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98
颗粒名称: 景德镇瓷偶戏
分类号: J825.56
页数: 5
页码: 75-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剧种瓷偶戏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剧种 景德镇 瓷偶戏

内容

它的前身是木偶戏,俗称撑公头戏,民国十五年(1926年)发展成瓷偶戏,文化大革命中消亡,创始人为陈春福(都昌人,1888年--1968年)。
  民国初年,因朝代更迭不久,社会动荡不安,戏剧演出时,往往伴以聚赌。并常有斗殴事件发生,加上袁世凯称帝的“御用瓷”任务紧迫,瓷工看戏免不了要耽误瓷业生产。因而民国四年(1915年)任浮梁县知事的陈安下令禁戏。陈安一向认真,令下即行。各戏班纷纷辗转他乡。被禁的除人演的戏以外,吊线木偶戏也是被禁之列,因吊线木偶似人演的戏一般,有手有脚,眼睛会动,只有撑公头戏才幸免,留为谢神还愿演出。
  撑公头戏即手杖木偶戏。这种戏的内容与形式那时都很简单,一副班子两个人,一人支撑小布蓬的把子,两三只木偶,乐器只有鼓与小锣。演出时,只需宽五尺长六尺的空间,一人奏乐,一人撑木偶,一唱一和,唱的多是某个戏中庆贺性的片断。十分钟左右就演一场,演出地点一般在庙堂,或在还愿者的大门口。但在公众集合的旗杆下等处较多。(象景德镇的瓷器街黄家洲旗杆下),那是因还愿者为了减少招待麻烦。陈安禁戏后,人们渴望文化生活,只得观看木偶戏,但对木偶戏简单原始的演出不够满足。
  艺人陈春福顺应人们的意愿,添制木偶,丰富唱腔,充实剧目,使撑公头戏得到发展。陈春福的父亲陈公伴,是高腔坐唱班艺人。他得父传后,又拜陶扁咀为师,学饶河戏的“文场”(丝弦音乐)致使他谙熟高、弹二腔,他以演唱高腔木偶戏和坐唱饶河调为业。他的戏班名为“福星班”。当时有一吊线木偶戏班班主赵方圆,因禁戏令使他的木偶成了废品,便廉价让售给了陈春福,陈为了不违背禁戏令,把这些吊线木偶进行改装。改装后的撑公头,是一根长一尺八寸的竹棍支撑头部,眼睛咀巴不动,再用两根竹篾弯曲成臂膀,前端安上皮圆圈,演出时,如果需要拿刀枪或别的道具,则插入其中(无手);下面用蓝布遮挡,看不到脚(也真的无脚)。他又根据景德镇盛行饶河戏的特点,邀请赵方圆、黄白头羊、查猴得、司训、登保等吊线戏和坐唱饶河调的艺人,一同切磋撑戏技艺,排练了儿出饶河调小戏。由于上演的戏有故事情节,人物多,唱腔又为人们喜闻乐见,观众骤然增多,有钱人家,还请班子到宅邸演唱。此时,尚担心县太爷一关通不过。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前有座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庙、火神庙,在现在的市人民政府院内),供奉烧窑业祖师爷广利窑神:童宾。庙对面有座戏台,按惯例,每年烧窑业先在此地演戏,然后各窑“暧窑神”,依次演出。自禁戏后,窑工们怨声四起,甚至把烧瓷质量不好也说成是未演戏、暧窑神之故。当他们发现陈春福的福星班能演木偶饶河戏时,便硬把他们请到风火仙对面的戏台上演出。他们先演唱高腔《霞龄天官》,接演弹腔《大解宝》。县公署就在风火仙隔壁,陈安闻声而出,来到台下,艺人们提心吊胆,窑工们翘首以待,陈安见木偶有眼不会动,无手无脚,并未有违他的禁令,只得点头默许。从此,唱饶河调的撑公头戏“合法化”了,生意一天天好起来。在景德镇禁戏的十多年中,只有这种戏剧演出活跃,常在庙会、行会、帮会、兄弟会及节日演出。演出的戏班除福星班外还有后来组班的宝盒班、同春班、万顺班、汉同庆班。每班八人,包括唱、演、司乐。
  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陈春福的福星班,已经积累了一批剧目,表演技艺也比以前有较大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象:木偶头涂以铅粉,外加光油,不但容易发黄,而且容易脱落;剧目还不十分丰富,小戏多大戏少,表演只注意了故事情节,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刻划;服装道具、舞台砌末陈旧等,他们知道,要使撑公头戏得到发展,必须再度改革。于是他们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改木偶为瓷偶。当时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已经达到了精湛的水平,观音、罗汉、关公等瓷雕,不仅造型美,而且色泽鲜丽。他们请瓷雕艺人,根据饶河戏的行当,做了四十余只瓷雕头,小生小旦仿韦陀、观音,眉清目秀,小丑仿济公,滑稽可笑:花脸则按脸谱画制,有关公,张飞、包公、尉迟恭、曹操等常用瓷偶头,另外还备制了三十多只花脸假面具,以备花脸或神怪之用。同时到乐平请来了戏剧服装师。按照饶河戏的服式分做了蟒袍、大靠、宫装、褶子以及各种盔帽,为了遮盖皮圆圈的手,衣袖前端安上了水袖。
  第二、改革舞台。改革后的舞台高一丈,长、宽各九尺,台前挂绣花彩帐(横幅),“普天同庆”四字,两边是黑漆柱子,柱子上镶嵌金字对联:“天下事无非是戏,世间人何必认真。”中间是大幕,两旁的马门上,分绣“出将”和“入相”,中间设计了特别的隼头,可安小桌子和大小门帐,前后台均安上铁丝。以备挂瓷雕用。台脚前面拼五块各二尺长的雕花板,花板上端有小栏杆,八只姿态各异的狮子分立其上。整个后台和前台花板下面,均用蓝布围住,观众站在台下,犹如站在万年台前一般。
  第三、调整演员和乐队。演员五人,分生、旦、净、丑四大行。一本戏中,各担任本行当的几个角色,戏少者还兼龙套、宫娥等杂角。乐队三人,司鼓兼小锣,上手操胡琴(赣胡)、喇叭、箫笛兼铙钹、下手操二胡兼大锣。整个乐队还兼答白、帮唱、整个戏班做到人员精悍,一专多能、分工细致。
  第四:改革工资收入。以前是班主请演员,按期发工资。为了使演员,乐队与戏班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改成分股制(俗称打枣子),即将所有收入,除掉开销外,分成九股;箱主一股,其余八股,人各一股。因而人人尽心为戏班效力,都愿意拿出自己的绝招。
  第五:排练了一批大戏。根据观众喜欢看有头有尾的大戏的心理,他们虚心地向饶河戏艺人求教,同时还吸收外来剧种的剧目,并又根据自己的特点,揉合到瓷偶戏的演唱之中。
  经过一断时间的充分准备,同年五月,福星班在南昌会馆(现中山路邮电所)以崭新的面貌演出,观看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观众被这明亮的瓷偶、艳丽的服饰、崭新的舞台、逼真的表演所吸引,福星班之名不胫而走,定戏者连续不断,几乎每天都是二到三场。不久,宝盒班班主江扬保,也将木偶换成瓷偶,服装。舞台装置和收入分成也仿效福星班。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景德镇的戏剧演出才开禁,一霎时,十几副班子在镇上演出,由于人们十多年没有看过人演戏,瓷雕戏的生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同时又是好事,陈春福等艺人趁这个机会向各戏班学了不少戏,在表演、音乐等各个方面,都学会了不少新东西。不久因演戏而引发了都昌人与乐平人的械斗,烧戏台、戏箱、杀人放火。全镇一片惊慌,戏班连夜逃走。后来械斗经调解结束后,政府作出规定:各戏班不得在城内演出,各帮会演戏也只能在郊外,唯有瓷偶戏不受限制。当时别的戏班不敢来镇,生怕再闹事。因此,瓷偶戏的生意又应接不暇了。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戴家弄的余生和尚三兄弟,原是做灰可器(即青花渣胎碗)的窑户,因生意萧条,又由于他与老三幼时学过饶河戏,便弃商从艺,定制了一副新瓷偶,取名同春班,加入了瓷偶戏的行列。但他毕竟是半路出家,演技总差一筹,故生意不甚理想。约两年后,瓷业生产有所好转,便将全副瓷偶设备,转卖给了求子弄的十番班,班主姓严,绰号三十万,他接班后改名汉同庆班。
  瓷偶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扩大了队伍,丰富了剧目,培养了人才,并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陈春福将简单原始的唱高腔的酬神还愿的木偶戏,发展成能表演故事性强的饶河调木偶戏,后又将木偶戏发展到瓷偶戏。他自己擅演丑角,口齿清楚,表演风趣。更主要的是演奏,饶河戏的文武场(武场、打击乐)共有八种乐器,缺那样他就操那样,以致有“八把椅子乱坐”之称。他又与江杨保、廖冬苟合誉为瓷偶戏的“三鼎甲”。还有赵卖苟、彭金梁等人也演得很有名。赵卖苟,系老艺人赵方圆之侄,幼时在饶河戏的业余班社学过戏,具有一定的基本功,为后来跟其叔学瓷偶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擅演挂须面,拿手戏《破樊城》,他演伍子胥,当伍的父亲书信中有“外加骏马十疋”,伍悟出“骏马”是“快”的意思,“十疋”合起来是走的意思,这段戏要表现伍的复杂心情,有“搓手”。“理须”“踱步”等身段,他能演得淋漓尽致。彭金梁也是一个多面手,他善于刻划人物,他撑演《辕门射戟》中的刘备,把乞望吕布调解他与袁绍之争,吕布答应辕门射戟定决策时,刘备欣喜若狂,亲身为吕布牵马,扶吕布上马,替吕布牵袍角等阿谀奉承的丑态,表演得层次分明,令人叫绝。所以他二人的工资比别人高,分成一股半。老艺人赵方圆,演旦角,他把吊线木偶的细腻动作,揉合到瓷偶戏中,台步、下跪、上下楼等一招一式,无不象小脚女人,而且嗓音甜润,《花亭会》、《二度梅》等是他的代表作,看过他的瓷偶戏的人,都说他“旦角盖饶河”。黄白头羊,老生戏演得好,他撑演《徐策跑城》的“跑城”一段,本来没有脚,他左手顶瓷偶,右手舞动瓷偶的双臂,而肘部在蟒袍内一前一后地幌动,使人感到双腿在跑动一样。还有上金阶,跌跤、捶背、甩胡须等动作,无一不象真人一样逼真。此外,还有杨模俚、程窑发、汪金玉、程根俚、陈修金、余生和尚三兄弟等艺人在音乐与表演上都受到人们的赞扬。
  表演瓷偶戏,需要全神贯注。演员左手撑瓷偶,表演头部动作,右手握双臂,表演双手各种不同动作,五个指头,各都派上用场,有时还用肘骨配合。演员不仅双手表演,眼睛要看,咀巴要唱,而且身子也跟着扭动,演武打戏时,也有“小快枪”,“大刀春秋”等套数,打得有条不紊。翻跟头则是双手翻动瓷偶,演出“虎跳”、“小翻”等动作。
  瓷偶戏在演唱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饶河戏的坐唱班合作。由于瓷偶戏在旺季时,一天演三场,每场开台有《天官赐福》、《大封相》、《跳加官》,前后是单折,中间是正本,有时还要加一折,一段时间下来,演员的嗓子哑了,另一个东家接上要演,推也推不掉。于是和东家商议好,戏码由班子定,不能由东家点,那就是去请小港咀或杨家坞的饶河戏坐唱班唱曲,本班演员撑戏。由于瓷偶戏有些艺人是坐唱班出身,双方关系密切,所以合作得天衣无缝。有个叫江发佬的坐唱艺人,擅长小生,还兼挂须和大花,有一回演出全本《芦花荡》,他一个人把周瑜、赵云、鲁肃、张飞、刘备全部包了下来,东家与观众竟不知是一人所唱,成为瓷偶戏佳话。有时演员生病或有事,一时无人顶上,又请不到坐唱班的艺人代唱,也只有六个人或五个人演下来,遇有这样情况,文武场也撑戏,演员间歇时也来奏乐器,配合默契,仍然演得很好。演出对瓷偶的运用,则根据戏的内容而定,有时一角多偶,如:《彩楼配》中的王宝钏,花园与三击掌两场用穿褶子的瓷偶,彩楼抛绣球则用穿宫装的瓷偶,别窑、回窑就用穿青衣的瓷偶,因为瓷偶不能换衣服。有时一偶多角,如:小生,挂黑须是正生(中年),挂白须是老生,戴上戏脸壳则是花脸了。
  瓷偶戏除禁戏期间和“都乐械斗惨案”后,两度得到大发展外,即使在后来景德镇有了专事营业的戏院,瓷偶戏也还很兴旺,一年三百六十天,就三百二十天有生意,不过上半年为淡季,两块银洋演一场,下半年为旺季,五到六块银洋演一场,不论淡、旺季,演出均由东家供饭。正月元宵以后,淡季则下乡演出“挨门班”,农民好久没有看到戏,瓷偶戏上门来了,就演一、两场,直演到栽禾回镇,粮也有了,糕也有了。
  瓷偶戏的演出剧目很丰富,除上文中例举的外,大戏有二十八本,如:《全家福》、《九龙索》、《万里侯》、《龙凤阁》、《下河东》、《春秋配》、《飞虎山》、《门闩记》、《文昭关》、《武昭关》、《鱼藏剑》、《天门阵》、《破洪州》、《烈火旗》、《出龙阁》、《回龙阁》、《卖花记》、《珍珠塔》、《长生乐》、《猴鸟报》、《碧玉簪》、《合玉环》、《乾坤带》、《教花枪》、《薛刚闹花灯》、《五鼠闹东京》、《二度梅》、《失金钗》、《白蛇传》等。中型戏一百三十出,小戏有四十余折,如:《文王访贤》,《伯牙抚琴》、《昭君和番》、《正德戏凤》、《辕门射戟》、《三娘教子》、《花园得子》、《观画跑城》、《宋江杀惜》、《杨戬打刀》、《状元拜塔》、《罗成战山》、《罗成叫关》、《文表借衣》、《太白回表》、《孔明拜斗》、《湘子化斋》、《四郎探母》、《男梆子》、《女绑子》、《黄鹤楼》、《芦花荡》、《定军山》、《卖草墩》、《大补缸》、《空城计》、《取成都》、《双踢球》、《巴斗关》、《打龙袍》、《父子会》、《大封相》、《捉放曹》、《王婆骂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国民经济处于复苏时期,瓷偶戏发展缓慢,处于停滞时期,因没有行帮会和庙会演出,演出机会少,这阶段有的艺人到瓷厂当了工人,有的艺人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1954年陈春福等少数人参加了市曲艺队,演唱曲艺,直到1960年,市曲艺队成立瓷偶戏小组,在登科上弄某坯房演出,看戏的人很多,但收入很少,由于没有办法维持秩序,演了一段时间便停了下来。但墙内开花墙外香。江西省和外地的几个木偶剧团,慕名要求观摩瓷偶戏,为此应邀举行过几次内部招待演出。通过外地的观摩,曾引起市文教局重视,曾派专人到曲艺场了解情况,对剧目进行加工整理,并将瓷偶安上了双手。男手呈指示状,女手呈兰花状,但都保留了皮圆圈的特点,便于安插道具。经过一断时间的筹备整理,于1963年“五一”劳动节,在沿河路曲艺场公演,当时瓷偶艺人只剩下陈春福、赵卖狗、陈修金三人,年令均已六十多岁。其余则客清小港咀坐唱艺人程宣诰、肖泉水、冯承发、冯集胜等帮忙。首演的剧目是:单折《徐策跑城》、《太白回表》,全本《飞虎山》。观众很踊跃,不但有瓷工等市民,还有船民,四图里与青塘近郊的农民也赶来观看。5月19日,《景德镇日报》发表了题为“热闹、风趣、入神”的评论文章,对瓷偶戏的演唱大加赞赏。不久,又迁至市工人文化宫演出,亦受到众多观众的欢迎。但终因艺人们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加上设备老化难于坚持长期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席卷每个角落。各专业剧团古装戏的盔头、道具付之一炬、瓷偶戏也逃脱不了厄运。陈春福等艺人含着眼泪,将伴随了一辈子的瓷偶,一只只砸个粉碎,衣帽道具也堆放在马路上烧为灰烬。从此前后经历近五十年的景德镇瓷偶戏离开了人间的大舞台,其创始人陈春福也于1968年逝世,享年八十岁。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