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景德镇采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10
颗粒名称:
景德镇采茶戏
分类号:
J825.56
页数:
49
页码:
205-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的采茶戏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采茶戏
内容
概述
景德镇采茶戏,俗称三脚班。主要流行于景德镇市、浮梁、乐平、都昌、波阳、婺源及安徽祁门、东至等县。1954年成立专业剧团时才正式定名。
景德镇旧属浮梁县,唐代以来,盛产茶叶。当地有采茶歌流传。清乾隆时,浮梁文人郑凤仪有《浮梁竹枝词》云:“毛竹编篱松迳遮,雨前同出摘新茶。采茶歌罢茶将老,鬓边斜插野茶花”。当地还颇盛灯彩,每逢年节或烧窑成功,都兴张灯演戏酬神。清代,有不少黄梅采茶戏的艺人来景德镇,如:道光年间的邢绣娘,咸丰年间的罗云保,光绪年间的帅不伦,帅登明等。他们在当地不仅做工,亦以连厢、道情、旱龙船等形式演唱采茶,并授徒传艺,使黄梅采茶戏在当地逐渐生根。业余的戏班纷纷建立,群众称之为“唱地戏”、“三脚斑”、“采茶戏”或“黄梅腔”。又由于这种小戏只用锣鼓伴奏,唱腔末句还往往用人声帮腔,故群众又称之为“锣鼓腔”或“小高腔”。到1954年,以当地三脚班艺人为主,邀集一些文词戏艺人和说唱艺人一起,在景德镇大众曲艺场演出,当年建立专业剧团。
唱腔的结构形态与艺术特征
景德镇采茶戏的唱腔分主要腔调与杂腔小调两类。主要腔调又称正调,为本剧种演出整本大戏时最常用的基本腔调,有词调和凡字调两种。
主要腔调
词调,系由老黄梅采茶戏的老七板衍变而来,与上饶采茶戏的湖广调,瑞昌采茶戏的平板、武宁采茶戏的北腔大同小异,同属赣北湖广本调。其结构包括起板、简板、送板与落板。简板是可以自由反复的上下句,上句为三板,下句为四板。词调有男女腔或正反弦之分:女腔为正弦(52),徽调式;男腔为反弦(15),宫调式。女腔每句大都落5,单句(上句)有时落6或2。男腔双句均落1,单句落2,5或1。词调多用4/4拍子,速度较流畅时,亦用2/4拍子。唱词以十字句或七字句为主,每句词分三个句逗,腔调一般每句分三个腔节,每句唱词一般均板起板落,只有第四句(即简板的下句)是在头眼上(一眼板时则在板后)起腔。第二句的第二个腔节和第三句的第二板,一般也都在头眼上(一眼板为板后)起腔.这种情况即成为这种腔调的“漏板”规律。词调多用五声音阶,腔调质朴。女腔有时用加偏音7的六声音阶,腔调则较为婉转。用丝弦伴奏后,正弦(女腔)多用1=D的52弦,反弦(男腔)则多定1=A的15弦。词调男腔中还有丑腔与净腔之分。其腔词的结构和落音均与男腔相同,不同的特点在于:丑腔旋律突出角音,偶甩偏音#4;净腔旋律突出羽音,偶用偏音7。
词调还有〔倒板〕、〔闷板〕、〔散板〕、〔哭板〕、〔连板〕、〔二流板〕、〔火攻〕等板式。〔倒板〕用在唱段的首句,节奏自由,多用来表现角色激愤的情绪或由远及近的上场(在幕内唱).一般分三个腔节,旋律高吭,并配以紧锣密鼓、制造急迫的气氛。〔闷板〕实为导板的一种,又称外导板,用于角色晕厥后悠然醒转时的起腔,特点与倒板相同,唯情绪不如倒板强烈。〔散板〕亦为节奏自由的板式,上下句结构,能表达激动、不安、思索等多种情绪,可用于起腔、落腔、也常用在唱段的中间,可用整句,亦可用半句、一个腔节甚至一个字,又常用作说白到正板唱腔的过渡,应用颇广。〔哭腔〕又称哭介,它不包含在唱词的上下句结构之中,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程式,嵌入唱腔中(常用在下句中间)使用。它一般用呼唤声、感叹声组成的二至三个腔节,配以〔哭介〕锣鼓点,用来表现角色的悲伤呼号或抽泣,常用自由节奏,有时亦用三眼板或一眼板。〔连板〕亦即简板,但一般不用弦乐伴奏,或只甩一二件弹拨乐器伴唱,类似清唱,用于角色动情时的连续叙事咏唱,感人至深。它为上下句结构,常用在正板之后,又一定要回到正板或其它板式上收腔。〔二流板〕为中速流畅的1/4拍子,有时也用2/4拍子,上下句结构,连续运用时,每句常在板后(一眼板在眼上)起唱,常用于二个角色叙事性的对唱。〔火攻〕则是速度快的1/4拍子,上下句结构或四句对称结构,它字多腔少,几乎是每字一音,常用来表现急促、紧张、愤慨等情绪。此外,尚有〔摇板〕、〔快板〕等板式。
凡字调则包括〔金鸡调〕与〔还魂调〕。〔金鸡调〕系由老黄梅采茶戏的女高腔衍变而来,与瑞昌、武宁采茶戏的汉腔(又称仙腔)相同。其结构特点,包括腔调的漏板规律都和词调一样。但它是商调式,且不分男女腔。其双句均落2,单句则落5或6,有时亦落2。它也和词调一样。有正板、连板、哭腔等板式,还发展运用了速度更为徐缓的慢板。旋律亦多用五声音阶,有时则加用偏音7。
〔还魂调〕则是由老黄梅采茶戏的还魂腔衍变而来的。在传统戏中,是鬼魂、神仙所唱的专用腔调,不分男女腔,旋律音域较宽,常用大跳和加衬字的拖腔。上下句结构,商调式,上句落5,下句落2。有正板与简板之分,和词调一样,其简板亦为上句三板,下句四板。“漏板”规律也相同。它还有一种简板上句的扩腔句,落宫音,颇具特点,往往用作唱腔中的暂时停顿,以便接表演动作,而且,唱腔就常在唱完此句(上句)后便结束,更具戏剧性效果。
杂腔小调
景德镇采茶戏的杂腔小调,主要是小戏所用的腔调或作辅助性、插曲使用的腔调,有茶灯调和小调两种。茶灯调中较重要者有〔花鼓调〕,它与赣中路采茶戏的〔秧麦调〕属同一调类,与黄梅采茶戏中的花腔有颇深的渊源,在三脚班时期亦运用得较多。它是一种四句体的徽调式唱腔,四句落音分别为2、5、6、5。它还有一种数板,为上下句结构,多用作叙事或在对唱时用。茶灯调还有不少以戏名作腔调名的小戏唱腔。如〔卖棉纱调〕、〔补碗调〕、〔望郎调〕、〔卖杂货调〕等。这种腔调的基本结构大多数为上下句或四句体,但有一些变体,如使用重复句等。调式色彩多样,但以徽调式为多。腔调中还常插用许多灵活的衬词。杂腔小调中的小调,则为一些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在戏中仅作插曲使用。
乐队与器乐
传统乐队一般由3人组成,均为武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增加了一把三弦为文场伴奏乐器。1952年专业剧团建立后,文场乐器逐步增多,乐队渐发展至20余人,并选用高胡作为主奏乐器。
景德镇采茶戏的传统戏无文场,和文曲戏艺人汇合后才用上了丝弦,并有了本剧种的一些文场曲牌,另又吸收运用了饶河戏的一些曲牌(主要是唢呐曲牌)。现存的文场曲牌多为丝竹合奏曲牌,如〔桃花春〕、〔三月红〕、〔喜相逢〕等。
景德镇采茶戏的武场,在三脚班初期,多沿用民间渔鼓道情的三下响:即道情简、檀木手板和半边钹,以后则常用武场3人伴奏:1人司鼓,1人大锣兼水钹,1人小锣兼检场,故武场又称之为“场面”,同时还担任帮腔。专业剧团成立后,则吸收了一些赣剧的锣鼓经。。现存的锣鼓经分唱腔锣鼓和身段锣鼓。唱腔锣鼓有用于词调的〔挞锤〕,用于花鼓调的〔三锤〕、〔四锤〕、〔七锤〕,用于二流的〔风车尾〕,用于火攻的〔五锤〕,用于哭腔的〔哭介〕等。身段锣鼓有〔九锤〕、〔闷锤〕、〔阴锤〕、〔阳锤〕、〔鬼推磨〕等,与赣剧锣鼓类同。
附:锣鼓字谱说明
各 板单击
冬打 鼓楗单击
仓 大锣重击(一般含钹与小锣)
空 大锣轻击
对 小锣单击
且 钹重击(含小锣)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