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轶闻、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36
颗粒名称:
十、轶闻、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0
页码:
339-3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轶闻、传说方面的内容,包含了禁戏冷冷清清开禁热热闹闹,演戏引发的惨案等。
关键词:
轶闻
传说
景德镇市
内容
禁戏冷冷清清 开禁热热闹闹 民国元年(1912年),王明德任浮梁县知事,时值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不安,王没有把浮梁治理好。民国三年,江西省督军(省长)戚杨派他的幕僚(师爷、秘书)陈安继任,陈谙熟刑律,处理果断,未几,景德镇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好转。但是,早年沿袭下来的演“行会戏”的习惯,仍继续流行。即: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匣钵厂在马鞍山脚下的云锦庵搭台首次演戏后,其他行业及各会馆相继演戏,这不仅为了娱乐,也为了联络同行业、同乡的感情,增进团结。如都昌会馆,有“牛开门,马关门”之说,这是说:旅镇都昌人二十四姓,演二十四天之久,由姓牛的开始演,姓马的最后演。演戏时,瓷业生产免不了有怠工与耽误现象,象穿黄泥巴裤的匣钵业工人,腰围黄布搭肩、身穿窑工背褡的烧窑工人,满身沾有白粉尘的坯房工人,往往未等收工,就都往剧场里挤。加之演戏时,往往设有赌场,时而发生斗殴事件。尤其是袁世凯的“御用瓷”催逼甚紧,于是陈安张贴布告,于民国四年(1915年)四月下令禁戏。由于陈安向来令下即行,老百姓无奈只得遵守,各戏班也纷纷悄然离开景德镇辗转他方。
陈安禁的不仅是人戏,连吊线戏(木偶)也属被禁之列,原因是:吊线戏与人戏一样,有手有脚,眼睛会动。唯有撑公头戏(简单木偶戏)得以幸免,为谢神还愿用。从此,戏剧繁荣的景德镇,一霎时成了没有文化生活的冷冷清清的世界。
民国八年秋,陈安调往临川任知事,后继任的五位知事,都不敢开此禁令。一是慑于陈安威望;二是怕演戏滋事生非;三是怕贻误瓷业生产。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国共第一次合作,赶走了北洋军阀,成立了国民政府,浮梁县也大变样,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改知事为县长。二月,景德镇升为景德镇市,成立市政公署、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商民联合会等,为了庆祝胜利,才于农历二月十五日,仍由匣钵厂在马鞍山脚下的云锦庵,开禁演戏。这一天,戏台搭得特别大,特别结实,戏台前面,高悬“也有今朝”的横幅,市民们兴高采烈,请来了饶河戏名班“戴金同乐”班,著名演员王花子(小旦)、李水福(小生)合演了《满堂福》等戏。由于被禁锢十余年之久的戏剧一开禁,观众四面八方蜂涌而来,马鞍山一带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紧接着,各行业、各会馆相继演出,除了饶河戏之外,还有三角班、文词班,此外,湖北会馆请来了汉剧班,湖南会馆请来了花鼓戏班,还有徽剧班、女子京戏班等。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内革命的胜利,给景德镇的戏剧活动,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空前的大繁荣。
演戏引发的惨案 民国十六年五月十三日(1927年6月12日),按风俗是关公老爷生日磨刀的日子,也是景德镇市饶州会馆轮上乐平县同乡会演戏的日子,市郊里村聚居着乐平的方、马、张、叶四姓,由方姓首演族戏。河下又划龙船,许多人家又包粽子,乡下人纷纷进城看戏看龙舟、走亲戚,好不热闹,通往饶州会馆的周路口、万年街、把总衙、金家弄和樊家井、马鞍山一带,行人络绎不绝。饶州会馆内更是人山人海,饶河四大名班之一的“明经同乐”戏班,正在会馆戏台上演出《杀子报》。演戏时亦同时聚赌,由于他们无视当时市长王尹西贴出的严禁演戏聚赌的布告,开锣不久,市警察局的嵇队长便带了人来到会馆,找会首交涉,说奉命要“封箱”禁戏(也有人传说是因为头天演戏,两名警察要上台看戏被阻,今又来雪恨寻岔的),会首不同意,争得面红耳赤。因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时期,而里村的原籍乐平的农民在大革命到来时,却又被乔装打扮投机革命的恶霸马德山组织的假农民协会所控制,假农会成立以来就与市党部开展的工人运动相对立。这一天演戏聚赌的都是马德山假农民协会的群众,他们此时得知要封箱的消息,纷纷来打听封不封箱,且又叽叽喳喳,议论纷纷,嵇队长一时火起,拔出手枪对空连放了两枪。正在一旁维持秩序的一个里村的乐平人见嵇队长竟然开枪,气得火冒三丈,便跑到嵇队长身后,双手举起大刀,对着嵇队长的脑壳一刀劈下,顿时鲜血四溅,嵇队长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头分两边倒在血泊中。这时候,前面做戏的、看戏的、摆摊卖零食的,听见了枪声,又听到后面许多人边跑边喊:“杀了人哪,杀了人哪!”吓得慌忙逃跑。台上那个演和尚的眼尖手快,丢下道具,抱起“娃娃生”转身就往后台跑,其他演员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油彩,穿着戏衣纷纷向通往厨房的楼梯外逃命,台下上千名观众也慌作一团奔逃。饶州会馆只有一个大门,出了大门到院子里,才有南北两个大门,怎么容得下上千人一下子挤出来,当时人挤人、人踩人,当场就挤伤、踩伤了不少小脚妇女和老人、小孩。
和嵇队长同来的警察,听说嵇队长被杀,吓得一溜烟跑了。这时有几个人拖着嵇队长的尸体放在会馆大门口,然后用梭标戳住,拖到老鸦滩去埋了。
乐平人知道杀了人不好脱身,有些人就主张大闹一下,有个叫高仔的,扎手舞脚,站在藕圹桥上(现在景兴瓷厂窑房东边)拍胸高喊:“婊子屙咯!要封亚(我)咯箱,横直是‘杀猪出刀’,先杀亚(我)咯猪起!”这时,有人送信到了里村,里村即刻鸣锣聚众,杀猪磨刀,樊家井的乐平人也随之行动起来。他们把老弱妇稚进行疏散躲避,又在小港嘴、杨家坞、樊家井、赛宝坦、界碑石和猪婆山岭等地,都设了关卡。下午,里村前街、后街、童街出动了好几支手持大刀、梭标、铁棍的队伍。他们以姓为单位,有方、张、胡、马、叶等姓,每支队伍二、三十人不等,在头首率领下,向镇中心出发。他们扬言:封箱是市政公署王尹西市长命令的,要去打市政公署。队伍走到总工会门口(现在市人民政府院内东边南侧),被工人纠察队拦住,队伍要强行通过,工人纠察队开了一枪,打中了一个叫张麦嘴的乐平人的腿,队伍只好向后撤往东门头,莲花塘,他们经过都昌会馆(馆址在莲花塘附近风景路,现景德镇军分区西小山后)时,适逢该会馆也在演饶河戏《火烧子都》,乐平人便愤愤不平,认为乐平人在饶州会馆演戏要封箱,却不封都昌会馆的戏箱。有人说:“哑(我)乐平人不能演,都昌人就可以演,走,打都昌会馆去!”
由于历史上,乐平人与都昌人早有宿怨。据《陶说》记载:“陂塘青,产乐平一方,嘉靖中,都乐格杀遂塞。”《浮梁县志》通俗篇也记载:“万历三十二年,饶七邑民与都昌人为斗,忿被地善豁也。鸣锣攘臂,以逐都昌为辞……”又由于马德山平时早就进行煽动,造谣说:“现在都昌人又欺侮我们乐平人了。”因而,乐平人怒火中烧,兵分两路,一路从莲花塘翻过小山,另一路从东门头经后山亭(现龙珠阁大街),包抄都昌会馆,一进入会馆,见人就杀,一下子杀了好几个都昌人。(也有人说,未杀人。)演戏与看戏的人惊惶失措,潮水般从会馆中涌出来,仓皇逃命。乐平人的队伍中有人说:“烧掉都昌会馆!”于是有人弄来了几箱煤油,泼到都昌会馆戏台上,刹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都昌会馆的戏台不久化为灰烬。烧了都昌会馆,乐平人的队伍才撤回了里村。
都昌人见会馆被乐平人烧了,还杀了人,认为是奇耻大辱,旅镇各姓的都昌人紧急聚会,群情激愤,怒潮澎湃,杀猪分肉,磨刀霍霍,要和乐平人大拼一场,有人提出要去烧饶州会馆“还礼”,会首不同意,说:“饶州会馆是饶州七县的,烧了它,将来还想回家吗?要烧,先让我走了再烧。”因此,众人才未去烧。当天晚上(十三日),便有都昌人持刀背枪,从杨家坞经云锦庵(现火车站西),走小路摸到里村前街树行里,鸣枪烧屋。烧了前街,又翻过方家山(现里村电厂)到里村后街放火,据说被烧房屋上百幢,双方伤亡上百人。
第二天(十四日)都昌人一方面派代表到市政公署要求市长王尹西立即惩办祸首,一方面大批持刀荷矛的都昌人游街示威。同时,都、乐双方开始互相“钓蛤蟆”(在路上抓住个别杀死);各有伤亡。在猪婆山岭(现景德镇饭店、新华书店附近)饶河班的几个演员,都是有功夫的,拦住了好几个都昌人在杀,已经杀了好几个,其中有个打大锣的麻子,功夫特别好,他一人就捅倒了两、三个。以后,这个打大锣的麻子也被都昌人“钓蛤蟆”杀死在马鞍山刺芭垅里。十四日晚上,都昌人又从罗家坞(现里村公路大桥--新桥一带)、八卦山包抄后街大器匣钵厂一带,放火烧了好多幢房子。与此同时,乐平人也烧了陶王庙的都昌人的几幢房屋。此后,面对面的大规模的相杀虽未发生,而“钓蛤蟆”则越来越多。在三宝蓬、银坑坞,和通往都昌必经之路的龙塘山,均有不知景德镇发生了械斗的都昌人在路上来往,乐平人在各条路上设了卡。在靠近乐平人聚居的樊家井附近的街口、弄巷,也有拿着大刀、梭标的乐平人,他们一碰上都昌人,不论男女老少,看见就杀。同样,也有拿武器的都昌人在街上巡走,遇见乐平人,也要杀掉。那段日子,路上常看见“钓蛤蟆”杀死的都乐双方的人。在里村,有个做桶匠的,挑着担子从湖田往镇上来,刚要过河,警戒的乐平人一问是都昌人,便一刀杀死。在三宝蓬、银坑坞也有做手艺和小贩的都昌人被杀死在路上,龙塘山一带,被杀的过路的都昌人有十多个。个别不知情路过的,声称不是都昌人,或装作哑巴,不开口说话,才平安到了镇。镇上马鞍山,社公庙一带,也有被都昌人杀死的乐平人。那时候,路上极少行人,其他如:徽州、婺源、抚州、南昌、丰城等籍贯的人,没有要事不上街,有的在门上贴上“南昌叶宅”、“丰城李寓”、“徽州陈室”等字样,避免误杀误烧。据说,乐平县城里有二百多个做手艺、做生意的都昌人,全被乐平人抓住要杀,此事被县长(一说县长姓林,一说县长名李正芳)知道后,就派人去说:“不要杀,统统交给县政府枪毙。”这二百多都昌人被县政府关进班房里,械斗结束后,县长把他们全放了,这才知道县长原来是保他们。
械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由剑拔弩张各转入守势。当时两面派的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派参谋傅作霖(云南人,国民党右派)率领一营宪兵来镇恢复社会秩序,又派了刚从吉安县长卸任下来的周庭藩(湖南人,交叉党员)作为省政府的特派员,他同时带有中共江西省委介绍信,也是中共省委的特派员,一同前来调解。由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又居统治地位,而当时的浮梁县长林抚民早就给省政府有报告都乐械斗的密电,密电指控“景德镇共产党猖獗”,他们把械斗嫁祸共产党,说“共产党在景德镇疯狂制造人民相杀。”恶毒地造谣中伤。傅作霖等右派来镇不追究马德山组织假农会的前因后果,却抓住里村焚屋百余幢、死伤上百人,其中有少数失去控制的工人纠察队等革命武装中的都昌籍队员参加了械斗这一点大做文章,决定解散工人纠察队等革命武装,由宪兵营收缴工人纠察队等三支革命武装组织的枪支,并将革命武装的负责人向义、陈铭珍定为祸首缉拿(后经共产党组织安排逃脱),没收陈铭珍财产赔偿里村损失。又撤销了景德镇市政公署,改组了国民党市党部,朱培德派亲信周钦贤来浮梁任县长,镇上政权被反动派掌握,猖狂一时。他们就这样疯狂地打击革命力量,一场惊心动魄的惨案,经各方斡旋,以在太白园(现二中校园)召开亲善大会言和而告终。
戏班藏红军 1927年秋,石金榜带《江西同乐》戏班从浮梁北部昌江上游坐船前往景德镇,人与戏箱分别坐放在九只运窑柴的鸭尾船中,途中船遇滩搁浅不能走,晚上,忽然来了两个穿便衣、打裹腿、背上插把马刀的人,开始以为是强盗,吓得惊惊颤。可是那两人来到船上后,不仅不动一样东西,而且说话和气,还问寒问苦,说:“现在很苦,将来会好的。”与石金榜谈得十分投机,一直谈到拂晓鸡叫。第二天晚上,他俩又来了,还带了油、盐、少量的肉,又与石深谈,并拿出两本用兰士林布包的书,送给石,并交代说:“这两本书你仔细看看,但不能给别人看,如果信得过的人,可以讲书上的道理给他们听……”。石金榜一直珍藏着这两本书。
后来他们辗转演出,第二年六月到了祁门芦溪演出时,忽然发现许多国民党的军队追赶三个人,这三个人跑到台下,钻进看戏的人群,其中有一个突然窜到台上,石金榜见状,赶忙拿出一件龙套衣替那人穿上,又顺手将一顶龙套帽罩在那人头上,随即又跑到“九龙口”(即台前)招呼大家好好看戏,不要乱动。只见追赶的军队,过了一帮又一帮,幸好未发现。完戏后,石金榜又给他穿上围裙,扮作大师傅,在厨房里烧火,那人说:“师傅,去年秋天,有人送过你两本书吗?”石这才认出,原来这正是其中之一的送书人,那人叮嘱说:书千万别丢了。过了两天,石金榜趁有人送葬时,将那人送到了浮梁江村。临别时,那人十分感激,说他是乐平与弋阳交界的弋阳人。
后来,在波阳演出时,有人说石藏了共产党的书,到戏班的船上来搜查,闻讯后,石金榜与老婆急匆匆将那书埋在河边的沙滩上,搜查过后第二天再去找时,却一直未找到。
戏班敲锣万人惊 抗日战争年代,日寇经常派飞机到景德镇来轰炸。一有空袭,景德镇往往鸣警报或鸣锣,通知市民赶快躲避,以免伤亡。有一次,有个戏班到景德镇,为了扩大宣传影响,便让一些子弟穿着戏装,鸣锣游街。谁知上街鸣锣不久,市民误以为日寇飞机要来轰炸,一时飞奔逃亡,前边街上的人一跑,后边街上的人紧跟,顷刻间,大街小巷到处是惊惶逃命的人群,游街的戏班子弟也一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待到弄清真相,才知虚惊一场。
“长寿寺”戏出有因 景德镇市郊浮梁县寿安乡平旺村,有个狮子崖,高十余丈,崖上有大庙的遗址,庙基和庙门前旗墩尚在,崖下有一大洞,上穿崖顶,平深二、三里,地势十分奇特险要。乡里人都说这狮子崖,是一出戏的发生地。
许多人都知道《长寿寺》这出戏,京剧、赣剧都演过。剧情写一个恶棍伪装善僧,潜在长寿寺内,在拜坛上巧设机关,遇有年轻貌美的妇女前来拜佛,这个恶和尚立刻拨动机关,拜坛向下陷落,妇女即被带进暗室,惨遭淫僧蹂躏,求救无门。受害的年轻妇女,难以计数。有一年春,一位江湖侠客的妹妹也来此庙拜佛,亦陷于暗室,正万分危急之时,侠客闻知,即扮成一个卖花女打入虎穴,经过一番惊险较量,终于杀了这个恶和尚,救出了妹妹和许多被禁锢的女子,这座庙也被愤怒的乡民们捣毁了。
乡里人传说,这个除暴安民和反封建迷信的戏,演的就是宋朝时狮子崖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崖上庙的遗址就是当年的长寿寺,崖下横竖皆通的大洞,就是地下暗室,当年真不知有多少被害的妇女在这洞中呼天唤地呢!这里的恶和尚被除大快人心,世人们就把这事编成戏来演。
老郎神的来历 传说唐王演戏,宫娥彩女扮好了妆,准备登场,但锣鼓却不知怎么打,尚在襁褓中只有两岁的小太子见许多人将要粉墨登场,便高兴地拍起手来,这手一拍,锣鼓便打起来了,戏也开演了。唐王高兴地说:“看来还要拜你为师。”于是唐王便对小太子拜了一拜,谁知皇帝一拜,太子便死了。后来,唐王便封太子为“老郎神”。因而,饶河戏等戏班供奉的老郎菩萨有的是小生打扮,戴紫金冠,着皇袍,放在木头雕的神龛内。
少年司鼓奇才 浮梁九龙山的石鼓村,过去组织戏班演戏,出了个司鼓的奇才少年。这个少年只有十二岁,由于家乡人喜欢戏曲,他从小受到熏陶,爱看戏演戏,深谙戏路锣鼓经,十二岁便是一个好打鼓佬。当时他个头小,鼓架高,脚下还要垫东西。有次演出,演大花面的演员瞧不起他,故意捣蛋,演唱时,手一扬,把鼓架子也撞翻了,但这个小打鼓佬,马上把鼓与架子扶好,抓起鼓槌子,还赶上了这个演员演唱的鼓点子,看戏的观众,无不叫好。
俊旦原来非美人 1943年夏,刘尧生、江腊里、段辉日的“三角班”,到都昌、鄱阳、星子、湖口等县交界的地区演戏,有时在星子的鞋山演出,有时在鄱阳的牢山或新屋里唱唱,迫不得已时,就去平风河为南来北往的水客演“讨彩戏”。演“讨彩戏”一般也讨不到多少钱,有一次却例外,他们演出《蔡鸣凤辞店》,小旦江腊里扮相俊美,那婀娜多姿的身材,频送秋波的眼神,妩媚动人的表演,把观众都吸引住了,湖北来的水客都为之倾倒。当段辉日捧着托盘向商人讨彩钱时,不一会儿就获得银元、角子、铜钱一大盘,未带钱来的商人还摘下自己的礼帽抵押,事后换彩钱。其中有一位商人见江腊里长得俊美,竟提出要把他带到湖北去,刘尧生幽默地说:“我们是演夫妻的,你要把他带走,岂不拆散了我们一对?”这时,段辉日把江腊里的头面揭了,脸上的彩抹了,一个漂亮的小旦转眼成了黑脸的男子汉,在场的观众笑得前俯后仰,那个湖北商人也顿时目瞪口呆。
苦练三九不畏寒 著名京剧武生刘五立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原是郎舅,从小一起学艺,刘五立九岁时,曾与周信芳一同拜小王桂卿的爷爷--张朝奉为师。他俩从小学艺就十分刻苦,常常清早到上海的郊外田野里练功吊嗓,春去冬来都不间断,三九严寒的天气仍然练得汗流如注,经常棉裤都能拧出水来,其刻苦程度可想而知。
著名赣剧文武小生彭德才,从小学艺也非常刻苦,长期坚持苦练基本功,即使是三九严寒,积雪盈尺的早上也不间歇,他在雪地上将雪扫开一圆晒箩的面积,就在那狭窄的圆地上练翻跟斗,要翻到全身衣服脱光,仅剩一条裤衩止。正因为如此,他后来的武戏一直演得很好。
不到火候不出台京剧著名演员刘五立传艺不保守,认真严要求。他教戏先要给徒弟、学生说戏,说戏内容包括:说剧情,说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说前辈艺术家、其他名演员怎么演,再说自己怎么演;说心得体会;说功架,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尔后再示范,一招一式,一丝不苟。有时一个出场、一个动作,就要求徒弟、学生反复练习十遍、二十遍,不厌其烦,严格要求,直到心领神会,符合要求为止。他教过的学生,不到火候,不合要求的,不让徒弟、学生出台演出。
水冷人心暖 1960年3月23日,景德镇市采茶剧团从福港乘船赴新平(浮梁旧城)演出途中,因风大浪急,船触礁石,舱破漏水。虽经众人脱以棉衣堵漏,奋力戽水排淹,仍无济于事。危急中,青年演员袁积健、王建国奋不顾身,脱衣下水,顶风破浪,泅渡过河求救。全船三十多人终于被石鼓大队船民驾舟援救脱险。当晚,正在景市昌南剧院演出的江西省评剧团干群闻讯后,携带棉衣、食品,午夜随市救援人员驱车赶到出事地点,营救慰问。次日,在省评剧团等为脱险归来的同行们举行的茶话会上,采茶剧团许多人热泪盈眶,纷纷发言,语不成声,整个茶话会充溢着戏曲工作者之间的关怀友爱之情,真是水冷人心暖。
“瓷工十二月歌”,瓷工生涯剧名点 旧社会吃“瓷业饭”的工人端的是泥饭碗,找事做真难似上青天。瓷工中流传一首“瓷工十二月歌”,借用赣剧剧名剧情,点出了瓷业工人的苦难生涯:正月机房教子,二月张生起程,三月山伯访友,四月四九问路,五月英雄聚会,六月夜访白袍,七月徐庶荐葛,八月游龙戏凤,九月夜打登州,十月金钱算命,十一月海螺蛳打瓜精,十二月四郎探母。
整首歌词内容概括了瓷业工人一年的生活:过了春节要到镇上找工做,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要攒劲做事,俭朴生活(教子)。“起程”上镇了,为了找个工作,便到处“访友”,打听工作(问路)。五月十三日,是关夫子生日,邀集几个知己,义结金兰,免受强人欺侮(英雄聚会)。六月天气炎热,夜晚上街荡路,工人有件白洋布褂子穿的都很少(夜访白袍)。七月是预定下半年工作的时候,当时行规,工人帮老板做工不能直接商谈,一定要经过介绍人,因而用三国戏《徐庶荐葛》的剧名,即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故称之为“徐庶荐葛”。八月是瓷业生产的旺季,瓷业有“七死八活九翻身”的说法。工人挣的工资多些,也有少数几个人去扮演下《游龙戏凤》中那个风流天子的角色。这些人到后来免不了债台高筑,到了十一月就只好学“海螺蛳打瓜精”--逃之夭夭了。九月是大翻身的月份,以前常言道:“吃了重阳酒,夜工不离手。”坯房里各脚位子上,都有一盏菜油灯,后来是一盏点煤油的鸭婆灯,所以瓷业工人风趣地说:这是“夜打登州”。十月天气渐渐冷了,受季节影响,渐渐做不了多少事了,因而便“金钱算命”,看过年总共有多少找账。十二月瓷业坯房、窑厂全部歇手停工,常言说得好:“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瓷工们都要回都昌、抚州等乡下家中过春节了,因而,用《四郎探母》这个剧名来形容,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这首歌词不仅点出了瓷工过去的苦难生涯,也生动地反映了瓷工与戏剧的密切关系。
“哑巴子开台”的来历 过去看赣剧常有人戏言:“哑巴子开台。”因赣剧(饶河戏)一般演出(注)常为打完闹台锣鼓后,即是演“三跳”:跳加官、跳财神、跳魁星,再报台演出。(一般一夜演出一个正本,三个单折,约三个多小时。)
演“三跳”都是光演不讲话,所以叫哑巴子开台,如:跳加官,随着音乐节奏,跳加官者(戴面具,俗称戴戏脸壳,戴丞相帽,穿大红袍),走到舞台中间,将手中三折叠的条幅抖开,即依次显出三行字:“加官进爵,天官赐福,指日高升。”其来历据传说是:唐王梦游月宫,看见演戏,醒后即要宫中也演戏,并要众大臣参加,首先要丞相魏征演,魏征不好意思不愿演,唐王就叫他戴面具第一个演出,他无奈只得首演,但又不好意思讲话,所以成了哑巴子开台。跳财神与跳魁星,演员也不讲话,只是演跳魁星,由台内正生念:“魁星到华堂,提笔写文章,……”等四言八句。
有时,有某位官人观戏,当戏演到某场或一半时,中途也停下来,应东家或官人本人要求,演跳加官,在抖开的条幅中加某位官人姓名,指名道姓其“指日高升”,那位官人则要给戏班“打彩”(包红纸包),戏班得了红纸包,可大家平分。
(注:原戏班演出习俗,有“亮台”条,所述演出次序系指连续演出几天的,故隆重繁复,此处所述,系指一般性演出次序。)
喜神菩萨的来历 戏班盔头箱内有个作导具的娃娃头菩萨,戏班称为喜神菩萨,其来历传说是:唐王叫人在宫中演戏,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小太子在打开的戏箱旁观戏,也看得很入神,但小太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摔进戏箱内,箱盖也正好因小太子摔跤,自动关上了,谁也没有注意到。演完戏后找太子,才发现小太子闷死在箱内,于是唐王便封小太子为喜神菩萨。
挨门戏的来历 传说过去浮梁县东北乡瑶里,有个蔴丛大王,是画龙点睛的九头鸟下凡作孽。他占山为王,鱼肉百姓,横行霸道。浮梁东北乡瑶里、鹅湖一带的钱粮税捐,要尽数孝敬给他,而官府又要去征收,因而老百姓苦不堪言,更有甚者,当地凡有人新婚,新娘子必须先侍奉他三夜,所以群众莫不切齿痛恨。
官府虽曾多次派兵征剿,无奈蔴丛大王占据的山寨地势险要,加上他武功高强,喽罗强悍善战,所以一直未能剿灭。后来,朝延派来了蓝葵将军前往征剿,这个蓝葵将军不仅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韬略,还很有文才,十分喜爱戏曲。他有个妹妹蓝英,亦是巾帼英豪。这次他领兵来到浮梁,便先找部下商议良策,经反复计议,终于密订计谋。
其时,蔴丛大王做寿,大肆庆贺。蓝将军得此信息,求之不得。当蔴丛大王派人要请戏班时,蓝将军即差人主动接洽,按时送去戏班。
蔴丛大王做寿那天,大摆酒宴,各方庆贺,热闹非凡。晚上演戏,锣鼓喧天,蔴丛大王一伙喝得酒醉薰薰,在前呼后拥下,坐在那里看戏。剧情步步发展,动情处,蔴丛大王看得津津有味;诙谐处,他开怀大笑;武打紧张处,扣人心弦。正当蔴丛大王看得神痴志迷时,倏然间,台上兵将,飞身而下,真刀真枪地对蔴丛大王动起手来,蔴丛大王等一伙尚且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就刀枪剑戟一齐下,呜呼哀哉人头落了地。原来戏班跑龙套的子弟,全是蓝葵将军及其部下扮演,好在当时戏班武打演出,又用的是真刀真枪,此时戏班子弟亦助阵参战,个个奋勇当先。
且说蓝将军猛挥刀砍去了蔴丛大王的头颅,谁知头颅刚砍下,一瞬间,身躯上又长出一颗,蔴丛大王神志骤醒,迎战蓝将军,你来我往,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蓝将军使出浑身解数,酣战不休,最后使出杀手锏--祖传八卦刀绝招,连连向蔴丛大王头颅砍去,又谁知砍下一颗头颅,霎时又长一颗,砍几颗,长几颗……原来蔴丛大王的真身是天上九头鸟,是不怕砍头的。正当蓝将军感到棘手无策的危难之际,蓝英姑娘忙从胯下扯出马片布(月经布),当蓝将军再挥刀砍下其头颅时,蓝英忙将马片布裹住其颈部,秽其元气,这才使之立刻毙地,众喽罗也死得七零八落,余者见大王呜呼,纷纷跪地投降。
蓝葵将军征剿有功,受到朝廷嘉奖,并着他长驻浮梁景德镇,永保当地平安,嗣后,蓝将军子孙繁盛,在景德镇半边街曾建有蓝家祠堂。
戏班因协助征剿蔴丛大王有功,于是,蓝将军会同官府下令:今后,凡戏班下乡演出,戏班外班头下了写戏的帖子,各乡各村都要挨次接待演出。若确有原因不便接,也要派人写帖,并要包回箱钱,打点戏班。戏班每到一村,即使不演出,也要招待一宿两餐。(即安排住一夜,供两餐饭)故而,将戏班下乡演出称为演挨门戏,有的人也称戏班为挨门班。此民俗不仅浮梁县四乡相沿成习,还延扩到浮梁与波阳、浮梁与乐平、婺源等交界处的广大乡村。
混天麻仂造了反 戏子吃了豹子胆 清朝光绪年间,饶河戏新生班有个唱二花面的戏子,绰号混天麻仂(麻子),大名夏廷宜,是乐平县睦乐村人,混天麻仂造了反,戏子吃了豹子胆的轶闻传说还真不少。
混天麻仂从小就是个非凡的人,由于他的家紧靠有名的巁居山,有人说他很小的时候,真的吃过豹子胆,所以生得豹头如斗,眼似铜铃,虎臂熊腰,声若洪钟,力大如牛。自幼好舞枪弄棒,懂得一些拳脚功夫。他曾在乐平与景德镇交界的牛角岭拜师(一说在涌山桥头)。说起他寻师习武,却有一段趣闻:他早就听人讲牛角岭有位武艺高强的武师,于是便同结义兄弟友胜一同前往寻访,到了那里,遍访不遇,后来,有人说大路口有个卖蔴滋果的老人有一手,混天与友胜走去一看,老人慈眉善目,一副老实相,一点也不起眼,混天将信将疑,决意要试试老人功夫,便上前要买蔴滋果,他左挑右拣,做好的都不要,把那些蔴滋果丢了遍地,偏要老人手中正做的大蔴滋。当混天伸手要抓时,老人轻轻一挥手,不知怎么的,竟将混天抛出一丈多远,混天这才尝到了老人的厉害,忙爬起来,与友胜一道跪在老人面前认错拜师。尔后,他俩跟着师傅勤学苦练,终于都能飞檐走壁,身手不凡,而混天功夫尤强,善使单、双刀。那友胜年龄稍长,见识广心眼细,初见面时,师傅制服混天的一招,他旁观者清,竟偷学到手,成了绝招,论功夫虽不及混天,但若交手使绝招,混天必摔倒,由于他又是兄长,从此混天对友胜言听计从,尊重有加。
混天十八岁在太子班学艺,由于武功高强,就小有名气,后到饶河戏新生班,老同乐班唱二花,逐渐名闻遐迩,不仅赣东北,还远播到安徽休宁。有一次,东家老板刻薄,接他们戏班演出,招待不周,混天有气,上台演武戏,“蹬蹬”几脚,就把几块搭好的台板踩断了,他骂道:“这样的‘鸟台’,还演么仂戏!”东家忙赔小心厚待,重新搭好台才演。自此,每逢接混天的戏班,要搭草台,人们都要特意加厚台板,优厚接待。
他力大如牛,也确实不假,据说他单手能举起百多斤的禾斛。有一回,有伙作田的后生,故意想要试试混天的力气,就在戏班过把(转移演出点)时,正割早禾,后生们把个装了一半湿谷的禾斛,拖在混天要经过的田塍小路上,混天走来,见禾斛挡住去路,两旁都是水田,混天又穿了水袜鞋子,后边还有推土车运戏箱的一伙人,便叫把禾斛拖开,那伙后生讲:“混天师,非是我们不拖,实在拖不动了”。混天吼道:“你们这群饭桶!”说罢,俯身双手握住禾斛一角,运足力气提起,脚下一转,禾斛便从混天身前挪到了身旁,那禾斛还装有一半湿谷,若无千斤之力,要提起挪动,谈何容易,在场人无不咋舌!
混天唱二花,常演李逵、张飞、单雄信等角色,受到戏中人物熏陶,因而秉性刚强,疾恶如仇,常常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平时,兄弟好友相聚,他常一手持筷子,一手拿瓷碟,击节而歌。他最爱唱的拿手戏是《锁五龙》(《斩雄信》),每每唱到“一人拼命万人抖,不杀唐童不回头”时,慷慨激昂,震人心魄。后来,他加入了兄弟结义式的鞭刚会,并当了首领。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乐平遭水灾,由于清庭腐败,洋人横行,官府不仅不安抚赈灾,还要雪上加霜,决定将青靛(染料)增加捐税。乐平青靛早年名扬中外,系主要土特产之一,每年大宗远销外地,也是乐平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突然增税,且又是灾年,农民痛苦不堪。同时,县城有个劣绅汪寿田,又从景德镇请来法国神父传教布道,花七千鹰洋买下东门街几十幢民房,以便拆建教堂,但房款全部被汪寿田私吞,拆迁户一无所得,并且无家可归,其中有个汪寡妇,含悲忍愤地在观音阁上上吊自杀,这一件件不平事,深深激愤了富有正义感的夏混天。其时乐平西乡(今镇桥乡一带)的厘金卡正在征收追加的靛捐,适逢混天的戏班正在西乡演出,他愤怒地说:“这事出在西乡,若在我北乡,早叫大家进城去问罪!”这一说,无异于火上浇油,众义愤填膺,六月初九日至十一,夏混天同鞭刚会成员,结义兄弟方友胜、盛智义、盛智炎、王家益等,还有西乡维新派举人徐凤钧,率领梨园子弟与西乡农民进县城“迎刀”(即抬刀游行),抗捐示威。一路上,见官府卡子就打,什么厘金卡、盐卡、缉私卡,一扫而光,还击沉了护卡的两艘炮艇。击炮艇时,混天一马当先,扯断了船锚链,用那一截铁链带着锚头在手中挥舞,护卡艇的清兵一个个被打倒,余者吓得屁滚尿流,慌忙逃命。他们进城后,浩浩荡荡,冲击了统捐局,洋教堂,冲进县衙门,迫使知县假意答应免加靛捐与追查建教堂房产侵吞案。
饶州候补道朱子春闻报,慌忙领兵前来镇压,是夜派人到睦乐村抓人,夏混天突围逃出,便即刻会聚鞭刚会成员,集结了北乡、西北乡、东北乡三千多农民于七月十六日,再次进城,痛击官兵,杀死杀伤官军六十多人,他们焚烧了县衙门的清白堂,又跑去烧洋人的教堂。教堂的房子高,混天的武艺更高,据当年目击者说:夏混天口里叼着一洋铁桶煤油,双手腋下一边挟了一卷蔴垫(晒谷用的竹编垫子,可卷起。),一纵身就上了教堂围墙,再一纵身,又上了教堂屋顶,然后扔下蔴垫,浇上煤油一点火,他又飞身而下,霎时,就把教堂给烧了。同时,开监释放了七十多名受苦受难的穷人囚犯。那朱子春狼狈不堪,吓得躲进酱园的酱缸之中才逃脱。
夏混天索性树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组织起义军,四方义士纷纷云集来投,并尊他为“混天大王”。此一举,撼动了乐平天地,震惊了中外,朝野惊呼,京、津、沪的报刊,也大呼小叫,如《中外日报》、《大公报》、《时报》、《东方杂志》等,一面纷纷报道义军消息,一面诚惶诚恐地哀叹:“内忧外患并起”,说夏廷宜抗捐造反“酿成巨案”,“声势汹涌”,“若不早图,势成滋蔓,后果不堪设想”等等,连英国的《泰悟士报》也刊载了夏混天造反的消息。法国驻沪总领事手忙脚乱,立即派兵舰开进鄱阳湖壮胆,同时威胁清庭,并向江西巡抚恫吓,光绪皇帝闻奏亦大惊,迅速降旨,敕令弹压,派九江道瑞澂领兵千余人,日夜兼程,赶来“围剿”,并陆续抽拨常备各军,水师炮船驰往乐平。
瑞澂兵临乐平后,义军因叛徒出卖失利,夏混天率众于八月初九主动转移到乐、婺边境,在巁居山的半山庙建立了根据地,他们团结与组织附近的农民,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壮大了队伍。
过了三年(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097年),九月初一日,夏混天率领数万义军下山,再攻乐平。初二日,在鸬鹚埠捣毁了厘金卡。初三日,义军夜宿接竹渡,因失于粗疏,被混入的奸细将土铳的铳管和火眼灌满了菜油和水。次日,义军行至城郊欧家圹时,遭官兵伏击,义军武器失灵,火铳打不响,伤亡惨重,夏混天怒不可遏,挥舞大刀,直冲敌阵,终因寡不敌众,中弹倒地,然而,虎伤不倒威,仍奋然跃起,又中数弹,终于壮烈牺牲,起义失败。混天的妻子被迫改嫁,年仅十二岁与七岁的幼儿,亦惨死狱中。
由于人们对正义的向往与追求,后来有不少传说:说那枭首示众的,是个假混天的首级,真正的夏混天并没有死,他当时撤退后,藏匿民间,隐姓埋名,已经远走高飞,到时,他还会回来领着大家起义造反的。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