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演戏惯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33
颗粒名称:
(一)演戏惯例
分类号:
J825
页数:
9
页码:
317-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演戏惯例方面的内容,包含了行会戏,喜庆戏等。
关键词:
演出
戏曲
习俗
内容
行会戏也有人称为行色戏。景德镇瓷器行业有多种行会行规,俗称行色,行会戏十分流行。它的起始是做窑、烧窑者为了能烧造出好的瓷器而祈求陶神、窑神的庇佑,或事后酬答还愿所演的戏。如:柴窑(烧松柴)和槎窑(烧柴草)每年均要重新挛砌一次窑,完工后,要举行“暖窑神”庆祝活动,当晚要演饶河戏或请三角班(采茶戏)踩地戏。明代,这种戏多在师主庙等处演出,到清代,发展到从事瓷业生产以及经商的各个行帮都举行演出活动,演出地点多为庙宇、会馆,有的在空旷地带临时搭台。各行帮以他们信奉的神为精神支柱,以演戏为扭带,不仅在所信奉的神的诞辰日和重大活动日演戏,就是讼事输了,也要受到“罚戏”的处分。
湖北书院原存有同治年间的石碑一方,记载了重修会馆的情况以及同省人必须遵守的七条规则,其中有两条与行会戏有关。第四条称:“会馆演古酬神戏,务照旧章,不得溷争”。第六条称:“本省各客投行,仰行家栽捐票,不准以多报少,尤不准溷足迹骗损,如有等情,一经查出,照章三倍加罚,外罚戏全日”。
演戏的日期和次序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每年夏历三月十六日,由小器匣钵业在马鞍山下的云锦庵附近(今火车站附近)搭台首演:第一天为专售匣土户,第二天为小器匣钵厂道路众,第三天为小器匣户。其次是十八渡的窑砖山,再是风火仙的烧窑业,即柴窑的行会陶庆窑,槎窑的行会陶成窑,要等他们“酬神包日”演毕之后,各行业、各会馆方能开台。如大器匣钵业为四月十六日始演:第一天为都(昌)帮的大器匣钵厂道路众,第二天为饶(州)帮的大器匣钵厂道路众,第三天为大器匣户,第四天为抚(州)帮的大器匣钵道路众,地点均在新社公庙(今窑具厂)
这种戏的演出时间相当长,在太平盛世时,竟长达五个月之久。如装小器行业有“五府十八帮”,一帮演一天,从四月初一演到十八日,地点都在都昌会馆。都昌会馆有24大姓,一姓演一天,有“牛(姓)开台,马(姓)关门”之说。该会馆还有其他行帮演出,为了避免长时间排队,在关帝殿和许真君殿各建一座戏台,因而时常是两副戏班打对台,很是热闹。而饶州会馆每年五、六月份,要演一府七县同乡会的戏。抚州会馆也是如此,琢器业有七个子行业,工人中每个工种又组成一个行会,加上抚州所辖六县和其他行业,要从四月初一,一直演到八月三十日,所以,他们要“买”演出日期。南昌会馆、徽州会馆、苏湖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广肇会馆、湖北书院等亦是如此,当会馆请来家乡的戏班时,盛况更是空前。湖北书院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曾从湖北请来汉剧戏班演出了较长的时间,湖南会馆也曾请过湖南花鼓戏班来演出过。三十年代,自从吉安会馆始开营业性的国光大戏院(1936年)后,明星大戏院、中央大戏院、光华大戏院等相继诞生,非营业性的行会戏才逐步消失。但民国三十四年(1945),为庆祝抗战胜利,各行帮打破常规,纷纷请饶河班演戏,热闹了好一阵。
喜庆戏结婚多演《龙凤配》、《翠花缘》;生育满月多演《花园得子》;寿诞多演《满堂福》、《麻姑上寿》、《九锡宫》;做屋上樑多演《摇钱树》、《大解宝》等。
扬花每年元宵佳节,举行盛大灯会的节目之一,乐平马灯戏艺人浓彩艳服,手持花钵灯或马灯,先摆起“天下太平”四字,然后或合或分,且歌且舞,穿街过市(农村则于村内巡回往返)。此时夹道观看的亲友或两边商店老板便兴高采烈地向艺人打彩(扔钱、放鞭炮)。
修谱戏·攀华宗戏农村同姓修谱,多在下半年农闲季节。修谱大都相隔年限很长,或十多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修一届,因此,异常隆重热闹,设酒宴、请戏班,通宵达旦演出,或连续数天,甚至十天半个月演出的均有之。浮梁、乐平各地农村情况大同小异,如:乐平城郊邹家做戏四昼夜,戏台下设酒宴,吃流水桌(随到随吃,川流不息),长辈居首席,按辈分就坐;南港地区做戏十天,由谱局(负责安排处理有关修谱事宜的临时机构)按贺礼多寡,分二等酒席:贺礼最多的称“献席”,另赠一桌酒给其亲戚家;次者为“独席”,更次者为“限席”。台上艺人在通报贺礼人姓名时,给每人演《跳加官》一次,并下台敬酒,受酒者欣欣然,当即慷慨解囊,酬以彩金;墈上余家六人一席;洄田做戏四天,台下摆酒二十余桌,呈口字形,每席六人,按礼轻重分主次就坐,艺人每报一客名,跳加官一次,并鸣放一铳,受报名者赏戏班银圆二元。
演修谱戏,对戏班款待丰厚,每餐待以酒肉。乐平等地农村,开始演出的一天和离开前一天,每桌八人,除其他丰盛的菜肴外,还要给长约四、五寸,宽约二寸,厚约一寸的大块“天荤”(肥肉)、“地荤”(瘦肉)各一碗,演员吃不完,可以带走,也有有的地方好客,每天都有“天荤”、“地荤”款待的。谱戏往往接连演出,演员常可得猪肉几十斤。不修谱的年头,为了联络村外同宗的感情,也常演出攀华宗戏,大多由农村自办的太子班(又称儿科班,即学员班)演出,同样很隆重热闹。
谱戏·攀华宗戏,多演出《百忍图》、《满堂福》、《全家福》、《大解宝》等剧目,或由当地点戏演。
目莲戏演出过去(建国前),人们缺乏文化科学知识,迷信鬼神,如:发生人瘟(传染病流行)、畜瘟,就认为有鬼神作祟。一般情况下,请道士、和尚念经捉鬼、打蘸。严重时,为了表示虔诚隆重,则请戏班打目莲,即:演目莲戏。
饶河戏班能打目莲的,必是大班名班,演员要多,武功要好,而且连演七晚的戏文全是高腔(即弋阳腔),过去(约二十至四十年代)能演这种戏的只有老义洪、马老义洪、明经同乐、江兴同乐(贵溪班)和小京舞台等。
目莲戏名称《目莲救母》,大致内容是:胡员外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向菩萨许愿,得子以后吃斋拜佛。后来神赐其子,他安人(妻)刘氏又开杀戒又吃荤,于是阎王差牛头马面,将她捉到阴曹地府受苦,其子孝顺,到阴曹救母,最后阎王感其子孝顺开恩,令其重返阳世,合家团圆。其中有游十殿、上刀山、下油锅、过奈何桥、白无常、黑无常下台来“捉”鬼等等。
农村请戏班打目莲,有的地方要在离村较远的山坞里,用大瓦瓮或缸装几十斤油,里面安很粗的灯芯点灯,又在缸旁,将五根木头打进土里。戏班临演出前,要由几个花脸演员化妆成五藏菩萨,手握钢叉,村民敲锣打鼓送“菩萨”到山坞,然后,点上香烛祭拜,燃放鞭炮,“菩萨”即叫村民赶快回村,离得越远越好。村民们走后,扮菩萨的演员们,即将戏衣内藏的大竹筒取出,把大缸中的油灌竹筒(带回食用),但缸中留下的油,要估计点到第二天,又将打进土中的每个木桩拔出一、二寸,即返回村,“菩萨”回村后,才开始演戏。第二天演戏前,又要像头天一样。第二天村民到山坞,见油少了,木桩拔出了,就认为真的菩萨来了。便打桩添油,虔诚祭拜。扮菩萨的演员又催村民快走,便又来灌油,骗人。如是往复,连续七本的目莲戏,便要这样愚弄村民七天。
捉刘氏捉邪之谓。为演目莲戏之旧习。戏班新到一处,当地人说该地某处最邪,常闹鬼,要戏班捉鬼驱邪。戏班先于所谓最邪处围以囤皮,再于演出开台时,由一艺人(正旦)扮女妆(刘氏)混于台前观众中,(旧日乡村看戏,台前观众多坐条凳,有的一人坐一条凳,空出一截,“刘氏”乘人不备,坐于其旁,有经验者,邀人坐满条凳,不留空位。)又由二花扮成菩萨,五个下手扮成五藏,在台上耀武扬威一通后,“发现”刘氏,遂纵身下台将刘氏捉上台去“鞭打”,刘氏挣脱,跳台奔逃,菩萨和五藏神穷追不舍。先是刘氏白天看好地形,被追赶时便于逃脱,匿于隐蔽处。菩萨、五藏追至村界,不见刘氏,便走入囤皮,取出一竹罐,将公鸡头扭下置罐中,以红布扎口埋地下,周围钉木桩(约两指粗,长尺许)五根,令刘氏永远不能再来。
有的演“捉刘氏”是:目莲戏演了三、四夜之后,戏文演到刘氏大开杀戒大开荤,令人痛恨时,被五藏菩萨捉拿鞭笞,刘氏挣脱后逃下台,五藏菩萨等追赶,观众则用柳枝鞭打,刘氏前逃,戏班派一人带布袋紧随其后,刘氏奔逃时,见钱抓钱,见物抓物。观众知这天演“捉刘氏”,聚赌的,当小商贩的,都在案板或摊位头上,摆好一些钱,或油条、烧饼、包子等吃食,“刘氏”跑来,随手抓了钱物,就扔在紧随其后的拎布袋人的袋子里。追了一通,刘氏逃脱后,返回后台,其抓来的钱物(吃食),由戏班大家分得,“刘氏”可优厚多得部分。下台奔跑的“刘氏”,往往换由次要的旦角演员扮,使原扮刘氏的驮梁旦角,不至于太累,好继续演戏。
牌面戏也叫牌名戏,即商店挂招牌演戏。如:乐平县洄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每年做两次牌面戏:端阳、中秋各一次。戏金由商贾承担,按营业额大小分天、地、人、和四等,依等摊钱。地方富绅供艺人膳食,贫穷户负责接送戏箱;洺口演牌面戏戏金和供饭均由居住洺口的外姓人氏按商号大小分摊,以招待洺口许氏主姓。
赌戏旧时有的地方演赌戏,如:乐平县的洺口、戴村、南港、湾头五村尚盛赌戏(其他乡村亦有,较次),以致乐平南乡一带流传一句俗话:刘许董吴戴,赌博戏连台。
一般戏班不愿演赌戏,一是戏价低,二是怕抓赌而被封箱,多是淡季无人请时才去演。赌戏多由赌徒凑份子钱,由赌头出面请戏班,必演的剧目是《陈进七解宝》,其他剧目不论。演戏的目的是聚赌。
接风戏过去达官显贵偶而衣锦还乡时,当地宗族为荣宗耀祖,籍以炫耀并增强势力,往往请戏班演出接风戏,亲朋好友争往庆贺,亦热闹非凡。
天光戏乐平等地农村,历来有演天光戏的习俗,尤以县南几个乡为盛。每逢修谱、敬神,或其他喜庆,均要演天光戏。演三至四天戏的,演一夜天光戏;六天的演两夜;八天的演三夜;十天的演三至四夜,至今仍如此。戏班(剧团)进村前即已定好,通宵达旦尽管演,即使子夜以后,台下观众有时很少,仅几个人看戏或几个赌徒边赌钱边看戏(过去),戏班也要演到天亮,而且,不许马戏(删减),更不许停演,否则要罚戏,还要扣戏金。
打对台也叫“打串台”。以前有时两个以上的戏班,同时到一地演出,多为集市墟场开阔地,原有戏台不够,则搭草台,或全是搭草台,戏台呈一字形或八字形,如果是同时有三个戏班,则在八字形中再搭一个台,形成打擂比武局面。为了比蠃,戏班可以抢台口,三个台的,抢中间一个;两个台的,则抢靠近大路,周围宽敞的一个,以“先到为君”为规矩。戏班均各自拿出最好的戏,最好的演员演出,有的以武功见长,有的以唱工最胜,各以绝招,吸引观众。台下“打浪”(人头钻动,你挤我涌)热闹非凡。
打对台输了,中途不得离开,丑也要丑到底,这是长期沿袭的不成文的规矩;有时不分胜负,就坐下来交流技艺。打对台,实际上是过去的民间戏曲会演,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酬神应节戏旧时一年四季都有酬神应节的名目演戏。
正月:春节、元宵戏。(剧目多演出彩头戏,如:《满堂福》、《全家福》、《龙凤配》等。)
二月:花朝戏、土地公公、娘娘戏。[娘娘是以前儿童出天花种苗(即:种牛痘),请戏班演出敬天花娘娘。有的地方种苗前或种苗时做戏,有的地方出天花后做戏,由天花痊愈户开戏金并供子弟吃饭,也有由天花户或有儿童的人家(叫“种生”)摊派凑钱演戏的,剧目不拘,认为无碍娘娘神灵即可。]
三月:娘娘戏、行会戏,(景德镇市多在三月做娘娘戏。并于三月十六日开始做行会戏。)祭祖戏。(清明前后,多演出《陈大官祭祖》、《寿阳关》等剧目。)
四月:胡老爷等菩萨戏,暖窑神戏等。(乐平县涌山乡长源供奉当地的胡老爷菩萨。乐平县黎桥张家供奉当地的烂脚侍公……等,各地供奉的菩萨不尽相同。又如:景德镇市窑工供奉烧窑业祖师童宾,瓷工供奉师主赵慨等。演出剧目不拘,认为无碍于神灵皆可。)
五月:端午节戏、关王戏、划龙船戏、许真君戏、牌面戏。(剧目常演出《白蛇传》、《临江会》、《水擒庞德》等)。
六月:老郎菩萨生日戏(常演出《凤凰山》等),李老君戏、观音戏。(六月十九日演出《大香山》等剧目,自六月后,每月十九日,各地都有做观音戏的。)
七月:关公戏、周王菩萨戏、地藏王戏。
八月:许真君戏、观音戏、周公菩萨戏。关公张飞戏、开赌戏、中秋戏。(演出《嫦娥奔月》、《阴阳河》等剧目。)
九月:重阳戏、观音戏、周王菩萨戏、九皇戏。(乐平县南港九月做重阳戏,隆重纪念当地侍奉的李老爷,做戏九天,其中两个天光戏。乐平县浯口于十七或十八日开始做观音戏,历十五天,其中十九、二十三两日做天光戏。乐平镇十九日在观音阁戏台做观音生日戏,历三昼夜。景德镇市亦做观音戏,多演出《大香山》、《万寿图》等剧目。)
十月:花朝戏、李献忠戏、祭岳侍公戏、还愿戏、三仙戏、立冬戏、牌名戏。[乐平县鸬鹚埠乡韩家十三日演还愿戏(朱洪武封韩修为平浪王):乐平县坎上余家做立冬戏,1947年村中摆下近三百桌宴席,同姓华宗,女氏亲戚,头天来赶晚餐。]
十一月:祭祖戏、祭冬戏。
十二月:打会演赌戏,修谱戏。
(中秋以后,农事收割完毕,农闲时节,各地往往演目莲戏、或修谱戏、攀华宗戏等。)
酬神、应节、喜庆戏等忌讳:
(1)做娘娘戏,忌演三跳(魁星、加官、财神),盖因三跳角色都戴面具,俗以为于出天花不利,故忌演。
(2)做娘娘戏,忌演有娘娘受害或侮辱娘娘,不利娘娘的戏,如《龙凤剑》、《斩三妖》有贬妲己的表演,《司马师逼主》有不利娘娘的情节。
(3)忌演对东家不利的戏,如:乐平县镇桥乡李家村和华家村不睦,华家忌演《李三保打华府》:张姓东家忌演薛刚闹花灯(中有张天佐兄弟挨打)……等。
(4)马灯戏三角班,进把不演《山伯访友》,出把不演《蔡鸣凤辞店》。
(5)戏班在乡村演出,每到一村,要注意姓氏,不演忌讳戏。三角班、文词班或瓷偶戏等小戏班,以及坐唱班(串堂班),在城镇为东家作喜庆等演出,也一样得注意东家姓氏。如:曹姓忌《打鼓骂曹》、《捉放曹》;马姓忌《夜战马超》;陈姓忌《陈姑赶船》;严姓忌《打严嵩》;张姓忌《活捉三郎》等,总之忌演唱对东家本村、本姓不利的戏。
写戏 又称请班子。有两种写法:一是戏班的外班头(管外勤)四出联系,请人包戏多为戏班景况不佳,甚或坐把(未演);一是东家上门订戏,外班头出示戏折,上载剧目和九角头名及标价。整本戏一本四吊钱或两吊钱,折子戏一出两百文或一百文钱。一夜通常是一个整本带三折。东家往往专点名角和好戏,或剧中被颂扬的主角与本村同姓的戏,并定下演出时间,写好合同,双方签字,并打花押(手印)交外班头保存,称落关。手续完备,外班头给东家一件戏班里值钱的好戏服作定金,如有违约(误时或缺人),东家扣八成定金示罚,重者加倍,落关戏班由伙老提前通知艺人,准备前往演出,逾期未到者,罚戏金之八倍款示儆。若患重病不能演出,则抬往该地请东家面验,演完一把戏,东家交还戏服,付给戏金。每逢赌戏(东家以赌博抽头交付戏金),东家失利,可暂欠戏金,日后偿付。戏班不景气,或遇农忙,班头便率班外出攀华宗,对东家说:“先生,班子坐把,想到贵地打个秋风。”坐把是歇演,打秋风是混碗饭吃的意思。东家大都乐意接班。
接箱 东家派人派车,往接戏箱和行李来本地演出。过把时,小花脸先行,众人随后。
抢箱 未经写戏落关(即定案),将某地当晚完戏的戏班戏箱,强行抢来本地演出。
拦箱 强行截留途经本地的戏班戏箱在本地演出。戏班要求抢箱或拦箱的东家和下把写戏的东家协商解决,或由戏班向下把东家“回戏”(不演或推迟演期)。
送戏上门 建国后,剧团未经邀请,主动前往某地演出。建国初,专业剧团主动下乡作宣传演出,有时是一种无偿的义务演出,演员自运戏箱集体前往。后来演戏也送戏上门,但收演出费。乐平赣剧团的收费额从1956年日演一场收费15元,渐次加到八十年代一个包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演),收费300余元。景德镇市专业剧团(京、赣、越、采茶剧团),收费额1956年前后,每场收费约40元至60元,六十年代每场收费约80元至120元;后增加到150元至200元;八十年代每场收费约280元至360元左右。(小戏另加,约40元左右。)
六十年代初,景德镇市专业剧团的广大演职员,响应中央文化部学习“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号召,积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热心为群众服务,他们送戏到偏远山区,甚至深入到田头、地边,或一、二户人家的山旮旯里,为群众演出。
各剧团多分为二至三个演出队,下乡演出多的剧团如:市采茶剧团、赣剧团,有时一年多达三至四个月以上,少的也有上个月。他们除认真演好戏外,还主动帮军、烈属、五保户等群众做好事,如:背老人看戏、补套鞋、挑水等,成绩显著。京剧团率先制订、实行了“五不走”的纪律,即:借社员东西没还清不走,伙食费粮票没结清不走,地没扫干净不走,水没挑满缸不走,群众意见没征求不走。后来,各剧团均实行了这“五不走”的制度。深受各地群众的欢迎,有的群众激动地呼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有不少群众称剧团为“贴心剧团”。
马鞍山草台演开锣 戏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景德镇小器匣钵厂”(小器匣钵:系装瓶、壶类泥坯、烧炼成瓷器的园口平底、上下一般大的匣钵,装坯数量不一,有一只匣钵装一只坯的,也有装三、五只的,甚至装酒盅、调羹二、三十只的,经营小器匣钵业的多为饶州帮、抚州帮,都昌帮人很少。)与“子土户”(马鞍山出卖耐火匣钵土户之一种,三十年代已自行消亡)多在马鞍山下(约在今景德镇火车站北约100多米的通站路上)搭草台演开锣戏,大多演三天至四天,(多在下午或晚上演出),演戏时,要抬郑大元帅菩萨来看戏。
马鞍山下的罗家坞过去有幢郑王庙,(地址在今景德镇火车站北约200米处),是一间四面封墙,宽约三米,深约八米,面积仅二十四平方米的小庙,庙内神龛内木牌上书“皇帝万岁万万岁”,神龛外有两轿,轿内各坐着头戴帅帽,身穿铠甲,两手各执一板斧的菩萨,两轿菩萨大小一切相同,一轿是子土户供奉的,一轿是小器匣钵厂供奉的,都称郑大元帅。传说是最早挖匣钵土,发明做小器匣钵的师祖两兄弟。每当请大戏班搭草台演出,就要将两轿菩萨抬到看戏,演完戏后,又抬回庙中,演傀儡戏,则在庙门口演出。(也有人说不抬菩萨看戏,郑王庙于三十年代修铁路时被拆毁。)小器匣钵厂集会议事地点,在饶州会馆南面,朱家大屋对面的三间屋内,集会办酒宴则在饶州会馆内,多在每年的三月十八日。
马鞍山草台演开锣戏,过去都是写(聘请)饶河戏班,最早来演出的是老义洪班,后来,赛金同乐、千金同乐、毛俚班、明经同乐等名班和不少名角,如:花子小旦、余干佬小旦、都昌佬小生、腊里小生(郑瑞笙)、官保小生、杨家大花(贞妹师)、马家小丑(马火泉)、挂须面李同茂、老旦龚泰泉、二花李福东等,都曾在此处演出过《满堂福》、《碧莲洞》、《打銮驾》、《杀子报》、《万里侯》、《凤凰山》等剧目,还打过布(演“目莲戏”)。演出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年此处开锣戏演完后,景德镇其他各行业、各帮会、旅镇各地人氏,才能在各会馆、庙宇等戏台,开始陆续演戏。
此项习俗规矩,不知形成于何年月。景德镇素有民谚云:“学得艺好是匣钵厂里,出得世好是余坊里。”因景德镇匣钵厂工人与都昌籍余坊里(余姓大乡)人,都素以强悍而闻名,而且,瓷业生产中,泥坯必须用匣钵装着烧炼才能成瓷器,匣钵业处于扼咽喉的地位。过去,历代皇帝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烧、做瓷器,行行都行,唯有匣钵,仍需向匣户(老板)购买,传说以前给御窑厂做匣钵的匣厂门口,插着一面黄龙三角旗,推匣土的小土车上,也插一面三角黄龙小旗,车马官轿遇见,都要让道。给御窑厂挑匣钵的担子也一样,常横着扁担挑,行人赶紧退避让路。景德镇的行业,过去有最硬的九行头,但大、小器匣钵厂五帮和子土户,就占了六行头。历来匣钵厂工人打派头(罢工)也是有名的。民国初年,小器匣钵厂有个工人刘三千,领头为维护匣钵厂工人利益罢工,不怕挨打不怕死,传说他挨了官府三千板子也不低头,他说:“肉是你的,骨头是我的,打死了我,还有徒子徒孙。”终于取得胜利,他也得了个“刘三千”的大号。所以,长期以来,匣钵厂沿俗形成了不少优先规矩,如:全镇妓院的妓女,每年要给匣钵厂缴交花捐(每人一银元),赌场要交开销。匣钵厂的人无钱逛妓院,可打茶围(点曲叫妓女唱三折,但不打鼓只拉琴,不下门帘不住宿)等。匣厂工人肩上搭一条黄泥巴染黄的白布巾上街,行人也刮目相看,让道而行。因而,每年景德镇演戏,必须由匣钵厂在马鞍山草台开锣先演,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之一,直至三十年代,景德镇市开始出现了专营性的戏院,此项规矩才逐步破除。
大器匣钵厂演戏 景德镇市的大器匣钵厂旧时有三帮:“大器匣钵厂都帮道路众”(都昌帮);“大器匣钵厂抚帮道路众”(抚州帮):“大器匣钵厂饶帮道路众”(饶州帮)。每年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三帮的工人和匣户(老板)都要到新社公庙集会,办酒宴看戏并请客。客人有里村三街的绅士,工人和匣户也相互请三帮的总、副总老板(又叫管总)和头首。(工人首领,三帮均各有,一年选一届。)
十六日是都帮集会,当天全帮工人停产一天,都帮人多,故而除徒工外,都到庙里来集会,早晨吃便饭,中午和客人一样吃酒看戏;十七日是饶帮集会吃酒看戏,也停产一天,工人徒工都一样吃酒;十八日是三帮匣户集会请客;十九日是抚帮,工人徒工都到庙里吃酒看戏。酒席均很丰盛,是当时时兴的十盘八碟海参头的酒宴。三帮“坐公馆”(未上位)的师傅,届时不请自来,属哪帮就在哪帮吃酒看戏。新社公庙内约可摆十六桌酒,可边吃酒边看戏,多在下午与晚上演戏。历来演戏是写(聘请)饶河戏(赣剧)班到新社公庙戏台演戏。约1915年,官府怕闹事,县令陈安下令禁止演大班子(当时人演戏叫大班子),只允许演傀儡戏(有吊线的与手撑的两种)。1927年大革命时期,又演过大班子,不料当年发生“都乐械斗惨案”后,只好又请傀儡班演出了。
曾经有“明经同乐”等饶河戏班及女子班(信河班,因信河班女角较早,故称)等,还有不少名角来演出过《满堂福》、《四国齐》、《渔家乐》等剧目。
送娘娘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景德镇市东郊里村(多为菜农,也有瓷业工人等杂居)的小孩种牛痘,还是沿袭吹苗的遗风。有小孩种痘的人家,家里都要供奉“天花娘娘”,日夜香灯不息,早晚磕头礼拜,并用红纸写上“天客在堂”四个字贴在门外墙壁上。村子里要立娘娘坛,坛内供有纸扎的天花娘娘、金童、玉女、韦陀等神像,神像有人一样高,还有一只纸扎的白飞鹅,比真鹅还要大。全村公推三至五人当头首,负责送娘娘事务。其中推选一人负责日常工作,没有薪水的,并雇请一人侍候娘娘坛里的香灯。
同时,还要搭台演戏(当时,景德镇只准演傀儡戏,但唱饶河调(赣剧),剧目多为《满堂福》、《万里侯》等彩头戏),在戏台对面专搭一个棚子,每天开演前,就敲着“锵七当七,锵七当七……”的锣鼓,派专人把娘娘、金童、玉女、韦陀、大白鹅等接到棚子里来看戏。戏演完后,又要打着锣鼓送娘娘回坛。戏场中央,还要栽个四至五米高的木架,上扎一根横木,好象秋千架,演完戏以后,便在横木上吊花筒“放花”(焰火),使夜空瑰丽多彩,人人雀跃。
有钱的人家,在种牛痘前几个月,就请纸扎师傅来扎“挨系伞”。等到小孩的痘疮脱落时,就有人拿着一只约50公分长的纸船,敲着“冬冬锵,冬锵……”的锣鼓,到各家通知送娘娘的日期,各家都要给一把“茶叶米”(米里掺茶叶)。
送娘娘的一天,凡是前来参加的人以及挨系伞和抬阁等,都到演戏场上集中。看热闹的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们七嘴八舌地评论着,谁家的伞扎得好(好的挨系伞,有五层,五米多高,上面每层开八面门或六面门,每面门扎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戏文人物,有不少还能活动,如“武松打虎”,拳头一起一落;“貂婵拜月”一跪一拜;“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人围着吕布团团转等。有的是庙门一关一开,小和尚的头一伸一缩;还有的扎了农村小水车,还真能把水慢慢车上去,又流下来,水流不息,还有扎舂米的碓,一上一下;扎砻谷的,能见小人拿着砻把,把砻带得团团转:扎女人纺纱,纺车呼呼转等,还有花鸟走兽等等,莫不维妙维肖,人物衣服多用真绸真绫,其他多是腊光纸、彩纸等。各门人物,都有一根或几根丝线,连着下面架子里的铁曲轴,有一人坐在下面绞动铁轴。最好的伞,要扎半年多时间,至于一层的伞,就很简单,象舞台上的凉伞。稍好的伞,一至五层不等,但有的人物不会活动。)同时人们评论哪架抬阁的孩子打扮阔气,生得漂亮等(抬阁的小孩,也化妆成各种戏文人物)。
送娘娘的人都到齐了,就出发。先是十多个打神铳的走在最前面,他们先放一排铳,以后每走一、二百米就放一排铳,一直放到河下。接着便是十番班吹喇叭和大号,引导天花娘娘等神像,还有一只纸船,长约一米七八,上写“顺风相送”。再接着是“挨系伞”,每把伞下面都有一个四方木架子,要四个人抬。每抬伞后都跟有一副锣鼓,边走边打,锣鼓一停,唢呐就响,吹出饶河戏等各种名目戏曲和民间小调;又以拨鼓、檀板、云锣、小钹等伴奏,细吹细打。这些锣鼓傢什及人员,多是饶河戏坐堂班的,他们的锣鼓架子也大多很精致,全都油漆。有两副架子特别精雕细镂,雕有丹凤朝阳、双龙抢珠、孔雀开屏、鸳鸯戏水等,描金油漆,金壁辉煌。一副架子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吊大鼓,后面是鼓架。
紧接着是抬阁,一般四人抬,超过三层的,八人抬,上面或坐或站的儿童(衣内绑着固定在直木上,以利安全),都化妆扮作各种戏文人物。再后面有一队骑马的大姑娘,后面押队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头,这叫做老大王搬兵。
最后面是种了牛痘的小孩,由各人的母亲抱着。大一点的孩子自己拿着一根香和一把小纸伞,年小的由母亲拿香持伞,有钱的人是坐在轿里抱小孩的,香和伞插在轿边上。至于穷人,自然是用两只脚走了。
队伍走到河下,打神铳的放完最后一排铳,接着就点燃香烛放鞭炮。这时,大家就把天花娘娘等神像、纸船、挨系伞、小孩手里的小伞等,集在一堆,一把火烧光,正如毛主席《送瘟神》诗中所写的那样“纸船明烛照天烧。”
送娘娘要花很多钱,二十年代,里村曾这么隆重地送过两次。以后也一直是有小孩种牛痘的人家,仍供奉娘娘神位,并有送娘娘活动,直至解放后,才没人供奉娘娘了。
景德镇市区的送娘娘活动,在建国前也很盛行,多是民间自发邀集组织的。凡有小孩种了牛痘,有钱人家家中设娘娘神位,日夜香火不断,一般人家或穷人家只在门口装香。这期间,父母精心照料小孩,家中注意洁净,甚至不能乱说话,说是不能秽污得罪了娘娘,待小孩痘疤脱落,安然无恙,人们便互相邀集,约定时日送娘娘。并且,有的人家在送娘娘的头天晚上,邀集亲朋好友,来家唱“和船歌”,用锣鼓伴奏,相互对唱,一唱众和,唱完一段,打一阵锣鼓,直至深夜。
送娘娘时,人们将纸扎的狮子、麒麟、大象、马(二匹或四匹)、轿(花轿或官轿)、白鹤等举着遊街,还捧着“仙娘娘圣驾之位”的灵牌(多在扎有仙鹤的纸亭子内),端着檀香炉,还撑着万民伞(有扎得精致的,也有一二层,上有戏文人物,龙凤花鸟等花样的纸伞),母亲都用黑绉纱包头并穿裙,都抱着自己家种了牛痘的小孩,举着小纸伞,拿着香。一般人家都雇一辆黄包车坐,穷人家母亲只有抱着孩子跟在后面走,敲锣打鼓一直走到河边,将纸扎的伞、神位、动物等,全堆在一起烧光,并点香烛,燃鞭炮跪拜而回。建国后,才没人送娘娘。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