的面夸邵金兰:“这是一颗好苗子!完全应该评个表演奖。考虑到她年龄太小,你参加评奖的机会还很多,要努力学习,刻苦练功啊!”
景德镇采茶戏进入剧场后,开始发展自己的武戏,邵金兰是剧团培养的第一代武旦。她刻苦练毯子功,把子功,成为文武兼备的花旦。曾主演过《白蛇传》和《四姐下凡》、《铁笼山》等。自1955年起,连续八年被评为勤学苦练标兵。1956年在武汉演出《飞仙剑侠奇缘》时,由于舞台工作的失误,使她从六米多高的天桥边跌下来。当时全团都吓坏了,而她却本着对观众负责的精神,坚持演完最后三场戏,才去医院。经诊断为脑震荡,外伤性坐骨神经根炎。几乎终身残废。
1960年赴省参加青年演员会演,演出《补碗》,获表演奖。1957年与马金莲一同被省电台约请录制小调《姑嫂望郎》,在市电台录音,则难以统计。
邵金兰 主演过的古装戏有《辞店》、《借女冲喜》、《绣花针》、《血掌印》、《四姐下凡》、《方四姐》、《追鱼》、《桃花庵》、《田螺姑娘》等,主演过的现代戏有《李双双》、《夺印》、《海上渔歌》、《金鹰》、《五姑娘》等。1962年排练《螺丝姑娘》时,为了演出,自动去医院作了人工流产,并在当天夜场就参加演出,受到全团同志的尊敬。
邵金兰由于努力艺术实践,具备了一定的创作能力,经常在对传统唱腔推陈出新时,与侯正云等同志合作,推敲和改编新腔,如《双会监》探监时黄秀英见郎时的一段:“初进监会林郎……”就是她唱出的新旋律,由侯正云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段新词调。其它如《宝童送茶》、《蔡鸣凤辞店》等都有邵金兰哼成的新腔,从而为丰富采茶戏声腔,作出了贡献。
邵继陶 生于1941年3月,江西都昌人,1955年9月考入市采茶剧团学艺,师从曹达竹,工武生。后在市文工团、话剧团、群英堂剧场工作。曾主演剧目:《霓红灯下的哨兵》(饰鲁大成)、《年青一代》(饰陈坚)、《兵临城下》、《特别代号》、《豹子湾战斗》、《金鹰》等,并演过传统古装戏《秦香莲》、《夫妻观灯》、《打猪草》、《打鸟》等。还在歌剧《刘三姐》(饰小牛)、话剧《李自成》(饰郝摇旗)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罗宏兴 天津人,1934年出生,京剧鼓师,1955年来景德镇市京剧团,多为刘五立、董明艳、张铭声等主要演员的重要剧目司鼓,其鼓点准确、利索,干净带劲,尤其是武戏,能很好地烘托舞台气氛,受到好评。1963年离团,曾到上海、宁波、萍乡等地京剧团工作,后在南京,于江苏省戏校任教师至退休。
周雁莲 女,江西临川人,生于1925年农历10月15日。采茶戏演员(小旦),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幼时家贫,学唱小曲,卖唱为生,1925年在市财神弄曲艺场演唱,1954年在市采茶剧团师从曹二妹,学唱景德镇采茶戏小旦。1965年剧团撤销,进文艺工厂工作至退休。
主演剧目:《山伯访友》、《珍珠塔》《张宝童送茶》、《白蛇传》。现代戏《美人计》、《罪归地主》。小戏《游春》、《卖草墩》、《拾王镯》、《陈姑赶船》等。
周莉莉 女,汉族,天津市人,1949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自幼随母亲陈啸兰学戏,1963年进入景德镇市京剧团工作,1979年在上海戏曲学院进修“梅派”艺术一年,1988年被评聘为二级演员。
1965年开始担任主角,主演的京剧《宇宙锋》,获江西省第二届青年演员会演优秀演员奖,景德镇市青年演员会演一等奖。主演的京剧创作剧目《磻溪口》、《北魏魂》分别获景德镇市1982年创作剧(节)目汇演演员一等奖和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配角三等奖。主演的《穆桂英挂帅》获南京区域19地市中青年戏曲演员比赛最佳表演奖。由景德镇市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周莉莉演唱京剧选段”90分钟文艺节目,获全国市、州、盟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文艺节目二等奖。
周海珍 女,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1944年4月21日出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
1960年毕业于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剧班。在校期间,曾以《牡丹对药》一剧,代表省文艺学校,向江西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作汇报演出,同年,江西戏剧画报封面刊登了剧照。留校任教师三年后,借调万年县赣剧团工作三年,1967年调景德镇市文工团任演员。
曾主演的赣剧有《白蛇传》、《穆桂英挂帅》、《乾坤带》、《打金枝》、《花亭会》、《红灯记》、《夺印》等,采茶剧《爱粮嫂》等,话剧《杜鹃山》等,歌剧《白毛女》等。
1981年,调景德镇市文化局艺术科,从事艺术行政管理工作至今,先后任科员、副科长、科长。在任职期间,协助主管领导,组织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参加了历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音乐舞蹈节,以及一至四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的晚会戏剧节目,不少剧(节)目,获得省、市多项奖励。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1992年,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江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周国华 作曲,演奏(主胡)。江西波阳人,汉族,生于1944年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市曲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周国华从小爱好音乐,十三岁(1957年),被录用为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当乐队练习生,师从老艺人程林春学器乐,同时向音乐家侯镇云学习乐理知识。由于他刻苦认真,进步很快,不仅在乐队能顶樑演奏,而且知乐理,能作曲。1962年,年仅18岁,即参与大型剧目《哑姑泉》编曲,并获当年市春节重点剧目演出音乐乙等奖,初露艺术才华。198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函授),学习四年,获毕业文凭。1987年,被评聘为三级作曲。(后评聘为二级)
周国华从小跟班学艺,勤奋刻苦,自学成才,对音乐创作特别是景德镇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发展有积极的贡献。除前所述《哑姑泉》外,他独立或与人合作的、参与的有《巧断垂金扇》、《会计姑娘》、《甜甜蜜蜜》、《琼花》、《孔雀东南飞》、《情探》、《拖拉机往哪儿开》、《练兵场上》等大中小型剧目的编曲、音乐设计。他在景德镇采茶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兄弟剧种及其他姊妹艺术的创作手法,把采茶戏的音乐水平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如《情探》,既融化了采茶戏的传统腔调,但又有所创新发展。1974年,他编曲的“为人类解放奋斗终身”(《龙江颂》江水英唱段),由苏中英参加江西地方戏曲赴北京汇报演唱,获好评。1982年他与吴万生合作编曲的大型现代戏《甜甜蜜蜜》,参加市创作剧(节)目会演,获好评,后参加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剧目奖。1986年,他编曲的小型现代戏《新打铜锣》,获江西省安全防火演出创作奖。
周国华的其他声乐、器乐作品也不少。他善于应用景德镇采茶戏和民歌小调等民间音乐素材,整理发展,加工提高,取得了累累成果。如:1984年,他作曲的舞蹈《龙腾凤舞》,参加华东第二届舞蹈调演,获三等奖,同时获1985-1986年市优秀文艺作品荣誉奖,并赴安徽、江苏、上海等地演出,受到欢迎。1985年,他作曲的舞蹈《吉祥如意》,参加江西省少儿艺术节,获创作二等奖,同时获1985-1986市优秀文艺作品奖。1985年,他编曲的《摘南瓜》(女声独唱),参加江西省音乐舞蹈艺术节,荣获作品一等奖,同时获1985-1986市优秀文艺作品奖。1989年作曲的《江西有块红土地》(女声独唱),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广播征歌银奖。1991年作曲的《在党的怀抱里》(独唱),荣获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建党七十周年征歌金奖,并于七月一日,在每周一歌节目中播放,同时在江西广播电视报发表。
胡经邦 笔名初觉,汉族,安徽祁门人,1931年11月15日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景德镇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肄业于安徽省休宁县高中。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军区徽州军分区文工团。历任文工团团员、文化教员、宣传科见习助理员、政治教员。1956年来景德镇工作。曾任市歌舞团歌队队长、中共市文艺总支干事、市文艺学校副校长、市赣剧团副团长、市文化局戏剧创作室副主任、市文化馆副馆长、市歌舞团团长、市文化工会主席等职。1992年退休。现被选、聘为市文化系统老年体协主席、市文化局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市老干部合唱团艺术指导、市老年体协舞操工作委员会副组长。
曾被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建设报”、“安徽日报”、“景德镇日报”通讯员。先后在上述三报及“人民音乐”、“江西日报”、“江西文艺”、“景德镇文艺”、“景德镇广播电视报”、景德镇电视台、电台发表戏剧评论、通讯、特写、消息、歌曲等文稿。1958年曾主编过“瓷都文艺”(全国发行)、“瓷都民歌”、“瓷都歌声”、“瓷都俱乐部”(均铅印全市发行)等四种刊物。
赵爱珍 女,浙江杭州人,生于1933年,越剧演员(花旦),因家贫,17岁学越剧。1958年来景市加入越剧团。市政协第四届委员。
主演剧目:《天要下雨娘要嫁》、《半把剪刀》、《血手印》、《团圆之后》等,现代戏《苦菜花》、《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椰林怒火》等。并挖掘传统小戏,口述了《双投河》,后由王桂英整理改编为《长工与彩娥》,获好评。她唱工好,吐词清晰,韵味幽雅,表演细腻,受观众欢迎。
洪兆宁 女,1940年4月出生,安徽省歙县人。1954年9月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以饶河戏名旦陈桂英为师。1959年5月,随江西省古典戏曲汇报团赴京演出弋阳腔《法场生祭》,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等艺术名家的接见。1960年7月,参加江西省第三届(首届青年演员)戏曲会演,在《桂枝写状》中饰演李桂枝,荣获了表演奖。她饰演的孟姜女、武则天、赵一曼、李铁梅、杨二嫂等,都受到了新闻媒体和广大观众的较高赞誉。
洪旺德汉族,江西景德镇市人,1947年12月13日出生于江西都昌,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二小学,1961年9月考入景德镇市文化艺术学校赣剧班学习演员专业,工老生。1965年分配在景德镇市赣剧团任演员。曾主演的赣剧有《小保管上任》、《山乡风云》、《苗岭风雷》、《李文忠》、《三哭殿》、《牡丹对药》等。
1968年调入景德镇市文工团任演员,曾主演歌舞剧《白毛女》、《井岗道路通天下》。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二次握手》、《不准出生的人》等。1972年赴省参加地方戏调演,主演赣剧《红灯记》和《平原作战》。1981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青年演员会演,在话剧《李自成》中饰演郝摇旗,获表演奖。
1982年在市赣剧团任演员队队长,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主演的赣剧有《打金冠》、《臣子恨》、《桃花片》、《龙凤阁》、《打渔杀家》、《鱼藏剑》、《反昭关》等,1982年在景德镇市创作剧(节)目汇演中,主演《柳河情深》获表演奖,1988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主演《台湾知府》获主演三等奖。
1990年调入市青少年宫负责“瓷娃娃”艺术团的排演和少儿艺术培训工作,组织和指导了该团参加市级各项重大演出活动。现负责少儿艺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骆金龙 1939年出生,自幼在饶河戏班社活动频繁的乐平镇桥地区泡大,深受赣剧艺术的熏陶,特别酷爱赣剧中须生的表演艺术。1954年,13岁时由赣剧前辈徐家亮推荐到乐平赣剧团,拜吴金泉为师,工须生。后经赣剧名师高金水的指导锤炼,逐步娴熟地掌握了赣剧须生的唱腔、身段表演的技法。他嗓音宏亮,唱念吐字清晰,工架稳健,表演入神,又勤奋好学,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情绪变化。多年来,曾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和行家的赞赏。如《鱼藏剑》中的伍子胥、《天门阵》中的杨六郎、《二皇图》中的赵匡义、《绛霄楼》中的正德皇、《梁红玉》中的韩士忠、《杨立贝》中的杨立贝、《夺印》中的何文进、《琼花》中的洪常青等。1960年,他扮演《游龙戏凤》中的正德皇,参加江西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会演,荣获表演奖。
钟正东 湖南常德人,生于1924年4月18日。1954年华北歌舞团解散,转入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后在景市文工团、歌舞团,一直从事舞台美术工作。曾经为不少剧目设计,制作过布景,如:景德镇采茶戏《追鱼》、《闹府》、《梁祝姻缘》、《刘三姐》等。1964年江西省戏曲现代戏会演剧目《窑前战歌》的舞台美术设计(与人合作),1982年度江西省创作剧目调演的《甜甜蜜蜜》舞台美术设计,均获好评。还改编和整理过采茶戏演出剧目。
姜惠珍 女,江西都昌人,1942年8月生于景德镇,1958年从艺术瓷厂调入市歌舞团,1962年调入市采茶剧团,后在市文工团、市歌舞团、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曾任主要演员,群艺馆辅导部、少儿部主任,市曲艺家协会秘书长、主席,江西曲艺家协会理事等职。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曾主演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饰韩英)、《刘三姐》等。主演的小型现代采茶戏《腾房间》,曾两次赴南昌调演,1965年12月参加省农村文化工作队调演,获好评;1973年3月参加全省创作剧目调演,亦获好评,省内外不少剧团移植学演了这个戏。1982年,又在大型现代采茶戏《甜甜蜜蜜》中担任重要角色,该剧参加全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剧目奖。主演或担任重要角色的采茶戏还有《红色娘子军》等。
夏冬生1924年生,乐平人,曾任县人委委员、县政协委员。主工花脸,师从岳父马永道(名二花彭永泰之徒),后师承叶三义,曾在小京舞台、大舞台、同春舞台等跟班子学艺,后在乐平赣剧团。他功底扎实,表演精湛,传统戏中常演张飞、李逵、郑子明、司马师等角色,无不活灵活现,个性鲜明。在波、乐、万等地颇享盛名。
桂莲花 女,汉族,江西东乡人,1953年7月出生,1969年11月参加工作。1988年就读于江西大学中文系,获大学本科学历。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江西舞蹈家协会理事;景德镇戏剧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二级编剧,中共党员。团市委第九届委员,市十一届人大代表、科教文卫委员。
自1981年开始,陆续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有论文《浅谈舞蹈的情感》、《象征意蕴的作品的命脉》、《青狮白象灯》、《浅谈校外艺术教育年龄特征》、电视报告文学剧本《相聚在瓷都》,六幕舞剧文学剧本《桥魂》,还发表民族民间舞蹈《青狮白象灯》,独舞《天女散花》,群舞《湖波曲》,短文《小星》,并被景德镇广播电台采用,个人传记辑入中国、江西名人录中。
创作的剧目有电视文学剧本《没有军籍的战士》;电视报告文学剧本《相聚在瓷都》:六幕舞剧文学剧本《高岭土》;五幕舞剧文学剧本《瓷海明珠》;小戏曲《鸭公下蛋》、小话剧《病与情》;话剧小品《买书》、《扭秧歌》、《尊严》;电视小品《请客》等;并参加了市第二届国际陶瓷节大型歌舞《欢迎你到瓷都来》、市第五届国际陶瓷节大型歌舞《瓷娃乐》、电视剧《督陶官唐英》中的舞蹈及市1995年“八一”建军节大型歌舞文艺晚会的总体构思和总体编导工作。
还创作并导演了二百多个舞蹈作品,其中群舞《釉娘曲》获江西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节创作、表演二等奖;群舞《瓷妹子》获江西省第五届音乐舞蹈节创作、表演三等奖;舞蹈《聪明的小机灵》获江西省首届少儿艺术节调演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舞蹈《我们相聚在树林里》获江西省首届聋哑人调演创作、表演二等奖;独舞《天女散花》获江西省首届民族民间舞蹈调演创作、演出三等奖;独舞《雁儿在林梢》等舞蹈获市政府颁发的优秀作品和创作奖。
袁鸣云 女,江苏省六合县人,1934年5月出生于南京。1941年考入南京“鸣声社”科班学艺,师从刘喜义先生,专工刀马旦。
1949年届满出科,巡回演于南京、青岛、烟台等地,主演的剧目有《盗仙草》、《水漫金山》、《红桃山》、《泗洲城》、全部《杨排风》、全部《穆桂英》、《青石山》等。1954年参加景德镇市京剧团工作,1959年随团赴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八仙飘海》,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60年参加江西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演出《盗仙草》,荣获表演奖。
袁鸣霖 汉族,江苏省六合县人,1938年10月5日出生于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三级导演。
1946年考入南京“鸣声社”科班学艺,开蒙学小生,后学老生、小丑、武生、花脸行当。1950年出科加入南京市明星大戏院群力京剧团任演员,1954年参加景德镇市京剧团工作,曾担任武行组长(技导)、剧务、导演、艺术室主任。
在科班曾受名师严格正规的训练,老师有北京“喜连成”科班的刘喜义,“富连成”科班的张富芬,“盛字科”孙盛云,还有闫贵元,张婉秋等名师。在剧团受过特邀北京著名花脸吴松岩和剧团著名麒派文、武老生王富英等的教导。演出过武净戏《打瓜园》、《拿高登》、《叭腊庙》、《大兴梁山》、《两将军》、《白水滩》、《打焦赞》等;武生、武丑戏《孙悟空闹龙宫、地府、天宫》、《孙悟空棒打万年青》、《挡马》、《三叉口》等;小生戏《扫地挂画》、《被娃子入府》等。
1964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先后执导的剧目有现代戏:《前沿人家》、《黄河儿女》、《大破奶头山》、《大潮中的漩涡》;新编历史剧《小刀会》、《朱洪武与马娘娘》、《包公自责》;新编神话剧《十八罗汉收大鹏》、《大闹天宫》;连台本戏《包公》、《济公传》、《封神榜》等40多出剧目。
1986年,导演新编历史剧《北魏魂》,参加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演出二等奖,导演三等奖。1984年整理导演并主演《雁荡山》,由景德镇市电视台拍摄电视片,于同年11月份参加南京地区全国十八大中城市电视台交换播放。上海、武汉、株州、牡丹江等十七城市也进行了复录播放,江西省文艺学校复录为教学资料。1994年,参与编剧并导演的现代京剧《徐洪刚》演出后,“中国京剧”杂志、“北京晚报”、“江西日报”、“赣江大众报”以及“景德镇日报”、“景德镇市广播电视报”均先后刊登了报导和评介文章。
袁淑萍女,上海人,生于1934年,越剧演员(花旦),1955年来景市参加越剧团,后到鹰潭市越剧团工作。主演剧目:《西厢记》、《红楼梦》、《二度梅》、《三不愿意》、《柜中缘》,现代戏《春到草原》、《终身大事》等。
袁积健 生于1940年2月26日,江西都昌人。1955年9月考入市采茶剧团学艺,师从徐银泉、曹达竹、刘尧生,工丑、武净,历任市采茶剧团演出组(股)长、武行组长、市活剧团办公室主任、大众剧场经理、市歌舞团副团长等职。
青年时期,在市采茶剧团能刻苦练功钻研。从前,景德镇采茶戏是三角班,行当不齐,很少有武戏。为了剧种与剧团的发展,他自请武行老师,认真向京剧、赣剧等大剧种学习武生表演技艺,还从舞蹈、杂技中学习借鑑,使采茶戏发展到也有长靠短打。曾组织排练了全武行大戏《荀灌娘》,演出展现了激烈的铜锤短打八股档,扎大靠十把大刀同时开打的十股档,以及高台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完善了采茶戏行当。六十年代,通过到工厂部队深入生活,编制了一套较完整的军事训练表演组合动作,为《红色娘子军》、《带兵的人》等现代戏的成功演出打下了基础。
曾在《荀灌娘》、《追鱼》、《箭射九头鸟》、《白蛇传》、《哑姑泉》、《闹府》、《螺蛳姑娘》、《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刘三姐》、《小保管上任》、《拖拉机往哪儿开》等剧中扮演重要反派角色或武生等重要角色。刻划人物重内在感情变化,善用眼神表达内心世界,并在化妆造型上有所创新,如《追鱼》中扮乌龟精,创造性地化妆了龟型脸,配以爬行似的表演获好评。1962年市春节重点剧目会演中,在《哑姑泉》中扮刺牛精,获甲等表演奖。
徐湘云 女,上海人,1929年出生。13岁练功,14岁随著名艺人“水上漂”学演《卖胭脂》、《胭脂虎》、《小上坟》等戏。后又随林兰芳学演青衣,演出的剧目有《南天门》、《武昭关》、《贺后骂殿》等剧。16岁拜著名旦角演员黄桂秋先生为师,学演黄派优秀代表剧目《别宫祭江》、《唐伯虎点秋香》、《春秋配》、及全本《三娘教子》。后嗓子原因,改演荀派戏《霍小玉》、《绣襦记》、《荀灌娘》、《勘玉钏》等等。
1957年加盟景德镇市京剧团,是剧团主要演员之一。1980年从事本团教学工作,1985年退休。
徐书萌 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1934年3月23日生于赣州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理事,景德镇市京剧团团长兼党支书。
1951年8月1日参加赣州市地委文工团任演员,1952年3月进江西省文艺干部学校戏剧科,学习戏剧和声乐。成为建国后江西省首批文艺干部,结业后,先后分配于江西省歌舞团和江西省话剧团任演员。1953年3月,为支援景德镇市文化建设,被江西省文化局选调到景德镇市文化战线工作至今。
自1954年12月起,先后被任命为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团长,市赣剧团副团长,负责人,市话剧团开办负责人,市文化馆、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市工人文化宫主任。1984年4月任市京剧团副团长,同年7月任团长兼支书直至今,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的组织管理工作。
在几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任职期间,能抓剧团的创作、演出等关键环节,并曾亲自参与过一些创作和导演活动。
徐少豪 1941年生,余干人,自小在乐平读书,后入乐平歌舞话剧团当演员,1963年转入乐平赣剧团。后来任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艺术科科长。曾在《芦荡火种》、《江姐》、《红嫂》、《夺印》等赣剧现代戏中任主角,他表演含蓄沉稳,松弛自然,尤善把握、刻划人物的内在情感,在观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徐高生国家三级演员。1940年生于乐平庞公桥村,1956年入乐平赣剧团,师从赣剧老艺人彭远华工大花,后又改学武生。曾演出《无底洞》、《佘赛花》、《天宝图》等。1983年他演的《挡马》曾由省电视台摄像播放。
徐福寿 汉族,江西乐平人,1944年出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乐平市剧协理事、秘书长,景德镇市政协委员,乐平市赣剧团艺术室主任兼导演。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二小学,1957年11月考入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剧班,学习赣剧演员专业,主工文武老生,1963年4月毕业分配在乐平赣剧团任演员,现为国家二级演员。曾主演过赣剧《雪夜访普》、《回龙阁》、《回国图》、《赵氏孤儿》、《九件衣》、《徐策跑城》、《反昭关》等,还主演过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
高建华 汉族,江西湖口县人,1944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西湖口县。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副秘书长。
幼年就读于江西省湖口县双钟小学。1957年10月考入江西省浮梁县采茶剧团学艺。工文武小生。后因浮梁县与景德镇市合并,剧团几经撤建,先后在景德镇市采茶剧团、文工团、歌舞话剧团、歌舞团任演员,现任市歌舞团副团长。
曾主演的采茶戏、歌剧、话剧有《追鱼》、《王老虎抢亲》、《团圆之后》、《刘文学》、《鸡毛飞上天》、《年青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兵临城下》、《带兵的人》、《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刘三组》、《江姐》、《白毛女》、《于无声处》、《槐树庄》等。在以上剧目中,均担任正反面主要角色。
黄长善 汉族,江西省波阳县人,1939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古南乡罗山寺村。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三级演员。
幼年就读于江西波阳瞳家岸小学,1956年考入乐平县赣剧团,1957年在江西省文艺学校进修一年,1958年回乐平赣剧团任演员,工文小生,也演武生、小丑、彩旦。
曾主演《还魂记》、《梁祝姻缘》、《白蛇传》、《金丸记》、《凤凰山》等剧目。1989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饰演《台湾知府》中的林德庆,获配角三等奖。
曹二妹 女,江西都昌人,生于1917年农历2月25日。采茶戏演员(旦),初演小旦,后演彩旦、老旦等。20岁时学戏,师从张令公,后在都昌、湖口、彭泽、波阳等地搭班演唱,1952年在财神弄曲艺场演出,1954年在市采茶剧团。1965年剧团撤销,进文艺工厂工作,直至1976年退休。
主演剧目:《绣花针》、《蔡鸣凤辞店》、《报马山》、《乌金记》、《铁龙山》等,小戏《苦媳妇叹苦》、《撇芥菜》、《磨头腐》、《挑牙虫》、《补碗》等。
曹兆祥江西省都昌县人,1932年10月13日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区政协首届委员。
1954年肄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因病退学后,在家疗养并从事业余文艺创作。1957年在景市机关干校教高中语文、数学。1959年转入景市文化馆工作,到1962年进入景市专业剧团担任编剧,先后在市赣剧团、采茶剧团、京剧团工作(三级编剧)。
曾创作、演出的大型戏曲剧目有:《齐王哭殿》、《兵临城下》、《金田起义》、《天国风波》、《磻溪口》、《轩辕黄帝的传说》等。其中,改编的大型剧目《齐王哭殿》(赣剧)、《向前看》(京剧),参与改编的小型剧目《五岔口》(京剧),参与创作的大型剧目《窑前战歌》(景德镇采茶戏)、《龙床恨》(京剧)等,均先后参加了江西省戏剧会演或调演。参与创作加工的《龙床恨》于1979年江西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创作二等奖。1982年获江西省优秀文艺作品奖。独立创作的《轩辕黄帝的传说》,获江西省文化厅剧本征集提名奖。
韩湘文 汉族,浙江宁波市人,1934年2月出生,1955年来景德镇市京剧团工作,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景德镇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景德镇市第七、八届人民代表,农工党景德镇市委委员,农工党省六次大会代表,市群英会代表(主席团成员),先后二次省文代会代表,二次市文代会代表,曾任景德镇市剧协主席,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随父、母亲及姐姐学艺,16岁登台表演,历年以来,曾经主演过《秋江》、《蝴蝶媒》、《珊瑚》、《梁山伯与祝英台》、《唐伯虎点秋香》、《宝莲灯》、《吕布与貂蝉》、《拾玉镯》、《穆柯寨》、《美人醉》、《穆桂英挂帅》、《凤还巢》、《群英会》、《头、二本红娘》、《沙家浜》等100多出传统剧与现代剧。1958年8月为党中央在庐山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了《头、二本红娘》,演出结束后,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和好评。
1994年退休。
董明艳 女,天津市沧州县人,1919年6月18日生,景德镇市京剧团著名演员,专工文武花旦。1925年在上海天蟾舞台,拜王德同、朱德芳为师,1934年(15岁)在上海新新公司京剧场挑梁演出。尔后,在沪、宁、汉等地即享有盛名,其擅长名剧有:《穆柯寨》、《花木兰》、《樊梨花》、《周喻归天》等。1955年2月参加景德镇市京剧团以来,主演了不少传统剧目,并在新编历史剧目《天京烽火》、《郾城之战》等剧目中担任主演,很受观众欢迎和好评。1958年,曾随剧团赴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了《八仙飘海》等剧目,获好评。
七十年代后期(1979年)调南昌江西省文艺学校任教师,为培养戏剧新人作出了贡献。。
董晓弟 笔名晓弟,汉族,祖籍安徽泾县,1936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江西省文联常委、景德镇市文联主席。
少年时代随家就读于上海、苏州,195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曾任景德镇市文化局艺术科长、景德镇一中校长、景德镇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与主席等职。
多年来从事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写作,曾在《上海艺术家》、《电影评介》、《电影电视艺术》、《戏剧世界》、《影剧新作》、《文艺理论家》、《创作评谭》、《深圳法制报》等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文艺评论、文学剧本、散文等作品凡150余篇。计有:《戏剧必须走多元化创新之路》、《当代戏曲与观众审美意识之间的剪刀差》、《历史与现状:戏剧沉思录》、《海棠情》、《历史的把握和艺术的表现》、《千秋功罪重评说》、《银幕:历史文化的悲哀》、《从<官渡之战>看曹操》、《评巩俐抛物线》等等。其中,文艺评论《关于黛玉之死的思考》、《横空出世莽昆仑》、《领袖与父亲》和戏曲电视剧《酒烧心》分别荣获首届中国电影节影评奖、第三届全国戏曲电视剧“金三角”奖等全国奖赏。
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辞典》及《中国文艺家传集》。
程履芬 别名里分、澄清,笔名呈禾,汉族,江西景德镇市人,1928年元月1日出生于景德镇市昌江区鲇鱼山乡彭家滩村(原属波阳)。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
1949年6月在江西私立天翼中学高中毕业,8月参加波阳县人民政府工作,1950年8月,在中共浮梁地委干校学习时,调地委文工团任音乐组副组长,1952年4月调景德镇市赣剧团,先后任政治辅导员,编导,副团长,相继调任市采茶剧团编导、市剧目编审组组长和市戏曲志编辑部主任。1990年在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离休。
编导工作期间,先后被保送到江西省文艺干校、省戏曲编导学习班、中国戏曲史志论学习班、中国戏剧电视剧创作函授中心进修学习。
连续38年编导戏曲80余部,赣剧《桃花装疯》,大型近代史剧《混天起义》和采茶戏《补碗》分别于1954年、1958年、1960年参加江西省戏曲会演获奖;1962年移植、执导的《女巡按》获市优秀导演奖。
不少戏剧短评和诗词楹联作品在省市或外省市有关报纸书刊上发表,1990年8月应征龙珠阁楹联、1994年10月应征陶瓷节楹联均获奖。
程素娟 汉族,江西省浮梁县人,1943年1月17日出生于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景德镇市群艺馆戏剧辅导馆员兼办公室副主任,景德镇市珠山区第四届、第五届区人民代表,三级演员(现转为群艺馆馆员)。
幼年就读于景德镇市第七小学、九小,1954年考入景德镇市赣剧团,1957年由剧团保送到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剧班学习,1959年结业后回剧团任演员,专工文武花旦,也能演老旦、彩旦。
曾主演过传统折子戏:《挡马》、《双拜月》、《游园惊梦》、《法场生祭》、《穆柯寨》、《昭君和番》等,大型传统剧目有:《金光阵》、《花木兰》、《天门阵》、《北汉王》、《寿阳关》等。
大型革命现代戏有:《江姐》、《山乡风云》、《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火椰村》等剧目。1957年参加江西省古典剧种赴北京汇报演出,演出传统折子戏弋阳腔《法场生祭》。
1962年,景德镇市春节重点剧目调演演出新编历史剧《谢瑶环》,扮演苏鸾仙获表演奖。
1981年全省文艺学校教学汇报演出,评为优秀教师。
蒋炳登 1943年出生,江西乐平人,从小热爱文艺,1956年考入乐平赣剧团,后荐至省艺校赣剧团进修班,学习《拷打吉平》、《花云带箭》等戏,1959年返团,很快成为剧团挑梁文武老生,尤以演《南天门》、《反昭关》、《定军山》、《贩马记》、《祭风台》等剧见长。
彭根妹 女,1943年生于赣剧世家。祖父、父亲是饶河班的老艺人,幼小就受到赣剧艺术的薰陶,8岁随父彭远华进乐平赣剧团学戏,工武旦。她的毯子功、靠把功、把子功都很厚实。后因倒嗓改老旦,擅演《破苏州》中的武旦、《天门阵》、《佘赛花》中的穆桂英,由著名赣剧老旦龚泰泉面授的《太君辞朝》、《鸾腰带》,她演出时观众也满堂喝彩,至今印象深刻,是剧团的驼梁老旦。
傅秀英 艺名筱玉凤,京剧演员,工文武青衣花旦,中国剧协江西分会会员。女,汉族,河北沧州人,1934年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小随母何玉凤学艺,九岁开始登台。后曾师从名师文武花旦谢春云、新谷莺等。十五岁主演《红娘》,在市新新舞台曾名噪一时,连满10场。
主演剧目有:《麻姑上寿》、《霸王别姬》、《勘玉钏》、《红娘》、《春秋配》、《生死恨》、《虹霓关》、《鸿鸾喜》、《临江驿》、《辛安驿》、《二进宫》、《法门寺》、《拾玉镯》、《玉堂春》等,现代戏有《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红嫂》等。
稍年长时,在市京剧团执教五年,培养学员。后调省文艺学校景市赣剧班任教。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1981年在全省文艺学校教学汇报演出中,被评为优秀教师。其关门弟子张耀鸿(女)所学的《麻姑上寿》,近年参加江西省青年演员会演获一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京剧青年演员电视赛中获三等奖。1982年省文艺学校景市赣剧班停办后退休。
谢小芳 女,浙江杭州人,生于1940年8月7日。1952年进景德镇市越剧团学艺,工小生,由于刻苦认真,很快成为受观众欢迎的主要青年演员。曾任市政协委员,市青联委员。
主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何文秀》、《盘夫索夫》、《击瓯楼》、《雷锋》、《春到草原》等,1960年参加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演出《长工与彩娥》(饰长工),获表演奖。
谢慎修 汉族,湖北省鄂城市人,1961年6月4日生于江西景德镇市。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现为景德镇市有线电视台文艺部文艺编导。
学生时代就酷爱文学艺术,1980年散文《哈哈镜》被选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二等奖。1981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文艺学校戏剧编导科,系统地学习戏剧编剧。1984年毕业,分配在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任编剧,从此走上专业艺术创作道路。1988年考入江西师大作家班深造。
创作涉及戏剧、电视、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形式。主要作品有:散文《阿金》1989年荣获国庆四十周年江西《赣江魂》征文二等奖,采茶戏《新娘和奶牛》1990年2期《影剧新作》发表。大型历史故事剧《风雨督陶路》(合作),参加1990年第三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荣获编剧三等奖。电视专题片《古坯房·古窑》荣获1992年度江西优秀广播电视作品二等奖。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