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09
颗粒名称: 八、宗祠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113-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古建筑宗祠的情况。其中包括汪氏五股总祠、玉华堂、王仲舒祠、蔡氏宗祠、英溪祠堂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建筑 宗祠

内容

汪氏五股总祠
  汪氏五股总祠,位于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中部。1985年,景德镇市文物部门将该宗祠建筑作整体迁建,现址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明园内。
  桃墅村,历史上称“桃墅镇”,为古浮梁地区除景德镇之外的第二大商业重镇。汪氏五股总祠,为汪氏家族第五分支建造的分祠,故通称“五股祠堂”;又因为类属桃墅镇汪氏家族五股分支的合族重要聚集场所,故而又有“总祠”之称。该宗祠建筑的正立面原貌已毁,立面墙体及门罩为1938年改建。
  内平面呈二进六柱五间布局,分门厅、享堂与后寝三大部分。前部门厅与享堂之间、后部享堂与后寝之间各置有前后大小两个天井。1985年,右侧廊房及门厅右半部分已倒塌无存。门厅及两侧廊房上部均采用“船篷式”桥轩构造,上复内向单坡屋面。享堂,五间五架前后两廊,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后寝部分已完全残毁。整体造型的构部件,以“鱼龙吐水”梁柱支撑为例,整体上大刀阔斧,细部中丝丝入微,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家豪放潇洒的创作气势。雕饰构部件数量的有限,使装饰部位的选择性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简朴特色。该宗祠建筑的主体结构上,也保存着许多明代建筑的特征特色,如梁柱的形制、木雕的加工手法、装修装饰的风格、砖石部件的选择运用等。该宗祠建造年代在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或更早一些。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玉华堂
  玉华堂,原位于婺源县延村,原名称“通议大夫祠”,俗称“延村祠堂”。1980年整体迁建到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后,被用作为古陶瓷展厅,并根据景德镇瓷“白如玉”之特征,取名称“玉华堂”。
  堂由门楼、门厅、享堂和后寝四大部分组成。屋宇式门楼,中部配置“四柱三间三楼”牌科门罩,门楼内侧木质构架,为五间前后两轩廊构造,形制规格明显高于门楼。天井采用阶梯式逐级下降构造,型制独特少见。廊房采用双坡双向屋顶,朝山墙一侧屋面依靠山墙内预埋陶质瓦管泄水,这在一般民间世俗建筑体上极为少见。享堂构架,三间五架前置轩廊构造。明间面阔数增大,超出门厅明间约3米,使堂面异常宽敞,有利于突出享堂在整栋建筑体内的中心地位。后寝,采用五间五架穿逗式构架,前部底层以槅扇门窗和木质板壁、楼层以槅扇窗对外隔断。两坡双向屋顶,后部以硬山式封檐墙封闭。整栋建筑的装修装饰十分讲究,木雕、石刻、砖雕、随处可见。采用开窗满饰手法,一些构部件几乎通体被雕饰题材所占据,部分题材直接反映了民间民俗生活的景观。
  玉华堂,为景德镇市邻县的民间世俗建筑遗存,它迁入清园,有利于不同地区民俗建筑的对比研究。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仲舒祠
  王仲舒祠,位于浮梁县三龙乡盘溪村内,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年(1525年)。
  祠堂由照壁、场院、门厅、享堂、后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享堂,为岁时大祭时的祀拜场所,亦被宗族用于商议、处置族内重大事务殿堂,是整栋建筑的中心部位。三间五架前后两轩廊基本结构。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外立面门罩、享堂及各檐口的外露构部件之上。砖质贴面牌科门罩,采用了阴阳刻、浮雕、高浮雕、堆雕等多种艺术加工手法进行了重工装饰,题材包括有双龙夺珠、天官赐福等多种花鸟草兽、神话人物、戏剧故事以及几何图案,透现出浓厚的清代早、中期的砖雕风格。木雕手法多采用粗线条圆雕,镂空透雕极为少见。题材除“鱼龙吐水”较为复杂之外,余皆限于象鼻、如意云、莲瓣等数种,极其简朴厚实。王仲舒祠的立面门罩上,嵌有明时期制作的“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砖质匾额,纪年落款为“嘉靖四年(1525年)仲春吉旦”,匾额外侧另有“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月吉旦”的砖刻纪年。据建筑考察结果断定,该宗祠建筑的门罩在清代重修时经过整体改造,门厅在近代经过重建,享堂维持着明代建造时的原貌,而后寝经清代大修混杂着明、清两代的构部件遗存。整栋建筑集中了明、清、近代的建筑特征,对于考察研究地方建筑变迁史具有了特殊意义。
  王仲舒,字茂先,浮梁人,庆历(1041年-1048年)进士。历越州推官、池州军判摄彭县,移宿州推守摄符离县。后以包拯荐迁昭义节度推官,再迁太子中允,赐五品服。以疾辞,卒赠朝奉大夫。著有《野人集》。盘溪村,为王仲舒故里。王仲舒致仕后,返回家乡,至今在村傍山间仍保存有其夫妇合葬墓。王仲舒祠,是王氏后人为纪念其祖所造的专祠,后成为合族祭奠列祖列宗的族祠。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景德镇市北郊旸府滩村,清代建筑。
  木结构一层,正门存砖砌门楼,简朴无华。整个祠堂木结构简单,正堂柱下端有保护装置铁箍,以防柱脚烂损。正堂额梁正中有木雕“九老观图”,左右两侧有和合二仙及凤纹雕饰。木结构开始霉烂倒塌,2005年被拆毁。
  英溪祠堂
  英溪祠堂,原址在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现迁入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内。
  英溪祠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遗存到现代仅剩享堂及后寝两部分,面积为485平方米。
  享堂与后寝之间,两侧为走廊,上部架“船蓬式”轩顶,中部为天井,下凿成深池,四周围以石制栏杆,含“取水”之意。后寝高于走廊和享堂三个踏步数(约0.6米),形成平台,后寝的次间,构成两间后正房,原用于陈放宗族祭祀用品,后寝明间,前为堂面,后为神主台,神主台进深一米,外置“三间三楼吊脚式”牌科门楼,作为神主台龛门。
  1989年1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祭师祠
  祭师祠地处大十字弄44号,南侧通小黄家下弄,清代建筑,又称“破瓷公司”。该建筑栅门墙上嵌“光绪拾七年辛卯仲秋月吉旦祭师祠 黄家洲二三图磁帮纠首重建”碑刻题记。拱形园门两侧有两栋房屋,东侧建筑树材较硕大,贴金雕刻精美;西侧较简陋。“文革”以前供奉多尊菩萨,如陶大相公、陶二相公等木雕菩萨。内墙还嵌有一块青石碑刻。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总祠
  洪氏总祠,坐落在乐平老城区内。本邑四乡洪氏总祠堂,明末清初建造,三开三进院庭式,前院门挂一“洪氏总祠”石匾额。由前门、院庭、大门、正堂、后堂组成,占地1,200平方米。
  上房祠堂
  上房祠堂,又称“燮公祠”,位于乐平市名口镇戴村,建于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分由门楼、前庭、天井廊道、正堂、后天井、后堂楼阁等组成。三开五进,落檐式,门额高桃,雕件精美,昂面上挂有飞蝶百羽。进入门内,屋宇空敞,梁柱硕大,占地1,200平米,坐北朝南,对面有座古戏台,中以一空场隔开。
  中房祠堂
  中房祠堂,又称“炎公祠”,位于乐平市名口镇戴村,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结构与“燮公祠”相同,三开五进落檐式,梁柱上镂雕精美,人物、花鸟、瑞兽题材丰富,后天井石栏雕保存甚好。占地1,100平方米,也有一座戏台与之对应。
  四房宗祠
  四房宗祠,又称“魁公祠”,位于乐平市双田镇横路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分由侧门、前庭、天井、正堂、享宗堂组成。三开三进禾斛斗式。梁坊挂漆施彩,柱材松柏楠木,结构精密,装饰考究。存楹联两幅:“挂冠原有志邱园寻乐见天真,琴志本无私田亩丈量凭地势”、“量田循直道一时推许偏闾阖,保国具嘉谋百姓瞻依如父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