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林业·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科技人物名录》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76
颗粒名称: 农业·林业·水利
分类号: K826.1
页数: 17
页码: 205-221
摘要: 本文收录了景德镇市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获得部级及国家荣誉称号的人员。其中包括了万立渊、王正芳、王吉智、毛花昭、叶传芳、刘浩元、张德时等。
关键词: 科学工作者 人名录 景德镇

内容

丁志仁
  男,江西铅山人。1944年出生。1959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上饶高级农校,分配在乐平县农业局工作。1988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众埠公社农科所、县农业局、县农牧站担任技术员、副站长、农艺师。1984年5月起任政协乐平县委员会副主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来,曾在公社礼林大队四房生产队推广种、肥、密、保,实现粮棉生产连年丰收。全队170亩水稻由常年亩产500斤提高到1050斤,棉花由亩产50斤籽棉提高到150斤皮棉,并为全县提供浙场9号专属良种12万斤,该村也连年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在接渡公社吴福泉生产队推广杂交晚稻,使全队平均亩产由上年1000斤提高到1200斤。同时担任杂交晚稻示范种植技术指导,为全县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起了示范作用。1982年在众埠公社首次推广使用氯化钾、碳铵和过磷酸钙混合作面肥,使全社5万余亩水稻获得大丰收,为全县大面积推广钾肥、碳铵、过磷酸钙混合作面肥起了示范作用。被评为上饶地区农业技术改进四等奖。1986年在众埠乡界亩村首次示范种植杂交早稻,最高亩产达到1040斤;下半年配种杂交晚稻“汕优64”,最高亩产达到1100斤,早晚稻平均亩产超过一吨粮。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发展。1987年至1989年,在众埠乡方家村公所推广杂交早稻,稀播壮秧,防病灭虫,配方施肥,全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使全村1300亩水田总共增产粮食32万斤。1990年至1992年在众埠镇閧树村推广双杂和建设吨粮,逐步实现栽培措施规范化。基本实现了亩产一吨粮指标,曾获中央农业部三等集体奖。他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活动,先后撰写试验示范总结、调查报告、技术意见、科技论文共150余篇,对提供领导决策参考,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起了积极作用。
  万立渊
  男,曾用名万水荣,1936年10月生于景德镇市,祖籍江西省东乡县。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5月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景德镇市农科所、市土肥站从事土肥工作。1984年9月起任市土肥站副站长、站长。多年来承担了市土肥科学试验、推广示范、专业培训、专业职称聘任工作。1983年以来,曾先后获得市科协系统先进个人称号;获市人民政府粉煤灰硅钙肥在水稻上肥效试验科技成果四等奖;获水利电力部的粉煤灰硅钙肥的研制及应用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获江西省农业百花奖中科技兴农先进个人二等奖;获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土肥工作先进个人三等奖。专业论文,调研报告有:《碳酸氢铵经济用量的研究》、《硅肥对水稻上施用效果的探讨》、《谈谈我市土地虫态平衡及利用》、《应用目标产量,开展对水稻优化配方施肥》等10余篇,均被省土壤学会、市科协评为二等奖、三等优秀论文。主要代表作为16万多字的《景德镇市土壤志》,已出版。他是国家、省土壤学会会员、省土壤学会理事、市科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市农学会副理事长、市委、市政府智囊团成员。
  王正芳
  男,江西省南城县人。1932年2月出生。1951年6月参加工作。1957年考入江西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1961年6月毕业。198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江西省第一、三康复医院、景德镇市卫生局、市种子站、农科所、农技站从事医药和农业工作。曾任市种子站副站长。从1984年开始任市农牧渔业局科教科科长兼市农技站站长。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推广了地膜保温育秧、中低产田高产综合技术示范、多效唑对水稻增产效果和生理效应等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15个。其中有8项通过了专家鉴定,7项成果获部、省级和市级奖励。曾两次评为市劳动模范。1987年评为江西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在农业开发总体战中作出突出贡献,晋升一级工资。1990年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2年评为江西省科教兴赣先进工作者,并获市科教兴农二等奖。1981年以来,撰写了《多效唑与杂交水稻再生利用技术试验》等专业论文9篇,《油菜高产载培技术》等培训教材8篇,翻译《油菜在刁冈生育阶段其体内营养特质的积累和分配的变化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等外文资料10篇,约20万字。上述译文和专业论文有15篇在《江西农业科技》、《浙江农业科技》和《杂交水稻》等杂志上刊登。系市委、市政府智囊团成员,市农业区划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市科教兴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王吉智
  男,江西乐平县人。1932年3月出生。1954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中共党员。1983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先后在水利部土壤调查总队、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工作,曾任院长,现为名誉院长,并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宁夏土壤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土壤工作,五十年代参加黄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六十年代以来,从事宁夏土壤及荒地资源调查研究,主持了宁夏第二次土壤普查。并应农牧渔业部聘请为全国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组成员、西北顾问组副组长。主持编写的著作有:《银川平原土壤》、《宁夏土壤及改良利用》、《土壤基础知识》、《土壤普查技术》。《宁夏土壤》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编写的著作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区域土壤地理学》,分别由农业出版社和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获宁夏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篇。此外,还发表科普文章9篇。所主持的科研项目,获自治区级奖励的有:平罗土壤,获1981年宁夏重要科技研究成果四等奖;宁夏土壤普查技术的研究和改进,获1983年宁夏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宁夏土壤与土壤系列图件,获1990年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自治区评为专业技术工作突出贡献人员;1991国务院批准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
  毛花昭
  女,江西广丰县人。1928年3月生。1956年毕业于上饶农业学校农学专业。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浮梁县农业所农业技术推广站、景德镇市种子站、种子公司、市兴田公社程家山大队、市农科所工作。1973~1976年,从事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并选育早稻“泸南早1号”、“二晚”、“74—6023”、“八一晚”、“双竹粘”共4个品种在全市推广应用。1976年参加全省统一布置的油菜丰产规律研究。1978年油菜高产试验田亩产达到304斤,树立了高产样板,引起省、市领导的重视,省农业厅转发了他们的高产经验总结。1980年从事低养酸油菜、大豆、芝麻育种栽培,撰写多篇论文和试验总结,已发表的有:《油菜高产栽培试验总结》,刊登于1979年省农业厅《农业简讯》第26期,专题发到全省每个社(场);《油菜壮苗和分期培土的增产作用》、《油菜施用硅肥的增产作用》,载于《江西科技报》;《油菜摘心与不摘心比较》,载于《江西农业科技》;《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促进油菜冬前发,是高产关键措施》、《充分利用可垦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春大豆生产》,收入《江西省作物学会论文选篇》;《景德镇市芝麻生产现状及今后的意见》,收入1988年《全国芝麻学会论文选篇》。,《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规律》获1981年市优秀论文二等奖;《促进油菜冬前发,亩产就可超200》获1982年市优秀论文三等奖;《蕃茄亩产万斤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获1991年市优秀论文三等奖。曾是景德镇市政协委员。
  叶传芳
  男,江西省丰城市人。1923年3月出生。1946年毕业于江西省清江高级农校,1949年5月又毕业于江西农业专科学校,1950年7月在江西农学院学习,同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12月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江西省农业厅和乐平县农业局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工作。曾任省农业厅驻安义县、乐平县工作组组长,乐平县农技站副站长,共大乐平分校农学教师,乐平县农业干部学校副校长等职。1981年评为农艺师。五十年代在乐平县开创并主持陆地棉、印度黄麻、胜利油菜的推广,连续三年获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称号。1983年主持省二级课题“棉苗不带土移栽技术”研究,通过省、市专家鉴定,比营养钵移栽增产7.5%。1984年主持省二级课题“乐平大籽辣椒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单产由原来的1000斤提高到2500斤,经市科委组织评议通过。与江西农业大学协作,主持省一级课题“棉花抗枯萎病育种”研究,其成果获省农大认可。1985年主持市农牧局科研课题“棉花间作辣椒提高经济效益试验”,其结果除亩产皮棉265斤外,还产鲜辣椒25000斤,比常规耕作法提高经济效益50%,经江西省耕作协会评议认可。曾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杂志、报刊上发表农业科技论文15篇,有3篇获市科协优秀论文奖。
  刘浩元
  男,江苏省常熟市人。1945年7月出生。196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常熟市食品公司、景德镇市农机厂工作。1979年在景德镇市农牧渔研究所工作。1985年任景德镇市农牧渔研究所种禽场副场长。自1979年起从事农牧渔研究开发工作。1989年定为畜牧兽医师。1989年、1991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在参与组建景德镇市农牧渔研究所时,致力于肉鸡的发展。鸡从1979年30多只,发展到目前肉鸡种鸭存栏10万羽,年产值300多万元,成为景德镇市的“菜蓝子工程”的禽蛋生产基地。专业论文有:《肉用品种红菠萝的配套选育》、《樱桃谷鸭的配套总结》、《马立克氏病的剖析》等,先后在《上海农业科技》上发表。1990年主持研究的新产品板鸡生产工艺,通过了省级鉴定,获得省新产品开发二等奖,这一产品填补了国内食品加工的空白,于1991年度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刘渥美
  女,江西省宜丰县人。1937年10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同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市四图里中学、市农林垦殖场林业科研所、木材公司、南安国营商店、农林科学研究所、市腐植酸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普查办公室、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技术工作。1981年聘为农艺师。主持了农用微生物试验研究、腐植酸类肥料的推广应用、单倍体育种和孤雌生殖育种等工作。还建立起我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科技档案,获土壤普查成果二等奖;参加了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农业村示范、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和各项适用技术,集体获中低产田改造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曾撰写《浅谈食用菌技术推广工作》,市科协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1992年当选为市第十届人民代表。任省食用菌协会理事和市食用菌协会理事。
  邹炳林
  男,江西省临川县人。1932年7月出生。1958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同年参加工作。1988年评聘为水利水电专业高级工程师。先后在江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景德镇市水电局从事水利水电专业技术工作。历任市水利水电技术指导站副站长、市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室副主任。1981年评为水利水电工程师。任市水利水电质量监督站站长。多年来,从事水利水电专业规划、设计及施工技术指导等项工作。主持省计委下达的饶河流域东河、南河、西河、杨春河的流域规划和景德镇市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他独立设计的三墩水电站瑶里渡桥,获1985年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参与设计的玉田水库水电站及隧洞,获1985年市优秀设计三等奖;负责指导设计和施工的碧湾渠桐胶坝,获1991年市优秀设计一等奖。曾撰写《江西省中小型水电站水能设计方法》、《景德镇市水利区划报告和水利技术培训教材》等论文,在我市水利水电工程中推广应用新技术,如:冲抓套井回填处理水库大坝渗漏、土坝灌浆以及挂钢丝网喷浆等,均获得显著效果和社会效益。历年来一直负责全市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审查。曾评为市劳动模范、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是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智囊团成员、省、市水利学会会员、省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
  张学尧
  男,江西省波阳县人。1933年出生。1959年9月毕业于兰州西北高级兽医学院(后更名为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8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89年12月评聘为高级畜牧兽医师。曾在广西农学院任教三年。1963年调景德镇市,在共大、市食品公司、市畜牧水产局、市农牧渔业局从事畜牧技术工作。1980年,在市竟成公社大面积推广养兔技术,曾发展肉兔、毛兔一万余只,1983年后多次举办家禽饲养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1988年开展猪的快速育肥试验,成绩显著,受到市民革奖励。1989年,农业部授予草山草坡设查荣誉奖。
  张雄才
  男,江西省余干县人。1937年8月出生。1961年7月在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现改为中南工业大学),同年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2月评聘为测量高级工程师。曾在冶金工业部面关钢铁公司和十六冶金建设公司、市农林水管理局、市水利电力局从事测量工作多年。参加过地面控制、铁路施工和大型设备安装测量。主持过矿山施工和大型贯通测量及浮梁县瑶里东源山、玉田水库及庄湾大背坞水库等7座中、小型水库的坝址和库区地形图测量;主持玉田水库弧形压力隧洞、寿安山田坞水库压力隧洞等隧洞的贯通测量;还主持玉田水库至黄泥头、洪源乡西冲水库至罗家鱼种场、寿安山田坞水库玉安田洲等渠道测量以及樟树坑至福港上门、峙滩至储田等10千伏高压电线路测量及湘湖、兰田至鹅湖35千伏高压电线路测量等。对大中型水库白蚁危害和昌江区山田水库大坝白蚁危害进行了调查和综合治理。绘制了浮梁县各乡场和全市水利水电现状图、规划图、洪旱灾害图;编绘了《景德镇市水利区划图案》;圈定了浮梁县各乡、场和昌江流域东、西、南、北河流域面积,绘制了全市地貌图。1986年被景德镇电大分校聘为土建班教师,曾被评为省科协先进工作者和水利学会工作积极分子。是市科协委员、省水利学会会员、市水利学会秘书长、市地学学会理事。
  张德时
  男,江西波阳县人。1939年5月出生。1964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农学系,同年8月参加工作。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9月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弋阳县农技站、景德镇市种子公司、市农牧渔业局粮油生产科、市土肥站从事农技工作。先后担任副科长、副经理、副站长等职务。多年来,承担农技推广、良种引进、杂交水稻制种以及土壤肥料技术推广、专业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工作。撰写专业论文、总结、报告、方案等40余篇,其中《乐平县万亩双杂吨粮田的建设概述》,参加省作物学会1987年“吨粮田”学术论文交流,并摘要汇编;《关于加速我市油菜生产的几点建议》,获市科协1987年优秀论文三等奖;《昌江流域农业规划报告》,获市科协1991年优秀论文二等奖。编著了《农作物品种介绍》一书,1981年获江西省粮食厅杂交水稻技术改进三等奖;1982年获市政府“红四一〇”良种成果推广应用四等奖;1983年获江西省粮食厅杂交水稻“汕优6号”技术改进三等奖。1991年获江西省粮食厅土肥工作先进个人三等奖。
  陆国政
  男,上海市川沙县人。1938年4月出生。1958年起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及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63年毕业于生物物理专业。先后任上海第四、第二制药厂技术员。1966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赴江西参加“小三线”建设,历任江西黎明制药厂工程师、景德镇环境监测站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市排污收费监理所所长。1988年评聘为环境监理与监测高级工程师。主要论文有《氟雨及氟污染——景德镇市的氟雨及氟污染概述》等7篇。其中《氟雨及氟污染》一文,用大量测定数据说明景德镇市地区原来是低氟无氟地区,随着陶瓷烧成从用柴到煤炭的发展,由燃煤而导致了景德镇市局部地域的氟污染(太白园地区降水含氟量高达8毫克/升)。该文部份内容于1992年11月23日与日本专家进行了交流,并获得好评。《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SO₂时微量铬、锰的干扰问题》一文,在江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的年会上宣读,并被江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及市科协评为优秀论文。在江西黎明制药厂任职期间,完成了该厂多能车间的设计、安装和调试。作为技术骨干,完成了磺胺甲基异唑(新诺明)生产工艺改进——管道加压连续脱羰,该项成果载于《医学工业》1973年第七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另外,独立完成了上述药品(新诺明)中间体——3氨基5甲基异唑合成中收率及质量问题的小试工作,达到国外专利水平。在任景德镇市排污收费监理所所长期间,每年举办全市性学习班1~2期,主讲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和政策,对提高基层单位环境保护人员素质起了一定作用。系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智囊团成员、景德镇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陈齐达
  男,浙江省淳安县人。1936年12月出生。1959年8月毕业于浙江省金华农校。同年参加工作。九三学社景德镇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浙江省淳安县农业局、江西省景德镇市鹅湖区农业局、浮梁县人民政府从事科技和领导工作。历任区农业局副局长、局长、区政协副主席,1989年任浮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多年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撰写专业论文、调研报告、经验总结多篇,其中《杂交水稻高产示范》、《花期预测公式》、《汕优6号的推广》、《西瓜——杂交水稻制种配套技术》、《双季杂交水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模式》等17篇论文被评为省、市级二、三、四等奖。由国家经委、科委、农业部、林业部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荣誉证书》。1989年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省九三学社、省农业函授大学、市政府、市政协授予多种荣誉称号。是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会员。
  肖振东
  男,曾用名镇东,江西省泰和县人,祖籍江西丰城县。1940年7月出生。1963年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农业机械系毕业。同年参加工作。1989年评聘为高级农机工程师。先后在江西饶丰综合垦殖场农机站、江西共大饶丰分校、景德镇市农机研究所研究室、市农机厂、市农机站技术推广组工作。主持并承担IBSY—1.6型剖公式主动耙,获当年省政府颁发的省优秀科研成果四等奖;承担国家经委下达的编号为65—1—58—①农机检测,节能技术试验,推广项目,获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二等奖。专业论文《浅谈S195型柴油机油量校正器》,1986年发表于《江西农机与农业工程》第4期。主编市《农机道讯》共34期。曾当选为景德镇市政协第八届委员。系全国地市农机科技管理协会、中国农业工程协会会员。
  邵继河
  男,1936年6月出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都昌县。1964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学校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分配在共大武夷山分校任专业教师。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畜牧兽医师。曾担任党支部书记、市奶牛场场长,现任市牛奶公司筹建处副主任。在市食品公司奶牛场工作时,实行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受胎率9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市的空白,该项目获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四等奖。实行奶牛人工诱发泌乳,增加了牛奶产量。与人合作,编写《景德镇市鱼山乳品厂的生产线工艺流程》,参加鱼山奶牛场的扩充设计、总体规划设计和单项工程设计,受到省内外专家的好评。1991年主持乳品厂生产酸牛奶和新型乳酸菌发酸饮料(康儿宝),获全省质量评比第三名。专业论文《谈谈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提高胎率的几点体会》,1981年1月评为景德镇市三等优秀论文,并在《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84年第二期发表。《乳牛胎衣不下的预防》,1982评为景德镇市三等优秀论文,在《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84年第1期上发表,该文在1985年1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临床图书资料馆收入兽医经验汇编》。《乳牛淀粉渣慢性中毒》,在《上海奶牛杂志》1981年第四期发表,1991年评为三等优秀论文。系景德镇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市科技兴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市、区种禽鉴定小组成员、江西省奶牛协会理事、市畜牧兽医学会理事。
  林义钗
  男,浙江三门县人。1939年11月出生。1965年12月毕业于江西农大牧医系。自1972年以来,一直在市食品公司从事食品质量管理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评为畜牧兽医师,1989年评聘为高级卫生检疫工程师。先后任市肉联厂副厂长、市食品质量监测站副站长、市食品公司质检科科长、公司机关三支部书记等职务。曾主持培训兽医卫生检验人员和屠工宰牛技工培训班,培训省、市、县的宰杀、估重、检疫技术人员数百人。多次诊治疑难病畜,对曾在部分地区流行的猪李氏杆菌病,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和消灭。对肉品TVB—N的全量法检验进行了创新性研讨,用于常规检测。为本企业制定了赣Q/J218—27—81产品标准和建立TQC网络体系,发挥了QC小组作用。1984年为企业制定了自然曝光处理屠宰污水的设计方案,是全国首创。在防治牲畜五号病工作中,开展了对病原体毒型的鉴别试验、酸碱性药物交替使用研讨以及测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本企业一直保持清净,减少了经济损失,提高了安全肉品。论文有《猪蛔虫病引起宿主机体部分器官的病理变化》、《猪败血型炭疽病一例》、《动物免疫应答浅见》、《小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生猪屠宰前的休息和饮水对肉品质量影响的试验报告》等。他是景德镇市畜牧兽医学会理事、景德镇市生物学会理事、景德镇市环保学会、标准化协会会员。
  金仲义
  男,浙江东阳市人。1933年12月出生。1967年2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同年参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聘为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自1987年5月起任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先后在景德镇市职业病防治所、市环境监测站、市环保局、从事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环境监测、环境科研等专业技术工作。1981年评定为环境保护工程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多年,撰写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烟气露点温度的简易测算法》在省专业杂志《环境与开发》上发表;《用鸡胚胎方法测算14种挥发性化学物质的毒性》,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医学文摘》上发表。《乐平县乐口乡工业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用工业理学、卫生学、环境监测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迅速查明了该地区污染物污染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污染物阳性检出率,为清查污染情况,解决污染纠纷,农民顺利得到污染损失赔偿起了积极作用。被评为省环境保护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科协系统先进个人。他是省、市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周泉兴
  男,江西广丰县人。1926年8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江西省农专园艺科,同年分配工作。198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聘为高级工程师。先后在上饶农校、浮梁农场园艺组、市农科所工作。历任组长、副组长、副所长等职务。曾在省农业科学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以早稻一季亩产1026斤被评为第一名,获省领导小组奖;“常规品种双季高产栽培技术”获省、市科学大会重要成果奖;“早稻抗稻瘟新品种18—7”,获市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双季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并被省农业厅评为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授予农科院助理研究员职称。1956、1962、1980、1982年前后四年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撰写有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的材料、论文共26篇,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其中《双季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特点》,获市优秀论文一等奖,选入《全国第二届水稻高产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专集》。《促进水稻竖叶健壮生长是夺取高产的重要长期指标》,获1980年省作物学会优秀论文奖。《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早稻结实率,力争早稻超晚稻》获1991年省作物学会优秀论文奖。当选为江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景德镇市第六、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中国作物学会三大代表、省农学会二、三届理事。被聘为市政府技术顾问组成员、市智囊团成员。
  郑宝华
  男,江西省乐平县人。1942年5月出生。1964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同年8月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201部队八一军马场工作。197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6月评聘为高级畜牧兽医师。先后在八一军马场、乐平县畜牧兽医站、乐平县兽医站工作,曾任副站长、站长。多年来,主要承担全县畜禽防疫、检疫及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工作,负责制订全县畜禽防疫工作计划,业务培训和畜牧兽医技术工作。撰写了多篇专业调研报告、业务工作总结。如《全县耕牛锥虫病普查工作总结》、《防止耕牛锥虫病工作报告》、《涌山公社枫林大队猎场爆发猪瘟报告》、《扑灭牲畜五号病工作总结》、《乐平县畜牧业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等,对全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88年,省防“五总”指挥部授予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年,省农牧渔业厅授予防疫先进工作者;1991年,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授予优秀辅导教师称号。他是景德镇市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乐平县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省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委员、乐平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胡世才
  男,江西省玉山县人。1932年9月出生。1954年毕业于赣州林业技术学校,同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评聘为高级工程师。先后在江西省林业厅、浮梁县林业局(科)、枫树山(南山)林场从事技术指导、科学研究工作。历任林站副站长、分场副场长等职,长期致力于林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事业。五、六十年代,率先在景德镇市做出了全垦整地造林的全垦深挖抚育、改造“小老头”以及全光培育杉树苗的科学试验,为培育速生丰产林模索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八十年代以来,主持完成部、省联营15万亩湿地松速生丰产林总体设计;参加《江西省马尾松标准》的制定;进行湿地松芽苗移栽、国外松种源试验、湿地松芽截根育苗的研究实验。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项,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一项,有两个项目分别于1990、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湿地松芽苗截根育苗已于1992年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科教片向全国推行。自1991年开始,主持林业部在枫树山林场定点的国外松施肥试验、纸浆材定向培育以及课题研究等。论文有《国外松生长和抗病虫害调查》、《火炬松种源试验研究》、《湿地松种源试验研究》,有的在林业专业刊物发表,有的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入论文集出版,有的获市科协林学会优秀论文一、三等奖。1984年,获林业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者荣誉证书》,1991年被中国林学会评为优秀会员;被景德镇市政府评为农业推广先进个人。曾当选为市政协委员,是市林学会副秘书长、理事,昌江区政协第一、二届常委。
  胡献瑾
  男,江西省南昌人。1925年3月出生。1948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9年6月参加工作。1981年评为农艺师,1987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江西省农林管理处三湖果树园、省农业厅、浮梁县农林科、农技站、农科所、景德镇市良种场、市共大分校、市种子(站)公司工作。在推行优良品种水稻育苗移栽技术、牛栏粪堆沤作基肥、合理密植方面,做了许多实验和研究。五十年代推广双季稻种植、磷肥施用、紫云英(红花草)种植;六十年代积极推广矮秆良种;七年代中后期,着力于推广水稻良种“先锋一号”、“红410”并从事杂交水稻“汕优2号”、“汕优6号”试验和示范;八十年代从事杂交水稻的推广。在农业科技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多次获省农业厅及市政府嘉奖。他倡议的引进早稻杂交组合获得成功;引进推广“二九丰”、“73—07”取得可喜成绩。他参加了《景德镇市农业志》的编写并任主笔。该书已于1990年8月正式印刷内部发行。嗣后,又编写了《景德镇市种子工作大事记》。
  俞清源
  男,江西省婺源县人。1937年出生。1959年8月毕业于江西省上饶农校茶叶专业,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景德镇市农业局、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副科长、副所长、所长。1989年12月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多年来,致力于景德镇市的茶叶事业。跑遍了景德镇市茶区,调查研究,蹲点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措施。主持推广幼年茶园管理技术措施,获江西省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主持开展景德镇市茶叶品种资源普查,并执笔撰写《景德镇市茶叶资源普查报告》。1988年担任景德镇市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总农艺师,负责景德镇市向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茶叶生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世界银行专家团评价为技术先进,设计良好,从而得到立项。还编写了有关茶叶科普技术资料和论文,如《论建设优质出口工夫红茶基地的科技战略措施》、《景德镇市科技兴茶战略任务的思考》,分别获市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和二等奖。系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江西省茶叶学会理事、景德镇茶叶学会副理事长。
  徐雪保
  男,江西省丰城人。1941年12月出生。1964年8月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园艺系,同年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聘为森林病虫害防治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市枫树山园林公场、林科所、市共大分校、市林业局森防站工作。1989年12月获中国林学会颁赠劲松奖。对景德镇市境内梨、桃、柑桔、葡萄等果树病虫害进行了害虫生活史及病害流行规律的调查,制定了果树周年管理的技术措施及对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方法。主持创办了景德镇市第一个生物家药厂——枫树山白僵菌厂,从工艺流程的林间施放,制定了一整套技术规程,在大面积利用的僵菌纺治松毛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市生物防治松毛虫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以后的综合防治打下了基础。编写了全省共大分校通用教材《果荃栽培学》。撰写专业论文、调研报告、经验总结10余篇,如《森林害虫的综合防治》、《坚持综合防治,抓好虫情测报,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生产》、《景德镇市森林病虫害防治进展及2000年前的研究对策》,市科协评为优秀论文;《景德镇市森林植物疫情调查技术报告》获江西省林防站二等奖。他两次被评为省林业厅、森防站森防检疫先进工作者。他是省林学会、省昆虫学会、市林学会、省森保学会理事。
  高俊竹
  男,江苏省潥阳人。1935年9月出生。1960年7月在山东工学院电机系发变输电专业毕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江西水电学院(现江西水电学院)、乐平县塔前中学、乐平电力排灌建设委员会、乐平电机服务部、乐平水电局设计室工作。高级水电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电气和小水电建设。他主持过10~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的勘测、设计、审核、施工;主持过鸣山、双田、从埠、临港、礼林等35千伏变电站的计划、设计、审核;编制过鸬鹚电站(1.5万千瓦)机电部分的初设工作,并担任小水电站机电部分的设计、试运、并机并网发电、故障分析处理、配套改造、经济运行等工作。撰写专业调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培训教材多篇,如《35千伏农村变电站的经济运行》、《谈谈用户电压与无功功率的关系》、《乐平县小水电站选用升压变压器普遍存在的问题》、《乐平县农村水电站电工培训讲义》、《有功电度表错误接线浅析》、《有功电度表误接线分析一例》等,分别在县、市水电学会上作过学术交流。曾当选为政协景德镇市第七、八届委员。
  符气美
  男,海南省文昌县人。1935年2月出生。1958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森林经营专业。分配在景德镇市林业局勘察设计队任设计队副队长,高级工程师。六十年代参与枫树山林场林业基地的测量调查、规划、设计,营造了大片用材林。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参与了枫树山林场速生丰产林基地可行性研究,致力于该场建立大面积速生丰产林。在林业科技理论方面,他的《杉木造林密度研究初探》获市林学会论文一等奖;《昌江区2000年森林预测》获市科协论文三等奖;《植树造林要讲究质量》、《森林与健康》、《提供营造混交林》、《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等论文均有指导意义。1983年至1988年的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及第一次复查、第二次复查,他是技术负责人,两个项目分别获得林业部成果(集体)二等奖及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1981年至1982年,他参与景德镇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林业区划,该项目1989年获江西省林业厅规划设计先进个人奖,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林业区划工程设计集体二等奖。他是中国林学会会员,是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智囊团成员,是市委、市政府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彭克荣
  男,江西省乐平县人。1934年2月出生。1960年8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水丁程系,同年参加丁作。水利高级工程师。先后在上海地区水电处、乐平县水电局工作。曾参加余干康山围垦工程设计、余江白塔新渠工程设计,担任余江洪湖水库大型涵管施工的技术指导。在县水电局工作期间,审查指导了县水电局水利工程设计,解决水利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专业论文有《主峰之点法简算洪峰的初步探讨》、《乐平县大口坞水库(中型工程)大跨度肋拱渡槽设计》、《乐平县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利化区划》、《乐平县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曾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程山芳
  男,浙江省淳安县人。1940年4月出生,1963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参加工作。198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历任鹅湖区农科所副所长、区农业局副局长、区人大常委委员、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市种子公司经理、市农牧渔业局总农艺师等职。多年一直从事农业科研、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行政管理工作。主持和协作选育玉米良种共10余个;选择夏良种“矮干赤”、“优质稻”、福农糯”等4个水稻良种;主持引进推广了玉米“丹玉六号”、甘茹“超胜四号”、高梁“晋杂五号”、水稻“汕优六号”、“浙8619”等几十个优良品种;先后参与引进推广了保温育秧、撒直播、再生稻、大苗抛栽、化学除草、叶面喷肥、密植栽培、氮磷混合深施等先进技术,推广了农业技术的改革。他所撰写的专业论文、科研总结、调研报告、技术文件,培训教材累计50余万字。其中《杂交高梁三系制种技术总结》等9篇论文发表在省、市专业刊物上,在市报和电台上发表过20余篇关于农业技术的报导,先后获得市技术推广三等奖、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982年评为省、市科协系统先进个人。
  童胜洋
  男,江西省乐平县人。1933年9月出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分配在华中农学院农业机械系农业机械教研室任教。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评聘为高级工程师。曾先后担任过农业机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实验室主任、系教工党支部委员和支部书记等职务。曾参加LB—160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联合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该机于1974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主持过农业用风机试验台的研制、调试工作。参加过《5XQ—0.1型小区种子清选机》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该机于1986年6月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学术论文有《小型轴滚筒脱粒机的发展》,发表在《湖北农机化》1983年第四期;《用垂直气流清选水稻种子的初步试验》,发表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第三期;与人合写的《水稻种子清选机的设计》,已译成英文在亚太地区农产品加工国际会议上宣读,并收入会议论文专集。他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会员。
  雷明新
  男,江西省南昌县人。1938年12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同年分配工作。1988年被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先后在湖北鄂城市农业局、景德镇市水稻良种示范繁育场、市农业局粮油生产科、市农科所工作。自1985年以来,致力于优质稻育种工作,主攻国际优质香稻BASMATI的改良,现已育成一批优质、高产、抗性好的香稻新品种,经农村大田的示范栽培,深受农民欢迎。有十几篇译文、论文,在省市有关专业会议上交流。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科技人物名录

《景德镇市科技人物名录》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收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获得部级及国家荣誉称号的人员共1017人。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