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祠堂戏台、宅院戏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31
颗粒名称: (五)祠堂戏台、宅院戏台
分类号: K928.715.6
页数: 3
页码: 314-3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祠堂戏台、宅院戏台方面的内容,包含了浒崦戏台,敦本堂戏台,洪汝仪宅院戏台等。
关键词: 戏曲 戏台 景德镇市

内容

浒崦戏台坐落在乐平县镇桥镇浒崦村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集能工巧匠七十余人历三年竣工。系南北向三叠檐古楼阁式晴雨双面台,重檐翘角,华丽壮观。屋脊中央立一硕大彩釉瓷瓶,中插巨型铁叉,直指云天。瓶颈以四根铁练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悬铁马风铃,风起铃响,清脆悦耳。
  台基高出地面两米,台高(台面到顶)十四米,宽二十五米,进深十二米。正中以木质雕花屏风横向隔开,成为相互背依紧密相连的晴雨二台。
  戏台与祠堂相对,筑墙以围。戏台左侧设小门,供寻常出入。
  晴台面北朝外,是全台的主体。气势恢宏,雕工精美。台下为空阔场地,供晴天看戏,可纳数千人。台顶天棚上有三口藻井(俗称窝棚),中间一口为螺纹斗拱式,稍前两侧各有一口轿顶式藻井。后壁上端悬着一块镂有十八罗汉衬底的镀金匾额,上书“久看愈好”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台前四根漆黑锃亮的顶梁大柱上挂着当地名儒手书的楹联,中间的一对是:浒崦拥春台媲联程灏文章久看愈好,鸣山峙面镜欢照古今业绩焕发英姿。字迹潇洒俊逸,木质雕花屏风,即晴、雨台共用之后壁,左右各一马门,与两侧厢房相连,晴、雨台厢房相通,并设门进出,台上雕梁画栋,飞金上漆,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斗拱、横梁、门楣、铁尺、檐下,遍饰镀金戏文人物浮雕:魁星点斗、刘海戏金蟾、郭子仪上寿、蟠桃会、昭君和番、三顾茅庐、狄青比武……密密麻麻,不下百余处,两两对称,金光灿灿,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雨台面南朝内,与祠堂相对,中间隔一天井。两侧厢楼对称,共合成一回字形状。祠堂和厢楼供雨天看戏,厢楼用作包厢,亦供演员住宿,雨台构造及装饰远较晴台逊色。
  戏台初建,全系木质结构,台柱穿过台板直通底层,如遇贵宾,关闭左右小门,拆去中间台板,形成台基通道,可迎宾由此通道穿天井径入祠堂。
  浒崦戏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先后有饶河戏四大名班来此演出。1948年浙江一京剧戏班前来演出,就地歇脚关箱,直到1949年4月乐平解放。5月,该班为欢迎人民解放军,于雨台演出《大解宝》、《水帘洞》,观众如潮,约千余人,将祠堂、天井、厢楼塞得水泄不通;1952年省民政厅副厅长程细和率省委老革命干部慰问团及一京剧团来乐,在浒崦戏台演出一夜,盛况空前,附近农民蜂涌而至,镇桥革命前辈闻讯,亦云集浒崦,一饱眼福并畅叙革命情谊。
  敦本堂戏台祠堂戏台,坐落在涌山乡车溪村朱氏宗祠敦本堂内,传说为明代所建,宗谱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修建。祠堂为八字门楼,两边砖墙上刻有戏文石雕,入门楼,戏台高耸,背门而立。台基有两米宽的通道径往台前,露天场地多以青石铺面,约五百平方米,平整宽敞。
  戏台屋顶为二重檐卷棚歇山,翘角短钝,上复褐红色圆筒瓦,脊中耸立五彩朱砂瓷瓶(今不存),台口挺立四根圆木大柱,游梁上方,镌刻着巨幅“双凤戏牡丹”浮雕,戏台铁尺,横梁亦有戏文人物塑像。台上除左右马门外,两侧还设四道门。台基高2米,台高3.9米,台宽10.63米,中心两柱间宽6米,台深6.18米,后台深3.52米。整个戏台有着浓重的明代建筑遗风,图案装饰,构造格调显得古色古香,庄严典雅、朴素大方、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戏台两边,设厢楼。台下可容千人以上。
  洪汝仪宅院戏台洪汝仪是乐平清代雍正年间塔前乡的绅士,家道殷富,生平好戏,又怕妻妾女媳外出看戏招惹风流韵事,遂于家宅设一戏台,以娱视听。
  洪宅系三进结构,每进隔一天井。入大门处为头进,戏台即设于此。傍门而立,面向天井。台基高出地面二米,宽六米,进深四米,可随时装拆,用时搭板即成。台右侧立一楼式厢房,供艺人化妆及住宿。
  洪汝仪曾自组班社,供养子弟唱赣剧,祭祖过节或寿诞喜庆演出,还率班外出演戏,如遇不景,随时返回。洪汝仪之次子洪常修出任浙江石门知县时,曾带班返里于宅院戏台演出。此台终演于1948年,浙江杭州董金凤武林班上演《八宝鸾钗》、《方玉娘祭塔》、《秦雪梅吊孝》等,凡十夜,售票营业,影响颇大。
  如今洪宅已为农民住房,昔日旧景,今不复存,仅残留“刘海戏金蟾”戏文木雕两块和梁上一只尘封破旧的吊篮。
  洪汝仪家庭宅院戏台三进屋平面示意图
  (制图:陈熠)
  洪汝仪家庭戏台复原图象
  王仲舒祠堂戏台 坐落在距景德镇市区北约20公里的浮梁县三龙乡盘溪村,王仲舒系当地人,宋太子中允。祠堂大门朝南,正面是三间四柱三楼式砖雕牌楼门,上书“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并刻有“嘉靖四年(公元1525),皇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仲冬立”,祠堂大门外有小院,东西设二辕门通外,小院面积一百四十四平方米,祠堂总占地面积七百余平方米,进大门从戏台底下通过后,是大天井,两旁有廊,两廊过轩进享堂,堂前左右各置旁门通外,享堂后略高几步为寝,设二阶以小天井相隔。享堂为五间,两侧分隔二夹室,檐柱开面为三开间,呈开敞式,明间二贴梁架不用中柱,形成宽敞空间,为每年举行祭祀大礼及演戏时摆酒观戏之处,此处与大天井及两廊过轩,约能容纳观众六百到八百人。后寝三间供设祖先神位,两夹室为违犯族规禁闭之所。梁额用料粗大,皆用直料削成,式样规整,加工精致,柱呈棱形或圆形,石制雕花柱础。几乎所有三架梁,单步梁之梁头全向外伸,雕成明快简洁的图案,如卷草形、象鼻形、石纹形等,明代建筑风格鲜明。故祠堂应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戏台与回廊从风格上看似清代修建或重建,最迟也在清代中叶。
  戏台离地高一点七米,台口宽十四点六米,正中两柱间宽三点五米,进深五点六五米,台面上高度约六米,正中到穹顶高度约八米,台后正中墙上(即祠堂大门后门头上)及台右后墙上,有清代中叶戏班戏剧壁题多处。按时序计有:“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正月十七日百福班至此一乐,蟠桃会、大香山、天齐会、珍珠配、平河南、思州义、大香山、乾坤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七月十一日,婺邑高砂翠林班票友共卅六位至此一乐”。“道光零年(公元1821年)三月廿日王和钥胜春班在此一乐也,演正本,万事足”。“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好个德胜班,润春同人到此一乐也”。绘有戏牌题字“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五月德胜班十九在此亦乐也”,左侧有仕官图,又绘有戏牌字“三人曰,同兴班,十八本”。“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同庆班在此亦乐也,龙凤配、五龙会、打灯州、双玉镯、清河夜、花田错、赵云借箭”,旁有仕官等图。“道光廿年(公元1840年)高塘班”。“道光廿二年(公元1842年)五月廿四日,秀蘭班演出,彩楼配、打金冠(其余剧名模糊不清)”。“于来贵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拾六本,思州晤、平河南”等等,还有反映当时戏曲艺人生计艰辛的题字,如:“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七月十二日,有一人在此一年头不()(似为“演”字)焦也”。还有“梨园苦哀,要走浮梁一天”。
  从以上戏剧壁题中可知,早年高腔(弋阳腔、青阳腔)、饶河戏不少戏班,都曾来此演出过不少剧目,活动频繁。徽剧翠林班,赣北有名的青阳腔秀蘭班也来过此地演出,是景德镇市地区发现早期戏班活动足迹年代最久远处之一,由于保存较为完好,实属罕见,很有代表性。建国后,赣剧、景德镇采茶戏等剧团,也都曾来此处演出。该祠堂现为浮梁县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