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42
颗粒名称: 十二、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7
页码: 362-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文物古迹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宋代浮梁查墓伎乐俑,宋代波阳戏俑,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舞楼等。
关键词: 文物 戏曲 景德镇市

内容

※宋代浮梁查墓伎乐俑 共三十七件,为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查曾九墓葬陪葬品,除一般供奉俑外,有六个造型别致,五男一女,带有表情动作,有着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的伎乐俑。二七七五号女俑,高十四厘米,长袖,右手捂嘴,头戴三花冠。二七四三号男俑,高十三厘米,双手拱笏,笏残,宽袍大袖,腰系带。二七七九号男俑,高十二点五厘米,圆领,长袍窄袖,头裹青巾,双手插胸,脸微向右斜视。二七七七号男俑,高十二点五厘米,圆领,长袍窄袖,露手,结发裹巾,脸微向左斜视,左手上垂,手心向上,右手横胸,手指缺损,腰结双飘带。二七七六号男,高十二点五厘米,状同二七七七号,脸微向左斜视。二七七八号俑的面目不清,头戴四方帽,高十四厘米,腰系带,曲腿俯身作伏地状。据《梦梁录》“伎乐”条载:“今士庶家筵会或祭神赛会,皆用散乐家,街市三五成群,专沿街作场”。南宋时诸般伎乐混合一处表演,正是这批表演各异瓷俑的特点。今藏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
  ※宋代波阳戏俑 1975年冬,波阳县磨刀石公社殷家大队发掘出南宋洪子成夫妇合葬石椁墓,墓中有二十一件戏剧瓷俑,无釉,胎质洁白,姿态生动,表情细腻,可分为生旦净末诸色。其中女俑二件:一、头梳双髻,右髻高耸,系丝带,饰鬓花,身着圆领宽袖袍,腰系丝带,足穿尖靴,面带笑容,左手做持物状,右手残缺;另一,头戴遮面幞头,身着宽袖袍,腰束丝带,脚穿尖靴。男俑十九件:其中一对俑,头戴披风幞头,身着圆领窄袖袍,足穿靴,其一,右手支下颔,左手下垂,双目正视,面露愁容;另一俑左手支下颔,右手下垂,作俯首欲泣之态。又一对俑头戴披风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足穿靴,扬眉睁目,胡须满颊,一俑正面平视,双手残,作右方错举状;另一俑面侧斜视,双手作左方错举状。另有一式七件(其中两件无头):头戴幞头,着窄袖袍,内衫齐靴,外袍掩襟,腰系带,有作双手捧物状,有作拱手施礼状,有的抬头仰望,有的低头俯视,或微笑,或忧愁,各具神态。还有一式五件:三个戴幞头,两个戴幞巾,着圆领窄袖袍,腰系带,脚着靴,其中四俑作捧物状,一俑双手作舞蹈伏。再有一式三件:头部卷髻系带,身着童子装束。据墓志铭记:洪子成是宋代史学家洪迈的孙子,长年在江西境内任职,生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死于景定五年(1264)。这批戏俑,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舞楼 出土于景德镇市郊著名的湖田窑遗址附近,为随葬品。该楼建于谷仓顶部,两旁作亭式结构,楼阁与谷仓正脊部分有子母口契合浑然一体,也可卸取,通高二十九点五厘米,横宽二十点五厘米,进深十厘米,庑殿重椽,红柱,瓦由釉红点彩串珠组成,正脊吻饰双坐狮,四角饰卷云,正脊中部饰带叶仰莲一朵,上置扁平形矛头,两旁左右亭对称,中央一仓,构成一座俨然如一的整体。舞楼上前后有二厘米高的小栏杆,正面栏杆内设宝座,依门柱内外各置二人,内二人双手执翣,举出门外,外二人双手向上举起,作舞蹈姿态,俑高三点五厘米。楼后面栏杆与前相同,饰红色釉,正中墙以串珠组成四瓣镂孔花一朵,与前楼相通,依柱立四人,作奏乐状,执腰鼓、琵琶、箫等。两旁亭楼也置栏杆,楼内各置二人,左者执琵琶、拍板,右者吹奏箫和笛,表演认真,姿态各异。下层谷仓与左右亭柱,都有人物,有作侍卫,有作劳动。仓后两柱间空处复有正楷直行墓志,铭记死者为“故景德镇长乡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卒于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二十三日,同年六月下葬。这件元代釉里红纪年瓷器,目前在国内尚属仅见,全件色泽秀丽,造型别致,雕塑精湛,极富江南建筑特色。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元代青花《三顾茅庐》罐 《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造磁器,画局秩八品,掌烧造诸色样。”元代青花瓷罐、瓶、盘、豆、壶均在江西浮梁局直接监督、管理、组织下,由景德镇匠人烧制而成,器具以青白二色定名。元代中期以后,绘画元杂剧故事内容的青花瓷器渐次出现,青花《三顾茅庐》罐,即为此时的产品。画面取材于刘玄德三顾茅庐隆中的情节。孔明坐于草堂之中,两道童一左一右持书报讯,周以松鹤、云石点缀环境,似仙似儒,飘飘然有仙人之慨。栏栅外,刘备躬身拜揖;柳树下,关、张闲散伫立;花丛野草间,周仓肩扛大旗,对着张口喷气的马头,似有久待躁动之感。人物花草,浓淡相间,层次分明,钴蓝浓艳清新,白釉清澈透明,更显得山谷幽静,卧龙即起的意境。
  ※元代杂剧《青衫泪》青花梅瓶 该瓶造型为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窑的标准作品。瓶高三十五点六厘米,分三段接成,口平有唇,器颈上窄下宽,绘有菊花。器肩丰满,腰以下内收,底微张,有宽圈足,胎土灰白,无釉处为棕红色色皮。釉料略带青色,色浓处且呈黑铁斑。器之中段,绘元人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第二折情景。左边一中年妇人是卜儿,手执竹鞭,在月下庭院中正责罚一少年女子,少女名唤裴兴奴,立于牡丹石旁,长裙及地,掩面而泣。卜儿骂道:“好贱人,上门好客,你怎生不顺从,和钱赌鳖,打死你这奴才!”正旦唱[三煞]:“老太母心肠这壁厢偏。娘啊,你早则皂裙儿拖地,拄杖儿过头,鬏髻儿稍天,却下的这拳槌不善,教我空捱那没程的窦娥冤。”瓷瓶现藏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
  ※元代青花罐杂剧故事《尉迟恭单鞭夺槊》瓷画 该罐为元代景德镇青花器中罕见的珍品。上绘元真定尚仲贤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第三折。画版上的一方展现的是唐元帅李世民见单雄信杀到时唱[越调斗鹌鹑]曲牌的场面。李世民唱:“他那里纵马横枪将咱来紧攻。”外扮单雄信怒发髭须,手提长枪,腰挂利剑,披甲踏镫,呼啸追来。画版上的另一方则是尉迟恭打败了单雄信胜利而归的场面。一军士撑着“唐太宗”三字的帅旗,净扮尉迟恭划马掿鞭,威灵灵铁头虎眼。末扮李世民勒缰回身,一路上将帅对话而行。净云:“元帅,那厮被某一鞭打得吐血而走,夺了那厮的枣木槊也。”末云:“若不是将军来呵,哪里取我这性命。壮哉壮哉,不枉了好将军也。”画上的人物、鞍马、摆设皆以细笔勾描,山水、树石、云彩则以粗线写意,釉料采用波斯回回青绘制窑烧,浓如铁斑,淡呈钴蓝,纹饰生动,料色艳丽,造型雄健,胎釉精良,整个画面随罐身圆转凹凸之势而变,浓淡多姿,奇趣时生。罐高二十八厘米,口径二十一厘米。原件由波士顿名收藏家查理·B·赫义德先生捐赠,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元代青花人物罐杂剧《汉宫秋》瓷画 罐身画着王昭君与二侍女骑在马上,王昭君居中,怀抱琵琶,二侍女一前一后,缓辔而行,武士持鹰带甲,跟随侧身,蜿蜒于山谷中的三匹坐骑,载着匈奴官员,一路护送不怠。背景是塞外树石,树石之间似有孤雁数点,更添几分秋意。两组人物,一汉一胡,刻画了两种不同民族心态和表情的艺术形象。罐高二十八点八厘米。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
  ※元代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杂剧瓷画 景德镇青花瓷器,瓶高四十四点一厘米,口径五点一厘米。风格淳朴,烧制莹润,富于装饰,有着鲜明的民间风采。该杂剧见《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元人金仁杰著,《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元刊本正名作“漂母风雪叹王孙,萧何月下追韩信”。该画主题突出,画面上韩信牵马前行,垂袖沉思,神情沉郁,准备渡江远去。船夫持桨在船头恭候。后面萧何头戴相貂紧身束袖,挥鞭纵马,风驰电掣,四蹄齐飞,奔突而来,一心要把“国士无双”的杰出将才挽留下来为国效力,表现了古代政治家的风度,真切感人。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元代青花《三顾茅庐》带盖梅瓶 该瓶束口有盖,斜肩,圆鼓腹,似倒葫芦状,上大下小,底部高脚。画面上刘、关、张三雄徒步行走,刘备戴幞头,长袍宽袖,匆匆躬身趋前,关、张隐约于后;瓶的另一边有一孩童远远遥望,脸向后看,身往前走,似是回避或先行一步通报之意。此乃三国故事画,用笔活泼,气韵生动,由于民间青花善用钴料浓淡散晕的多变色调,具有水墨画的美感。瓶高三十八点六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明清时期《西厢记》舞台艺术瓷盘 据伦敦出版的徐文琴《东方古代文物》一书记载,早在晚明时期,由景德镇烧制的以《西厢记》故事为题材的青花瓷碟、瓷瓶已传到欧洲,现藏于美国、西德、英国各大博物馆,计有:佛殿奇逢、僧房假寓、斋坛闹会、白马解围、夫人停婚、琴心写怀、妆台窥简、乘夜逾墙、堂前巧辩、草桥惊梦、衣锦还乡、西厢全景等二十一件,画的都是古本戏曲中的演出情节。其中,美国亚桑那州凤凰艺术博物馆所藏的高四十二点二厘米的青花饮瓶图案《佛殿奇逢》和西德科隆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直径十六厘米青花碟子上的图案《佛殿奇逢》,均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金陵继志斋陈邦泰刊《重校北西厢》插图。又艾西莫林博物馆所藏的青花碟子图案《堂前巧辩》乃系清顺治十六年(1659)《歌林拾翠》版本之插图,大都是北西厢的场景和剧情。瓷画传播到国外早于剧本的翻译,其工艺和绘画均属上品。
  ※明末景德镇青花《西厢记·妆台窥简》瓷盘 此盘以青花描绘,色彩浓淡适中,线条粗细有序,精致淡雅。瓷盘直径为十五点八厘米,盘右大部绘莺莺绣房。殿式檐廊雕窗,帏幔拖地,内有卧榻衾被。房中一方桌,上置笔筒、妆盒、茶杯。窗外石栏杆自屋后伸出,栏外一株梅树枝杆苍劲挺拔。空白处写着红娘偷窥小组看简的唱词:“将柬帖儿拈、妆盒儿按,拆封皮孜孜看。”红娘头梳双髻,身穿长裙圆领衫,束腰紧袖,斜倚石栏边,她右手抵颔,偏头侧耳,似在窥探小姐动静。室内莺莺也梳双髻,左髻偏高,斜领长衣广袖,紧靠妆台,双手捧着简帖,微低着头,双眼盯着简上的字。桌上打翻的茶杯,拨出的清水直泻而下。画家这一处理,细腻地表现了莺莺看简时激动而又慌乱的神态,可谓传神之笔。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
  ※清康熙五彩《三国传》戏曲瓷盘 形状为圆式挂盘,以五彩手法绘就,直径约二十六点七厘米。盘中绘有《三国传》中“议剑献剑”场景。环境写实,但人物穿戴却据戏曲舞台演出的样式描绘。整个画面由卧室和庭院组成。右上方是雕花窗房,内设卧榻。董卓蓄满口,和衣半卧,迷眼假寐。榻前置方桌、地毡、圆鼓座,帐幔拉开,桌上放一铜镜,镜面斜对室外,映出曹操人影,悄悄而来。曹操头戴黑色圆纱,留虬扎,身着红官衣,左手握剑柄,右手以袖遮捂,弓身曲腰向榻边走去,神情诡秘。室旁右方一道院墙,墙开一圆洞窗口,窗外吕布头戴紫金冠,插翎子、穿盔甲,握方天画戟,正从窗口经过,发现了曹操,警觉地窥视着窗内院中动静。瓷画笔触精细,人物须眉毕现,神情具备,色彩鲜活耀眼。瓷盘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康熙五彩《萧何追韩信》戏曲瓷盘 瓷盘形状为圆式挂盘,以五彩手法绘就,直径约二十七点五厘米。图面上一座山峰由高而低自左向右斜隔中间,山前韩信头戴赭色软扎巾,身着素箭衣,红裤黑靴,身背宝剑骑在一匹白色的大马上。他上身前俯,右手紧扣缰绳,左手挥鞭催打。那白马四蹄腾空,马尾飞扬,急向前奔,两旁花草树木也似向后移动。萧何的人马则隐约于山峦之中,军卒们高举火把,红光簇簇,呼啸而来,萧何黑貂绿袍,白髯垂胸,下跨棕马,一手扬鞭,一手按辔,紧随军丁,翻山越岭,踏踏不停。一将一相,一前一后,你追我跑,场面激烈,形神生动。彩盘中山石人物,虚实相同,青花红釉,色彩艳丽,展现出韩信怀才不遇、另投新主、一展才华的急切心情和萧何为国操劳、招贤纳士的真情实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康熙五彩《西厢记》瓷砖 南京博物院于1951年从南京夫子庙地摊收得。瓷砖横式底部有景德镇清康熙出品字样,共有九块,每块长二十六点六厘米,宽十六点四厘米,高四点一厘米。上下各有一只长方形榫穿,两侧各有一只长椭圆形穿孔,属古建筑大厅门窗装饰品。瓷砖中空,两面绘画,一面是故事人物,一面是五彩花蝶。瓷砖之四围采用钱纹、梅花、月季、变形灵芝等图案串成边饰。中间人物故事画即为杂剧《西厢记》,有“佛殿奇逢”、“僧房假寓”、“白马解围”、“莺莺听琴”、“夫人停婚”、“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衣锦荣归”等场面。瓷砖上戏剧人物神情状貌突出,如“佛殿奇逢”一折,图中右上方画着佛殿一角。左边和右前大部分是殿门庭院,假山焦叶露出墙边,低矮的石栏杆从左至右伸向殿后。栏外一株梧桐直冲云霄,正中鲜花簇簇与绿叶争奇斗艳。张生在殿前台阶下,头戴学士巾,身穿素褶子,双手抱着打开的折扇,两眼直直地看着左前方,似被莺莺的美貌惊呆了。紧靠张生前面站着法聪,僧衣僧帽蓄短须,胸前挂着一串佛珠,大口笑着,右袖高抬,似乎有意挡住张生视线,而自己却目不转睛的看着左方。中间红娘头梳高髻,长坎肩、白裙子,双手指向右边,脸朝身后的莺莺,似说:“那壁有人,咱家去来。”形态娇小灵活。左后莺莺高髻斜梳,钗环显眼,长裙拖地,短裾系腰,玉佩飘带,柔弱娇媚,左手拿着一枝鲜花,放在腮下,欲往回走又亸肩回望。整个画面把张生见崔的惊诧羡艳和莺莺对张生的顾盼眷恋之意描绘得神趣横生。
  “僧房假寓”画张生向法本借房住宿。图为僧房大厅,宾主同坐,右上方,张生手执折扇端坐。琴童头扎两个小辫,茶衣长裤,一手插腰侍立张生身后。左下方法本“头似雪、鬓如霜”,手拿云帚,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却便似捏塑来的僧伽像”。身后小沙弥正端着放有两杯香茶的托盘往前走来。大屏风,花纹窗门摆设素雅。
  “白马解围”画孙飞虎围普救寺。图中右上角为普救寺院墙一隅,墙外左下角有战旗、帐篷、刀枪林立,以示兵临佛门。寺墙内张生与法本并立,安祥镇定,似有成竹在胸。法本脸带笑容,站在墙头,右手向外亮出三指,面向院外似与孙飞虎对话,要他待莺莺三日孝满后再来。孙飞虎头插翎子,颈缠狐尾,身着盔甲,手提大刀,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一面绿色大旗护在身后,他左手前伸,对着墙内张牙舞爪,长着虬髯的头颈缩在衣领里,表情粗鲁凶悍。
  “夫人停婚”画的是崔夫人赖婚的场景。寺中大厅,崔夫人头梳高髻,一条黑带绑在额前,坐于正中,脸带奸笑以手前示莺莺,似说:“小姐近前拜了哥哥。”右上座的张生猛然站起,他身着鲜艳大红长褶,犹如新人打扮,转身欲向夫人理论。左下方莺莺头插珠凤,双手相抱跌坐椅上,这突然的变化使她失色,似说:“我娘变了卦也。”侍立莺莺背后的红娘右手抚胸,为此局势耽心焦急。画家抓住老夫人赖婚一句话的瞬间,把张生、莺莺、红娘对事态的强烈反映描绘得各有其貌。
  “长亭送别”写崔夫人立逼张生上京应试,莺莺和张生长亭泪别的情境。画面上夕阳倒挂,垂柳摇摆,天际红云朵朵,大雁成行,远山一片金黄。画面色彩斑斓,秋风秋景,正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剧情意境。张生手提缰绳骑在向西疾行马上,上半身大转身向后,痛苦地望着身后车上的莺莺,琴童肩挑书箱行李,紧跟张生右侧,手扶扁担也回首后望。右边莺莺的坐车正向东来时的方向驶去,她手扶车沿,身朝后仰,悲痛欲绝,手端酒盘的红娘紧随车旁,同情地回身闪腰看着,很为他们不平,连推车的老汉也曲着腰望着张生,好像也被这离情别绪所感染。画面上五人五态,形象生动,以景入情,以情点景,情景交融。
  “草桥惊梦”画张生夜宿草桥惊梦事。瓷砖右上方画着草桥旅舍的一角,临窗桌案上红烛通明,桌右有书卷茶壶,一卷书摊开在张生面前,他坐在椅上,右手撑额伏案而睡,窗外星星闪烁,圆月当空,一根梦线从张生头顶画出天外,梦线里莺莺夜奔到此,要“赶上和他同去”,军卒头戴罗帽,右手拿刀,左手举着火把,形态诡秘狡诈,赶来劫走莺莺,张生与莺莺并肩相抱,目视军卒,刚强不屈。
  瓷砖以铁线描的笔法彩绘,色彩浓艳,衣纹流畅,挺拔有力,景物细腻、真实、美观,人物更是着重于状貌和神情的表现。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被定为院藏传世珍品。
  清康熙《红梅记》青花瓷碗 1964年9月文化部拨归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碗高二十厘米,口径三十五厘米,口沿外撇,实圈底,内外釉色光亮,画工精细,碗的外围以青花画着《红梅记》戏曲画面四幅,与江西青阳腔古本《红梅记》场景相对应,自左至右有“游湖”、“算命”、“放裴”、“打花鼓”四折。(1)“游湖”画面:贾似道携带姬妾游西湖,见岸边院内红梅阁上有一绝色女子,顿起淫心,遂上岸调戏。图左半角矮墙,一枝红梅从墙内伸出,阁楼上卢昭容形态俏丽,她右袖抵腮,扭身偏脸,神态羞涩。墙外贾似道身体肥胖,头戴相貂,身穿蟒袍玉带,面对高楼,右手举扇,左手捋满口,眼露奸笑,举止轻浮,突肚挺胸仰脸上望。贾似道身后二妾古装长裙,彩带拖地,服饰艳丽。前者侧脸左视,似不屑一顾,另一小妾也望着楼上,再后边立一侍从垂首待之。(2)“算命”画面:青阳腔本叙裴舜卿入卢府充婿,被贾府人抓走,卢小姐整日耽心不安,特为裴算命以卜吉凶。画面上左边算命人(盲人)青衣方帽,左手持小锣,右手握一长竿,另一头由侍女朝霞牵引,她身穿长坎肩,正回身与盲人招呼。右方卢小组正探身迎接。(3)“放裴”画面:贾似道派廖尽忠追杀裴舜卿。画面上天空星光点点,矮墙、蕉树、假山、花台,一派花园夜景。墙左廖尽忠身挂刀鞘,右手举刀左手前指正欲越过院墙。右边李慧娘紧靠墙边,她右袖高搭,迎面而阻。裴生戴生巾,穿素褶子,缩躲在李身后,手扶李左肩,伸头向前偷看,神态紧张恐慌。(4)“打花鼓”画面:花鼓公身背花鼓,头戴毡帽,穿酒保衣,腰系白水裙,双手拿着鼓槌和花鼓婆正在表演,他左腿上抬,站金鸡独立式,躬背伸颈,左手的鼓槌正敲在鼓面上,神态滑稽风趣。花鼓婆手拿小锣,立式,与其配合。她身后朝霞手拿绢帕抿嘴而笑。卢小组倚立门内探身欣赏。
  清康熙《西厢记·莺莺听琴》人物瓷盘 为清康熙年间烧制的洒蓝开光青花釉里红瓷盘。画面是《西厢记》莺莺听琴场景,瓷盘直径三十三厘米。盘中绘有一幢弯曲的院墙,自左至右将场面分成上下两半,上方墙内置一亭楼,下方墙外大半是西厢花园,中设假山,山石边簇簇红花盛开艳丽,天上几朵红云,一轮弯月斜挂天际。夜深人静,张生头戴生巾,身着褶子坐在亭内,双手抚琴弹奏。墙这边莺莺头梳古装高髻,穿对襟长帔,裙摆拖地,月光下身影修长,形态娇美,她倚立墙外,左手反背,右手托腮,似在侧耳聆听琴曲。丫鬟红娘紧随其后,坎肩水裙,腰带束身,左手拿一团扇,贴于胯旁,身向前倾,也作专心听琴模样,灵巧可爱。整个底色为青花,以蓝绘图,以红点缀,蓝红相间,十分雅静,其景其情其色协调一致。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高安清代《战长沙》瓷罐 现藏于高安市博物馆内。瓷罐圆唇、斜肩、圆鼓腹,腹径最大处偏上。罐口直径零点八厘米,罐肚直径二十厘米,罐底直径十二厘米,罐高二十厘米。罐的外表施以青黄色釉,罐的斜肩与底部均以青绿色绘成斜方格或正方格的花纹,从罐的釉色和图案纹饰来看,与高安两晋墓葬中出土的青瓷特点相同。罐的四周红、绿、黑三色画着《战长沙》一剧中关羽与黄忠激战的故事。画上老黄忠满腮白须,身着黑青盔甲,外系红色腰围和领肩,骑在一匹青黄色的高头大马上。左后方一将士双手持刀作抵御状,另一将士高擎三角大红战旗紧护黄忠身后。黄忠的马头朝左,似在驰骋奔跑,他左手挽弓,右手上举,回身射出百步穿杨之箭。稍远处,黑髯关羽绿靠红盔,正骑着红鬃烈马奔腾而来,他左手倒背着大刀,右手高抬,一枝无头箭紧紧抓在手中。随身一将士举着绿色大旗迎风飘扬,两位穿红着绿的小将各执虎头旗为关助威。另一高处两军激战正酣,关部一人持长枪摇动枪缨霍霍生风,一手拿盾牌横步而来,向前追杀,黄部红衣将士手挥双刀,持枪者枪尖正刺向对方的左腿,持刀者弓步亮相,他右手举刀,左手拦向刺来的枪头,一高一低左右抵挡。画面生动,线条流畅,动感极强。
  浮梁戏曲彩帐 浮梁俚俗,凡村中出嫁之女,都要为本族祠堂贡献一幅绣品,一则示其念祖归宗;二则也是夸耀儿孙们的针黹手艺。浮梁西湖潘溪村于清光绪年间,正值祠堂恢复之际,已嫁于外村为媳的新娘,集体刺绣了一幅大型戏曲彩帐,悬挂在祠堂戏台之上,同时延班唱戏,大增喜庆气氛。彩帐长五点四米,宽一点一九米(含穗长零点二五米),用红色锦锻作面料,上绣戏文图案《郭子仪拜寿》。祠堂的戏箱中另有一幅彩帐,较为陈旧,据潘溪老人传说,系祠堂落成戏台开台之年所存的遗物,也是红色锦锻,长四点五二米,宽一点零二米,穗长零点二四米,锦面上也绣有戏文图案。
  目连戏手抄本 浮梁县西湖乡潘溪村汪茂成家收藏。为清代安徽人士郑氏手抄,不仅文字书写工整秀丽,有场次、场名、曲牌名,词文完整无讹,而且另附有演出时提示的符、咒图文。共有四本,一本为西游记,两本为目连救母戏,另一本未见,可能是岳飞。
  锣鼓架 赣剧(饶河戏)的串堂班,都有一副精雕细镂、金壁辉煌、造型别致的锣鼓架,中间可置堂鼓,四周框架上饰满了精雕细刻的戏文人物或花鸟翎毛数十甚至数百个,流光溢彩,金光耀目。外出时,打小锣者以扁担一端挑起锣鼓架,担在肩头,司鼓者在后,且走且击,指挥乐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至今,乐平各乡镇村庄的业余剧团,仍保留有不少造型雕镂多姿多彩的锣鼓架,他们多视为珍品,由当地热心文艺戏曲活动的长者负责保管,每逢新春等佳节,或当地喜庆大典时,便取出来使用。1989年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期间,乐平组织了一支农民传统乐队,他们出动了数十副异彩纷呈的锣鼓架,在瓷都景德镇街头吹吹打打,浩浩荡荡,迤逦而行,令中外宾客刮目相看,眼界大开。
  乐平镇桥乡浒崦村业余剧团保存的一副锣鼓架用香樟等上等杂木制成,上百个戏雕人物,形象生动,刻画逼真。四根立柱,盘龙展凤,金狮抱球,光彩夺目。下部正中横木边刻有“阳发堂、民国、新、丁亥、福禄寿喜”字样,可知始成于民国早年。

附注

※此条目引自《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后类同。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