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剧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02
颗粒名称: 二、剧目
分类号: J825.56
页数: 49
页码: 82-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的剧目发展情况。其中包含英雄杨春增 、向前看、天国春秋、五岔口、龙床恨、混天起义、《卖水记》、齐王哭殿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戏曲志 剧目

内容

英雄杨春增 新编中型京剧现代剧目,编剧赵英年。
  1958年初,何明炎曾与景德镇市京剧团青年演员集体创作演出了一出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小型武戏《爆破英雄》,受到好评,为京剧运用传统艺术手段,表现现代化生活初步作了有益的尝试,为后来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摸索了一些经验。1958年6月23日《景德镇报》发表了“记《爆破英雄》的演出”。不久,赵英年率景市京剧团到上饶,曾去中国人民解放军005部队演出,了解该部队赴朝鲜作战时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春增的事迹,十分感人,于是便搜集素材创作了个中型剧本《英雄杨春增》,剧团在上饶、武昌等地演出回市后,立即进行排练。
  剧情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排长杨春增率领一个小分队,似一把尖刀,出其不意地夜袭敌人,占领了京畿山阵地,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战士们加紧修筑工事,并庄严宣誓决心守住这块阵地。敌人不甘心失败,敌伪军在美军配合下用飞机炸、大炮轰。杨春增与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但小分队的战友也大部分牺牲,最后只剩下杨春增和牟元礼两人。敌人又发起了大的进攻,杨春增此刻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他命令牟元礼撤往后方求援,而他却等敌人冲上来以后拿起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终于赢得了时间,使我军大部队赶来,消灭了敌人,夺得了最后胜利,全剧共分四场,即:第一场:袭击;第二场:宣誓;第三场:坚守;第四场:胜利。该戏运用京剧传统艺术手段,如:“小翻”、“斛斗”、“抢背”、“虎跳”、“前扑”、“滚背”、“劈叉”、“扫堂”、“地蹦”、“软叉”、“旋子”、“串毛”等身段、舞蹈,突出了京剧的翻打扑跳的武戏特色,较好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在阵地上摸爬滚打,勇猛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形象。
  该剧集体导演,由陈志鹏、袁宝楼执行导演:罗宏兴、周木生等集体音乐设计,向家丰舞美设计。由张铭声主演,饰杨春增(1959年曾由张二鹏饰杨春增),陈志鹏饰牟元礼,王少培饰美国顾问,张金龙、张玉龙、许震庭、袁鸣霖、袁宝楼等参加演出。
  该剧1958年9月赴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得一致好评。著名戏剧家、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同志在会演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景德镇市京剧团演出的《英雄杨春增》,全部运用京剧戏的武把子,又加进去一些现代军事动作的舞蹈化的表演,表现了坚守阵地的英勇战士使用的是新式的现代武器,打的是阵地战,京剧是最讲究程式的,但景德镇市京剧团能演《英雄杨春增》表现战士,……能够很好地表现现代生活,其他剧种应该更不成问题了。”
  1959年6月15日至7月3日赴南昌,参加全省国庆献礼剧目汇报演出,6月28日演于江西艺术剧院,并为省党代会演出,均受到好评被肯定为国庆献礼剧目。以后曾多次演出都受到群众欢迎。1962年初,获市文教局重点优秀剧目奖。1964年5月、6月,市京剧团巡回演出,还在南京演出过这个剧目,也受到热烈欢迎。
  向前看 京剧改编现代中型剧目。编剧曹兆祥,根据九江专区采茶剧团1964年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向前看》(编剧:王一民、匡一点、刘艺)改编。
  剧情以赣北棉区天桥大队为背景,通过全国农业劳模、大队党支书武华进与生产队长杨立业的一场思想斗争,告诉人们:老一辈人应该培养怎样的接班人和怎样培养接班人。武华进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青年,并善于抓住活思想对年青的一代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杨立业则只侧重于以物资奖励、鼓舞年青人的生产干劲。两人在对待满仔的教育问题上发生了冲突。满仔是个劳动好、干劲足的青年社员,但因受表哥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逐渐忘记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土箕破了一点就扔掉,办喜事追求排场阔气,这在杨立业看来是个小事,而武华进认为是阶级斗争在人们的思想上的反映,他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抓住这些“小事”,作为活教材,启发了满仔的阶级觉悟,提高了杨立业的思想认识,从而在培养革命接班人与做好革命接班人工作的问题上,大家目标一致向前看。
  景德镇市京剧团在改编移植过程中,领导十分重视,剧团党支书、团长亲自带领全体剧组人员,到原剧取材的农村--九江地区瑞昌县大桥大队深入生活,在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交往中,攫取生活感受进行再度创作。
  1965年初,景德镇市京剧团改编排演了这个剧目,张铭声导演,刘乐山音乐设计,王太生舞美设计。张铭声饰武华进,王富英饰杨立业,彭青奎饰老铁,童宝玲饰腊梅,韩湘文饰满仔,陶凤君饰满仔娘,周莉莉饰小花,朱德利饰大宝,于同年3月在南昌,参加江西省京剧现代剧调演,与《五岔口》同台演出,获得好评,省委书记处书记白栋材等党政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后,接见了全团演职员,并合影留念。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广播了其中的精彩唱段。剧团后来演出多场,均受到群众欢迎。
  天国春秋 新编京剧大型剧目。编剧啸丽(曹兆祥),以罗大纲编著的《太平天国史稿》为依据,取其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与冲突焦点,以京剧艺术结构手法编撰而成。全剧共分三本,第一本《金田起义》,第二本《天国风波》,第三本《天京烽火》。
  全剧以清廷腐败为背景,反映洪秀全趁机聚义发难,高举太平天国旗帜,一举攻克天京(南京),使斗争趋向高峰。建立太平天国以后,洪秀全不能廉政清明,大封群王,导致王权斗争,韦、杨内讧,两败俱伤;女状元殉难,石达开出走……天国大势土崩瓦解,剧烈的内部矛盾,促使太平天国急趋败落。虽有后起之秀,亦未能挽救天国衰亡的厄运。
  1963年仲夏,景德镇市京剧团排演这个剧目,受到市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曾不惜重金,特从北京邀请京剧导演汪枫(汪匡时)执导该剧。由团长张铭声领衔主演,饰洪秀全,全体主要演员通力合作:王富英饰杨秀清,刘五立饰韦昌辉,董明艳饰洪宣姣,陈啸兰饰女状元,许震庭饰石达开。初演时,观众座无虚席,演出多场,受到观众好评。
  五岔口 京剧改编小型现代剧目。原系高安采茶戏,曾参加1964年江西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创作小型现代剧目,编剧:《五岔口》创作组(执笔:马正太、冉冉、黄凯)。1965年,景德镇市京剧团改编排演为京剧,先后执笔改编的是曹兆祥、石奎济。改编排演过程中,景市京剧团组织了编剧、演员重新深入生活,采访了老船工,并在水上生活了一个短时期。这个戏,描写生产队长李红英,带领贫农社员刘志宏和富裕中农社员赵友富送交爱国粮,发现友富有私心,乘便暗带私货,赚外快,红英当即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友富自恃驾船技术好,水路熟,中途故意装病下船,以为红英、志宏过不了险滩五岔口,还要来求他。哪知红英、志宏知难而进,凭着忠心赤胆和平时暗中刻苦炼就的驾船技术,毅然决然地闯过险滩暗礁的一岔、三岔……,又勇敢地闯过了最为险恶的五岔口,终于用事实教育了友富,使他抄小路重又回到了集体的船上。
  1965年3月中旬,景市京剧团赴南昌参加江西省京剧调演,这出小戏与改编的大型现代戏《向前看》同台演出,受到好评,省委书记白栋材等党政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上台接见了演员并合影。江西省文化局选定这个小戏,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由省文化局抽调人员,组织加工提高,于同年五月赴上海参加了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受到了一致好评,尤其是刘丽芳、王全喜、刘五立同志在表演艺术上的创造,勇闯五岔有不少优美的舞蹈身段,受到广大观众与专家们的一致赞赏。此时,改编署名为江金惠(系集体笔名,江西京剧会演办公室谐音),导演:李虎臣、刘五立。刘丽芳、黄建华饰李红英,王全喜、苏永德饰刘志宏,刘五立、陈松龄饰赵友富,音乐设计:夏庆涛、胡珊五,美术设计:甘梅、江挹,司鼓:张庆扬,操琴:夏庆涛。华东会演期间,不少外省、市的京剧团学演了这个剧目。上海文化出版社于同年出版了《五岔口》剧本曲谱,并附有剧照。尔后,《五岔口》成为景德镇市京剧团的保留常演剧目,同时,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全国不少京剧团,都上演了这个剧目,北京市戏校还选用作教学剧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曾现场录相播放,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除现场录音外,还曾两次全剧录音播放。
  1973年,景市京剧团刘亚秋又曾对剧本进行过一次改编加工,剧名定为《五汊口》,演员未变(A角),同年四月十二、十三日,参加了江西省现代剧儿童剧会演,亦受到好评。
  龙床恨 新编大型京剧历史故事剧目。编剧:胡仲愚,1962年根据景德镇的一个民间传说编写成。故事写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命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瓷质龙床。由于天寒地冻,龙床屡烧不成,窑工死于此役者不计其数。老窑工赵德被窑总管丁廉打死在御窑的龙珠阁。赵德之女司娘,为父报仇,毅然卖身为婢进入丁府。以后,龙床在赵德的徒弟李勇的带领下,终于烧成。但丁廉凶残毒辣,居然企图阴谋杀害全窑窑工。此事被司娘得知,新仇旧恨,促使司娘冒险闯入御窑,可惜为时已晚--李勇率众窑工奋力反抗,终因寡不敌众,惨死窑前。司娘悲痛欲绝,愤然纵身投窑,与龙床俱毁。
  这本是一个控拆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悲剧。初稿完成后,因多种原因,未搬上舞台。但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需要而制造的文字狱,使这个未上舞台的初稿剧本也未能幸免,对剧本极尽诬陷,无中生有地罗列了种种罪名,使作者备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凌辱,当年参与帮忙修改剧本的石奎济同志也受到株连,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亦受到批判斗争。
  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在省、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这个剧本终于搬上了舞台,由景德镇市京剧团首演。排演过程中,景市京剧团组织编剧曹兆祥、汪宗林、胡康戎、王秀凡同志帮助原作者对剧本进行了整理加工(曹兆祥、汪宗林执笔),在尽力保留剧本原来面貌的原则下,使剧本更趋精炼集中,适合京剧特点与演出需要。由“龙床恨”导演组导演,王秀凡执行导演,郑春发助理导演:刘珠玲饰司娘,王全喜饰李勇,童玉昆饰赵德,彭青奎饰丁廉,王国范饰万洪;苏传保音乐设计:王太生舞美设计。1979年9月底,剧团赴南昌参加江西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9月28日至10月1日演于南昌剧场,受到省、市领导、文艺界行家与广大观众的好评。获编剧二等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刘珠玲、王全喜、彭青奎获演员奖。1984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剧本创作二等奖。1987年,胡仲愚、胡康戎根据戏曲剧本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上、中、下集),由珠江电影制片厂电视部拍摄,并由中央电视台播放。
  混天起义 赣剧新编大型历史剧目,编剧:卜夫(程耘平),原剧名《夏廷义》。程履芬、吴留义改编。剧中描写清光绪卅年间(公元1904年),乐平遭了水灾,官府却还要增加靛捐,鸬鹚埠河边的厘金卡加捐,向农民大牛、细妹征收发生争执时,适逢到此处演出的饶河戏新生班二花演员夏廷义撞见,这夏廷义绰号混天,是个武术超群、秉性刚强,见义勇为的好汉,于是他上前理问,一怒这下,带领众人,砸了厘金卡。后来,他们演出时,又受到当地恶势力欺侮,戏班上有个名旦叶英,当地大劣绅吴大有见叶英扮相俊美,演出动人,竟命人前来,硬要叶英完戏后去他家陪酒,遭拒绝,又无中生有寻衅,说什么演“斩雄信”有图谋不轨之嫌,硬要封箱停演。夏混天等气愤异常,与戏班众子弟一起,操起后台板凳,痛打恶棍,真是大快人心。谁知吴家早与官府有勾结,即派人要将混天等拘拿,混天心怀坦然,自告奋勇,去见官评理。却被狗知县邹加年投入大狱。细毛探监时,配合混天,反绑禁子而越狱。冲出牢门后,即组织结义兄弟大毛、细毛、友胜等,在厉居山半山庙率领农民揭竿起义,各地义士纷纷投奔。当地有个举人徐凤钧,见抗捐也维护了他的利益,又见混天人多势众,便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同时,贫苦百姓来投诉:洋人在县城又要建教堂,硬逼着平民百姓拆迁,以致无家可归。于是夏混天树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震动了清廷与洋人,皇上降旨,敕令九江道瑞征领兵征剿。
  徐凤钧本是劣绅,因与大劣绅及知县有隙,他参加义军,原想借义军之力,报私仇,泄私愤,借刀杀人,并随时左右义军,供其驱使,但他的如意算盘,并不时时如意,后终于投向敌人怀抱,充当鹰犬奸细。
  夏混天的义军同仇敌忾,壮志凌云,一举攻进县城,火烧了县衙,焚毁了教堂。在大获胜利,大喜过望,开怀痛饮庆贺之时,义军滋生了骄傲轻敌以及想家等涣散情绪,不免疏意麻痹,而敌人却大兵压境,徐凤钧趁机向瑞征密报军情。正当夏混天迷惘之际,友胜、大毛、细毛等与混天一道分析形势,坚定了信念,叶英率众女兵,巾帼逞强,更添豪情,于是他们整饬队伍。此时,徐凤钧从敌营返回,友胜发现了他的叛贼行径,友胜当着夏混天的面,拿出了他投敌的铁证,夏混天等怒不可遏,立斩反逆。谁知瑞征得到徐凤钧密报后,定下了极恶毒的计谋:先派支人马与混天交战,并故意诈败,引混天的义军下山,进入埋伏圈。混天率领众义军大战清兵,战斗失利,人们正纷纷议论地说混天壮烈牺牲时,混天却来到了群众中间,尔后远走高飞……英雄没有死,英名万古留。
  剧本原著偏长,不适宜舞台演出需要,经改编,适当进行了集中处理,全剧十三场,加快了节奏,同时,为了增添色彩,增加了戏班武旦叶英,后成为义军女首领。并增加大牛、细妹夫妇,作为贫苦百姓代表人物,丰富剧情。导演时,又采用赣剧传统武打“打板凳花”的技法,痛打恶棍,既符合剧情,又将生活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演出受到赞赏。同时,考虑到有张有弛,让夏混天在军心有点涣散时,安排了一大段吹腔演唱。他身披斗篷,头打英雄结,正为难迷惘,月下自叹,感情真切动人,亦受到好评。
  1958年9月初,剧本由景德镇市赣剧团首演,剧名为《夏廷义》,彭德才饰夏廷义(混天),石花子饰大毛,吴留义饰细毛,芦求保饰友胜,程素娟饰叶英,洪兆宁饰细妹,程金旺饰徐凤钧,郑天凑饰邹加年,邹秋太饰瑞征,王典水饰神甫,程履芬导演,吴留义助导,俞东顺、王元澄音乐设计(唱弹腔),李友松舞美设计。同年9月15日,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剧名改为《混天起义》,获好评,彭德才获表演奖,整个剧目获演出奖。
  1959年2月,江西省文化局剧目室,又刻印了程耘平的戏曲剧本《夏廷义》(修改的高腔本)共十场。剧本较前精炼,情节也较集中,并增设了赵义替罪的戏,颇有新意。
  景德镇市赣剧团根据这个剧本重新排演,原拟唱高腔,后考虑为便于出省演出,仍唱弹腔,由邹秋太、马火泉导演,俞东顺、王元澄、杨艳春音乐设计,李友松舞美设计,彭德才饰夏混天,芦求保饰友胜,王国文饰大毛,吴留义饰细毛,黄文松饰四妹,程金旺饰徐凤钧,王典水饰神甫,王耕梅饰细妹,邹秋太饰瑞征,邹木水饰邹知事,石花子饰赵义。1959年6、7月间,赴南昌参加江西省国庆献礼剧目汇报演出,受到好评。
  1961年仲夏,石奎济通过到夏混天家乡--乐平睦乐村实地调查采访,访问了当年见过夏混天造反的老人,广泛收集资料,对剧本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加工改编。改编本与1958年演出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着重描写起义前的酝酿爆发过程,刻划人物,全剧仍为十场(后面有个尾声),写到攻下乐平县城,兵发饶州即结束。同年6月,改编本仍由景市赣剧团重排,7月1日,为建党四十周年献礼演出。由邹秋太、马火泉、王典水导演,俞东顺、张华景、王元澄音乐设计(仍为弹腔),李友松舞美设计。彭德才、匡合恩饰夏混天,芦求保饰友胜,石花子饰大毛,吴留义饰细毛,程素娟饰三妹,洪兆宁饰细妹,郑天凑饰张世贫,程金旺饰段筱卿,程细茂饰邹家年,陈桂英饰邹夫人,邹秋太饰瑞征,王典水饰神甫。演出又受欢迎。景德镇日报7月6日发表了懋典剧评《反帝爱国的赞歌》,盛赞演出。
  1962年,此剧荣获景德镇市文教局颁发的1958年以来优秀重点剧目演出奖、创作奖、导演奖等。
  附: 关于赣剧《混天起义》的说明
  赣剧《混天起义》,由于首演于1958年,至今已三十多年,而且后来,又反复修改排演过三个剧本,情况较为复杂,而且至今找不到剧本,撰写此条目,十分困难。为此,我先后采访了程履芬、吴留义、石奎济、洪兆宁、于小园、程素娟、吴文治、徐荷生、芦求保、匡合恩等十多位当年参加过编、导、演等工作的同志,有的同志只记得一鳞半爪,有的回忆不清,根据多方了解印证,并查找有关资料,才写出此条目。为了让人们较为全面的了解该剧先后演出的剧情梗概,现将石奎济同志在笔记本中保留下来的三个剧本的场序与人物附于后,以供参改。(邵镇生于1992.3.31)
  关于《混天起义》的回忆(石奎济)
  1958年会演本
  1、场次
  第一场 官府昏庸,百姓冤深
  第二场 疾恶如仇,打抱不平
  第三场 痛打恶棍,大快人心
  第四场 无罪被禁,冲出牢门
  第五场 揭竿起义,壮志凌云
  第六场 风起云涌,义士投奔
  第七场 扫清灭洋,威震清廷
  第八场 劣绅凤钧,借刀杀人
  第九场 火焚教堂,烧衙攻城
  第十场 骄者必败,疏意祸生
  第十一场 叛贼出卖,密露军情
  第十二场 怒斩反逆,大战清兵
  第十三场 英雄不死,千古留名
  2、人物
  夏混天、大毛、细毛、友胜、叶英、徐凤钧、邹加年、大牛、徐细妹、伍儿、卡官、小役、吴大有、瑞征、神甫、武官、禁子、节级官、旗牌、马童、众家丁、众义军、众百姓、众清兵、众难民、掌旗人、报子
  1959年2月省剧目室刻印本(高腔)
  1、场次
  一、新生班前台。正演《斩雄信》
  二、新生班后台。教头命四妹师去段筱卿家陪酒,被混天痛打。
  三、徐细妹家,神甫逼她拆屋,混天路打不平。
  四、狱中,混天以酒消愁,并救赵义。
  五、打卡。
  六、聚义。
  七、瑞征发兵,凤钧投敌,细妹告状。
  八、惩凤钧,战清兵。
  九、赵义替罪。
  十、夏混天告别乡亲,远走高飞。
  2、人物
  混天、友胜、大毛、细毛、九江佬、教头、家丁、四妹、徐凤钧、神甫、相公、公差、徐细妹、禁子、赵义、节级老爷、瑞征、邹知事、武官、旗牌、清兵将、百姓。
  1961年修改演出本
  1、场次
  一、做寿
  二、封箱
  三、救妹
  四、拒迁
  五、越狱
  六、夜奔
  七、打卡
  八、起义
  九、大战
  十、杀官
  2、人物
  混天、友胜、大毛、细毛、三妹、徐细妹、张世贸、邹加年、邹夫人、段筱卿、神甫、教头、家院、地保、众衙役、禁子、节级官、众卡丁、瑞征、武官、报子、众清兵、牧童、众百姓。
  尾声:兵发饶州。
  《卖水记》 赣剧弋阳腔传统剧目,徐荷生记录整理。
  五十年代初,赣剧的所谓十八本高腔戏已不能演出,濒于失传。1956年夏,由景德镇市赣剧团老艺人马火泉、冯逸君、方乐安、黄友兰等口述剧本,徐荷生记录并整理。剧本大意是:宋朝李纲与黄正一同在朝为官,二家交好。两家夫人都身怀六甲,因而指腹为誓:“都得子就结为兄弟,都得女就结为姐妹,若是一男一女,就订为百年之好。”后来李纲得子名彦贵,黄正得女名月英,二人自幼青梅竹马,情意甚洽。然而好景不长,李纲死后,家境败落,黄正嫌贫爱富,强迫李彦贵写了退婚文书。黄月英不从父命,派丫环到花园向李彦贵赠银,助他赴京求取功名之后再来迎娶。不料丫环被杀,银两被夺,李彦贵赶到花园扑了空,黄正抓住机会,移祸于李彦贵,公堂屈打成招,定成死罪。黄月英忠于爱情,亲赴法场生祭,后来终于冤情大白,夫妻团圆。原剧的优点是线条清楚,比较集中,基本上没有色情、迷信、恐怖等糟粕,舞台形象较干净。缺点是过于琐碎,过场戏太多,全剧长达四十余场,忙于交待情节,很少展开人物性格冲突。台词方面,历代艺人学戏都是口传,由于艺人籍贯、语言及文化程度等原因,咬字发音不同,也很少注意对唱词的理解,因而难免以讹传讹,一经录成文字,大部分唱段竟无法理解。如黄月英在闺中自叹,思量自己大好年华虚度,竟然唱出了“轻轻走上洛阳桥,手扶栏杆把手招……”《法场生祭》时黄月英上场唱的<驻云飞>第一句竟是“步出栏围--”明明是刚下桥,进入法场,怎么就“步出栏围”呢?对于这类唱词的处理,凡是整段都游离于人物和情节之外的就整段删去,换填新词;一般的只修正讹错词、字,尽量保留原唱段,如李彦贵卖水唱的《孝顺歌》、黄月英生祭唱的《一剪梅》等。至于一些插科打诨的台词,凡有损人物的就删去,如<写状>一场禁子说的“女人出去告状,好哇!日里不要带盘缠,夜里不用带铺盖……”与热心快肠,同情李彦贵的遭遇的禁子,与此时此情此景,都不吻合,所以只得删去。尽管如此,问题仍难彻底解决。如前述《法场生祭》中黄月英唱的“步出栏围”,就断断续续花了近20年才搞清楚。原来当年传唱黄月英台词的冯逸君,是余干人,惯于把余读成惟。早年有一种用竹架支成的小轿,用蓝布做轿帘,所以叫蓝舆。它不同于官轿和花轿,是普通人乘坐的小轿。黄月英去法场,当然不应坐花轿,也不能坐官轿,只能坐这种蓝舆去。因此正确的台词应是“步出蓝舆”。可见整理传统剧目,即使人物、情节和主题都不做大的变动,也并非举手之劳的易事。经过整理的《卖水记》,紧紧扣住“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条主线,着力塑造黄月英为了追求爱情,敢于抗父命,冲破封建礼教和世俗偏见的女性形象。篇幅压缩为十四场,文字尽量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1957年元旦,《卖水记》在景德镇市大众曲艺场首演成功,从此成了市赣剧团的保留剧目,文化大革命前,经常轮换演出。所谓十八本高腔戏,终于抢救下一本。1959年,景德镇市赣剧团派员参加江西省古典剧目进京汇报演出团,由程素娟、洪兆宁、郑天凑演出《卖水记》选场<法场生祭>,受到首都观众欢迎。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上台接见,祝贺演出成功,并给予勉励。
  1958年,江西省文化局将《卖水记》编入江西地方戏曲丛书,由江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齐王哭殿 整理改编赣剧大型历史故事剧目。编剧曹兆祥,根据赣剧传统剧目《四国齐》整理改编。改编整理过程中,参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在细心剔除其糟粕的同时,更注意保留其中的精华,重点保留了“哭殿”一场,整理与发展了前后情节,删除了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的与不合理的部分。努力使之丰满而含有哲理性。剧本敷陈了战国时期齐鲁交兵的一段历史故事:齐王好色,鲁投其所好,献美姬而言和。齐王得鲁姬,终日迷恋酒色,不理朝政,谪晏相,贬钟妃,众叛亲离却昏迷不省。鲁趁机入侵,齐将倾。齐王这才急忙登殿,亲击钟鼓催群臣上朝,却无人应卯,始悟己非。齐王无奈,哭求晏相而纳谏。晏相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请出钟妃挂帅领兵救齐,终于反败为胜。
  改编本由景德镇市赣剧团于1962年1月1日首演,程履芬导演,王典水饰齐王,邹秋太饰晏平仲,程素娟饰钟离春,王耕梅饰鲁姬。李友松舞美设计,王元澄音乐设计,这个戏的艺术特点是齐王(景公)净行丑扮,在金殿敲钟击鼓,呼嚎哭殿,竭力刻划其痛悔莫及的心情,从而表达戏的意蕴。先后演出十多场,观众兴味盎然;反应热烈。1963年7月26日,江西省文化局石凌鹤局长指名调省,演于江西艺术剧院,受到领导同志、行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1965年,黑龙江省赣剧院曾派青年演员来景市赣剧团,学演了这个剧目,回省演出,亦受到观众欢迎。
  一杆秤 新编小型现代剧目。鱼山公社凤岗大队五七生产队业余文宣队集体创作,张思英执笔。张原系波阳县赣剧团编导,1968年下放回家乡--景德镇市昌江区鱼山乡凤岗村(当时属波阳县)。同年12月;组织成立五七生产队业余文宣队,1973年9月,创作排演了这个剧目,参加江西省农村业余文艺调演大会演出,张思英兼导演,王玉龙音乐设计。
  1974年1月6日,江西日报发表了《一杆秤》剧本。这是一个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小戏,它描述没有改造好的地主分子刘二苟,乘新保管员王振刚发口粮谷之机,偷偷地将磁铁片放在秤锤底下,使王振刚多发口粮,又暗中煽动富裕中农刘老康讲怪话,破坏备战备荒广积粮,党支书洪春花领导群众及时追查,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1979年9月,这个队创作演出的《一杆秤》等剧(节)目,奉调赴南昌参加江西省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会,安排在中心剧场--南昌剧场以及胜利剧场演出,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南昌市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音并转播,省委书记黄知真观看演出后,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受到了省、市文艺界与广大观众的欢迎。
  满堂福 赣剧传统剧目。唐肃宗时,安禄山造反,汾阳王郭子仪统兵戡乱,反被围困,三子郭暖回朝求援,深得肃宗钟爱,将女丹平公主嫁给郭暖。数日后,郭子仪六十寿诞,大小官员及郭家子孙往贺,欢聚一堂,唯丹平公主,自持贵为公主,不肯拜寿,郭暖受到嘲笑,一怒之下,回府责打妻子,公主进宫向唐皇哭诉,唐皇故做怒态,要杀郭暖,公主大惊,复为丈夫求情。适逢郭子仪缚子上殿请罪,唐皇非但没有责怪郭暖,反将其官升三级,与皇后同时劝慰,遂使郭暖夫妻和好如初,唐皇赐“满堂福”金匾,以资褒奖。该剧为赣剧传统保留剧目。
  花生种 赣剧新编剧目。编剧陶学辉、肖开生,创作于1963年。剧本写农业合作化期间,某生产队中农社员张财贵开了一块荒地,欲种花生赚钱,因缺花生种,向队里借不到,张财贵在其堂叔张德诚的怂恿下,窃取其妻赵承红(仓库保管员)的钥匙,夜入仓库盗种。蓄谋已久的张德诚尾随其后,潜入仓库。张财贵只拿了两升种子,张德诚却将几十斤花生种尽数盗走。赵承红发现花生种失窃后,深疑此事是张财贵所为,便耐心地开导丈夫,说清道理,陈述厉害,使丈夫说出实情。赵承红冷静分析情况,断定张德诚与此涉嫌,就和丈夫设计侦破。不久张财贵发现张德诚正在窝藏所盗花生种,即上前夺取,不料被张德诚砍伤左手。赵承红及时赶到,拿住赃证,并将张德诚扭送大队。该剧曾在《剧本》月刊1964年第7期上发表,并由乐平赣剧团赴省、地区会演,获得较高评价,被誉为“古老的戏曲表演程式表现现代戏的典型”。
  《花》剧以“借种”为矛盾起端,继而发展至“盗种”,再由“疑种”将矛盾推向高峰,最后以“还种”结束。借、盗、疑、还四个层次,分别突出了念、做、唱、打四种表演方式。在借种时,张财贵和妻赵承红发生矛盾,一个要借,一个不肯,夫妻二人以对白形式明快、流畅地表现了对待公与私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一个念字;借种不成,继而行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德诚暗中尾随,一路“走边”,潜入仓库。接着,二人运用各种身段和翻扑动作探寻花生种,突出了一个做字;赵承红发现花生种被盗,对丈夫产生怀疑,夫妻二人在卧室中,以大段唱腔表达各自复杂心理,妻子对丈夫进行入情入理的说服教育,直说得张财贵汗流浃背,翻然悔悟,突出了一个唱字;在还种时,则以紧张精彩的小开打突出了一个打字。整个小戏,表现的现代生活,表演形式却对传统的程式化做了较成功的继承和发挥。
  打芦花 赣剧传统剧目,员外闵思恭应约,去公治长家会文,并携二子同往学礼,途中长子闵损穿的是芦花,而闵华穿的是棉袄,他心中明白闵损乃遭后母李氏虐待,于是中途返回,又请来李氏父母,决意休妻。闵损见状,手捧休书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道:“不休母亲一子单,休了母亲多方难。如果留得亲娘在,免得孩儿受饥寒。”大家听了无不感动,李氏也深悔前嫌,在父母和丈夫面前认错,于是合家言归于好。该剧由乐平县赣剧团演员吴金泉饰闵思恭,陈火莲饰李氏,方金里饰闵损,刘梅香饰闵华,于1954年赴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刘梅香获表演奖。
  玉堂春开酒店 赣剧新编传奇故事剧目,王达明、王新翔编剧。此剧是赣剧传统剧目《玉堂春》的续集。写王金龙与玉堂春成婚一年后,偕义父、娇子荣归故里,其时皇上嘉封王为礼部尚书,吏部天官宗伯仁却进谗言:指王纳妓为妻,有辱朝庭命官。皇上乃下旨:王应休妻另娶,否则王法不容。玉堂春为使王免遭厄运,遂泣别娇儿、婆母,远走他乡,开一酒店谋生。
  王金龙不愿休妻,乃弃官到处寻访,来到酒店,玉堂春为保王前程,不肯相认。适苟知县久涎玉堂春美貌,进店调戏,玉堂春为绝王之念,便假意与苟调情,王误妻变心,怒打苟知县,痛斥玉堂春。苟以势压人,拘王下狱,玉堂春探监,哭诉原委,王大悟,悔恨不已。时苟来监欲加害王,玉堂春为救夫出狱,应允为妾。洞房之夜,苟夫人嫉恨,欲将玉堂春卖入烟花,玉堂春不屈,跳楼自尽。玉堂春临终向夫倾吐衷肠,抱恨而亡。
  剧本于1981年下半年开始构思创作,1982年3月,乐平县赣剧团开始演出,观众反应强烈,几乎场场满座,并先后在乐平、波阳、万年、景德镇市等城乡演出,深受欢迎。尤其是1982年5月在波阳县城演出,连续十天爆满,倍受观众青睐。
  此剧着重把笔墨放在人物命运的描写上,力图通过玉堂春与王金龙的爱情悲剧,控诉封建社会迫害底层妇女的罪行,揭露其黑暗腐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以情动人,感人至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该剧先后演出共达四百多场,成为乐平县赣剧团的保留剧目。
  该剧导演:黄长善;主演:王湘芝饰玉堂春,黄长善饰王金龙;舞美设计:马祖熙。
  窑前战歌 景德镇采茶戏新编大型现代剧目。编剧为“窑前战歌”创作组,成员有:徐荷生、汪宗林、何明炎、曹兆祥。
  一九六四年初,创作组的同志曾数次到瓷厂深入生活三个多月,并在建筑卫生瓷厂(现易名为景德镇陶瓷厂)烧炼车间跟班劳动了一个时期,他们对瓷业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有所了解,有了感受,决心写出一个反映瓷业火热现实生活的剧本,把瓷业工人请上戏曲舞台。
  他们以建筑卫生瓷厂烧炼车间试验成功的低煤耗、高质量的“控制火焰烧窑法”,为生活原型,并以此为主线,化名“窑字九号”,把它写成“窑前战歌”这个剧本。还以这个车间某些领导为原型,逐步提炼,化作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党支书“卢洪”。
  剧本创作过程中,得到中共市委宣传部、市文教局、瓷厂党委、剧团党支部等各方面的重视,曾不断征求工人群众、领导和行家们的意见,几经反复,十易其稿,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仲愚亲自参与修改、加工,还曾请省文艺界老编剧万马、流沙同志帮助修改定稿。
  剧本反映六十年代的景德镇市某瓷厂烧炼车间,工人们正掀起一个以“优质低耗”为主要内容的比学赶帮运动,迎接市工业先代会的召开。党支部书记卢洪是个踏实、原则的“铁罗汉”,车间主任魏奇爱厂如家,勤勤恳恳,但由于锦标主义在思想深处作祟,与卢洪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技术员罗兰、卢少洪,都是陶瓷专科学校的毕业生,都有各自的理想与抱负,罗兰从实际出发,与工人一道,积极进行科学试验,提出了降低煤耗的“窑字九号”方案。而卢少洪却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在比学赶帮运动中,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在老一辈和新一代中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以卢洪为代表的瓷业工人们,兢兢业业,一切从实际出发,胸怀全局,做冷静的促进派,经过共同努力,几经波折,终于使“窑字九号”试验成功,降低了煤耗,烧出了美玉般高质量的瓷器产品,并且在思想上也经受了很好的锻炼。工人们激战窑前,战歌嘹亮,决心把瓷业生产推向更高的水平。
  剧本由景德镇市采茶剧团排演,江锦前、邵继陶饰卢洪,王建国饰魏奇,乐西馨、王鸾姣饰罗兰,俞炼饰卢少洪。“窑前战歌”导演组导演,汪宗林执行导演。李友松,钟正东舞美设计。本团乐队(侯正云等)音乐设计。
  1964年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省委书记处书记白栋材、候补书记黄知真等领导同志观看演出,接见了演职员,并组织了南昌市十多家用煤的工厂企业的领导同志观看,受到好评。返市后,于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二月先后汇报演出二十多场,受到观众欢迎,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景德镇市人民广播电台曾录音播放。剧本由江西省文化局铅印成单行本,内部交流,发行全国。
  腾房间 景德镇采茶戏小型现代剧目,徐荷生执笔改写。
  1965年9、10月间,市剧目工作室组成创作组,到金竹山公社驻地—小源村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为全省农村文化工作队调演准备剧目。
  当时,市文化馆副馆长王桂英也在小源搞图片展览,她身边有一个从浙江老家带来的越剧小戏《老贫农》(复写手抄本),准备给市农村文化工作队排练。原稿故事梗概是“老贫农要腾出房间供给队里堆谷子,老太婆不肯。老贫农说服无效,请来村党支书,忆苦思甜,解决问题。”满纸大道理,枯燥乏味,无戏可看。王桂英建议创作组改写。经研究由徐荷生执笔,只取原作的中心事件:“老贫农要腾出房间供给队里堆谷子,老大娘坚持要留给未过门的儿媳住。”其它如形象刻划、情节安排、戏剧冲突、表现手法等,都另行构思。删去党支书,换成巡回医疗队的女医生—儿媳。运用误会法,充分展开戏剧冲突,在误会中深入揭示人物性格,以塑造典型形象。改写后取名《腾房间》,故事大意是:
  “深秋,晚稻登场。保管员大伯因为仓库小堆不了丰收晚稻,决定把自己住的正房腾出来供给队里暂用,老大娘收到儿子来信说,未婚妻(未见过面的儿媳)参加巡回医疗队要到本村来,要妈妈热情接待。老两口心里都装着喜事,高高兴兴腾房间。然而老大伯是以晚稻大丰收为喜,老大娘是以儿媳初次上门为喜。一个是一心为集体操心,一个是只顾自己一家之事。当大伯说:“已经来啦,到了晒谷场上啦!”大娘误以为是医疗队进了村,于是匆匆忙忙跟大伯一起搬东西,腾房间。一阵忙乱之后,发现两人搬的不一样:大伯把被窝、家具搬出来,大娘却把新被窝新蚊帐搬进去。当二人各说明自己意图之后,又互不相让,互相赌气。最后两位老人都累了,儿媳问路到此,正好进入冲突。她问明情由,劝大娘放弃自己的打算,称赞大伯一心为集体的好思想。其实大娘何尝不关心集体呢?她是担心城里来的儿媳--又是医生,一定处处讲卫生,初到乡下怕住不惯,这才腾出最好的房间来接待她。她说:“唉,要是我那个没过门的儿媳妇,有你这样,就好罗!”最后女医生说明来意;上门看望二老,正好跟她一起住几天,让大伯到仓库暂住几日,公私兼顾,婆媳亲热,皆大欢喜。
  1965年底,景德镇市农村文化工作队到南昌参加全省调演。在江西艺术剧院首演《腾房间》时,场内笑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大会中心评论组一致肯定是个很好的小喜剧。后参加在江西宾馆小剧场为省党政领导作专场汇报的演出。全省各演出队争相移植,湖北省楚剧团也要去了剧本。1973年3月,这个剧目再次参加省创作剧目汇报演出大会演出,亦受好评。同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将《腾房间》编入<小戏选>出版发行。
  《腾房间》由王建民导演,侯正云、吴万生编曲。老大伯由王建国扮演,老大娘由姜慧珍扮演,女医生由孙丽华扮演。在讨论修改过程中,何明炎、刘亚秋、程履芬都曾提供修改意见。
  甜甜蜜蜜 景德镇采茶戏大型现代剧目。江元龙编剧,剧中通过老中青三对夫妻,展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农村实行责任制的态度所引起的家庭、婚姻、爱情纠葛。产生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喜剧性冲突,歌颂三中全会的春风绽开了责任制的鲜花。香飘万里,农村生活似蜜糖甜甜蜜蜜。全剧八场。场序为;1相遇;2分歧;3说亲;4拜师:5锁财;6惊变;7表彰;8密甜。写养蜂能手金财与田水秀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以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坑害,金财热心于养蜂,却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而受到批判,并被撤职(党支书),开除党籍。水秀亦被迫携子离婚而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财平反复职,仍醉心于养蜂,走治穷致富之路。但却受到思想僵化的大队长金德旺的反对。金德旺惯于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对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不理解,反对社员群众栽果树、养蜂。甚至强迫命令老社员群众金德发,将栽下的果树苗拔掉。怕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责任制的春风吹进了山窝。邻队已经分田到户,效益显著。铁的事实,致使他尖锐泼辣的老婆汪茶花也不同意金德旺的言行。其儿子金水生更是激烈反对,支持金财哥养蜂,并得到热情纯真、富有理想的未婚妻田春妹(团支书)的支持。田春妹立志发展家庭养蜂。并拜金财为师。常到金财家讨问求教。由于金财离婚单身一人。春妹来讨教时,也主动帮忙收拾浆洗衣物,受到外人非议。金财原妻田水秀虽有姐姐火秀要到城里给她说媒,但她一直未嫁,仍悬念金财而误解。恰巧,田大婶去走亲戚,金财被水生与田春妹请到春妹家搞中蜂过箱。尔后为酬谢金财,春妹与水生执意要留金财在家吃饭,金财不肯反被锁入房中,谁知田大婶去而复回,金财急溜走,田大婶见此情大怒。竟将蜂箱劈了个稀花烂。春妹想起养蜂遭受的种种非难。思绪万千,内心独白化作大段唱腔,尽情倾诉,受人同情,感人至深。最后想到“三中全会精神好。要让那处处穷乡变乐园……我怎让大好时光抛闪。忘却那养蜂理想恨绵绵,……不能在困难面前把头低。不能让中蜂过箱误了时间!”买菜回来的水生见蜂箱被劈,也有点泄气。但春妹决意还要找金财哥去重装蜂箱再养蜂。
  县里来通知,要金财去“学习”,思想僵化的大队长金德旺还以为又要找金财算账了,其实是叫金财到县委会上,就责任制好处,反映情况,据实发言。金财养蜂发财致富冒了尖,参加县劳模会受到表彰。三中全会的春风,终于吹开了阴霾。群众从金财带头发展养蜂的事业中,看到了希望,水秀、田大婶等也冰释了误会,金财夫妻破镜重圆,水生、春妹这对有志青年也成了眷属,金德旺亦从事实中受到了教育。金财致富不忘乡亲,带领群众进一步搞好生产责任制,发展养蜂等事业,共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而且更要“大家往后的日子过得象蜜糖一样甜甜蜜蜜。”
  该剧由景德镇市原采茶剧演员自发组织于1982年下半年排练演出,导演:王建民,作曲:万声、国华,舞美设计:钟正东。王建国饰金财、朱莉莉饰田春妹、高建华饰水生、孙丽华饰田水秀、江锦前饰金德旺、姜惠珍饰田大婶。《甜甜蜜蜜》运用地方戏曲形式反映新生活,取得一定成就。由于情节曲折跌宕、误会合情合理、人物个性较鲜明。语言朴实。亦庄亦谐,饶有情趣,乡土气息浓郁。唱腔通俗易懂,表演真切,生动。演出时妙趣横生。剧场常爆发笑声。受到普遍赞赏。此剧参加景德镇市1982年创作剧(节)目会演。剧本获创作二等奖,导演、舞美设计获奖。主要演员王建国、江锦前、冯上先、朱莉莉、姜惠珍获表演奖。后此剧参加江西省1982年度创作剧目调演并获奖。景德镇市人民广播电台选播了部分唱段。剧本于1984年《影剧新作》增刊发表。并获《影剧新作》十周年优秀作品奖。
  长工与彩娥 整理改编越剧近代剧目。王桂英根据越剧传统小戏《双投河》整理改编。原戏为越剧演员赵爱珍讲述,内容简单,仅描述一个单身汉讨不到老婆,要去投河。另一个寡妇因嫁不着男人也要去投河。故名“双投河”。又名“光棍与孤妈”,且含有糟粕,台词庸俗。
  经王桂英改编后,着重通过对单身汉王阿大与寡妇彩娥二人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丑恶,歌颂劳动人民真挚的爱情。阿大与彩娥在幼时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曾是相亲相爱。但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他俩都不能得到结合。彩娥的父亲嫌贫爱富,强迫彩娥嫁与他人。后来彩娥的命运是;“日子未过三年足,先死公婆后死夫。当尽卖完备棺木,剩得半间破茅屋。三从四德活折磨,无依无靠受凌辱……”阿大更惨,“年纪已有三十六,如今还是单身汉。可怜去把长工做,地主比狼还要毒,一年到头累断腰,挣得一百铜钱五升粟……”。真实地描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寡妇彩娥严冬落水呼救,幸遇在地主家受尽欺凌愤怒而归的王阿大。阿大舍命救人,没想到救起的正是青少年时的的伙伴、恋人。他虽然一贫如洗,却把孤苦的彩娥搀到自己屋里。阿大忙着为她生火烘衣,彩娥帮着为他抹桌扫地,他为她煮粥,她为他补衣。人家给阿大一个馒头,他自己不吃,送给彩娥,而彩娥只吃了半个,却将另半个塞进阿大咀里,……。他俩互相关照,互相体贴,善良淳朴,情深如初。最后,这对有情人,勇敢地冲破“三从四德”、“寡妇重嫁、低人一等”等封建思想羁绊,终成眷属。
  剧本初名《单汉与寡妇》于1959年6月,由景德镇市越剧团首演。王桂英饰王阿大,赵爱珍饰彩娥,王桂英导演,苏金星音乐设计。由于演员表演细腻质朴,生动感人;唱词通俗朴实,大众化。运用了许多民间口语;唱腔采取了越剧传统的“的笃板”和“弦下调”,这些曲调既能叙述交代情节,又能抒情,而且优美动听。如;第一场中大段唱的第二段;“他拿出算盘滴历历笃,笃历历滴,滴滴笃笃算账目,东扣西除算结束,只找我一百个铜钱五升粟,财主心肠多恶毒,为啥老天无眼目。”音乐节奏由弱转强,由清板、中板到快板,越唱越快,演员随之感情激愤,感人至深。尽管全剧始终只有两人出场,但波澜迭起,吸引观众。四十分钟的戏,一气呵成。演出受到好评。
  剧本后来由马人权协助加工,吴文治亦帮助修改。主要是加强文学性,增加了一些唱词,剧情内容与台词均未动。剧名易为《长工与彩娥》于1960年8月,参加江西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由谢小芳饰王阿大,王世玉饰彩娥,谢小芳获表演奖。
  嗣后,该剧为景市越剧团保留剧目,常上演。1963年1月17日,著名戏剧家田汉、周贻白、郑君里、安娥等同志在景德镇,观看了这个剧目。由王桂英、赵爱珍演出,并与全团演职员合影留念。田汉同志赞扬该剧演出成功:“台词很通顺,有生活的语言,通俗性很强,但并不庸俗。”“很朴素很动人。”
  贰、单折戏与小戏(序号续前表)
  一、高腔:
  167.上山拿虎 168.下海投文 169.程婴救主
  170.张三借靴 171.呈子打锅 172.卖草墩
  173.安安送米
  二、昆腔:
  174.财神天官 175.赐福天官 176.龙凤天官
  177.九老天官 178.文武天官 179.对花天官
  180.霞龄天官 181.大封相 182.闹天宫
  183.悟空借扇 184.打郎屠 185.破寿州
  186.扈家庄 187.擒黑氏 188.卸甲封王
  189.醉打山门 190.下门庭 191.武举场
  192.插花宫宴 193.水擒庞德 194.水战杨幺
  195.对刀步战 196.别母乱箭 197.昭君和番
  198.断桥相会 199.水漫金山(战金山) 200.关公训子
  201.单刀赴会 202.盘肠大战
  三、弹腔:
  (一)皮黄:
  203.丁甲山(忠义堂) 204.叭蜡庙 205.花蝴蝶
  206.王齐庙 207.巴骆和 208.九龙山
  209.九龙杯 210.小高河 211.落马湖
  212.莲花湖 213.溪皇庄(八美跑车) 214.东皇庄(拿康霸)
  215.二堂训子 216.双踢球 217.双带箭(李密投唐)
  218.双打虎 219.三雅园 220.铁公鸡(大破南京)
  221.三叉口 222.五虎庄 223.太平府
  224.擒方腊 225.游武庙 226.罗成修书
  227.罗成降唐 228.杨哉打刀 229.扫松下书
  230.桃园结义 231.三战吕布 232.借云破曹
  233.武松打店 234.螟蚣岭 235.长寿寺
  236.潞安州 237.九江口 238.泗州城
  239.杀四门 240.盘河大战(赵云贩马) 241.长坂坡
  242.天水关 243.南阳关 244.锁五龙
  245.破西湖 246.破宛城 247.马刚救主
  248.斩马腾 249.斩雄信 250.斩狄青
  251.黄鹤楼 252.辕门射戟 253.临江会
  254.古城会 255.英雄会 256.风云会
  257.青龙会 258.马岱斩延 259.白帝城
  260.白门楼 261.张松献图 262.徐庶荐葛
  263.徐母骂曹 264.打鼓骂曹 265.捉放曹
  266.茅庐荐孔 267.拦江救主(拦江夺斗) 268.曹操逼宫
  269.管辂算命 270.赵颜求寿 271.受禅台
  272.取灵牌 273.夺成都 274.取荥阳
  275.追韩信 276.大破洛阳 277.哭祖庙
  278.临潼山 279.秦琼卖马 280.伯牙抚琴
  281.七擒孟获 282.独木关 283.子午口
  284.关公显圣 285.关公挑袍 286.文王访贤
  287.文公走雪 288.铡包勉 289.高旺背鞭
  290.高旺过关 291.打龙袍 292.孙氏祭江
  293.浪子收尸 294.牧羊走雪 295.失印救火
  296.取火棍 297.拿谢虎 298.造白袍
  299.投店烤火 300.火烧绵山 301.三打王英
  302.偷打樱桃 303.彦章摆渡 304.金殿赐旗
  305.打棒棰 306.三搜苏府 307.散粮打侄
  308.高山祭祖 309.端午门 310.辩赃起解(李七辩赃)
  311.太白回表 312.贵妃醉酒 313.装疯骂殿
  314.桃花装疯 315.鄂公装疯 316.上山烤火
  317.桑园会 318.探窑 319.双别窑
  320.金桥算命 321.叶保写状 322.卖梨成亲
  323.马二退亲 324.河南抢亲 325.卖胭脂
  326.四九问路 327.杀媳活捉 328.杀子救母
  329.杀子奉亲 330.浪子踢球 331.毛德宗打酒
  332.借人错杀 333.皮匠杀妻 334.杀狗劝妻
  335.骑木骡 336.翻天印 337.李渊抛宫
  338.斧头闹店 339.投店换妻 340.北河(河伯)祭旗
  341.大闹乌龙院 342.张青打擂 343.借女冲喜
  344.漆匠嫁女 345.杨柳精 346.陈大官祭祖
  347.打灶分家 348.偷鸡上山 349.贼偷遇鬼
  350.阎王看戏 351.胡迪骂阎罗 352.高关二取(白虎堂)
  353.药王登仙 354.李洪登仙 355.张飞滚鼓
  356.雪夜访普 357.九件衣 358.九锡宫
  359.红鸾禧 360.打严嵩 361.打芦花
  362.打新郎 363.打城隍 364.打侄上坟
  365.五台会兄 366.五代荣归 367.探阴山
  368.酒店面相 369.长亭相会 370.献佛手(洞房遇佛、赵家楼)
  371.走南阳 372.斩赵朔 373.挂帅封金
  374.马超追曹 375.金雁桥 376.取北原
  377.下幽州 378.四川卖子 379.背娃进府
  380.麦里藏金 381.送亲演礼 382.结子打擂
  383.打龙袍(天齐庙) 384.大小骗
  (二)秦腔、拔子、浦江调:
  385.打城隍 386.张绣追曹 387.狄青比武
  388.浪子踢球 389.大破采石矶 390.毛猴打擂
  391.扇坟出嫁 392.进城看女 393.崔子弑齐(杀齐君、海潮珠)
  (三)浙调、上江调:
  394.关公斩貂
  (四)梆子:
  395.阴阳河 396.双珠凤
  (五)文南词:
  397.苏秦借衣 398.借衣劝友 399.尼姑思凡
  400.僧尼会 401.借茶活捉(借茶唱昆腔) 402.安安送米
  403.卖草墩
  (六)小调、杂调:
  404.打花鼓 405.花子拾金 406.把总上任
  407.一碗饭 408.小闹花灯 409.小二过年
  410.呆陀 411.瞎子捉奸 412.瞎子观灯
  413.瞎子闹店 414.瞎子挤棍 415.小放牛
  416.小上坟 417.花婆过关 418.荡湖船
  419.五福临门 420.戏迷传 421.老少换妻
  422.嘉兴卖布 423.酒楼上吊 424.思(痴)子问卜
  425.四门骂鸡(王婆骂鸡) 426.湘子度妻 427.打短棍
  428.打面缸 429.浪子滚灯 430.十八扯
  431.走广东 432.花子骂相
  景德镇采茶戏传统剧目单
  一、整本戏
  卖花记 血衣记(陈氏挨磨) 罗帕记(罗帕宝 上本,下本三鼎甲) 乌金记 血掌记(血掌印) 罗裙记 白扇记(鱼网会母洞庭湖) 龙袍记 荆钗记(百花亭) 花针记(绣花针上本,下本:拜金钟) 报马山 青龙山 桃花洞丝带记 张孝打凤 玉宝瓶(铁笼山) 破镜重圆(双合镜) 葡萄渡(清官册) 荞麦记 赶子图(张宝童送茶) 山伯访友(上天台) 排环记(红梅装疯) 菜刀记(蔡鸣凤辞店) 天仙配(七姐下凡) 白布吊楼 杜氏卖身 香珠记(闹黄府) 曹正榜逃难 胭沾血 鹦哥记(放鹦哥) 葛麻退亲(马二退亲) 毛洪记(毛洪退亲) 告经承 眼前报(雷打张积保) 张德和辞店(大辞店) 私情记(俞老四一家) 李乙卖女(三担谷) 珍珠塔(方卿戏姑) 吐绒记等
  二、小戏与折子戏
  卖棉纱 秧大麦 夫妻观灯 昌彐回窑(荞麦记之单折) 挑牙虫 王氏劝夫 磨豆腐 滚灯(毛子才滚灯) 春香闹学(百花亭之单折) 英台思祭(山伯访友之单折) 兰桥汲水 挖茶棵 三伢子攀笋(打猪草) 游春 补背褡 补碗 孔瞎子闹店 王瞎子捉奸 皮瞎子算命 瞎子观灯 俞老四反情 俞老四过界岭 俞老四拜年 俞老四吃醋 俞老四打瓜精(逃走之意) 俞老四上竹山 看相(瞧相) 讨学钱 逃水荒 小辞店(张德和辞店之单折) 劝细姑(张德和辞店之单折) 打哑迷(张德和辞店之单折) 五里墩 下南京 湘子化斋 卖大蒜 卖疮药 姑嫂望郎 姑嫂击掌 张古董困城 撇芥菜 送香茶(张宝童送茶之单折) 苦媳妇叹苦 恨大脚 恨小脚染围裙 卖布 打懒婆 打哈巴(打傻子之意) 剁臭肉 卖杂货 二百五玩年 海螺登捡子 米行劝夫(告经承之单折) 打花魁 下河洲 绣荷包 张三赶水 王氏借银 绣楼会(方卿借银 系方卿戏姑之单折) 吊哈蟆 劝姑讨嫁 螺蛳鬏 带伢送礼 三姐下凡(桃花洞之单折) 游苏州(丝带记之单折) 洞宾戏牡 送绫罗 小姑贤采桑 拾棉花 打鸟等
  三、景德镇采茶戏移植文词戏剧目
  安安送米 文表借衣(苏秦借衣) 蒙正祭灶 背子赶会 磨房会 尼姑下山(尼姑思凡) 陈姑赶船 陈琳救主 正德戏凤 窦公送子 宋江杀惜 雪梅教子 巴斗关 卖草墩 小放牛 王宝钏(出龙阁 上本,下本 回龙阁) 玉堂春(整本) 活捉三郎 貂婵拜月 打花鼓 平贵回窑(王宝钏之单折)。

附注

注:以上为根据不完全统计,尚知的传统剧目。(总计:正本戏185本,折子戏与小戏432个)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赵英年
相关人物
何明炎
相关人物
杨春增
相关人物
陈志鹏
相关人物
袁宝楼
相关人物
罗宏兴
相关人物
周木生
相关人物
张铭声
相关人物
张二鹏
相关人物
王少培
相关人物
张金龙
相关人物
张玉龙
相关人物
许震庭
相关人物
袁鸣霖
相关人物
袁宝楼
相关人物
杨立业
相关人物
曹兆祥
相关人物
武华进
相关人物
张铭声
相关人物
刘乐山
相关人物
王太生
相关人物
王富英
相关人物
彭青奎
相关人物
童宝玲
相关人物
韩湘文
相关人物
陶凤君
相关人物
周莉莉
相关人物
朱德利
相关人物
白栋材
相关人物
啸丽
相关人物
罗大纲
相关人物
洪秀全
相关人物
汪枫
相关人物
刘五立
相关人物
董明艳
相关人物
陈啸兰
相关人物
许震庭
相关人物
马正太
相关人物
冉冉
相关人物
黄凯
相关人物
曹兆祥
相关人物
石奎济
相关人物
李红英
相关人物
刘志宏
相关人物
赵友富
相关人物
白栋材
相关人物
江金惠
相关人物
李虎臣
相关人物
黄建华
相关人物
苏永德
相关人物
陈松龄
相关人物
夏庆涛、胡珊五
相关人物
甘梅、江挹
相关人物
张庆扬
相关人物
夏庆涛
相关人物
刘亚秋
相关人物
胡仲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