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草台、万年台、露天剧场、高山戏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30
颗粒名称:
(四)草台、万年台、露天剧场、高山戏台
分类号:
K928.715.6
页数:
4
页码:
310-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草台、万年台、露天剧场、高山戏方面的详细内容。
关键词:
剧场
戏台
景德镇市
内容
草台 戏班(剧团)临时演出之台,多采用竹、木等材料,选择集市墟场等空阔场所,或农村晒谷场等开阔地,临时搭成。
搭草台大多是先在地下打几个洞,然后埋下杉木,辅以木桩,再于离地面约一到二米的高度,又用竹木横向连缀(多用马钉、铁丝、绳索等扎牢),再在横木上铺以台板,台口用竹木架成镜框形,上挂大红横幅及幕布,两旁亦有的挂上大条幅布写上楹联,有的在横幅及楹联边上,扎上松柏等树枝,装饰成牌楼式样,以示吉庆。台两旁及台后、台顶,多用晒垫(晒谷的竹编垫子)或布,围成三面墙形式,并盖顶,也有的简陋,仅台口及天幕挂上幕布,也不盖顶。为使草台牢固安全,常于台四角用竹木打撑或拉绳固定,草台大小无一定之规,示场地情况而定,一般台高一至二米,台口宽约十米,进深约八米,台上高度约五米(台板到挂横幅高度)。
有时戏班演出“打对台”(也叫打串台),常在一处同时搭两个甚至三个台,戏台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如有三个戏班演出,则在八字形中再搭一个台,形成打擂比武局面。戏班都希望比赢,可以抢台口,以“先到为君”为原则,有三个台的,抢中间一个;两个台的,抢靠近大路,周围宽敞显眼的一个。以便占据地利条件,再依靠各自的好剧目、好演员的绝招,夺取比赛胜利。
戏班在草台演出,有不少演员亦大显身手。如:有的在台柱上表演“扯顺风旗”(即在台口柱上装拉手,演员翻跟斗出场,趁势一手拉住拉手,一手撑在台柱上,身子悬空与柱子垂直)或表演“钻脚圈”(在台柱上装一铁圈,演员翻出,一脚套入圈内勾住,一脚顶住柱子,身子与柱子垂直,两臂舒展开),这些表演多在开演前“亮台”时演出,以招徕观众。也有配合剧情表演的。饶河戏著名武旦刘四妹能在开打后,踩跷在台前横着的一根茅竹上,稳步下场,常博得满场喝采。
万年台 是单独的露天戏台,多建在村坊中心,或临近公路边,多为飞檐翘角,雕梁翘角、雕梁画栋式的古式建筑,台前为空旷的广场,与村街巷弄相通,便于观众聚散。另外,农村的祠堂戏台、祠庙戏台,也往往统称万年台。
太白园露天剧场 坐落在景德镇市西瓜洲畔小港咀(现昌江大桥东头第二中学校园)。
民国十一年开始建造,民国十三年基本完成(即1922-1924年),大瓷商李子衡(广东省顺德县人)开办。民国初年,李先生挟巨资来景德镇先开办了“公和安”瓷行,后有志在景德镇建造一座类似上海大世界那样的游艺场,得到广东的哥哥和弟弟的支援,以及广东旅景同乡的支援,并向富户与钱庄借贷,筹集了经费,在西瓜洲畔的小港咀买了地皮,请人设计施工,采购花木奇石,果苗猴鸟,经过数百名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费时五年(按结束时1926年计算),耗资约八万银元,建成了一座占地总面积一百多市亩的园林,定名为“太白园”。因号称酒仙、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正是主人崇拜的同宗,也是文人墨客饮酒时经常崇尚的风流人物,以他的别号作为园名,因而定此园名。
太白园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园为主体,面积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广植花卉、果树,置放奇石异草,建造了放养红、黑两色鲤鱼,遍种荇萍的水池,还有池水环绕,朱柱栏杆,突顶飞檐的亭榭轩阁,别墅楼台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猴舍、兔窝、鹿苑,分别建在花坞树间,恰到好处,笼中的画眉、八哥、黄莺,架上的鹦鹉,散布在绿丛,宛转鸣啼,点缀成趣,园林徜徉,心旷神怡,当时有人将此园誉为“蓬莱仙境”。(一说谓当时未建鱼池、亭榭,也无猴舍、鹿苑,仅有规划)
戏台建在北园,与酒楼、茶馆巧妙地构成一建筑群体。
戏台东侧有酒楼,酒楼正对太白园大门,飞檐高啄,廊腰慢廻,大门至酒楼,正中通道平坦,两旁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立在花草之中,塑像头部及手脚全系陶瓷雕塑,而身体却是辅以铁条与竹木、花草缠绕其上生长,生机盎然,饶有情趣。
草台装置
马祖熙绘
万年合装置
马祖熙绘
景德镇市太白园露天剧场平面示意图
(制图:邵镇生)酒楼分上、下两层,上层大厅,有一尊长达丈余描色的“太白醉酒”塑像,头枕于酒坛之上,横卧厅中,紧靠墙壁,其后衬以红色帷幕,光彩照人,来宾登楼便油然而生一醉方休之念,这尊塑像,是当时景德镇最有名的瓷雕大师蔡寿元(绰号拿得稳)的杰作。两层酒楼,各可摆八仙桌二十余张,供三百人同时会宴。
戏台与二层茶楼南北相向,戏台北向,茶楼则悠然见南山,二者之间的场地,可纳观众千余人,内置固定长凳数百条,此处长凳别具一格,乃两头在地下各打一小木桩,上钉长条木板而成,端坐看戏,同时买茶、吃零食,享有热毛巾把子抹脸的乐趣,真是别有风光。就这样,酒楼西部,茶楼上下,露天剧场内,都可在饮酒、品茶时观赏戏曲演唱,这种格局设计,真可谓煞费苦心。(一说茶楼即酒楼)
戏台面积约近一百平方米,离地高约一米五,台口宽约近二十米,台上高度约六米,进深约八米,台上建筑朱栏丹柱,屋顶飞檐流霞,琉璃瓦晶莹夺目,熠熠生辉。
1924年秋,做“菊花会”开张,开张以后,全镇官绅士商、诗人画家、纨绔子弟、瓷工庶民,齐来游玩观赏。1926年曾聘来女子京剧班演出,《明经同乐》等饶河戏班,也曾在此售票演出“三娘教子”、“四郎探母”、“打龙袍”等剧目。太白园中,游人如织,热气腾腾。1926年12月,为庆祝北伐胜利,国民党景德镇市党部,曾组织演出话剧三晚,每晚观众上千人,受到欢迎。
由于当时景德镇交通不便,外来旅游者甚少,下层瓷工庶民多为生计奔忙,富者玩而生厌,尤其是所谓公子、少爷、流氓、无赖大吃大喝,欠账不交,不久,热闹一时的太白园便门前冷落车马稀,于1926年底停止营业。李先生债台高筑,约1934年,无奈逃回原籍。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此园请来川剧戏班演出川剧,同时演出京剧,慰问四川籍的抗战部队,后来这座名园几经变迁,办成了中学校园。
军乐茶园戏台 坐落在厂前、佑陶灵祠(即:风火仙)斜对面空场上(今市政府礼堂北侧)。
1939年夏,余松标(文词戏艺人,当时又是军乐队成员,军乐队实乃铜管乐队,俗称洋鼓洋号队,因穿军服奏乐,又俗称军乐队,当时系县民自由组合开办)等十余人,开办了露天的“军乐茶园”,茶园坐西朝东,西面与南面有墙,北面与东面用竹篱圈住,朝东开了门进出。进入大门内,为南北长方形的场地,靠南面向北搭了一座简易戏台,台高约一米五,台口宽约七米,进深约五米,使用木板木柱构成,台顶上盖了竹篾折子,台正中离台口约五米处挂了块高约三米,宽约七米的紫红色幕布,将舞台隔成前后两部分,红幕布上绣有四个大黄字“军乐茶园”,幕前常摆一桌二椅等为表演区。每晚演出点煤油汽灯照明,场内有长条凳座席,可容纳观众四、五百人,售票演出并卖茶。
余松标本人是文词戏的好须生,他为首又邀请了文词戏演员余乐清、余旺得、傅贵生、余大娥、周求高、赵子枫、邬金花、王水义、何春发等男女十多人,文场琴师有徐福田、杨女女、廖罗汗,武场(打击乐)人员有冯上元、连湖佬、冯木林等人。演出剧目有正本戏《木兰诗》、《白兔记》、《合玉环》、《乌龙院》、《芦林三休》、《玉堂春》等十多本,还有小戏,折子戏《清风亭》、《秦雪梅教子》、《马山劝友》、《磨房会》、《宋江杀惜》、《浪子踢球》、《巴斗关》、《卖草墩》等。间或也夹杂演出过饶河戏《梅龙镇》、《花亭会》(浙调)等,观众很欢迎,夜夜满座,直演到中秋节后。
由于茶园系露天的,下雨天凉便停了业。余松标等迁移到板坊弄口、中山路上的“赣北楼”演出,直到冬月,因苛捐杂税太重,加之流氓、地痞不买票看戏,还要向艺人敲诈勒索,故而停演。腊月中旬,他们只好组班到浮梁四乡及邻县乐平、波阳演出。
茶宝山高山戏台 坐落在浮梁县西湖乡西北隅茶宝山的汪氏宗祠内,这个祠堂非同一般之处,是单独建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半山腰上,辐射四方,独具特色。
茶宝山主峰大狼尖海拔达八百五十八点四米,明代中期,汪氏居此地,因有三棵白茶树,故名茶宝山,而主峰山尖似狼,便名曰大狼尖。后汪氏繁衍,散居在茶宝山上下周围,(至今形成七个自然村,129户人家)遂在半山腰上单独兴建了汪氏宗祠,各村到祠堂都不算太远,多在十里以内,最近的坦里村,离祠堂约一里,山上最高的杨树堂村也只有五、六里。每逢祭祀祖先,到祠堂集会、看戏均比较方便。祠堂门前,石旗墩上刻有“道光辛()岁立”字样,可见,祠堂兴建不会晚于清道光年间。祠堂大门东向,门前有院,南北各有辕门,大门门槛下,左右基石上各有“白蛇传”戏文石雕一块,画面为“水漫金山”与“游湖”,雕刻精致,情景生动。
进大门即戏台,为西向,人从戏台底下通过,戏台高一米七十,台口宽十二点五米,(台口中心两柱间宽八米五十),进深六米六十五(前台为三米六十五),台上高度三米零八(台中心顶部有穹形藻井,台面到飞池顶四米三十),后台北墙绘有病殁此处戏剧老艺人徐元义的灵牌位,还有光绪五年、十五年的壁题二处。
台前为一大天井,大天井后为享堂,两旁有侧门通外,后有摆汪氏祖先灵位的大神龛,并有一用整块大青石雕刻的神案,花纹生动,神案腿部有狮子抛球,可惜“文革”期间有只狮子被砸损部分,但仍不失其精美。神案上方(摆灵位之上部)有戏文木雕三块,都雕刻得形象生动、逼真。
祠堂内,约能容纳观众五、六百人,来祠堂演出的有饶河戏班、采茶戏班,以及黄梅戏班,建国后的赣剧团、采茶剧团都曾来此演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