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民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06
颗粒名称: (二)清代民居
分类号: K878.3
页数: 8
页码: 103-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清代民居的情况。其中包括刘家弄民居(里村)、铁匠弄民居、上姚家弄民居、广益弄民居、程家上巷民居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民居 清代

内容

刘家弄民居(里村)
  刘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刘家弄4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
  木结构二层。该建筑前堂十分简陋,后堂却有木雕纹饰,且有贴金,前堂没有天井,后堂存三披水的半个天井。
  渡口民居
  渡口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渡口7号,建筑年代为晚清。木结构二层,临南河,正堂两侧木结构雕花上有贴金,保存尚好,后座拆改。江家下弄民居
  江家下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江家下弄6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
  木结构二层,整个建筑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采光通风,这种回字形建筑,市区仅此一家。有透雕挂落,槅扇雕花勾边保存较好,建筑面积占地360平方米。正门门额上方有墨书“威凤祥麟”字样。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凌角居民居
  凌角居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凌角居东端5号,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分单元组合,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结构,分上下两层,前厅临天井额枋雕有精美的“郭子仪拜寿图”,斜撑、雀替等构件均为雕饰。整栋民居保存完好。
  建造人刘胜杰(约1836年-1915年),为瓷土商人。该民居对考察清代中晚期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匠弄民居
  铁匠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铁匠弄13号,东临风景路,西至中华北路,约建于清末。
  平面呈方字,占地约350平方米,一进三间,分前厅后堂,两厢和后厢及陪屋。构架以穿逗抬梁,梁枋少作或不作雕刻装饰,斜撑以狮子滚绣球和兔跳镂雕。两厢槅扇,上部以“平安富贵”雕刻为中心分布几何图,涤环板间以花鸟走兽纹,裙板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及松、柳、桃、榴为题,雕刻简洁明了。整个构架及装饰均以老漆油刷。地袱,天井下水孔凿铜钱纹以透气下水。左有陪屋,前部为厨杂间,后部为书屋,供王姓族人子弟就读。两层结构,园中有花坛、水池,既可采光,又富生活情趣。山墙前后增起,两侧后部起二山,檐边绘以墨画水草及方格纹。
  该宅业主王家琨(1874年-1927年),清末民国初景德镇烧做两行的大窑户,位列“十八罗汉”之首,牌号“王新发”,以白土行起家,瞬间暴富,拥有3座柴窑及几十栋坯坊,以烧窑和二白釉为主,兼营其它行业。从其建筑上可以反映出一是富有,二是注重人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景德镇当时陶瓷业主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姚家弄民居
  上姚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姚家弄13号,东临徐家街,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分门楼、天井、大堂、后天井四部分,对称开间,后有陪屋为厨。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梁、枋少做装饰,材质以杉木为主,用材较小。两厢改动难窥原貌,阁楼槅扇窗饰简单,横坚条木中心部位雕饰已毁。门楼呈八字,轩顶,墙头起跷,进门1米多处立有四开扇门,雕以精美宝瓶、花草、回纹,两边镶以牡丹图挂落,后寝2层,以栏相连,辅以椅栏较为别出心裁,整体结构保存较好。
  该民居为清末民国时期“春园公会”(粪商行会)鄱阳会首吴喜尔故宅。从建筑特征上可以看出主人财力有限,但又不满于地位低下,渴望跻身上流,追求奢华的心理。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益弄民居
  广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广益弄13号,背靠江家坞横弄,约建于清中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域限制,门楼设于主宅右侧,陪屋作厨房。以拱券门为入口,设前后天井,正门已毁,占地150余平方米。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保留有编竹造,天井四周槅扇雕刻精细,部分斜撑和雀替保留较为完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上巷民居
  程家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程家上巷34号,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室内构架基本保存,人为破坏较小。
  陈家弄民居
  陈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陈家弄30号,建筑年代为清代晚期。
  其建筑为木结构,大构架保存基本完整,雕刻有吉祥纹样的槅扇、护板保存较好,正堂用现代砖体隔开,使原有建筑风格受到破坏。
  通津桥中横弄柴行
  通津桥中横弄柴行,位于景德镇市区通津桥中横弄21号,南连通津桥,西通沿河东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形限制,门楼与主宅错位于西端出入,设前后天井,后寝三层,前堂贴金菊花纹槅扇已改制。构架以穿逗抬梁结构,保存尚好。
  2005年因失火被毁。
  朱氏弄民居
  朱氏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朱氏弄5号,东临沟沿上,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晚期。
  平面呈封闭的回字形,前后各设半个天井,设两厢和正房及后厢对称分布。
  构架为穿逗抬梁式,正堂护板雕刻精细,涤板采用藤编格窗,别具一格。正门采用双门罩,并设有用栓石鼓,封墙上部采用青砖透雕花窗用于采光。
  整栋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
  工农街民居
  工农街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工农街10、12、14号,北连曙光路,南接太白园路,先后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
  该建筑群为田字形,10号为清早期建筑,尚残存部分构架;12、14号墙壁有青石雕刻“王慎德堂光绪十九、二十年造”纪年碑,场院较大约占总面积1/3。12号大门至二门间为简单厢房,为榨油工起居。二门内外为天井,边为厢房,只设穿堂。14号前后天井,两侧设房,也只设穿堂。12、14号各为单元,前院相交处为榨油坊。
  构架采用穿逗抬梁结构。穿堂上部为骑马楼,近天井处用轩顶,独具特色。装饰极为华丽,额枋、穿枋、斜撑、雀替雕刻精美,均为鎏金。内容有麒麟、梅花鹿、山水楼台等,栩栩如生。门罩青砖雕刻,有象头、宝瓶、鲤鱼跳龙门等内容。整个建筑群虽先后建成但通过外墙连成一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集居家、油坊为一体,保存较好。
  该民居为典型的油商住宅,其产业先后计有“大肇”、“大兴”2座油坊和“恒兴”油店、“强兴堂”药店及农村土地房产。从建筑特征上看既体现出主人的富足,又表达出主人祈求平安富贵和跻身上流的愿望,对研究景德镇清末至民国的陶瓷业生产状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具有很高的价值。
  14号民居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江家弄民居
  上江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江家弄13号民宅,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整个内部木构架保存较好,人为改动较少,室内雕刻纹饰可以见到贴金。
  胜利弄民居
  胜利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胜利弄1号,东临中华南路,约建于清末民国初。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设置单元。构架为穿逗抬梁,槅扇等装饰构件均为雕刻鎏金。采用封闭的风火山墙、平门。整栋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该宅业主余树芬(1907年-1971年),江西都昌人,上海持志大学毕业,国民党浮梁县党支部书记、江西省党部监察委员、江西民国日报副总编辑,最后一任“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其父先为做坯工,后改把桩,最终成为窑户老板。
  石码头民居
  石码头民居,位于里村石码头29号,面临南河,木结构二层,建筑年代为清末。该建筑雕花繁缛,且多被贴金。前后两个天井,有10间房。正堂天井楼上方有窗式雕花槅扇,似一悬空戏台,为清末民国初较罕见的室内结构,梁枋上有浮雕戏文装饰。
  2005年7月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工农街(85号)民居
  工农街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工农街85号,南通太白园路,北连曙光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设有前后天井,分两厢和上下房,后天井厢房为二层。构架为穿逗抬梁。现存少量雕刻构件,门罩有砖雕“鲤鱼跳龙门”、“三星”、“三瓶”和“杂宝”图等。
  狮冈胜览
  狮冈胜览,位于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清代建筑。
  外墙、门罩属欧洲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半圆券拱门窗,有阳台、圆柱、石栏杆。屋内木结构属中式建筑,梁、枋、窗均有木雕,梁托都是独立的狮雕,梁枋两头为鳌鱼。以天井为中心,前后两进三开间,坐西朝东,面宽20米,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1997年12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第
  大夫第,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大夫第,为清代景德镇地区佑村人氏、清道光年进士黄中理的传世故居,因其家族内人士黄爵被封赠清“奉直大夫”职衔,其家族则于宅邸前建造一座牌科牌楼充作整个宅邸建筑的正门,并于牌楼房额上书刻“大夫第”字样。大夫第现用作古字画展览厅及陶瓷美术家活动室,著名陶瓷美术家、画家胡献雅先生为宅邸书写了“书画院”匾额,故而现代通称为“书画院”。
  牌科牌楼,采用二柱单间楼砖体结构,配有题材高雅,手法简练的砖雕房额,充分地显示出宅邸故主拥有的官绅地位和书香门风。
  主体建筑,由两栋全封闭式建筑体左右并列组合而成。左为住宅,右为书房,木质构架,除采用前后檐梁构成蓬轩之外,其它均采用穿逗式结构法,体现出宅邸主人严格遵守封建皇朝建筑法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意识。书房的设置,是该宅邸建筑区别于其它社会家庭住宅建筑的主要象征之一,书房与住宅并列落置,因此其平面布局维持了多通道的做法,既确保书房与住宅的相对独立,又可以满足当时封建礼教规范实际实施的需要。木、石雕及整个装饰部份,图案题材丰富,选点落置简要,透现出较高艺术水平又避免了清代建筑装饰通常存在的过份繁杂。
  大夫第,作为景德镇市地区历史上官绅宅邸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住宅建筑体前厅照壁上方保存的六幅晋官升绩的捷报,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七公大宅
  华七公大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华七公,为清道光时期景德镇市地区礼芳村李氏家族中的首户,主要经营木材与制瓷窑柴。近销景德镇,远销达江、浙各地。“华七公大宅”为华七公在致富后所建私宅,因规模之大,在当时当地首推一指,故有“大屋里”之称,后又因延续时期较长,华七公为后人所建宅院日益增多,又获“老屋里”之名。1982年迁来清园之后,根据该宅为华七公洽谈木材及窑柴生意的主要场所,而称该宅为“华氏柴行”。
  “华七公大宅”为半封闭式建筑体,由门楼、门厅、前堂、中堂、后堂五大部份组成,规模之大,在景德镇地区清代民俗建筑遗存中确为罕见。华七公为木材商人,家资丰厚,故而其宅院不仅规模大,而且用料精良,大部份木质构件多选用“白果树(银杏)”制作,门楼的前檐柱还选用了青石作柱身,结合上俯下仰的建筑基础处理手法,充分显示出宅主人的巨富资产以及所拥有的地方豪绅气势。建筑内部构架装饰过于丰富,木雕构件多而繁,题材选择却又极为单调狭隘,虽然显现出一派华丽景色,但也暴露出宅主人艺术修养的浅薄,使之成为景德镇市地区历史上地主私宅建筑中典型的世俗之作。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溪民居
  沧溪民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
  该建筑在历史上几易其主,但根据建筑体内部结构布局特别紧凑,平面面积极其有限,室外活动场地狭小,装饰简单等多方面特征来分析,建造者的经济状况并不充裕,虽较一般贫困农户要好,却也尽在富农或小地主之间,故而现代称此宅为“小康人家住宅”。1982年由景德镇市地区沧溪村迁来清园。
  建筑的结构为穿逗式构架,其平面布局充分地利用了狭小有限的面积,尽可能地增加了住房数量,这应该是由于家庭成员过多,过于集中的原故。结构上提高了楼层的高度,使之不限于储藏物品的实用功能,完全适合用于日常起居。此宅面阔采用了“明三暗五”的形式,同时利用屋顶的变化,在左右厢房后增设两个附属小天井,从而解决了两侧梢间住房内采光和通风。
  结构上的灵活多变,达到了平面的空间得以充分利用的良好效果,形成沧溪民居的一大特点。采用多天井的做法,增加了左右轴线上的横向布局,不仅解决了原来的梢间的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同时也达到了通过多轴线而改变建筑朝向的方式,迴避了居民住宅不过“三间五架”的限制,充分地显现出工匠的构思巧妙。据此可见,沧溪民居在建筑结构上的特征,使之较一般的规整而又严谨的清代民俗建筑遗存更为具有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