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串堂班、坐堂班、票社、堂会班、业余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22
颗粒名称: (三)串堂班、坐堂班、票社、堂会班、业余剧团
分类号: J819
页数: 14
页码: 272-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机构串堂班、坐堂班、票社、堂会班、业余剧团的详细内容。
关键词: 戏曲 剧团 业余 景德镇市

内容

赣剧·饶河戏乐平串堂班串堂班 (亦称坐堂班、堂会班)是赣剧在民间的另一种演唱形式的小型戏班,是艺人到户家入室登堂举行的赣剧清唱。
  福星堂:清末民初,乐平县西门太平桥有一王姓艺人,号南先,首创串堂班,称“福星堂”。全班十六人,分文、武场和演员两部分,文、武场只管演奏,不会唱;演员只会唱不会演奏。乐器有:堂鼓、鼓板、钹、大小锣、云锣、梆子、唢呐、笛子、胡琴。一人操多器,如上手兼锁呐、二手兼笛子;演员皆男子。以其人少简便,经济热闹而迅即受到县民的欢迎。东家若逢喜庆或三时三节(春节、端阳、中秋)便下帖延聘。艺人于下午到场。晚饭后东家设桌凳,备茶点,艺人围桌而坐。听众(东家的亲友、邻居)或立或坐,围于四周。吃罢点心,打起闹台,操琴润嗓,清唱一场,此谓“正节”。翌日上午又唱一场,中饭后离去。临行东家以红纸包钱作为酬金,三五元到二十元(银元)不等。演唱内容皆赣剧,或折子戏或整本,剧目视东家所办红、白喜事而定,或自报节目或由东家点戏:生儿育女唱《满堂福》,婴儿满月唱《花园得子》,结婚唱《龙凤配》,男寿唱《九锡宫》,女寿唱《王母拜寿》,丧男唱《叹皇陵》、《烈火旗》,丧女唱《寿阳关》,造屋上梁唱《摇钱树》等。内行的东家往往要求“正节”之前加唱《三跳》(跳魁星、跳财神、跳加官)。1940年,福星堂因班底为陶家、叶水桥二处艺人所分,是年散班。
  1924年,曹家边(后港乡)人和打油袁家(港口乡)的袁成宝等人邀聚创立“仁义堂”串堂班;1924年,乐平县城又立“新义堂”串堂班,此二班同于1949年散班。
  福星堂以后,农村的串堂班与日俱增,且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但俱未取班名。多者如神溪华家,一村便有三副串堂锣鼓(即三个串堂班),都是农忙务农,农闲演唱的业余班子。各班人数不等,多则十余人,少亦七、八人。大班配专门乐队,小班子除司鼓和上手外,乐手皆兼角演唱。
  串堂班有一副造型奇特、雕工精美的锣鼓架,中间可置堂鼓,四周框架上饰满精雕细琢的戏文人物和花鸟翎毛数百个,油漆飞金,光彩耀目。外出时,打小锣者以扁担一端挑起锣鼓架,担在肩上,司鼓在后,且走且击,指挥乐队,一路吹吹打打,迤逦而行,非常热闹。
  串堂班已故名艺人有:汪国桢(小生),汪长生(小旦),汪繁荣(锣鼓师),汪桂根(须生),海仂(小旦),徐巴子(司鼓)等。
  建国后,多数串堂班编入业余剧团,一部分解散,所剩者仍活跃于乐平县境城乡。演员不断更新,且加入女演员,邹灵海(小生)、木伽仂(正生、小生)、程永和(大花)、三都仂(上手)、张果仂(小生)、蔡火荣(小旦)、叶显胡(司鼓)等较有名气。
  五、六十年代,串堂班每唱一家(当天晚到翌日上午),东家付给戏金40元左右;八十年代,每唱一家,演员每人可获8-10元,另外,还有一条毛巾、两包香烟,东家供饭、供点心。路途遥远者,车船费亦由东家支付。
  乐平涌山镇坐堂班:乐平涌山镇有14个坐堂班,涌山桥西有4个坐堂班,如:以退休干部王祥金(司琴、吹锁呐、唱老生)为首的坐堂班,成员有王长水(司鼓、司琴、吹锁呐、唱小生、正生、小旦)、石继义(司锣、唱花脸、老生)、杨万昌(司鼓、唱小生、正生)、彭小迎(女,打二响、唱小旦、正旦、老旦)、程海水(司鼓、吹锁呐)。均多才多艺,年龄在30多岁至60多岁左右,常在涌山镇附近及浮梁县寿安乡等地为群众婚丧嫁娶、祝寿满月坐堂演唱饶河戏,也兼唱京剧,很受群众欢迎。如今(九十年代后)每次(一般一晚加半天)收费180元左右,东家热情还另包红包,宴请招待。
  赣剧·饶河戏景德镇坐堂班 因赣剧·饶河戏唱堂会,不同于唱文词,要用锣鼓等武场,故民间又称唱“武词”。唱者多为半工半艺,半农半艺的艺人,其主要的坐堂班如下:
  小港咀坐堂班:多为菜农与邻近瓷厂的工人,主要人员有:肖泉水(上手)、彭春发(上手、正生,在邻近的落马桥模子店,瓷业修模工作)、程书根(小名根仂,正旦),盛火保(司鼓,正生,原同春班子弟)、余海生(小丑、正生,原同春班子弟,盛火保徒弟,后为光明瓷厂工人)、占明良(老生、正生)、江发仂(正生、小生,杨家坞菜农)、重阳佬(二花)、程霞妹(上手,烧窑工人),还有肖集胜、冯承发、程宣诰等人,大都是能拉会唱或能打会唱,并能唱数角的多面手。多数人员活跃于民国初年到四十、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渐年迈亡故,健在者很少。
  方园得坐堂班:为首者赵大恩(绰号方园得,住饶州会馆旁的周路口弄内),主唱旦角,能拉会唱,很有名,唱曲往往是《牧羊走雪》、《桑园会》、《烈火旗》三曲当先,另外,《花亭会》、《三司大审》、《打金枝》等都唱得很好,他家中有全套锣鼓等家什,常应邀组织艺友到处演唱,很受欢迎。主要人员有:赵子枫(绰号卖苟,方园得之侄,正生),廖罗汉(上手),余道济(绰号莲湖佬,司鼓,各行各角都行,称“补破片的”,也称“满台窜”),告化佬(余道济之兄,窑里工人,司鼓),恩禾尚(装坯工人,大花),查德祥(小生、上手、司鼓,匣钵厂工人),冯木林(瓷业工人,司鼓、正生),余桂生(正生、老生),余黑头(司鼓、正生)等,还有陈春福、江荣喜等都不仅唱得好,还各角各行都行,称“八把椅子可以乱坐”,其中有的人兼演瓷偶戏(唱饶河调)或兼唱文词。由于人员不是固定的,小港咀坐堂班中的高手,如江发仂、彭春发等也常参加进来一同演唱。多数人员为瓷业工人,也大都是多面手,能唱数种角色,能操多种乐器,据说有的人唱曲水平可与饶河戏四大名班的名角媲美,有些子弟还唱不赢他们。这些人大多数亦是活跃于民国初年到四十、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渐年迈,健在者已很少。
  赵敬煊坐堂班:多为瓷业工人,主要人员有:赵敬煊(绰号“三不象”,唱正生、小生、大花,亦能操多种乐器,家有两套锣鼓等家什,堂会常领头。建国瓷厂退休工人),江润生(唱小生、正生、老生、文武场也行,常领头),余耕自(红光瓷厂烧窑工人,武场,常领头),石禾得(家中有鼓板琴笛等家什,但他本人不会唱,常做外班头,联系坐堂班唱曲),江炳孔(小旦、正生,建国瓷厂工人),江云荣(上手,建国瓷厂工人),张学诰(上手、二花,艺术瓷厂工人),张学模(小生、老生,红星瓷厂工人工程师,张学诰之兄),汪小禾(上手,艺术瓷厂工人),刘千里(正生,东风瓷厂工人),吴冬生(正生,东风瓷厂工人),冯银娣(旦角,东风瓷厂女工),蒋三喜(三花、大花,匣钵厂工人),朱正昌(小生,园林管理处工人),王福台(花脸、老生,艺术瓷厂工人),金世仁(司鼓、小生,东风瓷厂工人),余昭详(上手,东风瓷厂工人),余昭年(正旦、小旦,景兴瓷厂工人),李成炳(绰号假妹仂,文武场、杂唱,匣钵厂工人),余海生(三花、正生,光明瓷厂工人,原同春班演员),王月英(旦角,亦唱文词,原姓张),余息胜(老生、下手,红光瓷厂工人),余黑牡(小旦)等人。他们曾经大都是瓷厂业余剧团骨干,有的已退休,有的尚在职,业余爱好赣剧(饶河戏),多从四、五十年代起,就活跃于家乡(都昌、波阳、乐平等县)的太子班和景德镇市的工厂俱乐部舞台或堂会中。至今,仍常自动组合,邀集艺友唱堂会,原市赣剧团等专业剧团演员,演奏员,如:张银姣、吴火女、余恂义、程林春等也有时应邀参加。赵敬煊等近年不仅在市内活动,还到市郊青圹、天宝桥、栗源、官庄、李家坳、黄泥头、荞麦岭、古田、里村等地,甚至远到浮梁桂花桥、波阳枧田街、田坂街、界牌坞等地应邀唱堂会。夏天与春秋晴暑日的夜晚,他们常自动组合,在珠山大桥头拉琴唱曲,自我娱乐,淳朴悠扬的饶河戏音乐,常吸收不少路人佇足聆听。
  另外,早年景德镇市郊里村也曾有饶河戏坐堂班,因里村菜农原籍多为乐平人,尤喜爱饶河戏,据说坐堂班里,有精工细雕,油漆得金壁辉煌的锣鼓架,有锦锻绣的桌围、椅披及全套锣鼓家什,有闻名的马文正(绰号雄鸡仂师傅,小旦、大花等九角头都能唱)等一班人,临近里村的老鸦滩村,也有个坐堂班,也有一套锣鼓,主要人员有:江窑浪、胡帮胜、胡天社、江亨元等人,都能拉会唱。至今,里村前街业余赣剧团,不仅经常活动(排练演出),也有时应邀唱堂会,该团团长汪克庸(外号红火仂,非常热心办剧团,小生、正生),副团长江东文(小花),邵泉水(剧务,管衣箱乐器),黄冬兰(小生),黄少华(小生),杨里芳(小旦),马有香(小旦),程金花(正旦),王春秀(花旦),汪莲花(老旦)等人。该团早期(五、六十年代)主要人员有:余同春(副团长,老生,原团长为大队党支书兼),江东文(副团长,小花),江德文(正生、上手)、马长金(正生),程菊香(小旦),黄秋莲(老旦,正旦),邵泉水(小生、正生、花脸,打夹手)等人,当时还有老艺人江发仂,彭春发,肖海泉等人参加。
  景德镇市农村(今浮梁县四乡)除太子班,业余剧团有时也唱堂会外,也有不少坐堂班。如:浮梁旧城1927年曾办有洋春班(班头何殿尧),1931年办有永乐天(班头叶来喜),虽是太子班,但也唱堂会。浮北西湖乡西湖村,曾于1929年办有乐群堂,有夏如火(司鼓)等近十人,常为本村及邻近村庄唱堂会。浮东南的寿安乡邱家村,1945年也曾办有十二人的坐堂班,有一年春节期间,曾坐唱二十多场,相隔二、三十里的波阳王港、乐平涌山都曾来人邀请,受到欢迎。
  饶河戏坐堂班为结婚人家唱的剧目多为:《龙凤配》(又名:《龙凤呈祥》、《甘露寺》)、《龙凤阁》、《捡芦花》、《牧羊走雪》、《辕门斩子》、《芦花荡》、《辕门射戟》、《天水关》等,结尾一般要唱《张仙送子》、《花园得子》。嫁女开始多唱《刘备招亲》,后常唱《穆桂英挂帅》、《平贵别窑》、《桑园会》等。结婚人家有的闹新房唱一夜,也有的唱两夜,头天夜晚唱一夜,叫“暖房”,第二天,随新郎官同去接新娘,在女方家唱半天,接新娘到男方家中,晚上再闹新房,唱一夜,吃一餐至数餐酒。
  祝寿唱的剧目:双老健在,多唱《满堂福》(又名《郭子仪拜寿》、《打金枝》);男老祝寿多唱《程咬金拜寿》(《九锡官》之单折),《彭祖求寿》,《赵颜求寿》,《杨波拜寿》等:女老祝寿,多唱《皇府寿》(《万里侯》之单折)。祝寿多唱半天一夜,即头天下午、晚上到第二天中午止,也有唱两夜的。
  满月,做周岁唱的剧目:《满堂福》、《抱太子登基》(《龙凤阁》中单折),《杨宗保挂帅》(《辕门斩子》中单折)等。
  做屋、上梁唱的剧目,多为《鲁班贺屋》、《张右义造府堂》、《大解宝》等,有唱两、三夜的,开始唱,叫“暖梁”。
  白喜事(即为老人办丧事):双老均先后故,唱《双哭灵》(《烈火旗》之一折);男老故(妻健在),多唱《叹皇陵》、《寿阳关》、《哭坟》(《伯牙抚琴》中之一折)等:女老故(夫健在),多唱《又哭灵》等。有不少地方,丧事唱完曲后,还要“散花”,由坐堂班的师傅领唱,(也有的由道士领唱),亲属子女和唱或对唱,多唱已故父或母等老人的身世、苦情等,唱词多为即兴编唱,女老人往往要从十月怀胎唱起,唱时,子女要端灵位绕灵柩不停地走动,中途适当时候,休息几次,每次休息约十多分钟后又唱,通宵达旦。唱的曲调有的近似饶河调,有的近似采茶戏曲调或道士腔,哀婉动人,催人泪下。
  景德镇过去窑火终岁相望,烧瓷器的柴窑建国前就有上百座,新窑建成要唱曲,而老窑烧了较长时间后,要挛窑(即重新砌建窑的圆拱形穹顶),挛好窑后,常要暖窑神(也叫酬窑神)唱曲,多在窑里唱一夜,常唱《鲁班贺屋》、《大解宝》等。挛窑多在下半年,而为了祭窑神,下半年还常要在“佑陶灵祠”(即风火仙庙,供奉童宾),唱三、四夜曲,少则唱一、二个下午或晚上。而结婚办喜事等,也多在下半年,因而,坐堂班常应接不暇。坐堂班唱曲,多以好烟好茶厚待,有的是熟人相请,吃两餐酒,收少量的琴弦钱、锣鼓钱(包红纸包),有的吃一餐酒(唱完曲后),随东家付多少钱,近年有的唱一场堂会可得80-100元,每人分得10元左右。
  京剧景德镇票社与堂会班 景德镇京剧流行较早,民国,即有京剧戏班来镇演出过。到三十年代,则民间京剧票社与堂会班亦不少。
  (一)高老三教戏,1930年,京剧艺人高老三父女流落到景德镇,刘国和等二十多个青年,自愿组合,聘请高为师,他们租下了瓷器街的一幢房屋的楼上,安排高氏父女居住,又租下了小黄家上弄的一条横弄--名为安弄的一个瓷器行中学戏、排演。当时,还敬了老郎菩萨,写了老郎菩萨神位,并装香顶礼膜拜,还放了鞭炮。主要参加的人员有:刘国和(毛笔店少老板,花旦、青衣),陈会金(陈家岭红店即彩瓷器店少老板,小生),胡国辉(金家坟头红店老板,小花),陶伯舜(教师,老生),邵继文(陈家岭红店老板),黄子明(小黄家弄红店老板,老生),薛秉清(医师,老生),阮华庭(老生)、黄宝良(老生),水保(瓷工,司鼓)等人。他们学四十天,学会了《黄金台》、《查头关》、《南天门走雪》、《三娘教子》、《捉放曹》、《空城计》、《女起解》、《武家坡》等剧目,后来,首先在佑陶灵寺(火神庙)对面的模范小学礼堂演出,后又曾到湖北书院(会馆)等处演出多次,受到群众欢迎。
  (二)新乐堂。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张定山(绰号油咀)开办。张系半医半艺人员,在小南门头行医(中医儿科),业余从艺,他置办了锣鼓琴笛,桌围椅披(均为锦缎绣花),还有放在桌案上的玻璃珠子连缀成的小牌楼,小型瓷屏风,腊烛台等家什,有东家喜庆需要时,即来延请,他则邀集其他艺友去唱堂会,不仅唱京剧,另外,也唱文词(邀集文词戏艺人)。他本人唱大花(文词唱正生、小生)。女儿张正秀(小名正正)唱旦角。女婿陈文斌唱老生兼司鼓。陈文斌曾跟随在中央大戏院演出过的京剧老生陈文俊学戏,后又曾在景德大舞台跟随姓汪的师傅学司鼓。1943年,陈文斌在陈家弄的一个坯房中,常利用晚上,给一批爱好京剧的青年人教戏,如:陈阳清(老生,打杂工人),吴良清(老生,茭草包装工人),刘锦轩(旦角,画瓷工人),李红毛(老生,利坯工人),丁海水(老生,漆匠),熊海生(老生,漆匠),廖可道(花脸,开船行),谢立本(旦角,开船行)等,出于爱好,唱堂会时,陈文斌这帮小兄弟一呼百应。另外还有蔡汉良(旦角),蔡云龙(老生兼拉琴),黄少荣(老生)等,号称景德镇第一把京胡的张超凡(绰号细都佬),以及九根毛(司鼓),刘贤才、熊金贵、徐福田、王三毛(琴师)等人也常参加。一场堂会一般八至十人左右,生旦净末丑齐全,兼操乐器,专唱的人少。他们一般都是应约先到某个茶馆集中吃茶点,(多为两根油条一杯茶,或二两花生米一杯茶),吃了茶点后,东家派人来接,再去东家吃酒,然后唱堂会,唱完再吃一餐酒,这样吃两餐酒的,多系熟人相请帮忙,一般只少量收点箱租钱,琴弦钱,或不收钱。后来,大多数东家付钱,则在唱完后,吃一餐酒。并应好茶好烟款待。一般一场堂会,约六元至十元不等,每人分四角至八角左右。(扣除箱租等开支再分配)
  唱堂会前,先在东家厅堂正中搁几上,摆好福禄寿三星瓷器菩萨与瓷屏风,八仙桌上摆好玻璃珠子缀成的牌楼,放好蜡烛台,点上大蜡烛,烧上高香或檀香,系好桌围、椅披,再摆好锣鼓等家什,开始清唱。演唱者,有的戴上瓜皮帽,穿上长袍马褂,至少也要穿件长褂,以示高雅。后来服装虽渐渐较随便,但仍需整洁。
  清唱戏剧曲目,多与婚嫁喜庆、祝寿、满月等有关,即所谓彩头戏,应东家要求而定。如《龙凤呈祥》、《彩楼配》、《甘露寺》、《满堂福》、《郭子仪拜寿》、《赵颜求寿》(即《百寿图》)、《观音送子》、《花园得子》、《九锡官》、《珠廉寨》、《贺后骂殿》、《打龙袍》、《打渔杀家》、《捉放曹》、《武家坡》等,一般四折,三个小时左右。
  (三)雅歌集:三十至四十年代开办,为首者系开洗染行的老板,有一套锣鼓等家什,主要人员有:蒋菊生(司鼓)、长生(琴师)、还有邵继文、刘国和、陈会金、胡国辉、阮华庭、黄子明、章眯子、水保等人。
  (四)志乐堂:约二十至四十年代,后街(中华路)邓家岭丝线店老板郑华仂开办。主要人员还有董景辉(司鼓)、九根毛(司鼓)、刘锦轩(旦角)等,郑华仂(老生)常唱《南天门走雪》、《三娘教子》等有名。他们早年唱徽调石牌调,后改唱京剧,也有一套锣鼓等乐器及堂会摆设(但较陈旧),除本身演唱外亦出租。
  (五)同庆票社:瓷业行商同庆帮(多为湖北鄂城县葛店镇人)于四十年代初开办,社长张锡藻,其兄在上海开大瓷行,他在景德镇江家上弄开“原生祥瓷庄”,实为二老板,非常爱好京剧。活动地点在富商上弄(今富强上弄)花园里的同庆公所,参加者有陈德安(老生)、周木生(司鼓)、谢太皇等,多为湖北同乡的瓷商,职员等,约有五、六十人之多,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多在晚上活动,请了陶雪琴教戏,王振武(王三毛)拉琴,按月付给工资,每月约十至二十块光洋。经费来源,有的是自动出资,有的是募捐而来。他们学会了几出戏后,有的可以花钱上台表演,有的被当时剧院偶而请去帮忙,串演一、二场。他们自己花钱请人化妆、穿服装,还买几百张票,散给亲友,因而纯属票友,演出娱乐,但也有人后来“下海”转为专业演员的。另外,逢同乡做会日,也去演出。如:1948年,曾到湖北书院(会馆)戏台演出,这不仅为了娱乐,也为了让同乡能赞助票社,陈德安系当年票社的积极分子,他演唱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稷》、《捉放曹》、《乌盆计》、《洪羊洞》等受到欢迎。他曾在老明星大戏院帮忙演出,还曾自己花钱买过三百多张戏票,并花钱请人化妆着装,使演出顺利获好评。
  (六)浮梁平剧社:1948年成立,社长周春波(唱黑头有名,曾任三青团浮梁县委书记长,后来据说担任专署保安队团长),干事长江问湘(名中医,建国后曾任景市中医院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自杀),成员除名票友金桂芬、李福田及王鉴泉、薛秉清、陈文斌等人外,多为国民党专员公署、浮梁县政府等机关的小官吏、职员与太太,共计约有三十多人。参加者每人交两块银洋,1948年在原陶业管理局(原厂前,即现在景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召开成立大会,成立后,不到一个月,曾在老明星大戏院公演了一次,售票演出了《群英会》、《贺后骂殿》、《打棍出箱》、《独木关》、《洪羊洞》、《法门寺》等剧目,导演为陶雪琴,琴师王三毛,当时,瑞月舞台(赵瑞花的越剧班)正在演出,因而群众角色(龙套)则请赵瑞花越剧班的人串演,共演出四、五天,受到观众欢迎。
  后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局不稳,故平剧社也不了了之,活动渐停。
  景德镇文词堂会班与文词戏 景德镇文词,又称:“文南词”、“八音文南词”,伴奏的丝弦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杨琴、月琴、箫、边鼓、简板等八音,文词板式有:“正板”、“顶板”、“快板”、“慢板”、“倒板”等,曲调有“文南词”、“八音文南词”、“弹簧”、“叠断桥”、“鲜花调”、“倒扒桨”、“红绣鞋”、“夜落金钱”、“倒春来”、“下象棋”、“花鼓调”等,还吸收了“浙调”、“秦腔”以及民歌小调等,因而委婉悠扬,娓娓动听,后来逐步改进提高,旋律具有八音独特风格,又由于不用武场大锣大鼓,故称为“八音文词”。
  文词演唱的剧目有:《八音天官》、《文公上寿》、《文表借衣》、《秦雪梅教子》、《吕蒙正祭灶》、《磨房会》、《窦公送子》、《韩湘子化斋》、《僧尼会》、《卖草墩》、《王婆骂鸡》、《永乐观灯》、《陈姑赶船》、《大打花鼓》、《花亭会》、《补缸》、《小放牛》、《青风亭》、《乌龙院》、《陈琳救主》、《正德戏凤》、《貂禅拜月》、《背子赶会》、《三司大审》、《尼姑下山》、《瞎子看灯》等四、五十折。演出形式,多为自拉自唱,或一人兼儿角,也有专唱一角的,堂会一般为八至十余人,生旦净末丑齐全,有的堂会班有专门的桌围、椅披、烛台、瓷板小屏风等,很受观众欢迎。
  1880年(清光绪六年),江西宜黄县的文词艺人高来庆流落到景德镇,以卖唱为生,住在景德镇阔弄里坯房工人刘团头家,并收了第一个徒弟刘团头,刘又介绍了瓷业工人顾眯子、洪水山等人为徒。1887年,高来庆患瘟疫病死。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由顾眯子、刘团头为首组织了第一个文词堂会班--“高乐堂”,有文词艺人十余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左右,汪寿山、汪启明等人组成“喜乐堂”(兼唱石牌调)。1917年(民国六年),吴贤良、吴海青、乐希毛又组成了文词堂会班“老乐堂”。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余松标、杨女女、张焕生等组织了“永乐堂”。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张定山(绰号油咀)、汪天生邀集文词艺人熊金喜、刘贤才(细乌眼)等人组织了“新乐堂”(兼唱京剧堂会,张定山唱京剧大花,唱文词则为小生、正生)。1942年(民国卅一年)秋,周求高、冯作茂、夏巧亭等组织了“义乐堂”。
  这些堂会班,分别活动在本镇城乡,有婚嫁、祝寿、暖窑神等,往往要请他们唱一夜甚至二、三夜。他们的人员不十分固定,有的人分头参加两个堂会班演唱。大多是谁接洽了一堂演出,谁就临时做班头组班。每唱一夜的钱,除了付给每个艺人掌子钱(即工钱)外,还要上交一些给堂会做公共积累。因每个堂会班每年都有固定的日子(大都在八月后,如“义乐堂”是八月二十日),集中一天做老郎菩萨会,这一天要摆出老郎菩萨神位,堂会中每人都上香祭拜,放鞭炮,团聚吃酒,并公布一年添置丝弦乐器等公共积累开支账目,议定堂会重大事项,再演唱戏文,自我娱乐。
  抗日战争前,全镇各文词堂会班,很少有女艺员。抗战初年,景德镇卖唱的女子逐渐增多,但唱曲的女子有的不会搞乐器,故而需要唱文词的男艺人帮忙拉琴伴奏,合伙走街串巷卖唱。又为了和武词(饶河戏坐堂班)打对台,争夺文娱市场,由于东家需要堂会班唱文词曲目外,还要求女子加唱些小调,如:“卖油郎”、“扬州相思”、“十二月想郎”、“打倒贴”、“扬州十打”、“外甥嫖姨”、“洒金扇”、“白牡丹”、“小放牛”、“卖花球”、“下象棋”、“玉美人”、“大小争夫”、“报花名”、“十月怀胎”、“满江红”、“十月嫖”等小曲,因而,文词堂会班吸收了女艺员。于是,女子唱堂会便盛行起来。后来女艺人也学会了唱文词戏曲中的女角色,文词男艺人也会唱小调中的男角,使之两全其美,各扬所长,更受欢迎。
  男女艺人合作唱堂会后,便又进一步开始踩地戏,多在做喜事等的人家当晚唱完堂会后,兴犹未尽,应其要求,另外加钱踩地戏,即在东家厅堂上演出,多为二、三个演员,化妆也很简单,东家若有胭脂、水粉涂抹一下就上场,若无胭脂,则用红纸蘸水当胭脂,无水粉,则用牙粉或爽身粉代替。服装也是因陋就简,女的上身一件花褂子,下身系条红裙子,头上插几朵花,男的大都穿件长褂子,戴顶礼帽,倘若是丑角,则用条白布巾当水裙系在腰上,头上扎条包头(绉纱),即能演出。开始,演出多为二、三人的小戏,如《小放牛》、《白牡丹》、《洒金扇》、《看外甥》、《大小争夫》、《补缸》、《寡妇上坟》、《打花鼓》等十多个剧目。早期较有名的演员有:邬金花、余翠花、江菊香(绰号“鱼崽眼”)、何春发(绰号“发崽仂”)、王水义、傅草包等人。
  后来,文词戏艺人童镇巴佬以及饶河戏艺人赵子枫(卖苟)、于银标(牛仔)等又教会了不少文词戏传统剧目,还传授了走台步等戏曲表演动作,艺术上有所提高,于是,艺人们自己出钱制了一些服装、冠帽、髯口、道具与锣鼓,多按原堂会班为基础,组成了文词戏班。常演文词戏的演员有二十多人,但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仍由某人接到了一场戏,就做临时班头,按演出剧目所需,聘请演员,一般每场戏不少于七、八人(含伴奏三、四人),演出剧目,仍多为文词小戏,如:《青风亭》、《秦雪梅教子》、《马山劝友》、《花亭会》、《宋江杀惜》、《磨房会》、《游子踢球》、《正德戏凤》、《大打花鼓》、《背子赶会》、《四门骂鸡》、《陈姑赶船》、《尼姑下山》、《卖草墩》、《巴斗关》、《湘子化斋》、《洞宾戏牡》等。文词戏踩地戏逐步得到发展,不仅为东家喜庆演出,后来,坯房窑厂的工人也请他们去演出。正当方兴未艾之际,国民党浮梁县警察局的侦辑队长郭昆以“有碍风化,影响社会秩序”为由,晚上常到处捉拿艺人,每逢遇上演出,即将艺人捆绑送警察局牢房,非得交罚款取保才释放,文词戏男艺人多是半工半艺的,便不敢轻易演出。
  1938年夏,文词戏艺人余松标,因同时又参加了军乐队(系民间自发组织的管乐队,俗称洋鼓洋号队,因穿军装奏乐,故又称军乐队),通过军乐队疏通了警察局,在厂前、佑陶灵祠(风火仙)斜对隔街的西面空场上,开办了“军乐茶社”(露天),内搭戏台演出文词戏。除演出文词小戏、折子戏外,还演出《木兰诗》、《玉堂春》、《乌龙院》、《合玉环》、《白兔记》等正本戏十多本。开演前,奏洋鼓洋号吸引观众,并在演戏前,演唱小曲,因而夜夜满场,受到观众欢迎。到秋凉后,迁至板坊弄口中山路上的“赣北楼”演出,至冬月才停演。
  每年入冬至腊月中旬后,景德镇坯房歇了工,农村也是农闲,景德镇唱文词戏的艺人三十多人(不包括不会演戏的唱文词堂会艺人与清唱小曲艺人),自愿组合成三个小戏班,班头分别为余松标、熊荣贵、洪水山、廖金标等人,各带领艺人分赴浮梁及波阳、乐平等邻县农村演出(江口叫“钻雀”,即讨糕演出。)直到农历正月底。(春季瓷厂开工后,则在城里晚上演出。)艺人的工资不固定,按各人从艺水平高低而评定(称为“打枣子”),即由班头接到一场戏演出后,全部戏金除箱租和化妆品以及杂用开支外,再将剩余部分,按工份(即枣子)高低分配。1943年,梁厚生文词班,约有十五、六人,歇在波若庵弄一屋内,集中办伙食,专门踩地戏,晚上演出,有时一夜可赚几块光洋。主要演员有江筱金(鱼仔眼,女小旦)、邬金花(女旦)、黄水义(号三只手,正生、小生)、何春发(男旦)、傅忠明(号草包,丑角)、傅贵生(小生、正生)等,很受欢迎。
  1943年秋,浮梁县民众教育馆举办了全镇“民间说书艺人训练班””,有男女曲艺与文词小戏艺人五十余人(不包括瓷业半工半艺人员)参加,学习了两个月,对艺人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改革唱词,自编节目,这期间,白天由民教馆发给生活补贴费,参加学习,晚上则各自演唱,结束时发了结业证书,并成立了“浮梁县说书小戏研究会”,夏巧亭担任总干事,陈明初任副总干事,下分三个组:文词组(十余人),清唱组(十余人),说书组(七、八人),共三十余人,每半月开会一次,当时为抗日宣传做了一定的工作,如:堂会班唱堂会,往往在前面要加唱一些抗日爱国的小段子,如:“日本强盗滚出中国”等节目,其他曲艺,说书艺人也演唱了不少抗日爱国宣传节目,如:“东洋鬼子太猖狂”、“手拿锄头除野草”等小调,“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抗战胜利时,他们三十多人参加游行,演唱了自编的“迎接抗战大胜利”节目,受到欢迎,直到抗战胜利后,这个研究会才停止了活动。
  景德镇文词戏较有名的艺人有:童镇巴佬(上手、导演)、周求高(男旦)、熊荣贵(小丑,满台窜,行行都行,还能拉琴,熊金贵侄)、余松标(须生)、余腊里(小生)、张奂生(老生,老旦)、张炼民(小丑,张奂生之子)、傅贵生(小生)、拗古(花脸)、何春发(旦角)、刘嘟咀(男正旦)、江筱金(鱼仔眼,女花旦)、邬金花(花旦)、段杏娥(正旦)、熊筱红(小旦)。还有景德镇著名的三把半“梁子”(胡琴,比喻为琴师):三把梁子即徐福田、熊金贵、吴贤良;杨女女,为半把梁子,也有人说熊金贵因琴风油滑,称为半把梁子。(早年称为半把梁子的人,叫新元麻子,抗日战争期间,被飞机炸死。)
  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文词艺人参加了其他工作,大部分艺人和采茶戏艺人以及曲艺艺人一道,参加了市曲艺队,在财神下弄的大众曲艺场演出。
  1952年11月,著名文词戏艺人徐银泉(群众曾誉称“都昌梅兰芳”)、王卖牛等十余人,应邀从都昌县来镇,参加大众曲艺场演出,一时阵营增强,演出剧目丰富,(徐银泉演出的文词戏,系由湖北黄梅流传而来,与景德镇的文词戏不尽相同)不仅演出不同的文词戏,亦上演采茶戏与曲艺节目,受到观众欢迎。
  1954年,采茶戏艺人及部分文词戏艺人、曲艺艺人,如:徐银泉、马金莲等,成立景市采茶剧团,于1955年4月进入到毕家下弄原新新舞台(后称采茶剧院、昌南剧院,即今游艺场)演出。剩余的文词戏艺人与曲艺艺人仍在大众曲艺场演出,后该场所被有关部门收回。1959年,在沿河路八卦图处,政府资助市曲艺队建了一座曲艺场,坐东朝西,舞台坐北向南,可容观众二百余人,小舞台上除演唱曲艺节目外,仍演出文词戏小剧目,并演出过创作的文词剧目《豆腐西施》(正本)、《一女许三郎》(中型戏)等,还演出过瓷偶戏(配唱饶河调)。1965年,因曲艺场靠近原景德镇日报社址,报社扩建,曲艺场迁移到赛宝坦(即今莲社南路瓷器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文词戏停止了演出活动。但至今,民间仍有爱好者,业余演唱。
  1980年,一批半工半艺的文词戏艺人,由昌江区文化馆组织在该馆后边的小型剧场(今红卫电影院后边,走财神上弄进出)售票演出,约近两个月,有吴坤太(负责人之一)、冯茂林(小生,负责人之一,工人)、刘金兰(花旦,原波阳赣剧团演员,当时在文化馆临时工作)、张炼民(小丑,东风瓷厂工人)、余海生(正生、老生,光明瓷厂工人)等二、三十人,演出了《望江亭》、《陈姑赶船》、《乌龙院》等七、八个正本文词戏,以及《僧尼会》、《文表借衣》、《安安送米》、《洞宾戏牡》、《卖草墩》等一批文词小戏,也演出了部分赣剧,如:《合玉环》、《乾坤带》等剧目,并演出了现代戏剧目,很受欢迎,小剧场能容二百多观众,夜夜客满。演出收入除付场租等开支外,演职员按枣分分配(即打枣子)。
  喜乐堂 景德镇市著名的石牌调堂会班。始于清末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为旅镇安徽省歙县洪琴汪家同族人倡建。创始人为汪寿山、汪启明,成员多为汪姓子弟。清康熙以来,汪姓人世代在景德镇经营饰瓷细金业(即:用纯金装饰瓷器,该细金与金水不同,不但经久磨擦不变色,历时久远还更鲜丽。现在景德镇市艺术瓷厂高档陈设瓷,还用此细金装饰。),每年耗金数十两,他们在镇同业有10余家,职工近140人,为了数典不望祖,同业中组织了一个会社叫“诚善会”,每年清明节,都要到传授工艺的南京人炳南师傅坟上祭祀。每年重阳日为葛仙翁祖师生日祭祀,(葛仙翁即葛洪,晋朝江苏人,炼丹师),同业人均要聚首会餐,顶礼膜拜。光绪二十三年祭祀时,汪姓同族的汪七仁(任御窑厂副总监)与汪少贤(任御窑厂师爷),微服来到细金店,见祭祀场面不够热闹,仅摆上供品,烧香纸燃鞭炮而已,便建议大家搞热闹些,要祭祀日唱曲祝贺。于是,当年便由汪寿山及汪启明发起、组织了一个堂会班,取名为“喜乐堂”。经积极筹办、购置乐器、学习唱戏曲,次年重阳祭祀日,即正式演唱,热闹非凡。
  喜乐堂由汪姓同业(细金店)为主所组成,共有二十人,所唱戏名主要有:《打金枝》、《打龙袍》、《皇母上寿》、《打八仙》、《打鼓骂曹》、《独占花魁》、《彩楼配》、《游龙戏凤》等,唱腔是安徽石牌调,该调音质浑厚,柔和婉转,且铿锵有力,有时还有帮腔。石牌调对黄梅戏、徽调、京剧都有影响。喜乐堂的乐器很讲究,主要乐器有:大小锣、大小钹各一,二胡、京胡各二,点鼓、大鼓各一,大中小唢呐各一,月琴、三弦、琵琶、短笛、直箫各一等。有时使用手敲琴。凡开场打闹台,奏“齐天乐”调,收场奏“清平乐”调。全班陈设讲究,二十人,每人座位均披苏绣椅搭,靠外桌边挂绣花桌围,桌围椅搭均绣“喜乐堂”三字。靠上堂桌上设放高脚烛台(锡制的),锡果盘、檀香炉,桌上还置放明角宫灯等,这些均属堂班自带。
  喜乐堂是业余爱好者的戏曲清唱班,按规定是在每年祭祀日活动。但由于光绪年间在景德镇第一个出现这样的堂会班,因为新鲜,镇民很感兴趣,于是有人央请,在情不可却的情况下该堂会班打破规矩,也为人家喜庆婚事唱贺,开始仅接受茶点招待,后来,东家恒以酒席厚待,因重情难却,以后成为惯例。一般人不易请到,凡请到唱曲,必备上等酒席一桌款待。喜乐堂最盛时期,是1914-1920年,这时期是景德镇建国前近百年以来的最好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帝国主义忙于大战,无暇东顾,我国国民经济得到短暂复苏,战后,欧洲被战火洗劫,需要物资向我国购入者多,因而瓷业也兴旺起来,饰瓷细金店生意也好了起来。这阶段,喜乐堂更新乐器,培训唱曲与操琴人才,颇为兴盛。该堂会班创始人、负责人,汪寿山能操三弦、琵琶、月琴,三种乐器,并兼唱主要旦角,音调圆润,吐字清晰,很受听众欢迎,而且文化修养高,能编词度曲。他直到六十岁(1928年)才返回故乡颐养晚年,该堂会班因管理人员不善,加上有的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有的故去,有的不愿参加。只得另请外人参加,由于人员复杂,音腔也夹杂不纯,有唱过京调、徽调、饶河调的人参加,乐器场面配合也不如以前齐整,如:汪寿山离开后,三弦、琵琶就没有人弹了,减色不少。该班逐渐衰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7月24日日本飞机连续轰炸,将陈家岭汪家五进大故宅炸毁,喜乐堂四大箱乐器、道具也同归于尽。至此喜乐堂才结束,前后经历了四十五个春秋。
  乐平众埠乡业余剧团 1981年乡党委集该乡十三个业余剧团之精英,成立众埠乡业余剧团,拨给农科所为务农基地(经济来源、劳动场所),农忙务农,农闲演戏。乡团委书记兼任团长。共41人,正、副团长各一,(副团长兼演员),导演1人,演员26人,男15人,女11人,乐队8人,服装道具音响4人。剧目丰富,主要是传统剧目,有时也配合时事编演节目,如:《歌唱众埠大变样》、《上门》等,该乡有个叫西岸村的偏僻小山村,人贫地瘠羊肠道,不知演戏啥味道。该团送戏上门,深受西岸村群众欢迎。该团不但在本乡演出,还经常进城,出县售票演出,弋阳、德兴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乐平县华家业余剧团 1954年乡政府合并村中原有的三副串堂班,又招收百余年轻人,请来师傅教戏四十天,择四十名优者组成剧团。团长一人,下分生、旦、净行及文武场四组,每组一组长。全团义务劳动一天,收入用来置服装道具。又常组织运煤运锰,收入作为经费。三时三节在村中或邻村演出,不收费,只享受酒宴招待和少量彩油钱(化妆钱)。先演传统剧目,1958年开始演宣传戏(现代戏),县文化馆供给演唱材料。自己也编写些说说唱唱。文革中被撤销,为了躲避“破四旧”,戏剧古装服饰、古道具藏在贫下中农家中。1978年恢复剧团。
  乐平勘上乡南岸余家业余剧团 1957年以三个串堂班为基础,招收不少青年演员组成。该团有两名业余编剧,余天星、余天恩,创作了不少受到观众欢迎的现代戏,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修好水库再结婚》、《婆媳之间》等。为了培养新生力量,从外地聘来老师,办培训班。1981年招收14-20岁的年轻人50名,历时三个月,选佳者20人充实剧团。该团擅演传统剧,但也演了不少现代戏如:《血泪荡》、《箭杆河边》、《夺印》等。现共有46人,乐队8人,演员38人,(女15人)长者40岁,幼者16岁,平均20岁左右。外出演出收入全数上交,演员按技术高低评分拿工资:高的除伙食外,每天可获一元六角,工资由大队发。另外,大队每年从本队企业中拨款三至五千元添置戏服道具。
  乐平塔前村业余剧团 1952年成立。乡长兼团长,二十余人,勤俭办团,自编自演。白天劳动,晚上排戏。点灯用油,演员自凑,服装道具,演员自备,鼓师石培松和女儿石银枝家离剧团二里多路,父女排练风雨无阻。有次下雪二人赤脚赶来,洗完脚,穿上鞋子就排练。1953年参加县会演,本村洪传宗创作的《选种》首演获奖,轰动一时。这是个专演现代戏的剧团,剧目有:《夫妻盖灰》、《生产丰收》、《耕牛保险》、《卖余粮》、《磨豆浆》、《同心记》等等。其中不少是自己创作的如《同心记》发表于“星火”,《磨豆浆》发表于“江西日报”。文革中该团被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演员增至38人,自筹资金办服装道具,仍坚持白天劳动,晚上排戏,每至深夜,无一人吃点心。年演出七八十场,多在附近村中活动,由当地干群按质量付戏金,剧团不计多寡。每年春节剧团分发一次报酬,多的十二元六角,少的(多为女同志)五元七角。大家不为报酬争多少,仍然情绪高昂排新戏。
  景德镇市昌江区鱼山乡凤岗业余剧团 1968年12月成立,成立时为鱼山公社凤岗大队五七生产队宣传队。当时主要由下放干部、下放知识青年组成。如:原波阳县赣剧团编导张思英和他女儿、长子、次子,全家四人都参加了文宣队,还有波阳县赣剧团下放演员三人,上海下放知青四人以及当地农村青年等。当时主要是自编、自导、自演一些配合中心的短剧,节目主要演唱赣剧,如:创作的小戏曲《一杆秤》、《桂花嫂》,韵白小戏《送茶杯》,集体表演唱《都从乡下来》等。活动范围,主要在当地及邻近的波阳、乐平地区,后扩大到南昌。
  1973年9月,由张思英编剧并导演,王玉龙配曲,该队排练演出的赣剧小戏曲《一杆秤》,参加江西省农村业余文艺调演大会演出并获奖。
  1979年9月该队调赴南昌为江西省建国三十周年文艺会演大会演出了《一杆秤》等节目获得好评,并被安排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会演的中心剧场(南昌剧场)以及胜利剧场演出,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南昌市人民广播电台均现场录了音,并予以转播,省委书记黄知真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
  这个队曾先后三次赴南昌参加省会演调演,均获得好评,队长陈江崽曾两次赴北京参加全国农村文艺工作会议,并曾受到文化部长黄镇接见合影。《江西日报》曾于1974年1月6日发表了剧本《一杆秤》,上饶专区文艺杂志也先后发表过《一杆秤》、《送茶杯》、《都从乡下来》等剧目。
  这个队于1980年转为鱼山乡业余剧团,全团四十五人,能演大型赣剧等十多个剧目。
  (附注:鱼山乡原属于波阳县,1983年7月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
  浮梁勒功街业余赣剧团 勒功街是浮梁一个古老镇市,宋代以来称勒功市,清末以来改称街,皖、赣公路绕村而过,昌江上游于村前经过,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山林覆盖,盛产粮、茶,历来是浮北政治中心,浮梁县第五区公所,新政乡公所,田粮办事处,区中心学校,均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形势发展,政治中心慢慢转向经公桥、蛟潭。从此以后,日趋萧条,七十年代连乡人民政府也搬迁杨家坂,但是勒功仍保留九龙卫生所、九龙粮油管理所、九龙中学、九龙商店等单位,200多居民住户,仍然兴旺。
  由于勒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迫切需要文化生活,兼之浮梁人民,有着爱好赣剧饶河戏传统习惯,听到锣鼓响脚步痒,听到胡琴拉口中就要哼唱。这些曲调唱来,就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劳动人民群众工作、劳动闲暇之余,走路散步,随便哼唱赣剧曲调是常亊,可见对赣剧爱好非同一般。勒功赣剧在明末清初就逐渐萌芽了,但无法追溯,民国十八年即公历一九二九年,王汉文为首组织赣剧戏班,在浮北颇有声誉,一呼百诺,爱好者六十多名,青壮年自告奋勇报名参加,甚感荣耀。聘请王礼和为师傅,大家对他非常尊重,王师傅对戏剧非常精通,生、旦、丑、净,九脚头样样行,文、武乐器件件皆能,是个多才多艺全能师傅,当时学习演出剧目:《满堂福》、《龙凤阁》、《全家福》、《青石岭》、《破庆阳》、《父子会》、《过昭关》、《战长沙》、《定军山》、《黄鹤楼》、《打鼓骂曹》、《凤凰山》、《二度梅》、《破洪州》、《节孝图》、《降天雪》、《碧玉簪》、《三司会审》、《樊江关》等。以前封建社会,地方乡俗,每年春祈秋报(正月、八月)迎神还愿祈吉祥,在正式开演之前,首先要摆八仙,让全台子弟亮相,八仙以后招财进宝,次而魁星点斗,再次出开台佬,然后开始正本演出,在摆八仙以后,要托红纸包包(钱币)上台,送交为首或者师傅。八仙有文、武八仙、财神八仙、九老八仙、天官八仙等。
  勒功剧团在浮梁声誉颇高,远近慕名,经常在浮北地区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且被邀请前往安徽省贵池、祁门演出数十余场,受到高度赞扬,载誉归来,流传至今。
  师傅王礼和是个多才多艺的老艺人。外号称猴子师傅,猴子是聪明动物,表示王礼和是个聪敏非凡的文艺人才,他胸中有赣剧一百一十三本,并不夸张,五十多年的文艺舞台经验,他的弟子遍布祁、浮、鄱、至。祁门高塘、汪村、新安、坑口、箬坑、桃符等,浮梁地区尤为广泛,江村乡的江村、严台、柏川、沽演牛洲、柏林、溠口、龙潭、法京、峙滩、兴田、夏田、西湖、建坪、叶村、九龙乡查村、榔田、沧溪、勒功等弟子千余人,教戏四、五十余场,到处受到尊重,例如嵯口朱邦道(浮北大绅士),都非常尊重,赞不绝口,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材。
  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二年春,王礼和师傅晚年在勒功街家中休养。为继承饶河戏传统,培养接班人,当地大队领导黄接寿、王其昌,非常重视,再一次组织勒功业余赣剧团,大队抽出一名副大队长计天佑,兼任剧团团长,还有党支部组织委员王兴田协助剧团工作,又请出师傅王礼和。演员五十三人,经过几个月刻苦学习磨练,涌现出优秀演员计天佑、王再修、计天才、王时长、王巧生等。大队为了鼓励和鞭策演员,从公共积累中支出八佰元,当时是一笔可观巨款,到景德镇市赣剧团购买衣箱道具。
  当时所学的剧目有:《龙凤阁》、《祭风台》、《木门道》、《芦花荡》、《破洪州》、《万里侯》、《鸡爪山》、《双潼台》、《银桃记》、《杨七郎招亲》、《跑城》、《乾坤带》、《打龙袍》等。
  一九五三年庆祝土地还家,颁发土地证照。这是人民大喜事,因此热烈庆祝演出,远近七、八十华里亲朋戚友,赶来看戏,盛况空前,特别是王礼和师傅村外的徒弟,想来看戏又想做戏,都想尝试穿一穿新买来的戏衣,其乐无穷。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连续三年,经公桥供销社、峙滩供销社、江村供销社,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为了活跃市场,先后分别邀请剧团前往演出,受到热情接待,分别赠送过锦旗三面。
  勒功农民业余剧团,一直活跃在浮北农村文化阵地,农闲和春节期间以及重大喜庆节日,坚持演出,为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剧团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新的政治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勒功村委会,为丰富群众的文娱生活,于一九八二年初再次恢复组建勒功农民业余剧团。剧团由村委会村长王根元担任团长,从波阳请来郑天年师傅,虽然年龄不大,却很稳重,有水平,文艺素质较高,能够胜任教戏工作,对待演员如兄若弟,一视同仁,和蔼可亲,没有师傅架子,受到演员尊重,在教戏上循循善诱,耐心教诲,因此演员进步很快,兼之村里还有上届老前辈健在,如章加栋、王佑生、王再修、计天估等师傅帮忙辅导,文、武档、管弦、胡琴师傅有王铭会计、王志达老师、王佑民师傅,还有江荣昌曾为剧团修理制造道具,刀、枪、剑、戟、弓、箭、长矛,甚至还有无私奉献的冯安盛、王金年为剧团服务,烧水烧茶,叫人打杂,辛勤跑路。由于具备上述许多条件,所以剧团很顺利排练,很快地成功演出,没有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勒功村委会和广大村民群众,不惜代价经安徽祁门服装厂,代为联系,赴山东戏剧服装厂购买了一批衣服、盔头(帽子),花了八仟余元。一九八二年参加学戏演员40多名,个个年轻俊秀,嗓子好,时代不同了,女角色也不是以前男性扮演了,此时她们经过努力学习,自信心强,师傅辛勤教诲,涌现了一些新秀如王明昌、王玲玲、王芬芳、王桂桃等。这次学的剧目有:《满堂福》、《双贵图》、《双潼台》、《花田错》、《生死牌》、《沉香扇》、《恩仇记》、《八仙飘海》、《花亭会》、《金水桥》、《辕门斩子》、《拾玉镯》、《陈姑赶船》等。
  一九八三年景德镇市蛟潭区举行春节文艺汇演,《辕门斩子》,荣获第二名,获锦旗一面。
  勒功业余赣剧团还经常演出现代戏,早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一年,剧团就演出了现代戏《新王大娘补缸》、《打击侵略者》、《送郎参军》、《兄妹开荒》等,演遍浮梁五、六两区,江村、严台、诰峰、柏川、嵯口、仟林、沽演、峙滩、流口、龙潭、勒功乡石溪、沧溪、查村、榔田、前丰、白毛港、其山、油术。祁门坑口、潘村等,当时青少年演员有王志远、王满英、黄凤弟等,被誉为天号演员,每次演出受到群众好评。
  六十年代处在“文革”时间,帝皇将相才子佳人的形象,被赶下舞台,大演工、农、兵。此时大队干部王春桢、王根元等同志,倡导组织剧团大演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江姐》等革命现代戏。除在本村演出外,也应邀到兄弟大队演出,受到热情接待和好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勒功业余剧团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景德镇日报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五日第一版曾报道《勒功街上丝竹声声》,称赞勒功大队业余剧团的活动受到群众欢迎。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