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演出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32
颗粒名称: 八、演出习俗
分类号: J825
页数: 14
页码: 317-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演出习俗方面的内容,包含了演戏惯例,班规习俗。
关键词: 演出 戏曲 习俗

内容

(一)演戏惯例
  行会戏 也有人称为行色戏。景德镇瓷器行业有多种行会行规,俗称行色,行会戏十分流行。它的起始是做窑、烧窑者为了能烧造出好的瓷器而祈求陶神、窑神的庇佑,或事后酬答还愿所演的戏。如:柴窑(烧松柴)和槎窑(烧柴草)每年均要重新挛砌一次窑,完工后,要举行“暖窑神”庆祝活动,当晚要演饶河戏或请三角班(采茶戏)踩地戏。明代,这种戏多在师主庙等处演出,到清代,发展到从事瓷业生产以及经商的各个行帮都举行演出活动,演出地点多为庙宇、会馆,有的在空旷地带临时搭台。各行帮以他们信奉的神为精神支柱,以演戏为扭带,不仅在所信奉的神的诞辰日和重大活动日演戏,就是讼事输了,也要受到“罚戏”的处分。
  湖北书院原存有同治年间的石碑一方,记载了重修会馆的情况以及同省人必须遵守的七条规则,其中有两条与行会戏有关。第四条称:“会馆演古酬神戏,务照旧章,不得溷争”。第六条称:“本省各客投行,仰行家栽捐票,不准以多报少,尤不准溷足迹骗损,如有等情,一经查出,照章三倍加罚,外罚戏全日”。
  演戏的日期和次序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每年夏历三月十六日,由小器匣钵业在马鞍山下的云锦庵附近(今火车站附近)搭台首演:第一天为专售匣土户,第二天为小器匣钵厂道路众,第三天为小器匣户。其次是十八渡的窑砖山,再是风火仙的烧窑业,即柴窑的行会陶庆窑,槎窑的行会陶成窑,要等他们“酬神包日”演毕之后,各行业、各会馆方能开台。如大器匣钵业为四月十六日始演:第一天为都(昌)帮的大器匣钵厂道路众,第二天为饶(州)帮的大器匣钵厂道路众,第三天为大器匣户,第四天为抚(州)帮的大器匣钵道路众,地点均在新社公庙(今窑具厂)
  这种戏的演出时间相当长,在太平盛世时,竟长达五个月之久。如装小器行业有“五府十八帮”,一帮演一天,从四月初一演到十八日,地点都在都昌会馆。都昌会馆有24大姓,一姓演一天,有“牛(姓)开台,马(姓)关门”之说。该会馆还有其他行帮演出,为了避免长时间排队,在关帝殿和许真君殿各建一座戏台,因而时常是两副戏班打对台,很是热闹。而饶州会馆每年五、六月份,要演一府七县同乡会的戏。抚州会馆也是如此,琢器业有七个子行业,工人中每个工种又组成一个行会,加上抚州所辖六县和其他行业,要从四月初一,一直演到八月三十日,所以,他们要“买”演出日期。南昌会馆、徽州会馆、苏湖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广肇会馆、湖北书院等亦是如此,当会馆请来家乡的戏班时,盛况更是空前。湖北书院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曾从湖北请来汉剧戏班演出了较长的时间,湖南会馆也曾请过湖南花鼓戏班来演出过。三十年代,自从吉安会馆始开营业性的国光大戏院(1936年)后,明星大戏院、中央大戏院、光华大戏院等相继诞生,非营业性的行会戏才逐步消失。但民国三十四年(1945),为庆祝抗战胜利,各行帮打破常规,纷纷请饶河班演戏,热闹了好一阵。
  喜庆戏 结婚多演《龙凤配》、《翠花缘》;生育满月多演《花园得子》;寿诞多演《满堂福》、《麻姑上寿》、《九锡宫》;做屋上樑多演《摇钱树》、《大解宝》等。
  扬花 每年元宵佳节,举行盛大灯会的节目之一,乐平马灯戏艺人浓彩艳服,手持花钵灯或马灯,先摆起“天下太平”四字,然后或合或分,且歌且舞,穿街过市(农村则于村内巡回往返)。此时夹道观看的亲友或两边商店老板便兴高采烈地向艺人打彩(扔钱、放鞭炮)。
  修谱戏·攀华宗戏 农村同姓修谱,多在下半年农闲季节。修谱大都相隔年限很长,或十多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修一届,因此,异常隆重热闹,设酒宴、请戏班,通宵达旦演出,或连续数天,甚至十天半个月演出的均有之。浮梁、乐平各地农村情况大同小异,如:乐平城郊邹家做戏四昼夜,戏台下设酒宴,吃流水桌(随到随吃,川流不息),长辈居首席,按辈分就坐;南港地区做戏十天,由谱局(负责安排处理有关修谱事宜的临时机构)按贺礼多寡,分二等酒席:贺礼最多的称“献席”,另赠一桌酒给其亲戚家;次者为“独席”,更次者为“限席”。台上艺人在通报贺礼人姓名时,给每人演《跳加官》一次,并下台敬酒,受酒者欣欣然,当即慷慨解囊,酬以彩金;墈上余家六人一席;洄田做戏四天,台下摆酒二十余桌,呈口字形,每席六人,按礼轻重分主次就坐,艺人每报一客名,跳加官一次,并鸣放一铳,受报名者赏戏班银圆二元。
  演修谱戏,对戏班款待丰厚,每餐待以酒肉。乐平等地农村,开始演出的一天和离开前一天,每桌八人,除其他丰盛的菜肴外,还要给长约四、五寸,宽约二寸,厚约一寸的大块“天荤”(肥肉)、“地荤”(瘦肉)各一碗,演员吃不完,可以带走,也有有的地方好客,每天都有“天荤”、“地荤”款待的。谱戏往往接连演出,演员常可得猪肉几十斤。不修谱的年头,为了联络村外同宗的感情,也常演出攀华宗戏,大多由农村自办的太子班(又称儿科班,即学员班)演出,同样很隆重热闹。
  谱戏·攀华宗戏,多演出《百忍图》、《满堂福》、《全家福》、《大解宝》等剧目,或由当地点戏演。
  目莲戏演出 过去(建国前),人们缺乏文化科学知识,迷信鬼神,如:发生人瘟(传染病流行)、畜瘟,就认为有鬼神作祟。一般情况下,请道士、和尚念经捉鬼、打蘸。严重时,为了表示虔诚隆重,则请戏班打目莲,即:演目莲戏。
  饶河戏班能打目莲的,必是大班名班,演员要多,武功要好,而且连演七晚的戏文全是高腔(即弋阳腔),过去(约二十至四十年代)能演这种戏的只有老义洪、马老义洪、明经同乐、江兴同乐(贵溪班)和小京舞台等。
  目莲戏名称《目莲救母》,大致内容是:胡员外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向菩萨许愿,得子以后吃斋拜佛。后来神赐其子,他安人(妻)刘氏又开杀戒又吃荤,于是阎王差牛头马面,将她捉到阴曹地府受苦,其子孝顺,到阴曹救母,最后阎王感其子孝顺开恩,令其重返阳世,合家团圆。其中有游十殿、上刀山、下油锅、过奈何桥、白无常、黑无常下台来“捉”鬼等等。
  农村请戏班打目莲,有的地方要在离村较远的山坞里,用大瓦瓮或缸装几十斤油,里面安很粗的灯芯点灯,又在缸旁,将五根木头打进土里。戏班临演出前,要由几个花脸演员化妆成五藏菩萨,手握钢叉,村民敲锣打鼓送“菩萨”到山坞,然后,点上香烛祭拜,燃放鞭炮,“菩萨”即叫村民赶快回村,离得越远越好。村民们走后,扮菩萨的演员们,即将戏衣内藏的大竹筒取出,把大缸中的油灌竹筒(带回食用),但缸中留下的油,要估计点到第二天,又将打进土中的每个木桩拔出一、二寸,即返回村,“菩萨”回村后,才开始演戏。第二天演戏前,又要像头天一样。第二天村民到山坞,见油少了,木桩拔出了,就认为真的菩萨来了。便打桩添油,虔诚祭拜。扮菩萨的演员又催村民快走,便又来灌油,骗人。如是往复,连续七本的目莲戏,便要这样愚弄村民七天。
  捉刘氏 捉邪之谓。为演目莲戏之旧习。戏班新到一处,当地人说该地某处最邪,常闹鬼,要戏班捉鬼驱邪。戏班先于所谓最邪处围以囤皮,再于演出开台时,由一艺人(正旦)扮女妆(刘氏)混于台前观众中,(旧日乡村看戏,台前观众多坐条凳,有的一人坐一条凳,空出一截,“刘氏”乘人不备,坐于其旁,有经验者,邀人坐满条凳,不留空位。)又由二花扮成菩萨,五个下手扮成五藏,在台上耀武扬威一通后,“发现”刘氏,遂纵身下台将刘氏捉上台去“鞭打”,刘氏挣脱,跳台奔逃,菩萨和五藏神穷追不舍。先是刘氏白天看好地形,被追赶时便于逃脱,匿于隐蔽处。菩萨、五藏追至村界,不见刘氏,便走入囤皮,取出一竹罐,将公鸡头扭下置罐中,以红布扎口埋地下,周围钉木桩(约两指粗,长尺许)五根,令刘氏永远不能再来。
  有的演“捉刘氏”是:目莲戏演了三、四夜之后,戏文演到刘氏大开杀戒大开荤,令人痛恨时,被五藏菩萨捉拿鞭笞,刘氏挣脱后逃下台,五藏菩萨等追赶,观众则用柳枝鞭打,刘氏前逃,戏班派一人带布袋紧随其后,刘氏奔逃时,见钱抓钱,见物抓物。观众知这天演“捉刘氏”,聚赌的,当小商贩的,都在案板或摊位头上,摆好一些钱,或油条、烧饼、包子等吃食,“刘氏”跑来,随手抓了钱物,就扔在紧随其后的拎布袋人的袋子里。追了一通,刘氏逃脱后,返回后台,其抓来的钱物(吃食),由戏班大家分得,“刘氏”可优厚多得部分。下台奔跑的“刘氏”,往往换由次要的旦角演员扮,使原扮刘氏的驮梁旦角,不至于太累,好继续演戏。
  牌面戏 也叫牌名戏,即商店挂招牌演戏。如:乐平县洄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每年做两次牌面戏:端阳、中秋各一次。戏金由商贾承担,按营业额大小分天、地、人、和四等,依等摊钱。地方富绅供艺人膳食,贫穷户负责接送戏箱;洺口演牌面戏戏金和供饭均由居住洺口的外姓人氏按商号大小分摊,以招待洺口许氏主姓。
  赌戏 旧时有的地方演赌戏,如:乐平县的洺口、戴村、南港、湾头五村尚盛赌戏(其他乡村亦有,较次),以致乐平南乡一带流传一句俗话:刘许董吴戴,赌博戏连台。
  一般戏班不愿演赌戏,一是戏价低,二是怕抓赌而被封箱,多是淡季无人请时才去演。赌戏多由赌徒凑份子钱,由赌头出面请戏班,必演的剧目是《陈进七解宝》,其他剧目不论。演戏的目的是聚赌。
  接风戏 过去达官显贵偶而衣锦还乡时,当地宗族为荣宗耀祖,籍以炫耀并增强势力,往往请戏班演出接风戏,亲朋好友争往庆贺,亦热闹非凡。
  天光戏 乐平等地农村,历来有演天光戏的习俗,尤以县南几个乡为盛。每逢修谱、敬神,或其他喜庆,均要演天光戏。演三至四天戏的,演一夜天光戏;六天的演两夜;八天的演三夜;十天的演三至四夜,至今仍如此。戏班(剧团)进村前即已定好,通宵达旦尽管演,即使子夜以后,台下观众有时很少,仅几个人看戏或几个赌徒边赌钱边看戏(过去),戏班也要演到天亮,而且,不许马戏(删减),更不许停演,否则要罚戏,还要扣戏金。
  打对台 也叫“打串台”。以前有时两个以上的戏班,同时到一地演出,多为集市墟场开阔地,原有戏台不够,则搭草台,或全是搭草台,戏台呈一字形或八字形,如果是同时有三个戏班,则在八字形中再搭一个台,形成打擂比武局面。为了比蠃,戏班可以抢台口,三个台的,抢中间一个;两个台的,则抢靠近大路,周围宽敞的一个,以“先到为君”为规矩。戏班均各自拿出最好的戏,最好的演员演出,有的以武功见长,有的以唱工最胜,各以绝招,吸引观众。台下“打浪”(人头钻动,你挤我涌)热闹非凡。
  打对台输了,中途不得离开,丑也要丑到底,这是长期沿袭的不成文的规矩;有时不分胜负,就坐下来交流技艺。打对台,实际上是过去的民间戏曲会演,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酬神应节戏 旧时一年四季都有酬神应节的名目演戏。
  正月:春节、元宵戏。(剧目多演出彩头戏,如:《满堂福》、《全家福》、《龙凤配》等。)
  二月:花朝戏、土地公公、娘娘戏。[娘娘是以前儿童出天花种苗(即:种牛痘),请戏班演出敬天花娘娘。有的地方种苗前或种苗时做戏,有的地方出天花后做戏,由天花痊愈户开戏金并供子弟吃饭,也有由天花户或有儿童的人家(叫“种生”)摊派凑钱演戏的,剧目不拘,认为无碍娘娘神灵即可。]
  三月:娘娘戏、行会戏,(景德镇市多在三月做娘娘戏。并于三月十六日开始做行会戏。)祭祖戏。(清明前后,多演出《陈大官祭祖》、《寿阳关》等剧目。)
  四月:胡老爷等菩萨戏,暖窑神戏等。(乐平县涌山乡长源供奉当地的胡老爷菩萨。乐平县黎桥张家供奉当地的烂脚侍公……等,各地供奉的菩萨不尽相同。又如:景德镇市窑工供奉烧窑业祖师童宾,瓷工供奉师主赵慨等。演出剧目不拘,认为无碍于神灵皆可。)
  五月:端午节戏、关王戏、划龙船戏、许真君戏、牌面戏。(剧目常演出《白蛇传》、《临江会》、《水擒庞德》等)。
  六月:老郎菩萨生日戏(常演出《凤凰山》等),李老君戏、观音戏。(六月十九日演出《大香山》等剧目,自六月后,每月十九日,各地都有做观音戏的。)
  七月:关公戏、周王菩萨戏、地藏王戏。
  八月:许真君戏、观音戏、周公菩萨戏。关公张飞戏、开赌戏、中秋戏。(演出《嫦娥奔月》、《阴阳河》等剧目。)
  九月:重阳戏、观音戏、周王菩萨戏、九皇戏。(乐平县南港九月做重阳戏,隆重纪念当地侍奉的李老爷,做戏九天,其中两个天光戏。乐平县浯口于十七或十八日开始做观音戏,历十五天,其中十九、二十三两日做天光戏。乐平镇十九日在观音阁戏台做观音生日戏,历三昼夜。景德镇市亦做观音戏,多演出《大香山》、《万寿图》等剧目。)
  十月:花朝戏、李献忠戏、祭岳侍公戏、还愿戏、三仙戏、立冬戏、牌名戏。[乐平县鸬鹚埠乡韩家十三日演还愿戏(朱洪武封韩修为平浪王):乐平县坎上余家做立冬戏,1947年村中摆下近三百桌宴席,同姓华宗,女氏亲戚,头天来赶晚餐。]
  十一月:祭祖戏、祭冬戏。
  十二月:打会演赌戏,修谱戏。
  (中秋以后,农事收割完毕,农闲时节,各地往往演目莲戏、或修谱戏、攀华宗戏等。)
  酬神、应节、喜庆戏等忌讳:
  (1)做娘娘戏,忌演三跳(魁星、加官、财神),盖因三跳角色都戴面具,俗以为于出天花不利,故忌演。
  (2)做娘娘戏,忌演有娘娘受害或侮辱娘娘,不利娘娘的戏,如《龙凤剑》、《斩三妖》有贬妲己的表演,《司马师逼主》有不利娘娘的情节。
  (3)忌演对东家不利的戏,如:乐平县镇桥乡李家村和华家村不睦,华家忌演《李三保打华府》:张姓东家忌演薛刚闹花灯(中有张天佐兄弟挨打)……等。
  (4)马灯戏三角班,进把不演《山伯访友》,出把不演《蔡鸣凤辞店》。
  (5)戏班在乡村演出,每到一村,要注意姓氏,不演忌讳戏。三角班、文词班或瓷偶戏等小戏班,以及坐唱班(串堂班),在城镇为东家作喜庆等演出,也一样得注意东家姓氏。如:曹姓忌《打鼓骂曹》、《捉放曹》;马姓忌《夜战马超》;陈姓忌《陈姑赶船》;严姓忌《打严嵩》;张姓忌《活捉三郎》等,总之忌演唱对东家本村、本姓不利的戏。
  写戏 又称请班子。有两种写法:一是戏班的外班头(管外勤)四出联系,请人包戏多为戏班景况不佳,甚或坐把(未演);一是东家上门订戏,外班头出示戏折,上载剧目和九角头名及标价。整本戏一本四吊钱或两吊钱,折子戏一出两百文或一百文钱。一夜通常是一个整本带三折。东家往往专点名角和好戏,或剧中被颂扬的主角与本村同姓的戏,并定下演出时间,写好合同,双方签字,并打花押(手印)交外班头保存,称落关。手续完备,外班头给东家一件戏班里值钱的好戏服作定金,如有违约(误时或缺人),东家扣八成定金示罚,重者加倍,落关戏班由伙老提前通知艺人,准备前往演出,逾期未到者,罚戏金之八倍款示儆。若患重病不能演出,则抬往该地请东家面验,演完一把戏,东家交还戏服,付给戏金。每逢赌戏(东家以赌博抽头交付戏金),东家失利,可暂欠戏金,日后偿付。戏班不景气,或遇农忙,班头便率班外出攀华宗,对东家说:“先生,班子坐把,想到贵地打个秋风。”坐把是歇演,打秋风是混碗饭吃的意思。东家大都乐意接班。
  接箱 东家派人派车,往接戏箱和行李来本地演出。过把时,小花脸先行,众人随后。
  抢箱 未经写戏落关(即定案),将某地当晚完戏的戏班戏箱,强行抢来本地演出。
  拦箱 强行截留途经本地的戏班戏箱在本地演出。戏班要求抢箱或拦箱的东家和下把写戏的东家协商解决,或由戏班向下把东家“回戏”(不演或推迟演期)。
  送戏上门 建国后,剧团未经邀请,主动前往某地演出。建国初,专业剧团主动下乡作宣传演出,有时是一种无偿的义务演出,演员自运戏箱集体前往。后来演戏也送戏上门,但收演出费。乐平赣剧团的收费额从1956年日演一场收费15元,渐次加到八十年代一个包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演),收费300余元。景德镇市专业剧团(京、赣、越、采茶剧团),收费额1956年前后,每场收费约40元至60元,六十年代每场收费约80元至120元;后增加到150元至200元;八十年代每场收费约280元至360元左右。(小戏另加,约40元左右。)
  六十年代初,景德镇市专业剧团的广大演职员,响应中央文化部学习“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号召,积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热心为群众服务,他们送戏到偏远山区,甚至深入到田头、地边,或一、二户人家的山旮旯里,为群众演出。
  各剧团多分为二至三个演出队,下乡演出多的剧团如:市采茶剧团、赣剧团,有时一年多达三至四个月以上,少的也有上个月。他们除认真演好戏外,还主动帮军、烈属、五保户等群众做好事,如:背老人看戏、补套鞋、挑水等,成绩显著。京剧团率先制订、实行了“五不走”的纪律,即:借社员东西没还清不走,伙食费粮票没结清不走,地没扫干净不走,水没挑满缸不走,群众意见没征求不走。后来,各剧团均实行了这“五不走”的制度。深受各地群众的欢迎,有的群众激动地呼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有不少群众称剧团为“贴心剧团”。
  马鞍山草台演开锣 戏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景德镇小器匣钵厂”(小器匣钵:系装瓶、壶类泥坯、烧炼成瓷器的园口平底、上下一般大的匣钵,装坯数量不一,有一只匣钵装一只坯的,也有装三、五只的,甚至装酒盅、调羹二、三十只的,经营小器匣钵业的多为饶州帮、抚州帮,都昌帮人很少。)与“子土户”(马鞍山出卖耐火匣钵土户之一种,三十年代已自行消亡)多在马鞍山下(约在今景德镇火车站北约100多米的通站路上)搭草台演开锣戏,大多演三天至四天,(多在下午或晚上演出),演戏时,要抬郑大元帅菩萨来看戏。
  马鞍山下的罗家坞过去有幢郑王庙,(地址在今景德镇火车站北约200米处),是一间四面封墙,宽约三米,深约八米,面积仅二十四平方米的小庙,庙内神龛内木牌上书“皇帝万岁万万岁”,神龛外有两轿,轿内各坐着头戴帅帽,身穿铠甲,两手各执一板斧的菩萨,两轿菩萨大小一切相同,一轿是子土户供奉的,一轿是小器匣钵厂供奉的,都称郑大元帅。传说是最早挖匣钵土,发明做小器匣钵的师祖两兄弟。每当请大戏班搭草台演出,就要将两轿菩萨抬到看戏,演完戏后,又抬回庙中,演傀儡戏,则在庙门口演出。(也有人说不抬菩萨看戏,郑王庙于三十年代修铁路时被拆毁。)小器匣钵厂集会议事地点,在饶州会馆南面,朱家大屋对面的三间屋内,集会办酒宴则在饶州会馆内,多在每年的三月十八日。
  马鞍山草台演开锣戏,过去都是写(聘请)饶河戏班,最早来演出的是老义洪班,后来,赛金同乐、千金同乐、毛俚班、明经同乐等名班和不少名角,如:花子小旦、余干佬小旦、都昌佬小生、腊里小生(郑瑞笙)、官保小生、杨家大花(贞妹师)、马家小丑(马火泉)、挂须面李同茂、老旦龚泰泉、二花李福东等,都曾在此处演出过《满堂福》、《碧莲洞》、《打銮驾》、《杀子报》、《万里侯》、《凤凰山》等剧目,还打过布(演“目莲戏”)。演出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年此处开锣戏演完后,景德镇其他各行业、各帮会、旅镇各地人氏,才能在各会馆、庙宇等戏台,开始陆续演戏。
  此项习俗规矩,不知形成于何年月。景德镇素有民谚云:“学得艺好是匣钵厂里,出得世好是余坊里。”因景德镇匣钵厂工人与都昌籍余坊里(余姓大乡)人,都素以强悍而闻名,而且,瓷业生产中,泥坯必须用匣钵装着烧炼才能成瓷器,匣钵业处于扼咽喉的地位。过去,历代皇帝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烧、做瓷器,行行都行,唯有匣钵,仍需向匣户(老板)购买,传说以前给御窑厂做匣钵的匣厂门口,插着一面黄龙三角旗,推匣土的小土车上,也插一面三角黄龙小旗,车马官轿遇见,都要让道。给御窑厂挑匣钵的担子也一样,常横着扁担挑,行人赶紧退避让路。景德镇的行业,过去有最硬的九行头,但大、小器匣钵厂五帮和子土户,就占了六行头。历来匣钵厂工人打派头(罢工)也是有名的。民国初年,小器匣钵厂有个工人刘三千,领头为维护匣钵厂工人利益罢工,不怕挨打不怕死,传说他挨了官府三千板子也不低头,他说:“肉是你的,骨头是我的,打死了我,还有徒子徒孙。”终于取得胜利,他也得了个“刘三千”的大号。所以,长期以来,匣钵厂沿俗形成了不少优先规矩,如:全镇妓院的妓女,每年要给匣钵厂缴交花捐(每人一银元),赌场要交开销。匣钵厂的人无钱逛妓院,可打茶围(点曲叫妓女唱三折,但不打鼓只拉琴,不下门帘不住宿)等。匣厂工人肩上搭一条黄泥巴染黄的白布巾上街,行人也刮目相看,让道而行。因而,每年景德镇演戏,必须由匣钵厂在马鞍山草台开锣先演,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之一,直至三十年代,景德镇市开始出现了专营性的戏院,此项规矩才逐步破除。
  大器匣钵厂演戏 景德镇市的大器匣钵厂旧时有三帮:“大器匣钵厂都帮道路众”(都昌帮);“大器匣钵厂抚帮道路众”(抚州帮):“大器匣钵厂饶帮道路众”(饶州帮)。每年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三帮的工人和匣户(老板)都要到新社公庙集会,办酒宴看戏并请客。客人有里村三街的绅士,工人和匣户也相互请三帮的总、副总老板(又叫管总)和头首。(工人首领,三帮均各有,一年选一届。)
  十六日是都帮集会,当天全帮工人停产一天,都帮人多,故而除徒工外,都到庙里来集会,早晨吃便饭,中午和客人一样吃酒看戏;十七日是饶帮集会吃酒看戏,也停产一天,工人徒工都一样吃酒;十八日是三帮匣户集会请客;十九日是抚帮,工人徒工都到庙里吃酒看戏。酒席均很丰盛,是当时时兴的十盘八碟海参头的酒宴。三帮“坐公馆”(未上位)的师傅,届时不请自来,属哪帮就在哪帮吃酒看戏。新社公庙内约可摆十六桌酒,可边吃酒边看戏,多在下午与晚上演戏。历来演戏是写(聘请)饶河戏(赣剧)班到新社公庙戏台演戏。约1915年,官府怕闹事,县令陈安下令禁止演大班子(当时人演戏叫大班子),只允许演傀儡戏(有吊线的与手撑的两种)。1927年大革命时期,又演过大班子,不料当年发生“都乐械斗惨案”后,只好又请傀儡班演出了。
  曾经有“明经同乐”等饶河戏班及女子班(信河班,因信河班女角较早,故称)等,还有不少名角来演出过《满堂福》、《四国齐》、《渔家乐》等剧目。
  送娘娘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景德镇市东郊里村(多为菜农,也有瓷业工人等杂居)的小孩种牛痘,还是沿袭吹苗的遗风。有小孩种痘的人家,家里都要供奉“天花娘娘”,日夜香灯不息,早晚磕头礼拜,并用红纸写上“天客在堂”四个字贴在门外墙壁上。村子里要立娘娘坛,坛内供有纸扎的天花娘娘、金童、玉女、韦陀等神像,神像有人一样高,还有一只纸扎的白飞鹅,比真鹅还要大。全村公推三至五人当头首,负责送娘娘事务。其中推选一人负责日常工作,没有薪水的,并雇请一人侍候娘娘坛里的香灯。
  同时,还要搭台演戏(当时,景德镇只准演傀儡戏,但唱饶河调(赣剧),剧目多为《满堂福》、《万里侯》等彩头戏),在戏台对面专搭一个棚子,每天开演前,就敲着“锵七当七,锵七当七……”的锣鼓,派专人把娘娘、金童、玉女、韦陀、大白鹅等接到棚子里来看戏。戏演完后,又要打着锣鼓送娘娘回坛。戏场中央,还要栽个四至五米高的木架,上扎一根横木,好象秋千架,演完戏以后,便在横木上吊花筒“放花”(焰火),使夜空瑰丽多彩,人人雀跃。
  有钱的人家,在种牛痘前几个月,就请纸扎师傅来扎“挨系伞”。等到小孩的痘疮脱落时,就有人拿着一只约50公分长的纸船,敲着“冬冬锵,冬锵……”的锣鼓,到各家通知送娘娘的日期,各家都要给一把“茶叶米”(米里掺茶叶)。
  送娘娘的一天,凡是前来参加的人以及挨系伞和抬阁等,都到演戏场上集中。看热闹的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们七嘴八舌地评论着,谁家的伞扎得好(好的挨系伞,有五层,五米多高,上面每层开八面门或六面门,每面门扎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戏文人物,有不少还能活动,如“武松打虎”,拳头一起一落;“貂婵拜月”一跪一拜;“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人围着吕布团团转等。有的是庙门一关一开,小和尚的头一伸一缩;还有的扎了农村小水车,还真能把水慢慢车上去,又流下来,水流不息,还有扎舂米的碓,一上一下;扎砻谷的,能见小人拿着砻把,把砻带得团团转:扎女人纺纱,纺车呼呼转等,还有花鸟走兽等等,莫不维妙维肖,人物衣服多用真绸真绫,其他多是腊光纸、彩纸等。各门人物,都有一根或几根丝线,连着下面架子里的铁曲轴,有一人坐在下面绞动铁轴。最好的伞,要扎半年多时间,至于一层的伞,就很简单,象舞台上的凉伞。稍好的伞,一至五层不等,但有的人物不会活动。)同时人们评论哪架抬阁的孩子打扮阔气,生得漂亮等(抬阁的小孩,也化妆成各种戏文人物)。
  送娘娘的人都到齐了,就出发。先是十多个打神铳的走在最前面,他们先放一排铳,以后每走一、二百米就放一排铳,一直放到河下。接着便是十番班吹喇叭和大号,引导天花娘娘等神像,还有一只纸船,长约一米七八,上写“顺风相送”。再接着是“挨系伞”,每把伞下面都有一个四方木架子,要四个人抬。每抬伞后都跟有一副锣鼓,边走边打,锣鼓一停,唢呐就响,吹出饶河戏等各种名目戏曲和民间小调;又以拨鼓、檀板、云锣、小钹等伴奏,细吹细打。这些锣鼓傢什及人员,多是饶河戏坐堂班的,他们的锣鼓架子也大多很精致,全都油漆。有两副架子特别精雕细镂,雕有丹凤朝阳、双龙抢珠、孔雀开屏、鸳鸯戏水等,描金油漆,金壁辉煌。一副架子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吊大鼓,后面是鼓架。
  紧接着是抬阁,一般四人抬,超过三层的,八人抬,上面或坐或站的儿童(衣内绑着固定在直木上,以利安全),都化妆扮作各种戏文人物。再后面有一队骑马的大姑娘,后面押队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头,这叫做老大王搬兵。
  最后面是种了牛痘的小孩,由各人的母亲抱着。大一点的孩子自己拿着一根香和一把小纸伞,年小的由母亲拿香持伞,有钱的人是坐在轿里抱小孩的,香和伞插在轿边上。至于穷人,自然是用两只脚走了。
  队伍走到河下,打神铳的放完最后一排铳,接着就点燃香烛放鞭炮。这时,大家就把天花娘娘等神像、纸船、挨系伞、小孩手里的小伞等,集在一堆,一把火烧光,正如毛主席《送瘟神》诗中所写的那样“纸船明烛照天烧。”
  送娘娘要花很多钱,二十年代,里村曾这么隆重地送过两次。以后也一直是有小孩种牛痘的人家,仍供奉娘娘神位,并有送娘娘活动,直至解放后,才没人供奉娘娘了。
  景德镇市区的送娘娘活动,在建国前也很盛行,多是民间自发邀集组织的。凡有小孩种了牛痘,有钱人家家中设娘娘神位,日夜香火不断,一般人家或穷人家只在门口装香。这期间,父母精心照料小孩,家中注意洁净,甚至不能乱说话,说是不能秽污得罪了娘娘,待小孩痘疤脱落,安然无恙,人们便互相邀集,约定时日送娘娘。并且,有的人家在送娘娘的头天晚上,邀集亲朋好友,来家唱“和船歌”,用锣鼓伴奏,相互对唱,一唱众和,唱完一段,打一阵锣鼓,直至深夜。
  送娘娘时,人们将纸扎的狮子、麒麟、大象、马(二匹或四匹)、轿(花轿或官轿)、白鹤等举着遊街,还捧着“仙娘娘圣驾之位”的灵牌(多在扎有仙鹤的纸亭子内),端着檀香炉,还撑着万民伞(有扎得精致的,也有一二层,上有戏文人物,龙凤花鸟等花样的纸伞),母亲都用黑绉纱包头并穿裙,都抱着自己家种了牛痘的小孩,举着小纸伞,拿着香。一般人家都雇一辆黄包车坐,穷人家母亲只有抱着孩子跟在后面走,敲锣打鼓一直走到河边,将纸扎的伞、神位、动物等,全堆在一起烧光,并点香烛,燃鞭炮跪拜而回。建国后,才没人送娘娘。
  (二)班规习俗
  供奉祖师爷 过去的饶河戏班,都供奉着一尊老郞菩萨,这是饶河戏班自古流传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约二、三或四日,上半年开台之日。)和农历七月初(夏天六月份歇伏约一个月左右后,下半年开台之日),戏班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首先将菩萨安放在台中央,菩萨面朝台内(背向台下)摆放,然后敲锣打鼓,由驮樑旦小花脸化妆,穿好服装。(有时驮樑花脸也扮),由他亲手宰杀一只公鸡,将鸡冠上的血,由前台到后台到处洒,以祈求平安避邪。再将鸡血滴在酒里,让戏班里的每个人喝上一口,祈求今年幸运无灾。(但有的戏班不喝鸡血酒)接着点上香、烛祭拜,把杀了(未断气)的鸡安放在菩萨前,再将点燃的爆竹放在鸡身上,随着鞭炮声响,那只还未断气的鸡就扑腾跳飞,飞得越高越好,它象征戏班今年会发达兴旺,最后,待鸡断气停飞,再看鸡头朝着哪个方向,便认为那方向对戏班大吉大利。至此整个仪式结束,再将“老郞菩萨”安放在把下(即演员临时住处)。上述仪式,有的戏班,也有在把下进行的。平时菩萨不放在台上,而是由一个烧茶水的人专门经管,过把(转移演出点),也是由他挑着,(早期是由小花脸挑)菩萨有个神龛装着,面前有香炉、烛台,长年四季,香火不断地供奉着,违犯戏班班规的徒弟或演员,往往在菩萨面前罚跪。
  大凡专业大戏班都有老郎菩萨,而业余戏班即太子班等,也写个老郎神位供奉。神位写法有如下两种:
  (有的戏班供奉的老郎菩萨神像后,也还要写以上神位。)
  瓷偶戏班也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传说是戏曲祖师爷老郎菩萨--唐玄宗的生日,这一天,瓷偶戏班即使生意再好也不演出,而要在戏班班主家里做会祭祀,全班人面对供在大堂中央的老郎菩萨(头戴皇冠,身穿龙袍,开小丑脸)焚香叩首,顶礼膜拜,燃放鞭炮,然后吃酒。酒后,还要在班主家或门前空地上,演唐太宗征东的《凤凰山》,散会时,班主发每人糕饼一斤,这一天的一切开支均由班主负责。
  投师 过去弟子演戏,一般先经太子班,再进班社。但也有直接入班社投师学戏的,如:马元明行乞至同乐班被收为学徒,俞六喜拜水鸡蛤蟆为师,后入天济同乐等,投师学艺须签订契约,大抵如下:
  XXX拜XXX为师学艺,三年为期,学艺期间,学徒自出红台后所得戏金,须抽三成交归师傅。三年期满,师傅视家境所需,向学徒酌收学金。师傅对家长,生不交人,死不交尸。
  签名
  年月 日
  学艺期间,师傅给学徒做一套洋布衣服。学徒期满,给师傅买钉鞋一双,雨伞一把,脸巾一条。另外三时三节还要给师傅送礼。
  练功学艺 凌晨天不亮,起床扎腰,光身赤足,蹩住一股尿上野坂练功一个时辰(约两小时),练得尿散汗流。日复一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可间歇。白天学戏,师傅口传身教,按行当教戏。学高腔、昆腔,发给本子,照本子学,学乱弹腔,就跟着师傅唱。学身段步法,师傅前行示范,徒弟随后模仿,一段一段地学,然后连起来,叫“串戏”。
  出红台 学徒首次登台演出,叫出红台,当晚完戏,村里亲戚为学徒放鞭炮,披红挂彩(将红布披在学徒身上,富有人家有给学徒披绸缎呢毛料的,有的还将钞票缝在布料上。)表示祝贺。
  破台 旧日新戏台落成,第一次演出必须破台。分大破台,小破台两种:
  大破台:戏台中间立一老郎菩萨像,前遮幔帐,两边挂刀、剑与弓箭(箭在弦,对台下),由小花脸扮鲁班,点香三根插老郎神位前,再卷纸燃烟,四门薰遍,曰“打火”。接着,“鲁班”以尺量台,每量五下则用斧对空朝下劈两三下,然后捉一事先备好之公鸡,掐破鸡冠,以血涂老郎神、喜神菩萨(当作娃娃的道具)、戏箱、艺人(多涂跟在身边的艺人子女眉心),又令艺人扮杨令官(花脸扮)、韦陀(小生扮)出台,二神钢鞭(道具)上卷了鞭炮,杨令官跳跃作开霸状,与韦陀分立台中椅子上,(杨令官居右,韦陀居左),后又走到台前摆好的八字形两排瓦上。吹锁呐后,观音缓缓出台,坐台,口中念念有词(内容约为:XX处做花园有红、黑二煞作乱,必将此二煞驱逐出境。)言讫,韦陀趋前领旨,径往后台。(也有的不出观音)。须臾,便有红、黑二煞(老旦、正旦扮)冲出,韦陀、杨令官随后追赶,将二煞逐下戏台。(实际上,是保护扮红、黑二煞的演员,免遭群众乱打。)继而鲁班杀鸡(不杀死),血洒黄裱纸,再把鸡头扭翅下置台上,取鞭炮对准鸡身鸣放,鸡受惊乱跳,跳得越高越好。最后艺人们庄严虔诚地拜过老郎菩萨,才能各自扮戏(化妆),打起闹台开始做戏。
  小破台:大破台中除去扮杨令官、韦陀、观音、赶红、黑煞等内容,余称“打剪神”。小破台只需“打剪神”,不赶煞。
  旧时女人不能上台 旧时女人不能上台,否则惊了老郎菩萨,也要打剪神。公鸡由该女人出,事毕,鸡归小花脸吃,其他艺人可以向小花脸讨吃两块,称“打锡碗”。早期,即使是戏班驮梁角色的老婆,也不准上台,但她可以随丈夫,在把下(演出点临时住处)生活,一年至多只能两个月。此规矩后来逐渐被突破,因戏班后来已有了女演员演戏,必须得上戏台。戏班后来驮梁角的老婆也能长年跟随戏班生活。
  化妆 旧时化妆,先由小花脸(小丑)以毛笔沾油彩洒在自己脸上作为通知,其余角色方可开始化妆,旧称“扮戏”,又称“开相”。
  有的戏班每到一个演出点,演出的第一天晚上,演员化妆前,须先由驮梁的小花脸,用三支笔在化妆用的水粉中搅拌,尔后,往墙壁上洒去,这叫“发笔”,为的是驱鬼避邪,发笔之后,其他演员才能化妆。
  亮台 戏班(剧团)每到一个演出点,开始演戏前,先由武场敲锣打鼓,称“闹台”锣鼓,约十多分钟,再由文场(系弦乐)细吹细打“花闹台”曲牌,约半小时左右,意在吸引观众,并展示戏班文、武场的班底。接着是出天官,也称“打天官”,名班大班,可以出多种天官,如:文武天官、财神天官、霞龄天官、九老天官、龙凤天官、对花天官等。出何种天官,任由东家点定。有的还可以打八仙,(即:吕洞宾、何仙姑、兰采和、铁拐李等出场走一趟。)打天官可长可短,一般十多分钟到半小时左右,然后是戏班子弟大翻觔斗(能翻的都要出场翻)并配以紧锣密鼓一阵阵,动人心魄,进一步吸引观众,展示戏班武功实力的雄厚,再接着是演“三跳”,即: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并演“大封相”,约一个多小时,若演天光戏,可“马后”,放慢速度,演更长时间。
  三跳取其升官、长寿、发财、之吉利,同时又亮出了戏班的大部分盔头、服装,显示了戏班的戏箱实底;而且,大封相、打天官都是吹工戏,显示了戏班的文场实力。上述演出,把戏班的底全亮出来了,故称“亮台”。亮台后,继由龙种头(头扎小黄巾)报台,报出当场演出的花戏名(即:正本戏名。报台后期多随时唤一生角演员报)这才开始演正戏。
  打彩 有三种类型:(1)学徒出红台;(2)演吉庆戏;(3)悲剧演到落难逃荒,凄苦催人泪下时,观众扔钱上台。(也有流氓或不怀好意的人,故意用硬币打演员的)前两种情况或将红布披在艺人身上,或送衣料挂在台前,或将现钱缝在布上吊在台口,或用托盘装糖果香烟上台分给艺人,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同时放鞭炮。扔在台上的钱,配角演员、文武场乐手、后台管衣箱的人均可分得。
  打香、参厨 每逢演谱戏,祠堂戏台下摆好了酒席,戏班演员要下台为吃酒的人敬酒,多为驮梁小旦或驮梁的小花脸敬,他们手托着披有绣花桌围的托盘,逐桌挨个敬酒,叫“打香”,被敬者要给赏钱,多少不论,有给银元的,也有给铜板、纸币的,多则一元,少则几毛乃至几分。这种钱是全戏班人分的。
  晚上演出结束,白天“打香”的小旦、小花脸要到厨房给大师傅(伙伕)敬酒,慰问(讲点客气话),大师傅会热情接待,并以酒菜款待,然后,还要给演员一刀生猪肉,约四、五斤重,由小旦、小花脸分得,这叫“参厨”。
  插花 花--是状元帽上的宫花和皇帝、官帽上的面牌花或旦角的绒花等,由盔头箱师傅保管。演戏时,东家、亲朋或台下达官乡绅等观众,认为某个演员演得好,便来到台上,向盔头师傅要了花后,将花插在某演员头上,完戏后按花朵多少,由插花者付钱,演员赏钱,向插花者打个千(行礼)表示感谢。
  后台规矩 演出前,刀枪把子、戏服道具都按指定地方归置有序,不可乱动。(刀枪把子多数在上场门附近)后台戏箱,除小花脸外,其余人不许乱坐,按规矩:盔头箱只有大花脸、二花、小花脸能坐;官衣箱则花旦、老旦、小旦能坐;二衣箱,正生、小生、老生能坐。旦角绝不能坐盔头箱,尽管过去旦角多由男演员扮(二十年代才开始由女演员扮),但不管演得多红的旦角,也不能坐盔头箱。但后期此规矩不甚严。
  按等级分“加官钱” 饶河戏班等级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过去分“加官钱”(演《跳加官》,台下达官显贵,东家老板所赏赐的钱)由班主在后台的桌子、凳子、地上三个地方将钱放好,桌子上的钱,是驮梁的生、旦、净、未、丑拿的;凳子上的钱是二、三流演员或武戏头拿的;地上的钱,则是驮旗、跑龙套的和学徒拿的。
  棗子钱 即今之工资。分棗子钱,先在总收入中除去五股:老板、内班头、外班头、戏箱、道具。此五股为固定金额,后两股是折旧费。余款按技艺高低分三等:四百分、三百分、二百分。九角头(老旦、正旦、小旦、老生、正生、小生、大花、二花、小花)享金较多,与五股头均等,跑龙套的最少,仅几十分。
  请假 艺人有红白喜事需请假者,红喜事可准假三天,白喜事四天,曰:“红三黑四。”平时其他事务请假,务必在演出前赶回。
  包账班与分账班 戏班分配制度有包账班与分账班之分。包账班,由班主或班头(老板)承包,与演员议定每年每月工资多少,到时发薪,淡季、旺季,生意好坏,演出收入多少均由包者负责,所以往往搞不好要赔本。过去戏子属下九流,戏班班头老板也地位低下,很少听说有发大财的(由富豪之家,自己办班或请人代办戏班是另回事)。有的班头(老板)下场很可悲,如:江西同乐班的原班头珍珠矮子,在祁门病故,竟无棺木安葬,而是用稻草一卷了事。
  分账班,即共和性质的棗子班,是按棗子的多少来分钱的。驮梁角三百棗,二流角二百棗,武行头、龙套头五十棗左右,驮旗的,打下手跑龙套的,学徒的,二、三十棗不等。有些著名演员,班头怕他跳槽,到别的戏班去,故特殊照顾,给他包账,让他旱涝保收(不管生意好坏)得报酬。而按棗子分钱,则不固定,因棗子的比价,是按戏金收入来定的,并要扣除水粉胭脂等化妆品与戏箱租金等费用,余下分账。每票戏收入(一个演出点的戏金)有多有少,多时,棗子比价高,少时比价亦少。分账班与戏班的经济效益、演员的个人收入息息相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演职员人人为戏班尽力。
  供饭与薄饭 有的戏班演出的茶饭,有供饭与薄饭两种。供饭是由请戏班演出的东家供给的;薄饭是戏班自己负责的。这两种茶饭,可按演戏的旺季与淡季而定。旺季,戏班吃供饭,饭前,班头将“烂牌”付给东家。烂牌用竹签制成,上写演员姓名。完戏后,农民持牌来到台下,呼唤牌上的名字,演员听到名字,便随着他去用膳。其中有几根客饭牌,专门用来招待戏班的家眷和客人,有时没有家眷和客人,则分给小偷与乞丐去吃,因为一则都是下九流,具有同情心;二则可以不被偷走戏班上的东西。淡季则是薄饭,全由戏班自己操办,由自带的伙伕烧饭。
  生活 说话要注意忌讳,必要时使用江口(行话隐语),如:吃了几碗饭,应说“受了几仰老。”蚊帐就是房门,不可擅动。(戏班在把下住宿,往往挂一蚊帐,即为一户住宿)疲倦时,见他人蚊帐撩起半边,经许可方能借此半榻小憩片刻,切忌直卧。室内小便,尿随桶流,不许哗哗出声。
  惩罚 凡违班规者,罚跪老郎菩萨面前认错,并鸣鞭炮,以示改过。重者有责打甚至逐出戏班的。
  报台 赣剧饶河戏班旧时演出,多有报台戏俗,尤其是进门第一晚演出,必须报台。报台多在武场锣鼓“花闹台”演奏完,演过“打天官”、“三跳”、“大封相”后,即由一演员(多为三花未化妆前报,或由龙套头、生行演员)报,报台多有四言八句,如“天地为民风雨顺,君王有道臣奉君,世上一代传一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报戏名,如报:“登场者--高怀德”,观众即知道花戏(即正戏)演的是《万里侯》。遇有隆重演出,如打串台,报台的话则多了,多报:“一捧雪忠孝节义,二度梅杏元和番,三元坊断机教子,四国齐免动刀枪,五龙会彦章丧命,六国和封相耀祖,七星灯孔明拜斗,八卦图斗法显圣,九莲灯三王对审,十美图万古流传。”顺口报出不少剧目。
  有的戏班,所报何人最先出台,必由此艺人结尾。有的戏班是连演几天后,在出门晚上,即最后一晚演完后,由花脸(多为大花或龙套头)扮关公拿把扫帚出来扫台,也要讲四言八句,如:“天皇在,地皇在,玉帝命我来扫台,一保风调雨顺,二保国泰民安”,又如“天灵灵,地灵灵,玉帝命我下凡尘,自从今时扫台后,太平无事得安宁。”等句,然后演出结束。
  红不登台,绿不圆场 意思是着红衣的不轻易出场(不先出场),穿绿衣的不能结尾。由红衣者结尾有善终之好兆。(赣剧饶河戏在乐平部分地区演出习俗。)
  十佬 旧日戏班,多具备十佬:打鼓佬、上手佬、下手佬、三手佬、大锣佬、小锣佬、茶把佬、官衣佬、盔头佬、二衣佬等。
  戏箱打火 旧时戏班妥为保管收藏戏剧衣箱习俗。每年约农历五月戏班演完戏后,进入暑天六月,戏班大多要歇伏,戏子弟各自回家,休息约一个月左右。此时,班头则利用此空暇,将戏箱交由负责保管的官衣师傅打火。其打火的方法是:选择大的上有楼板,下有地板的房间,将戏箱中的戏衣、盔头等取出,摊放悬挂在搭好的架子上,架子下面,则用铁锅将木炭,炭中夹烧菖蒲兜等薰药,让热浪烟气,烘干衣物。使戏衣,盔头等不做汗气,且芳香四溢,不被虫蛀。一般要用火烘几天几夜,官衣师傅要经常注意火烛,掌握火候,以免不慎造成损失。此时班头,亦大都对官衣师傅以酒肉厚待,以期认真负责。
  戏班一般每年歇伏时,都要将戏箱打一次火,也有的戏班,戏箱看得重,一年打两次火的,那是在冬天,春节前夕演出之暇(戏班大都演到腊月廿四,才停演回家过春节),将戏箱再打一次火。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