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科班与戏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23
颗粒名称:
(四)科班与戏校
分类号:
J892.3
页数:
4
页码:
285-2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机构科班与戏校的内容,包含了太子班,景德镇市文艺学校等。
关键词:
戏曲
科班
戏校
内容
太子班 建国前乐平县农村的专业赣剧学戏班,又名儿科班。为首组班的称箍头老板,有三种人:一、爱好赣剧之富者;二、乡绅;三、有势力的赌徒,以太子班演出获得做赌资。老板先树“招军旗”,出榜收村内外二十岁上下的弟子(多为稍具基础者),经过验嗓子、扮相、身材后,记名造册,累至定数(数十人,各村不一),齐聚一堂,老板请大家吃饼子或面条,算正式入班。吃了饼子或面条反悔欲退出者,则另行吊打,直至其家长取钱来赎,一般是四十块银洋,视家境贫富,略有增减。但凡赌徒办班,先私访弟子,或嗓子好,或扮相好俊俏,或家道殷富,即行诓骗,诱其吃饼或面,待其察觉,悔之已晚,嗓子好扮相俊俏者,强令留班学戏,家道殷富者,则向家长榨钱赎人。学徒出红台后,演出收入多纳为老板赌资。
老板独资或聚股办班,只负责请师傅,置戏箱。学徒一概生活自理。
师傅先测定学徒所学行当(生、旦、丑等)再发给本子回去自念自习(高腔、昆腔)四十天后集中练功学戏。早起练功,不分严寒酷暑,黎明即起,扎腰光身赤足,蹩住一股屎尿上坂练功一个时辰(约两个小时),练及尿散汗流。白天教戏,按行当教学,师傅先行示范,学徒随后模仿;学唱腔、凡乱弹,由师傅口授,学高腔、昆腔,则照着本子学。老板持鞭督学,稍有懈怠或差错,便遭鞭笞。稍熟练后,跟着师傅用唱、做、念、打将所学的戏连起来叫做“串戏”。愚顽不灵,屡鞭无效者,绑吊禁闭,令其家长以钱赎之。按规矩,学徒四十天须学会八个整本、二十四个折戏(以每天两个整本六个折戏计,正好演满四天)方可出红台(从入班至出红台一般为80-120天)在本村连演四夜。第一夜,老板包红纸包(钱)赠给小花脸,再由小花脸“打剪神”,接着学徒们庄严而虔诚地拜过老郎菩萨,各自扮戏(化妆)。老板向众学徒拱手道喜后,学徒回礼并逐个向师傅拜过,再向司鼓、上手敬茶,请予关照。然后老板款步来到台前,向观众致歉:太子班首出红台,技艺不精,请大家多多包涵。继由龙种头(头扎小黄巾)报台,闹台声起,演出开始。
按班俗,进把(首演)须先演打天官、三跳(跳加官、跳魁星、跳财神)、大封相,再演正本。首演结束村中亲戚为学徒放鞭炮,披红挂彩表示祝贺。
演完四夜,老板率班外出作攀华宗演出,为时四个月,戏金随东家给。凡演满一百天,业绩劣者,遣其回家,没有奉送也不罚钱。成绩优秀者,留班深造,另聘名师传教。一个劣汰优存的太子班,包括老板、管箱及家属(老板可带家属)计六十四人,称六十四根牌。学徒出师后,由老板按技术高低规定包金(工资)。
建国前乐平县约有七十余个太子班,建国后或改建农村业余剧团,或入串堂班,太子班已不复存在。
景德镇市文艺学校 1959年下半年在景市群英堂筹办招生,校长:刘懋典(兼),1960年3月,经中共市委宣传部报请中共市委批准后正式创办。校址选在昌江河西十八渡(汽车站后不远的三层楼房处)。副校长:胡经邦(主持日常具体工作)、马火泉:教务处主任:石奎济;总务处主任:刘文巨。有教职工20多人。主要专业教师先后有:童玉昆(京剧班主任)、陶雪芹、白玉琴、陈桂英(赣剧班主任)、石祁香、程金旺、何玉凤(采茶戏班主任)、俞恂义、江如浩、余松九、熊亚渊(音乐班负责人)、吴火女、方乐安、俞东顺。武功课教师:朱银奎、朱少庭、汪金晓、刘新昌。文化课教师:石奎济(兼)、陈海澄、高淑瑗、项仙元、江元龙。另外,著名演员,老艺人董明艳、袁宝楼(京剧)、王耕梅、彭德才(赣剧)、刘尧生、徐银泉、石四生、马金莲(采茶)等也兼职教戏。当时有学员100多人,分为京剧班(40多人)、赣剧班(40多人)、采茶戏班(28人)、音乐班(10余人)。
学校根据江西省文化局1960年10月30日颁发的关于全日制中等文艺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认真研究,切实施行,由于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对学员要求严格,努力培养,促其早日成才,成效颇显著。学员曾多次举行汇报公演,各方面均反映良好,受到群众欢迎。1962年2月1日,景德镇日报曾发表邵振森(镇生)的“迎春花蕾,艳翠欲滴”剧评,盛赞文艺学校学员演出的京剧《二进宫》唱功“甜、亮、醇、厚”,武打戏:京剧《战马超》和赣剧《辰州打擂》的长靠短打,英武不凡:步子稳,靶子准,档子精,长靠武生疾步园场靠旗不动,功底较深,也颇有气派。短打则轻便灵巧,身手利落,翻、打、跌、扑等难度高的动作,也掌握到一定程度。采茶戏《补碗》、《双拜月》、赣剧《刘海砍樵》等,唱腔细腻优美,寓情于声,曲尽其妙,知道注重剧中人物的心理刻划,地方色彩浓郁。
学员公演的剧目主要有:京剧《白水滩》、《拾玉镯》、《吊金龟》、《金雁桥》、《起解》、《铁弓缘》、《姚期》、《摇钱树》、《穆柯寨》、《二进宫》等折子戏。赣剧:《断桥会》、《水漫金山》、《黄鹤楼》、《辰州打擂》、《牡丹对药》、《芦花荡》、《花亭会》等折子戏,还有《金光阵》、《破洪州》、《乾坤带》、《百花台》、《二度梅》、《铁龙山》、《卖水记》等大戏。采茶戏《补碗》、《攀笋》、《打鸟》、《采茶歌》、《拾棉花》、《书馆会》、《双拜月》、《兰桥会》、《真假包公》等单折戏,还演出了《追鱼》、《天仙配》等大戏。
副校长、老艺人马火泉率领赣剧学员班赴家乡乐平众埠乡等地农村演出,当地盛传:“‘烧纸灰’(马火泉闻名遐迩的绰号)带了个一色年轻的班子,戏演得真好呐!”很受欢迎。他们到德兴矿山演出时,也享盛誉,当地还曾提出把学员班全部留下来。
1961年5月29日,中共市委宣传部曾任命市歌舞剧团副团长何明炎兼市文艺学校校长(未赴任),文艺学校日常工作仍系胡经邦主持。1962年2月,采茶班交景市采茶剧团管理,后经选拔淘汰,只留下了一部分学员,经随团培养后成为采茶戏正式演员和乐手,如:甘华、欧阳小燕、刘小兰等;当年夏天,京剧班又交由市京剧团管理,只选留了少数学员(多为剧团家属子女)随团学艺,如:朱德利、刘雨庭、王小满等;赣剧班也交由市赣剧团,仍集中在河西人民公园对面集体培训,此时,胡经邦也已任市赣剧团副团长,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曾由赣剧团办公室副主任曹达丰负责,直至1965年,大多数学员成为赣剧艺术接班人,活跃在七十、八十年代舞台上,如:洪旺德、王元良、王国范、余菊香、傅正花、鲁逸君、熊细菊、刘俊明、郑春发等人,多成为受观众欢迎的主要演员,还有周科仁、周杭金等也成为主要乐手。
江西省文艺学校景德镇市赣剧班 1976年9月开始筹建,1976年12月10日,省文教办公室发文(042号)同意开办。1977年5月成立筹建领导小组,朱志良任组长,郑荣辉、贺福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贺福兼主任,胡含璋、徐日新、何明炎任副主任,校址定在原京剧团剧场(即:南门头原昌江剧院,现已建瓷都百货大楼)计划在南昌、景市、上饶地区招收40名学生,学制定为五年。同年8月13日,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收回原京剧团剧场(“文化大革命”中,被医药公司当仓库占用),为赣剧班校址,原定于9月份开学,实际于10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省文艺学校校长刘恕忱、副校长雷震,以及市革委朱志良、郑荣辉、文教局局长王富林、副局长贺福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开学典礼。共招收学员41名(含代培余江县学员5名),于11月17日正式开学上课。
1978年3月27日,市文教局党的核心小组决定,成立中共市赣剧班临时党支部,由何明炎负责支部工作。6月,又招收演员班学员10名,音乐班学员10名,学制均为三年,9月1日入学。10月16日,市文教局党组同意,何明炎任中共景市赣剧班党支部书记,领导小组组长,许学富任党支部委员,领导小组副组长。乐西馨任行政办公室主任(后高有衍任副主任),于晓园、程履芬任教研室副主任。
1979年6月18日,何明炎调离,董漂萍任市赣剧班党支部书记、主任。赣剧班担任表演专业教师:陈桂英、王耕梅、余菊香、舒水仙、张银姣、邹木水、邹秋太、芦求保、程细茂、郑湘才、匡合恩、于晓园。基本功课教师:傅秀英、朱建华、张全贵、魏金元,音乐课教师:王元澄、张华景、周锋、周科仁、钟敏、程火林。文化课教师:高有衍、陈海澄。兼课教师:程履芬、乐西馨。
1980年3月8日,原江西省文化局局长,当时任上海市文化局顾问,著名戏剧家石凌鹤同志来市,到赣剧班观看了《游园惊梦》、《打金枝》等剧目的教学汇报演出,同月,还到乐平县赣剧团观看了《铡判官》等剧目,他对赣剧艺术事业的恢复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对赣剧班学员的演出,印象很深,评价良好。11月8日,江西省文艺学校在南昌举行教学汇报演出,市赣剧班学员于13日演出了《断桥会》、《游园惊梦》、《太君辞朝》、《白水滩》等剧目,获得“阵营齐整,人才济济”的好评。学员刘雪如、余眉月、曹屏峰、俞品莲、李小君、黄蕾、徐景兰、冯双燕,教师:于晓园、程素娟、郑湘才、乐西声、陈海澄、王耕梅、傅秀英、陈桂英均获奖。
赣剧班成立五年,学员学习赣剧传统剧目二十八出,如:1979年10月,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汇报演出了十多场,并曾先后多次举行实习公演。1982年1月1日,在市群英堂第一次演出大型整本戏,演出了大型历史故事剧《女巡按》(田汉原著《谢瑶环》)和大型传统戏《八仙飘海》、《覆水记》,1月30日,《景德镇通讯》发表“赣剧艺苑新苗壮”的通讯,介绍了在《女巡按》演出中,获得好评的青年学员李豫萍(饰谢瑶环)、郑东平(饰袁行健)、朱小卉(饰武则天)、张炜(饰来俊臣),赞扬了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园丁--教师的悉心培养指教。并附有《女巡按》剧照。6月18日,赣剧班组织学员开赴余江,举行毕业前的汇报演出,演出了大型剧目《女巡按》、《八仙飘海》、《恩与仇》,折子戏《穆柯寨》、《牡丹对药》、《断桥会》、《太君辞朝》、《挡马》等,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单位的热情欢迎。7月1日教师傅秀英被评为1982年度市优秀共产党员,受到表彰。7月15日,赣剧班举行毕业典礼,省文艺学校副校长刘云、市文化局局长胡拯民同志出席大会,并给61名学员颁发了毕业证书(其中三年制的1981年毕业生20名)。学生毕业分配去向为:去南昌15名,回余江5名,留市41名。11月26日,以赣剧班为基础,正式复建景德镇市赣剧团,举行了隆重的赣剧团复建大会。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