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赣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09
颗粒名称:
赣剧
分类号:
J643.556
页数:
61
页码:
144-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赣剧音乐情况,其中包含唱腔、昆腔。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戏曲志
音乐
赣剧
内容
概述
赣剧系由赣东北地区的饶河戏和信河戏合流而成。饶河戏流行于旧饶州府的波阳、乐平、浮梁、余干、万年、德兴等县;信河戏流行于旧广信府的上饶、玉山、广丰、铅山、横峰、弋阳、余江等县,亦称广信班。1950年进人省会南昌后,正式定名为赣剧。
赣剧的前身饶河戏和信河戏原本唱乱弹腔。饶河戏产生较早,在饶州府景德镇,清乾隆年间即有窑户每逢瓷器出窑“酬神包日唱弹腔”的记载①。稍后,在广信府弋阳县一带,也有清嘉庆、道光年间兴盛乱弹腔的记载②,表明信河戏已经产生。饶河戏、信河戏以二凡、西皮为主,兼唱秦腔、老拨子、浙江乱弹、文南词、民歌小调。二凡,即二黄,传自宜黄腔。西皮板式中无慢三眼,唱腔多为板起板落,与汉剧西皮不同,而与徽剧相同。秦腔、老拨子传自徽班。秦腔即吹腔,以笛子伴奏,老拨子,即拨子,以唢呐伴奏,信河戏唱秦腔、老拨子的剧目多于饶河戏。还有一种梆子腔,传自徽班,传自浙江乱弹的腔调有浙调、上江调、浦江调等,它们先传入信河戏的玉山班、贵溪班、然后传入饶河戏,文南词,包括文词和南词,文词又称为北词,皆源于民间曲艺。
高腔有饶河高腔和都湖高腔。饶河高腔发脉于弋阳腔。弋阳腔产生于广信府弋阳县,至清道光年间一直在赣东北地区盛行,俗名高腔,后逐渐衰弱。清末民初,广信府已无高腔戏班,饶州府部份高腔艺人转入乱弹班,饶河戏兼唱高腔。当时乐平县饶河戏“四大名班”[马老义洪班、老同庆班、明经同乐班、赛同乐班]都是兼唱高腔、乱弹的著名班社。本世纪50年代初,保存在饶河戏中的高腔,定名为赣剧弋阳腔。赣剧老艺人王仕仁、俞六喜、李福东、李南水、郑瑞笙、夏瑞昌、叶三义、徐双林等为挖掘饶河高腔均作出了积极贡献。都湖高腔,流行赣北都昌、湖口、彭泽等县,1960年1月,都昌县高腔剧团并入江西省赣剧院,都湖高腔成为赣剧声腔之一,1962年,定名为赣剧青阳腔。
昆腔传自徽班。
赣剧正是因为容纳了多种声腔,故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革命战争时期,赣剧艺人投身革命,还组织了红色演出团,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红军北上后,赣东北地区人民受到反动当局极大摧残,戏班凋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赣剧班社复兴,1950年进人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从此赣剧出现了繁盛局面,赣剧团到全国南北各地演出,弋阳腔《珍珠记》、《还魂记》被拍摄成电影,享有“美秀娇甜”的美誉。
唱腔的结构形态与艺术特征
赣剧声腔有:高腔、昆腔、乱弹三种。其音乐结构,高腔和昆腔为曲牌体,乱弹为板式体。
(一)高腔
赣剧中的高腔,即饶河高腔,现存唱腔曲牌220余支,大部份为南曲,仅有少数北曲,且多已逐渐南曲化,此外还有极少南北曲中皆无的曲牌。赣剧高腔继承了明代弋阳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一唱众和、善用滚唱、“不托管弦”、锣鼓助节等艺术传统。
曲牌分类:按照曲牌的特性音调、调式特征等的同异,并兼顾行当演唱及帮腔的特点,所有曲牌大致可分为〔驻云飞〕、〔江儿水〕、〔红衲袄〕、〔新水令〕、〔汉腔〕五大类。
〔驻云飞〕类曲牌有:〔驻云飞〕、〔驻马听〕、〔风入松〕、〔黄莺儿〕、〔风马儿〕等40余支,为赣剧弋阳腔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曲牌。生、且、净各行均可用。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曲牌最后常出现长韵帮腔。
〔红衲袄〕类曲牌有:〔红衲袄〕、〔香罗带〕、〔皂罗袍〕、〔不是路〕等10余支。生、且、净各行均可用。调式多为五声或六声羽调式,多用短韵、中韵帮腔、长韵帮腔不多。
〔江儿水〕类曲牌有:〔江儿水〕、〔四朝元〕、〔江头金桂〕、〔下山虎〕、〔尾犯〕、等近20支。主要为生、旦行所用。调式多为五声或六声商调式,曲牌尾部常有长韵帮腔或出现合头帮腔。
〔新水令〕类曲牌有:〔新水令〕、〔朝天子〕、〔北新水令〕、〔滴溜子〕、〔滚绣球〕、〔桂枝香〕、〔山坡羊〕等10余支。为净行用得最多,生、旦、丑等行当也常用。调式多为五声或六声羽调式。多用短韵或中韵帮腔。
〔汉腔〕类曲牌有:〔大汉腔〕、〔小汉腔〕、〔孝顺歌〕、〔锁南枝〕、〔莺啼序〕、〔寄生草〕等20余支。主要用于老生、老且及净、丑等行当。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多用短韵或中韵帮腔。
以上曲牌中,除〔北新水令〕为北曲外,其它均为南曲,〔大汉腔〕则南北曲中皆无。
曲牌运用:赣剧弋阳腔虽属曲牌体音乐,但曲牌的组合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它采用单曲叠用和多曲联用两种形式。前者为以一支曲牌的反复运用而贯串于一折戏中,如《卖水记·法场生祭》中先后共四次演唱〔驻云飞〕一支曲牌;后者则是把属于同一类的多支曲牌联缀一起用于一折戏中,如《卖金貂·江边会友》中的〔北新水令〕、〔朝天子〕、〔滴溜子〕、〔滚绣球〕、〔意难忘〕、〔叨叨令〕等一套〔新水令〕类曲牌。
曲牌结构:高腔的每支曲牌,均由两种不同形态的喝句所构成,一个是“腔句”,一种是“滚唱”。“腔句”为带有帮腔的唱句,“滾唱”仅只角色独唱,不加帮腔。每句“腔句”本身亦有所不同,有的先由角色独唱,然后再加入帮腔,有的则为唱句一开始帮腔便加入与角色同唱。凡角色独唱部份,唱调都比较简短,而箱腔的唱调却是节奏大大地伸展和加长。一般的情况下,在一支曲牌中,往往一个“腔句”紧接另一个“腔句”。在曲调上明显地形成呼应的结构,然后再插入“滚唱”。而“滚唱”本身,无论其唱句句数多少——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甚至数十句,在曲调上也总是呈上下句式的反复咏唱,其曲调一般为依字行腔,多为一字一音,节奏非常紧凑。每支曲牌即是由不同的“腔句”与“滚唱”的组合而构成的。相对而言,在一支曲牌中,“腔句”往往是较为固定的,而“滚唱”则比较自由、灵活。从每支曲牌的曲体来看,由于插入的“滚唱”唱句多少常有变化,因而形成两种稍有差异的曲牌:一种是腔格固定的正体曲牌,一种是腔格不固定、常常由于加入数量不等的“滚唱”唱句而使曲牌结构突破的变体曲牌。
有的曲牌还采用“犯”、“带”、“集”等多种手法,以丰富曲调的色彩。“犯”、“带”即在一支曲牌申犯用或带过另一支曲牌的一些音调,如《目连戏·孝子卖身》中朱子贵唱的〔梧叶儿犯〕、《目连戏·挑经行路》中傳罗卜唱的〔下山虎〕带〔江儿水〕等;“集”即集曲,将几支不同曲牌中的一些音调排合在一起组成一支曲牌,如《白鹦哥·潘葛思妻》中潘葛唱的〔江头金桂〕,即是摘取了〔江儿水〕、〔金蕉叶〕、〔桂枝香〕等数支曲牌中的一些音调而构成的。
板眼形式:有散板、正板、慢板、流板、紧板5种。散板多用于曲牌的起始和收腔处,或夹于曲牌中间;正板为一眼板,用2/4记谱;慢板为三眼板,用4/4记谱;流板即流水板,为无眼板,用1/4记谱,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板式;紫板为紧打慢唱,用艹记谱。这些板式,既可以组合在一起运用于一支曲牌中,也可以单一的形式构成一支曲牌,像〔驻云飞〕、〔滴溜子〕、〔滚绣球〕等曲牌就是单独由流板一种板式构成的。
旋法特点:在一些高腔曲牌音乐中,常有许多下四度或上四度的跳进旋律,如:
等,还有一部份五
度、八度的上行跳进,如:
等,由于曲调
中常出现这些较大的跳进音程,因而形成一种高亢、粗犷、质朴的音乐风格。
有的曲牌中,偶尔也采用暂转调的手法,如《卖水记·法场生祭》中黄月英唱的变体〔驻云飞)中的“哎,就说奴前来祭奠,怎奈我父心太亏”等处。
演唱形式: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干唱加帮腔,即“不托管弦”,而以锣鼓相协,加上人声帮腔。帮腔采用翻高八度的唱法,并常加进与曲调相吻合的“靠腔锣鼓”。传统的帮腔有“短韵”、“中韵”、“长韵”、“重韵”以及“合头”等。短韵帮腔即在一个唱句中只帮一、二个字,曲调很短,锣鼓也少;中韵帮腔为帮一个唱句的半句或一句,曲调较长;有两个以上韵锣;而长韵帮腔则是常一个唱句以上,曲调很长,且有三个以上韵锣;z重韵帮腔为重复帮唱剧中角色的整句唱词,但曲调有所变化;“合头”是一种较特殊的帮腔,一般安排在一个较大唱段的后面,并常常穿插出现数次,与现今分节歌中的“副歌”颇为近似。“合头”完全由后台帮腔演唱,且常将一句唱词完整地重复一遍,因此曲调非常长,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二)昆腔
赣剧中的昆腔,在音乐结构上沿袭了昆山腔的曲牌体制,曲牌名、曲调及以笛子为主要伴奏的形式等也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只是在咬字上将原来一些吴语改为用赣东北的语盲声调演唱,其板眼、呼吸、运腔、出字等方面,都颇为讲究。赣剧原有全本昆腔戏12本,单折戏84出,另有“大八仙”单折24折,由于很少演出,现仅留下30余出单折戏和280余支曲牌。近几十年来,在赣剧舞台上,只演出少量昆腔单折戏,或在乱弹戏中偶尔穿插演一、二支昆腔曲牌。
(三)乱弹(弹腔)
乱弹包括二凡、西皮、秦腔、老拨子、浦江调、上江调、南北词以及民歌小调等,除民歌小调外,均属于板式体的音乐结构体制。以往艺人们习惯把演唱二凡和西皮的剧目称为 “老路戏”,而把演唱秦腔、南北词等的剧目则称为“水路戏”。“老路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共有整本戏130多本,单折戏也有很多,其中有专唱二凡的,也有专唱西皮的,但通常较多的情况是把两种腔调放在一起使用。
二凡,又名“二番”,信河成中也称二黄。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定弦52,定调为凡字调(即E调)或小工调(D调),男女分腔,其板式有:
〔倒板〕,是一个散唱形式的单句腔,其后可接多种板式。男女腔差别不大,落音均为2。
〔十八板〕,一眼板,记谱为2/4,单句腔,常接于〔倒板〕之后。其唱词多为叠句,曲调特点是,前半句节奏紧凑,后半句为节奏伸展的大甩腔。男女腔区别亦不大,只是甩腔时男腔比女腔曲调四—五度,落音为1。
〔正板〕,饶河戏称“平板”,有一眼板和三眼板两种,饶河戏中把三眼板的称作“慢平板”。其上句,男腔落1,女腔饶河戏多落6,信河戏落1或6,下句,男腔落2,女女腔落5。
〔连板〕,实际上是一种在〔正板〕曲调基础上将唱腔和过门均作简化的唱腔,与〔正板〕不同之处是,男女腔曲调完全一致,上句落1,下句落5,并且每句唱腔相对地固定为四板。
〔流水〕,无眼板,釆用紧打慢唱形式。上句男腔落3或1,女腔落1,下句男腔落2,女腔落5。
〔插板〕,曲调与〔流水〕相同,区别只是采用散唱形式,有时上、下句之间的过门尾部加入一锤大锣。
〔正板〕、〔连板〕、〔流水〕、〔摇板〕等均为上下句结构,有时反复演唱的上句腔在旋律和节奏上略有些变化,但落音不变。〔十八板〕、〔正板〕、〔连板〕均为板起板落。
此外,二凡中还有两种与以上颇为不同的曲调:
一种是用大唢呐(也有的用小唢呐)伴奏的二凡腔,饶河戏称“唢呐二凡”,信河戏则称“二黄令”,定调仍为凡字调,大唢呐筒音为1,其〔倒板〕较长、共分四个小腔、每个小腔之间均插入锣鼓将其分开。演唱时加以小堂鼓相伴,因而气氛热烈,风格别具此种唱腔现已少见。
另一种仍用定弦为52的胡琴伴奏,饶河戏称“二凡趸板”,信河戏则称之为“四平调”,常以4/4记谱。但实际上为一眼板曲调。不分男女腔,上句落2,下句落1,唱腔结束时必加一衬字“哎”的小甩腔,并重复末句唱词中的后三个字,唱腔落在5音上,过门仍落1。・
凡字。饶河戏也称“反字”或“反调”,是二凡的反弦曲调,定调为上字调(即B调),胡琴定弦为15。其板式有〔倒板〕、〔十八根〕、〔正板〕、〔连板〕、〔流水〕,〔摇板〕等。不分男女腔。〔倒板〕为散板,落5音;〔十八板〕为一眼板,亦落5音,〔正板〕、〔连板〕记谱为4/4,实为一眼板,上句落5,下句落2;〔流水〕,为紧打慢唱,为散板,上句均落3,下句均落2。除〔倒板〕、〔十八板〕为但句腔外,其它板式均为上下句结构,〔十八板〕、〔正板〕、〔连板〕均为板起板落。凡字曲调沉郁、悲凉,节奏缓慢,多用于托梦、哭灵的场面,故艺人们常称其为“阴司调”。
西皮。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定弦为63,定调为凡字调。男女分腔,其板式有:
〔倒板〕,散板,男腔饶河戏落2,信河戏落5,有的亦落2;女腔均落1.一般用用于唱腔之首。・
〔十八板〕,一眼板,只用于女腔,落音为5,一般接于〔倒板)之后。
〔正板〕,常用4/4记谱,演唱速度快时用2/4记谱。上句:男腔饶河戏落2或1和5信河戏落3或6,女腔均落1,下句:男腔均落1,女腔均落5。
〔垛子板〕,一眼板,上句:男腔落2,女腔落1,下句:男腔落1,女腔落5。
〔叠板〕,有4/4和2/4两种记谱,落音同〔垛子板〕。
〔快板〕,无眼板,〔流水〕为紧打慢唱;〔摇板〕则为散板。这三种板式的曲调基本上相同,区别只在板式上,落音均一致,上句:男腔落3,女腔落1,下句:男腔落1,女腔落5。
饶河戏中还有一种“石牌调”,一眼板,其有四句腔,第一句句尾为小甩腔,第三句句尾为大甩腔,而第二、四句的曲调则与〔正板〕一致。此外还有反西皮,饶河戏又称“败韵西皮”,胡琴定弦仍为63,或26,其曲调几近失传。
西皮中的曲调,除〔倒板〕、〔十八板〕为单句腔、“石牌调”为四句腔外,其它板式均为上下句结构。〔十八板〕、〔正板〕、〔叠板〕、〔快板〕等均为板起板落,唯〔垛子板〕的上下旬为眼起板落,并且在演唱时主奏乐器胡琴停奏,仅用二胡等其它乐器托腔。
二凡、西皮的各种板式,可互相组合结构为成套唱段,除〔倒板〕、〔十八板〕外,其它板式亦可单独成腔。
赣剧饶河戏与信河戏的二凡和西皮曲调,不仅有的落音不同,有些旋律亦有较大差别,尤其是饶河戏的女腔,其音调普遍都比信河戏高,听起来更觉挺拔、高昂。
赣剧乱弹其它腔调有:
秦腔。饶河戏也称“琴腔”,信河戏则称“沉香调”,生、且行唱腔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净行则用小唢呐伴唱,定调为正宫调(G调),笛子、小唢呐筒音均为2.有上下两句,男女分腔,上句男腔落5,女腔落2,下句男腔仍落5,女腔落1。信河戏中还有一种“松阳调”,曲调与秦腔相类似。秦腔只有〔正板〕一种板式,一眼板,上句板起板落,下句眼起板落。秦腔、松阳调等,因主奏乐器为吹的,故有人称之为吹腔。
老拨子。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定调与秦腔相同。不分男女腔,有〔倒板〕、〔十八板〕、〔正板〕、〔垛子板〕、〔快板〕、〔流水〕、〔摇板〕等多种板式,其结构与西皮相类似。饶河戏与信河戏曲调差别不大,只是落音略有些不同,〔正板〕上句,饶河戏落5,信河戏落1,下句饶河戏仍落5,信河戏落2。
浦江调。主奏乐器和定调均与老拨子相同,亦不分男女腔,板式只有〔倒板〕、〔正板〕两种。〔倒板〕为散板,落音为6;〔正板〕为一眼板,上下句均落2,结束时的过门落于1音上。多为生、且行所用。
秦腔、老拨子、浦江调三者调高一致,故可在一折戏中混用。
浙调。生、且行唱腔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净行可用小唢呐伴唱,定调为尺字调(C调),笛子、小唢呐筒音均为6,男女腔差别不大,只是音调高低略有不同。板式有〔倒板〕、〔正板〕、〔叠板〕、〔流水〕等。〔倒板〕为散板,落音为3;〔正板〕、〔叠板〕为一眼板,〔正板〕上句落2,下句落1,〔叠板〕落音多变,或2或5。
上江调。饶河戏称之为“采花调”或“新浙调”。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定调为尺字调(饶河戏称上字调,与尺字调调高一致),小唢呐筒音为8。多用于生、且行,不分男女腔。其板式有〔倒板〕、〔正板〕、〔摇板〕3种。〔倒板〕为散板单句腔,落音为3;〔正板〕为一眼板,上句落2,下句落5〔摇板〕为散板,与浙调〔流水〕曲调相同。
梆子。以笛子和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定调为小工调(D调),笛子筒音为5,板胡定弦为63或26。不分男女腔。板式有〔倒板〕、〔正板〕、〔快板〕、〔流水〕、〔摇板〕等。〔倒板〕为散板单句腔,落音为1;〔正板〕为一眼板,上句落1;下句落5;〔快板〕为无眼板,〔流水〕为紧打慢唱,〔摇板〕为散板,这三种板式上下句的落音均与〔正板〕相同。
在演出传统剧目时,凡演唱老拨子、浦江调、上江调以及梆子等的〔正板〕曲调,均加以木梆(或竹筒)击板,由担任大锣的乐手兼操,而鼓师则用双杆在唱腔和过门中间花奏,听来别有一番情趣。
南北词。亦称文南词,包括南词和北词(即文词)两部份曲调。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定调为凡字调或小工调,胡琴定弦为15或26。南词分男女腔,北词则不分。主要为生、旦行所用。
南词的板式有〔正板〕、〔连板〕、〔叠板〕、〔快板〕等,均为上下句结构。饶河戏与信河戏的南词曲调颇不一样。〔正板〕,为一眼板,上句男腔饶河戏落5或2,信河戏则只落2,女腔饶河戏落5或1,信河戏落1;下句男腔饶河戏落6或2,信河戏落2,女腔饶河戏与信戏河均落6。〔叠板〕,又名“拜月调”,是一种无过门的一眼板曲调,上句落1,下句落2,只为旦行所用。〔快板〕,无眼板,上句男腔落6,女腔落3,下句男女腔相同,均落2。南词中还有一些其它曲调,如南词花滩、南词哭相思、南词弦索调等,但多不太常用。
北词的板式有〔倒板〕、〔正板〕、〔连板〕、〔流水〕。〔倒板〕为散板单句腔,落音为3。其它板式均为上下句结构。〔正板〕,三眼板,上句落5,下句落2,节奏紧凑,字多音少;〔流水〕为紧打慢唱,其曲调和落音与南词男腔〔快板〕完全一致。
民歌小调。是从民间音乐或其它剧种吸收的,为民歌体音乐结构。除有少部份专唱民歌小调的单折戏外,大多是在乱弹或高腔戏中穿插使用。其分专用曲和公用曲两类,专用曲88支,公用曲51支,均不太常用。根据需要,伴奏可用胡琴、笛子或唢呐。赣剧中的民歌小调,绝大部份与江西各地小戏剧种中所演唱的曲调差不多。
乱弹腔的唱词,除一部份民歌小调外,大多为十字句或七字句,词格为“三三四”、或“二二三”,唱腔亦按其词格而分句逗。在唱腔前后及句逗间,都有相应的过门,这些过门是构成各种板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
演唱方法与语言声调
赣剧行当有九个:小生、正生、老生、小旦、正旦、老且、小花、二花、大花,俗称“九角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演唱方法和特点以及不同衬字的运用。以演唱乱弹腔为例;小生、小旦多用“窄音”,唱腔中或唱腔尾常用翻高八度的“依”音假嗓演唱;正旦则用大小嗓结合;正生多用一种近似假声的“边音”唱法;老旦和老生则用“本音”(即本嗓音);大花唱法颇特殊,饶河戏称“霸音”,其发声方法是,用胸部和喉部用力发音,使其快速出口,并适用鼻腔和脑后共鸣,声音浑厚、有力;二花则称“朱沙音”,近似大花唱法,但声音较“炸”;小花亦用“本音”唱法,但声音短促,且多加滑音。在乱弹(尤其是二凡、西皮)一些唱腔中,常有“依”、“啊”、“哇”等一些衬字的运用,这些衬字的运用,不仅体现出不同行当唱腔的特点,同时使得剧种音乐风格更为鲜明,地方特色更浓郁。
赣剧的舞台语言声调,以上饶官话为基础,并适用一部份湖广音,有阴、阳、上、去、入五种声调。饶河戏与信河戏略有不同,饶河戏中没有入声,信河戏中的一些人声字,如“一”、“节”、“叔”、“铁”等,在饶河戏中读作阳平。现在舞台上使用的语音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一进步的规范。
乐队与器乐
乐队俗称“场面”,由演奏管弦乐器的“文场”与演奏打击乐器的“武场”组成。传统乐队编制为五人,文场二人,武场三人。文场:“上手”(即主胡)一人,操胡琴,兼大、小唢呐、笛子等;“二手”(亦称“下手”)一人,操二胡(也叫副胡或提胡),兼大唢呐、笛子等;武场:“打鼓佬”(即鼓师)一人,操班鼓、板、大堂鼓、小堂鼓等;“下手”二人,一人操小锣兼舞台“检场”,另一人操大锣兼铙钹,俗称“打双挂”或“打夹手”,有时也兼二胡或中胡,又称其为“中场”。演出高腔戏时除用大唢呐吹奏一些过场曲牌外,均不用管弦乐器伴奏,场面人员则兼帮腔。
乱弹主奏乐器原称胡琴,本世纪50年代后改称赣胡,它是一种琴筒和琴杆均用紫檀木制成的体形较小的拉弦乐器,琴筒内径为6厘米(约两指半——三指),外径为6.8厘米,琴筒前外径为7.3厘米,琴杆总长约52.8厘米——63厘米。琴弦原为丝质,今己改用金属琴弦。赣胡音色兼具京胡的明亮与二胡的柔美,演奏时常伴有小三度上下滑音,与二凡、西皮曲调音乐风格相一致。高腔加上管弦乐的伴奏后,亦以赣胡为主奏乐器。二胡的定弦常比赣胡低五度,即成反弦,习称“老少配”。大唢呐俗称“菱花”,小唢呐俗称“喳子”,演出时大唢呐要用一对,小唢呐则只用一支。笛子为曲笛,亦用一对。还有一种称为“号筒”(又名“先锋”)的铜管乐器,形似唢呐,但其铜管很长,分为三节,长约120厘米,主要用于法场或其它特定场合时为制造气氛而吹奏。打击乐器除班鼓与一般的相同外,锣、钹等的体积均比一般的大,音更低。
器乐曲牌按照演奏形式可分为四类:1.大吹打曲牌,以一对大唢呐为主加打击乐器合奏;2.小吹打曲牌,以一支小唢呐为主加丝弦乐器及打击乐器合奏;3.细吹打曲牌,以一对笛子为主加丝弦乐器及打击乐器合奏;4.丝弦曲牌,以赣胡为主配以其它丝弦乐器及部份打击乐器合奏。按照曲牌的不同用途,则又分为喜乐、宴乐、军乐、舞乐、哀乐、神乐六大类。这些曲牌共有200余支,饶河戏与信河戏大同小异。
武场锣鼓经分唱腔锣鼓、身段锣鼓、闹台锣鼓三部份。饶河戏与信河戏的锣鼓经有较多的差别,有的同名却奏法不同,有的连名称也不一样。闹台锣鼓有两种,一种是吹打曲牌与锣鼓经合奏的“花闹台”,一种是全由各种锣鼓经组合而成的“七星闹台”,亦称“乐平闹台”。
改革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在省会南昌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随着一批批新剧目的排演,对赣剧传统音乐也开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而较为突出的是对高腔音乐的改革。早在1955年排演新编古代戏《木兰诗》时,就为原来只采用干唱与锣鼓助节的弋阳腔加上了管弦乐器的伴奏,并改乐手帮腔为后台演员帮腔。与此同时,对弋阳腔的曲调、板式等也开始逐步地进行改革与发展.数十年来,产生了像古典名剧《珍珠记》、《还魂记》、《邯郸记》、新编历史剧《西域行》以及现代戏《一群穆桂英》、《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在赣剧弋阳腔音乐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新剧目。本世纪50年代末,当都湖高腔被吸收到赣剧中,将其作为与赣剧弋阳腔并列的一支主要声腔,定名为赣剧青阳腔,经过对其音乐的不断变革,亦产生了一批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新剧目,如古典名剧《西厢记》(上下本)、《紫钗记》及现代戏《红色宣传员》等。.对乱弹音乐的改革,也作了不少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丰富旋律 发展板式
为了使唱腔更动听,更具艺术魅力,无论对高腔或乱弹,首先在丰富旋律、发展板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既有各种声腔间的互相融化与吸收,又有向其它剧种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音调的吸收。如在《红色宣传员》李善子的一些青阳腔唱段中,不仅糅进了南词的音调,甚至还融入了一些朝鲜歌曲音调.对高腔中滚唱的发展,成效亦很突出,传统的赣剧弋阳腔滚唱,大部份字多音少,曲调简单,经过采取旋律加花以及扩充节奏的手法,将原来许多1/4拍子的流水板滚唱发展为2/4拍子的正板滚唱,如新谱的《还魂记·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唱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里的“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四句滚唱,旋律迤逦多姿,曲调十分优美动听。在《紫钗记》里,则将青阳腔中原来的正板滚唱发展为4/4拍子的“慢滚”,使剧中人物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酣畅倾诉。
乱弹音乐的改革,更多侧重于发展板式上,采取向京剧或其它剧种借鉴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新的、传统音乐中所没有的板式,如西皮、二黄、反二黄、南词等一些新腔中的〔慢板〕以及〔二黄快板〕、〔词垛子板〕等,使一些声腔的板式更完善,能以成套唱腔的形式,充分地展现各种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
改革帮腔 形式多样
高腔中传统的帮腔,只有单一的齐唱一种形式,经过发展,已有了独帮、领帮与齐帮以及混声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不仅如此,还把过去大多只是单纯地渲染舞台气氛的帮腔,发展为能发挥其刻画人物性格、描绘特定情景和环境、推动剧情发展以及突出、深化全剧主题思想等多种戏剧性功能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
扩大乐队 增加色彩
乐队编制的扩大,是逐渐地进行的。开始只是在传统建制基础上,陆续地增加中胡、琵琶、扬琴、笙等少量民族乐器以及大提琴,至本世纪60年代末大量引进了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木管以及铜管等,并采用和声配器手法。乐队扩大后,扩宽了音域,增加了色彩,艺术表现力更强了。
理论研究 不断深入
在开始进行音乐改革后不久,便同时着手于赣剧音乐的理论研究。经过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十来年的通力合作,便将赣剧各种传统唱腔、器乐曲牌、锣鼓经等基本上都记录了下来,在收集到这些宝贵的传统音乐资料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经过梳理、归类,分别编印成《赣剧音乐(弹腔部份)》、《江西弋阳腔曲谱》、《赣剧青阳腔曲牌音乐汇编》、《赣剧昆腔曲牌》(上中下三册)、《赣剧吹打曲牌》等十余种曲集。在掌握了这些丰富音乐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如《赣剧弋阳腔音乐初探》、《试谈青阳腔音乐的几个问题》等。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后,理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一批批在学术上有建树的论文陆续发表于省级或国家级报刊上。从此,理论研究与音乐改革实践并驾齐躯,推动着赣剧艺术向新的历史时期健康地发展。
唱腔
高腔。系明代弋阳腔之遗脉,由诸多曲牌联结成套,唱词属长短句格式,有正、变体之分,演唱形式保留了干唱和锣鼓帮腔两大特点。现存曲牌有:
〔风马儿〕、〔尾犯〕、〔三春锦犯〕、〔煞尾〕、〔驻马听〕、〔合头〕、〔撒帐歌〕、〔红衲袄〕、〔香罗带〕、〔五言令〕、〔步步娇〕、〔香柳娘〕、〔不是路〕、〔驻云飞〕、〔尾声〕、〔桂枝香〕、〔四朝元〕、〔山坡羊〕、〔江儿水〕、〔铧锹儿〕、〔天下乐〕、〔金蕉叶〕、〔剔银灯〕、〔掉角儿〕、〔醉太平〕、〔寄生草〕、〔一煞〕、〔二煞〕、〔点绛唇〕、〔北点绛唇〕、〔新水令〕、〔朝天子〕、〔滴溜子〕、〔滚绣球〕、〔忆难忘〕、〔叨叨令〕、〔大汉腔〕、〔汉腔〕、〔下山虎〕、〔集贤宾〕、〔莺啼序〕、〔懒画眉〕、〔皂罗袍〕、〔大红袍〕、〔梧叶儿犯〕、〔云入松〕、〔降黄龙〕、〔江头金桂〕、〔画眉序〕、〔上小楼〕、〔破阵子〕、〔端正好〕、〔一江风〕、〔红绣鞋〕、〔黄莺儿〕、〔半天飞〕、〔马不行〕、〔混江龙〕、〔普天乐〕、〔一封书〕、〔朝元歌〕、〔甘州歌〕、〔玉交枝〕、〔傍妆台〕、〔出队子〕、〔生查子〕、〔锁南枝〕、〔浪淘沙〕、〔双劝酒〕、〔三春锦〕、〔忆多姣〕、〔清江引〕、〔柳摇金〕、〔七言律〕、〔风云四朝元〕、〔绵褡絮〕、〔汤团儿〕、〔古轮台〕、〔寸寸好〕、〔莺集御林春〕、〔哭相思〕、〔泣颜回〕、〔临江仙〕、〔味淡歌〕、〔藏经〕、〔?仙歌〕、〔鹧鸪天〕、〔尾犯序〕、〔念佛赚〕、〔三字土〕、〔一剪梅〕、〔盆花〕、〔水底鱼〕、〔北点绛唇〕、〔大圣乐〕、〔快活三〕、〔娥郎儿〕、〔普陀忏〕、〔散花调〕、〔玉芙蓉〕、〔骂对调〕、〔字字双〕、〔单队子〕、〔画堂春〕、〔狮子序〕、〔叠子犯〕、〔北新水令〕、〔孝顺歌〕.按调式特征,板式结构,“滚帮”形式和行当的唱腔风格,以上曲牌可归纳为五大类,即:〔驻云飞〕类;〔江儿水〕;〔香罗带〕类;〔新水令〕类;〔汉腔〕类。
〔驻云飞〕曲牌类:包括正体、变体两种。正体有中、小型曲牌;变体是正体形式上的增减,多为五声徵调式。此类曲牌,其滚句羽商调式色彩浓郁,帮腔分短韵和中韵。板式有〔散板〕、〔紧板〕(紧打慢唱),〔流板〕(流水板)等。
〔江儿水〕曲牌类;有正体、变体两种。正体包括大、中、小型曲牌,多为变六声商调式。板式有〔散板〕、〔紧板〕、〔慢板〕、〔流板〕。滚句与〔驻云飞〕曲牌近似,帮腔句突出的存有〔慢板〕形式的收韵帮腔。
〔香罗带〕曲牌类:有正体、变体两种。正体包括大、中、小型曲牌,多为五声羽调式。板式有〔散板〕、〔紧板〕、〔流板〕、〔正板〕、〔慢板〕。此类曲牌的滚句、流板旋法别致,帮腔板式变换较多,中韵、长韵帮腔句表情丰富。
〔新水令〕曲牌类:有正体、变体两种。正体包括中、小型曲牌,多为五声羽调式。板式有〔散板〕、〔紧板〕、〔流板〕、〔正板〕。此类曲牌的滚句,具有徵商和徵角色彩,而帮腔则为角羽、宫羽的帮句。
〔汉腔〕曲牌类:有正体、变体两种。正体包括中、小型曲牌,多为五声徵调式。板式有〔散板〕、〔紧板〕、〔快流板〕、〔慢流板〕。此类曲牌的滚句、流板具有徵商曲趣,其帮腔句则是商徵和羽徵色彩。
相同调式的曲牌,由于调式中的主音或属音结构成的调式音域的关系不同而韵味各异。如〔驻云飞〕与〔点绛唇〕同为徵调式,均为五声音阶“561235”,但〔驻云飞〕的调式音域为“2—2”,〔点绛唇〕的调式音域为“5—2—5”,因而这两个曲牌的风格区别很大。
调式音域对曲牌的联结起着贯穿作用,如羽调式的牌子,调式音域为属音“3—3”的有〔不是路〕、〔红衲袄〕、〔香罗带〕、〔掉角儿〕等;调式音域为主音“6—6”的有〔三春锦〕、〔山坡羊〕、〔桂枝香〕、〔新水令〕、〔朝天子〕等。徵调式的牌子,调式音域为属音“2—2”的有〔尾犯〕、〔风马儿〕、〔煞尾〕等;而调式音域为主音“5—5”的有〔点绛唇〕、〔醉太平〕、〔莺啼序〕、〔大汉腔〕等。
在赣剧高腔常用的曲牌里,按调式音域联结的有:羽调式和徵调式,而商调式以其属音“6—6”为调式音域的牌子很少,宫调式和角调式的曲牌,只是插入其他调式中混合使用。
高腔曲牌的曲体结构大体上分“散板”、“帮腔句”、“滚唱”、“加白”与“夹白”四个部分。
散板:分散头、散句、散板帮腔句、哭头散句四种。散头,有带帮腔和不带帮腔二种。带帮腔的用在曲牌开头的第一句,不带帮腔的用在曲牌开头或中间处。散句用在曲牌中间不带帮腔的散唱句。散板帮腔句即散板加帮腔,用在曲牌的当中或曲牌告一段落处。哭头散句,是一个独立性的过渡句,用在有板转入散板当中。
帮腔句:包括散板和有板两种。散板帮腔句前面已述。有板帮腔句在曲体中有三种组合形式:①散板与有板帮腔句相连接的组合形式,有板帮腔句处于下句;②有板帮腔句与有板帮腔句相连接的组合形式;③帮腔句与滚板相连接的组合形式,滚板是上句。还有一种帮腔段的形式,由帮腔句的重复而构成。
滚唱:在曲牌中除了散板和帮腔句外几乎都是滚唱,不带帮腔,曲调粗犷朴实,包括“滚板”和“滚白”。“滚板”,是一种上板的滚唱形式,对称的上、下句结构,可以不断的反复,叙述性较强。例如:滚白,没有曲调,是夹在唱腔中的一种带韵文的念白,承接情绪转换,类似有节拍的“课子”。如:《金貉记·打朝》中尉迟恭唱到“待我去监牢里”之后,接念:“问清真和假,是和非,嘿!嘿!李道宗”,念完后即接唱“和你金殿辩理”。
加白:用于曲牌的开头或带板处。夹白:用于唱腔中夹以短短白介。加白与夹白具有叫板,转板,和腔句的特征。如:“听一言我怒气难抑”的“听一言”是加白形式,起着叫板作用。而四句中,一、二、四为唱句,第三句则为夹白。
从挖掘整理出来的近百余首曲牌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散板的腔句和腔段有五六十种;滚唱的腔句有三十余种;而帮腔句(段)却有二三百种之多。所以赣剧高腔的曲体结构是以帮腔为基础的。
弹腔 系板腔体音乐结构,其曲调包括二凡、西皮、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上江调、梆子、南北词等类。二凡西皮为赣剧弹腔基本腔调。其唱腔发声“信河”、“饶河”两派各有所不同。信河班正生大嗓带“边音”,小生大小嗓结合(真假声),旦行全用小嗓(假声),大花用大嗓(真声),称“霸音”。饶河班正生用“边音”,小生、小旦多用“窄音”(句间和句尾常用翻高八度的假嗓演唱),大花用“喝音”(鼻腔其鸣),二花用“珠砂音”(声音浑重浓烈),老生、老旦、小花用“本音”(本嗓)。饶河班各行当都习惯于在行腔中加上一些衬字,如:小生、小旦多用“衣”字,正生、老生、老旦多用“啊”字,大花、二花多用“嘞”、“哇”字,并且在腔节和唱腔的尾部常用小三度的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润腔方法。饶河班的音区普遍比信河班高亢。弹腔的词格为“二、二、三”和“三、三、四”上下句对称的七字句和十字句。
二凡。定调1=E,伴奏用赣胡,“5—2”定弦.其板式,信河班有〔导板〕、〔十八板〕、〔正板〕、〔流水〕、〔摇板〕、〔平板〕(京剧称四平调);饶河班有〔导板〕、〔十八板〕、〔慢平板〕、〔平板〕、〔连板〕、〔等板〕、〔摇板〕.其中基本板式有〔正板〕、〔连板〕、〔慢平板〕、〔等板〕、〔流水〕、〔摇板〕。辅助板式有〔导板〕、〔二八板〕。
〔正板〕,饶河班俗称〔平板〕,有一板三眼(4/4拍)和一板一眼(2/4拍)两种。均可自行起唱和结束,板起板落。生腔上句落“1”音或“6”音,下句落“2”音。旦腔上句落“6”音或“1”,下句落“5”音。其板式上可接〔导板〕、〔十八板〕,下转〔连板〕、〔垛子板〕、〔快板〕、〔流水〕、〔摇板〕。
〔连板〕,有一板三眼(4/4拍)和一板一眼(2/4拍)二种.不能自行起唱,接在〔正板〕之后,可以自行结束,字多腔少,只有填空式的短小过门。生腔上句落“1”音,下句落“5”音或“2”音。旦腔上句落“1”音,下句落“5”音。
〔二凡慢平板〕,饶河班艺人演唱速度较慢的〔平板〕唱腔时,往往用一板三眼的击拍方式进行。〔慢平板〕开始的过门和起板点子都与〔平板〕不同。
〔等板〕,饶河班叫〔二凡等板〕,京剧叫〔四平调〕,信河班叫〔平板〕。有一板三眼(4/4拍)和一板一眼(2/4拍)两种。生腔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全曲结束在“5”音上。其特点是只单独构成唱段,不与其它腔调结合。调高1=D,多用于喜悦心情。
〔流水〕,为紧打慢唱的散板结构。男腔上句落“3”音,下句落“2”音。女腔上句落“1、6”音,下句落“5”音.可单独成段使用,也可与其他板式结合。
〔摇板〕,为散板结构。男腔上句落“3”音,下句落“1”音,可单独成段使,也可与其它板式结合。
〔导板〕,为散板结构,只一句唱词,用于一段唱腔之首,起引导之作用。后面常转〔十八板〕或〔正板〕。
〔十八板〕,一板一眼(2/4拍),由短小垛句的反复重叠和一气呵成的甩腔构成。其板式上可接〔导板〕,下可转〔正板〕。〔十八板〕的垛句多的可达几十句。
二凡中有一种用唢呐托腔的,信河班叫“二凡令”,饶河班叫“唢呐二凡”。多为元帅点兵升帐及净、生、老旦等使用,如《葵花岭》、《龙虎斗》、《宫门带》等戏中均有。饶河班〔唢呐二凡〕曲调激厉悲凉,演唱时加进小堂鼓进行渲染,音乐风格显得尤其别致。它有四句〔导板〕,但没有〔十八板〕,可由第四句〔导板〕的下半句直接转〔正板〕。二凡曲调比较委婉、深沉、抒情。
反字:有阴司调之称。定调为1=B,赣胡为“1—5”定弦。基本板式有〔正板〕、〔平板〕、〔慢平板〕、〔连板〕、〔流水〕、〔摇板〕。辅助板式有〔导板〕、〔十八板〕、〔叠板〕。反字的板式功能与二凡相同,历来不分男女腔,曲调阴沉、凄凉,多用在托梦、哭灵等处。
西皮:定调为1=E调,赣胡为“6—3”定弦.其板式,信河班有〔导板〕、〔正板〕、〔垛子〕、〔叠板〕、〔快板〕、〔流水〕、〔摇板〕。饶河班有〔导板〕、〔慢平板〕、〔平板〕、〔垛子板〕、〔快板〕、〔流水〕、〔摇板〕,还有一种叫〔石牌调〕的,的。上句男腔落“2”音(也有落“3”音,“5”音的),女腔落“1”音;下句男腔都落“1”音,女腔落“5”音。
〔正板〕,饶河班叫〔平板〕,一板三眼(4/4拍).可自行起唱和结束,板上开口,过门长短不很严格。上句男腔落“3、2”音,女腔落“1、6”音;下句男腔落“1”音,女腔落“5”音。其板式上可接〔导板〕,下可转〔叠板〕、〔垛子〕、〔摇板〕、〔流水〕、〔快板〕。
〔垛子〕,相当于京剧中的〔二六〕。一板一眼(2/4拍),可自行起唱和结束。也有眼上开口,板起(或眼起)板落。上句男腔落“2”音,女腔落“1”音、下句男腔落“1”音、女腔落“5”音。其板式上可接〔导板〕、〔正板〕,下可转〔流水〕、〔快板〕、〔摇板〕。
〔快板〕,西皮独有的板式.有板无眼(1/4拍),可自行起唱和结束。第一句多在在上开口。其板式可接〔正板〕、〔垛子〕、〔垛子〕,下可转〔流水〕。
〔流水〕,紧打慢唱的散板体,可自行起唱和结束。其板式上可接〔垛子〕、〔快板〕。
〔摇板〕,散板体,可自行起唱和结束。
〔导板〕,散板体,只一句唱词,用于一段唱腔之首,不能自行结构唱段,下可接〔正板〕。
〔十八板〕,其作用相当于京剧中的回龙,一板一眼(2/4拍)。上可紧接〔导板〕之后,下可转〔正板〕。
〔叠板〕,腔调反复重叠,一板一眼(2/4拍),为一个下句。上可接〔正板〕。
〔石牌调〕,饶河班西皮中特有的腔调。旋律多起伏,曲调与〔老拨子〕有相似之处。
饶河西皮中,有一种旋律和语言声调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散唱曲调,过去没有列为何种板式,如今有人归为[流水],有人定名为[诉板]。
西皮曲调明快、跳跃、活泼,起伏颇大,字句节奏安排紧凑,擅长表现欢快、欣喜、激动、愤慨的情绪。
二凡、反字、西皮三种曲调可在整本戏中前后场换用,也可在折子戏中一腔独唱。
吹腔:包括秦腔、松阳调。秦腔,饶河班称琴腔,广信班叫沉香调。曲调轻松愉快,旋律与京剧中吹腔相似。调高为1=G,以笛子伴唱,唯净脚用小喷呐托腔,也有用大唢呐伴奏的。
老拨子:旋律与京剧〔高拨子〕相似。其调高昂悲愤,男女都唱同一种曲调。定调为1=G,以小唢呐伴唱,赣胡(“1-5“定弦),二胡(“5-2”定弦)配之,也可加板胡(“2-6”定弦)拉奏。板式有〔导板〕、〔十八板〕、〔正板〕、〔叠板〕、〔垛子〕、〔快板〕、〔摇板〕、〔流水〕。
吹腔、老拨子,因腔调和板式变化较少,戏剧适应性各有局限,在整本戏中多系混用,如秦腔与西皮,老拨子与二凡等等。
浙调:类似秦腔风味的一种曲调,婺剧名之曰〔锣锣调〕。曲调欢快、优美。伴奏与唱腔形成二声部,托以竹笛。定调为1=C净脚可用大唢呐伴唱,也可用小唢呐演奏。板式有〔导板〕、〔正板〕、〔叠板〕、〔流水〕。
浦江调:曲调带有强烈激动情感。调高为1=G,用小唢呐伴奏,胡琴、二胡配之,梆、铃击节,顿歇处夹以急促的板鼓,别有一番音乐风趣。板式有〔正板〕、〔导板〕等。
上江调;曲调高昂转折,适宜且或小生在悲愤紧张时用,小喷呐伴唱,可加用赣胡(“5—2”定弦),二胡(“1—5”或“2—6”定弦)配之。浙调、上江调可单独运用,也可在同一戏中或同一唱段中合用,一般浙调在前,通过一段完整的过门转到上江调。板式有〔正板〕、〔摇板〕、〔导板〕等。
梆子:曲调与北方梆子相似,竹梆击板,以笛与板胡(“6-3”定弦)主奏,调高1=D,二胡(“1-5”定弦)配之。梆子戏很少,板式有〔导板〕、〔正板〕、〔快板〕、〔摇板〕等。
南北词:南词,又叫滩黄;北词,饶河班也称文词。南北词曲调抒情优美。调高为1=D,用二胡伴奏,南词定“1-5”弦,北词定“2-6”弦,以月琴或三弦配之。南词有〔流水〕、〔哭相思〕、〔快弦索调〕、〔慢弦索调〕、〔花滩〕;北词有〔导板〕、〔正板〕、〔流水〕、〔连板〕等。南北词可在同一戏中混用。
民歌小调:绝大部分与江西各地小剧种所演唱曲调相同。
昆腔。曲牌体结构。赣剧昆腔与浙江昆腔关系密切,其曲牌应用及演唱大同小异。唱腔特点是柔、悠、平、稳,早期演唱非常严格,一板一眼不可疏忽。讲究“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直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后来,多夹入方言土语,己渐地方化了。现存曲牌有〔醉花荫〕、〔喜迁莺〕、〔浣溪沙〕、〔刮地风〕、〔水仙子〕、〔北煞〕、〔点绛唇〕、〔新水令〕、〔步步娇〕等九十余支。在赣剧中一直不占主要地位,只在吉庆戏,武打小戏或作过场牌子使用。
高腔锣鼓谐音字谱说明:
各(衣) 板单击。
打 板鼓单击。
匡 大锣单击,或大锣、小锣、钹合击。
台 小锣单击。
次 小钹单击。
七 大钹单击。
(赣剧器乐曲牌和锣鼓谱从略)
附注
※此条目引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12月版)、《中国戏曲志·江西卷》。 ①郑廷桂《陶阳竹枝词》,陶阳指景德镇 ②徐睦堂《弋阳县怀古》诗云:“字形犹认石横江,闽浙能衢绾此帮。九个解称陈相国,争夸新调弋阳腔”(原注:剧曲有弋阳腔,俗名乱弹腔)。(见《睦堂诗集》)。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