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表演身段与特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06
颗粒名称:
(二)表演身段与特技
分类号:
J892.4
页数:
4
页码:
135-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表演身段与特技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戏曲
表演
特技
内容
打布 “目连”戏中表演特技。戏台对面,直竖两根十余米长的粗大杉木,两木相距三至四米,上架一横木,在横木上绑上两匹七八米长的白布,一端垂地,打布的演员,手脚并用,攀布而上。至顶端后,开始在布顶上翻各种功夫表演惊险动作,如:耍钢叉、开大字、开四门、朝天蹬、童子拜观音、观音坐莲、大佛打坐,摆“十八罗汉”和做各种功夫。每表演一个动作,都在布上晃来晃去,观众提心吊胆。继而单脚勾挂、腰挂、后颈挂,最后头向下倒挂脚尖“荡秋千”,结束时,表演者顺手将所扎之布,全部拆下,双手拉着白布,顺布而下,快至地面时,单手拉布一幅,人刚落地,其布随人下,非常惊险。赣剧艺人张支书、侯先梅、侯先桃擅此技。
抓钉子 赣剧表演特技。在台左柱上钉两棵丁字形铁钉,表演者跳跃而起,抓住铁钉,身体横出台面作“顺风旗”,就像旗在空中飘。还有“倒插杨栁”(头向下脚向上),“蛤蟆晒肚”(两手握钉、两脚分开左右翻)等动作。
钻火圈 赣剧表演特技,即蹿火圈。一圆铁圈,周围夹着蘸了煤油的草纸,搁在桌上当铁圈周围燃火焰时,表演者一纵身,穿过火圈,接各式筋斗。
翻高台 赣剧表演特技。武戏显示剧中人艺高胆大时,于舞台上设两张叠起的桌子,桌上再加一至两把椅子,演员手端米斗,上放水一碗,人从椅上翻下,米不洒水不泼,站在台上像钉子一样,贵溪班韩歪仔精于此技。
高台套圈 赣剧表演特技。演员娜妮花,能一手拿五个篾箍站在两张桌子加两把椅子的高台上,翻筋斗下来,不仅站立如柱,而且五个篾箍分别套在颈上和四肢上。
五子超生 赣剧表演特技。(又叫打蛋)。演员口含一蛋,两手捏蛋,两肋夹蛋,从桌上翻下,或蹿火圈刀圈,其蛋不破。
翻眼 即翻白眼。赣剧《合钵》中白素贞被韦陀追赶,突然金钵压下、白氏两眼上翻,只见白,不见黑眼珠,加以浑身颤抖,十分悲惨。杨桂仙此技最佳,她能翻着眼唱完大段唱腔,近三十分钟不转眼,后者无人能及。
哭笑眼 赣剧表演技巧。(又称阴阳眼),两只眼睛能使一只眼睛笑,另一只眼则是眼泪直淌的哭,男旦苏登仂(又名苏草包)演《凤仪亭》一剧中的貂蝉,当董卓、吕布同在她面前时。她对董卓的那只眼睛直笑,献媚弄情,另一只内对着吕布的眼却是泪水直流。观者为之叫绝。
帐顶飞毛 赣剧旦行特技。(阴阳河)中李桂莲进帐入睡,闻小鬼来抓,一听敲门,惊慌已极,在帐内蹬桌上窜,由帐顶“吊毛”翻出,落地接“乌龙绞柱”,向外遁逃。前辈男旦苏登仂最为拿手,其徒徐玉芳(又名衰娜妮)也擅此技。
吊辫子 赣剧丑脚表演特技。在开演前打台,演员先把辫子用绳子扎紧,吊在戏台梁上,脚悬空,除了在空中表演各种姿势外,还能以脚盘鼓和在空中拉胡琴等高难动作,可达半小时之久。曾广耀精于此技。另有老马吊辫子时,除在空中打鼓外,还能在空中荡来荡去,点火抽长竿水烟,双脚夹着一张方桌,以及作各种杂耍表演。
抓火 赣剧表演特技。用于《玉蜻蜓》中。表演时,桌上放置一支点燃了的蜡烛,小生右手指缝中夹一支长约五厘米,浸透了青油但尚未点燃的纸媒,往已点燃了的蜡烛上一抓(实际上是一面挡住观众视线,一面将自己手中的纸煤点燃),然后,快速将手藏于桌后。此时小旦将桌上的蜡烛吹灭,小生再将藏有纸媒的手往蜡烛上一“抓”,将蜡烛点燃;待蜡烛复燃后,小生的手又往桌下一藏。小旦再次吹灭,小生又重新点燃。观众不明其故,因而为之惊奇。
变脸 赣剧表演特技。鼻子陷下,脸成灰色,如《黄鹤楼》中周瑜原想以刘备作人质,索回荆州,后得悉刘备已过江而去,气得鼻子下陷,脸成灰色。鼻子陷下全靠闭口吸气。脸变灰色,只需手中带彩(演员手心带点黑粉)配合转身动作,将手中带好的黑粉向脸上抹即可。另有用气功变脸的特技,小生陈方树演《黄鹤楼》周瑜,脸不化妆,当得知刘备已传他的令箭回荆州时,突想起是孔明借东风时令箭未交回的疏忽,一气,从帅椅上站起,全脸通红,向前一仰,脸色铁青,坐下时脸色转黑,一时三变,并不用彩,全用气功。正生叶新发演《秋胡戏妻》、《取成都》,旦脚吴春梅演《大金镯》均用此技。武生彭德才亦有变脸之技。
二头人 赣剧丑角表演特技。在开演前,为招揽观众而演的小玩意。表演者扮一怪形,以手为足,以足为手,在裤裆前吊一纸塑人头,红衣红裳,倒挂行走,蹒跚舞蹈,并在台上做出饮酒、洗漱、进屋、出门之类动作,广信班演员钱一笑表演此技又有不同,他肢蹬二尺来长的高跷,上下戴着假头在台上表演。
七孔流血 赣剧表演技艺。在《贵妃上吊》剧中,杨贵妃有当场被处死的场面,当手下把绸带往贵妃脖子上一放,并表现两边拉时,杨顿时七孔流血而亡。这是带彩而成的。事前用胭脂和水搓条,藏眼角处,在鼻孔中又放进蘸了红水的小棉团,口中同样含入红水棉花,用时挤出泪水,鼻孔往外冲气,齿咬口中红棉,于是口、鼻、眼同时流出红水,酷似七孔流血。近代旦脚缪金凤表演此技最拿手。另一方法是用红粉拌蛋白;含入口中,因鼻、眼、口相通,只要闭口一吸,蛋白从鼻、眼中流出,色红如血,《活捉三郎》之张文远就用此法表演,因形象恐怖,后来就无人再用了。
垂涎三尺 赣剧表演特技。丑脚陈茂林在《僧尼会》中饰小和尚,因见尼姑貌美而唾涎三尺表演时,不仅其涎不坠,而且还能收回口中,吐吸自如,其方法为:取一鸭蛋,去黄留白,打碎,含入口中即可,但表演时有唱有念,若不熟练,难以奏效,后此技有损人物形象,也不再用。
桌上翻凳 赣剧表演特技。打台时用。在桌上搁一长凳,三脚底部放一只覆着的瓷杯,杯上再加一竖着的鸡蛋垫着,另一只脚悬空,演员在凳上做倒立,金鸡独立、下腰穿 凳等动作,有的还可两人同时在条凳上翻滚。
钻脚圈 赣剧表演特技。戏台口两边台柱,对称分别安置丁字形铁拉手和铁圈,表演者翻出场,至台柱前用一手臂抓住铁拉手,另一手臂支撑台柱,两脚抬起,身体平衡飘起与台柱垂直;接着用脚钻圈,另一脚蹬在柱上,两臂扬开,身体飘出与台柱平行,似雄鸡展翅。
打叉 是《目连传》中之表演特技。过滑油山时,刘氏逃走,鬼头手拿铁叉或铁耙,连续向刘氏头部、腋下、胯下掷叉追打,每次掷出的叉都被刘氏巧妙的让过或接住,最后一支耙被刘氏扭身避开后,因来势迅猛有力,直插入舞台边的圆柱上惊险气氛中,演员还需同时显现优美的身段、画面。玉合班萧白莲、罗福生表演此技最为出色。
担水 赣剧旦行特技。徐玉芳(男旦)演《阴阳河》中李桂莲,在挑水一折时,她双手下垂,两腿挺直,肩上一担水桶(不用手扶)边唱边走,忽而快步向前,忽而碎步后退,忽而转肩横移,忽而疾步圆场,肩上的担子也随之忽左忽右,忽前忽后,飘飘忽忽,似木偶被人提着一般,如同想象中之鬼魂形象。其技法主要是水桶的分量要适中,太轻了容易滑落,全靠肩膀轻轻一拧,扁担便自动转向。此技必须久练,水桶才能在肩上运用自如,同时圆场步子要细,要稳,如步子略宽,水桶也会因晃动太大而出差错,所以要求跑圆场时不能见脚动,只能见裙子微微飘动。
变衣 赣剧表演技法。以服饰的变换展现人鬼区别。《麒麟带》中张采贞受姚麒麟之骗而失身,被弃后自缢而死,死后,鬼魂千里寻夫,怕夫惊怕,变作人样,相劝不允,变回鬼魂。方法是先穿人装(古装衣裙),外罩一鬼裙,上穿特制坎肩(两肩使子母扣粘合),演员在鹞子翻身时解扣,外加焰火相助即可。
火彩 表演特技。江西各剧种都有此技,有三种类型:吐火:锣鼓戏《五美图》中的蟒蛇精和《卖花记》中的阎王都有吐火的表演。方法是将草纸剪成二十毫米长四毫米宽的纸条,另将一张草纸烧成灰,待其还未完全熄灭时,用纸条将灰和火星一块卷起,呈圆筒形,握在手中,需吐火时,趁亮相之机,将纸筒迅速放入口中,屏住气,均匀地徐徐往外吹,使纸灰粘上火星复燃,形成火舌,赣剧《红梅阁》中也有此技,但做法是用松香粉卷在草纸筒中,剪口向外,放在嘴里,向火上喷去,运用气息,控制火团的大小,火焰也可以飞出数尺,气氛强烈。
筒火 用于夜行照明之时。如赣剧《白鹤图》中,一支兰深夜偷盗,腰插一根十五厘米长,三厘米宽粗的竹筒,筒内放一支草纸卷成的纸条(又叫纸煤),燃着后吹灭入筒,两头装上拉线,照明时,只需轻拉前头的线,纸头突出,轻轻一晃,火光便亮,相反把线一拉,纸煤缩入筒内,火光即灭,效果甚隹。
踩跷 赣剧旦行表演特技。旧时演出,旦脚演员脚下必装彩跷。在赣东北乡间祠庙舞台上,其台前边沿特制了一排三十五厘米高,七厘米宽的细条木栏杆,戏班每换一地,旦行都要出场表演,踏上栏杆,从右至左,行走一圈,沓沓有声,婀娜多姿。以示其班中旦行演员的踩跷功夫。在《采桑逼封》一剧中,钟无盐腕挎竹篮,手执弯钩,进园采桑,树高叶深,需登树攀枝,台上一桌二椅,表示桑林,演员踩跷上“树”,先从左椅开始,由椅坐而上椅背,时而探身,时而伸臂,时而单足独立,时而攀枝摘叶,时而弯腰轻放,再从桌上又到右边的椅背,做出各种身段。男旦刘四妹演《泗州城》的鲤鱼精,能踩跷从叠起的三桌一椅上“扑虎”翻下继续表演。
附注
※ 此条目引自《中国戏曲志·江西卷》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