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考古调查与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45
颗粒名称:
三、考古调查与发掘
分类号:
K872
页数:
23
页码:
225-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考古调查与发掘,其中包括湖田古瓷窑址考古调查、湖田窑遗址考古发掘、落马桥窑址的考古发掘、枫树山北宋程璘墓的考古发掘、成化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考古调查与发掘
内容
湖田古瓷窑址考古调查
湖田古瓷窑址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市考古人员到湖田窑址进行全面调查,并清理发掘部分窑址和堆积,发表了《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刘新园、白焜著)一文(见《文物》1980年11期)。该文考察了窑址年代、历史价值,并估算窑址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湖田窑遗址于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一文成为湖田窑列为国保单位的主要依据。
1992年11月至12月,时隔20年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考古人员又对湖田古窑址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并作出详细记录:
调查记录(一)
时间:1992年11月30日。
地点:张家地窑址。具体位置:位于六0二所84幢长平房东北50米处,东傍南河支流,农民俗称此为张家地。代号:Hdc-a,为湖田窑址调查第一地点的一个山包。地理环境:是个小山包,其上杂草丛生。西南部坡度较缓,东、北部坡度较陡,顶部有不平坦的平面,土质为红土。保存情况:保存情况尚好,少部分为农民辟为菜地。文化堆积:小山包基本都散布匣钵,瓷片。从暴露的情况看,南部较浅,从断面上看,仅20厘米左右,北部堆积不太清楚,地表覆烧支圈散布最多,大都成碎片,漏斗形匣钵,平底碗状覆烧匣钵次之,瓷片不太丰富。采集标本:主要器形有碗、盘、粉盒等。主要标本介绍:(1)芒口碗,1件,敞口,窄圈足,通体施影青釉后削口沿釉成芒口,胎较薄,覆烧口。(2)盘:直口,微弧腹内收,大圈足,微内敛,通体施影青釉后刮口沿釉成芒口,模印花纹,内腹部花纹为回纹与弦纹之间为模印三层莲花瓣纹,内底模印凤穿牡丹纹,覆烧。(3)青花瓷碗联结体,从纹饰、造型看为明代后期产品。文化内涵:从检集的瓷器看,大部分为芒口器,亦有支钉支烧的器物,因此,上限基本到北宋早中期、北宋晚南宋早中期的器物最多。
附:我们在调查张家地时,在其南部不远处亦有一低矮的小山包,其东、西为陡坡,南部为长缓坡,地表散布的匣钵、瓷片与Hdc1-a相同,又与此上述山包很近,故我们把此处编号为Hdc1-b。
调查记录(二)
时间:1992年11月30日
地点:豪猪岭窑址。具体位置:位于六0二所88幢长平房之间,东临南河支流,南与杨梅亭窑址隔沟相望。代号:Hde2-a,地理环境:是个山包,其上多杂草。西南部坡度较陡,东南部为长缓坡,土质为红土。保存现状:基本完整,局部为六0二所所建88幢、89幢长平房破坏,及农民辟为小块菜地。文化堆积:整个山包(由山脚至顶部)分布着窑具与瓷器碎片,尤其小山包西部堆积最为丰富,东部相对较少。堆积层中以漏斗形匣钵最多,其次为平底碗状匣钵(覆烧),桶状匣钵等瓷片种类较为丰富。采集标本:主要器形有:碗、盘、器盖、花瓶等。主要器物介绍:(1)影青瓷碗一件,敞口,弧腹内收,圈足,挖足浅,影青釉,圈足内无釉,刻划简易浅纹,内墙篦纹。(2)斗笠碗(浅)1件,口部浅,斜腹壁,成窄圈足,影青釉,内刻划简易花纹,内填篦纹。(3)覆烧匣钵1件,敞口,斜腹壁,平底内,内壁呈锯齿状,可覆烧五件器物。文化内涵:此处漏斗形匣钵居多,次为覆烧匣钵,桶形匣钵,支圈覆烧具没有,再从出土瓷器看,多浅腹刻花纹碗,斗笠碗,用垫圈或垫饼垫烧,时代为北宋中晚期。。
附:我们在调查豪猪岭时,在其北部15米处亦有一处较低矮的匣钵,瓷器堆积,地表散布的匣钵、瓷片与Hdc2-a相连,故我们把此处编号为Hdc2-b。
调查记录(三)
时间:1992年12月2日
地点:狮子山窑址。具体位置:位于602所81幢长平房之南,西与龙头山交界。
编号:Hdc3-a,地理情况:狮子山南侧的东西向分布有窑具、瓷片堆积,因过去的地貌为六0二所建房破坏,现在看来北山坡还是较陡,春山多杂草,土质,山顶为碎石,山腰以下红土。保存情况:六0二所大规模建房造屋,推土平地,及农民开辟菜地,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古窑址。故原来的长缓坡已不复再见到了,古窑的迹象不明。文化堆积的相对高度达23.6米。文化堆积:狮子山北坡,东面没有堆积,向西在等高线40-63.6米之间基本都散布着匣钵、瓷片。匣钵仍以支圈覆烧窑具最多,漏斗形匣钵,桶形匣钵次之,匣钵本身为粗石粉碎后而制成,质粗,色系酱色。主要标本:器形主要有影青瓷类,碗盘钵,渣斗,梅瓶,瓷枕等,黑釉瓷类:高足杯,饼足碗等。主要器物介绍:(1)碗:敞口,浅腹,圈足,口刮影青釉芒口,青面。(2)瓷枕:枕底浅,枕面三道弦纹,在内划波浪纹。(3)高足黑釉杯:敞口,弧腹,高足,施黑釉。文化内涵:从出土的瓷器看,有垫圈式垫饼垫烧,内壁刻划花纹的北宋瓷片,亦有元代内低刮釉一圈,成涩圈里釉饼足状碗、高足杯等,因此烧造年代为北宋至元代初期,但主要大量器形为南宋中晚期。
调查记录(四)
时间:1992年12月5日
地点:刘家坞窑址。具体位置:在六0二研究所憩园东面,被六0二所20幢、19幢、15幢、13幢、5幢楼房所包围。地理状况:刘家坞东北部为一长缓坡,南部是个陡坡,西部坡度亦较缓,因六0二所建房推土,原来地貌不清。保存情况:此处古窑四周有围墙,作为重点保护区,尽管如此,农民种地取土,破坏了部分遗迹。此山包仅存东北部长缓坡还能看出有龙窑的迹象,坡长40米以上,倾斜度30度左右,南部正好为废匣钵、瓷器堆积,堆积相对高度20米。堆积物:覆烧支圈最多,大都成碎条状,漏斗形匣钵,平底匣钵次之,瓷片数量少于匣钵。主要标本:黑釉碗、高足黑釉杯、影青瓷碗碟、折腰印花碗、影青瓷浅腹盘、牛头动物俑等。匣钵:(1)漏斗形匣钵有两种,一种口径16.5厘米,高12厘米,灰黑色,主要用于烧造高足杯,另一种口径25厘米,主要装烧大碗类。(2)桶状匣钵,口径28厘米,高10厘米,主要用于烧盘类。(3)支圈覆烧窑具:支圈座直径22厘米、16厘米与12.5厘米,规格不一。文化内涵:从器物造型纹饰看,有北宋晚期用垫饼烧划纹碗,亦有元代早期的黑釉高足杯,折腰碗,竹节状影青釉靶杯等,时代在北宋后期至元代。
附:我们在调查刘家坞时,在其东部亦发现与此山包相接的呈东北向的长缓坡名曰龙头山,这个长缓坡有龙窑迹象,坡度较缓,时代与刘家坞相类,故将其编为Hdc4-6。
调查记录(五)
时间:1992年12月2日
地点:竹坞里窑址。具体位置:窑址在筲箕坞与竹坞里之间的山坡地带,东西140米,南北60米,西部山脚坡地被六0二所集体宿舍楼、基建科大楼破坏。地理环境:窑址在两条山沟的长条山坡上,西南部坡度较缓,尤其是竹坞里北侧有一条长缓坡,长度在35米以上,坡度30度左右,此处可能有窑床。山上多杂草、小树,土色为红土,山顶为石质山。保存情况:六0二所建基建科大楼、集体宿舍楼破坏了窑址的西部缓坡。文化堆积:有两处(1)竹坞里北坡上的匣钵、瓷片堆积丰富,分布在等高线41.4—55.5米之间。(2)筲箕坞西南山坡上,即六0二所1004幢大楼南侧山坡上亦捡到青釉、影青釉瓷片,堆积不太丰富。主要标本:(1)青瓷:碗、盘、执壶等;(2)白瓷:碗等;(3)影青瓷:碗、带座罐等。主要器物特征:一部分影青釉瓷用支钉垫烧,支钉一般较多,在碗或盘的内外底均留有支钉痕,另一部分影青瓷,为匣钵垫饼烧造,并发现覆烧器。文化内涵:从器物特征看,支钉垫烧时代一般为晚唐五代。影青釉覆烧碗,以及其它一些影青瓷、垫饼烧碗盘等为北宋时期。
调查记录(六)
时间:1992年12月7日
地点:旗山窑址。具体位置:六0二所新砌315幢大楼之南,旗山之北,六0二所大本营正门之西北。地理环境:从地形看,旗山东北角为长缓坡,因六0二所建房挖土平地破坏了,原有的地貌已不清楚,山上为松树杂草。保存情况:六0二所建房破坏较严重,农民开辟菜地亦不同程度地破坏。文化堆积:旗山堆积仅限于东北部,其它地方因挖去原土,情况不太清楚。从一个断面看,堆积范围东西长130米。主要标本:(1)碗类,有1件,小唇沿,弧腹,圈足较高,足墙较窄,青面。(2)匣钵:主要为漏斗形匣钵,有一件口径20厘米,高10厘米,还有一件口径22.5厘米,高11厘米。用垫饼或垫圈垫烧。文化内涵:从此次调查采集物看,大部分为北宋时期。
调查记录(七)
时间:1992年12月8日
地点:月光山窑址。具体位置:在旗山北部,现为乡良种场占用。地理环境:月光山为旗山前面的一座小山包,在北面即为南河河滩地。保存情况:月光山的瓷器堆积基本已被乡良种场破坏殆尽,昔日5米多厚的堆积已不复存在。文化堆积:在良种场后身,鱼池边还能见到瓷片、匣钵,其间有1.3米深的断面,上部推土堆积,下部为灰土瓷器、匣钵堆积。从堆积范围看东西长约160米。主要标本:(1)青瓷碗类,用支钉支烧,有一件内底有11个支钉痕。(2)白瓷碗类,有一件仍用11个支钉支烧,亦有一件用7个支钉支烧,还有1件唇口器。(3)影青瓷碗、盘类,用圈式垫饼垫烧。外壁有刻莲瓣者,刻折扇纹者,内壁刻花,内墙篦纹等。(4)匣钵:漏斗形匣钵,其中有1件口径19厘米,高7.5厘米;桶形匣钵有1件,口径16.5厘米,平底;碗状匣钵,其数量少见,有1件底径11厘米,其中有青釉式窑汁。文化内涵:从用支钉支烧看,时代要早到晚唐五代,用刻莲瓣纹,刻折扇纹等看,为北宋时期,在月光山还见到一件明青花粘结体,此处烧窑时代由晚唐至明代,时间连续性很长。
以上调查者为蒋忠义、欧阳根、李文海、徐长青、刘祥、薛炳宏。
湖田窑遗址考古发掘
自1982年湖田古瓷窑址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窑址的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之间的矛盾就日显突出。以“保护为主”为宗旨的文物政策,使考古发掘始终在配合基本建设的框架内被动实施;基本建设点在哪儿,我们的考古发掘点就在哪儿,甚至发掘点的命名也不例外。
第一节 分区及各区特征
考古发掘以基建目的分区而进行,故我们描述的分区不存在考古学遗存分区的特点,更不代表有目的的发掘区域。同时,1985年和1988年的发掘,直接采用了冗长的中文命名,1989年至1993年的发掘以年份及罗马字母组成分区命名,1993年以后的发掘,采用了拉丁字母分区命名。现依照上章约定的体例分别定名,并扼要介绍。
(一)602所商品一条街发掘区
1985年该所基建时发现。位于战备公路北侧,东为葫芦窑保护房,西为602所白云酒家,北为乌鱼岭马蹄窑保护房,基建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为由北向南倾斜的缓坡,并与乌鱼岭保护区联在一起,应为同一窑业堆积址。基建过程中发现具有元代特征的制瓷作坊、水井及排水暗沟等。因种种原因未曾发掘。
(二)职工食堂发掘区(编号“88·Z”)
1988年发掘。位于北望石坞,与南望石坞以一路(战备公路)相隔,原系同一处大型窑业堆积遗址。北望石坞位于战备公路西侧面,西为602所职工医院,北为该所苗圃。医院和苗圃都对窑址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发掘以第Ⅲ象限布方,由东向西、由北往南共布28×24平方米探方4个,方向北偏东20度,面积672平方米。发掘区地表破坏严重,由于发掘只限于距地表1米深,整个发掘区没有统一地层,也未清理重要遗迹。出土有青釉碗、影青釉枕、碗、壶、盒、杯、盏托、鸟食罐以及黑釉高足杯、青花瓷残片等。
(三)“92型”新宿舍发掘区(编号“92新”)
1992年发掘。位于湖田窑遗址陈列馆南侧,602所沿山公路东侧。系狮子山与湖田窑陈列馆原窑址堆积址之间平缓洼地。共布探沟3条,面积94平方米。地层堆积由南往北,由西往东倾斜,可分为2层。①层为扰乱层,出土物以影青釉、碗、盘、盏、注壶、盏托、直口罐、枕、粉盒、器盖为主,少量黑釉碗,卵白釉碗,青花瓷器等。②层为若干小层。分别为红烧土夹匣钵堆积、烧土堆积、灰土堆积和淤土堆积等。出土影青釉器与①层基本相同,少见芒口模印器。窑具以漏斗形匣为主,亦见平底碗状覆烧匣、桶形匣等。支垫具见垫饼和垫圈。
(四)“93型”新宿舍发掘区(编号“93新”)
1993年发掘。发掘区很分散,在战备公路南侧,第1014栋开探沟5条。在沿山公路北侧(龙头山窑堆积址),第1013栋开探沟7条;在第1015栋开探沟4条;在602所医院大门南侧开探沟1条。共开探沟17条,面积501平方米。第1013栋位于龙头窑包山脚,此地系窑场废弃堆积区,堆积厚度0.2-4.5米,为宋元时堆积,未见窑场和作坊遗迹。第1014、1015栋为南高北低地势,属龙山头、狮子山山下的一片洼地。堆积南薄北厚,最厚4米,多见宋元窑业堆积。
(五)A区(编号95·A)
1995年发掘。位于葫芦窑以东,湖田窑遗址陈列馆以北,湖田路以西的“三角地”,地势较平坦,地表无建筑。共布10×10平方米探方6个,5×20平方米和5×10平方米探方各1个,发掘面积750平方米。方向正北。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共分4层。第1层为表土。第2层共分3小层,出土青花瓷渣斗碗、墩子碗、莲子碗、盘、碟、高足杯、小杯、器盖、罐、钵等,甜白釉瓷盘、碟,龙泉釉碗、碟等。遗迹有房屋残墙、路面、水沟、柱础、砂池、蓄泥池、轮车基座等。第3层共分2小层,出土影青釉碗、盘、碟、高足杯等,卵白釉瓦、高足杯、盘、碟、碗、折腰碗等,黑釉碗、盏、碟、高足杯等,青花瓷碗、盘等,绿釉枕等。遗迹有房屋残墙、路面、水沟、蓄泥池、炼泥池、淘洗池、轮车基座等。第4层出土影青釉碗、盘、碟、盏、杯、壶、枕、炉、灯盏、砚滴、粉盒、器盖、塑、象棋、围棋等。遗迹主要有房屋残墙。
(六)B区(编号95·B)
1995年至1996年发掘。位于湖田窑遗址陈列馆以西,葫芦窑以南,龙头山以北,地势南高北低,堆积南浅北深。地面原有建筑为602所28、29栋宿舍。共布10×10平方米探方3个,10×5平方米探方2个,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方向正北。发掘区地层共分4层。第1层表土。第2层共分2小层,出土青花瓷墩子碗、渣斗碗、莲子碗、盘、碟、高足杯、小杯、器盖、罐、钵等,甜白釉瓷盘、碟等,龙泉釉碗、碟等。遗迹有水沟、蓄泥池、墙等。第3层共分6小层,出土影青釉芒口碗、盘、芒口碟、高足杯、砚滴等,黑釉碗、盏、碟、高足杯等,卵白釉折腰碗、高足杯等,青花瓷盘等,绿釉枕等。遗迹有蓄泥池、房屋残墙、路面、水沟、天井、釉缸等。第4层共分3小层,出土影青釉碗、盘、碟、盏、杯、壶、枕、炉、灯盏、砚滴、粉盒、器盖、塑、象棋、围棋。清理了马蹄窑2座。
(七)C区(编号96·C)
1996年发掘。位于狮子山北面,天门沟南面。地势南高北低,倾斜度较大,堆积较浅。地面原有建筑为602所81、82栋宿舍。共布10×10平方米探方4个,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方向正北。发掘区地层堆积共分3层:第1层表土。第2层共分2小层,出土青花瓷渣斗碗、莲子碗、墩子碗、高足杯、小杯、器盖等,甜白釉盘、碟等;遗迹有墙、沟、窑炉残迹。第3层出土影青釉碗、盘、碟、高足杯等,黑釉碗、盏、高足杯等,卵白釉折腰碗、高足杯等。
(八)D区(编号97·D)
1997年夏发掘。位于战备公路、602所商品一条街北侧,白云酒家东侧、乌鱼岭(明代马蹄窑保护房址)南侧,此区原为乌鱼岭南面缓坡,与前述1995年商品一条街元代作坊遗迹为相连的一处窑业堆积址。第一阶段布8×7平方米探方5个,面积360平方米,方向正北。第二阶段紧邻第一阶段探方北侧,布探方10×7和6×8平方米2个,面积118平方米,方向正北。两阶段发掘面积478平方米,发掘区早年数次受邻近基建破坏,发掘前属602所菜场,棚桩、混凝土均深入地底,多数扰至生土。清除表面扰乱,发掘区内共清理遗迹17处,其中部分具有相互打破的关系。出土青瓷罐、水浇、碗;酱釉碗、罐;影青瓷碗、盘、盏、碟、罐、执壶、瓶、粉盒、瓷塑等,其中粉盒、瓷塑等多见褐彩装饰。还出土少量的芒口碗、盘、碟等器物。多见桶形匣。此发掘区还清理一座商代灰坑(H6),出土夹砂陶罐等。
(九)E区(编号97·E)
1997年D区补充发掘。位于602所商品一条街北侧D区东部。其北为马蹄窑重点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为马蹄窑所在窑业区南坡。由于在推土机破坏之后才布方,整体堆积扰乱甚。共布方7个,发掘面积215平方米。清理龙窑残址一座,出土影青瓷碗、盘、执壶、粉盒、瓷枕等。
(十)F区(编号97·F)
1997年冬发掘。位于湖田窑遗址东部的豪猪岭北坡,张家地重点保护区南侧的沿山公路上及其东。此处主要为豪猪岭窑业堆积处,布方4个,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掘区共分4层,出土碗、盘、杯、碟、罐、执壶、器盖、粉盒、盏托、瓶、高足杯等。少量芒口碗、斗笠碗、黑釉碗等,在堆积底层见房屋残迹及釉缸等遗迹。
(十一)G区(编号97·G)
1997年冬至1998年春发掘。位于湖田窑遗址东部的豪猪岭上,西北为F区发掘区。豪猪岭原为重点保护区,后因602所盖工厂平整土地,其上堆积破坏殆尽。本次发掘表层均为二次堆积,仅底部有少量原生堆积。布方4个,发掘面积560平方米,方向正北。出土器物与F区相似,主要有碗、盘、杯、碟、瓶、粉盒等。器形极单纯,没有发现遗迹。
(十二)H区(编号99·H)
1999年夏秋发掘。位于战备公路两侧的琵琶山,龙头山与南望石坞之间。琵琶山、龙头山与南石坞为三处重点保护窑包,主要为南宋至元时期堆积,此发掘区正是该三处“品”字形分布窑包的缓冲过渡地带。共布方19个,发掘面积1,321平方米,清理了宋、元时期遗迹,如房屋基址、烧泥池、灰坑、水井等共11处。出土了一批宋、元、明时期的影青瓷、卵白釉瓷、黑釉瓷及青花瓷器。影青瓷主要有碗、盘、碟、钵、罐、杯、壶、瓶、枕、盒、器盖、盏托、炉、灯、水滴、瓷塑等。卵白釉器主要有碗、盘、高足杯,青花瓷有元青花和明青花碗、盘等。
(十三)H区附属主干道发掘区(编号99·H)
1999年秋冬发掘。位于龙头山、狮子山北坡的沿山公路上,为该两处重点保护区的窑业堆积区。共布方6个,发掘面积300平方米,依地形而布方。本发掘区可分为4层,出土物主要为影青釉碗、盘、枕、盒、盏、托、壶、罐以及瓷塑等。影青瓷褐彩装饰较丰富,也见少量酱釉器。芒口器基本不见,清理遗迹有灰坑10个。
第二节 典型地层介绍
湖田窑遗址发掘区很分散,各发掘区的地层根本无法统一。虽然历次发掘同地表破坏程度以及文物保护措施实施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为了较全面反映各个时期遗址的堆积情况,遂将多数发掘区的地层择其一二作扼要介绍。
(一)97·GT2,G区表层扰乱严重,四个探方的层位均不理想。但G区出土物多为灰白釉碗类,器型、纹样均很单纯,很有代表意义,T2在发掘区中埋藏相对理想。
T2北壁剖面
第1层,本层厚度为5-10厘米。本层为灰黑色土,较板结,呈块状。夹有少许现代遗物,分布在T2的全方。
第2层,本层厚度为0-220厘米,本层为灰色土层,较松疏,但土中夹有少许瓷土,较粘结。夹有大量匣钵、瓷片、砖块等。2层主要分布在T2的东部,并延伸至北端T4方中。出土遗物均为影青瓷,种类有碗、碟、枕、瓶等。
第3层,本层厚度为0-90厘米,本层为红黄色土层,较板结,呈颗粒状,没有遗物,分布在T2的中部。
第4层,本层厚度为0-110厘米,本层为灰褐色土层,松疏,呈颗粒状,夹有大量匣钵、瓷片。4层主要分布在T2的西部,瓷片主要为影青瓷,种类有碗、盒、瓶等。
(二)T4、T5本区处于上述G区(豪猪岭)及湖田窑主要窑业区的过渡地带。发掘区出土器物的特征相对比较早些;同时本区清理了数个灰坑,均为一次性短期形成的,器类组合比较清楚。选择T4、T5两个并不相邻的探方作为介绍,基本可以将发掘区的时代衔接上。现以T4、T5加以说明。
T4东壁剖面
第1层,灰褐色土层,厚10-150厘米,内夹有现代砖瓦,宋代影青釉瓷片、元代卵白釉瓷片及元、明青花瓷片等。
第2层,黑褐色土层,厚70-85厘米,出土物以影青釉瓷片为主,器形有碗、盘、枕、鸳鸯盒、托子等。
第3层,黄褐色土层,厚25-40厘米,内含碎窑工具、窑砖、窑渣、影青釉瓷片,瓷片可辨器形有瓶、碗、三联盒、瓷塑小狗和小马等。
T5西壁剖面
第1层,灰褐色土层,厚0-15厘米,内夹杂青花瓷片、龙泉釉瓷片、影青釉瓷片等。
第2层,黑褐色土层,厚0-30厘米,内含瓦砾、影青釉瓷片,影青釉器形有枕、罐、杯、碗、钵等。
第3层,红黄色土层,厚0-25厘米,出土少许影青釉瓷片。
第4层,灰黄色土层,厚0-35厘米。出土物有瓷片、窑具。瓷片均为影青釉瓷,器形有碗、钵、盏、枕等。
(三)99·HT8、T12,本区主要为南宋至元时期堆积。发掘区内有窑业堆积,有作坊遗迹,还有许多生活遗迹,由于发掘点分散,选择T8、T12两个探方的剖面作为相互补充来叙述之。
T8北壁剖面:
第1层,表土层,厚30-50厘米,H2开口于此层下,出土宋、元、明时期的遗物。
第2层,厚10-75厘米,为白色支圈堆积层。出土少量影青瓷芒口碗、碟、高足杯、灯、器盖及黑釉高足杯等。
第3层,厚25-85厘米,为红色窑渣土、窑砖及圆垫饼、漏斗状匣钵层。出土青瓷碗、执壶、盘、碟、瓶、盖、盒、钵及枕、炉、盏托等遗物。
T12北壁剖面:
第1层,表土层,厚15-20厘米。出土宋、元、明时期遗物及现代垃圾。
第2层,灰黑土,厚10-30厘米。出土影青瓷碗、盘、碟壶、炉、盒、灯、卵白釉碗、高足杯,黑釉碗及绿釉盆等。
第3层,黄褐色含灰色支圈层,厚10-20厘米。出土物主要为影青釉芒口碗、折腹盘、碟等印花器。F1开口于此层下,打破第4层。出土遗物多与第3层相同,器形有碗、碟、盘、壶、罐、炉、杯等。
第4层,浅黄色土,南厚北薄,厚10-50厘米,出土物以支烧的刻划纹影青釉器为主,见碗、壶、碟、盒、盘、枕等;也见少量芒口碗、盘、碟等印花器和黑釉盏。
第5层,灰褐色土,南厚北薄,厚20-10米。为漏斗状匣钵、圆形垫饼堆积层。出土物多见支烧刻划纹影青釉瓷,如碗、盘、碟、壶、盏、炉、罐、盒等,基本不见芒口印花器。
(四)97·DT4,本区位于湖田窑中心地带,主要为南宋时期堆积。由于早期的多次破坏,仅最底层保存一些完好的灰坑、釉缸等遗迹。T4位于发掘区中部,探方内的H1、H15出土了本遗址有最早纪年的铜钱“景德元宝”以及一批青瓷器。尽管地层关系简单,但层位关系上对于解决北宋早期遗存具有重要意义。现以T4西壁剖面为例作说明:
1、被①层直接叠压的几个灰坑,如H5、H7、H9、H13等,这些灰坑均打破,出土物为影青瓷,釉色偏青,器物变形多,圆足较矮,为南宋早、中期。
2、直接打在出土的灰坑上,如H10、H14,它们直接被①层叠压的遗迹打破,出土物为影青瓷,釉色偏白,圈足较高,为北宋中、晚期。
(五)97·FT2,本区位于湖田窑遗址东侧的豪猪岭窑业堆积坡地上。主要为北宋至南宋时期堆积,湖田窑遗址的堆积为东南侧早,西北侧晚。此处为重要的早期堆积地带。T2位于发掘区中央,出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标本。如“迪功郎浮梁县丞臣张昂措置监造”碗底等。现以T2北壁剖面加以说明。
第1层,本层厚度为0-26厘米,呈深黑色土层,较为松软,其中夹杂有少许南宋、明清以及近现代遗物。本层在T3方中除东南角外,均有分布。
第2层,本层厚度为96-180厘米,为灰黄色土层,软松疏,有块状。其中夹杂有大量的匣钵、垫具、影青瓷等。本层在T3方中均有分布,器物种类有碗、杯、盘、碟、瓶等等。
第3层,本层厚度为0-60厘米,为褐灰色土层,松疏,有粉末。内包含有大量的窑具,影青瓷片。在T3方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南部,器物种类有壶、碗、盆、瓶、罐、盒等。
第4层,本层厚度为0-240厘米,为红褐色土层,较板结,内有大量红烧土块,废窑砖,夹杂有大量窑具,影青瓷片等。在T3方中仅在东北角有分布,器物种类有注子、温酒钵、碗、瓶等。
(六)95·AT6、T8,本发掘区位于湖田窑遗址东北部的南河岸边,主要为南宋至元明时期堆积。清理了一系列宋、元、明时期的生活遗迹和作坊遗迹,尤其是元代作坊遗迹的成组出现是湖田窑遗址的最重要发现之一。由于保护珍贵遗迹的重要,⑤层以下未作继续发掘。我们选择T6和T8作介绍,主要因为它们的地层相对整齐同时又可互为补充。
现以T6南壁剖面为例作介绍:
第1层,表土层,厚5-35厘米,土质较为松疏,为灰褐土,土中夹杂数量较多青花、黑釉、影青釉瓷片,以及一定数量的匣钵底盖,本层覆盖整个探方。
第2层,厚度为0-36厘米,该层土质较为松疏,为棕褐土,内杂数量较多的破碎的青砖、青色瓦片及一定数量的青花瓷片,影青釉瓷片和少量的黑釉瓷片、卵白釉瓷片,器型主要为碗类,还有少量的盏、碟类,该层基本分布于整个探方。
第3A层,厚度为0-40厘米,本层土质结构较为紧密,颗粒极大,为深黄褐色,含少量砖瓦以及数量较多的匣钵、支圈、底、盖等,所含遗物主要为卵白釉、黑釉瓷片等,本层只在东南部有分布。
第3B层,厚度为0-85厘米,本层土质较多为紧密,为红黄褐土,由于其中掺杂了一定数量的红烧土颗粒,因而土色呈黄中偏红,而且土中有一定数量的碎匣钵、瓷片,但局部区域又较单纯,出土遗物主要为卵白瓷、黑釉瓷及少量的影青釉瓷。器物种类主要为元代的折腰碗、黑釉盏等,本层除局部区域被晚期地层打破,基本上分布于整个探方。
第4层,厚度为0-90厘米,本层其中上为匣钵底、盖以及破碎的不完整的影青瓷片堆积而成的窑业垃圾,很少以至不见土,出土遗物主要为影青釉瓷。器类主要为碗类,还有少量的粉盒、灯盏、壶、碟等。
第5层,厚度为0-17.5厘米,本层土质为紧密,粘性较大,为黄褐土,出土遗物为影青釉瓷片,器型主要为碗类,还有少量的壶、碟类。
⑤层以下未发掘。
T8南壁剖面:
第1层,表土层,厚5-20厘米,土质较为松疏,为灰褐土,土中夹杂数量较多的扰乱的青花、黑釉、影青釉、青瓷片以及一定数量的匣钵底、盖等,本层覆盖整个探方。
第2A层,厚度为0-31厘米,该层土质较为松疏,为棕褐土,内杂数量较多的破碎的青砖,青色瓦片及一定数量的青花瓷片,影青釉瓷片和少量的黑釉瓷片、卵白釉瓷片。器型主要为碗类,还有少量的粉盒、盏、碟类,本层基本分布于整个探方。
第2B层,厚0-6厘米,该层为棕黄土,土质较为细密,粘性较大,由于该层只在西面的②A层之下有小面积的分布,故而出土遗物不多,只有少量的青花瓷片等。
第3B层,厚度为0-20厘米,本层土质较为紧密,为红黄褐土,由于其中掺杂了一定数量的红烧土颗粒,因而土色呈黄中偏红,而且土中杂有一定数量的碎匣钵、瓷片,但局部区域较为纯净,出土遗物不多,主要为卵白釉、黑釉瓷片及少量的影青瓷,在本探方内,③B层基本分布于东南部。
第4A层,厚度为0-140厘米,本层基本上为匣钵底盖以及破碎的不完整的影青釉瓷片堆积而成的窑业垃圾,很少以至不见土,出土遗物主要为影青釉瓷片,器类主要为碗类。
第4B层,厚度为0-40厘米,本层土质为深黄褐土,土质较疏松,颗粒较大,该层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影青釉碗类。
第4C层,厚度为0-20厘米,该层主要是以匣钵形成的窑业堆积,少见土,出土遗物为影青釉碗类,还有粉盒、壶等,数量不多。
⑤层以下未发掘。
落马桥窑址的考古发掘
1981年11月至12月,市红光瓷厂院内的基建工地发现一元代窑址,市陶瓷历史博物馆筹建处立即派出文展组专业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土遗物有:印花白瓷、青花瓷,以青花小件为多,瓷胎略粗。上述遗物曾在东南亚大量出土,而其中书写“头青”、“黄”、“吴”、“戴彩”等文字的瓷柱与青花八思巴文研钵(工匠使用之物)均为初次发现,在此出土瓷器同一地层遗物中还有一个用青料书写“辛巳”二字的瓷片,这个瓷片对确定上述遗物的烧造年代极为重要。
枫树山北宋程璘墓的考古发掘
1984年7月,枫树山林场在附近的金龟山基建,23日傍晚,推土机平整地基时掀起一合墓志,工地人员立即向市政府报告,24日,市政府责成市陶瓷历史博物馆做好抢救性发掘工作。经清理遗物有,北宋刻水禽纹影青渣斗、斗笠碗、铜镜、妆奁盒及金、银、水晶、玛瑙等器皿。该墓为夫妇合葬墓,墓主程璘为北宋晚期的“知二广经略安抚史”,卒于宣和元年(1119年),右(北)为夫人陈氏宜人墓室。
成化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1987年5月,景德镇市在明御窑厂北端复建龙珠阁时,推土机推出一些有成化年款的细薄瓷片,陶瓷历史博物馆的专业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地清理,把瓷片与黄土混夹在一起的堆积物进行过筛。此次发现被称为建国以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最大发现之一。国内外同行以及港澳同胞闻讯后给予了大力支持,香港著名收藏家葛士翘先生捐赠了专业照相机设备和复印机;香港艺术馆和德国、日本的有关人士分别寄赠了修复瓷器的器材和原料。此次出土器物极为丰富。既有脍炙人口的斗彩葡萄盏、斗彩团花花鸟纹薄胎杯和底部书有“天”字款的斗彩海马盖罐,又有不见于文献记载和传世的祭红白龙大碗、宝石蓝白凤大碗等,更有造型生动、别致的素三彩鸭薰。此外还有青花花果纹大盖盒、白地绿彩灵芝纹三足炉、绿彩粉盒以及斗彩八宝纹大碗,出戟尊、鼓钉洗均为首次发现。令人注目的是白釉脱胎小杯,胎薄如纸,厚仅0.6毫米,内壁刻有纹饰,对光映照栩栩如生,堪称一代杰作。成化官窑的发掘不仅有益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而且为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文化史以及明代官窑制度、宫廷生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对判断成化官窑传世品提供可靠依据。
元代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1988年5月,景德镇铺设煤气管道,途经市风景路时,在珠山北侧(即御窑厂阜安门外)离地表深约1.5米沟道中的明初地层下发现一批元代官窑瓷器残片,经考古专业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修复品种有罕见的青花扁圆盖盒、桶式盖盒、围棋罐等,纹饰有元代典型的龙凤纹以及金刚宝杵、姜芽海水、折带云等,以龙纹为最多,据考证,其龙的造型与英国大卫德基金会收藏的一件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题记的大瓶上龙纹一致,但大卫瓶与其它元青花瓷器上的龙纹均作三爪或四爪,唯独此次发现的龙纹全为双角五爪。此次发掘揭开了元官窑之谜:
——证实了珠山地区为元官窑即浮梁磁局的所在地,明、清御窑厂就是在元官窑的基础上创建的;
——各式围棋罐的出土,是元蒙帝王深度汉化的标志,能够精通汉字与奕棋的统治者,在元代仅有文宗和顺帝二人,因而断定这批遗物为元后期的官窑制品,为研究当时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孔雀绿釉陶瓷上描绘金彩,曾是古波斯的传统装饰,而我国古代则不见这类陶瓷。此次发现在孔雀绿釉上描绘金龙的盖盒,证实元官窑曾经汲取伊斯兰世界别致的制陶技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正统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1988年11月初,景德镇御窑厂西侧基建工地发现明代官窑瓷片,市考古专业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20多天的努力,发掘出明代瓷窑5座,并在窑群的西侧发现一条长17米、宽2米的巷道中填满龙缸瓷片,瓷片堆积厚达1.3米。根据上下两层有纪年的遗物,印证《明实录》等权威文献,确定中层龙缸残片是明正统年间北京皇宫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建成,英宗帝命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 “青花白瓷缸”,因有变形开裂等弊病不能进京而被砸毁并埋藏在巷道内。经修复的青花大龙缸,腹径88.5厘米,口径71厘米,高74.5厘米,为明代官窑最大的瓷器。这次发掘为研究“空白期”瓷器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宣德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1993年1月,市政府在原御窑厂东侧破围墙新建御窑商品长廊,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根据明、清御窑厂范围的文献记载,预测该地段如挖墙基可能会有遗物出现,主动派专人配合基建,当基建基础施工到地面下60厘米深时发现官窑瓷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一面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一面火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数以万计的宣德官窑残瓷片。经过半年之久的清洗、整理,复原出百余件宣德官窑器。品种有:青花茶菊纹大盖罐、造型各异鸟食罐、10余种不同纹饰蟋蟀罐、仿宋名窑的紫釉、黑釉和青釉碗碟和仿伊斯兰金银器的青花钵、水罐、扁壶等。这些瓷器除极个别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确切的纪年,有六字(大明宣德年制)和四字款(宣德年制)两种,款式有青花书写或刻双圈、单圈款,并有横排、竖排、双行竖排和三行竖排之分,矾红款、铁绘款和青花四字篆文款在传世品中极为少见。此次修复的百件宣德官窑器中有30余件是孤品,是我国陶瓷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明初官窑的考古发掘
1994年7月至8月,市政府在东门头新建宿舍,当宿舍基础施工到距离地面1.8米处发现大量明初官窑瓷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立即进行了极其精细的抢救性发掘,历时二个月,获瓷片2.5吨,经过三个月的室内整理,已修复出洪武、永乐早期珍贵的官窑瓷器118件,这一重大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这次出土的遗物进一步证实了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已在景德镇设置官窑; 此次出土的永乐青花瓷器有80%以上都能与伊朗阿德卑尔回教寺院和土耳其托普卡普·沙赖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相印证,证实了该类遗物是永乐大帝为了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而生产的,也进一步说明了明初官窑不仅生产御用瓷,而且也大量生产外销瓷。
永乐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1999年7月,景德镇市珠山中路原建工局地段实施旧城改造,此处为明、清御窑厂南端西角边。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极为重视该地域的“动土”情况,派员监视住宅基础施工,并在建房范围内400平方米地域开挖几条探沟,在距离地表不到1米原建筑物(60年代建筑)的八脚墙基础和周围处发现几窝瓷片,经认真找边获得数量可观的明永乐瓷片。经该所清洗、分类、整理、对合修复成器物有:明永乐青花鸡心壶、白釉瓷镈、黑釉刻纪年款香炉、青花云龙海水纹歇爵山盘、青花地刻白云龙纹梅瓶、青花凤纹梅瓶等一批永乐瓷器,其中青花地刻白云龙纹梅瓶是由328片瓷片粘合起来的。此次发掘是一次被动性的抢救发掘,上列永乐青花地刻白云龙纹梅瓶、青花鸡心壶、歇爵山盘和白釉瓷镈,尚属首次发现。
首次主动对御窑遗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
2002年6月28日,经国家文物局考执字[2002]第190号文批准,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联合组成景德镇明、清官窑遗址考古队,对珠山北麓等地进行连续三年的考古发掘。
三年共布探方16个,实际发掘面积1,543平方米,其中2002年至2003年实际发掘面积788平方米,2004年发掘面积为755平方米,发掘时间2002年10月至2005年1月(每年的第四季度),获得重大考古成果。发现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建筑遗迹一处,清理明初葫芦形窑炉遗迹7座,馒头形窑炉14座。葫芦形窑年代为明洪武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遗迹在官窑遗址中属首次发现,馒头形窑炉年代为明宣德至万历时期。此外,还发现挖坑掩埋的明永乐和宣德早期官窑落选贡品30小坑(窝),以及沿坡倾倒的成化、弘治时期瓷片5处,出土在小坑窝状的瓷片绝大多数可以复原,其中不少品种是罕见的官窑遗物。上述遗迹、遗物均为新的发现,可谓收获颇丰。
1、考证了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成立的准确年代。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遗址,该遗址坐西朝东,面对中华路,面阔五间18米,进深三间17.4米,四壁用清代小窑砖结彻而成,柱础均为石质。
根据考古资料,结合清宫档案考证,该遗址系江西瓷业公司之“发行所”,建造于光绪28年(1902年)4月13日后不久,虽属近代遗址,但它毕竟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而“公司”款则是当时出现在瓷业界的新事物,它标志着近代中国开明人士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向往富国强民已迈向改革的一个实证。
《景德镇市志略》和《景德镇陶瓷史稿》均谓“江西瓷业公司于宣统二年成立”,该遗址的发现,以及遗址里出土的“戊申年口口瓷业公司试造”重要标本(考戊申为光绪34年),证实了“江西瓷业公司”早在光绪28年就已成立,光绪34年就已投入生产了,这一发现纠正了地方文献记载的错误。
2、揭露了明御窑厂窑炉区分布范围。
①葫芦形窑炉遗址7座,出土于珠山北麓,均坐东朝西,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窑壁以楔形红砖砌成,护窑墙以红砖和桶式匣钵片立砌而成。窑门呈“八字形”、火膛作半圆形,窑床前低后高,坡度为6度,七座窑门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组窑炉遗迹叠压在宣德早期地层之下,窑床内前边有一道用明洪武早期的残大瓦片等材料砌的挡土墙。因此,确定为明洪武至永乐时窑炉遗迹。
②馒头形窑炉遗址14座。出土于珠山南麓,窑炉皆用小砖砌制而成,由窑前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烟道、排烟孔、烟囱、护窑墙等部分组成。规制较小,通长(不含窑前工作面)3.80-4.10米,窑室宽2.00-2.30米。形制基本一致,窑门呈八字形,弧线外撇,火膛呈半圆形低于窑床。其后有一低于窑床面的横向烟道,与排烟孔相连,后壁设有6个排烟孔与烟囱相连。这14座馒头窑迹是一个整体,相互间有明显打破的关系,其中有3座窑炉遗迹互相叠压打破的现象,说明其延续的时间较长。这批窑炉均叠压在明万历至清初地层之下,明宣德时期的窑业废弃物又堆放在最下层窑炉遗迹的护窑墙外。由此推断这批窑炉的年代为明宣德至万历时期。
这两个明官窑窑炉遗址群,规模宏大,砌制讲究,有力展现当时御窑厂的兴旺和强劲发展的势头。葫芦形窑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御窑厂的葫芦窑又作整体长度缩短,后室变窄的改进。而馒头形窑炉在明代以前,北方地区民窑中被普遍使用,这批窑炉作了改造,缩小了窑体体积。由此可知,明代御窑厂对葫芦窑、馒头窑结构的改革,无疑更有利于瓷器的烧成,更适应于御窑厂的生产。此次二种形制的窑址群发现,告诉我们景德镇明代御窑厂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窑炉,不同窑炉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这对于研究御窑窑炉烧造技术渊源和窑炉结构改进,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3、揭开了落选贡品特意打碎掩埋的面纱。2002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在珠山北麓、南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30多处掩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和落选贡品,另外还有沿坡倾倒的成化、弘治时期的瓷片。这批出土遗物年代皆为明代早、中期,据专家考证,此时明御窑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在研制生产过程中的次品、试制品、贡余品,都不能流入民间,为防止民间使用和民窑仿制,所以将落选的贡品打碎埋在事先挖好的坑内。落选贡品的原因:一是有缺陷,常见变形、釉色不纯正、釉面瑕疵、彩绘花纹模糊不清楚、花纹画错;二是烧多了,假如下达任务是10件,可是烧造成功了12件,多出的2件也不能入选,在落选贡品中看不出任何缺陷的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被打碎。
该次出土遗物掩埋在30个小坑(窝状)的瓷片,按年代划分为:洪武1窝、永乐22窝、宣德6窝、弘治1窝。坑的直径大多为0.56-1.28米,深度0.02-0.32米,坑形铁窝状,平面呈椭圆形和圆形。倾倒在山坡上有5大片瓷片,其中成化3片、弘治2片。其种类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永乐时期的绝大多数为红釉和釉里红,少数为青花釉里红和黑釉等;宣德主要为红釉、白釉和仿哥釉;成化为青花、斗彩和仿宋官青釉;弘治时期主要是黄釉、白釉。器类丰富,有梅瓶、僧帽壶、梨形壶、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果盘、炉、觚、爵、花盆、盆托、拦板等。胎细釉润、纹饰各异,部分器物上刻写、书写或印制年款,尤其是一件永乐红釉靶盏心处印有“永乐年制”篆款清晰可见,这是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永乐纪年铭文最清楚的一件;宣德器一般刻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楷书和篆书款;成化、弘治器多以青花料书写“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弘治年制”款。出土遗物当中有不少稀世珍品,其中较为特别是: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永乐里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大碗、永乐红釉印花盖盒、永乐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宣德青花果盘和宣德仿哥多棱小罐等10余件都是首次发现的御窑罕见之物。
这次历时三年的考古发掘,经过科学论证,重新确定了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成立的年代,获得大量的遗迹、遗物,为我们研究、探讨景德镇御窑厂的窑炉改进、产品特征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提供最坚实、最宝贵的资料。
丽阳乡民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2005年7月中旬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丽阳乡民窑经过3个月的联合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丽阳乡瓷窑遗址距离景德镇市区西南21公里处,是近郊农村窑址的又一次新发现,也是对景德镇地区民窑进行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地点位于丽阳乡彭家村瓷器山西坡和丽阳村碓臼山南坡,发掘面积为770平方米。发现元代和明代早期的瓷器窑炉各一座,出土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的瓷器残片以及装在匣钵内完整的“夹生饭”瓷器。
丽阳村碓臼山元代龙窑,长24.2米,窑室最大宽4米,室内仍有部分未扰乱的排列整齐的匣钵重叠成柱状(匣钵内有未开窑瓷器),处于原始装烧状态。该窑形制比较特殊,火膛较深大,左右两壁外弧,炉壁近火膛处微内缩,尾部砌成圆弧形且没有龙窑常见的排烟孔等设施,具有典型明代葫芦形窑的主要特征。
彭家村瓷器山明代葫芦窑,其残长10.9米,最宽处4.5米,窑内分前后两室,窑门、火膛、窑床、护窑墙和窑壁局部保存完好,从窑的形状可以看出它上承珠山官窑明洪武、永乐时期,下接湖田窑明代中期的整个发展脉络,该窑址是至今为止景德镇地区发掘出来保存最完整的葫芦窑。
出土遗物有五代青瓷、宋元青白瓷、明代青花瓷及仿龙泉釉、仿哥釉、白釉瓷器等。器类有碗、盘、高足碗、高足杯、罐、执壶、炉、盏等。
10月19日,耿宝昌、李辉炳、刘新园、权奎山等14人考古专家组对丽阳民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确认了丽阳乡碓臼山龙窑内大量完整初烧瓷器遗迹现象尚属全国首次发现,论证了彭家村瓷器山明代早期偏晚的葫芦窑填补了明代景德镇地区葫芦窑的发展序列的空白。
此次丽阳乡民窑的考古发掘,经专家分析,丽阳葫芦窑有别于其它葫芦窑的这一特点,丽阳的民窑实际上是向镇窑过渡时的窑。此窑发掘除了丰富民窑窑炉形制之外,对于研究那一段时期历史也有很重要意义。丽阳古瓷窑遗址发掘被景德镇日报编辑部推出为2005年景德镇十大新闻之一。
铜锣山、道塘里、凤凰山古窑址的考古发掘
为了配合景德镇环城高速公路的基本建设,2006年2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浮梁县博物馆分别对公路途径的铜锣山、道塘里和凤凰山古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铜锣山窑址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银坑村委银坑小学后山叶家坞西侧铜锣山的山坡上,西南面300米是位于昌江区竟成镇小港嘴村委东南山林场道塘里五显庙前的道塘里窑址,凤凰山窑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盈田村委山脚下自然村南面的凤凰山西北山坡上。共计发掘面积1,917平方米,揭示龙窑遗址2座、制瓷作坊遗址3处、练泥池1个,出土一批青釉、酱(黑)釉、影青瓷器和窑具标本,影青瓷器和匣钵窑具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
凤凰山窑址、铜锣山窑址各揭示作坊遗址1处,道塘里窑址揭示两间相连在一起的作坊遗址。在道塘里和凤凰山窑址分别揭示1处窑炉遗迹,从揭示的窑炉遗迹可知,景德镇地区宋代时期和整个江南一样是使用龙窑来烧造瓷器的。三窑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从用途上分为生活用器、工具和窑具,日用器和窑具占绝大多数。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发现铜锣山、道塘里和凤凰山等三窑址是北宋时期以烧造影青瓷为主,兼烧少量青釉、黑釉瓷器的窑址;其中铜锣山、道塘里窑址时代主要在北宋早中期,其上限当在北宋早期,或可早到五代晚期,下限当在北宋中晚期,超不出南宋。凤凰山窑址的时代集中在北宋中晚期。这三处窑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景德镇和江西地区乃至中国陶瓷史和制瓷手工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思路;为研究宋代制瓷工艺、宋代手工业和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对探索我国影青瓷的起源、生产、发展及其早期烧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张文江李育远何俊李新才吴大平)
涌山洞遗址的考古发掘
涌山洞穴的发现,最初是1947年江西省地质调查所章人骏的一篇报导,发现的化石经杨钟健鉴定为华南各地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计宏祥、邱子峰三人,在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郭远谓及乐平县文化馆程养年的协助下,对涌山洞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结果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和几件打制石器,但由于“这次被发现的材料还不很丰富”,打制石器存有疑议。直到1982年中国科学院学者再次撰文指出“1962年发现几件石件,其中一件人工痕迹清楚”[李炎贤《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相对年代》、《人类学学报》1982年11月],至1987年才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涌山洞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江西境内远古人类生活的序幕,填补了我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
高岸岭文化遗址的试掘
高岸岭文化遗址是在1979年3月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之中发现的,经过钻探,发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同年12月由余庆民主持试掘,在遗址东北处开掘了两个探方,出土了大量遗物。由于该遗址在当时尚为赣东北地区首次试掘,在认识上暂定为商周文化遗址。1994年有学者指出乐平高岸岭文化遗址相似广丰县社山头遗址第三期,樟树市筑卫城遗址中层和高安县下陈遗址,它们可划为江西夏时期文化遗存,距今3500-4000年这一段时间内[徐长青、翁松龄、李家和《江西夏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南方文物》1994年第2期],该遗址1983年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礼林九林壁画墓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
1987年4年,九林石榴山盗掘墓葬案件发生后,江西省考古队赶至现场,进行抢救清理发掘。发掘报告认为该墓属单室墓,因多次被盗,随葬品甚少。报告发表在1987年第五期《江西画报》。同年12月,乐平博物馆在维修复建该墓过程中,发现该墓右侧又暴露出一墓穴,经清理后发现是一座女室墓,据考证当属北宋宰执王刚中夫妇合葬墓。女室墓出土的瓷器有三件属二级文物。
蛟潭商周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
1999年,江西省考古队对九景高速公路支线浮梁路段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浮梁境内蛟潭路段有一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2000年11月,省考古队对蛟潭商周古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遗址位于蛟潭镇蛟潭村后的山坡上(+600),蛟潭河由西向东从遗址南侧蜿蜒流过,极适古代先民居住,面积2,000多平方米。这次抢救性发掘面积为886平方米,均在公路改造的红线范围,布方共计26个,层位最深处距地表约0.8米,堆积可分4层,红烧土带状一处,灰坑4个,出土遗存有石器、陶器、玉器及各种生活遗迹。该遗址遗存十分丰富,从遗存特征分析,断定为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是浮梁县境内首次发现的商周遗址,填补了浮梁地区商周文化历史空白,它不仅把蛟潭区域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3500年前,也为我们研究赣东北的先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面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标本,意义十分重大。
景德镇市文物普查
20世纪70年代初期,景德镇市文物工作者深入到街道里弄、乡村田野调查文物古迹。从1979年12月开始,用半年的时间进行了一次明代建筑专题调查,发现一批明代建筑,引起古建筑学界的关注。1981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的年会在景德镇市举行,祥集弄民宅等多处明代建筑被与会者称之为“近年来我国建筑考古历史领域内重大罕见的发现”。1984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市文物普查,主要普查对象为古窑址,到1986年结束,大致摸清我市古窑址分布范围;第二次文物普查规模较小,公布了第二批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编纂了《景德镇文物志》初稿。2002年景德镇市文化局组织了对御窑厂遗址周边古作坊、窑房的调查工作。2004年间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这次普查重点以古作坊、窑房和清代、民国建筑为主,另外对馆藏文物、各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古窑址进行了核查,查清老城区有民国以前的各类古建筑近400处,新发现2处古窑址。2005年遴选18处古建筑公布为第三批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公布了9处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乐平市文物普查
1962年11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计宏祥、邱子峰三人在江西省文管会郭远谓和乐平县文化馆程养年协助下,对乐平地区作了一个多月的洞穴调查,结果在乐平城东北30公里处的涌山岩洞,发现了华南各地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化石。这一发现,不论是在这一动物群的地理分布上,还是在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以及江西省旧石器时代考古上,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1982年9月,开始了第一次全市文物大普查,主要对象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窑址、古建筑和革命文物,这次普查规模较大,大致摸清了乐平市文物分布情况,公布了首批市文物保护单位16处,并于1989年3月完成《乐平市文物志》初稿编撰。
2002年1月,主要对乐平全境1,630余个村落,就戏台的现存状况,进行了为期半年时间的普查,经过“地毯式”调查,结果发现乐平仍存有乡土戏台412座,其中明清时期的有79座,民国的有59座,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时的有106座,改革开放至现今有168座。
2004年7月,主要是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民居建筑进行专题普查,通过问卷式调查,并经不完全统计,了解到现存较完整的古民居(特指有天井的)仍有500余幢。
浮梁县文物普查
2004年,为配合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县文物部门早筹划、早部署,编印了普查材料300余份,并举办了全县各乡镇文物普查人员培训班,全县17个乡镇的文物普查员参加了培训,为全县开展好文物普查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套了一定的普查经费。
为保证这次文物普查取得成效,在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乡镇的支持下,开展了全面的文物调查。在这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共计有400余人参与,走访群众2,000余人次,遍及全县151个村委会,500多个自然村,爬过20多个山头,每发现一处文物都进行了登记。文物普查人员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群众,涉足实地,调查每一处文物遗迹,对古代建筑较集中的勒功沧溪、江村严台以及革命文物较多的兴田乡进行了重点调查,填制相关表格200余份,拍摄照片共计600余幅,并做详尽说明。对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如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摸清了其所有人的姓名、住址情况,对可移动的野外文物进行了登记。县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重新整理,编制卡片,建立了文物藏品总账。
这次文物普查工作,通过访问、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形式,基本摸清了浮梁县文物的分布、数量和保存情况。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核实,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新发现文物共计120余处,其中有重要价值的有鹅湖潘村的《捷报》,瑶里、湘湖、寿安的古窑遗址,江村的古建筑,兴田、勒功的古墓等。《捷报》的发现充分验证了明清时期浮梁县教育事业的繁荣瑶里发现多处古窑遗址进一步验证了瑶里制瓷业的发达,其中绕南古窑遗址用匣钵搭建窑炉具有特别之处,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勒功、兴田的名人古墓对研究当地名人提供了实物资料;勒功沧溪和江村严台的古建筑群是不可多得的“古建博物馆”,有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在这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部分文物填补了浮梁县历史文物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浮梁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为今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