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赣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96
颗粒名称:
赣剧
分类号:
J825.56
页数:
7
页码:
67-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戏曲志剧种赣剧·饶河戏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戏曲志
志略
剧种
赣剧
内容
赣剧,是江西省主要古老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一带,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后发展为兼唱高腔、昆腔和乱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相合,定名为赣剧。
赣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景德镇市地处江南,是赣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由于盛产瓷器并大宗出口的原因,与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宋代南戏的故乡:泉州等地联系密切;与南宋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京城杭州,相距亦不远。且据景德镇不少瓷器有杂剧故事装饰画面所证,景德镇及赣东北一带,自北宋时起,便是杂剧流行地区。再从现今在景德镇古城乡舒家庄舒墓出土的宋治平六年南戏瓷俑,波阳县洪墓出土南宋淳熙十三年南戏人物瓷俑,以及浮梁县查墓出土的南宋淳佑十二年戏曲瓷俑,即可证实,当时南戏传进赣东北地区。并在民间已有广泛的影响。
元代,杂剧在市镇都会等广大地区空前繁荣。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装饰画中,有不少元杂剧的人物故事内容。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昭君出塞》等。元末,乐平还出了一个杂剧作家赵善庆,曾作杂剧八部,后人评为“蓝田美玉”。
由元入明,南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派系,其中流落于江西弋阳县的一支,与当地的方言土语相结合,“辗转收益”孳乳出一种新的地方腔调,它同南戏其他声腔一样,亦以地名命名,称为弋阳腔。
弋阳腔的产生和演变,大致有三个阶段。
一是宋元时期。南戏剧目原有两种路子:一为“传奇”戏文,内容多演爱情和家庭婚姻故事,最早代表剧目有《赵贞女》和《王魁》等流行于江浙福建等地;二为宗教故事的目连戏,即《目连救母戏文》。此剧传到江西,不久便在赣东北弋阳等地立足生根,且被佛、道二教所用,作为酬神还愿的演出剧目。浮梁县乡民信佛崇道,宋代即有宝积寺等名刹,景德镇瓷工酬神还愿者,古本有之,所以搬演目连戏文,沿成乡俗,宋代遗风,明、清、民国依然。近年从浮梁县西湖乡磻溪村发现的《目连戏》手抄本,足可为证。《目连戏文》原为四本,长久演出,逐渐增加了三本,两本《岳飞》,一本《西游》,形成了一种七本目连戏的固定形式,并由业余搬演转为专业戏班,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即是弋阳腔萌芽阶段的出现。明初开始向外流传。
二是明代中叶。我国民间通俗文学勃兴,弋阳目连戏班深受影响,便沿用目连戏文固有套式,常把长篇话本,民间故事,分为若干段落搬上舞台,每段一本,每本演一天,规模浩大,常连演七天,它冲破了宋元南戏旧有的演出形式。由于北曲(杂剧)的南来,从剧目到音乐都给弋阳目连班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元末乐平的杂剧作家赵善庆所作的剧本,大多数便是历史故事。这种南北戏曲交流、溶化的新局面,促使弋阳腔独树一帜,弋阳腔应运而生,此时大约在明成化、弘治之前。据考,当时弋阳腔的《连台本戏》有十二种:即《目连》、《三国》、《征东》、《征西》、《水浒》、《岳飞》、《西游》、《封神》、《东游》、《南游》、《北游》、《铁树》等,多与神佛有关,仍不脱其宗教色彩。
三是弋阳腔诞生以后,它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批剧目,逐渐摆脱了宗教的制约。这些剧目,大都是无名氏作品,今知十二种。当时,弋阳腔不唱“荆、刘、拜、杀”和《琵琶记》,对于其他文人著作,虽搬演,也仍要进行改编、创作,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博得四方群众的青睐。在南戏“四大声腔”中,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当属首位。明嘉庆三十八年(1559年)以前,当海盐、余姚两腔尚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则“止于吴中”时,江西的弋阳腔遂已进入南、北两部,并传到湖、广、福建等地。深受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喜爱,乃至公候缙绅、豪门富户也极推崇,居然成了全国性大剧种。后来昆山腔勃兴,作为正统雅调受到文人重视,其时,余姚、海盐腔均遂渐衰微,唯有弋阳腔顽强不息,与昆山腔并驾齐驱。
弋阳腔具有“错用乡语”和“本无宫调”的突出特点,每到一地,即能随乡入俗,演变发展。后期发展,有两大标志:一是在剧目上大量搬演传奇剧目,并拆散原连台本戏为单本演出。二是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小调相结合,从而繁衍出许多新的支派,如:青阳腔、太平腔、徽州腔(四平腔)等。名声最大的当数安徽的青阳腔,明万历年间达到高峰,载誉“南北时调”而著称于天下。入清后,弋阳腔通称为高腔。清李调元《雨村剧话》说:“弋阳始,即为高腔。……京谓之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这说明弋阳腔在全国都曾盛行。
在江西,弋阳腔班社,北至九江,南达赣州,中到抚河两岸,遍及全省,流布四方。后因青阳腔入赣,弋阳腔才少闻,乃至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认为弋阳调绝。其实,这是汤氏家乡宜黄县声腔新旧交替的现象。其时,江西仍有弋阳腔班社的活动,尤其是留于其故乡弋阳的一支,仍活动于赣东北一带,以当时文人的诗文中,尚可觅其踪迹。
然而,汤显祖所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为徽、青阳。”值得人们不可忽视的事实,说明弋阳腔即使当时未绝,而演变成的乐平腔,青阳腔已称雄一时了。对乐平腔,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不存在,乐平腔即今高腔,就是明代弋阳腔,传到乐平而称乐平腔,或由乐平人的班子演。也有人认为存在乐平腔,它虽渊源于明代弋阳腔,但仍有它自身的特点,曲牌连缀,古朴醇厚,高亢激越,锣鼓奏为节,不用管弦,明末清初,称盛一时,应视为独立的声腔剧种,至清未,与饶河班合流,才形成饶河班。
清中叶,秦、楚、汉、湘、浙、婺等剧种相继入赣,由于襄阳腔、石牌腔、宜黄腔等诸腔竞入,赣东北兴起了“梆子腔乱弹”热,为区别于高腔和昆曲,统而称其为“乱弹腔”,以其丰富多彩的板腔音乐和悦耳动听的丝弦伴奏,强烈冲击着弋阳腔、乐平腔。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云:“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一会,酬神包日唱单腔”。“单腔”多认为指“乱弹腔”,(但也有人认为是指黄梅采茶腔),这反映了清乾隆年间景德镇戏剧演出的热闹实况。光绪初年,群芳荟萃之乱弹班,雄踞于饶河剧坛。
乱弹腔流传之初,曾受人鄙薄,乐平曾流行一种说法:“昆腔的本子高腔的戏,乱弹打狗屁。”但后来乱弹影响日增,渐为群众喜闻乐见,为求得弋阳腔、乐平腔的生存发展,乐平班亦顺应时尚潮流,兼唱乱弹或加入乱弹班。光绪十八年(1893年),乐平界首村马元雨将万年珠田街官园王家的高腔“义洪班”接收,改名为马老义洪班,由原专唱高腔,改为兼唱乱弹腔。其后不少戏班亦如此,乱弹腔竟风靡城乡。后来,昆腔也渗入。昆腔于乾隆年间,在江西尚局限于九江、南昌、赣州、景德镇(雍正乾隆年间,唐英督陶时,曾有戏班演出,相传为昆班)等中心城市,赣东北农村影响并不大,约于光绪二十八、九年(1903-1904)乐平秧坂马方庆接管婺源洪福林昆班(原为浙江开化昆班),改名万春班。办班后又从浙江金华、兰溪、开化和本县招聘了一批艺人,共八十余人,其剧目多为剧场流行之本,非高雅一派。广信班亦由徽班传进昆曲。从此古老的弋阳腔(含乐平腔)、新兴的乱弹腔和赣化了的昆腔三者熔于一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一个包括高、昆、乱三大声腔体系的江西赣剧形成了。由于地域和演出风格的不同,清末民初出现两大流派,习称饶河调或饶河班,广信调或广信班,但都以唱乱弹皮黄为主。
饶河调流行于饶河流域,中心在乐平,景德镇市。包括浮梁、波阳、万年、余干、德兴,远至皖南的祁门、东至等地。如前所述,马老义洪班唱高腔兼唱乱弹,民国五年(1916年)该班为乐平黎桥张家帮接管,去姓留名,仍叫“老义洪班”,张于1935年将戏班带到景德镇市,创办光华戏院(旧址在今第五小学,原宁国会馆),曾名噪一时,1940年,该班驮梁旦方水崽在戏台演出时病故,(因方著名,观众指名要他演出,但方染嗜吸鸦片恶习,无奈病入膏肓,勉力出台而故。)其时张家帮尚在乐平狱中,因此,以唱弋阳高腔为主的老义洪班散伙。而万春班唱昆曲又渗入(前已述及),至此,开创了饶河班以演唱乱弹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新阶段。饶河班的中心景德镇市及乐平县,是后期弋阳腔,即乐平腔的活动区域,故受弋阳腔熏陶深,并一直保持弋阳腔的传统剧目,唱腔豪放粗犷,醇厚富有韵味,独具特色。
广信调流行于旧时广信府各县,分别以贵溪、玉山为中心。(历史上贵溪班曾自成一派,独立活动)。最早的玉山班为“紫云班”,创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清末转至上饶、广丰、铅山、横峰、弋阳等县,并传入浙西闽北。乱弹勃兴后,班社林立,亦以乱弹皮黄为主。民国初,先后有一批浙江演员入赣,增加了艺术养料,三十年代,广信班产生了苗金凤、吴桂兰、吴春梅、杨桂仙四大名旦,使生、旦戏占据首位,唱腔亦以幽婉俏丽见长,促进了剧种流派风格的变化。
赣剧班社大体有三种类型。一为串堂班,又称坐堂班。属戏曲清唱,不化妆,不表演,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大多数即操一件或数件乐器,又兼唱一角或数角,也有专唱不操乐器的艺人参加。盛于清代中叶以后,景德镇市、乐平都曾盛行。建国后,景德镇市及市郊小港咀等地尚有串堂班演唱。广信地区也盛行。二是大戏班,或曰大班子。行头好,名角驮梁,行当齐全,剧目丰富,长年设班,周演四方。大戏班在经营管理上,又分枣子班和包帐班两种,枣子班即共和班,演员自行组合,按行分枣子(分红)自制班规,民主管理。包帐班,由班主经营,班主(老板)有自己直接管理的,也有聘班头(代理人)管理的,演员为聘请制,每年分上半年(正月--五月十三日左右),下半年(九月初至腊月十五日左右)两季订合同,旧时包帐月银以驮梁旦多,余则按行当高低不等。三是太子班,系业余性质的学习班,又称儿科班,虽行头差,剧目少,水平不高,但它是培养演员的摇篮。清末民初,乐平农村有太子班七十多个,尤以众埠地区最活跃,是各大名班的故乡。浮梁县农村太子班也不少。
大戏班,清末民初乐平有三十多个,尤以四大名班著名,盛行于乐平、景德镇、浮梁、波阳等地,远至皖南的东至、祁门。何谓四大名班,有两种说法,一曰兼唱高腔大戏者;二曰高昆乱之代表班社者。
兼唱高腔大戏之四大名班是:(1)马老义洪班。(2)赛同乐班。(3)大同乐班。(4)明经同乐班。高昆乱代表之四大名班:(1)高腔为主代表:马老义洪班。(2)实力最强之乱弹班代表:老同庆班。(3)影响最广之高、乱班代表:明经同乐班。(4)昆腔班代表:万春班。
除四大名班外,大班子还有南洲同乐、长津同乐、宋京同乐、赛京同乐、老同乐、赛同乐、大同乐、新义洪、彩福班、洪福班、斗笠班、新舞台、天济舞台、振兴舞台、明经舞台等;景德镇的大戏班有冯家喜的同春班;浮梁县的大戏班有光右的江村严台班、勒功班、陈家班等。
饶河戏最后一批高腔演员、乐手,五十年代仍健在,1953年相继请入江西省赣剧团及省文艺学校任教,他们为培养新一代赣剧演员作出了贡献。他们是,小生:郑瑞笙、王友发;小旦:俞六喜、王清和;大花:李福东;二花:叶三义;老旦:龚泰泉;老生:李南水;正旦:冯依金;小丑:徐双林、马火泉;正生:徐维栋;鼓板:夏义昌;上手:王仕仁。
广信班班社亦多。其中,长春舞台是近代广信班演员阵营强大,箱底厚实,率先革新的一个赣剧乱弹班社。抗日战争时期,它进入景德镇市演出,开创了赣剧机关布景的先例,并演出了众多的现代戏,把赣剧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小生严有源、祝盛增(班主)、小旦吴春梅、正生江如海、老生俞少庭(原系徽班演员)、花脸黄金有、二花黄宝生、小花吴植貴、正旦汪如海、老旦吴吉海等。
由于班社林立,赣东北城乡,尤以乐平等乡村各地,经常演戏,每逢节日尤盛,甚至争聘名班名演员(或抢箱抢角),同时献演、打串台、竞技艺,通宵达旦或连演数日不停,群芳斗艳,热闹非凡。
旧社会赣剧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但备受统治阶级摧残,艺人颠沛流离,受尽凌辱迫害,但他们不甘屈服,奋起斗争。光绪三十年(1904年),饶河班艺人,二花脸演员夏廷宜(浑名混天麻子)领导发动了反青靛加税的农民武装起义,他们砸税卡,攻占县城,扫清灭洋,震惊国内外。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在赣东北苏区,将一个赣剧旧戏班改造为红色演出团。另外,艺人参加革命演出等活动的亦不少。如:石金榜(浑名石和尚,石祁香之父)在明经同乐班带班时,就曾掩护红军逃脱敌人追捕。红军北上后,赣东北苏区正遭到反革命血腥屠杀,赣剧也受到严重摧残,兼之农村经济破产。民生凋敝,建国前夕,赣东北地区仅剩下几个饶河、广信班。
新中国成立后,赣剧枯木逢春。解放之初原同春舞台、明经同乐、小京舞台等班社的部分艺人,相邀来到景德镇市,在泰安戏院(今大众剧场)演出,甚为困难,常食不裹腹,捡黄叶菜,煮粥度日。人民政府在百废待举之时,派戏剧家石凌鹤来镇了解情况,鼎力相助,即由景市总工会派工人文化宫文化干部徐荷生接管剧院,1950年5月成立工人戏院。随后,又派来程耘平、武建伦、陈南豪等一批戏改干部,来帮助开展戏改工作。1952年,工人戏院改名为上饶专区赣剧二团,同时调著名演员、乐师,龚泰泉、李福东、王仕仁等赴省,后成立了省文艺学校,培养赣剧等艺术人才。1953年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同年6月,景德镇市升为省辖市后,景市赣剧团正式成立。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剧团。主要演员有马火泉、程金旺、彭德才、石祁香、陈桂英、邹秋太、王耕梅,乐手王元澄、胡南山等。1968年文革期间,景市赣剧团撒销。1977年,创办江西省文艺学校景德镇赣剧班,1982年正式恢复景德镇市赣剧团。乐平县也早在1950年由县文联将流散的饶河戏、马灯戏艺人集中成立赣剧组。1951年发展为乐平县赣剧团,知名演员有陈火莲、骆金龙、王湘芝,乐师王兆培等。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集饶、广两班于一堂,并把1957年发掘的流行于都昌、湖口一带的九江青阳腔纳入赣剧范畴。而且,波阳、余江、万年、上饶等也都先后建立了赣剧团,1958年还在弋阳腔的故乡弋阳县成立了弋阳腔专业剧团。一时花繁叶茂,人材济济。老艺人如严有源、杨桂仙、乐一生、高金水、肖桂香等名角增辉;潘凤霞、童庆礽、胡瑞华、陈桂英、彭德才、邹秋太、王耕梅、祝月仙、段日丽、龚国光、刘安祺、万良福等新秀辈出,在广大观众中深受欢迎。
六十年代,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派员来江西,到南昌、景德镇市和乐平县移植学习赣剧,一时出现南花北放繁荣景象。四十多年来,赣剧不仅受到省内欢迎,而且,曾先后抵武汉、长沙、广州、福州、上海、北京、天津、安徽、山东、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巡回演出,除整理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上演了不少新剧目,经过改革的弋阳腔,获得“美秀娇甜”的赞誉。
现在,景德镇市赣剧团虽于1988年撤销,但城乡业余剧团演唱活动仍很活跃。乐平县赣剧团依然经常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赣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
明代江西弋阳腔,可演八十余本历史大戏和传奇剧目,入清后,因战祸大部失传。为求振兴,弋阳戏班重新组建了十八本正戏,即后世所称的“江湖十八本”,这十八本正戏一直保留在饶河班里,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青风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乌盆记》。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八个正本和七个单折,真正能演出的只有《珍珠记》、《金貂记》、《卖水记》、《三元记》四个正本和部分单折。
赣剧剧目总的来说,分弋阳、青阳、乱弹、昆腔四大类。弋阳腔剧目,即前所述“十八正本”。青阳腔剧目,多数出自明代传奇,保存较完整,大小剧目八十余出,如:《百花台》、《香球记》、《五桂记》等。乱弹剧目,有整本和单折近六百种,分老路戏(多半历史故事剧,来源“皆本元剧”,全唱皮黄。)、水路戏(大多移植兄弟剧种,多为伦理道德、家庭、婚姻、爱情等内容,其剧本多只有提纲而无准词,故又称“总纲戏”。)两大类。按乱弹诸腔分,二凡戏有《三官堂》、《四国齐》等,西皮戏有《二皇图》、《蓝田带》等,二凡、老拨子戏有《万里侯》、《打皇冠》等,由于不断从徽班、婺剧、文南词中传进新戏,所以剧目越来越多。赣剧昆腔戏较少,清光绪时只有《打狼屠》、《插花宫宴》、《闹天宫》三出,其后由乐平万春班(昆腔班)传入《渔家乐》、《连环记》、《浣纱记》、《千秋鉴》、《万年青》(上、下)等六个正本和《水漫金山》、《断桥相会》、《对刀步战》、《扈家庄》等昆腔折子戏,但传说昆腔有十二个正本戏。
建国后,发掘、整理和改编了大批赣剧传统剧目,其中弋阳腔《珍珠记》、《还魂记》已摄制成影片。原景德镇市赣剧团以演唱赣剧饶河调皮黄为主,保留了不少传统精华。老艺人李福东演出的《江边会友》被拍成电影资料片。1959年,景德镇市赣剧团副团长,主要演员邹秋太(饰唐王)演唱的《打金枝》唱段,和邹秋太(饰杨波)、王典水(饰徐延昭)演唱的《二进宫》唱段,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整理上演的传统剧目《打金枝》、《桃花装疯》、《水漫金山》、《张三借靴》参加首届江西省戏曲会演获奖。整理上演了《卖水记》,其中单折《法场生祭》于1959年赴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小剧场演出,受到戏剧艺术家梅兰芳等好评。《桂枝写状》、《打狼屠》参加省第三届戏曲会演(青年演员会演)获奖。改编剧目《齐王哭殿》(据《四国齐》改编)参加省调演获好评。改编剧目《谢瑶环》,创作剧目《柳河情深》先后参加市会演获好评。主要演员陈桂英演出的《覆水记》单折,获得田汉等戏剧专家赞赏。另外,还移植上演了大量的现代戏,如《刘胡兰》、《江姐》、《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平原作战》、《丰收之后》、《山乡风云》等,受到观众欢迎。
乐平县赣剧团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整理的传统剧目《打芦花》参加首届戏曲会演获奖。六十年代该团创作上演的现代戏《花生种》传播省内外,《剧本》月刊发表。八十年代该团创作演出的《玉堂春开酒店》,很受观众欢迎,演出近四百场。该团演出的《挡马》、《玉堂春》之单折《探监》、《追媳》等剧目,曾经被江西电视台录相播放。1989年4月该团创作演出的《台湾知府》,参加二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演出获多项奖。另外,乐平县赣剧团主要演员王湘芝的《三司会审》唱段(饰玉堂春)等,曾被录制成盒带发行。
赣剧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音乐腔调计有:[高腔]、[二凡(黄)]、[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梆子]、[昆曲]等。
高腔以翻高八度的帮腔为其特点,故名高腔,其曲调属于南北系统,现包括弋阳腔和青阳腔两种。弋阳腔一直保持“其节以鼓,其调喧”的原始风貌。青阳腔由安徽传入江西北部的都昌、湖口、彭泽等县。因它和弋阳腔有历史渊源关系,1957年被发现后,归入赣剧演唱。在音乐上,除青阳腔的“横调”、“直调”以笛子、唢呐伴奏外,都以锣鼓助节,不用管弦,一人干唱,众人帮腔为特点。弋阳腔高昂激越,青阳腔柔和婉转。由于青阳腔具有通俗流畅的“滚唱”,在扩大上演剧目和丰富艺术表现力方面有独到之功。高腔曲调结构均为曲牌联套体。西皮、二凡,是赣剧弹腔中的基本曲调,均系板腔体,板眼大致与京剧相似。西皮由汉剧传入,多激越之音,饶河西皮醇厚富韵味;信河西皮与饶河大致相同,如:西皮正板,信河称为西原板;唱腔旋律结构,饶河的西皮,第一乐句是连着唱完,而信河一个乐句则分为两个小乐句,中间还插过门(间奏)。二凡,由宜黄戏传入,善沉郁之调,广信二凡以委婉见长,名称有的与饶河不同,如:饶河的“二凡等板”,广信称之为“四平调”等。清道光以前,赣剧中的皮黄剧目是分腔演唱的,后赣剧艺人效仿汉剧,也将西皮二黄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了赣剧乱弹腔的最后定型,于是以皮黄基础,包括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等各类声腔大汇合,溶铸于一炉,组成了群芳荟萃的乱弹腔班。秦腔、老拨子与京剧的[吹腔]、[高拨子]相类似,秦腔从婺源徽剧班传入,老拨子即安徽[石牌腔];浙调相当于婺剧之[三五七],浦江调相当于婺剧之[二凡]:文南词原系江西民间一种说唱音乐,分为文词(即北词,传自江北),南词(又称滩簧)与花滩(此二者来自江浙)三种,结合在江西,清中叶以来,江西有专唱文南词的坐堂班,后发展为半班小戏班,后被赣剧吸收进来。(也有另发展成文词戏的,如:都昌等赣北地区,景德镇等地曾流行。)梆子,民国初年由安徽传入,曲调与河北梆子相类似。昆曲,清末由婺源昆腔班传入,在赣剧中不占主要地位,其曲调与苏昆不尽相同,唱法不讲究,吐字多方音土语,地方色彩较浓。赣剧伴奏音乐也很丰富,一般用在过场,曲牌分为唢呐、笛子和弦乐三种,另有“花闹台”,曲牌丰富。夾入唢呐、笛子,属于开锣前的前奏音乐,在农村演出前借以吸引观众。
赣剧表演行当分为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等。俗称“九角头”。由于长期演出于赣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形成了古朴、厚实、亲切、逼真、乡土气息浓的地方艺术风格,表演夸张、线条粗犷,强烈、凝练、场面热闹、身段严谨,也有不失细致、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表演。虽也运用程式动作表现生活,刻划人物,但不象京剧那么规范定型,而是接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