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古街区 古村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1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古街区 古村落
分类号:
K878
页数:
17
页码:
136-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古街区、古村落的情况。其中包括景德镇老城区、里村古街区、三闾庙明街、东埠街、严台村、沧溪村、瑶里镇、高岭村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街区
古村落
内容
一、古街区
景德镇老城区
景德镇老城区范围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马鞍山,西至昌江两岸(西岸包括十八渡、三闾庙、墩头上),另外还有里村。
从地下窑业堆积调查情况看: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路一带,地下都有宋、元、明窑业堆积;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中山路,西至昌江东岸一带,地下多有明代中晚期以后的窑业堆积;东起莲社路,西至中华路,北起薛家坞,南至周路口一带分布着若干明清窑业堆积。从地面遗存情况看:中山路以东和三闾庙,最早的有明代建筑;前街(中山路)与沿江东路之间最早的只有清代晚期建筑;中山路以西的弄巷大部分依附中山路以东相对应的弄巷命名。
由此可推断: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中山路以东一带,形成于宋、元、明时期,其核心区在珠山一带;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中山路以西至昌江东岸一带,形成于明中晚期以后;中华路以东的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扩充区。
贯穿老城区的是两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中山路,北起观音阁,南至太白园,全长5,100米,1936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华路,北起童关栅门,南至曙光路,全长2,980米。在两条主干道之间的是东西走向的众多弄巷,在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的镇区内,作坊、窑房、民居、会馆、寺庙、商铺等一应俱全。根据民国26年(1937年)《江西统计月报》载:旧时景德镇十里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有1,221家,有“别肆延袤数十里,灯火近十万家”的盛况。1953年,拆弄拓宽珠山中路,把老城区分成南北二个部分,随后的城市建设改造,道路拓宽,危房改造,小区建设,打破了老城区原有的格局,老城区的历史风貌也发生了变化。据2005年的统计,有外立面保存较好的民国以前的建筑还有400余栋,珠山路南北两侧只剩下民国建筑“圣公会”,但一些街区、里弄还保留古代遗留下来的功能和特征。如薛家坞、新罗汉肚、老罗汉肚、生益岭、苦株山、大井头、咋叭弄、圆栅门、方井头、八角井、花子棚、椿树弄、毕家坦、解放路横弄、农旺弄、枯树弄、蔡家岭、酱油弄、刘家下弄、吊脚楼、太平弄、周路口横弄、涂家坦、钟家下弄西侧、小路园、珠弄里、马金岭、车鸡弄是作坊最为集中的区域;里市渡至四图里为树行集中区;扫帚弄、大弄口则有多家猪行;再胜弄、富强弄、董家岭、小黄家弄、麻石弄、棋盘街、太和弄、五间头、花园里、太平上弄为瓷行集中区;塘塝堧、小黄家下弄、大黄家上下弄、江家弄、勤俭岭为红店和炭行集中区;黄家洲为出售破损瓷器的集中区;沿河一带为船行、码头集中区;通津桥、安全弄有多家柴行;朝阳巷至雷峰山一带为教堂集中区;窑房则介于作坊与民居中间;中山北路一直为商业贸易区。陶瓷生产从业者的住宅,有时候还兼有作坊、包装、仓储、彩绘加工、烧炉等功能,这些特征的形成都是为了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的优化组合。
里村古街区
里村古街区,东起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西至老鸦滩,南起南河(未改河道前),北至东一路。主要弄巷有:庆安巷、石码头、刘家弄、里村前街、里村后街、童街、程家岭等,绝大部分已被拆改造。里村古建筑内部木雕都非常精美,有极强的地域特征。现有里村石码头5号民国住宅(仅存八字门脸)、里村石码头29号马姓清代住宅、29号北接的清代项家祠堂、前街7号马姓清代住宅、庆安中巷20号项姓住宅、刘家弄4号项姓住宅、童街路北32号清代胡姓柴行(当地人称“胡家大屋”,该宅后曾为“忠诚庙”,2004年被拆改为楼房,屋主存有一块青石质清光绪二十三年告示碑,其文字内容漫漶不清)、童街路北36号安徽朱姓作坊主住宅(内部大部分被拆)、里村后街23号住宅和古城墙一段。据当地人说,老水泥厂建厂之前有“康王庙”。
三闾庙明街
三闾庙明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竟成镇三闾庙村南侧。三闾庙村,因庙得名,为古时景德镇李施渡(现称“里市渡”)西侧的码头集市区,是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内销景德镇的贸易转运中心地。明代街面位于村落中部偏南处,东西走向为主街,残存长度为84.7米,宽度为4米左右,最宽处达4.5米。南北走向的横街,短且窄,多为死胡同。街面以24×12×4厘米规格的青砖错位侧立铺成,中部略微凸起,断面呈1/20的拱率。街面两侧,以同样规格青砖砌造凹形明沟,沟内沿宽度为19至22.5厘米不等,用来排泄街面积水。街面砌造用砖与街道两侧明、清古建筑上的用砖质地相同,但型制规格则不一样,街面砌造用砖规格小,制作精细,结构紧密,断面的抗压、抗折强度和耐磨能力均高于一般的建筑用砖。街面除少数砌砖破损断裂之外,没有发现较大面积的起伏凹凸,也不存在因车辆碾压造成的沟状痕迹。街面两侧,均为明、清两代遗存的全封闭式住宅建筑,其质量与规模明显超越村落周边的同类建筑,表明该街面两侧为村内历史上较为富裕的村民集中居住区。两侧住宅建筑,都是以正门临街,而多以其它的侧门面对另条简陋巷道。三闾庙街面属明代景德镇乡村集镇中住宅群内区间巷道街面的典型遗存,明代街面,在国内遗存极少,景德镇原街面也因现代街道的拓宽而丧失。因此,三闾庙明代街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闾庙清街
三闾庙清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竟成镇三闾庙村北侧,在清代该街道为村内最大的商业街。街道东西贯穿全村,东临昌江,傍水运码头,西接皖赣古道,地理位置扼守交通要冲,为往来必经之地。全街长231米,宽4.5米,最宽处达5米。街面中央由麻石条顺街道走向铺垫而成,为车行道,至今已碾印下两道数厘米深的车辙印。车行道的两侧,采用青石板铺垫,少数地方还嵌砌有卵石图案。车行道凸起,其两侧地面呈弧形递减,形成街两侧排水道。临街建筑,绝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的商铺,主要是油盐店、米店、酱货店、磨坊、油榨、杂货店和南货店(类同现代的副食品商店),夹杂有饮食店、客栈,还有一些药店、瓷器店、布店和红店(经营成瓷加工业)。这些店铺中,有些是景德镇大店的分号或者是景德镇小店的总号,证明这里的商业经营与景德镇的商业经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闾庙清代街道两侧的商铺建筑,内地坪一般均高于街面1至2步台阶,既可避免街面流水的侵浸,又可使往来行人便于明察店内经营内容。店铺均为两层结构,面阔为单间、双间或三间不一,底层店面内空高阔,单间或双间面阔的小店,楼层较矮。少数双间或三间面阔的店铺,临街面外挑0.5—0.6米,形成楼部檐廊,配备有护栏,外壁配备槅扇式门窗,其型制在浮梁县极为少见,却完全类似历史上景德镇镇区内的商铺建筑,可见该地受景德镇的影响极大。街道的东端,青石渡口码头与景德镇北端里市渡码头隔河相望。东街口设有砖体拱门,上书“三闾古栅”,配备有木质栅门,用于日启夜闭。上世纪90年代,市建设部门对清街进行了全面修整。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明清商业街
瑶里明清商业街,位于瑶里古镇的街上村,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两华里,分为上街头、中街、下街头三部分。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明代商店最古老、最具特色,它是一幢三开间重门面,中为大门,两次为店铺,内为住宅的建筑。它与万历年间绘制的《南都胜会图》中的商店形状一致,对考察明代村镇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
瑶里明清商业街全街的街面都是由两尺宽的青石板铺成,青石板两旁镶嵌着众多的鹅卵石,街边为便于排水建有一条地下排水道,这些建筑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建筑的科学性。
乾隆年间,在下街头丁字路口修建了一块“徽州大路转弯”的路标,这块路标印证了当时商贸的繁华。
东埠街
东埠街,位于浮梁县瑶里镇东埠村。高岭矿山脚下,一条东河绕其而过,高岭土通过陆路运至山脚下的东埠街,然后顺东河航道而下至昌江,抵达烧瓷中心地景德镇,因此,东埠街又是古水运码头。从高岭至东埠水运码头约7—8华里古道,至今仍保存有宽1—1.2米用青石板块铺成的道路。瓷业的兴盛带来东埠商业的发达,东埠街至今保存有明清时代客栈、酒坊、茶馆、米店,鳞次栉比的店铺对峙3米宽的街面。道路用青石板和麻石铺设,街道上车轨痕迹清晰可见,轨道凹槽多在3—5厘米,可见当时使用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独轮车,运输车队一定很庞大,运输十分繁忙。店铺后门临码头面都以吊脚楼式风格出现,栋栋相连。在东埠街头一面墙上,镶嵌清乾隆年间《奉敕石永遵》碑,是为解决浮梁与婺源两地争运高岭土纠纷,由官府判断而立。
湘湖街
湘湖街,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唐中期,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建居。因此地开阔,四面环山,山水四溢,荡为一壑,汇集两河(历降水、小南河)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流,素有湘山湖水之美。北宋,由于陶瓷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衍成为商业集市,而改称为今名,是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拆老屋建新房,街市面貌破坏严重,其间保存有几栋清代建筑和一段青石板地面。
勒功街
勒功街,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古时,为粤、闽、赣诸省北上以及苏、浙、皖南下经商的要道。明朝初,已经形成一条长街,有正街、横街、黄家弄、大弄里、秀门等。开设有酒坊、油坊、屠店、豆腐店、茶号、布店等10多家店铺。还有4个船泊码头,装运窑柴的船经此地多时每天有300余艘。清朝年间,驻桃墅镇的巡检司曾迁于此。勒功街是古时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基本保持明清时期风貌。
三龙街
三龙街,位于浮梁县三龙乡。宋朝末年,王氏从安徽省祁门县高塘迁此建村。村处在来龙山南麓,东邻盘龙山,南与黄龙山相望。村前有一深潭,有“三龙戏水”之传说,故名山龙,又名三龙。此地是浮梁通往安徽祁门的大道,西河装运窑柴、瓷土船只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间,谢氏由福建省古田县迁来居住,以后村庄人丁繁衍,各业俱兴,有一条长达一里的青石板街,开设有屠店、药铺、油坊、豆腐店及南货店等,成为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已毁。
名口镇老街区
名口村,位于乐平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名口镇镇政府所在地。乐安河作为古徽州进入饶州及鄱阳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镇以下河道陡然变得深阔,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货,下游的日用百货都在这里驳运集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乐安河东入乐平后的第一重镇。唐天佑年(904年),许氏自河南许昌迁此,现有1,300户,5,500余人。老街区有两个中心,一是十字区,保留有南北杂货、医药、染布、衙讼、造香、制牌、锻铁等20余家老店铺以及20余幢老民宅。二是广场区,这里周边也保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众场所。十字街区和广场街区有7条纵向巷道连接河边的7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至80级不等,可想当年航运之繁荣。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阳祠”许氏大总祠著称,该祠是明初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祠堂用材硕大,石、木、砖并用,气势宏伟,楼阁、庭院设计巧妙,斗拱、藻井装饰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庆许氏先祖的功贺匾文十余幅,弥足珍贵。高阳祠总占地1,300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门口有两口清塘,环境优雅。
涌山镇老街区
涌山村,位于乐平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北面鸡公山有晚更新世人类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老街区纵横三条,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民宅、桥梁驿道、祠堂、戏台等建筑遗存,如有明代崇祯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万年戏台,道光年王母贞节石牌坊,道光年王氏司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中建造最早的戏台。
乐平镇老北街区
乐平镇(亦称花靥镇、洎阳镇),乐平市治所在地。北街位于老城区中心偏北。东晋太兴三年(320年)法号安隐的高僧在北街中段建造安隐寺。南梁天监元年(502年),鄱阳王萧恢曾在此建一座庄园。老北街由雏形、发展到繁荣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传承与演变,如今,安隐寺与萧园不复存在,但老北街直至解放初期,仍一直为乐平县城最繁华的街区之一。
现在遗存的老北街长580米,宽4米,街道两边店铺、民居、庙堂、古井、巷道、茶肆、作坊等古建筑原貌多依旧未变。
二、古村落
严台村
严台村,位于浮梁县江村乡,严台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至今有1,900多年历史。相传东汉名士庄光,为远离政治,也为避光武帝讳,便改名严子陵隐居于此,与家人一起过着平静的世外桃源生活,严溪因此而得名。为仰慕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后江氏祖先迁来此地,把严溪改称为严台。
严台村落选址上依照了我国讲究风水的原则,依山傍水,选择了后有武云山作靠,前有笔架山为照,左有青龙富青山,右有白虎武云山,两山合抱于村前,把严台村南唯一通向村外的环溪石板道路和水口锁定起来,既防人气、福气、财气泄漏,又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作用。
在村落布局上,严台人根据地貌如秋叶的特点,结合村内“八仙下棋”的地势,将村内大街小巷规划为叶脉状,民居的朝向可以根据溪流和街、巷的走向来定位,最大限度地使村落轮廓与地形地貌和山川取得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严台先人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精神。
严台村中的大街小巷、农家建筑陈设,基本上保持了明清风貌。至今保存有齐整的青石板街巷,砖木结构住房,木门板店面,风火马头墙,祠堂门前的石鼓,古朴的洗衣码头、晒衣石架、庆云桥和三步街角柱石。
沧溪村
沧溪村,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始建于东汉末年,至今有1,700余年的历史。村落依山傍水,山环水聚,苍松林立,因有一条一江春水向西流的小溪绕村而过,故得名沧溪。沧溪历史上世代受程朱理学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村庄选址、布局和街巷、建筑群都具有自己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全村建筑组合形状呈一叶竹排,取其意为两河交汇,“筏”不被淹。
沧溪街道布局十分合理,设计非常科学,建于南宋时期的十字街是沧溪最主要的街道。从村口“蜚英”坊起自西向东象一轮弯月一样穿村而过,长约600余米,街道正中铺设约一米宽的青石板,两侧用鹅卵石砌筑出福、禄、寿字及铜钱纹等各式图案。街道两旁建有骑在马上购物的整排店面百余家,小巷弯弯曲曲,若隐若现,沿溪铺砌石块和卵石,村落仍保持明清风貌。
瑶里镇
瑶里镇,位于景德镇东北部,距市区55公里。瑶里镇四面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瑶河把整个小镇一分为二,两岸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幽静深远,现仍保存有古代瑶里通往徽州的古道。古镇内明清建筑有程氏宗祠、梅岭宗祠、汪氏宗祠、大夫第、进士第、书厢、商店以及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狮冈胜览,还有众多的古民居,反映了瑶里镇昔日的繁荣景象。其间的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有古建博物馆之称。因此,2005年瑶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高岭村
高岭村,位于瑶里镇西部,距景德镇市45公里,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宋宣和元年(1119年)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建村,村口仍保留一棵千年古樟,村内砖木结构民居保持明清风貌,鹅卵石铺设的古巷道古朴依然。因高岭土的发掘,古代村民主要以采矿为生,高岭村多时聚集了数千矿工,在高岭村前不远处,保留一座拱桥,是亭、桥、庙相结合建筑,左侧入口门额上书有“玉岭云峰”石质碑额,是宋徽宗亲题。亭内山墙内壁镶嵌有明万历、清康熙、乾隆时期的碑刻数块。因该桥跨溪横立与山道相通,又处在山腰处,是矿工白天主要休息场所。
徐家村
徐家村,位于黄坛乡境内,居住着明代永乐年间迁徙到这里的40户徐姓后裔。徐家来龙蜿蜒,朝山挺拔,罗城紧密而明堂宽广,和盘托出巍然之状与居地瑰丽。清澈的西河从村前流过,村后的秀水缠庐而出,与西河交汇,给徐家带来锦绣和灵气。对岸一望无际的竹林,村中蔽荫的古木,整洁的路面和林中卵石小径,古朴的民居和新建的楼房,袅袅炊烟和鸡鸣犬吠,把小村装点得迷离娇媚,尽显“山水庄园、桃园人家”的韵味。
吴家村
吴家村位于蛟潭镇内,紧靠206国道,集居着宋初搬迁的近70户吴氏家族约280余人。吴家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古村落风格,堪称天地人巧妙结合的奇迹。在群山环抱、松竹林海之中,一条如丝如带的清澈小溪汩汩穿村而过,水口的石桥、水堰、古樟和夹溪而建的徽式民居,更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吴姓宗谱上曾有“屏障初开现活龙,满目青翠肃仪容。烟波一棹知何处?三和俱秀真奇钟”的赞誉。吴家融山水、古村、古建、古文化遗址遗存和名人典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再现和保存浮梁境内徽式文化的传统特色,具有明静、深幽、文雅、神秘、秀美、古朴的质真和“风唱季歌,泉消激情,花开异艳,天蓝无暇”的演绎,人们返朴归真的感觉,无疑会在这里得到体现。
小塘坞村
位于王港乡境内,全村42户189人,是紧靠景瑶公路一座依山傍水的秀美村庄。村后群山环抱,湖水清澈;村前翠竹摇影,一派田园风光;村内农舍亮丽,四季鸟语花香。整洁的道路,庭院式的环境,小康生活,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被人们誉为“钟灵毓秀小塘坞”。
寺前村
位于瑶里镇所在地,在高岭——瑶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境内,景瑶公路穿境而过,因处青龙庙前而得名。现有人口260人,森林覆盖率91%。
地处万山环抱之中,两河交汇,河水清流,有“双清含秀”之称,村内一片片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民居,依水而建,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人文与自然和谐完美地融为一体,令人如进世外桃源。
绕南村
位于瑶里镇内,属高岭——瑶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要景点之一,地处瑶里镇中部,御渔公路旁。唐末,詹天佑祖先詹氏迁此建村,因村靠南面大山,河绕大山长流之故而得名绕南。现有人口386人,森林覆盖率84%。
村四周古木参天,翠绿环绕,有古窑址、古陶瓷作坊、古水碓作坊,清澈瑶河横贯村中,村内一幢幢徽派风格的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座落在瑶河上游的东岸,山水村落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真不愧有“陶源逸秀”之称。詹氏祠堂耸立其中,一块内容为封山育林以及防止不肖子孙变卖祖宗山场的告示“奉宪勒石”碑至今保留在祠堂内,是研究古时村风民俗的佐证。
桂花村
桂花村,位于洪源镇驻地以西3.5公里的丫形田畈上,村形象一件玉如意,全村99户,400多人。清乾隆年间,村头西罗河上建有“桂湖桥”,村以桥名,解放后改称为桂花桥,现有吴、江、张、章氏等在此居住。
2004年,该村引入了国际陶艺村项目,四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7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入住该村,国际友人在该村的陶艺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西冲村
西冲村,位于洪源镇西北角,全县最大的小(I)型水库——西冲水库坝下,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83户400多人。明朝初年,凌氏由彭泽县迁居此地,因地形象船,树头有棵老柏树,形似桅杆,如船往西行,故名“西冲”。
西冲是西罗河的发源地,周边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生态绝佳。村口的古樟、小溪上的石桥、明代祠堂和两岸的民居,构成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
王屋下村
王屋下村,位于黄坛乡境内,正在兴建的景德镇至鹰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明代中期,王氏家族迁此建村,目前村内46户,200多人。四周群峦起伏,树竹茂密,将村庄裹在其中。村口有红豆杉、古株树、松树、桂花树等名木古树形成村庄一道屏障,古木林中有过路亭、水口庙、古驿道。该村所处地形为牛形,水口为牛头,村庄座落在牛肚中,一条清澈溪水似牛肠,穿村而过。村后,有座久负盛名的莲花寺,终年香火不断,香客络绎不绝。
石溪村
石溪村,位于勒功乡东南部洪溪山北麓,距景(景德镇)黄(黄山)旅游公路6公里,因村前小溪中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形似禾斛,故取名为石斛,解放后更名为石溪。
石溪村落形似一条船,因而村中没有一口水井,村民沿河而居,用青石修建了整齐划一的防洪墙,长达1公里,墙上爬满了青藤和苔藓,见证了全村上千年的历史。村前小溪“一江春水向东流”,因而古村防洪墙的踏步均朝向西,有取装纳风水聚财之意,全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雕刻精美细腻。进士朱荣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春岁所立的青石碑立在朱氏祠堂前,记述了石溪古村的过去。
清溪村
清溪村,位于峙滩乡北境曲陈公路边,距乡驻地5公里,全村150多户,500多人。因村前河下青石布满河床,形成河滩,故名青石滩,解放后改名为清溪。清溪段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秀丽。清溪村民散居,素称九门十姓,章家地处中间,族大人多,村民多数以捕鱼为业,又名打渔章家。
1934年7月,皖赣边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曾在清溪村的章氏宗祠召开,赣北特委正式改组为皖赣边区分委并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方志敏、粟裕等都曾到清溪指导工作。
曲滩村
曲滩村,位于峙滩乡北境,曲陈公路西侧,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30多户,100多人。全村生态环境绝佳,村前流水潺潺,百亩连片的翠竹簇拥在昌江河岸;村后山峦起伏,生长着300多亩原始森林,是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
曲滩村自古以打鱼、务农为生,古谚云:“诚门姜、夏田薯、曲滩鱼”。爬满了青苔的明代修建的古村墙,如今仍保留着200多米,将章姓一族保护在墙内,彰显着曲滩悠悠古韵。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领导的工农红军将村内的章氏宗祠改建为赣北红军医院,并在曲滩、清溪一带对敌军进行打击。
龙源村
龙源村,位于兴田乡境内,曲陈公路旁,全村80户近400人口。龙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赣北特委、皖赣特委和皖赣分区委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被服厂、总医院所在地。1934年10月,秦淮舟、粟裕等率领中央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浮梁,曾在龙源指挥了流口、储田、新田等地的十几次大小战斗,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和保卫皖赣边苏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龙源村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峰峦叠嶂,云蒸霞蔚。古色古香的民居依山傍水,清幽奇秀的山川景色和优雅恬静的农家生活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景,凸现了龙源独特的地方风情。
锦里村
锦里村,位于兴田乡境内,曲陈公路和鹅锦公路在该村交汇,共有85户400人。锦里村依山面水,奇峰幽壑,清溪碧流,既有峻岭之险,又有沃野之秀,古香古色,历史悠久。锦云山、白蚁岭、洪村水和千年白果树融贯了这里的自然特色;陈氏宗祠、月形池、秦代梯田、烈士墓和嵌在祠前墙中的“奉宪严禁杉松”、“奉宪永禁赌”石碑,则成为锦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记录。
城门村
城门村,位于兴田乡境内、昌江锦水之滨,紧靠皖赣铁路,毗邻祁门,集居着左室吴氏等124户500多人。城门村依山傍水,奇秀清幽。“山如腾凤,水似玉带,密林古树,十里白洲,滩声碎月,古渡横舟”为其自然景观特色;四条青石板街把全村划为五个整齐板块,一条秀沟和四个水塘横贯村中,体现了该村古建风貌和“肥水不落外人田”的风水格局;“太初堂”、“太华堂”、“百步金街”和“父子大夫”、“兄弟登科”、“文魁”等题字匾额以及“两河书院”、“妻梧文会”、“进士牌楼”、古桥、古墓等遗迹遗存,则展示了城门1,20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一个融山水、古建和历史文明于一体的锦锈山庄,享有“唐山疏秀、锦水钟灵”的美誉。
楚岗村
楚岗村,位于鹅湖镇桃岭村委会境内,峰峦叠嶂,山石嶙峋,竹林摇影,梯田层层。全村100来户农家聚居于浮北屏山之内,隐匿于天府之中,垒石为坝,环山建屋,天梯登临,美如壁画。民居街巷咫尺相间,曲径盘旋,既显巍然之状、锦绣之丽、峻峭之险,又融山水奇特于一体,曾有“诸峰环峙入云层,入暮烟耕积翠凝。山磐微风吹断后,土墙农舍现天烟”的写照。
理学家朱熹在为楚岗叶氏题修宗谱诗中写道:“源源派远叶枝芳,后接先传世叶长。万古功名留谱谍,衣冠礼乐志当强。”可见,“竹秀梯田,山寨人家”和丰厚的叶氏家族民俗文化,是楚岗村的特色。
桃岭村
桃岭村,位于鹅湖镇境内,柳峰尖山脚,鹅锦公路穿村而过。全村60多户、200多人。相传唐代马、丁、胡三姓在此建村,南宋初年,李氏由本镇界田逃此山岭避难,以“桃”代“逃”取名桃墅岭,解放后简称桃岭。
全村布局像梯田一样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沿着山坡一直建到谷地。四周群山环抱,村边古木参天,风景秀美,给人以幽深、神秘的感觉。
高丰村
高丰村,位于鹅湖镇桃岭境内,鹅锦公路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范围内。因所处山坳酷似燕窝,俗称燕窝里。清朝同治年间,程氏迁此建村,目前有50多户,200人。村周边汇集了古枫、香樟、古松、茅竹等植物,尤其有200余棵红豆杉成片,自然生态具有完整性、典型性、原生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的多重特点。村口有清心塘和聪明山泉,既可装风水,又可养鱼虾,一排参天古树将村庄遮掩严实,不到村里看不见房屋,使村子显得安全、静谧。四周森林生态环境优良,是供人们森林观光、休憩、疗养的场所。村庄座落在地貌形似燕窝内,而农舍庭院依燕窝地(即山坡)而建,从地舆理论来讲,燕窝地属于福地,世居这里的村民没有一人得过严重疾病,正是这块福地和住宅周边的良好森林生态环境,使这里居民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小源村
小源村,位于鹅湖镇小源村,鹅锦公路线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范围内。隋末,陈氏迁此建村,目前有107户,509人。拥有古、红、绿“三色”旅游资源。小源曾是革命根据地,“祭血盟誓旧址”、“小源暴动旧址”、“中共河东县委第四区委旧址”、“碉堡烽火台”等革命遗址保存完好,革命纪念地处处可见,又使小源村成为缅怀革命先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走进小源,仿佛通过时光隧道,进入了古代明、清时期的村落,山庄中有青砖黛瓦的居宅,青石板的巷道,古老的石凳,处处遗留下明清时期生活气息。金竹潇潇,溪水潺潺,万木葱笼,四季如春,是小源自然风光的写照,村周边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避暑胜地“小庐山”。
东埠村
东埠村,位于瑶里镇境内,景瑶公路穿村而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和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埠街是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古街道、古客栈、古码头、古禁运碑以及矗立水中的古吊脚楼是这里的独特景观。全村400户,1,300多人。
东埠村依山傍水,东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东埠古街全长约1公里,这里是古代高岭山中高岭土、瑶里釉土和窑柴的集散地。现存有码头四座,石埠依然完整无缺,古街两旁皆为店铺、客栈。街道全由青石板铺成,石板中央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当年运送货物的独轮车留下的辙印。古街上端有一块刻着“东埠街码头瓷土装运告示”字样的清代乾隆年间古碑,下端有一座江西省最长的仿古石拱桥。
梅岭村
梅岭村,位于瑶里镇五华村,御渔战备公路线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范围内。唐宋,张氏迁此建村,因村头山岭多梅花得名梅岭。全村有110户,480人。村周边汇集了千年古樟群、蝶恋谷、“红军桥”(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地)、龙潭和中国最完整的麻柘古商道、梅岭度假区等景观,瑶河似玉带穿村而过。村内古宅林立,巷道深深,清渠绕户,尤为著名的有江南第一祠、亭屋、革命斗争俱乐部等遗存。这里是都市人访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绝佳仙境。
汪湖村
汪湖村,位于瑶里镇境内,御渔战略公路穿村而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和瑶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132户,543人。
村中保存着完整的徽式明清古建筑群,风格独具,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且有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景点。
楼前村
楼前村,位于瑶里镇境内,毗邻御渔战备公路,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重要组成部分,全村82户,372人。
村后有远近闻名的梅岭度假村,村周边生态环境绝佳,风光秀美,村中古祠堂、古道等古色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新佳村
新佳村,位于臧湾乡境内,距景瑶公路4公里,水泥等级公路直达村中,全村20多户,100多人。地处低丘谷地,空气清新,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茶叶生产一枝独秀,是浮梁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周边有铺绿涌翠、整齐划一的茶园800余亩,中有春波荡漾、清澈明净的80余亩水面人工湖。一道道茶园隔离带树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进新佳,林木葱茏,茶园锦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到处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新佳和谐美好的生态茶园,是人们享受大自然洗礼的梦幻家园。每年阳春三月,新茶嫩叶泛绿海时,正是采撷新茶的时节,游人可亲自参与新茶的采撷、加工炮制,寓游于劳作之中,分享田园乐趣和茶农丰收的喜悦,也可眺望山川秀景,舒展筋体,飞翔思绪,在茶庄室内观看茶艺、品赏香茗,享受都市人渴望的那份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港口村
港口村,位于王港乡驻地东偏北5公里的东河河畔,东河在这里展流线形的S状,依山傍水,风光秀美。全村100多户,400多人。明代初年,程氏、潘氏、蔡氏由婺源迁此建村,因地处小溪与东河交汇口而名。村附近保留着享有“天然盆景”美誉的古瓷土矿坑遗址和千倾林海。
周家港村
周家港村,位于浮梁镇境内,村庄西侧为昌江,正在修建水电站,建成后水面4,000亩。东侧为皖赣铁路、景蛟公路。清初,周氏迁此河畔建村,目前,全村40户,200多人。村周边丘岗蜿蜒,溪涧交错,参天大树夹在其中。水电站是集蓄水、发电、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它的建成为景德镇地区大型水上娱乐活动的唯一去处。
内钱村
内钱村,位于湘湖镇驻地以东偏北21公里历降水东侧峡谷中,始称内饶。明代,钱氏从婺源齐村迁此建村而改称内钱,全村57户,260多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和“中共浮梁县委”曾驻此地,目前村中保留着“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旧址。
美丽的历降水像一条玉带环绕全村,村后是2,000多亩的铜钱尖自然保护区,四周群山环抱,绵延不绝的天然林与古桥、古亭相映生辉,美不胜收,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因地处前程村委会,又是从前程通往天宝的必经之地,被民间称为“奔前程,进天宝”的锦绣之路。
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乐平洪岩镇5公里。明初,段氏从都昌迁入,现有340户,1,6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背枕历居山,官庄水环村而过,是乐平、德兴进入徽州的重要陆路。村中石板道绵延数里,辙印深深,街铺、民居、作坊、拱桥、碑刻遗存甚丰,可惜这条古驿道出村口的古桥头原存的17座石牌坊先后坍塌或拆毁。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店铺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墙式民宅特色鲜明,除满堂镏金外,其装璜极其讲究,在厅堂顶棚上,中置一口圆形藻井,两边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衬托,假楼对天井以采光,房内顶棚也以木构券拱装饰。入其屋难见片瓦,虽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金壁辉煌。
韩家村
韩家村,从名口镇沿乐安河西下5公里,村子位于北岸低丘上。韩氏从河南入徽再迁此处已有1100余年历史,现有45户,550余人。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养殖业兴盛,水运发达,古代村民多以贩运生猪到徽州为生计。村中现保存有祠堂、民宅、戏台、水井、码头、巷道、商铺、作坊等古迹。村北有一高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文化遗址及汉墓群。
保存较好的10余幢民居建筑中,有一座带客馆的府第住宅,木构门罩精美无比。而客馆的抱厦顶棚,内置藻井数口,匠心别具。整座民居建筑融饶、徽民间建筑精华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韩家村的古戏台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色是装饰豪华、遍体施金,堪称乐平晚清和民国初年戏台的典型杰作。
下徐村
下徐村,距乐平市区西北20公里,与景德镇市及浮梁县毗邻。宋初,徐氏从南昌迁入,现有460户,1,700余人。该村头枕绵延苍翠群山,村前的潘溪河水清灵透亮,三座相望不远的清早期三孔石桥,连接下徐村中的鲁丹街,直通景德镇、浮梁。
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构架功德“世科”牌坊与清中期复建的宋高宗赐建的“仁寿楼”最靓。“世科”牌坊和“仁寿楼”是以纪念该村北宋文武双科状元驸马徐衡所建。故有专家提名该村为“江南皇家驸马第一村”。
上老村
上老村,位于乐平市区以东30公里的官庄水旁。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迁入,现有110户,620余人。村中现存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点。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艺术品位甚高,如大总祠“瀛公祠”门楼,用砖木石组构少见,精致典雅又气势非凡,是江南“四水归堂”,也就是乐平民间俗称“禾斛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为上乘,到此考察的清华、同济大学的教授们曾给予很高评价。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