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碑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22
颗粒名称: 一、碑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5
页码: 153-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碑刻情况。其中包括《鄱邑观音会》碑、《奉敕石永遵》碑、《重建宝积寺》碑、《奉旨碑》、水口亭碑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碑刻

内容

《鄱邑观音会》碑
  《鄱邑观音会》碑嵌在周路口6号第三小学(清代饶州会馆旧址)西侧墙上,高1.7米,宽0.77米,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碑额为篆书,正文为楷书,撰写者为“剑邑弟子夏大美”。内容包括鄱阳人捐资重建观音堂始末,以及捐资人姓名、资产坐落方位等情况。
  该碑对研究景德镇城市史、陶瓷史、宗教文化、经济史等有重要价值。
  《奉敕石永遵》碑
  《奉敕石永遵》碑位于景德镇东北50公里鹅湖镇东埠街村临河街西墙上,为当年运输高岭土的必经之道。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为解决浮梁与婺源两地争运高岭土纠纷,由官府判断而立。碑文条款反映了高岭土生产、运输与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状况。碑文字迹清晰,保存较好。
  《重建宝积寺》碑
  宝积寺位于浮梁县北约1公里。自唐朝以来,该寺几度兴废,宋朝名僧佛印曾受戒修行于此,今寺已废。寺的遗址附近山坡上立有清雍正重建《宝积寺》碑文一块,碑高1.2米,宽0.8米。碑额上方刻有鹿鹤图案,字体为行书,清晰可辨,碑现存毛家岭村民家中。另有清康熙重建《宝积寺》碑半块也存于当地村民家中。
  《奉旨碑》
  《奉旨碑》是清乾隆年间为重建万寿寺而立。碑现仍存景德镇市北约30公里万寿山林场内万寿寺遗址上。碑高约2米,宽约1米,字迹清晰,楷书,保存完好。
  水口亭碑
  水口亭碑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5公里鹅湖镇高岭村水口亭。亭内有明代万历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立石碑4方。碑文主要记载当时修桥、补路、建亭庙和捐款人姓名、钱数等情况。每方碑高约1米左右,保存完整。
  《莲花庵监造》碑
  莲花庵在景德镇市北88公里西湖乡茶宝村山上,今庵已毁,现存清乾隆年间立《莲花庵监造》碑一块。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浮梁寺前村龙池三竭记》碑
  《浮梁寺前村龙池三竭记》碑位于景德镇东南28公里寿安镇寺前村,村东约300米有一长方形水池,水池面积约150平方米。池水长年不枯,清澈似镜,当地称龙池,池旁有一亭(今已毁)。亭后石壁上嵌有一块石碑,碑长30厘米,宽65厘米。碑为青石质,字为楷书。碑文为民国六年(1917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所撰写,它记述了龙池“三竭”的经过和传说,对佐证史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双峰寺碑
  双峰寺碑位于景德镇市北80公里勒功乡勒功村东面山上,该处原有双峰寺,今已毁,唯双峰塔尚存。碑立于双峰寺原址上,共有两块,一为《双峰寺记》碑,南宋嘉定己巳(1209年)广西桂林知府郑梦龙撰文,碑高2.4米,宽0.9米。另一块为《双峰塔记》碑,立于明代天顺庚辰年(1460年),碑高约2.3米,宽约0.9米。
  《肇建石嘴上口口路记》残碑
  《肇建石嘴上口口路记》残碑宽1.1米,高1.85米,残存约三分之一。此碑由明人徐珊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撰写,碑文生动地描述了成化间为烧造御器,官员们不绝于途,窑事极度繁忙的情景。上世纪50年代由景德镇陶瓷馆吴良华在镇北观音阁发现,现藏该馆,镶嵌在屋后东墙。
  《陶成纪事碑》残碑
  《陶成纪事碑》残碑为青石质,残高80厘米,宽93厘米,厚5厘米。字体为行楷,镌刻清晰流利。碑文为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唐英(1682年-1756年),字俊公(又作隽公),又字叔子,自号蜗寄老人。雍正元年,为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春,因召募艺匠,唐英办事干练,为主管内务府的怡亲王赏识,以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厂署,雍正十三年,经八年协理窑务,又因用心钻研,写成《陶成纪事碑记》。该碑现保存有碑文的后半部分,是校勘现存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内容和研究陶瓷工艺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该碑原立于明清御厂内,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奉宪镌碑
  奉宪镌碑年代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碑高1.62米、宽0.86米。青石质地,阴刻。上款为“特调浮梁县正堂加五级又议叙加三级随带纪录二次谢为”,下款为“宁绍公所三官殿刊立碑记”。正文楷体“敕石示禁……凛遵切切,特示,佑仰知悉”共计405字。
  2003年出土于景德镇国贸广场(原东风瓷厂)建筑工地,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察院禁约”残碑
  “察院禁约”残碑,是2001年在修复浮梁头门东侧时,清理场地发现的。残碑高40厘米,宽55厘米,厚5厘米,圆直,正面刻字,碑额刻字为楷书,下部分文字被毁。经查文献《察院禁约》所禁的条款主要有:禁滥用应付(供应各种凭证)、禁止随便供应、禁前站勒索、禁矿、禁税差使牌子外横索、禁馋禀通议成规。这块残碑的发现,提供了考察封建王朝整个官俗的一个实例。因碑残缺,具体年代待考证。
  育婴碑刻
  育婴碑刻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十八日立,位于浮梁旧县衙西街育婴堂门前,长1.97米,宽0.63米,厚6厘米。碑文记录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恶俗的根源、危害性和知县刘丙损建该堂及建立章程、解决育婴堂经费等经过,并附堂租录。该碑是研究封建时代如何保护儿童,尤其是女婴的一件实物和佐证。该碑现保存在旧县衙内。
  金批碑记
  金批碑记位于浮梁旧县衙大门东侧金公祠。金姓是浮梁县城一大姓,绅士多,有钱有势,在衙门边上建了这座祠,并立碑刻。碑额刻“遵奉各宪金批碑记”八个字,字正楷阳文。碑文主要是奉谕记录金家地位及史实,它是研究浮梁旧县城内一方势力的金姓家史的实物标本。因碑残缺,年代待考。
  《宿弊永禁》碑
  《宿弊永禁》碑,碑高1.92米,宽0.68米,方首,碑文为楷书,为顺治十七年(1660年)知县徐霭所立。该碑记载清初驻浮梁防兵纪律松弛、勒索居民供膳等胡作非为诸弊及官府禁弊措施和决心,是研究清代浮梁历史的一面鉴镜。
  万寿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位于距景德镇市30公里万寿山林场,即万寿寺遗址前小溪岩石上,上刻有数篇名人游记,其中有北宋庆历年进士名宦王仲舒所书“王茂先藏孝”五个隶书大字,每字五寸见方,笔迹浑重。另有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名宦金君卿游览万寿寺撰写的游记,字体行楷,笔迹秀丽。该处摩崖镌刻刀法流畅,反映了宋代精湛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宝石石刻
  宝石石刻,清代,位于浮梁县旧城宝石村昌江河中。石块突起江心,出水丈余,其根相连,故又称“藕石”或“飞来石”。其上有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所镌“玉柱”二字,其它刻字多处,今二石依然玉立。
  军山题刻
  军山题刻,清代,位于乐平东南42公里众埠镇邱村后背军山。军山为怀玉山支脉,海拔约500米,北临乐安河。摩崖题刻坐落在山脉东南尾端,距山顶约30米。山崖显赫突兀,壁面修平,呈长方形,正中横镌“雾障之屏”隶书四字,每字50×35厘米,右刻“大清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正月二十七日亥时”,左书“碧湾居士吴士林题”,每字20×16厘米,楷书。笔力遒劲、工整。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饶娥石碑
  饶娥石碑为清代石碑,高42厘米、宽33厘米。唐柳宗元撰文(共457字),石景芬敬题。该碑早年出土于石景芬墓,一同出土的还有石景芬墓志石碑3块,石碑尺寸,石质与饶娥碑相同,为紫红色端石。现藏乐平市博物馆。
  石景芬墓志铭碑
  该墓志铭高42厘米、宽33厘米。紫红色端石三快。铭题“皇清诰封朝议大夫、晋赠通仪大夫石公墓志铭”。徐口山撰吴履福书,梁梦吉镌。
  石景芬(1801年-1876年),字志祁,号芸斋,乐平涌山厚田村人,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进士,钦点翰林,历任江南道、湖广道等监察御史,甘肃平凉知府,皖南兵备道,金华知府等职。
  石景芬著述颇多,有《金石录》、《长城金镜》等,并主修《饶州府志》、《南安府志》和《大瘐县志》等。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