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采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97
颗粒名称: 景德镇采茶戏
分类号: J825.56
页数: 3
页码: 73-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剧种采茶戏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剧种 景德镇 采茶戏

内容

俗称“三角班”,是从湖北省黄梅县流传到景德镇一带的民间小戏剧种。主要流行于景德镇市(包括浮梁县)、都昌、波阳、湖口、乐平、婺源一带,安徽的祁门、东至等县也有过流传。
  据湖北省《黄梅采茶戏志》编辑部提供的史料:早在清咸丰之前,黄梅采茶戏就已传遍了赣东北各县农村。道光初年,黄梅县遭水灾,黄梅采茶戏艺人邢绣娘到景德镇逃荒要饭,以唱黄梅采茶调行乞谋生,吸引了不少群众,邢绣娘因而在景德镇传艺。后来,又有黄梅采茶戏艺人帅家毛德(原名帅敦铭)等,到景德镇收了不少瓷业工人为徒,教唱黄梅采茶戏。从此,黄梅采茶戏在景德镇落地生了根。又逐渐溶合了当地的语言与民间小调,致使其绵延不绝,形成了景德镇采茶戏,其影响不亚于饶河戏,历代反动统治者,对此镇俗乡俚小戏,都视为伤风败俗的“淫戏”,说什么“看了三角班,房门不用关”等等。屡屡遭到禁演等迫害,但群众喜欢它,瓷业工人热爱它。景德镇瓷业工人中有一批半工半艺的三角班艺人,他们每年在寒冬腊月,坯房窑厂停工歇手时就相邀集班到附近各县农村演出,维持生计。次年二月花朝开工,又散班回厂。平时窑户、财佬家酬窑神,办喜事,也请他们去踩地戏,凑热闹演出。象在景德镇群众中很有名气的绰号“霉豆腐”的刘兆生、刘窑生(即刘尧生)等,都是这样。刘兆生原本是红店(瓷器彩绘店)中很不错的一支画笔,但他又是一位很热心的三角班的组织活动家和演员。他的戏路宽,剧目熟,什么戏都能演,由于酷爱戏剧,后来干脆弃工从艺,组班或搭班演出。刘尧生就曾于1932年后,组织专业戏班在都昌、波阳、湖口、景德镇等城镇农村流落演出十八年,也曾与安徽黄梅戏搭班同台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春,刘兆生等邀集流散的三角班艺人,少数文词戏艺人及说唱艺人组成景德镇大众曲艺场。在此基础上,1954年4月1日,成立了景德镇市采茶剧团。吸收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又招收了一批新生力量,随团培养,从而便大踏步地走向了新生。
  景德镇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三十六本大戏和七十二本小戏,大戏有《天仙配》、《乌金记》、《血掌印》、《罗帕记》、《荞麦记》、《卖花记》、《毛洪记》、《鱼网会母》、《山伯访友》、《三姐下凡》、《方卿戏姑》、《清官册》、《白布楼》、等。小戏有:《冒雪回窑》、《卖棉纱》、《小辞店》、《卖杂货》、《补碗》、《补背褡》、《打猪草》、《姑嫂望郎》、《夫妻观灯》、《下南京》等。还有由文词戏演员带来的《坐楼杀惜》《活捉三郎》、《陈姑赶船》、《尼姑思凡》、《苏秦借衣》、《貂婵拜月》等剧目。不少剧目过去因无文字记载而散失。建国前,多演出三小戏或对子戏,演大戏时,除小生、小旦外,其余都是一人兼扮几个角色,建国后除整理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外,还创作、改编、移植了不少新剧目。五十年代,建剧团不久后移植的现代剧目《志愿军的未婚妻》、《不能走那条路》等,表、导演、音乐、舞美、灯、服、道、效,步上正轨,初展风采,显示了勃勃生机。精心移植的神话剧《追鱼》,在江城武汉演出,受到普遍好评,赢得了“百花园中的山茶花”《长江日报》剧评的赞誉。新创作的反映瓷业工人技术革新的小戏《有窍门》,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好评。六十年代,重点移植的《刘三姐》,连续上演七十多场,场场爆满。尤其是1961年景德镇市歌舞团撒销,并入大批演员和乐手后,采茶剧团率先演出现代戏轰动全市,《霓虹灯下的哨兵》日夜演出四十余场,还有《年青的一代》、《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豹子湾战斗》、《社长的女儿》等,也连连满座。另外,自己改编的《兵临城下》,整理改编的《闹府》等都曾连续上演多场。自己创作的大型现代剧目《窑前战歌》参加江西省1964年戏曲现代剧观摩演出大会,受到江西省党政领导同志的接见鼓励,获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还有新编现代小剧目《腾房间》两次赴省参加会演,均反映热烈。七十年代演出的《孔雀东南飞》、《团圆之后》誉满波阳县城,出现了排队争相购票的盛况。八十年代,新编大型现代剧目《甜甜蜜蜜》,参加了全市会演与全省调演,都受到欢迎,获得奖励。
  唱腔分正调和杂调两部分。正调是演唱大本戏的板腔体音乐,有导板、正板、连板、简板、流板、火攻、散板、哭介等一整套板式。正调有三种腔调;即词调、金鸡调、还魂调。以词调为主,根据不同的需要穿插使用金鸡调或还魂调。至于杂调,名目繁多,除花鼓调外,多是某个戏的专用曲,如;《卖棉纱》、《姑嫂望郎》、《补缸》等,并多以戏名作调名。建国前没有丝竹乐器伴奏,只有锣鼓乐器定调高低,全凭演员嗓音条件,甩腔时大家帮腔,所以叫“锣鼓腔”,又叫“小高腔”。建国后,建立和发展了民乐伴奏,吹、拉、弹、打、高、中、低音配合完备,并向赣剧班吸收了一批间奏曲牌音乐和锣鼓经,把采茶戏音乐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
  表演朴实自然,多摸拟生活动作,适当加以夸张,贴近生活。
  景德镇采茶剧团建团以来还坚持经常深入农村厂矿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剧团虽于1965年撒销,兼演采茶戏的市歌舞团采茶剧队,也于1980年撤销,但在景德镇城乡,业余剧团仍常有采茶戏的演出活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