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89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J825.56
页数: 12
页码: 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历史沿革与地理、经济、文化、戏曲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历史 发展

内容

一、景德镇市的历史沿革与地理、经济、文化概况
  景德镇市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景德镇市位于赣东北昌江河畔。景德镇在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古时为“扬州之域,地属左番”。春秋时为楚境东南,处于吴楚之交,故有“吴头楚尾”之说。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末年置新平镇。因“水土宜陶”,此时已制造陶瓷。
  “昌南自昔号瓷都”。古时昌南之前名新平镇。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应官府之需,刻“景德”年号于器。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真宗诏谕将昌南镇易名为景德镇(公元1004年)。景德镇从此为浮梁县所辖。1927年曾从浮梁县划出置市,1928年复并入浮梁。1949年4月29日浮梁县解放,又从浮梁县划出置市。
  1953年晋为省辖市。1958年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浮梁县党政关系隶属景德镇市领导。1960年9月浮梁县撤销并入市。1983年7月乐平县、波阳县鱼山公社及荷塘垦殖场划归市辖,1993年乐平撤县设市。1988年11月恢复浮梁县建制,县治置原浮梁旧城以南约10里的昌江河畔。景德镇市现有人口149万,面积5247.9平方公里。
  景德镇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它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和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似明珠嵌在中央。源于祁门大洪山的昌江为主要河流,自北而南纵贯浮梁与景德镇全境。乐平县则跨乐安河中游。昌江、乐安河等常年水流清澈,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农田肥沃,地下矿藏丰厚,特别是瓷石、高岭土,虽经千年开采,储量仍丰;煤在省内占重要位置;世界稀有的海泡石,乐平有大量蕴藏。乐平的锰,为全国最早开采区之一。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享誉古今。“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南宋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元时,在镇上设有“浮梁瓷局”,瓷器远销中亚与欧洲。明代,御瓷有“素肌玉骨”之称,清康熙、乾隆年间,是景瓷历史上发展高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是四大特点的高度赞语。鸦片战争后,备受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统治者的摧残,到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景瓷迅速恢复发展,生产规模之大、工艺水平之精、花色品种之多、产品质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到八十年代,景德镇瓷器已获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13枚,国家优质金牌6块,银牌5块。为全国各产瓷区获奖最多、规格最高的地区。现在,景德镇瓷器已远销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经济主要分布在乐平县、浮梁县及昌江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全面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年年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林牧副渔的发展,而且各具特色。除乐平的青靛、红花籽、良种花猪等久负盛名外,茶叶是浮梁的名产品,历史悠久,唐代即负盛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浮红”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茶叶是仅次于陶瓷的大宗出口商品,现为江西省主要的红茶出口基地。
  景德镇市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贯穿市区及浮梁、乐平两县,水运以昌江、乐安河为主。建国后,吕江列为全省综合开发的第一条河流,昌江渠化一期工程已于1984年完工,1991年二期工程验收,三百吨位的客货轮、驳船队,经过鄱阳湖,直抵长江。航空机场已扩建,有班机直达北京、上海、广州。
  解放前的景德镇,素有“草鞋码头”之称。市区老城破烂,沿河渣饼成堆,道路泥泞,垃圾污秽不堪。建国后,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已扩大为40.5平方公里,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沿江两岸建成护坡,气势宏伟的大桥飞跨两岸,还开辟了河西公园、森林公园、梅苑公园、云门公园等,整饰了莲花塘风景游览点。乐平县城也旧貌换新颜,浮梁新县址正拔地而起。
  文教卫生科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不仅有全日制的高等院校陶瓷学院、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还有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中等专业等学校多所。儿童入学率在95%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遍及城乡,群众就医方便,优生优育深入人心。科技队伍日益扩大,科技成果丰硕,不少项目在全国获奖。体育事业发展很快,体育设施不断更新,群众体育热情空前高涨,不少人在全国或省级比赛中获奖。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现有专业剧团3个(含乐平市赣剧团),影剧院9座,还有群众艺术馆、图书馆、陶瓷馆、陶瓷历史博物馆、工人文化宫、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新华书店、文物商店、游乐场多处。文化(图书)馆站,遍布乡镇,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文化网。广播电视,更是后来居上,覆盖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普及,农村业余剧团活跃。乐平是赣剧·饶河戏的发源地之一,景德镇曾是饶河戏的中心城市,又孕育形成了景德镇采茶戏,实为戏剧之乡。历来乐平、浮梁农村的饶河戏太子班甚多,景德镇采茶戏(三角班)、黄梅戏、京剧、马灯戏班社(团)等,在城乡也均有不少演唱活动。
  景德镇市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历史上有许多瓷工、乡民对反动统治者奋起反抗,留卜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传说故事,诸如:“童宾跳窑”、“白围裙”、“知四肉”,乐平的“夏(廷宜)混天造反”等。景德镇市是江西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方志敏、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景德镇、乐平、浮梁进行革命活动。景德镇市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陶玉、霍仲初(浮梁人)是唐初瓷匠。陶玉瓷称陶窑,霍仲初瓷称霍窑。所制瓷器,光润如玉,被称为“假玉器”,进贡朝庭。唐朝廷遂于此设“务”,作为管理制瓷业的专门机关。宋代,丞相洪皓(乐平人)出使金国被扣十四年,全节以归。右丞相马廷鸾(乐平人)在朝不畏权势,深得文天祥赞佩。其仲子,文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攷》集历代典章之大成,世有“洪公气节、马氏文章”之说。文学家洪迈(洪皓之子)精通经史百家与医卜星算,著《容斋随笔》五集;文学家王刚中学识渊博,著《易说》、《春秋通义》百卷;宋代金君卿(浮梁人)文声甚著,下笔顷刻千言,景佑中范仲淹守饶州时延为师,有文集十五卷;宋代名僧佛印(浮梁人)与著名文学家苏东坡、黄庭坚等交往甚厚,诗书酬答,传为佳话。宋代程瑀(浮梁人)为龙图阁学士,官至校书郎、兵部员外郎。元代赵善庆(乐平人)著有杂剧八部,被人赞为“蓝田美玉”。明代进士徐万旭(乐平人)曾协编《永乐大典》(任副总裁)。进士董旻(乐平人),曾出使中山国(今日本冲绳)。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探花金达(浮梁人)官至翰林院编修。明万历年间著名陶瓷工匠吴昊十九(浮梁人),不仅技艺精,兼能诗书,书法与大书法家赵孟頫近似,制“卵膜怀”、“流霞盏”驰名天下,更善仿制永乐、宣德官窑名瓷,有诗称:“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明解元计礼(浮梁人),善画菊,时人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明代汪澄二,清末夏廷宜,都是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清代袁闻柝(乐平人)出任台湾知府,开发宝岛,维护国家主权有突出贡献。清代督陶官唐英,虽不是本地人,多年在景德镇督陶,他不仅是著名的陶瓷专家,也是著名诗人、画家、戏剧家,著有“古柏堂”传奇十七种。在民间,著名陶瓷工匠,陶瓷画家辈出,现代的王大凡、刘雨岑等“珠山八友”在陶瓷绘画史上有较大的影响。还有青花大王王步、雕塑家曾龙升、周国桢、国画家胡献雅以及王钖良、张松茂、秦钖麟等,都是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当代戏剧家石凌鹤(乐平人),赣剧演员方先林、龚泰泉、李福东、高金水、郑瑞笙、马火泉、邹秋太、陈桂英、彭德才、王耕梅,京剧演员刘五立、王富英、张铭声、董明艳、陈啸蘭、王全熹,越剧演员王桂英、王世玉、陈红霞,景德镇采茶戏演员刘尧生等都颇负盛名。
  景德镇市地处五山(黄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两湖(鄱阳湖、千岛湖)的旅游“金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文化迅速发展,前途广阔。市内及两县山川秀丽,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如市中心的珠山御窑厂旧址,重建了“龙珠阁”。市区东北一隅风景如画的莲花塘(原佛印湖)。昌江河畔旸府山有旸府寺,岳飞曾驻此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暇月在天”。还有纪念屈原的“三闾庙”以及保存完好长达34.7米的明街。离市区十多公里的浮梁旧城,有保存较完整的清“县衙门”,有修整一新的宋代红塔,还有孔庙和千年古刹“宝积寺”遗址。新开辟的游览景点--浮梁鹅湖高岭(世界通称高岭土命名地)。瑶里乡的梅岭山泉、瀑布,寿安乡的“诸仙洞”、“龙池”。湘湖乡有人工湖--玉田水库。洪源乡富有传奇色彩露出昌江河面的“宝石”。还有分布在湖田、黄泥头、杨梅亭、南市街、白虎湾、瑶里等地五代以来的三十余处古窑址,其中湖田古窑址由于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西南的蟠龙岗,近几年,已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陶瓷历史博物馆,分设明园、清园,陈列古代陶瓷史料供人观光。博物馆附近有一座复建的明代手工业制瓷作坊--古窑瓷厂,再现了古代制瓷的全过程。1981年在城乡相继发现了一批明、清古代世俗建筑,有住宅、祠堂、戏台、商店、闾门牌坊、街道等100余处。其中祥集上弄三号、九号明居,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平已发现的石器时代的遗址有涌山、岩前等十余处,古窑遗址有丰源、窑上、礼林、张家桥等多处,还有儒学里、观音泉、饶娥祠、马端临墓、汪道诚墓(武状元)等旧址。众埠乡的古石坝,是保存完好的明代水利工程。古乐平有十景,“洪源仙境”居十景之首,溶洞仙境为旅游胜地。众埠乡有红十军成立旧址--界首徐家古戏台。还有瑶里、程家山、鹅湖滩、莲花塘、沙陀山、童坊等地革命烈士纪念塔、碑、墓多处。尤其是乐平市保存有众多雕梁画栋、结构精美的古戏台,据1989年不完全统计:乐平城乡古戏台、仿古戏台多达217座(含已毁台16座)。后来,还有不少重修的古戏台和新建的仿古戏台,这实为全国所罕见,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瑰宝”,“江西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景德镇市戏曲发展概况
  作为演员扮演角色,主要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性艺术--戏剧,融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炉,是社会生活形象的再现,是历代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在中国,尤其是戏曲艺术,堪称国宝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景德镇市地处江南,由于盛产瓷器及出口贸易的关系,与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宋代南戏的故乡:泉州、明州(宁波)等地联系密切;与南宋时的京城临安(杭州),相距也不是很遥远。
  南戏出于北宋徽宗“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而景德镇早在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已置镇,由于景德镇“水土宜陶”,当时金兵大肆入侵中原,人民纷纷南下逃难,不少制瓷匠师迁徙来到景德镇,使景德镇的瓷业兴盛起来,镇市也繁华起来,开始成为中国瓷业生产的中心。南宋朝廷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曾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瓷器是中国独特产品,是主要出口商品,景德镇的青白瓷大量外运,多通过泉州、明州等口岸。因此景德镇与南戏的盛行地区往来是不少的,联系是很紧密的。而由于金兵入侵,南下逃难的人中,除匠人之外,也兼有优伶,流落本镇,景德镇当时既已成为繁荣的市镇,故不乏勾栏瓦肆之所在。
  1964年景德镇市浮梁县查曾九墓中出土了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的瓷俑三十七个,虽大部分为供奉俑,而其中六个是带有表情和动作形态的戏俑,有一女戏俑,头戴三花冠,右手捂嘴,作暗笑状,和后世戏曲人物的打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1975年,又于邻近景德镇市的波阳县磨刀石公社殷家大队在洪迈的孙子洪子成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南宋景定五年(1264)的二十一个瓷质戏俑,生旦净丑等行当较为分明,姿态各异,表情丰富,服装、头饰及靴帽也有向戏曲复杂化演进的趋势。
  元代景德镇邻近的乐平,出了一位元杂剧作家赵善庆,字文贤,作杂剧《孙武子教女兵》、《唐太宗骊山七德舞》、《醉写满庭芳》、《村学堂》、《烧樊城糜竺收资》等。《太和正音谱》评云“如蓝田美玉”。并存小令二十九首,剧作可惜失传。
  景德镇市郊湖田古窑遗址还出土了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的青花釉里红瓷器舞楼,展示了当年舞台的风貌。舞楼由双重亭台结构面成为庑殿楼阁式,红柱,四角卷云,重檐飞翘,前后相通,中以花墙相隔,四周围以矮栏,具有官宦家庭宴乐歌舞演剧的明显特征。1981年丰城博物馆征集收藏的元代景德镇出窑的“瓷枕”,上面雕镂并以青花作色的彩棚式戏台,以木支撑,多柱,台顶为竹棚,呈平顶,上复布幔,缀以如意、仰莲、栀花等图案,这是一种民间舞台样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当时戏曲活动的盛况。
  明代,景德镇的戏剧活动依然兴盛。元末明初,南戏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江西产生了弋阳腔。弋阳乃景德镇、乐平之紧邻,是南宋首都临安与西南诸省联系的必经之途,显然为南戏进入江西创造了条件,虽目前尚不知是如何入赣的,但从饶河戏班、采茶戏班等历来都敬奉老郎神,并写牌位供奉“杭州西门外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先师”为祖师爷,似可以看出他们的渊源关系。南戏《目莲戏文》流入江西,影响甚广,也引起佛、道两教关注,积极组织弋阳腔戏班搬演,在景德镇市浮梁西湖乡潘溪村,就发现了一部珍贵的手抄古本《目莲戏文》。
  明代江西出了个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还魂记》等作品,当时在临川、南昌等地演出,影响很大,“《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称古今绝唱。”“《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儿令《西厢》减价”(明沈德符《顾曲杂言》)。景德镇是五方杂处之地,历来抚州临川人来景德镇制瓷务工的不少,汤氏戏剧波及景德镇是顺理成章的,虽未见文字记述,但见汤显祖曾作《浮梁县新作讲堂赋》(《浮梁县志》存文),在离景德镇不远的乐平塔前乡洪氏宗谱中,也发现有汤显祖诗文,说明汤显祖与景德镇地区,是有过联系交往的,甚至有可能还到过景德镇、乐平,看过乐平腔的演出。
  “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为徽青阳。”(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作为精通戏曲、精通音律的戏剧大师,汤氏首先提出“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腔,是有根由的。也说明弋阳腔在广泛流传于各地后,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赣东北衍变为乐平腔,“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出。”(明王骥德《曲律·论腔调》)乐平腔的形成,是因弋阳腔可错用乡语,使它每到一地能与当地语言、语音逐渐结合,从而成为地方化的声腔。但既称其为腔,可见当年乐平戏风之盛。对于乐平腔,戏剧界尚存在争议,有与无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指乐平的戏班,但至少可以认为当年乐平戏班活动兴盛频繁,名闻遐迩。
  到了明末清初至清中叶,景德镇地区的高腔继承了乐平腔、弋阳腔遗脉余韵的传统而勃兴,戏班仍然盛演目莲戏,多在中元节“盂兰盆会”上例行演出。
  明末清初,由皖入赣的青阳腔继续保持兴盛势头。景德镇陶瓷馆藏有清康熙年间景德镇大号青花瓷碗,绘有四幅《红梅记》瓷画,其中《算命》、《打花鼓》两折,是地道的江西青阳腔古本情节,说明清初青阳腔曾流行景德镇一带,清初青阳腔,盛行于都昌、湖口、彭泽等赣北地区,多由水路从皖入赣,而景德镇都昌籍瓷工居多,青阳腔流行于镇是很自然的。
  清初昆腔繁荣,雍正、乾隆年间发展进入全盛期。此时,在景德镇任督陶官的唐英,不仅是个著名的陶瓷专家,也是个才华横溢,引人注目的戏剧家、诗人与画家。他于雍正年间来镇,乾隆初调九江关监督,仍掌窑务,期间往来于九江、景德镇间,不仅主持窑务,(其官窑称为“唐窑”,制瓷极为精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高峰。)且能诗工书善画,尤爱戏曲,著有杂剧传奇《笳骚》、《庸中人》、《庐花絮》、《梁上眼》、《三元报》、《十字坡》、《英雄报》、《虞兮梦》、《面缸笑》、《梅龙镇》、《女弹词》等十七种,今称《古柏堂传奇》。所著《陶人心语》,保存有不少戏曲史料,其中有不少观剧吟的诗作、小令。如:唐英《小阳日昌江泛舟即事》诗中云“雪儿低唱《牡丹亭》。”原注:“适家童歌玉茗堂寻梦曲。”家童雪儿,是唐英家班的当家旦。乾隆十年四月四日《立夏日珠山邸署观剧颇佳漫赋以赠》诗云:“繁弦急管逢场戏,兴味天涯笑白头。”乾隆十二年《丁卯中秋后一日,观土梨园演杂剧冲口成句,聊以解嘲》诗云“高天爽籁通人籁,巴唱吴歈尽可听。”唐英不仅有昆腔家班,还让民间戏班土梨园到官邸演戏,不仅演昆腔,而且昆腔、乱弹合唱,也从侧面了解了当时“土梨园”--民间戏班戏事的兴盛。唐英于乾隆八年(1743年)五月呈给皇帝的《陶冶图·祀神酬愿》中,详细介绍了风火仙庙演戏的盛况。他写道:“窑火得失,皆尚祷祀”,“窑民奉祀维谨,酬献无虚日,甚至俳优奏技数部簇于一场。”这幅《祀神酬愿》图,使人们看到了二百六十年前演戏的热烈场面。唐英还与当时的戏剧家董榕、蒋士铨等有过友好往来。
  清代花部乱弹勃兴,清中叶江西戏曲活动鼎盛,老声腔仍活跃,新声腔不断涌现,外来声腔纷纷入赣,同时,由于宜黄腔兴起,江西戏剧迅猛发展,形成了以河流和地域为名称的乱弹剧种,诸如:广信府的信河戏,饶州府的饶河戏,抚州府的抚河戏和旴河戏,九江府的西河戏和宁河戏,赣州府的东河戏,还有瑞河大班,丰城大班,袁河大班等。班社林立如雨后春笋。当时景德镇市、浮梁、乐平同属饶州府,饶河戏质朴通俗,格调清新,以唱西皮、二凡等乱弹腔为主,又兼容高腔、昆腔,饶河戏高腔还承袭了乐平腔、弋阳腔的精粹,很受人民大众欢迎。故饶河戏班相继涌现,及到清末,影响大的名班不少,《马老义洪班》、《赛同乐班》、《老同庆班》、《明经同乐班》等号称饶河四大名班,经常在景德镇、乐平、浮梁、波阳、万年等地城乡演出。赛演、打对台是常有的事。而乐平、浮梁、波阳等县乡,各姓大修宗祠,建戏台之风历来兴盛,尤其是乐平,祠堂戏台越修越多,越建越好,许多戏台都是飞檐翘角,画梁雕栋,金壁辉煌,乐平涌山乡车溪的敦本堂戏台,规模宏伟,乐平浒崦村的晴雨戏台,非同一般。浮梁茶宝山的高山祠堂戏台独领风骚,浮梁三龙乡盘溪村王仲舒祠堂戏台,源远流长。
  在景德镇,戏台则更多更集中,不仅珠山御窑厂东侧,清初建的师主庙和佑陶灵祠内有戏台,又因瓷业兴盛,商贾云集,有“十八省码头”之说,明清以来,各地旅镇的外地人建有众多的会馆、书院。不仅有本省的都昌会馆、饶州会馆、抚州会馆等,还有外省的徽州会馆、湖北会馆、苏湖会馆、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湖南会馆等,连远在西北的山西人也在镇建有山西会馆。一个不算很大的城市,却建如此众多的会馆,这在全国是罕见的。会馆中大都建有戏台,并供奉关羽、许真君、天后娘娘(妈祖)等神象。瓷工每年在马鞍山演了开锣戏后,酬神还愿逢会过节等戏曲演出活动,常年不断,清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云:“龙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单腔。”正是极真实生动的写照。景德镇元、明、清生产的瓷器,大量绘有戏曲内容的画面,为中外博物馆等珍藏,也反映了历代戏风极盛。
  饶河戏发源地波(阳)乐(平)万(年)地区,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清末乐平以饶河戏艺人夏廷宜为首的农民起义,俗称混天麻子造反,更是震惊中外,影响深远。而清代中叶至清末,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青阳腔一直兴旺不衰,如今在景德镇市浮梁县盘溪村的王仲舒祠堂、蛟潭吴家的吴氏祠堂,紧邻景德镇的波阳枧田黎家祠等处,均可见湖口有名的青阳腔秀兰班等戏班的多处壁题。另外,徽班翠林班等也在浮梁盘溪村王仲舒祠堂等戏台留下了壁题等踪迹。黄梅调戏班也有演出壁题等踪迹。再者景德镇是茶叶产地。茶歌等民歌小调久唱不衰,清代从湖北黄梅流传来了采茶调,清代乐平人何元炳《采茶曲》云:“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黄梅采茶调传来以后,与景德镇地区的民歌小调相结合,产生的三脚班(景德镇采茶戏前身)很受瓷工、农民等大众的欢迎,艺人们常在坯房、窑厂、乡间、地头踩地戏演出,进而发展成了景德镇采茶戏。另外,乐平还有土生土长的马灯戏,景德镇也有独具特色的瓷偶戏。
  由于景德镇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因演戏而使瓷工常有怠工或发生纠纷现象,民国初,又因袁世凯的御用瓷催逼紧。民国四年(1915年)四月,浮梁知事陈安曾下令禁戏,戏班都悄然离镇,酬神也只有木偶戏、瓷偶戏可演,使瓷偶戏得以发展。直至民国十六年(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时,赶走了北洋军阀,景德镇升格为市,成立了市政公署和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商民联合会等群众机构,才开禁演戏。不久虽因演戏引发了一场都(昌)乐(平)械斗事件。事件平息后,景德镇的戏剧演出活动依然旺盛不衰。抗日战争期间,景德镇是赣北抗战中心,由于景德镇特殊的山环水抱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本人战线拉长,首尾难顾等原因,日本人未进犯到镇,只是来狂轰滥炸。随着抗日救亡活动的兴起,景德镇的戏剧活动随着抗战大潮,也非常活跃兴盛,不仅地方戏演出频繁,而且平剧(京剧)、绍兴戏(越剧)、文明戏(话剧)和歌舞等演出活动也不断。有不少赈济灾民、难民、慰问抗战将士的义演,为宣传全民抗战做出了贡献。
  只是到了抗战胜利后的解放战争年代,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发动内战,民不聊生,形势恶化,戏剧活动才日渐衰败。
  建国前,在景德镇流行的剧种,除饶河班、三角班外,还有徽剧、黄梅戏、绍兴戏(越剧)、京剧(当时也叫平剧)、都湖高腔(青阳腔)、文词戏、文明戏(话剧)、歌舞剧、木偶、瓷偶戏等,不仅众多的外来剧种,如川剧、湘剧等戏班都曾来镇演出过,当地瓷工、市民和乐平、浮梁农村中,也有不少京剧、饶河戏、文词戏票友、串堂班社、太子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在我市的民间职业剧团主要有:京剧班、绍兴班(越剧)、饶河班(赣剧)、三角班(采茶戏)、文词戏班。主要在景德大舞台(现中山路商场)、新民大舞台(程家巷)、新新大舞台(现毕家弄游艺场)、南门头剧场(昌江剧院,现瓷都百货大楼处)、工人剧院(现大众剧场)、人民文化宫(现市政府礼堂)、新明星舞台(福建会馆天后宫戏台,现周路口派出所)、大众曲艺场等剧场演出。
  当时,饶河戏班朝不保夕,一群艺人食不裹腹,困难时甚至捡黄菜叶煮粥度日。采茶戏、三角班、文词戏在财神下弄曲艺场,后来在斗富弄沿河路曲艺场,与说书唱曲盲艺人一起艰难地同场演唱。越剧(绍兴戏班)演出场所辗转迁徙多次,有时甚至在富商弄的瓷器商行演出,也十分艰难拮据。京剧倒是兴盛了一阵,1949年至1951年,来我市流动的京剧主要演员达到一百余人之多,演出剧目将近三百个,还有不少票友登台演出过,但由于流动性大,也不安生。
  党和政府对戏剧艺术事业十分关怀重视。刚解放,百废待举,但仍花了不少精力来过问十分衰弱的戏剧艺术事业。1950年初,省里就曾派原籍景德镇地区乐平县的著名戏剧家石凌鹤同志来过多次,调查了解戏剧事业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党和政府及时接管了戏院,派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作业务骨干,到剧团领导、扶持、抢救传统戏,净化舞台,进行戏改工作。1955年,通过对民间职业剧团的登记、改造,1956年,市京剧团、赣剧团(初曾一度为上饶专区赣剧二团)、越剧团、采茶剧团(一度曾为浮梁县采茶剧团)、乐平县赣剧团均转为地方国营,(建国初期还有个浮梁地委文工团,其二分团即为市京剧团前身)。另外,1958年还成立有市歌舞团、飞车走壁团,1964年又成立了话剧团。到1966年文革十年浩劫前,戏剧事业,显得十分繁荣。
  当时有一批著名演员和叫得响的传统剧目,并有一批受欢迎的青年演员。
  赣剧著名演员有龚泰泉、高金水、李福东、郑瑞笙(水生)、徐双林、彭德才、邹秋太、陈桂英、王耕梅等,音乐有王仕仁、王元澄等,其中好些人后来调入省艺校当教师与筹建省赣剧院。1952年春节,高金水、李福东等调省会的老艺人返市探亲,曾在工人戏院(现大众剧场)演出《打严嵩》、《太君辞朝》等剧目,时逢大雪纷飞,观众争相观看,场场爆满,还有许多买站票的,可见受欢迎之一斑。市赣剧团能上演不少《三国》、《水浒》和唐、宋、明、清历史故事整本戏。1954年以传统折子戏《桃花装疯》、《打金枝》参加省首届戏曲会演,曾获得多项奖。1959年,传统戏高腔《法场生祭》等剧目,还曾赴北京演出,受到好评,陈桂英主演的《覆水记》,曾受到著名戏剧家田汉、周贻白、郑君里等的高度赞赏。青年演员程素娟、洪兆宁、洪旺德、傅正花、张银姣、齐正涛、余菊香等也受到观众的欢迎。
  乐平县赣剧团能连演二、三个月剧目不翻豆干(不重复),参加省首届戏曲会演的《打芦花》,省二届戏曲会演的《游龙戏凤》、《花亭会》等剧目,也受到好评获奖。其主要演员刘梅香、骆金龙、熊振淑、王凤英、徐福寿、王湘芝、黄长善等,老艺人徐家亮,李本林、陈火莲、王兆培、夏冬生等,也都受到群众欢迎。
  市京剧团于1954年前后,先后吸收了张铭声、董明艳、陈啸兰、刘五立,还有韩湘文、彭青奎、陶凤君等为基本主要演员,张铭声担任了团长,陈啸兰与南北驰名的武生,号称“活林冲”的刘五立担任了副团长,后来,周信芳的嫡传弟子王富英也来剧团并任副团长。他们各有拿手好戏,象刘五立的《林冲夜奔》、《挑滑车》、《长坂坡》,陈啸兰的《二本红娘》等,都曾上庐山为党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演出。还有董明艳的《穆柯寨》,王富英的《宋士杰》、《四进士》等高质量的剧目,都是能吸引观众的。京剧团还请过不少流动的著名演员来市演出,如:张大鹏、张二鹏、王桂卿、小王桂卿、高雪樵、新谷莺等。
  刘五立授艺的青年演员张金龙主演的《林冲夜奔》,张玉龙主演的《挑滑车》、刘珠玲主演的《宇宙锋》、袁鸣云主演的《盗仙草》在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中获奖,另外王全喜、刘丽芳等也很受欢迎。
  市越剧团也一样,王桂英、王世玉、陈红霞等主要演员,受到观众的喜爱,越剧的传统剧目很多,《碧玉簪》、《孟丽君》、《梁祝》、《追鱼》、《红楼梦》、《杜十娘》等,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青年演员谢小芳、邵观容、朱莉莉等也受到观众的瞩目。
  市采茶剧团的刘尧生、马金莲、石四生、青年演员王建国、王鸾姣、黄国桢、邵金兰、罗白蒂、冯上先等也受到群众的欢迎,生动活泼,地方色彩浓郁的小戏:《补碗》、《秧麦》,大戏《蔡鸣凤辞店》、《追鱼》等,都是常演不衰的戏。
  同时,各剧团都积极创作上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并积极上演了现代戏等剧目。例如:
  1958年市京剧团曾赴省参加第二届戏曲会演并获奖的大型现代戏《英雄杨增春》,1965年代表江西省赴沪参加华东京剧调演的小型现代戏《五岔口》。京剧团演出反映较好的创作剧目还有:根据电影文学剧本改编的《郎窑红》,根据采茶戏改编的《向前看》,创作剧目《三本账》、《天国春秋》,重点上演的还有《文天祥》、《郾城之战》、《黎明的河边》、《海瑞上疏》等。
  市赣剧团有两次赴省参加会演的创作剧目《混天起义》,改编、移植重点上演的剧目有《女巡按》、《江姐》、《山乡风云》、《刘胡兰》、《社长的女儿》、《红灯记》等。乐平赣剧团上演的《夺印》、《芦荡火种》、《江姐》、《红嫂》等,尤其是创作演出的《花生种》,影响很大,被誉为古典戏曲程式表现现代戏的典型,受到好评。
  市越剧团创作的优秀剧目有《击瓯楼》、《长工与彩娥》,改编、移植好的剧目,还有《师生之间》、《春到草原》、《杨立贝》、《天要下雨娘要嫁》、《孔雀东南飞》等。
  市采茶剧团创作的优秀剧目,有赴省参加首届戏曲会演的剧目《有窍门》,传统剧目《卖棉纱》、《冒雪回窑》,六四年赴省参加现代戏会演的优秀现代戏《窑前战歌》,以及两次赴省会演的小戏《腾房间》,其他创作、改编、移植的好剧目有《志愿军的未婚妻》、《闹府》、《刘三姐》、《螺蛳姑娘》、《霓虹灯下的哨兵》、《兵临城下》、《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年青的一代》等。
  市话剧团虽成立不久(1964年7月成立),却也很受群众欢迎,当时的演员阵营是很强的,调干来团的有导演崔可夫,主要演员有原天津人艺主要演员毛争、黄一丁、窦莲英,原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李大明、王金品,原长影演员高荣弟,原西安艺术剧院的演员丹琳,原北影演员刘钊,还有原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彭宁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周国治、王培森,以及我市演员曹蔚、张国政、胡凌漪,青年一辈的有刘一兵、傅守信、李人标、赵毓华、杨爱日、江凤霞等。当时演出的几个戏,象《海防线上》、《紧握手中枪》、《赤道战鼓》、《针锋相对》、《焦裕禄》等都受到欢迎,还创作了大戏《一心为革命》(歌颂王杰的戏)。
  各剧团都有一批基本观众。象赣剧团,基本观众,主要是工人,近郊农民、船民等,在农村受欢迎。采茶戏的基本观众,除如上所述外,还有不少青年亦喜欢采茶戏。京剧主要以工人、干部、职员为主,越剧则主要是城市居民、工人,尤以女观众居多。话剧、歌舞则以干部、青年工人、学生为主。
  各剧团努力满足群众的需要,不畏艰苦,积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据1964年统计:全市各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907场(农村演出达371场),占计划的117%。1965年,市京剧团、赣剧团都分了三个演出队下乡,演出了166多个演出点,演出达311场。他们还制定了演出后五不走等纪律,帮群众做好事,辅导业余剧团开展群众文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采茶剧团也积极下乡演出,深得好评。乐平县赣剧团更是以农村演出为主,年平均演出300余场,鼎盛年时,达800余场,在农村很受欢迎。
  城乡群众业余戏剧活动也很活跃。市业余话剧团曾演出过《雷雨》、《镀金》,基层厂矿的业余剧团也创作演出过不少剧目。农村业余剧团也经常活动,象:经公桥乡的鸦桥、港口、西湖乡的西溪、九龙山乡、沧溪等地的业余赣剧、采茶戏、黄梅剧团,都坚持办团数年或十几年、二十多年,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乐平业余赣剧团,更举不胜举。
  文化主管部门虽然干部很少,建国初,市政府文教科主管文化仅一人,成立文教局后,也只有两、三人,但却能努力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具体象贯彻戏改政策,文艺八条,广州会议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关于文艺的讲话精神等,都是很认真的,采取了不少促进戏剧繁荣的措施,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创作、改编剧目的奖励规定等,还举办过不少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除组织会演外,就曾举办过传统剧目展览周,现代戏演出周,清唱会,座谈会,剧目讨论会等,报纸常刊载报导、剧评、剧照。促使戏剧日益趋向繁荣。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期间,我市及乐平戏剧事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传统戏停演,衣箱被毁,主要演员、编导等艺术骨干挨批斗。剧团只能演几个样板戏,接着剧团大部分撤销,(乐平县赣剧团也撤销,改为文工团。)演职员大部分下放,仅剩一个原京剧团改制为文工团下属的一个连,只演几个样板戏,出现了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局面。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戏剧事业又有了生机,下放的演职员大都调回,成立了市文工团[下设话剧、歌舞剧(含采茶剧)两个分团],开办了江西省文艺学校景德镇市赣剧班,后又恢复了市赣剧团。传统戏剧目恢复演出,又出现了繁茂的转机,市京剧团新排演的《宝莲灯》,曾连续爆满60多场,赣剧也曾出现过争相购票的形势,京剧团创作、改编的几个戏,象创作的《龙床恨》(曾赴省参加建国三十周年会演并获奖),改编的《曙光》、《白莲花》等,都受到好评。1981年9月底至10月初,周莉莉主演的《宇宙锋》,胡彩萍、刘利民主演的《打焦赞》,参加省二届青年演员会演,获优秀表演奖。
  1983年初,全市举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创作剧(节)目会演,有专业、业余剧团、文宣队一千余人参加,专业、业余演出了大戏七个,小戏十四个,其他节目一百一十五个,应该说,成绩是显著的,专业剧团演出的几个戏,如:话剧:《陶瓷世家》、《小院》、,京剧《美人醉》、《磻溪口》,赣剧《柳河情深》,采茶剧《甜甜蜜蜜》等,都受到好评,而话剧《陶瓷世家》,采茶剧《甜甜蜜蜜》还赴省调演,亦受到好评并获奖,得到群众欢迎。
  市京剧团1987年赴省参加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多项奖的创作剧目《北魏魂》,1989年赴省参加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多项奖的创作剧目《女囚》。乐平县赣剧团常演的新编历史故事剧《玉堂春开酒店》(先后演出400多场),以及该团1989年赴省参加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多项奖的创作剧目《台湾知府》等,也都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与欢迎。
  景德镇市(含乐平、浮梁县)的戏曲事业,虽历经曲折与坎坷,但仍然是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前进的。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