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它戏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20
颗粒名称: [二]其它戏班
分类号: J819
页数: 5
页码: 259-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一书中关于戏曲机构其它戏班的内容,包含了万春班,荣春同乐班,天济同乐班等。
关键词: 戏曲 戏班 景德镇市

内容

万春班(1906-1926年)昆腔班。由乐平永善乡秧坂村(今众埠秧坂)马方庆办班,他接受浙江开化的昆腔班(由婺源人王金旺集办,洪福林带班)改名万春班。马方庆是九马十三村财主,家有绣花店,能做盔头和戏袍。办班后又从浙江金华、兰溪、开化和本县招聘了一批艺人,共八十余人。驮梁旦开化佬、武旦吴担义、二花鲍桂祥、小丑细别等。代表剧目:渔家乐、大香山十游殿、浣纱记、打郎屠等。后因马方庆之子马水元、带班马秋元及多数艺人嫖、赌、吸毒,以至班社穷困潦倒。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德兴重溪散班。万春班作为饶河戏之昆腔代表性的戏班,也有人称为是饶河戏四大名班之一。
  老同乐班(咸丰年间-1924年)赣剧班。乐平乐安乡鸬鹚埠(今鸬鹚乡)人程起黄办班,王水清带班,六十四人。高腔、昆腔、乱弹都唱。能演四十多个整本,连演二十多天不翻豆干(不重复)。大名鼎鼎的夏廷宜和他的结义兄弟盛智海、盛智炎、王家益、方有胜便在这个班上。夏廷宜领着部分艺人抗捐造反后,王水清便率班往余干、万年、景德镇等地演出。1907年夏廷宜等造反失败后,王水清带着班子又在乐平城乡演出。1924年,鸬鹚埠和徐、王姓械斗,鸬鹚埠败,老同乐班因戏箱全部遭焚而散班。
  大同乐班(1909-1924年)赣剧班。乐平永丰乡下济村(今坎上乡下济村)彭怀荣倾家产以办班,自任班主,五十余人,有整本戏一百五十余出,折子戏三百余个。代表剧目是:万里侯、龙凤翔、上天台等。主要艺人:老旦毕达、驮梁旦金水、武小生苏天才、苏天素、苏开喜、二花癞痢等。苏天才原籍江苏,很傲慢,好打人。他养了一匹骡子,过把时别人走路,他骑骡子威风凛凛,神气十足。骡子吃的是戏班艺人的伙食。有一次剩饭不多,骡子吃不饱,苏天才竟指着伙佬破口大骂,班头见太不象话就出来制止,不料苏天才竟要动武,幸亏说理的人多才避免了一场斗殴。不过苏天才演戏很出色,功夫过硬,跟斗翻得又多又漂亮,常在整本戏前的折子戏里演武场;他嘴里衔只碗,两手各端一只碗,从垒起的三桌一椅上一个“云里翻”飘然落地。该班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散班。
  荣春同乐班(1914-1924年)赣剧班。乐平众埠叶家叶步云起班。他将老同庆班(毛俚班)的多数艺人接收下来,组成新班。由浑名叫福建佬带班;叶细火管账,和仂皮管子弟,叶多礼是外班头。全班五十多人,老旦邹红癞痢擅演贫民老媪,演技出色。拿手戏有:兰腰带、钓金龟等。唱做俱佳,表演洒脱自然,往往脸上不抹油彩,本色上场,面部表情极为丰富,演《钓金龟》时,他饰康氏,当爱子邹金水死后,演至哭灵一场,嘴唇由红变紫,脸部由黄到青,哭声凄厉,泪如泉涌,断人肝肠。这时台下观众如临其境,鸦雀无声,不少人动情落泪。1924年叶步云将全部戏箱卖给下济村,演员亦随之转让。
  天济同乐班(1924-1930年)赣剧班。乐平治安乡下济村(今坎上乡天济村)的彭灯顺买下荣春同乐的全部戏箱,吸收全部艺人,自立班社。带班吴四小,众埠乡湾头人,全班六十四人,除原班人马外,又新增小生王友发、江茂兰、大花杨贞妹、小花马火泉、老旦龚泰泉、花旦彭了火等。这些人各有千秋,演技非凡。小生江茂兰,乐平港口乡鸣山人,农民的儿子,自幼好戏,十九岁往天济同乐班投班从艺。箍头老板以其为无名小卒不收。回家途中走在坂上,江茂兰满腹委屈,无由倾诉,忍不住放声高唱,这一唱惊动了从村外回来的宗族老板(宗族头),他闻声止步,侧耳谛听,十分惊讶,便命手下人立即拦住江茂兰,亲自询问他姓名、年龄、来此何干,往何处去?当他听说江茂兰投班遭拒,马上面呈愠色,带着这个年轻人径往天济同乐,找到箍头老板(戏班老板)开门见山地质问:“这样的子弟不收,你要收什么样的人?”箍头老板面红耳赤,连连认错。江茂兰就这样进了戏班。他虚心刻苦,认真地向老师傅学习,身上不离一面小圆镜,无论走到那里,甚至过把走路都要拿出来对着表演,矫正口形或丰富面部表情。后来江茂兰的表演简直到了有口皆碑的地步,他一出台,喧闹的台下顿时寂静下来。江茂兰成为天济同乐顶大梁的名角:武小生王友发又另有所长,对赣剧唱腔有独到之处。原饶河班小生均以小嗓子演唱,到末尾一字,以小嗓翻高,加唱一个“咦”字。独王友发除去此字,他说唱词落于何字便唱何字,不该加“咦”字来混淆原音,否则还分什么上仄下平呢。王友发的武功也高人一等,他表演的“抢屠刀”(在两张桌子上搁一长凳,凳上置一刀口向上的长刀,演员“窜毛”越过),“扯顺风旗”(台左柱上装一拉手,演员翻跟斗出场,趁势一手拉住拉手,一手撑台柱上,身体悬空与柱垂直)、“钻脚圈”(左台柱上装一铁圈,演员翻出,一脚套入圈内勾住铁圈,一脚顶住柱子,身体与柱垂直,两臂张开,平飘柱外),次次博得满场喝彩。此外,王友发还有一手“变脸”的绝招。化妆时,淡妆素抹,表演时随剧情的变化,面部变红、变灰、变白、变紫。
  老义洪班(1916-1940年)赣剧班。乐平永善乡黎桥张家(今文山乡黎桥)张家帮兄弟接过马元雨的马老义洪班,去姓留名,增添子弟:方先林、俞六喜、冯依金、吴天水、王友发、龚泰泉等名角都先后在此搭班。后期,张家邦的义子方水崽成为该班顶大梁的挂牌子弟。他唱正旦,扮相极好,嗓子嘹亮甜润,唱得很有感情,以风流戏见长。观众很喜欢看他的戏,甚至以争夺方水崽在自己家里吃饭而引以为荣。可惜方水崽染上嗜吸鸦片的恶习,后来竟因此而患重病。1940年在景德镇挂牌,因病重不能演出,观众指名一定要看他的戏,班头无奈,只得用椅子将他抬出,不料竟死在台上,其时张家邦尚在乐平狱中,于是老义洪班因此散班。同年将戏箱卖给大舞台。
  大舞台(1940-1942年)赣剧班。乐平礼林人洪彩枝、港口张家桥高鹏程、徐增荣买下老义洪班张家邦的戏班,接受部分艺人而立的新班。张大毛为班头,增加了杨树贞、石祁香、侯先梅、高金水等艺人。代表剧目有:龙凤钗、碧桃花、翠花缘、伯牙抚琴……等。办班两年,多灾多难,一年就烧了九次箱。其中七次是因演赌戏而遭官方封禁,烧了两件戏衣和道具,以示警戒。1941年在乐平某村演出,是临时搭的草台,因放爆竹导致火灾,戏箱焚烧殆尽,事后又重新置箱。1942年,该班在寡妇桥(今镇桥)演出,有个官太太与戏班上的人“打联”(私通),其丈夫闻讯后,居然命人将戏班的戏服道具烧得干干净净,大舞台从此一蹶不振,被迫散班。
  新民剧团(1947-1949年)赣剧广信班。一说名“沥江班”。原系小满(三花)带班,演到乐平洺口,十分不堪,戏班难以维持。当地人许良出面协商,合办戏班。许良筹集五百担谷往上海置办戏箱一副,与原班共两副箱同时使用,由许祥让带班。主要艺人有:林富奎(二花,安徽人),余小林(老生)、老红头(小生)、长子旦(驮梁旦)等。1948年,该团约广信班“满天飞”剧团来打串台,历时两个月不分胜负,当地乡绅盛宴款待,两个剧团欢聚一堂,畅叙友情,交流技艺。
  长春舞台(1923-1935年)昆腔班。其前身是明经同乐班。老板胡顺江与徐大江另组长金同乐班后,由唱高、昆、乱弹腔改为专唱昆腔。演出时有幕布、灯光。艺人为原班人马,演出剧目主要有:渔家乐、打郎屠、浣纱记、下海投文、大香山游十殿等。民国二十年(1931年)该班在浮梁县金家坞演出时,被青帮头子马德易霸去一半戏箱,挖走一批艺人另立金舞台,长春舞台经此一击,元气大伤。民国二十四年,该班驮梁子弟正生梅仂死在鸬鹚埠,同年又惨遭水灾,终于凄惶散班。
  乐平赣剧班社一览表
  同春班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左右,景德镇市登科上弄土果坦(今为红光瓷厂厂房),冯家喜(原籍都昌县南丰乡乌系坂村人)开办。冯家喜全家以饶河戏班为业,他当班头,兼做官衣师傅管衣箱,长子冯秋崽,演老旦兼管钱、账,次子冯都佬演小生,兼做外班头。
  主要演员还有:正生盛火保(乐平人)、余海生(都昌人),老生陶家毛(都昌人),先后为驮梁旦的有余毛崽(都昌人),刘大牛(都昌人),邹会里(乐平人)、武旦冯奂生(都昌人,四妹师徒弟),大花邹民国(乐平人),二花江小(德兴人),三花于银标(绰号牛仔,波阳人)与姓赵的(绰号洋面粉,乐平人)。该班聘用演员,以一年为期,全班演员多时达三、四十人。其中冯都佬与邹民国较为著名。
  冯都佬演小生,身材高,嗓子好,《《芦花荡》、《黄鹤楼》、《吕布戏貂禅》、《辕门射戟》等,是他的拿手好戏。尤其是他扮相英俊,表情真切动人,演到剧中动情处,脸上可变换出现红、紫气色,加上唱得激越清亮,感人至深,还曾受到饶河戏四大名班中同行名角的赞誉,很受观众欢迎,有时演出插花达数十朵。后他又做外班头联系演出,浮梁四乡,他走到哪里,哪里都认识这个都佬。大花邹民国也受欢迎。他主要以唱功取胜,嗓子尤其好,演出时,一、二里外,亦常能听得清晰。有次演《龙虎斗》,他饰赵匡胤,演唱气势非凡,字正腔圆,响遏行云,如雷贯耳,仅那一次就接受插花达二十八朵之多,只可惜,他演大花身材略矮了些。另外,著名饶河戏演员刘四妹、徐克三(鼻涕王)、吴天水、侯仙梅等人都先后搭过此班演出。
  该班盛时能演出一百多个整本戏,平时也能演出七十多个整本戏,常备戏折,可由东家点戏上演,常演剧目亦不少。该班虽能与四大名班媲美,但主要活动于景德镇市与浮梁四乡,享有一定声誉。也曾到婺源、乐平、万年、波阳以及皖南祁门、东至等地演出。婺源盘山曾有每年八月演华佗戏的习俗,要连演八天。此班曾接连去了三次,但每次都有演员死在那里,二花江小、龙套头江草包、托盘旦郭正保都有灵牌画在戏台上。后来戏班便不肯去那儿演出。
  1945年,该班曾在景德镇市老明星大戏院演出,前后约一年多时间,著名演员吴天水、俞六喜、邵泉、徐德寿等曾在此时搭班,演出过《《节孝图》(小旦吴天水、小生邵泉)、《哑夫驮妻》(正旦俞六喜)、《桂枝写状》(小生邵泉)、《跑城》(老生徐德寿)、《教花枪》等剧目,经常满座,很受欢迎。当年8月15日晚,正演出时,获日本投降消息,顿时一片欢腾。
  班头冯家喜约于1935年左右去世,继由其二子接班,其长子秋崽约于1947年春去世,过了二、三个月,冯都佬邀集拢子弟,在景德镇市郊官庄余家村连演了四、五夜,当时该村财主余家彬因与城里某衙门的人有隙,那人借助专员公署的势力,以禁赌戏为名,派人前去封箱抓人。后来,人虽释放了,但戏箱被陷,冯都佬遭此打击,一病难起。经奔走,约一年后,才叫都佬去领箱。但领回的多是破旧的戏衣,好一点的戏衣,据说被演文词戏的余松标疏通在专员公署的亲友,获准拿走。冯都佬忍气吞声,将戏箱卖给了浮梁石鼓的太子班后,便沉疴不起,仅四十多天,就含恨而逝,年仅四十多岁。从此,戏班告散。
  众埠乡界首村马灯戏班 1946年,乐平界首村人程坤河牵头,数人响应,组织马灯会。村中共二十余户,俱入股,每户一箩谷,作为筹班资金。然后在村中物色七、八岁,十余岁的少年男女学唱马灯戏,师傅是村中的老艺人。学员户家入股,但出人不出谷。全班共24根饭牌,演员8根,乐队5根,散帖2根,管戏服2根,管帐1根,担被子4根,客牌1根。旧日戏班艺人演出时,凭饭牌用膳,一根饭牌限一人用膳。散帖的即往东家下帖联系演出者,担被子的是出演或过把时挑服装及行李者,客牌是机动数,以备戏班来客(亲友)用膳。学戏者自农历11月11日开始,至12月16日出红台,先在本村演出,继往邻村、邻乡攀华宗演出。曾到张家、铺里、陈家等村,远至弋阳的曹溪、马鞍山、姚家及德兴县部分乡村演出。若有相请,虽非华宗也应聘演出。戏金多者五、六担谷,少则一担谷。所得戏金,都被马灯会用以放债。该班演至1947年4月(清明)散班后未聚班。1949年乐平解放,马灯会所放债务,也一笔勾销。
  文山乡黎桥村马灯戏班 1946年本村胡春水,以鸡蛋散给村中少年,每人两个,食蛋者即为学徒,反悔者赔偿损失:蛋费、戏班筹班费、购置费等。共招收二十余人,从中选拔8人留做演员。从洄田乡洪家聘胡金火教戏,共教三个整本:《李四卖妻》、《进出店》、《卖猪记》,四十天出红台,以后在演出中边演边学。一处只演一夜,如东家要求,就多演几夜。东家所赠戏金二三十元至百把元(关津)不等。过把时,途经熟人处,亲朋包薄金以赠,戏班便踩个地戏(唱“十月花”)或演个折子戏。
  十一月学戏,正月演出,清明散班。若干年后,该村重新组班,另招学徒。原班人马中之优秀者,长大后或入三角班,或入赣剧班社。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