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文物管理机构与工作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41
颗粒名称:
一、文物管理机构与工作队伍
分类号:
G261
页数:
12
页码:
208-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文物管理机构与工作队伍情况。其中包括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官窑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文物管理机构
工作队伍
内容
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是市政府管理全市文化、文物工作的行政机关。1949年5月建立市人民政府的同时,成立了赣东北景德镇市教育局(同年,浮梁县人民政府亦成立了文教科)。1949年10月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文教科。1956年4月成立文教局,设文化、教育、秘书科。1959年2月,浮梁县文教局与市文教局合署办公。1960年3月分为市文化局与市教育局。市文化局下设秘书科、文化科、陶瓷美术科、剧目室。1960年9月,浮梁县撤销,县市合并,县文教局部分文化干部正式并入市文化局。1960年12月,市文化局又与市教育局合并为市文化教育局。1968年4月成立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由市革委政治部宣教文卫组分管文化工作,后由宣教组、文化组分管文化工作。1968年10月,原市文教局撤销后的绝大部分干部都下放农村。1972年10月,市革委政治部文化组与教育组合并,恢复市文化教育局。1979年3月,成立市文化局,下设人事秘书科、艺术科、社会文化科、剧目创作室。1984年3月,调整为五科二室,即人事秘书科、艺术科、社会文化科、文物管理科、计划财务科和党委办公室、剧目工作室。2002年10月,根据市委(景党发[2002]24号)文件精神,保留文化局,并增挂文物局牌子,为主管全市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工作的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文化局(文物局)设7个科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艺术科、群众文化科、文化市场管理科、文物科、文化产业科。并设纪委(监察室),监察室为市监察局的派驻机构。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其前身为市陶瓷历史博物馆考古部。该所设置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集弄民宅内,下设办公室、考古资料陈列馆、田野考古工作室,为正县级文博事业单位。全所定编18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馆员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该所是江西省唯一的研究景德镇陶瓷遗迹和遗物及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专门机构。该所对景德镇境内的10世纪——17世纪古瓷窑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为配合城市基建对珠山御窑厂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1982年以来,在珠山御窑厂遗址中发现埋藏落选贡品的场所,经过精细的发掘和夜以继日的修复,获得数以千计难得的瓷器珍品。由于是窑址出土物,因此年代可靠、品类丰富,科学价值最高,成为收藏家、鉴赏家最权威的断代标尺,为文化史学家提供最可靠的实物史料。该所研究成果举世瞩目,1989年以来,先后十次应邀赴英国、法国、日本、香港、台湾举办展览,并出版《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览》、《景德镇出土陶瓷》、《成窑遗珍》、《皇帝的瓷器》、《成化官窑重建》、《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景德镇出土宣德官窑瓷器》、《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等大型学术图录。1997年该所还选送展品参加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汇报展》,1999年该所考古成果被选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大型图录,御窑厂遗址考古成果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官窑博物馆
景德镇官窑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合署办公。该馆位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北端的龙珠阁内,展厅面积320平方米,馆内藏品均为珠山御窑遗址出土的修复精品。198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珠山一带的基建工地上抢救发掘出极为丰富的遗物,经十数年的艰辛整理,并采取“多级分类,系列复历任文物科科长:原”的方法,修复官窑精品千余件,现均收藏在景德镇官窑博物馆内。该馆的藏品大多为孤品、绝品,为海内外罕见。其中元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明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明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明宣德青花行龙纹蟋蟀罐、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明成化三彩鸭形香薰均是“镇馆之宝”,为世人所仰慕。该馆《大明王朝极盛期官窑展》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博物馆精品陈列提名奖。该馆是古陶瓷研究者、收藏爱好者和广大观众了解景德镇御窑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领略景德镇御窑瓷器绝世风采的极好场所,被专家们誉为当今世界研究、鉴赏景德镇御窑瓷器的“天下第一馆”。
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陶瓷馆是1953年3月文化部决定兴建的,1953年3月15日成立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筹建处。江西省政府于1953年7月11日以赣府办字第016号文批示:“景德镇陶瓷馆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馆名,由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改为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陶瓷馆于1954年1月1日对外开放,馆址临时设在市区中华北路301号的天主堂内。展厅设有历史瓷、工业用瓷、成交样品瓷和新中国瓷四个陈列部,陈列展品4,000多件。景德镇陶瓷馆的新馆于1955年9月正式落成,馆址座落在莲社北路21号,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28平方米,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为充实该馆藏品,1955年至1965年,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文管会、景德镇市公产整顿委员会曾给该馆调拨文物918件。由于历史原因,该馆于1969年11月划拨江西省陶瓷公司管理,直到2002年8月,重新划归文化部门。该馆现有45人,专业技术人员占6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9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70%以上。在学术研究、出版专著、陶瓷美术设计、陶瓷考古等方面成绩卓著,先后有40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性刊物和专业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协助筹办全国性陶瓷研究活动。五十多年来,在全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馆开发的艺术瓷,先后在市政府举办的“百花奖”、“青春杯”、“陶瓷精品大奖赛”以及全国、全省的工艺美术大赛中,荣获60个奖项。近年来,该馆在通过主管部门无偿征集,收藏各类获奖陶瓷作品3,000余(套)件。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前身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隶属市文化(文物)局管辖,1979年筹建,1984年开馆,名称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2004年4月改名为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该馆是集明、清古建筑保护、陶瓷民俗展示、生态园林、旅游接待为一体的副县级文博事业单位。馆内12栋明清古建筑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馆内还设有陶瓷民俗、瓷文化碑廊、制瓷七十二道工序图、明清古建筑展示等基本常规陈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继被国家、省、市等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德镇市文明单位”等,近年来,更成为景德镇市重要的对外形象接待窗口和文博旅游相结合的游览胜地。
该馆先后编入国家文物局编辑出版的《中国博物馆慨览》,文化部、国家档案局编辑出版的《文学艺术档案国际指南》,中国文物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大观》,国家文物局出版社出版的《华夏文博览胜》,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专题片《中国博物馆》。
景德镇古窑瓷厂
景德镇古窑瓷厂是一个集生产经营、文化旅游、文物保护为一体的文博事业单位。1980年8月,根据景革发[1980]102号文件正式建厂,工厂定名景德镇古窑瓷厂。1983年12月,根据景政发[1983]155号文件精神,古窑为陶瓷历史博物馆附属工厂,单位定员300人,为事业单位,经济上自负盈亏。1988年8月,根据景德镇市委景宣字[1988]110号文件精神,古窑瓷厂定为副县级单位,隶属文化局管辖。古窑瓷厂位于西市区枫树山蟠龙岗,占地面积40公顷,建筑面积44,187平方米。该厂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葱茏,由古作坊、镇窑、博雅园、英溪祠堂、陶人画坊、历代陶瓷精品展示馆、生活服务区七大部分组成。古生产作坊以仿古四合封闭式建筑为主体,错落有致地分散于厂区内。作坊为生产场所,采用传统手工轳辘车拉坯成型,自然干燥,其整个工艺流程与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所记相印证,是至今仍在使用的罕见的手工业建筑遗存和传统的手工制瓷工艺的活标本。镇窑,为景德镇独创,以松柴为燃料,窑炉容量大、温度高,适应烧制各种传统瓷器,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2000年7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博雅园主体建筑为“致美轩”,二层仿古楼台建筑,上下两厅经销景德镇名瓷;英溪祠堂为宗庙式建筑,1988年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陶人画坊为纪念清代督陶官唐英所设,画坊以回廊、画室环绕,内有唐英陈列室,陈列唐英生平及后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古窑在清新典雅的环境中展示特有的传统制瓷工艺和古典民俗建筑,构成了一幅反映古代景德镇的民俗风情图景,成为中外宾客来景德镇旅游的必到之处。自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100余万人(次),深受广大宾客的赞誉,被称之为“活的历史博物馆”。1995年和2001年,被授予“景德镇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于2003年6月23日,经景德镇市编委批准成立,其前身为原景德镇市陶瓷历史博物馆湖田窑陈列馆,馆址设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湖田古瓷窑址保护区内。该馆不仅收藏陈列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标本,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展示古代制瓷的现场情景,让人们感受和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该馆为正科级文博事业单位,定编11人,设办公室、业务部、保卫组,负责民窑博物馆的管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景德镇市文物商店
景德镇市文物商店1980年12月由江西省文化厅批准成立,初始与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1981年正式挂牌,始定为企业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2006年定为正科级单位。该店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莲社北路84号,现有职工24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有3人,中级职称3人,内设经理室、办公室、经营部、财务部、保管部和收购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景德镇文物商店具有对外销售文物的重要职能,其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收购社会流散文物。20多年来,该店向陶瓷历史博物馆提供线上陶瓷文物595件,其中金陵八家字画23幅,为保护社会流散文物做出了贡献。该店坚持 “细水长流,少出高汇”的经营方针,应用“以旧带新,以新养古”的经营方式,加快改革步伐,拓展文物经营渠道,多次参加外地文物商店举办的新旧工艺品及文物展销会,并成功地参加了文物拍卖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拓展文物商店的业务和经营渠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截止到2005年11月底,文物商店现有库存文物41,185件,存文物原值59.2万元人民币。
乐平市博物馆
乐平市博物馆,其前身是乐平县文化馆。自20世纪50年代初征集收藏一批古籍善本书和一些革命历史文物,至60年代初协助中科院发掘涌山旧石器时代溶洞遗址,从而揭开乐平文物工作第一页。1979年设立一间30平方米陈列厅,展示乐平地方文物。1985年正式成立乐平县博物馆, 1992年更名为乐平市博物馆。
馆内藏品现有1,4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44件。这些藏品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涌山洞出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高岸岭遗址出土的陶器,商周秦汉时期的韩家、车溪村的青铜器,城区李家岭出土的宋代胡人牵马瓷像,以及镇桥、涌山等地出土、征集的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等文物。均从不同层面形象地展示了乐平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原本样貌。
乐平现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有反映古代生活起居的九林宋代壁画墓;有创建于宋元时期的慈湖书院;有展示资本主义萌芽在乐平兴起的窑上窑青花瓷器。尤其是名冠天下的现存412座乡土戏台,是乐平最为靓丽的文化宝藏。革命历史文物更是乐平文物资源中的一大优势,方志敏旧居、红十军建军旧址、赣东北特委和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旧址等,已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0名,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近年来,在全国、省、市刊物发表了一批优秀学术论文和考古报告。
浮梁县博物馆
浮梁县博物馆(与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署办公)成立于1989年,单位隶属于浮梁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有编制2个,现有工作人员10人。博物馆设立之初,馆藏文物空白,通过文物工作者近16年的努力,文物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馆藏文物从无到有,现有藏品120余件。目前,由博物馆管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7处,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20处。另外,还承担着散存在民间200余幢古建筑的保护任务。浮梁县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县衙、红塔已辟为文物旅游景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浮梁县博物馆于2001年落成,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融库房、展厅、办公于一体,为全县文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