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班规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34
颗粒名称:
(二)班规习俗
分类号:
J825
页数:
6
页码:
325-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班规习俗方面的内容,包含了供奉祖师爷,出红台,破台,旧时女人不能上台等。
关键词:
演出
戏曲
习俗
内容
学艺期间,师傅给学徒做一套洋布衣服。学徒期满,给师傅买钉鞋一双,雨伞一把,脸巾一条。另外三时三节还要给师傅送礼。
练功学艺 凌晨天不亮,起床扎腰,光身赤足,蹩住一股尿上野坂练功一个时辰(约两小时),练得尿散汗流。日复一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可间歇。白天学戏,师傅口传身教,按行当教戏。学高腔、昆腔,发给本子,照本子学,学乱弹腔,就跟着师傅唱。学身段步法,师傅前行示范,徒弟随后模仿,一段一段地学,然后连起来,叫“串戏”。
出红台 学徒首次登台演出,叫出红台,当晚完戏,村里亲戚为学徒放鞭炮,披红挂彩(将红布披在学徒身上,富有人家有给学徒披绸缎呢毛料的,有的还将钞票缝在布料上。)表示祝贺。
破台 旧日新戏台落成,第一次演出必须破台。分大破台,小破台两种:
大破台:戏台中间立一老郎菩萨像,前遮幔帐,两边挂刀、剑与弓箭(箭在弦,对台下),由小花脸扮鲁班,点香三根插老郎神位前,再卷纸燃烟,四门薰遍,曰“打火”。接着,“鲁班”以尺量台,每量五下则用斧对空朝下劈两三下,然后捉一事先备好之公鸡,掐破鸡冠,以血涂老郎神、喜神菩萨(当作娃娃的道具)、戏箱、艺人(多涂跟在身边的艺人子女眉心),又令艺人扮杨令官(花脸扮)、韦陀(小生扮)出台,二神钢鞭(道具)上卷了鞭炮,杨令官跳跃作开霸状,与韦陀分立台中椅子上,(杨令官居右,韦陀居左),后又走到台前摆好的八字形两排瓦上。吹锁呐后,观音缓缓出台,坐台,口中念念有词(内容约为:XX处做花园有红、黑二煞作乱,必将此二煞驱逐出境。)言讫,韦陀趋前领旨,径往后台。(也有的不出观音)。须臾,便有红、黑二煞(老旦、正旦扮)冲出,韦陀、杨令官随后追赶,将二煞逐下戏台。(实际上,是保护扮红、黑二煞的演员,免遭群众乱打。)继而鲁班杀鸡(不杀死),血洒黄裱纸,再把鸡头扭翅下置台上,取鞭炮对准鸡身鸣放,鸡受惊乱跳,跳得越高越好。最后艺人们庄严虔诚地拜过老郎菩萨,才能各自扮戏(化妆),打起闹台开始做戏。
小破台:大破台中除去扮杨令官、韦陀、观音、赶红、黑煞等内容,余称“打剪神”。小破台只需“打剪神”,不赶煞。
旧时女人不能上台旧时女人不能上台,否则惊了老郎菩萨,也要打剪神。公鸡由该女人出,事毕,鸡归小花脸吃,其他艺人可以向小花脸讨吃两块,称“打锡碗”。早期,即使是戏班驮梁角色的老婆,也不准上台,但她可以随丈夫,在把下(演出点临时住处)生活,一年至多只能两个月。此规矩后来逐渐被突破,因戏班后来已有了女演员演戏,必须得上戏台。戏班后来驮梁角的老婆也能长年跟随戏班生活。
化妆 旧时化妆,先由小花脸(小丑)以毛笔沾油彩洒在自己脸上作为通知,其余角色方可开始化妆,旧称“扮戏”,又称“开相”。
有的戏班每到一个演出点,演出的第一天晚上,演员化妆前,须先由驮梁的小花脸,用三支笔在化妆用的水粉中搅拌,尔后,往墙壁上洒去,这叫“发笔”,为的是驱鬼避邪,发笔之后,其他演员才能化妆。
亮台 戏班(剧团)每到一个演出点,开始演戏前,先由武场敲锣打鼓,称“闹台”锣鼓,约十多分钟,再由文场(系弦乐)细吹细打“花闹台”曲牌,约半小时左右,意在吸引观众,并展示戏班文、武场的班底。接着是出天官,也称“打天官”,名班大班,可以出多种天官,如:文武天官、财神天官、霞龄天官、九老天官、龙凤天官、对花天官等。出何种天官,任由东家点定。有的还可以打八仙,(即:吕洞宾、何仙姑、兰采和、铁拐李等出场走一趟。)打天官可长可短,一般十多分钟到半小时左右,然后是戏班子弟大翻觔斗(能翻的都要出场翻)并配以紧锣密鼓一阵阵,动人心魄,进一步吸引观众,展示戏班武功实力的雄厚,再接着是演“三跳”,即: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并演“大封相”,约一个多小时,若演天光戏,可“马后”,放慢速度,演更长时间。
三跳取其升官、长寿、发财、之吉利,同时又亮出了戏班的大部分盔头、服装,显示了戏班的戏箱实底;而且,大封相、打天官都是吹工戏,显示了戏班的文场实力。上述演出,把戏班的底全亮出来了,故称“亮台”。亮台后,继由龙种头(头扎小黄巾)报台,报出当场演出的花戏名(即:正本戏名。报台后期多随时唤一生角演员报)这才开始演正戏。
打彩 有三种类型:(1)学徒出红台;(2)演吉庆戏;(3)悲剧演到落难逃荒,凄苦催人泪下时,观众扔钱上台。(也有流氓或不怀好意的人,故意用硬币打演员的)前两种情况或将红布披在艺人身上,或送衣料挂在台前,或将现钱缝在布上吊在台口,或用托盘装糖果香烟上台分给艺人,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同时放鞭炮。扔在台上的钱,配角演员、文武场乐手、后台管衣箱的人均可分得。
打香、参厨 每逢演谱戏,祠堂戏台下摆好了酒席,戏班演员要下台为吃酒的人敬酒,多为驮梁小旦或驮梁的小花脸敬,他们手托着披有绣花桌围的托盘,逐桌挨个敬酒,叫“打香”,被敬者要给赏钱,多少不论,有给银元的,也有给铜板、纸币的,多则一元,少则几毛乃至几分。这种钱是全戏班人分的。
晚上演出结束,白天“打香”的小旦、小花脸要到厨房给大师傅(伙伕)敬酒,慰问(讲点客气话),大师傅会热情接待,并以酒菜款待,然后,还要给演员一刀生猪肉,约四、五斤重,由小旦、小花脸分得,这叫“参厨”。
插花 花--是状元帽上的宫花和皇帝、官帽上的面牌花或旦角的绒花等,由盔头箱师傅保管。演戏时,东家、亲朋或台下达官乡绅等观众,认为某个演员演得好,便来到台上,向盔头师傅要了花后,将花插在某演员头上,完戏后按花朵多少,由插花者付钱,演员赏钱,向插花者打个千(行礼)表示感谢。
后台规矩 演出前,刀枪把子、戏服道具都按指定地方归置有序,不可乱动。(刀枪把子多数在上场门附近)后台戏箱,除小花脸外,其余人不许乱坐,按规矩:盔头箱只有大花脸、二花、小花脸能坐;官衣箱则花旦、老旦、小旦能坐;二衣箱,正生、小生、老生能坐。旦角绝不能坐盔头箱,尽管过去旦角多由男演员扮(二十年代才开始由女演员扮),但不管演得多红的旦角,也不能坐盔头箱。但后期此规矩不甚严。
按等级分“加官钱”饶河戏班等级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过去分“加官钱”(演《跳加官》,台下达官显贵,东家老板所赏赐的钱)由班主在后台的桌子、凳子、地上三个地方将钱放好,桌子上的钱,是驮梁的生、旦、净、未、丑拿的;凳子上的钱是二、三流演员或武戏头拿的;地上的钱,则是驮旗、跑龙套的和学徒拿的。
棗子钱 即今之工资。分棗子钱,先在总收入中除去五股:老板、内班头、外班头、戏箱、道具。此五股为固定金额,后两股是折旧费。余款按技艺高低分三等:四百分、三百分、二百分。九角头(老旦、正旦、小旦、老生、正生、小生、大花、二花、小花)享金较多,与五股头均等,跑龙套的最少,仅几十分。
请假 艺人有红白喜事需请假者,红喜事可准假三天,白喜事四天,曰:“红三黑四。”平时其他事务请假,务必在演出前赶回。
包账班与分账班 戏班分配制度有包账班与分账班之分。包账班,由班主或班头(老板)承包,与演员议定每年每月工资多少,到时发薪,淡季、旺季,生意好坏,演出收入多少均由包者负责,所以往往搞不好要赔本。过去戏子属下九流,戏班班头老板也地位低下,很少听说有发大财的(由富豪之家,自己办班或请人代办戏班是另回事)。有的班头(老板)下场很可悲,如:江西同乐班的原班头珍珠矮子,在祁门病故,竟无棺木安葬,而是用稻草一卷了事。
分账班,即共和性质的棗子班,是按棗子的多少来分钱的。驮梁角三百棗,二流角二百棗,武行头、龙套头五十棗左右,驮旗的,打下手跑龙套的,学徒的,二、三十棗不等。有些著名演员,班头怕他跳槽,到别的戏班去,故特殊照顾,给他包账,让他旱涝保收(不管生意好坏)得报酬。而按棗子分钱,则不固定,因棗子的比价,是按戏金收入来定的,并要扣除水粉胭脂等化妆品与戏箱租金等费用,余下分账。每票戏收入(一个演出点的戏金)有多有少,多时,棗子比价高,少时比价亦少。分账班与戏班的经济效益、演员的个人收入息息相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演职员人人为戏班尽力。
供饭与薄饭 有的戏班演出的茶饭,有供饭与薄饭两种。供饭是由请戏班演出的东家供给的;薄饭是戏班自己负责的。这两种茶饭,可按演戏的旺季与淡季而定。旺季,戏班吃供饭,饭前,班头将“烂牌”付给东家。烂牌用竹签制成,上写演员姓名。完戏后,农民持牌来到台下,呼唤牌上的名字,演员听到名字,便随着他去用膳。其中有几根客饭牌,专门用来招待戏班的家眷和客人,有时没有家眷和客人,则分给小偷与乞丐去吃,因为一则都是下九流,具有同情心;二则可以不被偷走戏班上的东西。淡季则是薄饭,全由戏班自己操办,由自带的伙伕烧饭。
生活 说话要注意忌讳,必要时使用江口(行话隐语),如:吃了几碗饭,应说“受了几仰老。”蚊帐就是房门,不可擅动。(戏班在把下住宿,往往挂一蚊帐,即为一户住宿)疲倦时,见他人蚊帐撩起半边,经许可方能借此半榻小憩片刻,切忌直卧。室内小便,尿随桶流,不许哗哗出声。
惩罚 凡违班规者,罚跪老郎菩萨面前认错,并鸣鞭炮,以示改过。重者有责打甚至逐出戏班的。
报台 赣剧饶河戏班旧时演出,多有报台戏俗,尤其是进门第一晚演出,必须报台。报台多在武场锣鼓“花闹台”演奏完,演过“打天官”、“三跳”、“大封相”后,即由一演员(多为三花未化妆前报,或由龙套头、生行演员)报,报台多有四言八句,如“天地为民风雨顺,君王有道臣奉君,世上一代传一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报戏名,如报:“登场者--高怀德”,观众即知道花戏(即正戏)演的是《万里侯》。遇有隆重演出,如打串台,报台的话则多了,多报:“一捧雪忠孝节义,二度梅杏元和番,三元坊断机教子,四国齐免动刀枪,五龙会彦章丧命,六国和封相耀祖,七星灯孔明拜斗,八卦图斗法显圣,九莲灯三王对审,十美图万古流传。”顺口报出不少剧目。
有的戏班,所报何人最先出台,必由此艺人结尾。有的戏班是连演几天后,在出门晚上,即最后一晚演完后,由花脸(多为大花或龙套头)扮关公拿把扫帚出来扫台,也要讲四言八句,如:“天皇在,地皇在,玉帝命我来扫台,一保风调雨顺,二保国泰民安”,又如“天灵灵,地灵灵,玉帝命我下凡尘,自从今时扫台后,太平无事得安宁。”等句,然后演出结束。
红不登台,绿不圆场 意思是着红衣的不轻易出场(不先出场),穿绿衣的不能结尾。由红衣者结尾有善终之好兆。(赣剧饶河戏在乐平部分地区演出习俗。)
十佬 旧日戏班,多具备十佬:打鼓佬、上手佬、下手佬、三手佬、大锣佬、小锣佬、茶把佬、官衣佬、盔头佬、二衣佬等。
戏箱打火 旧时戏班妥为保管收藏戏剧衣箱习俗。每年约农历五月戏班演完戏后,进入暑天六月,戏班大多要歇伏,戏子弟各自回家,休息约一个月左右。此时,班头则利用此空暇,将戏箱交由负责保管的官衣师傅打火。其打火的方法是:选择大的上有楼板,下有地板的房间,将戏箱中的戏衣、盔头等取出,摊放悬挂在搭好的架子上,架子下面,则用铁锅将木炭,炭中夹烧菖蒲兜等薰药,让热浪烟气,烘干衣物。使戏衣,盔头等不做汗气,且芳香四溢,不被虫蛀。一般要用火烘几天几夜,官衣师傅要经常注意火烛,掌握火候,以免不慎造成损失。此时班头,亦大都对官衣师傅以酒肉厚待,以期认真负责。
戏班一般每年歇伏时,都要将戏箱打一次火,也有的戏班,戏箱看得重,一年打两次火的,那是在冬天,春节前夕演出之暇(戏班大都演到腊月廿四,才停演回家过春节),将戏箱再打一次火。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