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祠庙戏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27
颗粒名称:
(一)祠庙戏台
分类号:
K928.715.6
页数:
3
页码:
291-2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演出场所祠庙戏台方面的内容,包含了佑陶灵祠古戏台,师主庙戏台和新社公庙戏台。
关键词:
演出
祠庙
戏台
内容
佑陶灵祠古戏台
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火神庙),在景德镇御窑厂前东门头附近(现市政府礼堂对面花圃假山处)。明朝万历年间,因神宗皇帝为自己大修陵墓,降旨要景德镇烧造大龙缸作殉品,太监潘相任督陶官,对瓷工“例外苛索”,横行残暴,鞭笞捕杀,如狼似虎,限期完成。烧窑工童宾眼见龙缸屡烧不成,(明万历十七年仍未烧造满意的龙缸),催逼又紧,乃愤而跳入熊熊窑火之中,以死表示对苛政的反抗,后激起民变,瓷工放火烧了官窑作坊,捣毁了税署衙门,潘相仓皇逃离景德镇。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为了缓和矛盾,安抚民心,朝庭便在御窑厂前东侧为童宾建了这座祠庙,后世尊童宾为风火仙师,奉为烧窑工祖师,庙内除塑有童宾坐像外,两旁还有烧窑各工种师主的塑像,历代供奉。清雍正年重修祠庙时,督陶官唐英曾于雍正九年仲冬(1731年),题写青花瓷砖匾额,上书“佑陶灵祠”,镶嵌在祠庙园大门上,(大门坐东朝西,在现在市政府礼堂正对面),庙东向东门头大街,亦有一园门。庙内,中间是一个约二百平方米左右的庭院,庙北,坐北朝南是大殿,供奉着童宾等塑像,大殿靠东的房间,系九窑理事会办公事房间。大殿靠西为空厅堂。庙南,正对大殿的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古戏台,约在清雍正年间与庙同时建造,为飞檐斗拱,宫殿式建筑,屋顶与大殿屋顶,均有古瓷红绿釉装饰的上有画戟式铁尖朝天的宝顶。整个建筑花纹洗练简洁。戏台离地面高约二米多,(台下曾住过人家,人可以自由活动,不需低头),台面离圆拱型藻井屋顶约五至六米,台面宽约十米,台口中心两柱间约为六米,进深(宽)约四一五米,台前庭院及大殿内可容观众数百人。
风火仙庙地处市中心,庙之东偏,有土库棋盘屋一栋,为陶庆窑--烧窑户集会议事的场所。风火仙庙,除正常祭祀外,窑业界每逢重大庆典,开禁迎神(烧窑业行规20年一次),拜师收徒,工种升岗定位,都在火神庙内外进行。戏台曾为五府(南昌府、南康府、饶州府、抚州府、九江府)十八帮的装小器工人议事之场所。酬窑神的戏,也往往在这里先演出。镇上重大事件,也曾在此地举行,如:抗日胜利后的1946年,为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做佛事超度亡魂,当时叫打“国蘸”,就曾有一百多个和尚在此聚会,异常热闹。历代曾有饶河戏班、三角班、瓷偶班,在这儿的古戏台上演出,大多演出小型剧目。也曾有曲艺艺人在此讲传、说书。火神庙古戏台于1951年拆毁,建了办公楼房(现市劳动人事局),火神庙(大殿及庭院),建国后辟为市工人文化宫,1956年拆毁为花圃。
师主庙戏台 坐落在中华北路117号北侧(即龙珠阁斜对东面临街处),临近龙缸弄,以前临街西向门楣上,有“护国佑民师主庙”七个横刻大字,进庙内,右为坐南朝北的戏台,左为坐北朝南的大殿,台与殿之间,有个约四、五百平方米的空地,总占地面积约近一千平方米。
大殿供奉着瓷工景仰的师主神像。师主赵慨,字叔朋,又名万硕,生卒年月不详,据说他生于西晋,东晋时官至五品,曾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因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为奸佞不容,遂退隐于景德镇。他把福建、浙江等地的烧窑技术,与本地的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为陶瓷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地瓷工十分景仰他,以师待之,后世瓷工尊其为师主,建庙而祠。庙内师主像两旁还供奉有:陶瓷制作行业中六个主要工种(即:打杂、做坯、印坯、剃坯、挖坯、刹合坯)师傅神位,后来清代又增加了知四师神位,知四师是为了争取工人福利(每月增加十二两猪肉,即今七两五,后世瓷工称争来的福利肉为“知四肉”。)罢工牺牲的瓷工领袖。
师主庙建于明代,据明·詹珊的《师主庙碑记》记载: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少监张善到景德镇冶陶,始在御器厂内建师主庙。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太监邓康在镇时,“谓镇民多陶,悉资神佑,及徒庙东门外通衢东北百武许,以便祈祀,即今所也。”为了“用仰副国家重陶之德意”,以后又多次经倡议捐赀乐助,一再修葺,“廊庑门所,整秩宏壮,轮奂翼如,丹垩焕如,严恪肃齐”,可见当年此庙十分壮观。据老人回忆亦如此,屋顶并有彩釉瓷瓶及铁戟宝顶,屋上有琉璃瓦。
庙内戏台建筑花纹简朴而严谨,据说与庙同系明代建造,后亦修葺多次。台高约二米,台口宽十五米,进深十一米,台上高度五米,台正中有四字匾,台柱有楹联,台后有化妆及服装间。台前空地及大殿上,可纳观众近千人。
此处明代以来香火不断,陶瓷行业举行游神赛会,酬神庆功活动,都要演戏供奉师主。正如清·郑庭桂《陶阳竹枝词》中称:“五月节迎师主会,六月还拜风火仙”。清末民初,仍有香火,每逢春节等节日期间,进香还愿捐钱时,常有十番班的吹鼓手在大殿上吹打。后来活动渐少,曾有福建人在内做瓷雕。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拆毁。现遗址为市武警消防大队汽车间。
新社公庙戏台坐落在今景德镇市解放路,现陶瓷窑具厂行政大院内,建国前,此处地名,也叫新社公庙。戏台东北向,面对西南向的庙门,二者之间的空场,面积约七百二十平方米,能容纳八百人左右观戏。
新社公庙是景市大器匣钵厂工人的集会场所(大器匣钵系装碗、盘类泥坯烧炼成的瓷器平口尖底的圆形小匣钵,一只匣钵装一只坯)。庙宇约建于清乾隆年间,有正殿三间,阔约十二米,进深约十四米,左右两旁各有两间陪屋(厨房、储藏室),正殿内神龛中有社公社母神像,左边还有催生娘娘神像,神龛前长约两米,宽约八十厘米的供桌上,供有五尊木雕菩萨,都称钱大元帅(传说是最先发明做大器匣钵的师祖五兄弟),香火不断,油灯日夜长明,左边偏殿中,有当地菜农供奉的菩萨--杨泗将军。庙宇原为菜农所建,后大器匣钵厂工人借庙集会议事,久借倒似乎成了主人,并修五尊钱大元帅供奉,而菜农慑于匣厂工人人多势众,也不过问了,只是集会时来庙,平时就不到庙里了。
庙前戏台约建于清末民初,是匣户用罚了窑户的钱做的。在那封建时代,匣户利用垄断把持,以种种条件约束窑户,窑户不遵守就不供应匣钵,必须罚款才供应。有几家窑户罚了款,匣户自己也出了钱建戏台,后来钱不够,是里村一家匣户方秀文(大财主)出钱做完的。(方秀文之弟方美文殁于三十年代,其兄年长十来岁)至于建庙时是否也建过戏台,则无从查考。
戏台离地高约二米,台口宽十七米(中心两柱间宽约十五米),进深约七米(前台深五米,后深二米),台板到屋檐下横梁高约三米多,瓦檐到屋顶高约三点五米,房顶有颜色釉瓷瓶作宝顶,上有画戟式铁尖直指长空。戏台梁柱虽未精雕细刻,但也曾油漆成赭色,并有楹联,到建国初年,已斑驳难辨。
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到十九日,大器匣钵厂的都、抚、饶三帮,都要来此集会、办酒宴看戏。曾有“明经同乐”等赣剧·饶河戏的名班来此演出过《满堂福》、《打金枝》、《四国齐》、《渔家乐》等剧目,还有玉山来的女子班(有男角),可能是赣剧(信河戏)班也来演出过。约1915年,浮梁县令陈安怕演戏闹事,下令禁戏后,则请傀儡戏班(即木偶戏,唱饶河调)演出。
建国初年(约1953年前后),此处修建市公安局看守所(监狱)时,新社公庙及戏台才被拆毁。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