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剧场、剧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29
颗粒名称:
(三)剧场、剧院
分类号:
J819.2
页数:
6
页码:
305-3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剧场、剧院方面的内容,包含了群英堂剧场,昌江剧院,昌南剧院等。
关键词:
剧场
剧院
景德镇市
内容
群英堂剧场 位于景德镇市珠山中路10号。1958年开始兴建,1960年初竣工。原拟名“艺术剧院”,但竣工不久-1960年2月18日,即在此隆重召开了全市工业、农业、基建、交通、财贸、文教卫生先进单位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因这次大会简称“群英大会”,故人们均习惯称此剧场为“群英堂”,延至今日,便以此定名。群英堂原为钢筋混泥土与砖木结构,1982年,进行了一次大修,翻修了屋顶,整修了剧场内外及门面,现大多为钢筋混泥土结构。
整个剧场占地面积二千四百六十九平方米,由前厅(四层)、观众厅、观众楼厅、休息室、舞台、后楼(三层)组成,前厅占地面积四百二十平方米,观众厅占地面积八百四十五平方米,可容纳观众座位一千三百二十四位。舞台为镜框式,台口宽十四米,高七米,舞台深度十八米,舞台空间高十五米,上、下场门附台各六十七点五平方米,台口设有乐池,二十四点八平方米,后楼一楼设有化妆室、服装间等,各约三十平方米,二、三楼为办公室、招待所,占地约二百平方米。舞台上部建有天桥,装置吊杆四道,装备大幕、二道幕、天幕等,台两侧建有灯光楼,装有面光与耳光。剧场周围有院,东侧院场大,面积约达一千五百多平方米。群英堂剧场为景德镇市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剧场,也是全市重大会议的会场。建成后,先后为市京剧团、市文工团、市歌舞团演出场地和驻地(后院楼房),也接待外来剧团,也兼放电影、录相,在前厅二楼还开设了音乐茶座。
大众剧场 位于景德镇市斗富弄路82号。六十年代初兴建。此地最早为湖南会馆,原沿河为湖南码头,会馆坐东朝西。1948年左右,由湖南人李汉辉、刘子云和黄孝平等二十位股东,合伙开办了“泰安戏院”,开初演戏在原来的老戏台上,戏台是坐西朝东的。演了一个时期后,又在大厅上搭了一座坐东朝西的戏台。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市总工会接管了一段时期,1950年5月1日改名为工人戏院,后成立了市赣剧团,群众多称为赣剧院,于1959年定名为瓷都剧院,七十年代将原砖木结构剧场拆倒,以钢筋水泥重建,并易名为大众剧场。由前厅(三层)、楼梯间、观众厅、观众楼厅、舞台、演员化妆室、放映室组成,以钢筋水泥建造。前厅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观众厅占地面积约六百五十平方米,内设有观众席位一千一百位。
舞台向东,为镜框式,台口宽十点三四米,高九点六米,舞台深度十点六米,舞台空间高十米左右,上、下场门附台各三十四点二平方米。舞台占地二百四十平方米,台后设有化妆室,占地约三十平方米。舞台上部建有天桥,装置吊杆四道,装备大幕、二道幕、天幕,台两侧建有灯光楼,装有面部与耳光。剧场用电量60千瓦。
大众剧场建成后,为景德镇市赣剧团的演出场所和驻地。“文化大革命”时期,赣剧团撤销,则为市文工团接管。1982年,市赣剧团复建后,仍以该剧场作为演出场地和团部,同时,接待外来剧团,也放映电影。
昌江剧院 坐北朝南,位于景德镇市珠山中路北侧(临街)85号,处于与祥集下弄之间的小南门头横弄之西。此处清代建有“山西会馆”,建国前建有小学。建国后,1950年,南门头到昌江边辟开马路后,在原会馆基础上改建,又拆迁了附近的十一幢民房,建成“人民京剧院”,于1953年2月10日竣工。1959年易名为“昌江剧院”。整个剧院由前厅、观众厅、舞台、化妆室、办公室、食堂、院落组成,以木质结构建造。
剧院大门南向,前厅约二十多平方米,观众厅约六百多平方米,因系会馆改建,柱头很多,有一千一百多个座位,其中厅座约八百个,楼座约三百个,东南西楼座是“凹”字形。
原山西会馆是坐西朝东的,旧戏台是坐东朝西的,改建后,舞台坐北向南,为镜框式,台口宽约十二米,高约一点五米,舞台深度约十米,台上到顶部高度约十五米,后台左右设化妆室、服装间、舞台总面积一百五十平方米左右,装备有大幕、二幕、天幕等,并有灯光槽,台口两侧建有灯光楼,面部与耳光装有聚光灯。
剧院东西两侧均有院落,各有院门,均有长廊与剧场相连。东侧院小,仅一长条形,隔院紧靠小南门头是一排平房,系办公室、食堂等用房,临街则为票房。西院较大,约六百多平方米,有茶房、厕所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约1968年后),剧场被医药公司占作仓库,1977年10月收回作江西省文艺学校景德镇市赣剧班校址,1982年11月,恢复景市赣剧团之初为团址,1985年拆倒,在此建瓷都百货大楼。
昌南剧院 坐落在景德镇市毕家下弄29号,此处最早为奉新会馆(又名新湖书院),早在1935年左右,曾由郭昆(国民党侦辑队长)和蔡霖(青帮头子)等人开办过景德镇市第一家露天电影院--明星电影院,电影院迁程家巷上弄以后,场地一直荒废。1948年上半年,曹长根与奉新会馆的许子梅等人,筹集资金,租下场地,买来木料,开始修建,因资金不足,仅把残存的“万年台”修葺后便解放了。建国初,由曹长根为首,组织居住在附近的奉新籍居民合股经营。
戏院的大门原来开在靠昌江一侧的西横弄里,人从戏台底下进出,为验票方便,大门改开毕家下弄,并在弄口的中山路边,竖起木质牌坊,上书“新新大舞台”,1949年5月开始接待戏班演出,观众露天看戏。1950年,修好了戏院屋顶、舞台,还做了长木条靠背的坐椅。1951年,戏院更名为新新剧院(但同时人们亦称新新舞台)。曹长根等人合股经营直到1954年市采茶剧团进驻才结束,进驻后改称采茶剧院。1959年6月,易名为昌南剧院,六十年代初,剧院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建。
整个剧院占地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由前厅、办公室、观众厅、舞台、厨房等组成,以木质构造建成。前厅约六十平方米,观众厅约六百平方米,设有一千多个座位,厅座约八百多个,楼座呈月牙形,约二百多个。剧院舞台坐西朝东,舞台为镜框式,台口宽约十米,高约一点二米,舞台深约十五米,舞台上部高约八米,(到屋顶约十二米)。台上装备有大幕、二幕、天幕、边幕等,台口两侧有灯光楼,台前顶端与两侧近天花板处,可装聚光灯。
另外,前厅东面为两层楼的办公室约一百多平方米,观众厅北面为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约二百多平方米。
剧院于1965年改为市文艺瓷厂生产场地后,未接纳剧团演出,现为市游艺场。
竟成剧院 位于程家上弄40号,此处建国前系大瓷行,1949年秋,原老明星戏院经理程又堂租下后,改建为电影院,取名“星明”,并招股经营,准备与紧邻的“明星”比个高低。
原瓷行屋面低矮,柱子多,改建时,把屋顶拆掉,升高了五、六尺,柱子移到两边,南侧为戏台,东西北三面做了马蹄形的楼座,改开了大门,还定做了一批长木靠椅,约有八百多个座位,前后两月才竣工。年底,程又堂等人被捕,中共浮梁地委宣传部派出公方代表,改影院名为“中华电影院”,于1950年2月3日开始放映电影,因建国初国民经济萧条,电影营业清淡,股东退出,公私合营式的经营方式结束,中共浮梁地委接管,改影院名称为“人民电影院”,1952年夏,人民电影院迁往中山路边新建的院址,新民舞台的新民越剧团(市越剧团前身)接着进驻,改名为“新民越剧院”,1959年易名为“竟成剧院”。1961年,长驻在该院的市越剧团,自筹资金八万元,加上政府的资助,将旧剧场拆倒重建,于9月竣工。
新建后的剧院为钢筋混泥土与木质综合建筑,由前厅、观众厅、舞台、外院组成,前厅设票房等,为一幢中式老民房修缮而用,中有天井,面积约为一百八十平方米,新建剧场占地约七百多平方米,有九百多个座位。舞台坐南朝北,为镜框式,台高约一点二米,台口宽约十三米,深度约十二米,上部高度约十米,(到屋顶高约十五米),备有大幕、二幕、天幕等,后有灯光槽,台两侧有灯光楼,可装聚光灯,台前上部天花板处,亦装有面光。
剧院西侧有小院约一百多平方米,东侧南靠舞台旁,建有附台,与舞台沟通,附台约三十平方米,东侧北,建有水泥楼梯台阶,可上楼座。
剧院于1968年秋,改为市文艺瓷厂生产场地,1980年又辟为“快乐园游艺场”。
工人文化宫剧场坐落在市莲社北路东坡--市工人文化宫北侧,为砖木、混凝土混合建筑。1956年建成,1957年添置设备并开始使用,初曾称“工人文化宫电影俱乐部”。
剧场坐东朝西,大门北侧设票房,南侧有办公室,入大门只有个约二十平方米的前厅,靠南有楼梯通楼上,楼上仅有放映室等房间,无观众席位。前厅后为观众厅,有正式座位六百四十个,呈扇形,加座则可达七百个左右。
舞台离地高约一点四米,进深约六米,台口宽十二米左右,台高约八米,台口左右有小灯光楼,平时安有四个碘钨灯,演出时可视需要另安装聚光灯,后台左右有小化妆间与小服装间。
该剧场曾接待不少专业剧团演出,如:南昌市文工团、乐平赣剧团、话剧团、万年赣剧团、湖口、都昌以及安徽望江的黄梅剧团等,受到瓷都人民的欢迎。
1991年拆倒重建。,
市政府礼堂 坐落在珠山中路市人民政府大院内西侧,此地旧为御窑厂前,二十年代曾在此地址创办过景德镇模范小学,抗战期间曾遭飞机轰炸,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曾在此处办过军乐茶社。建国之初,1953年在此处盖了一座人民文化宫,曾为浮梁地委文工团团址,演出过京剧、话剧、歌剧、歌舞。1958年拆倒重建为礼堂(当时称“市人委礼堂”)。
礼堂为钢筋混泥土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一千五百平方米,坐西朝东,门面宽约三十米,步门前十余级台阶,即入大门内,前厅约三百六十平方米,正中墙上,嵌有大型瓷雕壁画《井冈山》,气势雄伟、壮观,再现了当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宏伟景象,五百里井冈尽入画中,壁画左上角,有董必武于1959年8月书写的毛泽东词“西江月--井冈山”,小楷字迹秀丽端庄,入画相得益彰。前厅南有办公室六十四平方米,北有卫生间六十四平方米,南北各有宽敞的水泥楼梯(含过道各占地二十四平方米)上楼,楼梯下南北各有侧门通外。
观众厅约四百四十平方米,有六百九十六个座位,另有楼座约二百个,呈凹字形。前厅与观众厅除墙上大多锒贴了半人高的洁白的瓷面砖外,地下还锒嵌了六角小瓷砖,显得幽雅清爽。观众厅南北各有门通南北两院,南院约二百三十平方米,北院约一百八十平方米。
舞台离地高一点三五米,进深八米,台口呈镜框式,台口宽十二米,台板到镜框上部高度约为七米,到天花板达九米。台口两侧有灯光小楼,可装聚光灯,舞台南北有附台,南为休息室,约四十平方米,北为化妆室,约五十平方米(含台上卫生间十平方米),整个舞台占地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米。
礼堂除举办节日晚会外,还曾接待剧团来此演出。
八卦图曲艺场 坐落在沿江东路旧日名八卦图处。1959年市文教局资助,市曲艺队文词与曲艺艺人集资建造,全木质结构,占地面积约两百平方米。
曲艺场临街西向,进门左边为座北朝南的小舞台,台口宽近五米,进深约三米,台高约一米左右,台上简陋,仅一道幕布。台下观众席为长凳,约可容纳观众二百多人。
此处是由市曲艺队演出文词小戏与清唱小曲、大鼓等曲艺节目。并曾于1960年到1961年前后,演出文词正本创作剧目《豆腐西施》与文词中型创作剧目《一女许二郎》(均为夏巧亭编剧),以及传统大型剧目《关中恨》、《白兔记》等,受到观众欢迎。
1965年,因场后紧邻原“景德镇日报”社旧址,由于报社扩建需要,该场迁建到赛宝坦(今莲社南路新瓷器街),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曲艺场才停止了文词戏与曲艺演出活动。
解放剧场1949年4月,乐平解放,城区南门外江家塘附近居民利用塘东北侧王家祠堂的菜园搭盖草棚为舞台,架设茅竹为座席,可容纳500人,称解放剧场。曾接待弋阳九汪班、董小红绍兴班、董金凤武林班和本县的赣剧团演出。
工农戏院 1950年10月,乐平县赣剧组的演职员,将坐落在西大街月城巷内的一破草棚翻盖后权当舞台,围筑篱笆为院墙,架设茅竹为座位,进行演出。1951年春,霪雨成灾,舞台坍塌,赣剧团租赁解放剧场演出,并聚资购瓦、竹等建筑材料于原址建瓦棚新舞台,称工农戏院。资金来源一是演出收入,不分正、旁座,票价一律五分;二是政府动员街道居民投股聚资,每户出两担米的称一股,可日看戏两场,出一担米的称半股,可日看戏一场,均为终年免票看戏。此外还可预约购戏票:四元钱预购一年戏票称包票,二元钱预购半年戏票称半票。1956年工农戏院改建为演职员宿舍、食堂。
乐平人民剧院 1955年,省文化局拨款19000元,县财政拨款8000元,择直西大街中段(今翥山西路文化馆大楼)破土动工,1956年元旦竣工交付使用,称“乐平人民剧院”,是座南朝北的二层楼砖木结构建筑。拾级而上,一条深2米,长20米的候演长廊敞面临街,长廊两端设票房、茶房和楼座入口,长廊底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大红字赫然醒目。底壁东西两端是一楼观众厅的入口,一楼厅宽20米,长22米,高座位850个,二楼设座位200个,俱系可移动的杉木长靠椅。舞台西侧是化妆间,东侧外是公厕。七十年代,于剧场西侧外建二层楼房,设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发电房及部份演员宿舍。1994年,乐平人民剧院被拆除,改建六层的文化馆大楼。
乐平剧院 1983年10月,择址西街口(今西门广场),兴建新剧院,属钢混框架结构,并预留空调风道,耗资200余万,于1986年2月9日竣工,称“乐平剧院”。该剧院占地4140平方,可容纳观众1176人。有候演大厅、一楼观众厅、二楼观众厅、舞台、后台及办公楼组成。候演大厅约400平方米,进大厅左侧有楼梯上二楼,二楼设有回廊及观众休息室并开有二个入口进入观众厅,厅内可容纳305个观众。三楼是放映机房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室。一楼观众厅约800余平方米,设771个座席,六道太平门,大厅南北两侧有3米宽的通道可与二楼相通,北侧通道建有男、女卫生间。舞台为镜框式,台口宽14米,进深10余米,上下场处各有约100平方米的副台,上场副台开有6米宽的大门与剧场外街道连通,装缷服装、道具、布景十分方便。舞台高24米,装有十道吊杆、大幕、二道幕、中幕、沿幕、条幕、天幕和网幕。台口两侧有灯光、音响控制楼,舞台上装有面光、耳光、顶光、天排、地排、天幕投景灯、追光和音响设施。天幕后留有3米宽的通道。后台男女服装间、道具间、化妆间、男女卫生间、演员休息和后台接待室一应俱全。后台的二楼、三楼为文化局、赣剧团的办公用房。乐平剧院是目前乐平规模最大,设施条件最好的演出场所。建成后,先后接待过侯宝林、吴雁泽、王洁实、谢丽斯、董文华、李丹阳、潘长江等明星演出以及上海民族乐团、北京歌舞团、深圳歌舞团、上海静安区越剧团、江西省赣剧团、话剧团、杂剧团等表演团体的演出。《纪念红十军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也曾在乐平剧院隆重举行,吴官正、毛致用、汪东兴等党政领导人莅临大会并讲话,本县的党代会、人大会、表彰会及大型群众文艺活动也经常在剧院进行。(2002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