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400
颗粒名称: 马灯戏
分类号: J825.56
页数: 2
页码: 79-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剧种马灯戏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剧种 景德镇 马灯戏

内容

马灯戏始发于乐平永善乡,铜山乡(今众埠乡、文山乡一带)。多为男女10余人(均为未成年,约12-18岁的青少年男女)手提纸扎的马头灯或花钵灯,在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前后,举行扬花灯或攀华宗演出。
  清代乾隆年间,黄梅艺人来县里传艺,与马灯艺人融合,逐渐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小戏种,大约在清末民国初,以三小形式演出简单的故事情节片断。在演唱音调上,出现有湖广调、湖广平板、搜介、叠板、哭板、散板等马灯新戏腔。
  清道光(1821--1850)年间,马灯戏在三角班基础上增加有正旦、老旦、花脸,发展成半班。清未,完整的马灯戏班形成,多分布于众埠、文山、礼林、接渡等乡。并有班社存在,如:五福班、九福班、长福班。民国时期有同兴班等职业班社,其组织形式如三角班、饶河戏的枣子班。并供奉老郎菩萨,流动演出归小丑背着。
  民国时办班。有驮梁旦年薪130银元,次者100银元,少者28银元的,大致如此,各地报酬不尽一致。
  有名的主要艺人有:白皮小旦(原名:程白皮,驮梁旦)、马蹄(小生,马灯戏三大名角之一,除小旦外角角能演)花黄牯(民国时马灯戏师祖,精通戏文善教戏,人称子第王),还有叶志茂(小旦)、王金保(小生)、程其柱(小生)、李汝利(正生)、金明汉(司鼓,曾为班头)、王志云(琴师)李丹桂(小旦)、六仂(小旦)等人。
  他们除在本县乡村演出外,还常到邻近的弋阳(邵家坂等)、波阳(凰岗等)、万年(珠田街等)、余干、德兴、贵溪、景德镇等地乡村演出。
  演出剧目,多为小戏,如:《三矮子扳笋》、《看相》、《大下南京》、《小下南京》(又名何氏劝姑)、《小卖花》、《卖杂货》、《打谜子》、《张三赶水》、《张三开屠》、《磨镜》、《补碗》、《夫妻种麦》、《撇韭菜》、《嘉兴卖布》、《小卖布》、《子才打赌》、《瞎子拿奸》、《寡妇上坟》、《三矮子放牛》、《三矮子打狗》、《张先生邀学》、《张先生收学钱》、《推车看灯》、《光子算命》、《采桑》、《宝童送茶》(单折,正本名:赶子图)、《三字经》、《二姑娘思春》、《接妹看灯》、《余老四反情》(四哥反情)、《余老四跌古》、(单折,正本名:过界岭、界牌岭)、《姨娘看外甥》、《桃妹饮酒》、《逃水荒》、《英台赌咒》、《磨豆浆》、《割肉救母》、《拷打红梅》、《下祁门》。
  大戏有:《破镜缘》、《磨难记》、《两世缘》、《毛洪写退》、《卖猪记》(善恶报)、《菜刀记》(蔡鸣凤进出店、辞店)、《赶子图》、《兰桥会》、《白宝记》、《花荆记》、《珍珠塔》、《乌金记》、《卖花女》(即:卖花记、卖花进府)《王氏劝夫》、《金钗记》、《荞麦记》、《火烧王百万》、《界牌岭》(过界岭)、《思北岭》(解二妹过店)、《李四卖妻》、《秋香记》(李四卖妻下本)、《打玉镯》、《白扇记》、《葡萄渡》、《恩科记》、《下棋盘》、《活捉三郎》等。
  至今,乐平不少农村,仍有马灯戏演出活动,除演出传统节目外还演出新编现代戏剧目。1986年县文化馆组织业余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小戏《酒烧心》,参加全省首届农民戏剧节,获创作一等奖、演出奖。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