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21
颗粒名称: (二)剧团
分类号: J819
页数: 9
页码: 264-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机构班社方面的内容,包含了饶河戏四大名班和其它戏班的介绍。
关键词: 戏曲 剧团 景德镇市

内容

景德镇市京剧团 前身是1951年2月组建的中共浮梁地委文工团第二分团,团长流沙(兼二分团团长),二分团副团长徐伯轩、杜云涛。著名汪派京剧老生金桂芬、武旦芙蓉花(邹佩英)、白玉琴、老生王少培、巴天池(兼导演)等为基本演员。1951年7月改为浮梁专区京剧实验剧团,同时,新新舞台停演,后台的新胜京剧改进剧团大部分演员并入,阵容更为齐整。这期间,曾演出新戏《《将相和》、《七巧姻缘》、《太平天国》、《江汉渔歌》等,并曾访问革命老根据地和慰问志愿军伤病员演出,反映良好。1952年2月,改名为浮梁专区京剧工作团。1953年2月10日,南门头人民京剧院竣工,剧团改名景德镇市人民京剧团。1954年4月登记为民营公助的民间职业剧团。1955年5月10日,定名为景德镇市京剧团,设置秘书、演出两科,又先后从上海、武汉等地邀请了部分主要演员,如:号称南刘北李的著名武生刘五立,主要演员张铭声(老生)、董明艳(武旦)、陈啸兰(花旦)、韩湘文(小生)等,参加了剧团。1956年2月,被批准为地方国营剧团,3月,市人民政府任命张铭声为团长,陈啸兰、刘五立任副团长。1958年12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嫡传弟子王富英应邀来团,1960年5月任副团长。
  三十多年以来,剧团在省内外享有声誉,颇有影响。其特点是班底强,阵容齐,好戏不断。剧团除上述著名演员与主要演员外,还有小有名气,有一出或几出拿手好戏的演员。如:彭青奎(花脸)、童玉昆(老生)、陶凤君(老旦)、王晋尘(老生)、陈松龄(小丑)、陈志鹏(武生)、许震庭(武生)、于清华(小丑)、王子有(小丑)等。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剧团经常赴沪等地特邀著名演员、导演领衔演出,如:新谷莺、高雪樵、张二鹏、陈筱穆、鲍毓春、吴松岩等名演员,以及毕德霖(上海著名京剧导演)、汪枫(汪匡时,北京京剧名导演)等,很受观众欢迎。为了培养后备人才,剧团以随团学习,家传子弟的形式,培养成才了一批青年演员,如:张金龙、张玉龙(武生)、刘珠玲(花旦)、王全喜(老生)、刘丽芳(武旦)、袁鸣云(武旦)、周莉莉(花旦)等,同时还有计划地培养了一批演奏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使综合艺术平衡发展,后继有人,受到观众好评。
  剧团自五十年代以来,新戏不断,好戏连台。1958年9月,创作演出《英雄杨春增》(赵英年编剧、张铭声、陈志鹏主演),在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大会上,获创作、演出奖,《林冲夜奔》(刘五立主演)也获演出奖。《英雄杨春增》还得到著名戏剧家张庚等同志的高度评价。1959年又被定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于6月到7月再次赴南昌演出亦获好评。此外,1959年8月,剧团奉调上庐山,为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头、二本《红娘》等剧目,获得好评。部分演职员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1960年8月,全省第三届(首届青年演员)戏曲会演,张金龙主演的《林冲夜奔》、张玉龙主演的《挑滑车》、刘珠玲主演的《宇宙锋》、袁鸣云主演的《盗仙草》,分获表演奖。
  六十年代,尤以小型现代戏《五岔口》演出影响深远。1965年3月,在南昌演出《五岔口》(石奎济、曹兆祥改编),《向前看》(曹兆祥改编)受好评,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合影。7月,经加工提高的《五岔口》(江金惠改编,李虎臣、刘五立导演)代表江西省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主演刘五立、五全喜、刘丽芳都获得好评,而且,上海、北京等全国许多京剧团后来都学演了这个剧目,北京戏校还把它作为教学剧目。12月,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来景市视察,也在群英堂观看了《五岔口》。此外,1962年,王富英主演《《海瑞上疏》,受到好评。1963年1月,著名戏剧家田汉、周贻白、郑君里、安娥等人来景市,观看了该团演出的《打銮驾》、《古城会》、《二本红娘》、《长坂坡》等剧目。田汉同志等在座谈会、报告会上,对刘五立同志的表演艺术,多次赞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主要演员都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被造反抄家,古装戏衣箱被毁,剧本等书刊资料散失或被焚。1968年,随着各剧团演职员下放到农村,全市各专业剧团合并为市文工团,京剧团改为下属的一个连,演出剧目仅限于几个“样板戏”。
  七十年代后期,打倒四人帮以后,剧团恢复生机,亦是好戏连台。1971年,京剧团恢复建制,1978年10月,排练演出《宝莲灯》,连满60余场,受到群众空前欢迎。接着,排演了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的大型现代戏《曙光》(汪宗林改编、王秀凡导演,张玉龙主演贺龙),受到普遍好评。尤其是1979年9月,为赴南昌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观摩演出大会,团长何明炎主持、组织曹兆祥、汪宗林、王秀凡等,对大型创作剧目《龙床恨》(原作胡仲愚、王秀凡导演)进行全面修改加工,9月30日在南昌演出后,荣获创作二等奖、导演奖、舞美奖、音乐奖,主要演员刘珠玲、王全喜、彭青奎等获表演奖。该剧还荣获江西省优秀文艺创作奖。舞美设计也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舞美展览。此剧是根据瓷都民间传说故事创作的,“文革”期间,胡仲愚曾受到批斗,参与创作的石奎济也受到株连,被打成反革命,此剧演出成功实际上给剧本及作者平了反。1979年和1980年,京剧团连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受到中共市委和市革委表彰。1980年,改编演出的《包公自责》(曹兆祥改编,袁鸣霖导演,张玉龙、韩湘文、刘丽芳主演)也受好评,后上庐山演出亦受欢迎。安徽徽州专区京剧团还学演了此剧目。
  八十年代以后,创作演出,花繁叶茂。1981年4月,赴南昌参加全省现代戏、儿童剧会演,演出大型现代戏《《白莲花》(汪宗林改编、导演王全喜、汪宗林),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三等奖和导演奖,9月底至10月,江西省第二届青年演员会演,周莉莉演出《宇宙锋》,胡彩萍、刘利民演出《打焦赞》,分获优秀青年演员奖;王国范、邱辉、张军分获表演奖。京剧团作为景德镇市代表团的一个演出队,在此会演中与全体与会人员共同努力,使代表团获大会风格奖,受到省、市领导嘉勉。1982年创作演出的新编大型历史故事剧《《美人醉》(徐荷生编剧、张玉龙导演、刘珠玲、韩湘文主演),大型现代戏《《磻溪口》(曹兆祥编剧,郑春发导演,周莉莉、许锁弟主演),在景市1982年度创作剧(节)目会演中,均受到好评,并获得奖励。
  1986年11月,赴南昌参加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大型新编历史剧《北魏魂》,获演出二等奖,剧本创作二等奖,导演三等奖,音乐二等奖,布景设计奖,服装设计奖(主演一等奖:王全喜,配演二等奖:张玉龙,配演三等奖:周莉莉、许锁弟),精神文明奖。共10项奖。
  1989年4月,赴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大型现代戏《女囚》,获演出二等奖,剧本创作三等奖(编剧:汪宗林),导演二等奖(导演:童薇薇),舞蹈设计奖,表演奖(主演二等奖:刘珠玲,配演二等奖:许锁弟,配演三等奖:许锁妹、鞠细苟),舞蹈表演奖(群舞),音乐设计二等奖,乐队伴奏奖,布景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灯光奖,共13项奖。
  景德镇市赣剧团 1949年9月,流散在乐平、波阳、万年等地的饶河戏班“小京舞台”、“同春舞台”以及“太子班”(业余戏班)等的艺人,先后相邀到景德镇,在私人合股经营的“泰安戏院”演出,生活十分困难。1950年3月,中共景德镇市委接受省文联石凌鹤主任的建议,指示市总工会接管该戏院,改办“工人戏院”,5月1日正式公演。1950年夏,省文联委员程耘平及武建伦、程南豪、叶红等来戏院开展戏改工作。1952年4月,《工人戏院》由政府接管,戏班改为《上饶专区赣剧二团》,由专区文联主任流沙任团长,不久由王仕仁任团长,李福东任副团长。1953年6月,景德镇市升为省辖市,剧团改名为景德镇市赣剧团。1954年4月,剧团登记为民营公助的民间职业剧团。1956年2月,被批准为地方国营剧团。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剧团古装戏衣箱被毁,资料散失,老艺人及主要演员多被批斗,1968年10月,剧团被撤销,演职员多被下放农村,少数并入市文艺工作团。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9月,省、市批准开办了“江西省文艺学校景德镇市赣剧班”,并相应成立了“景德镇市赣剧团筹备小组”,1982年11月,正式恢复剧团建制。1988年11月,在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中,为调整布局,经市政府批准,赣剧团再次被撤销。
  这个剧团艺术上的特点是传统剧目和表演家底厚实,人才济济,荟萃了赣剧·饶河戏的精华。
  一方面,剧团保存了丰富的传统剧目,据1961年11月统计:能演出的整本戏211个,单折戏187个,共计398个。同时对挖掘传统剧目摸底,有整本戏158个,单折戏282个,共440个剧目可以挖掘。有不少古老剧目近于失传,但该团尚能演出,如:《万寿亭》,该团在当时就常演出。可惜“文革”动乱,使不少当时挖掘的传统剧目重又失传。
  历年来,剧团参加江西省各类会演,也多为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如:1954年10月,以《打金枝》(聿人,舒羽整理,程履芬导演),《桃花装疯》(蔡烨邦整理导演),《水漫金山》、《《张三借靴》等四个剧目,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好评。高金水(饰《打金枝》中唐王)获优秀表演奖,陈桂英(饰《打金枝》中的公主),彭德才(饰《打金枝》中郭瑗),石书昆(饰《打金枝》中郭子仪),王耕梅(饰《桃花装疯》中桃花),侯仙梅(饰《张三借靴》中张三)分获表演奖。乐师王元澄获音乐奖,老艺人马火泉获艺术劳绩奖。高金水演唱的《打金枝》唐王唱段,被录制成唱片发行。1959年,邹秋太、王典水演唱的《二进宫》,邹秋太演唱的《打金枝》唐王唱段也被录制成唱片发行。
  1959年5月,演员洪兆宁、程素娟、郑天凑参加江西古典戏曲汇报团,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小剧场演出《法场生祭》(弋阳腔《卖水记》之单折,徐荷生整理),受到关注,梅兰芳等著名艺术家、专家上台接见了演员。
  1960年,参加省第三届(首届青年演员)戏曲会演,青年演员洪兆宁(饰《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潘森祥(饰《打狼屠》的庞希贤),李庭璋(饰《打狼屠》的庞郝氏),分获表演奖。
  1963年1月,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戏剧家田汉、周贻白、郑君里、安娥等人,于17日晚观看了该团演出的传统戏《覆水记》(舒羽整理、程履芬导演),高度评价了饰演崔氏的陈桂英同志的表演艺术。
  1963年7月,《齐王哭殿》(曹兆祥整理改编,程履芬导演)调省汇报演出,受到好评。
  此外,剧团也积极组织创作新戏。1958年10月,以《混天起义》(程耘平编剧,原名《夏廷宜》,程履芬、吴留义改写,程履芬导演)参加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节目演出奖,彭德才获表演奖。1962年2月,程履芬移植导演的《女巡按》(根据田汉原著《谢瑶环》改编移植)连演40多场,受到观众欢迎,并获市文教局多项奖励。剧团还积极排演了不少现代戏剧目,如:《刘胡兰》、《雷锋》、《苦菜花》、《丰收之后》、《江姐》(连演40多场),《山乡风云》、《社长的女儿》、《红灯记》、《平原作战》等。1982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柳河情深》(编剧王建民、吴文治,导演王秀凡)参加市会演,获多项奖励。剧团还曾改编排演了一批连台本戏,如《天宝图》、《拾扇图》、《三门街》等,曾出现观众午夜睡守票房,排队购票的盛况。
  另一方面,剧团保留了一大批知名度颇高的老艺人,其中有首屈一指的赣剧·饶河戏音乐家王仕仁,还有最后一批高腔演员高金水(正生)、李福东(二花)、龚泰泉(老旦)、郑瑞笙(小生)、俞六喜(小旦)、徐双林(小丑)、马火泉(小丑)等人,这批人于1952年秋,均奉调赴省,参加组建江西赣剧团(当时为江西实验剧团)和江西省文艺学校(当时为江西省赣剧演员训练班),多留省任教,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如:当年他们曾与信河戏演员一道,代表江西省赴武汉参加中南区戏曲会演,龚泰泉主演的《太君辞朝》获优秀表演奖,并与郑瑞笙代表江西老艺人赴北京参加了国庆宴会,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1958年,中国戏曲研究院选中赣剧老艺人李福东的折子戏《江边会友》(李饰尉迟恭),于9月赴北京,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资料片。这批老艺人为弘扬赣剧传统艺术,培养接班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多已在六、七十年代先后作古。
  一批老艺人调省后,剧团仍保留着雄厚的艺术骨干力量,不仅有老艺人,而且一批中青年艺人逐浪崛起,名闻遐迩,如:邹秋太、彭德才、陈桂英、王耕梅、王元澄等人都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
  由于家底丰富,班底整齐、功底扎实,早在1951、1952年,就先后派出老艺人,著名演员帮助波阳、乐平赣剧团建团。以后历年来,又经常派人到波阳凰岗、油墩、田坂街、金盘岭等和本市的港口、福港、经公桥等农村业余剧团进行辅导排戏。并积极上山下乡,到偏远的山区演出,同时,学习雷锋为群众做了不少好事,为赣剧艺术的普及提高服务,受到群众欢迎。1962年1月,还热情接待了黑龙江省赣剧团近三十人组成的实习学习小组,传授排练了传统戏《卖水记》、《齐王哭殿》等剧目,得到好评。
  1958、1960、1966年,剧团先后三次赴湖南、湖北、安徽等省的城镇巡回演出,受到欢迎,扩大了影响。
  景德镇市采茶剧团 1952年4月,市文联派干部将流散在民间的三角班艺人刘尧生、刘兆生、曹二妹,和说唱艺人马金莲、徐福田以及文词戏艺人等组织起来,成立“大众曲艺场”,在财神下弄设场演出,这就是景德镇市采茶剧团的前身。1953年,一批小型采茶戏(三角班)和文词戏被陆续整理上演,11月,誉为“都昌梅兰芳”的著名文词戏艺人徐银泉等来景市加入演出,受到欢迎。1954年4月1日,上级批准正式成立“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徐凎负责行政工作,乔木任导演。同年10月,赴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了创作的小型现代戏《有窍门》,使戏曲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瓷业工人的形象。还演出了传统小戏《冒雪回窑》、《卖棉纱》。《有窍门》获节目演出奖,刘尧生、马金莲获表演奖。12月,徐书萌任剧团团长,1955年1月,剧团由财神弄迁至毕家下弄的新新剧院。4月,登记为民营公助的民间职业剧团,又适逢在景市演出的华北歌舞团解体,侯镇云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采茶剧团,他们开始纪录整理传统唱腔,在排练新剧目的艺术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各种板式,新腔,并吸收了赣剧、京剧的部分锣鼓经和间奏曲牌,使景德镇采茶戏的声腔在湖北流传来的黄梅采茶戏的基调上,有了新发展,日趋完备。1956年2月8日,剧团正式转为地方国营,此时期排演的《志愿军的未婚妻》,无论在表、导演、声腔与伴奏,舞美及灯、服、道、效等方面,都认真下了功夫,对各项业务建设都是一次大练兵、大促进,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赞赏,从此使剧团步上正轨,耳目一新。
  1956年4月,剧团改由浮梁县办,此时移植了《秦香莲》、《白蛇传》等剧目,特别是《白蛇传》中的盗仙草,使采茶戏第一次有了武打戏。5月,剧团首次到波阳、乐平、万年和九江、都昌等地巡回演出,扩大了艺术视野,又吸收了新生力量,积累了剧目,剧团艺术素质大大提高。1957年4月又启程在长江沿岸各城市演出达半年之久,其精心移植的《追鱼》、《党的女儿》等剧目,在武汉等地演出,得到普遍好评,被誉为“百花园中的山茶花”。(见《长江日报》剧评)。1958年9月,创作演出现代戏《铁树开花》,参加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剧目演出奖、创作奖。
  1959年市、县合并,剧团于3月恢复“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名称,1960年8月,经整理的传统小戏《补碗》,参加江西省第三届戏曲(青年演员)会演,获演出奖,邵金兰获表演奖。1961年,移植上演《刘三姐》,连满七十余场,盛况空前,获市文教局移植优秀剧目奖。1962年8月,景市歌舞团撤销,大批年轻的歌舞演员与演奏员调入,使剧团艺术素质进一步提高,进入鼎盛时期。
  在此期间,采茶剧团率先大演现代戏,轰动全市,树立了采茶剧团演现代戏好的艺术特点。由于景德镇采茶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质朴动人,很适宜表现现代生活,这个剧种和剧团,也是靠演现代戏起家的,早期的三角班,多演出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通俗小戏,实为当时的现代戏,一直很受欢迎。五十年代,如前所述,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演出瓷业工人的形象(《有窍门》),现代戏《志愿军的未婚妻》,又使剧团步上正轨,还演出了《刘巧儿》、《小女婿》、《两兄弟》、《不能走那条路》、《刘介梅》、《一网打尽》、《铁树开花》、《采矿歌》等现代戏,都很有影响。此时,剧团年轻的演职员较多,生气勃勃,热情高涨,大演现代戏,更为得心应手,在市京、赣、越诸剧种中,理所当然倍受欢迎,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日夜演出连满五十多场,还相继演出了不同格调的现代戏《年青的一代》、《小足球队》、《雷锋传》、《琼花》、《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豹子湾战斗》、《社长的女儿》等,也连连满座,自己改编的《兵临城下》,也日夜演出,反映强烈。另外,整理改编的《闹府》,也连续上演多场。1963年1月,著名戏剧家田汉、周贻白、郑君里、安娥等来市观看了该团演出的《卖棉纱》、《睏城》,田汉同志称赞“很朴素,很动人。”1963年是采茶剧团演出现代戏最多的一年,也是艺术上更成熟的一年。一批中青年演员,如石四生、马金莲、王建国、王鸾娇、冯上先、乐西馨、罗白蒂、邵金兰等,在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群众都称赞:“采茶剧团的现代戏演得好!”,“看时装戏,就要看采茶剧团的。”
  剧团还高度重视现代戏新剧目的创作,在副团长何明炎的主持下,成立了由徐荷生、汪宗林、曹兆祥组成的创作组,在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促愚的亲切关怀和过问下,多次组织创作人员到瓷厂深入生活,1964年4月又组织全团演职员到瓷厂深入生活,编演了塑造瓷业工人英雄形象,反映瓷厂烧炼车间火热生活的现代戏《窑前战歌》,11月赴南昌参加了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6日在艺术剧院演出获得成功,受到省党政领导同志的接见鼓励并合影。省委领导同志还亲自召集南昌市各大用煤单位的党政领导到场观看,号召大家向剧中的先进人物学习,推动以节约用煤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1965年2月,《窑前战歌》由省文化局印成单行本,作为交流剧目,发行全国。
  剧团还积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热心为偏远山区等广大群众服务,并学习雷锋,为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好评。
  1965年6月,剧团奉命撤销,只留少数人组成采茶剧队,并入市文工团。12月,采茶剧队参加全省农村文化工作队调演,演出了新编小型现代戏《腾房间》(徐荷生改编),获得赞赏。(此剧于“文革”后的1973年,再次赴省参加会演,亦获好评。)省内外不少剧团移植演出了这个戏。1966年5月,经省文化局批复,同意将采茶剧队恢复为采茶剧团。1968年10月,采茶剧团第二次奉命撤销,大部分演职员下放农村,少部分留在市文工团歌舞队。1973年,创作演出了小型现代戏《拖拉机往哪儿开》和《腾房间》,赴省参加现代剧和儿童剧会演。1978年,文工团歌舞队扩建为市歌舞剧团,内分歌舞队、采茶剧队。1980年,采茶剧队移植演出《孙成打酒》、《孔雀东南飞》、《团圆之后》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8月在波阳演出,誉满县城,出现了排队购票的盛况。11月又在本市上演了大型现代戏《神秘的大佛》和《不准出生的人》等剧目。20日,采茶剧队第三次奉命撤销。
  1982年底,部分采茶戏演员,自发组织排演了江元龙创作的大型现代戏《甜甜蜜蜜》,于1983年1月参加景市1982年度创作剧(节)目会演,荣获创作二等奖,导演奖、表演奖、舞美奖、音乐奖等多项奖励。不久,又参加省创作剧目调演,亦受好评并获奖励。
  景德镇市越剧团 1949年,越剧流散艺人金香红、丰艳香等在乐平自发组织的“华新舞台”,于9月来到景德镇,集体加入毕家下弄的新新舞台,与京剧同台演出。与此同时,周路口的新民舞台也从屯溪请来了“京夹绍”的邹家班,1950年3月,这两家戏院的越剧演员合并,在新民舞台演出,并派人去杭州请来了著名小生花月坤和她的丈夫--主要琴师,因她演技好,行头新,很受观众欢迎,剧场经常客满,后台便公推花月坤为负责人。1951年4月,以花月坤为首的58名越剧艺人组成“新民越剧改进剧团”,由市劳动局扶助并领导健全了组织制度,院团一家,统一管理,这便是景市越剧团的前身。
  1952年秋,新民舞台迁移到程家巷上弄,花月坤等离去,王桂英从杭州来团参加演出,剧团改称新民越剧团。1953年3月,王桂英被选为团长。1954年,王世玉从上海来市参加演出,1955年被选为副团长。随后陆续请来的主要演员还有陈红霞、袁淑萍、朱雪华、杨红玲等,马人权任编剧、导演,司鼓郭二男,主胡朱鸿铨。1955年4月,剧团经整顿登记为民间职业剧团,并招收了邵观荣、张兰香等十二名学员,培养艺术接班人。1956年2月,正式批准为地方国营,改称景德镇市越剧团,由政府委任王桂英为团长,王世玉为副团长。1956年又增加了主要演员赵爱珍、陈雅贞等,乐队增加了主胡苏金星,还到浙江嵊县又招收了马金娟等十名学员,给剧团注入了新鲜血液。
  历年来,越剧团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他们认真进行戏剧改革,净化舞台,积极创作、改编、整理、移植了不少优秀剧目。1958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出了大型现代剧目《两户人家》(主演:陈红霞、王世玉、谢小芳)、《鲤鱼跳龙门》(编剧:何明炎;导演:马人权;主演:王世玉、谢小芳),其中《鲤鱼跳龙门》获剧目演出奖。1959年,全国妇联代表团来市观看了该团演出的《三线姻缘》,受到代表们好评,并接见合影。
  1960年,王桂英整理改编的《长工与彩娥》参加江西省第三届戏曲(首届青年演员)会演,谢小芳、王世玉获表演奖。同年,剧团自筹经费八万元,市文教局资助五万元,开工新建《竟成剧院》,1961年9月竣工,隆重演出了剧团创作的历史故事剧《击瓯楼》(马人权编剧、陈红霞、王世玉主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1962年元月,剧团自编的《两户人家》、演出的《碧玉簪》,整理出新的《长工与彩娥》等获市文教局奖励。1963年1月,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剧协主席田汉等人来市观看了《长工与彩娥》后,接见了演职员,并合了影。在以后的座谈会上,田汉等同志盛赞演出朴素生动,形象感人。4月,剧团赴省,在南昌剧场演出《文成公主》,省政府欧阳武副省长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演职员合了影,省电台转播了全剧的录音。剧团又赴上海、浙江等地演出,还曾赴武汉、马鞍山、株州等地演出,并积极深入矿山、农村演出,大力上演了《雷锋》、《杨立贝》、《井冈山人》、《师生之间》等现代戏,均受到好评,扩大了剧团影响。
  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团”,是景市越剧团的一贯方针和显著特点。优秀共产党员、苦“戏子”出身的团长王桂英,处处都带头,事事都勤俭。例如:1962年炎夏7月,剧团派她到杭州观摩沪剧《金沙江畔》,当天赶到杭州,当晚就设法观摩看戏,看完戏后,为了节约旅馆住宿费,立即坐晚班火车赶回市。1964年,她赴上海观摩华东话剧会演,只在旅馆住了两夜,就自己找到师姐妹施彩花家住宿,为公家节约了一笔旅馆住宿费。千方百计降低剧目演出成本,是越剧团的勤俭惯例。1964年5月,剧团在杭州排练了大型新剧目《春到草原》,需要可观的少数民族服装制作费,但王团长长途跋涉,从杭州赶回剧团,带头改制服装,节约了大量经费,使剧目如期在南昌顺利演出,每日三场,场场爆满,受到欢迎。剧团开源节流,勤演俭用,不仅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盖了剧院,还修建了演职员宿舍。1964年4月,团长王桂英光荣地出席了省文教先代会。8月,又与副团长王世玉一道出席了市文教先代会,并作了典型发言。
  1965年演出大型现代戏《椰林怒火》,景德镇日报发表剧评《莽莽椰林怒火烧》,倍加赞赏。8月,正当积极排演《舞台姐妹》时,剧团奉命撤销。团长王桂英调任市文化馆副馆长,副团长王世玉调任第二幼儿园园长,陈红霞调任第五幼儿园副园长,演职员分别安排其他文化单位及工厂等单位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底,原越剧团一部分演职员回到原团址--景市竟成剧院参加运动。1967年1月21日,经中共景德镇市委常委决定,批准恢复成立“景德镇市满江红越剧队”,又经与文艺工厂协议,工农兵剧院(竟成剧院当时改的名称)划归越剧队接管。8月,王桂英调回越剧队被批斗,古装戏衣箱、剧本、书刊资料等被造反、焚毁。1968年10月,满江红越剧队被撤销,人员遣散,有的回到原越剧团撤销时调往的单位,有的下放农村劳动。
  乐平市(县)赣剧团 1951年3月成立县赣剧团。其前身为县赣剧组,系1950年10月由县文联委托县民众教育馆,将散诸城乡的戏曲艺人丁成初、吴长鉴、徐克三、陈彩兴、夏冬生、胡士汉、程其柱、李丹桂、陈火莲等29人邀集组成,演出清一色传统剧目。1953年首演现代戏《互助组》、《人往高处走》、《黎春水》、《妇女恨》、《媒婆说亲》等。其中有取自报刊的小戏,也有据本县真人真事编写的剧目。当时县境农村流传“新戏宣传、花戏赚钱”之说。1954年剧团以《打芦花》、《法场生祭》、《小上坟》等戏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员刘梅香、王兆培、李本林、徐家亮等获奖。1956年3月1日,被批准转为地主国营剧团。1961年4月,经省戏校介绍,吉林省所派十余人来团两月余,学排了《孙氏祭江》、《二进宫》、《三哭殿》、《仁贵回窑》、《金水桥》等五个折子戏;1960年该团以《游龙戏凤》、《花亭会》二剧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骆金龙、熊振淑获表演奖;1963年至1965年期间,赣剧团演艺活动甚为活跃,平均每年演出四百多场,可谓兴旺发达时期。县委为进一步加快剧团的戏改步伐,以适应大演现代戏的形势需要,对乐平市赣剧团进行了整顿改编,调集原乐平歌舞剧团的部分青年艺术骨干充实剧团,并要求省文化局从省文艺学校应届毕业生中(赣剧科的)输送一批新鲜血液进团。从此,剧团演职员更趋年轻化,而且大大提高了剧团演出队伍的文化、艺术素质。继而又从剧目生产和管理制度上进行整改,建立了艺术委员会,进一步废止旧的班规陋习,一改已往排戏不用剧本(总纲)只背单篇的(演员个人的台词)幕表戏的排练作风,从表、导、演和音乐上进行大胆的革新,明确提出以演现代戏为主,兼演一些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古典剧目的生产方向。为配合农村面上社教,由郑宝财、徐少豪导演,骆金龙、程志雄、熊振淑、彭秀枝、黄长善、徐少豪等主演的《夺印》,在农村演出反响很大,深受农民观众的好评;接着又排演了《社长的女儿》、《琼花》、《锻炼》、《雪岭苍松》、《芦荡火种》、《杜泉山》、《江姐》、《红嫂》、《烈火金钢》、《比翼双飞》等一批现代剧目,同时又改编移植了《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梁红玉》、《絳霄楼》等古典剧。特别是陶学辉导演,由徐福寿、熊振淑、王凤英、徐少豪、程志雄、江徂萍、余金枝等主演的《芦荡火种》、《江姐》、《红嫂》,由于都是用弋阳腔、青阳腔作的新腔(作曲杨长雄)运用四部混声合唱、三重唱、四重唱等歌唱手法,加之乐队采用了配器伴奏,极大提高了演出的整体艺术水平,而且通过这些戏的演出争取了不少青少年观众和知识界的观众,从而大大地扩大了赣剧的观众面。1963年剧团编导陶学辉、肖开生创作的现代戏《花生种》赴省参演,获“古老戏曲表演程式表现现代戏的典型”之美誉,本剧同年在《剧本》月刊发表。1965年6月,文革前夕,该团奉命撤销,直至1978年开始恢复原名及机构。1982年该团演员黄长善、王湘芝演唱的《三司会审》、段淑英演唱的《闹花灯》、李勇赛演唱的《打渔杀家》、杨云良演唱的《叹皇陵》、徐福寿演唱的《赵氏孤儿》、余金枝演唱的《排宫》等选段赴省录音;同年省电视台来县为该团录像,有徐高生、余金枝饰演的《挡马》、黄长善、王湘芝的《探监》、王湘芝、王小玲、徐高生的《追媳》等。该团扎根于本县城乡,活跃于赣东北一带,影响远达吉林、福建。尤受县境农村观众欢迎,即使下雨或降雪,农民宁受雨雪之苦,必待曲尽戏终而散。平均年演出三百余场,鼎盛时期,年演出八百余场。
  1986年11月,创作演出的大型赣剧《梨园恨》(编剧:陈熠),参加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剧目演出鼓励奖。1989年4月,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演出了大型赣剧《台湾知府》,获剧目演出三等奖,编剧二等奖(编剧:王新翔),导演三等奖(导演:王元良),主演三等奖(主演:王湘芝)等多项奖励。
  剧团共有剧目四百余个(包括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移植剧目和本团创作剧目)。代表剧目除上述外,还有:玉堂春、鱼藏剑、反昭关、二度梅、失金钗、秦雪梅等。剧团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徐克三、吴长鉴、王鼎元、李本林、王兆培、方金里、夏冬生、彭远华、胡士汉、彭胜照、王达明、陈火莲、刘梅香、徐菊萍、彭香枝、范瑞芳、王清玉、陶学辉、石奎济、肖开生、叶开颐、杨长雄、马祖熙、骆金龙、熊振淑、王凤英、徐高生、方乃珍、蒋炳灯、许金照、彭根妹、夏目秀、许发茂、陈火元、江徂萍、徐少豪、程志雄、杨永安、徐福寿、余金枝、汪观成、王新翔、陈熠、王湘芝、杨少华、杨云良、段淑英、徐晓岚、朱锦森、严德虎、徐良丰、刘小敏等。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