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民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305
颗粒名称: 七、古民居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1
页码: 93-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古建筑古民居的情况。其中包括明代民居、清代民居、民国民居、乐平古民居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建筑 古民居

内容

(一)明代民居
  祥集弄民宅
  祥集弄民宅,位于景德镇市区祥集上弄,约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
  祥集弄民宅分3号、11号两栋,其建筑面积,3号为179平方米,11号为141平方米。两栋民宅主要建筑形制特征完全类似,坐东朝西,西部前檐为硬山式封檐墙,东部后檐为“一山式”马头墙。四周墙面无窗,无“溜风洞”,属类似云南“一颗印”的全封闭式建筑。祥集弄呈东西走向,宅正门均开设在南侧偏西墙面。仿木质槅扇门形制的石质贴面门罩,石刻精美,显得格外素朴庄重。
  构架采用三间五架穿逗抬梁混合式,谨遵“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的典章制度。木质构架,用材硕大,制作手法豪放粗犷。主背檩高6.7米左右,明堂面阔6米左右。主梁架的明间上部,凭据前部顺檐关口梁,增设有两梁榀悬体外露式五架抬梁,减小了明间梁架面阔跨度,同时增添了明间上部外露构架的持重气氛,为景德镇古镇内民居构架区别古镇之外民居构架的一大特征。
  整个构架均采用“明栿”、“彻上明造”。所有的落地立柱,均为通天柱。两暗一明、单进一倒座三堂面的总体平面布局,计有四正、两厢、两后房。整个平面的开间布局、次序严谨、用途明确、各开间占地面积合理适中。
  宅内外采用有选择的重点部分重点点缀的装饰形式,宅内部装饰围绕明间周边展开,木质构部件有雀替、蚂蚱头、挑檐拱、槅扇门和槅扇窗、背檩等等,石质构部件有地栿、柱础、天井石等,砖瓦构部件主要是檐口的滴水和后天的贴面照壁。宅外部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墙头、鳌尖以及石刻门罩之上。运用了阴刻与阳刻、浮雕与高浮雕、透雕与镂空、墨线画与图案拼贴以及构部件整体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法相结合,充分反映出装饰工匠的技艺娴熟高超。装饰题材以花鸟禽兽为主,砖、木、石的雕刻刀法雄阔简练,图案紧凑不紊,线条圆润流畅,整体效果玲珑剔透,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散布在轩昂庄重的建筑体上,洋溢出一种轻盈灵巧的美感。两栋民居堂面脊檩上的木雕图案表面,采用镶铜贴金,以示重点突出,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祥集弄民宅用材的硕大、构架的粗犷、装修的讲究以及装饰的精细,都充分表明营造者财力、物力的丰厚。两栋民居的建筑规模都较小,开间数有限,周围环境闭塞拥挤,又可证实原有的室外活动场地和构架形制,用材的选择使用,构部件的制作手法,装修的形式,装饰的题材及其加工方式,以及建筑考古获得的各种实测数据,表明建筑体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明代建筑特征。
  3号住宅的中堂影壁上部至今还遗存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所置木质纪年牌,书有“大明成化造”字样。据上述综合分析,祥集弄民宅初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类属明代景德镇外籍富商建造的侨居住宅建筑典型遗存。
  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当铺弄民居
  新当铺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山北路南端东侧的新当铺弄内,分23号、25号两栋。大部分建筑属明、清两代建造的中、小型住宅建筑。
  新当铺弄所在地,为景德镇古镇区南门内侧,是景德镇历史上商业街的主要地段。该弄巷与邻近的祥集弄上弄、当铺弄上弄,均为历史上富商乡绅的聚集地。弄巷东西走向,两栋民居并列。23号住宅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25号住宅为138平方米。两栋民居均呈东西座向,正门均设置在北侧山墙的西端。25号住宅门罩已改建,23号门罩保存完好,石质门罩经过精工雕琢的石构件组合构成,形制特殊,地方特色明显。尤为突出的是门洞上方石质月梁状门额,以居中的龟背纹包袱锦分隔为左中右三部分,两侧饰以斜方格卷云纹,下部承托三卷瓣石质雀替,整体异常庄重雅致。明代景德镇民居石质贴面门罩完全仿内装修木质落地罩形制的做法,由此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改观。
  两栋建筑的内部构架和平面布局基本一致,呈面阔三间二进两天井双层五架穿逗结构以及外增置明间“抬梁式”五架梁模式。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后部,同样是两厢两正一堂面一天井基本布局,以主构架后续延伸部分为主,配以两侧廊房构造,实现后厢房的安置。
  整栋建筑的装修比较讲究,正门除厚实的双扇对开板门以外,外侧还配备有雕花腰门。厢房的槅扇门上部槅扇窗以下的护栏隔心板制作十分精美,其中心以透空手法挖刻“寿”字纹,四角同样以透空手法挖制花卉纹样,并配以边框线。前石础制作非常讲究,为八角八面柱状体,以石刻装饰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各面以缠枝花卉为主要题材,下段则以“双钩如意卷草”装饰,上下两段主次分明。柱础装饰画面所显示出来的石刻技艺相当高超,娴熟流畅的刀法之下的艺术效果极佳。梁架上部的木雕构件原物保存较少,某些构部件带有明确无疑的清代早、中期制作风格。
  23号住宅前堂主构架前金柱梁下的重合雀替,“回”纹装饰刻制手法呆板,线条僵硬,整体重合显得非常勉强,失去了明代木雕构件特有的圆润奔放风格。
  25号住宅前堂侧构架一穿枋上部的木质板壁隔断与二穿月梁之下的雀替,都留存明显的改装痕迹,与主构架不相吻合,与主构架原始的装修装饰也存在着极大的风格差异。画面整体布局过于疏散,留有较大的空档,远不及明代木雕画面“密而不繁,松而不漏”的处理效果。
  新当铺弄的两栋民居,初建于明代中、后期,清代中期前后经过较大的维修,这对于研究景德镇民居建筑由明代向清代的过渡演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3号民居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低头弄民居
  低头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山北路的低头弄11号。建于明代,建筑体所保存的地方传统特征特色突出。该住宅建筑的外立面已残毁,建筑的内部木构架基本上保存完好,平面布局形式未受到立面墙体重修改建的影响。坐北朝南,正门设置在南部立面的一侧,三间五架两进双层穿逗式的内构架。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一天井的平面布局。
  两轩廊左右檐中柱相距仅约2.5米。后堂构架,与前堂构架类似,都是三间五架穿逗式基本构造,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明间没有加置的“抬梁”构造。
  装饰部分的残存构件的加工手法和木雕题材,与景德镇明中期住宅建筑的装饰风格相一致,而且更为古朴。构架之上还发现属于清代乾隆时期的木雕构件,这表明,该住宅在清代中期曾进行过修缮。低头弄11号民居,属明代早、中期景德镇乡绅的住宅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抚州弄民居
  抚州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抚州弄南端弄口的西侧2号。抚州弄,为景德镇历史上抚州人侨居的集中地。受弄巷建筑夹制,该民居建筑仅正门直接对外。
  整个民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近似正方形。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前进构架,三间五架二层结构,后进为两厢两正一堂面的布局。在该宅主构架之后,另增置“三架穿逗式”结构,使后堂外露构架显得十分完整,这不同于景德镇明代其它民居遗存以廊房侧构架续接主体构架的做法。
  抚州弄2号民居的平面,包括附属建筑在内,保持了它的完整性,这是景德镇明代其它民居遗存所不能与之相比拟的。整栋住宅的装修装饰虽然十分简单,却有简而精的特点,而且时代风格浓厚。月梁的梁头,刻制“双钩如意卷草纹”,与其下雀替纹饰叠合,尤如一个完整的雕饰画面。雀替多以花鸟为题材,“下山虎”、“纱帽”则多以简单的“云纹”、“水纹”作题材,纹样线条自然卷曲,画面整体又伸展奔放,给人一种动感。抚州弄2号民居是江西抚州侨居景德镇的富裕客商所建,属明代中期民居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民居
  刘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三闾庙村刘家弄内3号。三闾庙村是历史上的景德镇至浮梁县西北乡和安徽徽州地区的必经之路。宋代,景德镇置镇以后,近郊的三闾庙村居民亦随之开始步入亦农亦商,农商并举的乡村集镇居民生活。从而也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亦城亦乡的建筑形制风格。
  明中期遗存至今的刘家弄3号民居,就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代表。该宅面阔14.4米,进深13.1米,呈横置长方形平面布局形式,全封闭式建筑,坐北朝南,正门设在西侧山墙的南端,以适应弄巷的局限。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正堂,三间五架穿逗式基本结构,明间上空,次间双层构架,上层为搁楼。后进,同样以两厢两正一堂面组成。整栋建筑的木质构架,为数极少的梁,起拱平缓,门道上部月梁几乎不见起拱,而侧构架之上,则完全以穿枋取代其它景德镇明代民居侧构架上常见的大拱率琴面月梁。这无疑成为了刘家弄3号民居的一大构架特征,使之得以充分显现出整体上的简洁朴实特色。
  3号民居所处的刘家弄为三闾庙村“明街”的主巷道,是明代三闾庙村乡绅集中居住区域。因此可以断定,刘家弄3号民居属三闾庙村明代中期至后期的乡绅住宅建筑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13号)民居
  刘家弄民居,位于三闾庙刘家弄13号,东起昌江、北邻清街,约建于明代晚期。
  平面呈正方形,以天井为中心设置厢房。一进三开间,后有陪屋。构架为穿逗抬梁混合式,正堂无轩,梭柱,木质磉墩,呈八角形,正房与厢房廊道为偷心造,架梁空间为编竹造。墙体下部以废窑砖砌实心,上部为封火砖砌斗。平山、封闭四合。构架部分出现霉变,其余保存较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7号)民居
  刘家弄民居,位于三闾庙明街刘家弄7号,是一栋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民居。现存的构架基本上保留了“三间五架”的形式,屋柱与石质磉墩之间装有木质柱础。最具特色的是仍然保存了水磨青砖的照壁,以及照壁下方的青石雕刻的须弥座,其涡旋状卷草纹饰与祥集弄11号明代民宅中的地袱纹饰特征十分接近。
  求知弄民居
  求知弄民居,位于求知弄30号,西与中山北路相连,约建于明代后期。
  平面呈日字形,占地340平方米。左侧,前厢为通道,连接院落大门出入。前、后天井,房、厢对称开间,后天井四周为轩廊回绕。采用穿逗抬梁混合结构,三间五架,梭形柱,柱础无纹饰。装饰简单,仅残存部分雀替、斜撑构件。墙体封闭四合型,前厅三披水,后堂四披水。
  院门墨书“聚熙行”三字,主宅门坎麻石有较深的车辙痕,根据访问得知“聚熙行”以前是猪行,从大门过道车辙中基本可以印证。上世纪80年代南面山墙倒塌时曾有一块纪年石碑,年号不清,但刻有一“猴”,推测为“X申”干支纪年,确切纪年有待进一步查证。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南路民居
  中华南路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185号,约建于明代晚期。
  平面呈日字,占地250平方米,前、后天井,上下房和前后厢。采用穿逗抬梁混合结构,无轩,三开间,五架梁,正房与厢房间开有通道。装饰简单,基本无雕刻饰件。封火山墙左右后部与邻屋相连,门罩简单。
  该建筑为市区保留最好的一幢明代晚期民宅,据房主介绍:此屋为其曾祖上购得,并存有1835年购房契约复印件,其祖上为商人。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里村庆安上巷民居
  里村庆安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庆安上巷7号,为典型的明代晚期的民宅建筑。
  现在该建筑内已无人居住,整个室内木构架已经全部霉烂而欲倒塌,屋后部已经有现代建筑打破原有格局。前部照壁下方的须弥座尚见,雕刻纹饰与三闾庙刘家弄7号民居所存的须弥座近同。
  董家岭上横弄民居
  董家岭上横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董家岭上横弄16号,为明代中晚期建筑。
  木结构二层,现正堂尚存大构架,两厢及附近建筑均有较大改动。该屋又称“土户屋”(疑为“土库屋”)。
  大黄家上弄民居
  大黄家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大黄家上弄72号,木构架二层建筑。
  其梁架结构呈明代晚期特征,现存大构架。内部改动较大,部分已不见明代晚期的民宅特征。西侧天井照壁有刻花纹,正西墙左上角有青石铭刻 “都邑秦姓,已墙已地”字样,足见该屋由秦姓都昌人购得后再立石铭以纪其主。
  大志弄民居
  大志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大志弄6号,属明代中晚期建筑。
  木结构二层,现存正堂梁柱,较粗硕、低矮,因而显得正堂跨度较大。正堂二层尚存竹编墙,具有明代民居特征,前座与后堂有较大改建,已不复有明代民宅的特征。
  桃墅汪宅
  桃墅汪宅,原位于浮梁县桃墅镇镇内,1987年11月,作为景德镇市明代民居遗存典型实例之一,由景德镇市文物部门整体迁建,进行易地保护,新址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明园内。
  据调查,桃墅汪宅是明代桃墅镇富绅、镇内大姓汪氏宗族族长“苦菜公”建筑的私家宅院建筑之一,初时供其本人与长子合住,后由其后裔居住。该住宅建筑,前部横置院落,主体建筑内,宅房居中,陪屋夹持两侧,其间及外侧封以风火式马头墙,前后封以硬山式封檐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体外观型制。
  院落占地面积22.4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宅正体原为坐北朝南形式,迁建后适应整体布局要求而改作坐西朝东。宅房构架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形式。桃墅汪宅,约建于明代崇祯年后期(1641年前后)。建筑木雕、石雕等各式装饰手法由简开始转繁,题材的选择也开始突破花鸟虫鱼以及吉祥图案的局限。正因为桃墅汪宅属“苦菜公”继大宅之后建筑的第二栋私宅,该宅建造于明、清两代交替时期,使之具有了特殊的时代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庄氏农舍
  庄氏农舍,位于浮梁县臧湾乡臧湾村内,为明代建筑。
  臧湾村,明、清时期就为浮梁县东南部著名的乡村集市地,至今还遗存有一条完整如旧的清代商业街道,一栋简陋不堪的庄氏农舍就夹在街的中部。庄氏农舍挤压在两栋晚明至清初的较大型传统民居之间,低矮残旧,极不协调。庄氏农舍的建造时间早于邻近的建筑。由于宅主无力重修、重造,这也就使该农舍能够以此面貌遗存至今。
  庄氏农舍,因宅主庄姓而定名,它是景德镇市唯一一栋明中期遗存下来的普通农家住宅,它不同于其它的景德镇市区明代住宅建筑遗存。外观形式和总体布局具有北方三合院的特征,但又不尽相同,尤其是结构上仍保持着南方建筑的传统。农舍主体建筑面对前部院落,左、中、右各有一堂面,各堂面后部都有一后堂,每一前后堂面均配备六间正房。中部后堂,连通后部一列陪屋,左、中、右三堂面作“品”字形布局,类同北方三合院的正屋与侧房。所不同的是,全宅的木质构架纵横咬接,成一个完整结构体,三堂面部分仅依靠柱网间木质板壁相对隔断,并非相互独立单元。这就形成了该宅布局上的一大特点:适合一个家族祖孙数代聚居生活的需要,体现家族内的辈次序列,同时也可满足家族内各辈之间相对独立性,是最能反映历史上普通农户大家庭生活实况的实物例证。
  金达故居
  金达故居,原位于浮梁县英溪村中部巷弄内,四周被其它建筑包围,出入正门极为简陋,无门罩,无雨遮,整体面积小,包括一侧陪屋在内,占地面积仅107.25平方米,原座向为坐东朝西,1982年整体迁建到明园后改作坐南朝北,正门设在正主面左侧厢房位置上。
  金达,字德孚,原浮梁县化鹏乡引京都莫溪村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乡举第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会试第一,因得罪严嵩而改一甲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授国子监司业等职。明代穆宗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三上致仕疏得允返里,著有《星桥集》等。现遗存金达故居,据传说为金达出生宅邸,金达获“乡举第三”后曾作内部重新装修,由此推断,该宅初建于明代嘉靖之前或嘉靖初。
  入门左侧通往陪屋,右侧进入正房,正房木质主构架为“三间五架两层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形式,正房平面呈凹形,明间堂面阔3.74米,进深3.48米,方形磨砖地面。明间堂面对面靠正主面檐墙为天井,青石板铺砌而成。明间堂面影壁后为楼梯间,明间两侧间隔为四间房,右侧下房与厢房连为一间,左侧厢房成为进门的出入过道。陪屋进深为三间连体,另设偏门。陪屋上空,正房楼层平面类同底层平面布局,楼层堂前及两侧,绕天井,置护拦,护栏向外弯曲作弧形挑出,或“美人靠”(飞来椅)。底层堂面净高3.3米,楼层堂面中背位置净高3.3米,房内背高3.1米。
  主梁架五架位置为穿枋,枋上架童柱,童柱下置荷叶托,三架位置为月梁,堂前出檐1.2米,由挑檐坊挑出,坊下置偷心造双跳头拱作支撑。
  该住宅建筑大量运用了木雕装饰,梁架上设有云状蚂蚱头和角背(俗称“纱帽”)、缠枝牡丹压跳、卷草如意平盘斗、荷叶造型童柱托以及镂空雕凤凰戏牡丹雀替等。“美人靠”由重工雕饰的若干框格组成,格板木雕题材有缠枝牡丹、缠枝卷草、梅花、菊花以及飞禽走兽。寻枝下作卷瓣荷叶拱项,作鹅颈弯曲的间柱上端,以卷云状挑出,成如意的整体造型。
  金达故居,小且巧,外观简陋而内庭华丽,但构架与装修明显难以吻合,据考察资料推断,该住宅建筑,最初为极普通的穿逗结构,后经重修装饰,更换了部份穿枋及其它构部件,以适应屋主身份及社会地位的变化。金达参加乡试之前,家庭经济窘迫,是其故居建筑结构狭小的主要原因。金达参加乡试中举之后,在一定的外来援助之下,家庭经济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足,这从金达中举后仅修饰原住房而不是重造宅院的史实上,可以得到证实。据此可见,金达故居不仅具有一定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明代时期社会史学研究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柏故居
  汪柏故居,原位于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的中部,1986年作整体迁建于现址。
  该住宅二进二层,三间五架穿枋式结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为279.66平方米,整体迁建到明园后,改为坐西朝东。院落,长方形平面,位于住宅正主面之南,院墙高3.6米,院门设在东侧,整体迁建后改在南侧。院内地面铺砌正方形地面砖,整体迁建后改铺青石板。院门对开,上方设牌科吊脚砖体贴面雨遮门罩,院门内侧,设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的单坡顶木质雨蓬。住宅正门,位于院落进深中段,双扇对开,框形磨砖门罩,上方另设牌科式吊脚砖体贴面雨遮门罩,凹形立面墙,两侧上方设“溜风洞”,两侧为一字形封火墙。
  入正门,中部为前天井,两侧为厢房,续进为前堂,明间堂面,次间为前正房,前堂堂面阔4.3米,进深3.7米,堂上影壁面阔0.4米,两侧为通往后堂的过道,影壁后为楼梯间,前正房与前厢房之间,设过道,通往两侧偏门。前堂后部两侧后厢紧续前正房,中部为后天井,后堂地面较前堂地面高出三阶0.57米,由天井两侧所位置踏步登临,以显示后堂之威严,暗含“步步高”之寓意。后堂堂面面阔4.13米,进深2.5米,堂上影壁面阔2.4米,两侧设门道,通往影壁后进深3米的堂后堂。后堂两侧为后正房,后正房与后厢房之间台阶上置夹道,延续到中部堂窗成檐廊,弥补了后堂堂面进深的不足。楼层平面,后厢房位置上为过道,后堂依中脊柱位置隔为谷仓,高2米,进深3米,其余与底层平面无较大差异,基本保持一致。
  住宅部份的木质主构架为穿逗式五架结构,底层明间净高3.75米,楼层中脊柱处净高3.2米,绕前后天井置护栏,护栏基栅探出0.4米,前堂前檐挑出1.6米,后檐挑出1.4米,后堂前檐挑出1.2米,均依靠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偷心造重跳丁头拱作支撑。
  整栋住宅的装饰,重点选择性强,砖雕集中在内外门罩上,木雕则集中在槅扇门、槅扇窗、雀替、护栏基栅,纹饰题材有福禄万字、富贵万字、雀鹿蜂猴(爵禄封候)等,后堂堂前护栏基栅还配有“百鸟朝凤”木雕,按封建皇朝建筑法规,木雕虽分布恰当而素雅秀丽,但规格起点高,具有官绅宅院特色,非一般民居可比较。
  住宅的左侧为书房,占地面积略小于住宅部份,为18×11.5米=207平方米,内八字门楼,上置雨蓬,入门为花园,进深6米,内部木质结构为“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形式。底层高3.5米,楼层中脊处高4.3米,五架梁前后均增设若干单步梁,以延长前后两坡屋顶的延伸覆盖距离。前坡延伸出厢房和檐廊,后坡延伸出一间进深1.2米楼梯间和4米的后房。明间以楼梯间作间隔形成前后堂,前堂正对花园,后堂前设一天井,厢房正前堂两侧,各在正、侧两面置两列槅扇门、窗。房内透光度较高,由于受新址地域的限制,未列入复原项目。
  汪柏,字廷节,原浮梁县化鹏乡兴福都夏田村人,其幼有文名。年十九时,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乡试举人,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升广东道副使,著有《青峰集》等,后致仕乡居。汪柏故居,为汪柏致仕返故里后建造的宅院,分住宅与书房两大部分,1986年整体迁建时,书房未列入复原项目。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柏弟宅
  汪柏弟宅,原位于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村内,1984年作整体迁建于明园。
  采用“三间五架穿枋式”结构形式,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为11.85 ×9.5米=112.58平方米,属小型住宅建筑,整体迁建后,整个建筑改为坐西朝东,无院落。陪屋位于原座向东侧,但未随住宅部份迁建。
  正门,双扇对开,门洞两侧配有内凹框式门罩,门罩上方置一字形瓦檐雨遮,四周为一字形封火墙,属全封闭建筑类型。
  平面,采用上、下堂相对,中间隔以天井的“回”字形基本布局,下堂明间,面阔3.5米,进深7.4米,两侧为下正房。下堂影壁,由可启闭活动式木质板门组成,面阔1.6米,两侧置门道,经由影壁背面过道通往正门,影壁背面正通向正门,中间隔以进深11.2米的过道,天井两侧为厢房,左侧厢房山墙正中,置对开偏门,接通陪屋。上堂明间,面阔3.6米,进深2米,正中影壁面阔1.75米,两侧置门道,背面为楼梯间。上、下堂明间及左厢房的地面,铺砌0.24×0.24米的正方形地面砖,天井则由青石板垒砌而成,楼层平面,两侧厢房位置改为联通楼层上下堂的过道,余布局相同于底层。
  底层净高3.7米,楼层明间中背位置,下堂净高2.95米,上堂净高3.6米,楼层绕天井一圈,置护栏,护栏以上按对开置槅扇窗。上堂护栏基栅探出0.4米,下堂出檐1.2米,上堂同檐1.5米,各檐口依靠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双跳丁头拱,挑檐坊下丁头拱作三级重跳,下堂梁架,由于未置中背柱,梁架上部成异型结构,形成该宅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该住宅建筑的装饰主要依靠槅扇门、槅扇窗、护窗以及楼层护栏上的木雕,木雕的题材除万字纹、回纹、云纹、卷草之外,突出的是鸟兽之类,其中有在其它民居建筑所看不到的海怪。护栏基栅上的百鸟朝凤以及护窗上的鸟兽个体造型生动活泼,整体布局丰满洒脱,雕刻手法圆润粗犷,显示出明中叶木雕追求潇洒朴实的工艺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清代民居
  刘家弄民居(里村)
  刘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刘家弄4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
  木结构二层。该建筑前堂十分简陋,后堂却有木雕纹饰,且有贴金,前堂没有天井,后堂存三披水的半个天井。
  渡口民居
  渡口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渡口7号,建筑年代为晚清。木结构二层,临南河,正堂两侧木结构雕花上有贴金,保存尚好,后座拆改。江家下弄民居
  江家下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江家下弄6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
  木结构二层,整个建筑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采光通风,这种回字形建筑,市区仅此一家。有透雕挂落,槅扇雕花勾边保存较好,建筑面积占地360平方米。正门门额上方有墨书“威凤祥麟”字样。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凌角居民居
  凌角居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凌角居东端5号,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分单元组合,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结构,分上下两层,前厅临天井额枋雕有精美的“郭子仪拜寿图”,斜撑、雀替等构件均为雕饰。整栋民居保存完好。
  建造人刘胜杰(约1836年-1915年),为瓷土商人。该民居对考察清代中晚期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匠弄民居
  铁匠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铁匠弄13号,东临风景路,西至中华北路,约建于清末。
  平面呈方字,占地约350平方米,一进三间,分前厅后堂,两厢和后厢及陪屋。构架以穿逗抬梁,梁枋少作或不作雕刻装饰,斜撑以狮子滚绣球和兔跳镂雕。两厢槅扇,上部以“平安富贵”雕刻为中心分布几何图,涤环板间以花鸟走兽纹,裙板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及松、柳、桃、榴为题,雕刻简洁明了。整个构架及装饰均以老漆油刷。地袱,天井下水孔凿铜钱纹以透气下水。左有陪屋,前部为厨杂间,后部为书屋,供王姓族人子弟就读。两层结构,园中有花坛、水池,既可采光,又富生活情趣。山墙前后增起,两侧后部起二山,檐边绘以墨画水草及方格纹。
  该宅业主王家琨(1874年-1927年),清末民国初景德镇烧做两行的大窑户,位列“十八罗汉”之首,牌号“王新发”,以白土行起家,瞬间暴富,拥有3座柴窑及几十栋坯坊,以烧窑和二白釉为主,兼营其它行业。从其建筑上可以反映出一是富有,二是注重人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景德镇当时陶瓷业主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姚家弄民居
  上姚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姚家弄13号,东临徐家街,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分门楼、天井、大堂、后天井四部分,对称开间,后有陪屋为厨。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梁、枋少做装饰,材质以杉木为主,用材较小。两厢改动难窥原貌,阁楼槅扇窗饰简单,横坚条木中心部位雕饰已毁。门楼呈八字,轩顶,墙头起跷,进门1米多处立有四开扇门,雕以精美宝瓶、花草、回纹,两边镶以牡丹图挂落,后寝2层,以栏相连,辅以椅栏较为别出心裁,整体结构保存较好。
  该民居为清末民国时期“春园公会”(粪商行会)鄱阳会首吴喜尔故宅。从建筑特征上可以看出主人财力有限,但又不满于地位低下,渴望跻身上流,追求奢华的心理。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益弄民居
  广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广益弄13号,背靠江家坞横弄,约建于清中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域限制,门楼设于主宅右侧,陪屋作厨房。以拱券门为入口,设前后天井,正门已毁,占地150余平方米。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保留有编竹造,天井四周槅扇雕刻精细,部分斜撑和雀替保留较为完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上巷民居
  程家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程家上巷34号,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室内构架基本保存,人为破坏较小。
  陈家弄民居
  陈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陈家弄30号,建筑年代为清代晚期。
  其建筑为木结构,大构架保存基本完整,雕刻有吉祥纹样的槅扇、护板保存较好,正堂用现代砖体隔开,使原有建筑风格受到破坏。
  通津桥中横弄柴行
  通津桥中横弄柴行,位于景德镇市区通津桥中横弄21号,南连通津桥,西通沿河东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形限制,门楼与主宅错位于西端出入,设前后天井,后寝三层,前堂贴金菊花纹槅扇已改制。构架以穿逗抬梁结构,保存尚好。
  2005年因失火被毁。
  朱氏弄民居
  朱氏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朱氏弄5号,东临沟沿上,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晚期。
  平面呈封闭的回字形,前后各设半个天井,设两厢和正房及后厢对称分布。
  构架为穿逗抬梁式,正堂护板雕刻精细,涤板采用藤编格窗,别具一格。正门采用双门罩,并设有用栓石鼓,封墙上部采用青砖透雕花窗用于采光。
  整栋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
  工农街民居
  工农街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工农街10、12、14号,北连曙光路,南接太白园路,先后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
  该建筑群为田字形,10号为清早期建筑,尚残存部分构架;12、14号墙壁有青石雕刻“王慎德堂光绪十九、二十年造”纪年碑,场院较大约占总面积1/3。12号大门至二门间为简单厢房,为榨油工起居。二门内外为天井,边为厢房,只设穿堂。14号前后天井,两侧设房,也只设穿堂。12、14号各为单元,前院相交处为榨油坊。
  构架采用穿逗抬梁结构。穿堂上部为骑马楼,近天井处用轩顶,独具特色。装饰极为华丽,额枋、穿枋、斜撑、雀替雕刻精美,均为鎏金。内容有麒麟、梅花鹿、山水楼台等,栩栩如生。门罩青砖雕刻,有象头、宝瓶、鲤鱼跳龙门等内容。整个建筑群虽先后建成但通过外墙连成一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集居家、油坊为一体,保存较好。
  该民居为典型的油商住宅,其产业先后计有“大肇”、“大兴”2座油坊和“恒兴”油店、“强兴堂”药店及农村土地房产。从建筑特征上看既体现出主人的富足,又表达出主人祈求平安富贵和跻身上流的愿望,对研究景德镇清末至民国的陶瓷业生产状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具有很高的价值。
  14号民居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江家弄民居
  上江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江家弄13号民宅,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整个内部木构架保存较好,人为改动较少,室内雕刻纹饰可以见到贴金。
  胜利弄民居
  胜利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胜利弄1号,东临中华南路,约建于清末民国初。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设置单元。构架为穿逗抬梁,槅扇等装饰构件均为雕刻鎏金。采用封闭的风火山墙、平门。整栋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该宅业主余树芬(1907年-1971年),江西都昌人,上海持志大学毕业,国民党浮梁县党支部书记、江西省党部监察委员、江西民国日报副总编辑,最后一任“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其父先为做坯工,后改把桩,最终成为窑户老板。
  石码头民居
  石码头民居,位于里村石码头29号,面临南河,木结构二层,建筑年代为清末。该建筑雕花繁缛,且多被贴金。前后两个天井,有10间房。正堂天井楼上方有窗式雕花槅扇,似一悬空戏台,为清末民国初较罕见的室内结构,梁枋上有浮雕戏文装饰。
  2005年7月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工农街(85号)民居
  工农街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工农街85号,南通太白园路,北连曙光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设有前后天井,分两厢和上下房,后天井厢房为二层。构架为穿逗抬梁。现存少量雕刻构件,门罩有砖雕“鲤鱼跳龙门”、“三星”、“三瓶”和“杂宝”图等。
  狮冈胜览
  狮冈胜览,位于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清代建筑。
  外墙、门罩属欧洲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半圆券拱门窗,有阳台、圆柱、石栏杆。屋内木结构属中式建筑,梁、枋、窗均有木雕,梁托都是独立的狮雕,梁枋两头为鳌鱼。以天井为中心,前后两进三开间,坐西朝东,面宽20米,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1997年12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第
  大夫第,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大夫第,为清代景德镇地区佑村人氏、清道光年进士黄中理的传世故居,因其家族内人士黄爵被封赠清“奉直大夫”职衔,其家族则于宅邸前建造一座牌科牌楼充作整个宅邸建筑的正门,并于牌楼房额上书刻“大夫第”字样。大夫第现用作古字画展览厅及陶瓷美术家活动室,著名陶瓷美术家、画家胡献雅先生为宅邸书写了“书画院”匾额,故而现代通称为“书画院”。
  牌科牌楼,采用二柱单间楼砖体结构,配有题材高雅,手法简练的砖雕房额,充分地显示出宅邸故主拥有的官绅地位和书香门风。
  主体建筑,由两栋全封闭式建筑体左右并列组合而成。左为住宅,右为书房,木质构架,除采用前后檐梁构成蓬轩之外,其它均采用穿逗式结构法,体现出宅邸主人严格遵守封建皇朝建筑法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意识。书房的设置,是该宅邸建筑区别于其它社会家庭住宅建筑的主要象征之一,书房与住宅并列落置,因此其平面布局维持了多通道的做法,既确保书房与住宅的相对独立,又可以满足当时封建礼教规范实际实施的需要。木、石雕及整个装饰部份,图案题材丰富,选点落置简要,透现出较高艺术水平又避免了清代建筑装饰通常存在的过份繁杂。
  大夫第,作为景德镇市地区历史上官绅宅邸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住宅建筑体前厅照壁上方保存的六幅晋官升绩的捷报,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七公大宅
  华七公大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华七公,为清道光时期景德镇市地区礼芳村李氏家族中的首户,主要经营木材与制瓷窑柴。近销景德镇,远销达江、浙各地。“华七公大宅”为华七公在致富后所建私宅,因规模之大,在当时当地首推一指,故有“大屋里”之称,后又因延续时期较长,华七公为后人所建宅院日益增多,又获“老屋里”之名。1982年迁来清园之后,根据该宅为华七公洽谈木材及窑柴生意的主要场所,而称该宅为“华氏柴行”。
  “华七公大宅”为半封闭式建筑体,由门楼、门厅、前堂、中堂、后堂五大部份组成,规模之大,在景德镇地区清代民俗建筑遗存中确为罕见。华七公为木材商人,家资丰厚,故而其宅院不仅规模大,而且用料精良,大部份木质构件多选用“白果树(银杏)”制作,门楼的前檐柱还选用了青石作柱身,结合上俯下仰的建筑基础处理手法,充分显示出宅主人的巨富资产以及所拥有的地方豪绅气势。建筑内部构架装饰过于丰富,木雕构件多而繁,题材选择却又极为单调狭隘,虽然显现出一派华丽景色,但也暴露出宅主人艺术修养的浅薄,使之成为景德镇市地区历史上地主私宅建筑中典型的世俗之作。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溪民居
  沧溪民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
  该建筑在历史上几易其主,但根据建筑体内部结构布局特别紧凑,平面面积极其有限,室外活动场地狭小,装饰简单等多方面特征来分析,建造者的经济状况并不充裕,虽较一般贫困农户要好,却也尽在富农或小地主之间,故而现代称此宅为“小康人家住宅”。1982年由景德镇市地区沧溪村迁来清园。
  建筑的结构为穿逗式构架,其平面布局充分地利用了狭小有限的面积,尽可能地增加了住房数量,这应该是由于家庭成员过多,过于集中的原故。结构上提高了楼层的高度,使之不限于储藏物品的实用功能,完全适合用于日常起居。此宅面阔采用了“明三暗五”的形式,同时利用屋顶的变化,在左右厢房后增设两个附属小天井,从而解决了两侧梢间住房内采光和通风。
  结构上的灵活多变,达到了平面的空间得以充分利用的良好效果,形成沧溪民居的一大特点。采用多天井的做法,增加了左右轴线上的横向布局,不仅解决了原来的梢间的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同时也达到了通过多轴线而改变建筑朝向的方式,迴避了居民住宅不过“三间五架”的限制,充分地显现出工匠的构思巧妙。据此可见,沧溪民居在建筑结构上的特征,使之较一般的规整而又严谨的清代民俗建筑遗存更为具有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民国民居
  中华北路民居
  中华北路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北路165号,约建于20世纪初期。
  平面呈回字形,占地约250平方米,布局以天井为中心,两厢对称设置单元,边有陪屋作厨房。构架采用穿逗抬梁,以穿枋为梁,浮刻卷草回纹,额枋中部雕刻楼台亭阁山水园景,雀替有卷草、鹿纹均贴金装饰。厢房以槅扇为墙,上为花窗,裙板刻有梅、兰、竹、菊等四季花卉。门罩、山墙开窗,中西合璧,以水泥石灰粉刷,屋顶前部平山,中后部起二山。门额青石为材,刻有文字(“文革”时被糊盖),大门上有“韶华光宇宙,喜气溢门阁”鎏金大字。整体上保存较为完整,稍做整修,就能恢复原貌。
  该宅业主冯道凤,民国时期景德镇烧做两行窑户,拥有“道凤”、“凤山”两窑场及十余栋坯坊(现罗汉肚、薛家坞一带),1946年倡资建“延鲁小学”(今广播电视大学)并任校长,从其建筑装饰上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修养。详细史料有待进一步查索。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家坞民居
  江家坞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江家坞27号,南与江家坞横弄交界,东连单栅门,西连犁头嘴,约建于1935年前后。
  平面呈日字,建筑面积76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一二进院落西侧建有三间陪屋,主宅以天井为中心开设单元,正房与厢房通道出入两边陪屋。构架为穿逗抬梁混合。杉木为柱,柱础为鼓架墩,横梁、穿枋为樟木,雕刻有鎏金图案和山水、人物故事(“文革”时被铲平),全部油漆,装饰极为浮华。天井四周轩顶、垂花,青石地栿中部透凿万字纹,天井下水孔为金钱纹(已毁)。院落陪屋以水泥灰粉刷,具有西式风格。主宅右陪屋前部有天井,连有板梯通达二楼,窗为彩花玻璃,后部为厨房。左陪屋改制,用途不明。前进屋为二层,檐托为金钱托象头木刻,两端山墙墟头起二山。主宅门罩为方几何纹,山墙檐下部以水泥堆饰“一鹭莲科”、“牡丹富贵”等题材图案。现居4户,公产,除梁枋雕刻纹铲除外,其余保存相当完好。
  余豪元(1898年-?),毕业于南昌豫章政法专科学校,曾任江西实业厅咨议兼江西帐务处委员,其宅共费时3年建成。其父余英泾(1874年-1929年),位列“三尊大佛”之首,烧做两行,并设钱庄,拥有家屋、窑屋、坯房等房产50余幢,牌号“余鼎泰”,为景德镇首富,逝后财产由余豪元继承,逐渐衰落。该民居对研究景德镇瓷业发展盛衰和家庭兴衰变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上巷(13号)民居
  程家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程家上巷13号,民国初建筑。
  木结构二层,据住户讲该宅大约在民国十年(1921年)建成。正堂左右门罩上方及窗格四周均有镂空雕花,后部已全面改制。
  里村庆安上巷(13号)民居
  里村庆安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庆安上巷13号,木结构二层,建筑年代为民国初。
  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正堂天井楼上,有雕花槅扇悬伸出窗外,类似戏台,下枋刻有戏文。戏文两侧各有一组雕花:麒麟2只与1头水牛,水牛为吉祥雕花纹样中鲜见。窗台悬伸,类似于里村石码头29号民宅,但总体气势略小。
  再胜上弄民居
  再胜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再胜上弄29号民宅,为民国初年建筑。
  木结构二层,楼上未住人,整个室内保存较完整,结构人为破坏少,玻璃窗上方有镂空贴金雕花装饰,图案简朴。前后2个天井,正堂天井为青石板,有3个钱纹泄水孔,进门右首1个,左首2个。
  彭家上弄民居
  彭家上弄民居,位于彭家上弄13号,曾名“退思别墅”,建筑年代为民国,毗邻明清御窑厂遗址,面积约178平方米,为木结构二层。前院有鱼池、花台,池深约1丈。正门外门额上原有“退思别墅”字样,现已被石灰覆盖。正门背有泥堆塑的葡萄纹,内夹菊花纹。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乐平古民居
  戴儒府宅
  戴儒府宅,位于乐平市名口镇戴村28号。戴儒,明嘉靖年间进士,官累府都察院御史。现存府宅为三开三进禾斛斗式,二天井;大门木构架门罩制作巧妙独特,屋内梁柱、斗拱漏窗及前后石栏天井工艺考究,尤其是厅室上架梁设计,即横梁下方还承以直梁,实属罕见。
  余爌府宅
  余爌府宅,位于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63号。余爌,明嘉靖间进士,曾任都察院副御史。宅第三开三进侧门院庭式,二天井二楼阁,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构建坚固,装饰洗练,由院门、院庭、大门、前堂、前天井、正堂、后天井、后堂组成。为乐平现存最久远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李尚庸家宅
  李尚庸家宅,位于乐平市镇桥镇渡头村47号。李尚庸,民国期间曾历任江西省建设厅、 民政厅厅长以及南昌市市长,建国后任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现存家宅外观屋顶为禾斛斗式,墙体门窗则具碉楼式,整体显得坚固封闭,屋内布局取传统厅堂样式。建于19世纪中叶,为乐平乡土民居建筑的又一特例。
  富贵巷民宅、何家台民宅
  富贵巷民宅,位于乐平市富贵巷11号;何家台民宅,位于乐平市何家台34号。两幢民宅均为明代建筑,布局大体相同,三开三进山墙式,三口天井;梁柱斗拱,昂雀窗棂制作简练,四周墙壁内侧布置循环廊道,具副阶周匝遗风。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