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29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879.1
页数:
65
页码:
71-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古建筑门类众多,其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建筑材料、施工方法等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一般规程,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淳厚的乡土气息。如古窑房、古作坊、古民居、古塔等。其无论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古代景德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建筑
内容
景德镇瓷业的兴盛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赋予建筑特定的涵义。景德镇古建筑门类众多,其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建筑材料、施工方法等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一般规程,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淳厚的乡土气息。如古窑房、古作坊、古民居,其无论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古代景德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产物。
一、古窑房
窑房是陶瓷烧炼场所,由房和窑两部分组成。景德镇窑具有烧成时间短、容量大、热耗低等特点。窑业组织严密,分工精细,计有把桩、拕坯、架表、收兜脚,三伕半、二伕半、一伕半、小火手等工种。
镇窑
镇窑,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内。由景德镇天后宫窑为主,配以历史上的福兴窑(位于景德镇老东门)的部分原材料,于1980年通过迁建再次组合建成。天后宫窑以及福兴窑,瓷器烧造史可上溯到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其建筑主体构架亦属明代民窑窑房建筑遗存。重新组合的镇窑,按天后宫窑原布局形制,占地面积约648平方米。
据考察测绘,镇窑属穿逗式木构架建筑,除窑炉所在位置之外,其余均采用双层结构,底层高近3米,为装坯、开窑及选瓷的工作场所。窑炉位于整个窑房的一侧,占地面积约为240平方米,占整个窑房面积的三分之一。
窑炉:膛呈长锥状,前宽后窄,进深约16米,最大宽度约5米。窑门高2.4米,拱形,外沿呈八字状,面阔3米。窑炉炉顶呈拱形,采用约8×3×25厘米窑砖作无模砌筑的蛋壳结构,与我国全砖结构的无梁殿收顶工艺有同工异曲之处,充分体现了古代景德镇窑炉工匠的高超技艺。窑炉尾端,直接连通一座高出屋顶的烟囱,烟囱采用约8厘米宽度的窑砖单层垒砌高达10余米。拱顶下端另砌窑墙,成双层侧壁结构,通风性能良好。整个窑炉,每年作一次翻修,同时根据季节调整烟囱顶端切角的朝向,力求最佳通气效能。在窑炉烟道部位,利用余热的低温,可烧造窑砖。因此,尽管窑炉经常作翻修,但主要用材来源可以自供,比使用较高价值的耐火材料来提高窑炉使用年限,还是要经济得多。这种早期的余热利用,又证实了古代景德镇窑炉工匠有着使后人佩服不已的聪明才智。
窑房木质构架的用材,更加突出了窑房建筑在我国古建筑历史所占据的独特地位。窑房的主柱及架梁,多选用质地坚硬、经久耐磨的松槠等普通杂木,极为经济。梁柱构件的制作,仅仅只是切去枝丫、削去树皮,凿制榫卯,对躯干的自然弯曲却不作任何技术处理。3×3米方形柱网的梁架,不拘型制。步入其间,梁柱任其曲折弯曲,尤如进入自然的枯树林。而且梁架二层,按一窑次700担松质板柴燃料计算,长年保持贮存三至四窑次的燃料,平均平方米的日常负荷达一吨以上,凡进行过实地考察的建筑界专家,对于古代景德镇窑炉工匠在建筑力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无一不赞叹不已。
景德镇明式镇窑的建筑结构布局设计也表现出了经济、合理和实用三大特征。窑门前的楼面设有闸口,贮存在楼层的松柴可通过闸口直接滑落到窑炉门前,减少了搬运燃料的时间和劳力。中部屋顶局部升高约1米。有利于散热和通风。窑房外围砌以2.4米的围墙,并砌有外部直通楼层的台阶,减少了窑房内平面分布的负担。墙内侧另砌有台阶,方便了烧窑工人的上下,在窑炉附近或楼层,设置了洗浴间、帐房、休息间,给窑炉工人及管理人员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镇窑,保持了天后宫窑的历史建筑模式,是考察和研究古代景德镇烧炼工场的实物。
2000年7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上弄窑房
彭家上弄窑房,位于景德镇城区彭家上弄14号,东临龙珠阁,西通中山北路,约建于清晚期。
该窑坐东朝西,采用穿逗木结构构架,分上下两层。取材自然,稍作削丫刨皮处理,以榫卯相连接,屋面重檐,用于采光透风。
窑基约占地3/5,窑膛最大宽度5米,长约16米。
整个构架尚存2/3,屋顶瓦椽已大部分倒塌,楼板仅存1/3左右。窑膛基础轮廓可辨,留有部分膛壁,外墙保存较好,均为废弃窑砖所砌。
该窑原名为黄老大窑,窑主袁善吾,其年代应在光绪十年以前。因相邻御窑厂,可推测为“官搭民烧”的一处窑坊。该窑2003年塌毁。
沟沿上窑房
沟沿上窑房,位于景德镇城区沟沿上9号、11号,西连新安巷。约建于清代末期。
窑房坐东朝西,构架为穿逗结构。屋面尚存,9号改为仓库,11号为民居尚保存部分窑膛残址。
9号窑名为“程茂林窑”,窑主杨修芳,承其祖父杨莲炬(烧做两行窑户)产业。
11号窑名为“四合窑”,窑主江义合。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家弄窑房
金家弄窑房,位于景德镇城区金家弄附3号,东南与苦株山相连,北临十八桥,约建于民国初年。
原有“左”、“右”、“角上”、“石溪”四座窑。现存三座构架,一座改为民宅,窑膛、墙体均已毁坏。
“左右”窑又名“双全窑”,窑主陈庚昌(仲西)(1879年-1940年),曾任景德镇商会会长。
“角上窑”窑主邵伦池。
“石溪窑”窑主邵同镜。
方家上弄窑房
方家上弄窑房,位于景德镇城区方家上弄12号,西通中华北路,北连风景路。
窑房呈日字形,占地约900平方米,采用穿逗结构,构架、墙体均保存完好。属公产,现有一户居民。原名“刘家窑”,窑主杨家造。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畈窑房
苏家畈窑房,位于景德镇城区苏家畈52号,南临珠山中路,建于1936年。
屋面已毁,构架只存2/3,窑膛已平。
原名“新木匠窑”,窑主梁紫玉(1884年-1968年),牌号“梁美兴”。
隧道窑烟囱(并列两座)
该烟囱位于在光明瓷厂内,建于上世纪60年代,属现代建筑,烟囱分别高60米和55米。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见,对这一现代窑炉建筑实施保护,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作坊
作坊,是传统制瓷工艺中瓷坯成型场所。作坊结构简单,设置合理经济实用,构架采用粗细不等的杉木以榫卯穿逗,墙体以废窑砖砌筑,经济牢固,多因地形而建。
作坊分园器作坊和琢器作坊:园器作坊,一般是指一次成型的碗、盘、杯等产品作坊。琢器作坊,一般是指一次难以成型的瓶、壶、罐等产品作坊。
明式作坊
明式作坊,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内,1980年至1982年期间,有选择性地将部分分布于城区内的明式作坊整体迁建而成。
作坊按封闭式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以三栋或四栋向内部场院敞开的建筑组成。每组明式作坊,均以一栋正间为主,配以廒间和泥房。正间,10至12开间,一般面南,为制坯、修坯、施釉、釉下彩绘等制瓷工序的操作场所。正间的每一开间,面阔2.4米至3米不等,进深5米至6米不等,除部分贮藏间或住房(楼层)以外,各开间不作任何隔断,由东向西,依工序流程安排成型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一系列半成品操作设施,形成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
明代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从正间的生产设施安置中可以得到部分证实。廒间北向,与正间相对,廒间用作制瓷原材料的储存加工,开间与正间相等或不等,各间面阔与正间各间相似或较小,进深浅,仅3米至4米,面北通风,有利于原材料的干燥,可见其布局的合理。泥房,一般面西,用作揉泥和陈放腐泥。各建筑之间的场院中间开凿一至二列水池,欲称“晒架塘”,用作淘洗瓷土并陈腐的场所。晒架塘上置活动木架,可搁置坯板,以便晾晒瓷坯。
该作坊的构架,为穿逗式三架梁,前后视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间无任何装饰构件。正间出檐深,达1.4米以上,形成檐下走廊,平面标高不等。正间檐口内侧较场院下凹达0.5米。檐下走廊较场院则高出0.3米。既可挡住场院流水向正间内部的渗入,又保持了走廊本身的干燥,制瓷工人还可以利用高台式走廊将瓷坯放在梁架上干燥,由此足见其设计构思之巧妙,成型建筑实用效能之高超。
景德镇市遗存的明式作坊,为我国手工业作坊建筑的考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也为景德镇古陶瓷生产工艺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葡萄架作坊
葡萄架作坊,位于景德镇城区葡萄架2号,与许家弄18号相通,北临胜利路,约建于清代末期,为窑户余豪廷的私宅。
整幢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不规划田字形,中部为主宅,左侧为作坊,右侧为仓库和烧炼场所,是景德镇目前唯一发现的集住宅、作坊、窑坊为一体的建筑。
主宅呈目字形,分三进,前进为陈列、商贸场所,原貌已毁;二进为帐房和议事场所;三进为寝居,保存完好。
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结构精巧,前进和二进构件装饰简单,三进雕饰华美,并以鎏金装饰。
左侧为作坊分上下二层,采用穿逗结构,下层成型制作,上层彩饰加工,东端有一斜板梯供上下行走,二层作坊结构在景德镇仅此一例。场院靠主宅边有一口水井,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右侧东端为仓库和检选场所,西端为烘炉残址,烘炉用于釉上彩瓷的烘烤。
整个建筑除主宅前进和烘炉破坏外,其余均保留完好。
余豪廷,江西都昌人,13岁随其兄余旺青来景业陶,从针匙做起,近20年积累万金,拥有“新、老磨鹰”、“许家弄”、“樟树下”4座窑房及众多坯房。其兄余旺青位列“三尊大佛”第二位,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并捐资兴建中渡口码头。其住宅位于许家弄14号与余豪廷住宅相邻,现已全部改建。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枯树弄作坊群
枯树弄作坊群,位于景德镇城区枯树弄,东起莲社北路,南至观音岭,西至蔡家街,北达九皇岭。
依山势地形散落而建,可窥部分原貌的有20余幢,其中以观音岭17号、蔡家岭14号保存较为完整,其余残留门楼或墙体,内部较多改建。
形制均呈封闭三合院,设正间和廒间、晒架塘、泥房。构架以穿逗式,正间多向东南面敞开,墙体采用废弃的窑砖头砌成,挡土墙渗水口以乱石或窑渣堆砌。
罗汉肚作坊群
罗汉肚作坊群,位于景德镇城区罗汉肚,东起胜利路,西达龙缸弄口,南起建国瓷厂大楼,北至建国瓷厂油窑。
依地势而散落分布,共有10余幢可辨其风貌,其余全部改建,新罗汉肚1号尚为作坊生产。
形制、结构、用材均与枯树弄作坊群相同。
薛家坞作坊群
薛家坞作坊群,位于景德镇城区薛家坞,东起莲花塘市委保育院,西至人民瓷厂新厂房,南临风景路,北靠雷峰山。
主要集中于山坳,少量散建山坡高地,尚能辨清原貌的有8幢,其中以79号保存较完整,其余均作部分改建。
形制、结构、用材均与枯树弄作坊群相同。
刘家弄作坊群
刘家弄作坊群,南临刘家弄,北临浙江路,西临沿江东路,面积约4,600平方米,属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建筑。该作坊群多建在数米高的窑业堆积之上,地处明、清、民国时期的槎窑集中区。作坊群外墙、挡土墙、坡道等多以窑砖、麻石、窑渣等建成,作坊内部构架和布局多数较完整,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和观赏性,是目前发现的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作坊群。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岭作坊
观音岭作坊,位于景德镇城区观音岭17号,北连枯树弄,西通犁头咀,约建于民国初年。
作坊因地势走向而建,南低北高,西面为正间,东面为廒间,北面为泥房,南面为出入口,占地500余平方米。
构架为穿逗木结构,外墙为废弃窑砖砌筑,东面呈弧形,挡土墙间隔2米砌有窑渣渗水口。
该作坊构架保存较好,外墙北面为重建,廒间尚存2/3。
蔡家岭作坊
蔡家岭作坊,位于景德镇城区蔡家岭14号,东连莲社北路,西接枯树弄和九皇岭,约建于民国中期。
作坊随地形而建,东南低,西北高,结构呈封闭的三合院型。北面为正间10开间,为成型操作场所,南面为廒间用于堆放杂物,东面为炼泥房,西面为出入口,占地500余平方米。
构架为穿逗木结构,墙以废弃的窑砖砌筑,东南面因地势较低而建有挡土墙,墙体每间隔约2米建有用乱石和窑渣砌成的高2米、宽1米左右的渗水口。
该作坊构架、墙体保存完好。
胜利路作坊
胜利路作坊,位于胜利路38号,为建国瓷厂厂房,该作坊除廒间被拆外,其它都保存较好,现仍在使用。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水碓作坊群
瑶里水碓作坊群,位于浮梁县瑶里镇绕南,占地1,500平方米,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修缮保存至今。水碓作坊由水坝、水闸、水轮、传动轴、板头、碓头、碓坑和淘洗池等部分组成。水碓房和淘洗池、制坯房构架均为木结构,淘洗池、制坯房一字排开有三间。该水碓是用来粉碎矿石的。
三、衙署
根据史料的记载,宫廷和官署先后在景德镇镇区内设立专门从事陶瓷生产管理、税收稽征等机构,而行政官署在民国以前一直设在浮梁县。镇区衙署其驻地大都在珠山周边的东司岭、彭家弄、陈家街一带,因年代久远,现已难觅踪迹,唯一保留完好的是位于浮梁旧城的清代县衙。
浮梁旧县衙
浮梁旧县衙,位于景德镇市北面15公里处,即历史上的浮梁县县治所在地西北角,属浮梁县浮梁镇。清初时的浮梁县衙位于现今遗存的“浮梁县衙”的北上方,而现今遗存的“浮梁县衙”,原为衙署建筑群落中的“金公祠”。
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浮梁县衙署遭火焚毁。因时近清末,封建皇朝内外交困,无力重建衙署,不得已移至幸存的“金公祠”理事,并筹资改造“金公祠”的原有建筑,“金公祠”正式扩大改建并用作县衙理事地。《浮梁县志》载:“(金)公,讳安,字日安,登唐咸通(860年-874年)进士,任浮梁县令……父子兄弟相继为治三十余载”。“金公祠”是历代浮梁官府为纪念唐代县令金日安、金叔彦二公所造专祀祠庙。在清代宣统初年(1909年)至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均多次用作浮梁县管理机构办公用地。
由“金公祠”演变并遗存至今的浮梁县衙,尚存有中门、衙院、正堂、二堂、内宅和厨房六个部分,其中的中门在现代作了较大改建。
衙院呈长方形平面,占地面积达1,271.17平方米。中堂仍保持清代道光年间改建的结构,余者则为清代光绪末年改建或扩建的建筑。中门、衙院、正堂、二堂以及内宅处在一条中轴线上,中门,三间五架穿逗式两层结构。正堂,五间五架九檩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前后置轩廊,明、次间为堂面,梢间以板壁及槅扇门隔断,为衙役房。明间后部已被新垒砌成戏台,但原有柱网结构未变,“暖阁”部分仍清晰可辨。正堂原为“金公祠”的享堂部分,其“暖阁”是为适应衙署理事需要而加置的构造。整个建筑木质构架均外露木质本色,不见任何作色油漆的痕迹。装饰构件极少,装饰面积极其有限,某些开窗之后并未作具体的装饰加工,形成“空窗”。二堂,五间五架七檩穿逗式结构,明间堂面面阔数极小,显得狭长。两侧次、梢间分别间隔作正房、偏正间,可用作书房或用以进行日常理事。
内宅及内宅前部院落,平面结构、装饰等各个部分的形制,与二堂及其前部院落相同。整栋建筑的东西两侧围以封火墙或马头墙,正堂前部以敞开式面临衙院,内宅后部封以硬山式檐墙。二堂前部轩廊东侧设有一偏门,通往附属的厨房。内宅前檐轩廊两侧也各设一偏门,通往外部院落、花园。
浮梁旧县衙的重大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形成、存在的特殊历史过程。它是我国封建时代最终结束之前的遗物,是旧时代全面没落衰败的实物证据。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会馆书院圣庙学宫
瑞州会馆
瑞州会馆,位于景德镇城区八卦图,现为百花图1号建筑,西临中山北路,建于清代后期。清末至民国时期一直为瑞州会馆,解放初张云樵曾居住此(张云樵解放后曾任南昌市市长)。由于长时间无人看管,现在已开始出现霉损现象。
瑞州,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等县。
湖北会馆
湖北会馆,位于景德镇城区彭家下弄13号,东临中山北路,西临沿河东路,建于清道光年间。
平面呈目字形,三进三开间,前、后堂均已拆毁改建,中心天井建筑部份保存较好。前殿作成高台式,为古代戏台,两厢作成开敞栏杆式楼台,屋顶作成飞檐式。柱为方形青石,上端撑以木柱抬梁,楼台驼梁雕刻精美。
湖北会馆为旅景的湖北籍客商聚会、议事场所。1946年设“湖北小学”,据调查得知清代晚期曾作为御厂宫廷用瓷拣选地。该建筑对研究景德镇会馆历史和地方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蓉城公所
蓉城公所,位于景德镇城区求知弄1号,南连童关栅门,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三进三开间,构架采用穿逗抬梁,用材较小,极少装饰,开间已大部分改制。
蓉城公所又称“青阳会馆”,为安徽省青阳县旅景商人聚集场所,门额墨书“蓉城公所”,场院右侧为出入口,门楼墨书“惠门”二字,右上角嵌有界碑“蓉城公所已墙已地”。
丰城会馆
丰城会馆,位于景德镇城区东司岭与程家上巷交界处,东司岭为28号,程家上巷为2号,建于民国初年。
平面呈T字,现已改为民宅,除少量横梁可辨刻花外,其余均难窥原貌,
丰城会馆,为江西丰城旅景从业人员聚会、议事场所。
慈湖书院(观音阁)
慈湖书院,位于乐平市城东门口南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州伊翟衡建“慈湖书院”,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县令金忠士复建并易名为“洎阳书院”,后又改为“丽阳书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县令朱衮再建并改名为“风游书院”,清雍正改称“观音阁”。现今书院内仅存大雄宝殿、观音堂、杨公祠和“风游书院”石碑一方。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圣庙、学宫
圣庙、学宫,位于乐平市城南门桥东侧的市委大院,占地40多亩。圣庙、学宫最初起自唐朝的先圣庙,至宋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由知县范锷周就圣庙原址兴建学宫。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最盛期,时大小建筑有30余座,建筑规模如县志所载:“乐平为江右名区,读书文物,甲于他郡;而圣庙之形胜,亦甲于他郡”。现今院内仍保留着泮池、护栏、石狮以及宫殿式盘龙石陛和“儒学里”石碑等明清时期的遗存。
孔庙
孔庙,孔庙又称县学,宋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召令天下郡县建学,浮梁县学同时建立。清乾隆《浮梁县志》载:“县学在邑西北,宋元丰间(1078年-1085年)县令张景修徙于东南,即今所(今新平学校)”。自北宋至清末,几经修建,有减有增,现已损毁,仅存遗址和一座石制牌坊、三块青石碑刻。五、老字号店铺瓷行
明代商店
明代商店,位于瑶里镇4村6号。三开间重檐门面,中为板门店堂,两次间为板门柜台,内为住宅。构架朴实无华,只求实用。与万历年间绘制的《南都胜会图》中的商店形状一致,对考察村镇商业之发展有一定历史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邦达”南货号
“江邦达”南货号,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路843号。创设于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是景德镇最早的私营合作经营南货商号。主要经营南货、土产、海味、果品、糕点。房屋为二层砖木结构,营业面积95平方米,库房面积376平方米,拥有资产43,300元,1955年其资产和人员转入国有。原址现已灭失。
“汪天太”茶号
“汪天太”茶号,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路459号。创设于1910年(清宣统2年),是景德镇最早私营独资经营茶叶的商号。主要经营15个品种的绿(红)茶。营业面积75平方米,拥有资产8,379元,1956年其资产和人员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原址现已灭失。
“大生”布店
“大生”布店,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北路15号。创设于1940年,始称“长盛”布店。主要经营棉布、呢绒、绸缎等300多种纺织品。拥有资产21,331元,1956年其资产和人员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正昌隆”布店,后改名“四新”布店。原址现已灭失。
“景春馆”
“景春馆”,又名“金春馆”,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址位于景德镇城区前街老弄口,上世纪50年代迁往十八桥。以“扁食(馄饨)泡糕”最为有名,历代沿袭。营业面积160平方米,相传“金春馆”招牌为清代乾隆皇帝所题。原址现已灭失。
“公和第一圃”
“公和第一圃”,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北路迎瑞下弄口,约创设于1835年(清代道光十五年),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上下二层经营面点、小吃以及京、沪、川、粤和本地传统名菜和佳肴。其招牌菜“船板肉”、“金镶玉”等味美价廉,深受欢迎。1956年其资产和人员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文革”期间曾改名“工农兵餐厅”,1979年恢复原名。原址现已改造。
“种德堂”
“种德堂”,位于景德镇城区中山北路程家巷口,原名“叶开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于经营不善而歇业。1910年经过合股重组在原址重新开业,取名“种德堂”。
种德堂药店建筑为景德镇传统的前店后宅式,分店堂、库房、加工部三部分。店堂分内外柜台,库房分粗细二房,加工部炮制成药,品牌产品有“疯气膏”,“百补全鹿丸”。营业面积约100平方米,鼎盛时期员工达70余人,除零售外还对外批发,一度成为景德镇地区药业领军业主。
1938年种德堂遭遇大火,2/3被焚毁,后经重整,逐渐恢复。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国有,在原址一直经营到上世纪90年代。留存的一块石刻“种德堂”匾额,保存在市珠山中路的立新药店内。
“江家祠堂”
“江家祠堂”位于中山南路197号,南邻大黄家上弄,北接董家上岭,面积530平方米,属清末建筑。
该建筑呈日字形,八字大门,四围有较高的封火墙,内部梁柱较高大粗壮,上有贴金木雕构件,外墙门楼已毁,内部门窗已改造,整体布局和结构较完整。据当地80多岁的老人回忆,在他童年时就看到江家祠堂搞祭祀活动,但不知祠堂属本邑或外埠江姓。
该房屋在解放初期被军队接管,50年代后期为中医院第一门诊部。近50多年来,有众多的知名中医在此坐堂问诊,景德镇及四邻八乡的百姓都慕名到此就医,医院的口碑极好,特别是治疗无名肿毒、烧伤、烫伤和小儿麻疹等有较好疗效,因此,人们一提到景德镇中医院,首先想到的是江家祠堂,它几乎成了景德镇中医院的代名词。名医、中草药、古建筑互为一体,构成景德镇中医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可谓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查裕顺”店铺
“查裕顺”店铺位于中山南路27号,为民国时期大资本家房产。它集住宅、瓷用颜料店铺、仓储为一体,该建筑保存完好,对研究近代景德镇瓷业商贸活动有一定价值。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梢田老店
梢田老店,位于乐平涌山,两面坡屋顶,两侧起风火山墙,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居室,大门居中,铺台分两侧,落檐高挑,屋檐枋间尽展戏剧人物、花鸟祥兽木雕图案。
耆德老店
耆德老店,位于乐平双田,店铺、居室一体,整体造型与平面布局及装饰与梢田店铺相当。
此类老店乐平名口、涌山、段家、小坑、横路、下徐、韩家等一些大村都有所见,大都为清中、晚期的百年老店。
花园里瓷行
花园里瓷行,位于景德镇市区南部的花园里弄内1号住宅。
瓷行,是景德镇历史上陶瓷销售业中的一个特殊行业。瓷行老板的重要经营内容是充当陶瓷产业主与陶瓷贩运商之间的经纪人,同时负责招待陶瓷贩运商以及代理陶瓷贩运商办理成交瓷的包装、启运等事务,从中获取一定数额的成交费、手续费以及代办费。根据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殊经营内容,瓷行的建筑就必须具有为陶瓷贩运商提供吃住的场所与屯积陶瓷产品的场所及包装陶瓷产品的场所等实用功能。因此,较之其它的建筑内容,瓷行建筑也就具有其独特性。
花园里瓷行为全封闭建筑,型式内部采用“三间五架单进双层穿逗抬梁混合式”木质构架,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34.62平方米,为典型的明代建筑。该瓷行建筑虽为单进,但占地面积远远超出了其它的民俗建筑类型,明显是为了满足瓷行建筑的特殊实用功能的需要。
瓷行的门罩,已属改建遗存,非常简单,原状无迹可寻。内部围绕天井展开平面布局,天井两侧走廊进深大,成为成瓷包装及囤积的主要场所。构架用料硕大,残存檐柱围径竟达1.8米,超出了明代故宫钦安殿的围径。五架梁起拱大,中段超出1:1的拱率。梁架及檐口装饰构件使用较多,雕刻工艺精美。雀替选用了“喜鹊闹梅”、“喜鹊戏菊”、“锦鸡牡丹”等花鸟类吉祥图案,梁端饰卷云状鱼腮纹,透空雕团菊脊檀图案和透空雕“缠枝菊花”脊檀托以及“鱼龙吐水”麻叶颈。檐下及檐口转角,由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十字型科牌拱支撑。十字型拱支撑上下为外挑的“鱼龙吐水”,两水之间为“凤凰展翅”科牌斜出,造型精美优雅。厢房楼层檐口护栏上,方格槅扇作正方形,桶心正中部另置“富贵”字纹。
该瓷行建筑,仅一进,隔房有限,估计房主另建有自身住宅院。
花园里1号明代瓷行,作为景德镇瓷行建筑历史遗存之一,具有其本身的历史研究和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汪家坦瓷行
汪家坦瓷行,位于景德镇市区南部的汪家坦弄内2号民宅。
汪家坦瓷行,为全封闭式明代建筑,内部木质构架为“三间五架两单层穿逗抬梁混合式”建筑形式。石质门罩雕刻十分精细,足见建造主十分注重门面的装潢。门罩的整体造型也非常讲究,上部置障日板,以浮雕间柱,分为三格。门洞上方,障日板下置月梁状门梁,梁中段石刻“龟背纹”、“包袱锦”。门洞两侧护柱,按槅扇式样作表面浮雕,下部加圭脚,门双扇对开。前进,中部置大型天井,以加强室内的通风采光度。天井两侧的轩廊开间阔,进深长,活动范围大,以适应前进作为囤瓷包装场地对平面面积的需求量。后进为瓷行业主自身日常起居和招待陶瓷贩运商的场所。后进靠后檐墙开设一列三间的小天井,墙面置照壁。童柱短状,梁拱度平缓,装饰十分简炼,极少雕饰构件,边贴构架梁柱之间保持“编竹造”遗制。
汪家坦瓷行,虽然具有住宅的同等效能,但主要用于陶瓷的包装、囤积和转运,是景德镇历史上制瓷业需求导致的建筑形式。它的存在,不仅可以作为景德镇古陶瓷工艺作坊的一部份列入我国的古建筑系统,而且对于考察研究景德镇古陶瓷销售方式及启运形式也具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中被毁。
再胜弄瓷行
再胜弄瓷行,位于景德镇市区再胜上弄21号民宅,为晚明至清初的建筑。
木结构二层,正门门额有简笔重瓣菊花石刻包袱纹,门额正下方精雕一个带纽的莲花托,该莲花托纹样在景德镇市区明代民宅的正门中仅见此例。由于内部改动很大,仅可见正堂大梁及梁柱间雕刻的雀替等。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六、寺庙道观教堂亭阁
安隐寺
安隐寺,位于乐平市区中心十字街西北侧,即现今粮食局至一小之间。东晋太兴三年(320年)建,宋祥符九年(1016年)赐额。安隐寺为乐平城市发展史上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建筑,是乐平城市拓展之原点,惜废于清末民国初年之际。
宝积寺
宝积寺坐落在浮梁县旧城。始创于唐代大中年间(847年-859年),由名僧幽公创建。宋代名僧佛印(浮梁人氏)修戒于此,曾有为鼎建该寺越千里外至金陵采木之说。苏轼、黄庭坚与佛印交往甚厚,常云游于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文和传说。中间修葺,代有其人。明代金文与、清初侯日森等均曾出巨金重修该寺,使该寺虽历经唐、宋、元、明、清朝一千多年,而香火不衰,游客如云。至今仍保存着暴水井、三贤堂(佛印、苏轼、黄庭坚三贤)、莲花塘等遗迹和多块重修“宝积寺”的碑文石刻。
佛印,俗姓林,小名了原,浮梁浯溪都人(今福港明山堂人)。出家后,名了元,号觉老,又称宝觉禅师。他自幼天资颖悟,5岁能记诸家诗3000篇,邻里称为神童,12岁到宝积寺出家。后游庐山,谒开先暹禅师,再谒园通讷禅师,住江州承天为开先之嗣。又游淮之门方,庐山之归宗,润州之金山、焦山,袁州之大仰,住云居40年,会游京师,奉诏入内讲经称旨,被神宗封为佛印禅师,敕封僧中状元和僧中尚书,并赐紫袈裟,高丽磨衲金钵,以旌其德。
皇山寺
皇山寺雄居在浮梁县鹅湖镇天保宋村的黄山,海拔362.7米(最高处海拔565米)。它地处黄山之巅,修林秀竹之中,地有龙虎之势。根据乾隆《浮梁县志》记载:黄山禅寺始建于宋代乾德元年(963年),僧人崇德首创,元代末年(1368年)兵焚,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浮梁籍人徐宣有碑记载,原名黄山寺,明代万历年间,进行扩建,改名为皇山寺。
据《琅琊王氏支谱》记载:皇山寺原占地面积80余亩,规模宏大,五进大厅,九十九间房。中轴线上,正大门门额上题为“黄山禅院”,内有两天井,正厅为“大雄宝殿”,后殿为“壬丙兼子午”;东轴线上有余屋、子院、仓房;西轴线上有花台、书房若干间。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金碧璀璨。历史上皇山寺在繁盛时期,僧人多达数百人,晨钟暮鼓,祷声盈耳,成为远近众多善男信女们朝拜的圣地。
门前有洗澡塘、洗衣塘、蓄水塘、玉泉池、净心池,泉水清冽甘美,不竭不溢。两岸竹影婆娑,倒映其中,给人一种水天一色之感!
距寺百余米处,还有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月形习武场,可容数百人练武,每年秋季举行大祭时,方圆几百里朝山者云集。
传说黄山寺有个和尚住持,是江西丰城人,武艺高强,文才出众。在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他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杀了30多个朝廷命官和豪绅,震动了江南,激怒了隆庆皇帝,即下令缉捕,他逃到天保黄山做了和尚。三年后(即万历元年),外寇侵略中原,危在旦夕。为抵抗外来侵略,皇帝出榜招贤试武,这位和尚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计前仇,毅然下山赴京应试,并一举夺得武状元桂冠,带兵赴疆英勇杀敌,屡建奇功。退敌之后,班师回朝,受到了皇帝的恩宠,封官晋爵,和尚谢绝荣华富贵,执意回寺,万历皇帝见他主意已定,没有强留,特赐黄金2万两,和尚用这笔黄金扩建了黄山寺,将寺名改成皇山寺。
目前,遗址保存完整,进寺台阶宽6米,长5米,呈八字形。头门高3米,宽2.05米,为条石结构,大雄宝殿有3座石门,左右侧门均高2.4米,宽1.6米,中为圆门,高2.78米,宽为2.4米。遗址内石板地面、天井、石池、石柱、石级古道、4口放生池均保存完整。
在寺外还保存几座大墓葬,墓葬形式为条石块砌成,有石柱、石碑、石罗沿,为后人提供了佛教葬式实物标本,从墓碑记载可知,其年代为明代嘉靖年间。
旸府寺
旸府寺,位于景德镇市区西北,昌江西岸四图里段,旸府山东麓山谷。
旸府寺,始建于宋代。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率军途经景德镇时曾给寺庙题写“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暇月在天”楹联。几经焚毁重建,现保存的是民国初年的一幢一进三开间类似民居的建筑,门眉上墨书“旸府古寺”四个大字,大殿供奉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弥勒”等菩萨像。2004年在寺庙右侧和前方修建了僧房、山门和大雄宝殿,香火兴旺,又恢复了历史上的“水烟深处梵王家”的景象。
1984年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寺庙,1989年1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祖庙,位于浮梁县经公桥镇储田新居里村,始建于明代。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轴线上建有照壁、头门、庭院、功勋堂、享堂。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头门属四柱三开间三门,面宽9米,进深6米。庭院宽敞空旷,青石板铺地面。功勋堂为六柱五开间,面宽18米,进深12米,高11米,廊柱硕大,梁枋刻有铜钱纹,青方砖铺地面,堂内保留明代以来重建祖庙碑记数方,其中有钦差大臣李鸿章撰写《郑氏祖庙碑记》碑刻一方。享堂为六柱五开间,台基比功勋堂高4米,面宽18米,进深8米,高8米,上供祖宗牌位。
郑司徒,名光,唐代浮梁人,官至光禄大夫、司徒。
1997年12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祖庙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的中段东侧,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此后历经多次扩建、重修和重建。现今遗存已毁,仅存南北墙和一口水井及部分残损构件。
天后,亦称“天妃娘娘”,俗称“神女”或“龙女”。据有关史料记载,天后俗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州官宦家女。生而神异,聪颖过人,十五岁时能为人治病,平时乐于助人,好行善事,因练就一身极佳水性,经常出没于海上岛屿之间搭救遇难的船工渔民以及过往客商,从而博得了福建、广东等地沿海民众的崇敬爱戴,在其死后尊奉其为海上保护神。
景德镇的天后宫,是由清初客居景德镇的福建籍工商民众合资建造。该建筑被用作祭祀天后,祈求神灵庇佑赐福。它也是客居景德镇的福建籍工商同乡会的所在地,故又称“福建会馆”。它还是景德镇福建籍工商的子弟就读同乡义学所在,所以还被称作“三山书院”。
历史上的天后宫,建筑群体规模宏大,中轴线上有牌楼、甬道、戏台、院落、酒楼、享堂、正殿及后宅,两侧另有厢房、陪屋等附属建筑。正殿建筑为扩建部分,扩建时间为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有石质纪年碑刻2块,镶嵌于正殿楼层两侧山墙内。现存的正殿建筑遗构,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模式,前部附有重檐三椽伏檐厅构架,以保护正殿因净高大而暴露在外的檐部木质构架。两侧为封火式马头山墙,后部为硬山式封檐墙。内部构架无间隔装修,前部设“船蓬式”轩廊,以加大构架进深数。正殿明间,上部置八角圆芯叠斗藻井,其下原供奉有天后立式塑像。两侧次间,上部为四方状素藻井,下部原分别供奉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像。梁架间的装饰集中为平盘斗、丁头拱拱眼,雀替之上雕饰题材除一般的吉祥图案之外,还有大量的海怪水兽以及航海景观,这在景德镇地方性古建筑上极为少见。天后宫的建筑,富有沿海地区历史建筑的特征特色,与建造人特殊的籍贯身份相符,其整体形制上又符合景德镇的地区性建筑规范,这就充分证实当时景德镇的建筑存在着异地同化、相辅相存的情况。
凖提阁
凖提阁,位于景德镇市区薛家坞横弄46号,建于清代晚期。
平面呈目字形,占地南北26米,东西14.4米,二进三开间,构架采用穿逗抬梁混合结构,装修简洁,山墙和隔墙采用窑砖砌筑。
八字门道,门为拱券形,门楣镶嵌长条青石上刻加墨书“凖提阁”三字。进门为庭院,地面以卵石铺砌天圆地方金钱图案。大堂正中主奉观音,两侧厢房为主持居所,现改建成民房。
凖提,也作准胝(Candi),为佛教中六观音之一,意为“清净”,其形象为三目十八臂。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斗姆宫
斗姆宫,位于景德镇市区西郊茅墩桥南侧,始建于民国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复建于现址。建筑形制类似三开间民居,设正、东、西三大殿,供奉斗姆、观音、东岳大帝、药师华佗等神。正殿门外小龛中祀王灵官, 龛额题有“护法灵官”和龛联“手持钢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宫外广场上建有土地庙、化钱炉、香烛台及斋蘸设施。
2000年后,斗姆宫再次修建,现除正殿外,还设有三清殿和观音殿。
忠洁侯庙
忠洁侯庙,位于景德镇市区三闾庙清街“三闾古栅”南,坐西朝东。庙内木构架具清晚期至民国初期的特征。
该庙原祀三闾大夫屈原、许真君、杨泗将军、催生娘娘。杨泗将军是浮梁农村普遍信奉的可以避水患、镇邪魔的神祗,往返于昌江两岸的船工挑夫,每年六月初六日多来此上香礼拜,以祈平安。在罗家垦殖场康乐山曾建有“杨泗庙”。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景德镇市区董家岭横弄12号,始建于清末。清真寺大门为八字开土库门建筑,坐北朝南,门楣和门框均为大青石砌筑。门额为长形,阳刻有“清真寺”三个大字,门框顶阴刻伊斯兰文字,门内两侧是门房。
穿过门房及一条南北走向通道,左侧有一幢砖木结构的的建筑,木结构为穿逗式,具有清末建筑特征,为阿訇讲经和信徒做功课场所,上世纪80年代全面修整翻新。
龙珠阁
龙珠阁,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心的珠山之峰顶。
珠山,唐时就建有“聚珠亭”,宋代更名称“中立亭”。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于景德镇珠山建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并置官署监督“贡瓷”的烧造、选拔、解京等事务。于是,以珠山为中心,在方圆1.5公里范围之内,陆续修造了御器厂的衙署、作坊、窑房以及祠、庙、亭、阁等附属建筑,龙珠阁则是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拆中立亭重建而成,当时称“朝天阁”。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更名“冰立堂”。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冰立堂塌毁,又就址建亭,称“环翠亭”。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环翠亭改名称“文昌阁”。至上世纪20年代初,珠山峰顶,仅余破屋数间,破亭一座,亭内残存“环翠亭碑”一块,山顶还散乱有明、清两代遗存的数块碑刻。1922年,安徽祁门人康特璋邀众聚资重建亭阁,经前后三年时间,至1925年阁建成,定名“龙珠阁”。阁高三层,顶层丈余见方。底层正门额枋之上贴挂由三块两尺见方白釉瓷板组合拼装的牌匾,其上以青料书写有“龙珠阁”三字。底层与二层,由门厅、两廊房、后厅组成基本的平面布局。后部二层之上,构架伸起,构成三层阁楼。阁楼为歇山式屋顶。龙珠阁的内构架、木质、通天柱咬接、梁枋、形制类同传统建筑。据考,后部底层为观音殿,借佛龛前后一分为二,前殿置瓷质观音座像,后殿龛背堆塑众神群像,漆胎贴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二层为三教神殿,置三教创始教主塑像,中为儒教仲尼孔子,左为佛教释迦牟尼,右为道教老子李耳,神像形态庄重。阁顶层供人吟诗作赋,亦可凭高远眺,饱览瓷镇风光。新建的龙珠阁,一度被作为民国江西瓷业公司的驻地。“文革”期间龙珠阁被拆毁。
自明以来,作为皇家御厂的一部分,龙珠阁就与景德镇的制瓷业产生了不可割裂的紧密关系,并逐步成为景德镇的象征。1949年以后的景德镇市制瓷业开始启用龙珠阁图案作为成瓷底款,使龙珠阁成为事实上的“瓷都——景德镇”的城徽。1990年10月,重建的龙珠阁落成开放,现为景德镇官窑博物馆展厅。
迎宾阁
迎宾阁,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勒功村,始建于宋代。
建筑格局为三重檐斗拱,砖木结构,四面披水,四角飞檐,歇山顶,二层楼。梁枋均雕有双狮舞球、双龙戏珠、花草、如意等图案和彩绘。三开间,呈敞开式,面宽14米,进深8米,左右封砖墙。虽经历代维修,仍保留宋代建筑风格。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亭
水口亭,位于浮梁县鹅湖镇高岭村口,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清康熙年间相继进行了修复。1953年10月,当地政府作了一次维修,至今保护情况很好。
该亭造型古朴,别致。亭呈长方形,亭内木柱达15根,墙壁有青石碑刻4块,门楣“玉岭云峰”4方石碑一块,亭内面积约120平方米,可供200人歇息,是景德镇留存的最大古亭。
高岭村从明代开始,就以生产高岭土而闻名,从水口亭的建筑规模和造型设计,可以看出当年高岭矿山生产和运输的盛况。
天主教官厅
天主教官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北路301号,教会建筑,原属天主教会产业。
主体建筑立面为二层砖木结构,由六根方形木柱支撑,柱头和柱础均为石质方形,柱头精雕细刻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正门左右柱础分别刻有法文“JUIN1903”,“EONX1125”字样,当为1903年6月兴建,主体建筑后面是一座四合院形的院落。该建筑一直是法国神甫办公和居住地,1952年神甫回国,才为当地政府接收,现为市防疫站办公地点。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北路305号,砖砌二层建筑,“文革”时改为民宅,产权归市天主教会。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法国神甫殷弘绪将天主教传入景德镇,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法国神甫田烈诺在中华北路兴建天主教堂。现教堂内存青石碑两块,记载1906年建教堂时的捐款与人数,共计72人捐803元。
圣母堂
圣母堂,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北路218号,门额上方有石刻“圣母堂”三字。
1901年由美籍神甫徐斯美主持教务,并建该圣母堂。1996年因住户引起火灾,该堂毁于一旦,现正在原址复建,圣母堂产权归天主教会。
圣公会教堂
圣公会教堂,位于景德镇市区珠山中路56号,民国时期的建筑,砖木结构二层,四合院形,较之位于市防疫站的天主教官厅建筑大为简陋,该房现为基督教圣公会教堂,属市基督教会。
七、古民居
(一)明代民居
祥集弄民宅
祥集弄民宅,位于景德镇市区祥集上弄,约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
祥集弄民宅分3号、11号两栋,其建筑面积,3号为179平方米,11号为141平方米。两栋民宅主要建筑形制特征完全类似,坐东朝西,西部前檐为硬山式封檐墙,东部后檐为“一山式”马头墙。四周墙面无窗,无“溜风洞”,属类似云南“一颗印”的全封闭式建筑。祥集弄呈东西走向,宅正门均开设在南侧偏西墙面。仿木质槅扇门形制的石质贴面门罩,石刻精美,显得格外素朴庄重。
构架采用三间五架穿逗抬梁混合式,谨遵“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的典章制度。木质构架,用材硕大,制作手法豪放粗犷。主背檩高6.7米左右,明堂面阔6米左右。主梁架的明间上部,凭据前部顺檐关口梁,增设有两梁榀悬体外露式五架抬梁,减小了明间梁架面阔跨度,同时增添了明间上部外露构架的持重气氛,为景德镇古镇内民居构架区别古镇之外民居构架的一大特征。
整个构架均采用“明栿”、“彻上明造”。所有的落地立柱,均为通天柱。两暗一明、单进一倒座三堂面的总体平面布局,计有四正、两厢、两后房。整个平面的开间布局、次序严谨、用途明确、各开间占地面积合理适中。
宅内外采用有选择的重点部分重点点缀的装饰形式,宅内部装饰围绕明间周边展开,木质构部件有雀替、蚂蚱头、挑檐拱、槅扇门和槅扇窗、背檩等等,石质构部件有地栿、柱础、天井石等,砖瓦构部件主要是檐口的滴水和后天的贴面照壁。宅外部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墙头、鳌尖以及石刻门罩之上。运用了阴刻与阳刻、浮雕与高浮雕、透雕与镂空、墨线画与图案拼贴以及构部件整体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法相结合,充分反映出装饰工匠的技艺娴熟高超。装饰题材以花鸟禽兽为主,砖、木、石的雕刻刀法雄阔简练,图案紧凑不紊,线条圆润流畅,整体效果玲珑剔透,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散布在轩昂庄重的建筑体上,洋溢出一种轻盈灵巧的美感。两栋民居堂面脊檩上的木雕图案表面,采用镶铜贴金,以示重点突出,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祥集弄民宅用材的硕大、构架的粗犷、装修的讲究以及装饰的精细,都充分表明营造者财力、物力的丰厚。两栋民居的建筑规模都较小,开间数有限,周围环境闭塞拥挤,又可证实原有的室外活动场地和构架形制,用材的选择使用,构部件的制作手法,装修的形式,装饰的题材及其加工方式,以及建筑考古获得的各种实测数据,表明建筑体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明代建筑特征。
3号住宅的中堂影壁上部至今还遗存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所置木质纪年牌,书有“大明成化造”字样。据上述综合分析,祥集弄民宅初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类属明代景德镇外籍富商建造的侨居住宅建筑典型遗存。
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当铺弄民居
新当铺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山北路南端东侧的新当铺弄内,分23号、25号两栋。大部分建筑属明、清两代建造的中、小型住宅建筑。
新当铺弄所在地,为景德镇古镇区南门内侧,是景德镇历史上商业街的主要地段。该弄巷与邻近的祥集弄上弄、当铺弄上弄,均为历史上富商乡绅的聚集地。弄巷东西走向,两栋民居并列。23号住宅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25号住宅为138平方米。两栋民居均呈东西座向,正门均设置在北侧山墙的西端。25号住宅门罩已改建,23号门罩保存完好,石质门罩经过精工雕琢的石构件组合构成,形制特殊,地方特色明显。尤为突出的是门洞上方石质月梁状门额,以居中的龟背纹包袱锦分隔为左中右三部分,两侧饰以斜方格卷云纹,下部承托三卷瓣石质雀替,整体异常庄重雅致。明代景德镇民居石质贴面门罩完全仿内装修木质落地罩形制的做法,由此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改观。
两栋建筑的内部构架和平面布局基本一致,呈面阔三间二进两天井双层五架穿逗结构以及外增置明间“抬梁式”五架梁模式。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后部,同样是两厢两正一堂面一天井基本布局,以主构架后续延伸部分为主,配以两侧廊房构造,实现后厢房的安置。
整栋建筑的装修比较讲究,正门除厚实的双扇对开板门以外,外侧还配备有雕花腰门。厢房的槅扇门上部槅扇窗以下的护栏隔心板制作十分精美,其中心以透空手法挖刻“寿”字纹,四角同样以透空手法挖制花卉纹样,并配以边框线。前石础制作非常讲究,为八角八面柱状体,以石刻装饰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各面以缠枝花卉为主要题材,下段则以“双钩如意卷草”装饰,上下两段主次分明。柱础装饰画面所显示出来的石刻技艺相当高超,娴熟流畅的刀法之下的艺术效果极佳。梁架上部的木雕构件原物保存较少,某些构部件带有明确无疑的清代早、中期制作风格。
23号住宅前堂主构架前金柱梁下的重合雀替,“回”纹装饰刻制手法呆板,线条僵硬,整体重合显得非常勉强,失去了明代木雕构件特有的圆润奔放风格。
25号住宅前堂侧构架一穿枋上部的木质板壁隔断与二穿月梁之下的雀替,都留存明显的改装痕迹,与主构架不相吻合,与主构架原始的装修装饰也存在着极大的风格差异。画面整体布局过于疏散,留有较大的空档,远不及明代木雕画面“密而不繁,松而不漏”的处理效果。
新当铺弄的两栋民居,初建于明代中、后期,清代中期前后经过较大的维修,这对于研究景德镇民居建筑由明代向清代的过渡演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3号民居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低头弄民居
低头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山北路的低头弄11号。建于明代,建筑体所保存的地方传统特征特色突出。该住宅建筑的外立面已残毁,建筑的内部木构架基本上保存完好,平面布局形式未受到立面墙体重修改建的影响。坐北朝南,正门设置在南部立面的一侧,三间五架两进双层穿逗式的内构架。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一天井的平面布局。
两轩廊左右檐中柱相距仅约2.5米。后堂构架,与前堂构架类似,都是三间五架穿逗式基本构造,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明间没有加置的“抬梁”构造。
装饰部分的残存构件的加工手法和木雕题材,与景德镇明中期住宅建筑的装饰风格相一致,而且更为古朴。构架之上还发现属于清代乾隆时期的木雕构件,这表明,该住宅在清代中期曾进行过修缮。低头弄11号民居,属明代早、中期景德镇乡绅的住宅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抚州弄民居
抚州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抚州弄南端弄口的西侧2号。抚州弄,为景德镇历史上抚州人侨居的集中地。受弄巷建筑夹制,该民居建筑仅正门直接对外。
整个民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近似正方形。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前进构架,三间五架二层结构,后进为两厢两正一堂面的布局。在该宅主构架之后,另增置“三架穿逗式”结构,使后堂外露构架显得十分完整,这不同于景德镇明代其它民居遗存以廊房侧构架续接主体构架的做法。
抚州弄2号民居的平面,包括附属建筑在内,保持了它的完整性,这是景德镇明代其它民居遗存所不能与之相比拟的。整栋住宅的装修装饰虽然十分简单,却有简而精的特点,而且时代风格浓厚。月梁的梁头,刻制“双钩如意卷草纹”,与其下雀替纹饰叠合,尤如一个完整的雕饰画面。雀替多以花鸟为题材,“下山虎”、“纱帽”则多以简单的“云纹”、“水纹”作题材,纹样线条自然卷曲,画面整体又伸展奔放,给人一种动感。抚州弄2号民居是江西抚州侨居景德镇的富裕客商所建,属明代中期民居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民居
刘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三闾庙村刘家弄内3号。三闾庙村是历史上的景德镇至浮梁县西北乡和安徽徽州地区的必经之路。宋代,景德镇置镇以后,近郊的三闾庙村居民亦随之开始步入亦农亦商,农商并举的乡村集镇居民生活。从而也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亦城亦乡的建筑形制风格。
明中期遗存至今的刘家弄3号民居,就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代表。该宅面阔14.4米,进深13.1米,呈横置长方形平面布局形式,全封闭式建筑,坐北朝南,正门设在西侧山墙的南端,以适应弄巷的局限。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正堂,三间五架穿逗式基本结构,明间上空,次间双层构架,上层为搁楼。后进,同样以两厢两正一堂面组成。整栋建筑的木质构架,为数极少的梁,起拱平缓,门道上部月梁几乎不见起拱,而侧构架之上,则完全以穿枋取代其它景德镇明代民居侧构架上常见的大拱率琴面月梁。这无疑成为了刘家弄3号民居的一大构架特征,使之得以充分显现出整体上的简洁朴实特色。
3号民居所处的刘家弄为三闾庙村“明街”的主巷道,是明代三闾庙村乡绅集中居住区域。因此可以断定,刘家弄3号民居属三闾庙村明代中期至后期的乡绅住宅建筑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13号)民居
刘家弄民居,位于三闾庙刘家弄13号,东起昌江、北邻清街,约建于明代晚期。
平面呈正方形,以天井为中心设置厢房。一进三开间,后有陪屋。构架为穿逗抬梁混合式,正堂无轩,梭柱,木质磉墩,呈八角形,正房与厢房廊道为偷心造,架梁空间为编竹造。墙体下部以废窑砖砌实心,上部为封火砖砌斗。平山、封闭四合。构架部分出现霉变,其余保存较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7号)民居
刘家弄民居,位于三闾庙明街刘家弄7号,是一栋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民居。现存的构架基本上保留了“三间五架”的形式,屋柱与石质磉墩之间装有木质柱础。最具特色的是仍然保存了水磨青砖的照壁,以及照壁下方的青石雕刻的须弥座,其涡旋状卷草纹饰与祥集弄11号明代民宅中的地袱纹饰特征十分接近。
求知弄民居
求知弄民居,位于求知弄30号,西与中山北路相连,约建于明代后期。
平面呈日字形,占地340平方米。左侧,前厢为通道,连接院落大门出入。前、后天井,房、厢对称开间,后天井四周为轩廊回绕。采用穿逗抬梁混合结构,三间五架,梭形柱,柱础无纹饰。装饰简单,仅残存部分雀替、斜撑构件。墙体封闭四合型,前厅三披水,后堂四披水。
院门墨书“聚熙行”三字,主宅门坎麻石有较深的车辙痕,根据访问得知“聚熙行”以前是猪行,从大门过道车辙中基本可以印证。上世纪80年代南面山墙倒塌时曾有一块纪年石碑,年号不清,但刻有一“猴”,推测为“X申”干支纪年,确切纪年有待进一步查证。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南路民居
中华南路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185号,约建于明代晚期。
平面呈日字,占地250平方米,前、后天井,上下房和前后厢。采用穿逗抬梁混合结构,无轩,三开间,五架梁,正房与厢房间开有通道。装饰简单,基本无雕刻饰件。封火山墙左右后部与邻屋相连,门罩简单。
该建筑为市区保留最好的一幢明代晚期民宅,据房主介绍:此屋为其曾祖上购得,并存有1835年购房契约复印件,其祖上为商人。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里村庆安上巷民居
里村庆安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庆安上巷7号,为典型的明代晚期的民宅建筑。
现在该建筑内已无人居住,整个室内木构架已经全部霉烂而欲倒塌,屋后部已经有现代建筑打破原有格局。前部照壁下方的须弥座尚见,雕刻纹饰与三闾庙刘家弄7号民居所存的须弥座近同。
董家岭上横弄民居
董家岭上横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董家岭上横弄16号,为明代中晚期建筑。
木结构二层,现正堂尚存大构架,两厢及附近建筑均有较大改动。该屋又称“土户屋”(疑为“土库屋”)。
大黄家上弄民居
大黄家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大黄家上弄72号,木构架二层建筑。
其梁架结构呈明代晚期特征,现存大构架。内部改动较大,部分已不见明代晚期的民宅特征。西侧天井照壁有刻花纹,正西墙左上角有青石铭刻 “都邑秦姓,已墙已地”字样,足见该屋由秦姓都昌人购得后再立石铭以纪其主。
大志弄民居
大志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大志弄6号,属明代中晚期建筑。
木结构二层,现存正堂梁柱,较粗硕、低矮,因而显得正堂跨度较大。正堂二层尚存竹编墙,具有明代民居特征,前座与后堂有较大改建,已不复有明代民宅的特征。
桃墅汪宅
桃墅汪宅,原位于浮梁县桃墅镇镇内,1987年11月,作为景德镇市明代民居遗存典型实例之一,由景德镇市文物部门整体迁建,进行易地保护,新址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明园内。
据调查,桃墅汪宅是明代桃墅镇富绅、镇内大姓汪氏宗族族长“苦菜公”建筑的私家宅院建筑之一,初时供其本人与长子合住,后由其后裔居住。该住宅建筑,前部横置院落,主体建筑内,宅房居中,陪屋夹持两侧,其间及外侧封以风火式马头墙,前后封以硬山式封檐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体外观型制。
院落占地面积22.4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宅正体原为坐北朝南形式,迁建后适应整体布局要求而改作坐西朝东。宅房构架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形式。桃墅汪宅,约建于明代崇祯年后期(1641年前后)。建筑木雕、石雕等各式装饰手法由简开始转繁,题材的选择也开始突破花鸟虫鱼以及吉祥图案的局限。正因为桃墅汪宅属“苦菜公”继大宅之后建筑的第二栋私宅,该宅建造于明、清两代交替时期,使之具有了特殊的时代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庄氏农舍
庄氏农舍,位于浮梁县臧湾乡臧湾村内,为明代建筑。
臧湾村,明、清时期就为浮梁县东南部著名的乡村集市地,至今还遗存有一条完整如旧的清代商业街道,一栋简陋不堪的庄氏农舍就夹在街的中部。庄氏农舍挤压在两栋晚明至清初的较大型传统民居之间,低矮残旧,极不协调。庄氏农舍的建造时间早于邻近的建筑。由于宅主无力重修、重造,这也就使该农舍能够以此面貌遗存至今。
庄氏农舍,因宅主庄姓而定名,它是景德镇市唯一一栋明中期遗存下来的普通农家住宅,它不同于其它的景德镇市区明代住宅建筑遗存。外观形式和总体布局具有北方三合院的特征,但又不尽相同,尤其是结构上仍保持着南方建筑的传统。农舍主体建筑面对前部院落,左、中、右各有一堂面,各堂面后部都有一后堂,每一前后堂面均配备六间正房。中部后堂,连通后部一列陪屋,左、中、右三堂面作“品”字形布局,类同北方三合院的正屋与侧房。所不同的是,全宅的木质构架纵横咬接,成一个完整结构体,三堂面部分仅依靠柱网间木质板壁相对隔断,并非相互独立单元。这就形成了该宅布局上的一大特点:适合一个家族祖孙数代聚居生活的需要,体现家族内的辈次序列,同时也可满足家族内各辈之间相对独立性,是最能反映历史上普通农户大家庭生活实况的实物例证。
金达故居
金达故居,原位于浮梁县英溪村中部巷弄内,四周被其它建筑包围,出入正门极为简陋,无门罩,无雨遮,整体面积小,包括一侧陪屋在内,占地面积仅107.25平方米,原座向为坐东朝西,1982年整体迁建到明园后改作坐南朝北,正门设在正主面左侧厢房位置上。
金达,字德孚,原浮梁县化鹏乡引京都莫溪村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乡举第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会试第一,因得罪严嵩而改一甲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授国子监司业等职。明代穆宗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三上致仕疏得允返里,著有《星桥集》等。现遗存金达故居,据传说为金达出生宅邸,金达获“乡举第三”后曾作内部重新装修,由此推断,该宅初建于明代嘉靖之前或嘉靖初。
入门左侧通往陪屋,右侧进入正房,正房木质主构架为“三间五架两层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形式,正房平面呈凹形,明间堂面阔3.74米,进深3.48米,方形磨砖地面。明间堂面对面靠正主面檐墙为天井,青石板铺砌而成。明间堂面影壁后为楼梯间,明间两侧间隔为四间房,右侧下房与厢房连为一间,左侧厢房成为进门的出入过道。陪屋进深为三间连体,另设偏门。陪屋上空,正房楼层平面类同底层平面布局,楼层堂前及两侧,绕天井,置护拦,护栏向外弯曲作弧形挑出,或“美人靠”(飞来椅)。底层堂面净高3.3米,楼层堂面中背位置净高3.3米,房内背高3.1米。
主梁架五架位置为穿枋,枋上架童柱,童柱下置荷叶托,三架位置为月梁,堂前出檐1.2米,由挑檐坊挑出,坊下置偷心造双跳头拱作支撑。
该住宅建筑大量运用了木雕装饰,梁架上设有云状蚂蚱头和角背(俗称“纱帽”)、缠枝牡丹压跳、卷草如意平盘斗、荷叶造型童柱托以及镂空雕凤凰戏牡丹雀替等。“美人靠”由重工雕饰的若干框格组成,格板木雕题材有缠枝牡丹、缠枝卷草、梅花、菊花以及飞禽走兽。寻枝下作卷瓣荷叶拱项,作鹅颈弯曲的间柱上端,以卷云状挑出,成如意的整体造型。
金达故居,小且巧,外观简陋而内庭华丽,但构架与装修明显难以吻合,据考察资料推断,该住宅建筑,最初为极普通的穿逗结构,后经重修装饰,更换了部份穿枋及其它构部件,以适应屋主身份及社会地位的变化。金达参加乡试之前,家庭经济窘迫,是其故居建筑结构狭小的主要原因。金达参加乡试中举之后,在一定的外来援助之下,家庭经济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足,这从金达中举后仅修饰原住房而不是重造宅院的史实上,可以得到证实。据此可见,金达故居不仅具有一定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明代时期社会史学研究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柏故居
汪柏故居,原位于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的中部,1986年作整体迁建于现址。
该住宅二进二层,三间五架穿枋式结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为279.66平方米,整体迁建到明园后,改为坐西朝东。院落,长方形平面,位于住宅正主面之南,院墙高3.6米,院门设在东侧,整体迁建后改在南侧。院内地面铺砌正方形地面砖,整体迁建后改铺青石板。院门对开,上方设牌科吊脚砖体贴面雨遮门罩,院门内侧,设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的单坡顶木质雨蓬。住宅正门,位于院落进深中段,双扇对开,框形磨砖门罩,上方另设牌科式吊脚砖体贴面雨遮门罩,凹形立面墙,两侧上方设“溜风洞”,两侧为一字形封火墙。
入正门,中部为前天井,两侧为厢房,续进为前堂,明间堂面,次间为前正房,前堂堂面阔4.3米,进深3.7米,堂上影壁面阔0.4米,两侧为通往后堂的过道,影壁后为楼梯间,前正房与前厢房之间,设过道,通往两侧偏门。前堂后部两侧后厢紧续前正房,中部为后天井,后堂地面较前堂地面高出三阶0.57米,由天井两侧所位置踏步登临,以显示后堂之威严,暗含“步步高”之寓意。后堂堂面面阔4.13米,进深2.5米,堂上影壁面阔2.4米,两侧设门道,通往影壁后进深3米的堂后堂。后堂两侧为后正房,后正房与后厢房之间台阶上置夹道,延续到中部堂窗成檐廊,弥补了后堂堂面进深的不足。楼层平面,后厢房位置上为过道,后堂依中脊柱位置隔为谷仓,高2米,进深3米,其余与底层平面无较大差异,基本保持一致。
住宅部份的木质主构架为穿逗式五架结构,底层明间净高3.75米,楼层中脊柱处净高3.2米,绕前后天井置护栏,护栏基栅探出0.4米,前堂前檐挑出1.6米,后檐挑出1.4米,后堂前檐挑出1.2米,均依靠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偷心造重跳丁头拱作支撑。
整栋住宅的装饰,重点选择性强,砖雕集中在内外门罩上,木雕则集中在槅扇门、槅扇窗、雀替、护栏基栅,纹饰题材有福禄万字、富贵万字、雀鹿蜂猴(爵禄封候)等,后堂堂前护栏基栅还配有“百鸟朝凤”木雕,按封建皇朝建筑法规,木雕虽分布恰当而素雅秀丽,但规格起点高,具有官绅宅院特色,非一般民居可比较。
住宅的左侧为书房,占地面积略小于住宅部份,为18×11.5米=207平方米,内八字门楼,上置雨蓬,入门为花园,进深6米,内部木质结构为“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形式。底层高3.5米,楼层中脊处高4.3米,五架梁前后均增设若干单步梁,以延长前后两坡屋顶的延伸覆盖距离。前坡延伸出厢房和檐廊,后坡延伸出一间进深1.2米楼梯间和4米的后房。明间以楼梯间作间隔形成前后堂,前堂正对花园,后堂前设一天井,厢房正前堂两侧,各在正、侧两面置两列槅扇门、窗。房内透光度较高,由于受新址地域的限制,未列入复原项目。
汪柏,字廷节,原浮梁县化鹏乡兴福都夏田村人,其幼有文名。年十九时,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乡试举人,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升广东道副使,著有《青峰集》等,后致仕乡居。汪柏故居,为汪柏致仕返故里后建造的宅院,分住宅与书房两大部分,1986年整体迁建时,书房未列入复原项目。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柏弟宅
汪柏弟宅,原位于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村内,1984年作整体迁建于明园。
采用“三间五架穿枋式”结构形式,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为11.85 ×9.5米=112.58平方米,属小型住宅建筑,整体迁建后,整个建筑改为坐西朝东,无院落。陪屋位于原座向东侧,但未随住宅部份迁建。
正门,双扇对开,门洞两侧配有内凹框式门罩,门罩上方置一字形瓦檐雨遮,四周为一字形封火墙,属全封闭建筑类型。
平面,采用上、下堂相对,中间隔以天井的“回”字形基本布局,下堂明间,面阔3.5米,进深7.4米,两侧为下正房。下堂影壁,由可启闭活动式木质板门组成,面阔1.6米,两侧置门道,经由影壁背面过道通往正门,影壁背面正通向正门,中间隔以进深11.2米的过道,天井两侧为厢房,左侧厢房山墙正中,置对开偏门,接通陪屋。上堂明间,面阔3.6米,进深2米,正中影壁面阔1.75米,两侧置门道,背面为楼梯间。上、下堂明间及左厢房的地面,铺砌0.24×0.24米的正方形地面砖,天井则由青石板垒砌而成,楼层平面,两侧厢房位置改为联通楼层上下堂的过道,余布局相同于底层。
底层净高3.7米,楼层明间中背位置,下堂净高2.95米,上堂净高3.6米,楼层绕天井一圈,置护栏,护栏以上按对开置槅扇窗。上堂护栏基栅探出0.4米,下堂出檐1.2米,上堂同檐1.5米,各檐口依靠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双跳丁头拱,挑檐坊下丁头拱作三级重跳,下堂梁架,由于未置中背柱,梁架上部成异型结构,形成该宅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该住宅建筑的装饰主要依靠槅扇门、槅扇窗、护窗以及楼层护栏上的木雕,木雕的题材除万字纹、回纹、云纹、卷草之外,突出的是鸟兽之类,其中有在其它民居建筑所看不到的海怪。护栏基栅上的百鸟朝凤以及护窗上的鸟兽个体造型生动活泼,整体布局丰满洒脱,雕刻手法圆润粗犷,显示出明中叶木雕追求潇洒朴实的工艺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清代民居
刘家弄民居(里村)
刘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刘家弄4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
木结构二层。该建筑前堂十分简陋,后堂却有木雕纹饰,且有贴金,前堂没有天井,后堂存三披水的半个天井。
渡口民居
渡口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渡口7号,建筑年代为晚清。木结构二层,临南河,正堂两侧木结构雕花上有贴金,保存尚好,后座拆改。江家下弄民居
江家下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江家下弄6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
木结构二层,整个建筑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采光通风,这种回字形建筑,市区仅此一家。有透雕挂落,槅扇雕花勾边保存较好,建筑面积占地360平方米。正门门额上方有墨书“威凤祥麟”字样。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凌角居民居
凌角居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凌角居东端5号,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分单元组合,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结构,分上下两层,前厅临天井额枋雕有精美的“郭子仪拜寿图”,斜撑、雀替等构件均为雕饰。整栋民居保存完好。
建造人刘胜杰(约1836年-1915年),为瓷土商人。该民居对考察清代中晚期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匠弄民居
铁匠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铁匠弄13号,东临风景路,西至中华北路,约建于清末。
平面呈方字,占地约350平方米,一进三间,分前厅后堂,两厢和后厢及陪屋。构架以穿逗抬梁,梁枋少作或不作雕刻装饰,斜撑以狮子滚绣球和兔跳镂雕。两厢槅扇,上部以“平安富贵”雕刻为中心分布几何图,涤环板间以花鸟走兽纹,裙板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及松、柳、桃、榴为题,雕刻简洁明了。整个构架及装饰均以老漆油刷。地袱,天井下水孔凿铜钱纹以透气下水。左有陪屋,前部为厨杂间,后部为书屋,供王姓族人子弟就读。两层结构,园中有花坛、水池,既可采光,又富生活情趣。山墙前后增起,两侧后部起二山,檐边绘以墨画水草及方格纹。
该宅业主王家琨(1874年-1927年),清末民国初景德镇烧做两行的大窑户,位列“十八罗汉”之首,牌号“王新发”,以白土行起家,瞬间暴富,拥有3座柴窑及几十栋坯坊,以烧窑和二白釉为主,兼营其它行业。从其建筑上可以反映出一是富有,二是注重人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景德镇当时陶瓷业主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姚家弄民居
上姚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姚家弄13号,东临徐家街,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分门楼、天井、大堂、后天井四部分,对称开间,后有陪屋为厨。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梁、枋少做装饰,材质以杉木为主,用材较小。两厢改动难窥原貌,阁楼槅扇窗饰简单,横坚条木中心部位雕饰已毁。门楼呈八字,轩顶,墙头起跷,进门1米多处立有四开扇门,雕以精美宝瓶、花草、回纹,两边镶以牡丹图挂落,后寝2层,以栏相连,辅以椅栏较为别出心裁,整体结构保存较好。
该民居为清末民国时期“春园公会”(粪商行会)鄱阳会首吴喜尔故宅。从建筑特征上可以看出主人财力有限,但又不满于地位低下,渴望跻身上流,追求奢华的心理。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益弄民居
广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广益弄13号,背靠江家坞横弄,约建于清中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域限制,门楼设于主宅右侧,陪屋作厨房。以拱券门为入口,设前后天井,正门已毁,占地150余平方米。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保留有编竹造,天井四周槅扇雕刻精细,部分斜撑和雀替保留较为完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上巷民居
程家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程家上巷34号,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室内构架基本保存,人为破坏较小。
陈家弄民居
陈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陈家弄30号,建筑年代为清代晚期。
其建筑为木结构,大构架保存基本完整,雕刻有吉祥纹样的槅扇、护板保存较好,正堂用现代砖体隔开,使原有建筑风格受到破坏。
通津桥中横弄柴行
通津桥中横弄柴行,位于景德镇市区通津桥中横弄21号,南连通津桥,西通沿河东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形限制,门楼与主宅错位于西端出入,设前后天井,后寝三层,前堂贴金菊花纹槅扇已改制。构架以穿逗抬梁结构,保存尚好。
2005年因失火被毁。
朱氏弄民居
朱氏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朱氏弄5号,东临沟沿上,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晚期。
平面呈封闭的回字形,前后各设半个天井,设两厢和正房及后厢对称分布。
构架为穿逗抬梁式,正堂护板雕刻精细,涤板采用藤编格窗,别具一格。正门采用双门罩,并设有用栓石鼓,封墙上部采用青砖透雕花窗用于采光。
整栋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
工农街民居
工农街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工农街10、12、14号,北连曙光路,南接太白园路,先后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
该建筑群为田字形,10号为清早期建筑,尚残存部分构架;12、14号墙壁有青石雕刻“王慎德堂光绪十九、二十年造”纪年碑,场院较大约占总面积1/3。12号大门至二门间为简单厢房,为榨油工起居。二门内外为天井,边为厢房,只设穿堂。14号前后天井,两侧设房,也只设穿堂。12、14号各为单元,前院相交处为榨油坊。
构架采用穿逗抬梁结构。穿堂上部为骑马楼,近天井处用轩顶,独具特色。装饰极为华丽,额枋、穿枋、斜撑、雀替雕刻精美,均为鎏金。内容有麒麟、梅花鹿、山水楼台等,栩栩如生。门罩青砖雕刻,有象头、宝瓶、鲤鱼跳龙门等内容。整个建筑群虽先后建成但通过外墙连成一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集居家、油坊为一体,保存较好。
该民居为典型的油商住宅,其产业先后计有“大肇”、“大兴”2座油坊和“恒兴”油店、“强兴堂”药店及农村土地房产。从建筑特征上看既体现出主人的富足,又表达出主人祈求平安富贵和跻身上流的愿望,对研究景德镇清末至民国的陶瓷业生产状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具有很高的价值。
14号民居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江家弄民居
上江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江家弄13号民宅,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整个内部木构架保存较好,人为改动较少,室内雕刻纹饰可以见到贴金。
胜利弄民居
胜利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胜利弄1号,东临中华南路,约建于清末民国初。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设置单元。构架为穿逗抬梁,槅扇等装饰构件均为雕刻鎏金。采用封闭的风火山墙、平门。整栋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该宅业主余树芬(1907年-1971年),江西都昌人,上海持志大学毕业,国民党浮梁县党支部书记、江西省党部监察委员、江西民国日报副总编辑,最后一任“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其父先为做坯工,后改把桩,最终成为窑户老板。
石码头民居
石码头民居,位于里村石码头29号,面临南河,木结构二层,建筑年代为清末。该建筑雕花繁缛,且多被贴金。前后两个天井,有10间房。正堂天井楼上方有窗式雕花槅扇,似一悬空戏台,为清末民国初较罕见的室内结构,梁枋上有浮雕戏文装饰。
2005年7月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工农街(85号)民居
工农街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工农街85号,南通太白园路,北连曙光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设有前后天井,分两厢和上下房,后天井厢房为二层。构架为穿逗抬梁。现存少量雕刻构件,门罩有砖雕“鲤鱼跳龙门”、“三星”、“三瓶”和“杂宝”图等。
狮冈胜览
狮冈胜览,位于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清代建筑。
外墙、门罩属欧洲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半圆券拱门窗,有阳台、圆柱、石栏杆。屋内木结构属中式建筑,梁、枋、窗均有木雕,梁托都是独立的狮雕,梁枋两头为鳌鱼。以天井为中心,前后两进三开间,坐西朝东,面宽20米,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1997年12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第
大夫第,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大夫第,为清代景德镇地区佑村人氏、清道光年进士黄中理的传世故居,因其家族内人士黄爵被封赠清“奉直大夫”职衔,其家族则于宅邸前建造一座牌科牌楼充作整个宅邸建筑的正门,并于牌楼房额上书刻“大夫第”字样。大夫第现用作古字画展览厅及陶瓷美术家活动室,著名陶瓷美术家、画家胡献雅先生为宅邸书写了“书画院”匾额,故而现代通称为“书画院”。
牌科牌楼,采用二柱单间楼砖体结构,配有题材高雅,手法简练的砖雕房额,充分地显示出宅邸故主拥有的官绅地位和书香门风。
主体建筑,由两栋全封闭式建筑体左右并列组合而成。左为住宅,右为书房,木质构架,除采用前后檐梁构成蓬轩之外,其它均采用穿逗式结构法,体现出宅邸主人严格遵守封建皇朝建筑法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意识。书房的设置,是该宅邸建筑区别于其它社会家庭住宅建筑的主要象征之一,书房与住宅并列落置,因此其平面布局维持了多通道的做法,既确保书房与住宅的相对独立,又可以满足当时封建礼教规范实际实施的需要。木、石雕及整个装饰部份,图案题材丰富,选点落置简要,透现出较高艺术水平又避免了清代建筑装饰通常存在的过份繁杂。
大夫第,作为景德镇市地区历史上官绅宅邸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住宅建筑体前厅照壁上方保存的六幅晋官升绩的捷报,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七公大宅
华七公大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华七公,为清道光时期景德镇市地区礼芳村李氏家族中的首户,主要经营木材与制瓷窑柴。近销景德镇,远销达江、浙各地。“华七公大宅”为华七公在致富后所建私宅,因规模之大,在当时当地首推一指,故有“大屋里”之称,后又因延续时期较长,华七公为后人所建宅院日益增多,又获“老屋里”之名。1982年迁来清园之后,根据该宅为华七公洽谈木材及窑柴生意的主要场所,而称该宅为“华氏柴行”。
“华七公大宅”为半封闭式建筑体,由门楼、门厅、前堂、中堂、后堂五大部份组成,规模之大,在景德镇地区清代民俗建筑遗存中确为罕见。华七公为木材商人,家资丰厚,故而其宅院不仅规模大,而且用料精良,大部份木质构件多选用“白果树(银杏)”制作,门楼的前檐柱还选用了青石作柱身,结合上俯下仰的建筑基础处理手法,充分显示出宅主人的巨富资产以及所拥有的地方豪绅气势。建筑内部构架装饰过于丰富,木雕构件多而繁,题材选择却又极为单调狭隘,虽然显现出一派华丽景色,但也暴露出宅主人艺术修养的浅薄,使之成为景德镇市地区历史上地主私宅建筑中典型的世俗之作。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溪民居
沧溪民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
该建筑在历史上几易其主,但根据建筑体内部结构布局特别紧凑,平面面积极其有限,室外活动场地狭小,装饰简单等多方面特征来分析,建造者的经济状况并不充裕,虽较一般贫困农户要好,却也尽在富农或小地主之间,故而现代称此宅为“小康人家住宅”。1982年由景德镇市地区沧溪村迁来清园。
建筑的结构为穿逗式构架,其平面布局充分地利用了狭小有限的面积,尽可能地增加了住房数量,这应该是由于家庭成员过多,过于集中的原故。结构上提高了楼层的高度,使之不限于储藏物品的实用功能,完全适合用于日常起居。此宅面阔采用了“明三暗五”的形式,同时利用屋顶的变化,在左右厢房后增设两个附属小天井,从而解决了两侧梢间住房内采光和通风。
结构上的灵活多变,达到了平面的空间得以充分利用的良好效果,形成沧溪民居的一大特点。采用多天井的做法,增加了左右轴线上的横向布局,不仅解决了原来的梢间的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同时也达到了通过多轴线而改变建筑朝向的方式,迴避了居民住宅不过“三间五架”的限制,充分地显现出工匠的构思巧妙。据此可见,沧溪民居在建筑结构上的特征,使之较一般的规整而又严谨的清代民俗建筑遗存更为具有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民国民居
中华北路民居
中华北路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北路165号,约建于20世纪初期。
平面呈回字形,占地约250平方米,布局以天井为中心,两厢对称设置单元,边有陪屋作厨房。构架采用穿逗抬梁,以穿枋为梁,浮刻卷草回纹,额枋中部雕刻楼台亭阁山水园景,雀替有卷草、鹿纹均贴金装饰。厢房以槅扇为墙,上为花窗,裙板刻有梅、兰、竹、菊等四季花卉。门罩、山墙开窗,中西合璧,以水泥石灰粉刷,屋顶前部平山,中后部起二山。门额青石为材,刻有文字(“文革”时被糊盖),大门上有“韶华光宇宙,喜气溢门阁”鎏金大字。整体上保存较为完整,稍做整修,就能恢复原貌。
该宅业主冯道凤,民国时期景德镇烧做两行窑户,拥有“道凤”、“凤山”两窑场及十余栋坯坊(现罗汉肚、薛家坞一带),1946年倡资建“延鲁小学”(今广播电视大学)并任校长,从其建筑装饰上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修养。详细史料有待进一步查索。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家坞民居
江家坞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江家坞27号,南与江家坞横弄交界,东连单栅门,西连犁头嘴,约建于1935年前后。
平面呈日字,建筑面积76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一二进院落西侧建有三间陪屋,主宅以天井为中心开设单元,正房与厢房通道出入两边陪屋。构架为穿逗抬梁混合。杉木为柱,柱础为鼓架墩,横梁、穿枋为樟木,雕刻有鎏金图案和山水、人物故事(“文革”时被铲平),全部油漆,装饰极为浮华。天井四周轩顶、垂花,青石地栿中部透凿万字纹,天井下水孔为金钱纹(已毁)。院落陪屋以水泥灰粉刷,具有西式风格。主宅右陪屋前部有天井,连有板梯通达二楼,窗为彩花玻璃,后部为厨房。左陪屋改制,用途不明。前进屋为二层,檐托为金钱托象头木刻,两端山墙墟头起二山。主宅门罩为方几何纹,山墙檐下部以水泥堆饰“一鹭莲科”、“牡丹富贵”等题材图案。现居4户,公产,除梁枋雕刻纹铲除外,其余保存相当完好。
余豪元(1898年-?),毕业于南昌豫章政法专科学校,曾任江西实业厅咨议兼江西帐务处委员,其宅共费时3年建成。其父余英泾(1874年-1929年),位列“三尊大佛”之首,烧做两行,并设钱庄,拥有家屋、窑屋、坯房等房产50余幢,牌号“余鼎泰”,为景德镇首富,逝后财产由余豪元继承,逐渐衰落。该民居对研究景德镇瓷业发展盛衰和家庭兴衰变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上巷(13号)民居
程家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程家上巷13号,民国初建筑。
木结构二层,据住户讲该宅大约在民国十年(1921年)建成。正堂左右门罩上方及窗格四周均有镂空雕花,后部已全面改制。
里村庆安上巷(13号)民居
里村庆安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庆安上巷13号,木结构二层,建筑年代为民国初。
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正堂天井楼上,有雕花槅扇悬伸出窗外,类似戏台,下枋刻有戏文。戏文两侧各有一组雕花:麒麟2只与1头水牛,水牛为吉祥雕花纹样中鲜见。窗台悬伸,类似于里村石码头29号民宅,但总体气势略小。
再胜上弄民居
再胜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再胜上弄29号民宅,为民国初年建筑。
木结构二层,楼上未住人,整个室内保存较完整,结构人为破坏少,玻璃窗上方有镂空贴金雕花装饰,图案简朴。前后2个天井,正堂天井为青石板,有3个钱纹泄水孔,进门右首1个,左首2个。
彭家上弄民居
彭家上弄民居,位于彭家上弄13号,曾名“退思别墅”,建筑年代为民国,毗邻明清御窑厂遗址,面积约178平方米,为木结构二层。前院有鱼池、花台,池深约1丈。正门外门额上原有“退思别墅”字样,现已被石灰覆盖。正门背有泥堆塑的葡萄纹,内夹菊花纹。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乐平古民居
戴儒府宅
戴儒府宅,位于乐平市名口镇戴村28号。戴儒,明嘉靖年间进士,官累府都察院御史。现存府宅为三开三进禾斛斗式,二天井;大门木构架门罩制作巧妙独特,屋内梁柱、斗拱漏窗及前后石栏天井工艺考究,尤其是厅室上架梁设计,即横梁下方还承以直梁,实属罕见。
余爌府宅
余爌府宅,位于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63号。余爌,明嘉靖间进士,曾任都察院副御史。宅第三开三进侧门院庭式,二天井二楼阁,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构建坚固,装饰洗练,由院门、院庭、大门、前堂、前天井、正堂、后天井、后堂组成。为乐平现存最久远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李尚庸家宅
李尚庸家宅,位于乐平市镇桥镇渡头村47号。李尚庸,民国期间曾历任江西省建设厅、 民政厅厅长以及南昌市市长,建国后任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现存家宅外观屋顶为禾斛斗式,墙体门窗则具碉楼式,整体显得坚固封闭,屋内布局取传统厅堂样式。建于19世纪中叶,为乐平乡土民居建筑的又一特例。
富贵巷民宅、何家台民宅
富贵巷民宅,位于乐平市富贵巷11号;何家台民宅,位于乐平市何家台34号。两幢民宅均为明代建筑,布局大体相同,三开三进山墙式,三口天井;梁柱斗拱,昂雀窗棂制作简练,四周墙壁内侧布置循环廊道,具副阶周匝遗风。
八、宗祠
汪氏五股总祠
汪氏五股总祠,位于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中部。1985年,景德镇市文物部门将该宗祠建筑作整体迁建,现址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明园内。
桃墅村,历史上称“桃墅镇”,为古浮梁地区除景德镇之外的第二大商业重镇。汪氏五股总祠,为汪氏家族第五分支建造的分祠,故通称“五股祠堂”;又因为类属桃墅镇汪氏家族五股分支的合族重要聚集场所,故而又有“总祠”之称。该宗祠建筑的正立面原貌已毁,立面墙体及门罩为1938年改建。
内平面呈二进六柱五间布局,分门厅、享堂与后寝三大部分。前部门厅与享堂之间、后部享堂与后寝之间各置有前后大小两个天井。1985年,右侧廊房及门厅右半部分已倒塌无存。门厅及两侧廊房上部均采用“船篷式”桥轩构造,上复内向单坡屋面。享堂,五间五架前后两廊,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后寝部分已完全残毁。整体造型的构部件,以“鱼龙吐水”梁柱支撑为例,整体上大刀阔斧,细部中丝丝入微,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家豪放潇洒的创作气势。雕饰构部件数量的有限,使装饰部位的选择性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简朴特色。该宗祠建筑的主体结构上,也保存着许多明代建筑的特征特色,如梁柱的形制、木雕的加工手法、装修装饰的风格、砖石部件的选择运用等。该宗祠建造年代在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或更早一些。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玉华堂
玉华堂,原位于婺源县延村,原名称“通议大夫祠”,俗称“延村祠堂”。1980年整体迁建到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后,被用作为古陶瓷展厅,并根据景德镇瓷“白如玉”之特征,取名称“玉华堂”。
堂由门楼、门厅、享堂和后寝四大部分组成。屋宇式门楼,中部配置“四柱三间三楼”牌科门罩,门楼内侧木质构架,为五间前后两轩廊构造,形制规格明显高于门楼。天井采用阶梯式逐级下降构造,型制独特少见。廊房采用双坡双向屋顶,朝山墙一侧屋面依靠山墙内预埋陶质瓦管泄水,这在一般民间世俗建筑体上极为少见。享堂构架,三间五架前置轩廊构造。明间面阔数增大,超出门厅明间约3米,使堂面异常宽敞,有利于突出享堂在整栋建筑体内的中心地位。后寝,采用五间五架穿逗式构架,前部底层以槅扇门窗和木质板壁、楼层以槅扇窗对外隔断。两坡双向屋顶,后部以硬山式封檐墙封闭。整栋建筑的装修装饰十分讲究,木雕、石刻、砖雕、随处可见。采用开窗满饰手法,一些构部件几乎通体被雕饰题材所占据,部分题材直接反映了民间民俗生活的景观。
玉华堂,为景德镇市邻县的民间世俗建筑遗存,它迁入清园,有利于不同地区民俗建筑的对比研究。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仲舒祠
王仲舒祠,位于浮梁县三龙乡盘溪村内,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年(1525年)。
祠堂由照壁、场院、门厅、享堂、后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享堂,为岁时大祭时的祀拜场所,亦被宗族用于商议、处置族内重大事务殿堂,是整栋建筑的中心部位。三间五架前后两轩廊基本结构。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外立面门罩、享堂及各檐口的外露构部件之上。砖质贴面牌科门罩,采用了阴阳刻、浮雕、高浮雕、堆雕等多种艺术加工手法进行了重工装饰,题材包括有双龙夺珠、天官赐福等多种花鸟草兽、神话人物、戏剧故事以及几何图案,透现出浓厚的清代早、中期的砖雕风格。木雕手法多采用粗线条圆雕,镂空透雕极为少见。题材除“鱼龙吐水”较为复杂之外,余皆限于象鼻、如意云、莲瓣等数种,极其简朴厚实。王仲舒祠的立面门罩上,嵌有明时期制作的“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砖质匾额,纪年落款为“嘉靖四年(1525年)仲春吉旦”,匾额外侧另有“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月吉旦”的砖刻纪年。据建筑考察结果断定,该宗祠建筑的门罩在清代重修时经过整体改造,门厅在近代经过重建,享堂维持着明代建造时的原貌,而后寝经清代大修混杂着明、清两代的构部件遗存。整栋建筑集中了明、清、近代的建筑特征,对于考察研究地方建筑变迁史具有了特殊意义。
王仲舒,字茂先,浮梁人,庆历(1041年-1048年)进士。历越州推官、池州军判摄彭县,移宿州推守摄符离县。后以包拯荐迁昭义节度推官,再迁太子中允,赐五品服。以疾辞,卒赠朝奉大夫。著有《野人集》。盘溪村,为王仲舒故里。王仲舒致仕后,返回家乡,至今在村傍山间仍保存有其夫妇合葬墓。王仲舒祠,是王氏后人为纪念其祖所造的专祠,后成为合族祭奠列祖列宗的族祠。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景德镇市北郊旸府滩村,清代建筑。
木结构一层,正门存砖砌门楼,简朴无华。整个祠堂木结构简单,正堂柱下端有保护装置铁箍,以防柱脚烂损。正堂额梁正中有木雕“九老观图”,左右两侧有和合二仙及凤纹雕饰。木结构开始霉烂倒塌,2005年被拆毁。
英溪祠堂
英溪祠堂,原址在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现迁入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内。
英溪祠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遗存到现代仅剩享堂及后寝两部分,面积为485平方米。
享堂与后寝之间,两侧为走廊,上部架“船蓬式”轩顶,中部为天井,下凿成深池,四周围以石制栏杆,含“取水”之意。后寝高于走廊和享堂三个踏步数(约0.6米),形成平台,后寝的次间,构成两间后正房,原用于陈放宗族祭祀用品,后寝明间,前为堂面,后为神主台,神主台进深一米,外置“三间三楼吊脚式”牌科门楼,作为神主台龛门。
1989年1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祭师祠
祭师祠地处大十字弄44号,南侧通小黄家下弄,清代建筑,又称“破瓷公司”。该建筑栅门墙上嵌“光绪拾七年辛卯仲秋月吉旦祭师祠 黄家洲二三图磁帮纠首重建”碑刻题记。拱形园门两侧有两栋房屋,东侧建筑树材较硕大,贴金雕刻精美;西侧较简陋。“文革”以前供奉多尊菩萨,如陶大相公、陶二相公等木雕菩萨。内墙还嵌有一块青石碑刻。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总祠
洪氏总祠,坐落在乐平老城区内。本邑四乡洪氏总祠堂,明末清初建造,三开三进院庭式,前院门挂一“洪氏总祠”石匾额。由前门、院庭、大门、正堂、后堂组成,占地1,200平方米。
上房祠堂
上房祠堂,又称“燮公祠”,位于乐平市名口镇戴村,建于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分由门楼、前庭、天井廊道、正堂、后天井、后堂楼阁等组成。三开五进,落檐式,门额高桃,雕件精美,昂面上挂有飞蝶百羽。进入门内,屋宇空敞,梁柱硕大,占地1,200平米,坐北朝南,对面有座古戏台,中以一空场隔开。
中房祠堂
中房祠堂,又称“炎公祠”,位于乐平市名口镇戴村,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结构与“燮公祠”相同,三开五进落檐式,梁柱上镂雕精美,人物、花鸟、瑞兽题材丰富,后天井石栏雕保存甚好。占地1,100平方米,也有一座戏台与之对应。
四房宗祠
四房宗祠,又称“魁公祠”,位于乐平市双田镇横路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分由侧门、前庭、天井、正堂、享宗堂组成。三开三进禾斛斗式。梁坊挂漆施彩,柱材松柏楠木,结构精密,装饰考究。存楹联两幅:“挂冠原有志邱园寻乐见天真,琴志本无私田亩丈量凭地势”、“量田循直道一时推许偏闾阖,保国具嘉谋百姓瞻依如父母”。
九、古塔
红塔
红塔,位于浮梁县,即历史上的浮梁县县城西南角的太平坊,始建于宋代。
《浮梁县志》记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太和六年(832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二年(961年),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1575年),塔重修。”
西塔寺,原名“大圣禅寺”。塔始造于宋建隆二年,原名“西塔”,又称“大圣宝塔”,后因受雨水侵蚀致使塔身通体被外渗的砌体(以红壤为主)染红,故称“红塔”。
塔体六角六面,外体七7层以及底部须弥座和顶部刹座,共分9个部分。内体依外体7层,在各层间增设夹层,累计14层。采用内体空筒式穿壁绕平座结构,属砖体楼阁式佛塔。底层外部每面面阔5.3米,内部面面阔1.4米,塔壁厚3.1米,塔对外距离10.75米。塔内各层,除底层下段角部采用木质又跳半截华拱之外,以上各层角部均采用全砖构造的单跳丁头拱。红塔现存塔体总高为40.47米,以砖体为主,所有砖规格达数10种之多,砖的抗压能力超出现代普通机制砖一倍有余。
红塔是景德镇市唯一完整的宋塔,其结构特征,修造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1957年10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峰寺塔
双峰寺塔,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双峰寺遗址左侧山坡,为北宋早期建造的砖塔。
从现存的一块南宋嘉定己巳年(1209年)和一块明代天顺庚辰年(1460年)的碑记推断,该塔约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塔为六角七层。底层每边只有3.5米,总体不及西塔的一半塔身,无平座层,是典型弧身塔,平面每边约为拱率1/20的弧线,塔身收分亦呈弧线。这种型式的砖塔,在国内尚属罕见,是研究中国弧身建筑的一个很好佐证。
1989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禅台塔
禅台塔,位于乐平市塔山区电化厂北面,建于明万历年间。
砖塔七级,高5丈余,底径4米,呈正八方形。紧临乐安河,因水中见影,故有“禅台塔影”,为乐平十景之一。“登临望去鄱江景,都被水中月唤回”,古时,邑人外出经商、求学、上任多乘船,来往必经禅台塔下。游子归离,去时依恋家乡之情,寄于回首山塔身影,归来时将怀念故土之感,托于眺望浮屠远景。塔于1957年农历5月13日倒塌。
十、古桥
中渡口浮桥
中渡口浮桥,位于景德镇市区中渡口。1935年由浮梁县政府出面,景德镇商会筹资建立一座简易的木船浮桥便利过往行人和人、畜车通行,但屡遭洪水冲毁。
1953年,景德镇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重建中渡口浮桥,由市政府和工商界共同筹集3.58万元于1953年10月建成。桥身全长156米,宽6米,由24艘木趸船组成,排水量为20吨,可通8吨重机动车。
1957年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桥面宽8米,可通13吨重机动车,在桥东端建有一座人行天桥,在开闸放船时便利行人过往。1974年拆除木趸船,改用钢丝网水泥船。1980年将木板行车道改为钢板,1998年全部拆毁。2005年10月,以钢质结构为主材料重新建造,改为人行浮桥,全长141米,桥面宽8米。
潘家桥
潘家桥,位于竟成镇银坑坞潘家村,在通往乐平的小道上,桥长约12米,宽约5米,建于清代,是座用青石建成的古代拱桥,保护情况较好。
洗马桥
洗马桥,位于洪源镇洗马村内,全村以桥为界,分桥东、桥西两个村庄,是通往鄱阳的交通要道。此桥历史很长,相传宋代名将岳飞路过此地洗马而得名。桥长17.7米,宽约5.5米,青石结构。
桂花桥
桂花桥,位于浮梁县洪源镇桂花村村口,故名桂花桥,始建于明代,桥长约60米,宽约7米,用青石砌成,桥呈拱形,保护情况较好。
天宝桥
天宝桥,位于景德镇市区南端吕(蒙)湖(田)公路上,以乱石堆砌单孔跨桥,长12米,宽5米。承载重量13吨。据史料记载:该桥清代由浮梁景德镇刘承乾建造,至今仍在使用。
罗家桥
罗家桥,位于洪源镇罗家滩东1公里处,为红石3孔拱桥,全长42.5米,宽6.65米,载重13吨。据史料记载,该桥建于清代中期,由湖北省黎州罗氏捐资修建,是景德镇通往九江、都昌、鄱阳等地的主要公路桥。
登云桥
登云桥,位于景德镇市东北65公里江村乡严台村外,通往祁门的交通要道上。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造。桥面全长16.2米,宽6.9米,用石板、麻条石砌成。桥上有一凉亭,砖木结构,亭内面积约110平方米,有木凳座位,供过路人歇息。1953年,乡人民政府对亭顶进行了维修,现除亭子墙垣部分倒塌外,均保护较完整。
该桥造型古朴、壮观,反映了古代浮北农村的建筑风貌,同时也显示了古代茶乡的生产、贸易兴旺的景象。
桃墅桥
桃墅桥,位于景德镇市西北85公里西湖乡桃墅村至府前的公路上,是古代通往安徽的交通要道,建于清代。桥面用砖石、麻石条铺成,全长约3.6米,宽7.8米。是座壮观、古朴的拱桥,保护情况较好。
英溪桥
英溪桥,位于峙滩乡英溪村内,建于明代,是一座用麻石建成的拱形古桥,桥长约32.4米,宽约7.2米,保护情况较好。
水垅桥
水垅桥,位于湘湖镇洞口村村口。此桥建于宋代,当地彭汝砺赴京考中状元,村民们为迎接新科状元回乡省亲,一天一夜功夫,就在进村小河上架起了这座石桥,故此桥又称“状元桥”。
石桥整个桥面只用一块5.5米长、2.44米宽、0.5米厚的石板铺成。桥头有一棵古樟树、一棵古枫杨。石桥、流水、古木融为一体,使千年古桥更为古朴、秀丽。
古桥上侧是水龙古洞,洞内奇石百出,泉水清澈,长年不枯,深处可以游舟,古洞、古桥相距咫尺,已成为我市一个风景旅游点。
鲤鱼桥
鲤鱼桥,位于湘湖镇鲤鱼村口,建于元代,桥长约23米,宽约6米,用青石建成,是座保护较完整的古代拱桥。
梅岭桥
梅岭桥,位于瑶里镇梅岭村村口,是古代通往安徽休宁的交通要道,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桥、亭结合的石拱桥,桥长29.4米,宽约3.9米,亭内面积约115平方米,可供百人歇息。
瑶里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区,红军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为了纪念红军,又称“红军桥”。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单孔石拱桥
单孔石拱桥,位于涌山镇石潭村,桥长12米,宽4米,拱跨7米。据桥碑载,此桥始建宋元之际,是乐平北乡进入婺源、浮梁的必经之路。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复修。
阳冈桥
阳冈桥,位于众埠镇倪家村,桥长42米,宽6米,为三孔石拱桥,单孔跨度7米。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据桥碑载,此桥是连接乐平、弋阳、德兴的主要陆路通道。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坊桥
金坊桥,位于涌山镇车溪村,桥长72米,宽8米,为五孔石拱桥,单孔跨度11米。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桥上立有一座八棱经幢。据车溪《朱氏宗谱》载,桥上原有亭宇25间,可惜今天已无遗存。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板长桥
石板长桥,位于礼林镇陈家埠村,桥长百余米,桥墩24节,每节3.5米,宽1米。该桥有200余年历史。十一、牌 坊
“青云得路”坊
“青云得路”坊,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村内,距市区约80公里。英溪村,为唐代浮梁县县令金安、金叔彦捐庄园建县城之后的隐居地,明嘉靖年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金达的故里,至今仍遗存有大量的明、清两代民间世俗建筑。“青云得路”坊则是其中砖体牌坊的明代典型遗存。坊在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由乡举人徐谨建造,并题写坊额“青云得路”四字,以表达对金氏家族世代仕途亨通的赞颂。“四柱三间三楼”牌科类砖体牌坊,除大部分雕刻饰物残破之外,整个牌坊的建筑主体至今仍保存完好。该牌坊的正面极其朴素。大面积的罩墨灰,使整体外观的色调暗淡闷重,耸立之下有一种压抑逼人的肃穆气氛。背面情势则截然相反,采用了多种手法施以重工精美的装饰。平板枋白粉底面之上,饰有一列“卷云”墨线画图案。明、次两间的上、下额枋,以及上、下额枋之间的短间柱,以采用镂空堆雕手法加工制作的高浮雕饰砖贴面组合构成,枋柱面满饰,起伏跌宕而豪放洒脱,无丝毫的臃肿俗气。“青云得路”坊的色调十分丰富,与景德镇市其它区域的同类建筑不同,以素面对外,显示其庄重,以华丽饰内,表现其显赫。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世科”牌坊
“世科”牌坊,位于乐平市塔前镇下徐村中,距市城北30公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立,成化二十年(1484年)重建。该牌坊系木质构架,四柱三开三楼歇山重檐式,通高9米,面阔10米,进深4米。相邻上徐村也有一座,均为纪念该村北宋文武双科状元驸马徐衡所建。
“蜚英”坊
“蜚英”坊,位于景德镇市北90公里勒功乡沧溪村村口。牌坊,俗称“牌楼”,是我国历史上古建筑系列中独有的小品类建筑型式。“蜚英”坊是为表彰和纪念沧溪村朱氏宗族宋代先祖朱宏而建造,因背面坊额刻有“蜚英”二字,故而得名“蜚英坊”。又因该坊立于沧溪村口,当地又俗称其为“小门口”。
朱宏,字元礼,号克己,生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殁于宋嘉定三年(1210年)。就乡讲学,桃李满门,“乡先生”贤名远扬。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朱宏九世孙朱敬中重修朱宏墓,并约请资德大夫戴珊撰写《乡先生祠增祀宋克已朱公记》一文,并于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由朱宏十世孙朱绅、朱韻等在朱氏宗祠左侧刻石立碑,同时营造“蜚英”坊。
据考察,“蜚英”坊的主体建筑,为“四柱三间五楼”的建筑型式,采用全砖结构,坐北朝南。坊体面阔3.75米,最大厚度0.66米,前檐两侧,依次间外柱厚度向前延伸斜面长度0.95米,进深长度0.45米的大斜面外八字影壁。两影壁之间,宽5.65米,中间分三段铺设平台式青石踏。结合主体建筑的外观形式,俗语称:“三步金阶五步楼”,后檐两侧,向后延伸长3.1米,厚0.55米的山墙,形成过道,宽2.77米。主体建筑明间门洞,面阔2.1米,原设对开板门,现已残失。外八字影壁的两侧外沿,均为垒石墙,墙内填土或高台,宽2米有余,沿村外围延伸,类似村落围墙。由此可见,“蜚英”坊在历史上不仅是用以表彰和纪念的“仕贤坊”,而且是沧溪村历史上全村主要进出入口的标志,并且通过增设的坊门的日启夜闭,发挥着与闾门建筑完全一致的实用功能。对这种集“闾门与牌坊的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牌科类建筑,景德镇市乡村间习惯称之为“门坊”。“蜚英”坊“小门口”的俗名,应该是源出于此。“门坊”建筑的存在充分证明,景德镇市的历史上存在着“以牌坊取代专设闾门”的史实。“蜚英”坊的主楼高12.8米,主、次楼均由砖叠涩外跳构成前后约0.2米的出檐。檐下部设有砖制的单跳铺作,枋柱之间地设有砖制丁头拱。叠涩部份,还部份选用了砖制的棱形牙子和卷草牙子。后部过道,采用单坡屋顶覆盖,但内部另设“草架”,形成内部的前后坡人字屋顶。过道的两侧山墙,采用砖体“五架式”贴面构架,承托上部檩条,过道出口上方另设0.3×0.3米正方形断面的檐梁。牌坊正反两面,多采用砖雕装饰,砖雕题材有龙凤、狮、麒麟、如意别扣、卷草别扣、云纹、寿安纹、团菊以及砖瓦合制而成的造型鳌尖等。砖雕构图简炼生动,制作手法娴熟,富有明代中期的砖雕特征。据当地人介绍,“文革”期间,村民为防止遭到人为破坏,使用石灰泥膏加以封存保留至今。
“蜚英”坊建筑整体的前面,还设有上下马石、系马柱、石印、旗杆石。八字影壁的外两侧,种有数百年的桂树。隔乡道,还开凿了一口半月形水池,当地人称“半月塘”,塘边种有两颗垂柳。坊前坊后,构成了“三步金阶五檐楼,单桂双柳半边月”的秀美景观。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举人”坊
“举人”牌坊,位于浮梁县旧城村东门街,系明代嘉靖年间建造。为砖石结构,两柱一间,面洞3.75米,通高9米,体厚0.66米。坊额上刻有“登科”字样,顶部被损坏,现仅存门柱及坊额。
继源亭
继源亭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前程村铁炉岭山顶,处在古时凰源(今称黄沙坑)通往天宝的要道上。该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长7米,宽7米,占地约50平方米,墙体用加工齐整的青石块垒砌而成,墙厚0.86米,石亭门额上横刻“继源亭”三字,左右两端分别竖刻“大清乾隆四十三戊戌”(1778年)和“凰源吴之根”字样。
江家坞横弄贞节碑
贞节碑,位于江家坞横弄6号门楣上,青石质,由“圣旨”、“旌表”二部分组成,圣旨碑面已毁,旌表碑刻有“旌表陈极礼之妻黄氏节孝坊”双排12字,年代不详。
刘家上弄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位于刘家上弄53号南墙上,青石质,由“圣旨”、“表扬节孝”、“旌表”三部分组成,圣旨碑采用浮雕形式,中间为“圣旨”二字,边缘环绕云龙纹,表扬节孝碑浮雕“表扬节孝”四字,旌表碑刻有“旌表儒童曹泗惠之妻刘氏节孝坊”,上款刻“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下款刻“上浣吉立”。3块碑由废弃窑砖齐地砌筑成牌坊,整个牌坊雕工精良,字体雄浑端庄。
十二、栅门闾门
栅门是中国古代里坊制度的产物,栅门的建筑形式有拱劵和石库门二种,建筑材料大都是废弃的窑砖,木制栅门由于材质容易霉损难以保存。根据调查显示,陈家弄栅门是城区内修建最早栅门之一。
陈家弄栅门位于中山南路267号-269号之间,陈家弄西口。为窑砖砌石库门型,顶部呈“山”字形,门楣上镶嵌一长方形青石扁额,上有横排题刻 “陈家弄”三个大字,上款为“光绪元年立”,下款为“本街重修”,另有一款刻“千佛楼”。
陈家弄,根据《景德镇地名志》记载: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北与石鼓里相通。长260米,宽1.8米,明代陈氏在此聚居形成弄巷,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
三闾庙栅门
三闾庙栅门,位于三闾庙清街口,西临昌江,路面与码头相连,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1908年)。为窑砖砌拱券门,券门上镶嵌一长方形青石匾额,上有横排题刻空心四个大字“三闾古栅”和竖排“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合街同立”十二字。门后有青石凿制的门扣,用于插入门扛固定大门。
门内是清代街道——三闾庙正街。正街原有四门,即石码头、街尾以及两个通往村里的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保护正街上各行业的财产安全,现在仅存此门。
夏田闾门
夏田闾门原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的村口,距市区90公里,建于明代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1983年,作为景德镇市民俗古建筑的典型遗存实例,由市文物部门作整体迁建,新址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的明园入口处。该闾门建筑的前后檐下敞开,两侧配置“单山”封火式马头墙,内部架设单间五架穿逗式前后两坡屋顶型制的木质构架。面阔5.9米,进深6.6米,建筑占地约40平方米。夏田村,历史上为汪姓氏族的聚落,夏田闾门,则是整个聚落建筑群的对外主要门坊建筑。汪氏家庭为了炫耀其官绅大族的气派,特地在该闾门外侧门额上方安置了四颗“八椤柱状海棠纹”门簪。现存建筑体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礼芳闾门
礼芳闾门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内主巷道中段的一侧。礼芳村,相传为南宋名将岳飞夫人李氏的家族传人建造。岳飞为筹备抗金在古浮梁地区的鹅湖界田村造田,致使李氏家族一部分人迁移到该地,建造了界田村。后因家族人众增加而分支,一部分迁往蛟潭南村,建造了邬田村,再分支而建“李芳村”,今改名称礼芳村。礼芳村整个建筑群规划布局,以“甲”为基本单位,依靠单体建筑的组合排列,构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建筑群。现存的礼芳闾门,即礼蓄谋村内“六甲”的建筑小群门坊建筑,故又称礼芳六甲闾门。礼芳闾门的正立面,采取牌科门罩形制一字形山墙,墙两侧微微起翘,置鳌尖,形成山墙头构造。正面墙檐正中下部设石质碑额一方,上书“派衍缘善”字样,其下为门洞。礼芳闾门整体布局齐整,历史碑刻材料丰富,对于研究景德镇市明、清两代乡村闾门建筑群组合法则,以及闾门建筑管理制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礼芳闾门内过道左侧墙面嵌有告示牌一块,铭文为“门闾屋乃村内出入要路,务宜洁净以壮观瞻。今经修告嗣后,门闾内外,公禁毋许铺晒灰粪及堆放柴薪等物。再,屋檐上毋许搭杆暴晒衣物,象损片瓦砖墙,违者概行毁去,决不徇情。”落款字样为“道光九年(1829年)七月上浣缘善殃众立”,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资料。
十三、古戏台
乐平是赣剧的发源地和流布中心,有名的戏剧之乡。同时,乐平又是江西省宗族血缘传统积淀比较深厚的区域之一。因此,作为戏剧演出的场所和延续宗族血缘关系的文化空间的戏台建筑,遗存和新建都十分可观,成为赣鄱大地上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据2002年乐平农村传统戏台普查统计,全市现有传统戏台412座,其中明代2座,清代77座,民国时期59座,1949年至1966年建30座,“文革”十年中建76座,改革开放以来新建168座。
乐平古戏台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很丰富。作为宗族祭祀和大众娱乐的场所,现在遗存下来的戏台大抵可分祠堂台、双面台、万年台三大类。
昭穆堂戏台
昭穆堂戏台,位于涌山村。涌山村,为涌山镇治所在地。自古以来,这里为乐平、浮梁、婺源三县通衢,乐平北乡重镇,现今村中存有万年台和祠堂台各一座。
昭穆堂为王氏宗祠,位处涌山老街中段,坐北向南,三进三开两明堂(天井)。通面阔16.5米、通进深29米、占地面积478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楼、戏台、前天井、边廊、正堂、后天井、寝堂等组成。正堂上悬“昭穆堂”匾额,据谱载该祠堂为“明崇祯年间添赐公建造”。
戏台整体小巧,风格古朴。三间四柱一楼式,歇山顶。台高2.8米、台宽8米、台深5.8米、台口净高2.3米,演出区4.6×3.8米。此戏台当属祠堂附属建筑,清光绪三年(1877年)做过修整, 1996年重修,现状保存完好。
项家庄戏台
项家庄戏台,位于红岩镇项家庄,北距洪岩镇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
五桂堂为项氏宗祠,位于村子中央,坐北朝南,三进五开三明堂,通面阔30米,通进深60米,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楼、戏台、前天井及两侧边廊、正堂、后天井、寝堂等组成。
戏台造型气势恢弘,端庄肃穆。三间四柱三楼式,歇山重檐顶。坐南面北,对向正堂。台高1.60米、台宽12.85米、台深9.88米、台口净高4.65米,演出区6.84×5.45米。
项家庄戏台始建清初,门楼背面明间额枋也存墨书“流光”二字,题跋“大清雍正庚戌年”,次间额枋也存墨书“民国癸亥年重修”。该戏台1984年作过修整,因此现状较好。
2001年2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敦本堂戏台
敦本堂戏台,位于涌山镇车溪村,北距涌山镇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
敦本堂为朱氏宗祠,坐落在村子西口,堂前有一盏半月形聚星池,周边环境和谐有致,清幽古雅。
祠堂坐东朝西,总占地 2,000平方米,通面阔30米,通进深65米。整个建筑分四进,前进增添一座门面及小院是为一进,而后依次牌楼式八字大门、单面戏台、前天井与两侧边廊为二进,再拾三级台阶上檐廊入第三进为正堂,第四进有后天井以及后寝堂的客楼、神位与两边的厢座、陪屋等。敦本堂建筑以规模宏大,平面功能复杂,戏台隆重精美为其特色,可视为饶派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戏台为重檐双戗角歇山顶附两硬山,三间四柱三楼式。台高1.5米、台宽11.2米、台深9.8米、台口净高3.8米。戏台有三度门,明间演出区6.1×5.58米。
敦本堂戏台始建于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越五年落成,谱载“共去制钱四千九百九十串有零,而人工饮食不舆焉”。咸丰辛酉年(1861年)遭焚,同治庚午年(1870年)“遵旧制婺图”,又五年复竣。解放后作过几次修缮,近次修整是1996年。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浒崦戏台
浒崦戏台,位于镇桥镇浒崦村,南距城区13公里。
名分堂为程氏宗祠,位村口东北向。台前置一空旷场地,再前有一泓清潭,周边古樟溢香,柳树相偎,尽展一派田园风貌。
该祠堂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4.90米,通进深31米,占地面积460平方米。整个建筑大体由戏台、天井、正堂构成。戏台两侧各有一扇大门为进出口,戏台为双面台,又称晴雨台或鸳鸯台。晴台面向广场,雨台正对享堂,两台相互背依,巧为一体。中庭的天井两侧有耳门外连巷道进出。正堂上壁悬挂“名分堂”三字金匾,所谓“名分堂”,指的是自程氏世居浒崦40余代来,一直为本族分排名分大小的神圣之地。
据谱载,浒崦戏台是在祠堂建成14年后,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开始筹建,传说当时募集能工巧匠30余人,历时三年竣工。晴台坐北朝南,通高14米,台基高1.65米,台宽10.1米,台深5.4米,明间演出区5.4×5.4米,台口净高3.35米,台面距中央藻井高4.55米。
戏台结构取梁式与穿逗式相结合,台基以砖石砌成,台面用木桩支撑,上铺木板固定。大前柱(金柱)与后屏壁柱(宝献柱)为挂木质镌刻的楹联。明间“出将”与“入相”为一度门对称屏壁两侧,次间前端为乐队区,后端左右各配一厢房并开二度门以增大演出场所。天棚顶有三口覆钵式镏金藻井,以位中的一口藻井最大,十三层斗拱互叠而上并内嵌“八岳”木雕金像,外加云彩点缀,藻心饰飞龙戏珠。四周的梁砣、雀替、叉手、门窗、垂蓝等构、饰件,皆金描彩绘,艳丽豪华。
戏台造型采用中国古典牌楼式样,三间四柱三楼两硬山式,明间升起三重楼,斗拱五层托起飞檐翘角,屋顶为歇山重檐两翘角。次间为硬山顶,两侧起风火山墙,墙体以青砖砌成,并加石灰粉刷。屋顶面盖青灰瓦,压脊两头置龙吻,中央矗立五彩塔刹式葫芦宝瓶,一组方天画戟直指苍穹;坡脊配一队石雕蹲狮,翘脊饰一组仁兽,翘檐下悬风铃铜铎,风起铃动,清脆悦耳。而遍布梁枋上的戏文人物故事雕件计百幅以上,雕镂工艺无以复加。梁枋之上配斗拱层层出挑,再在昂面、鹅项上点缀晶片,台内台外通体敷金,放眼望去一派金碧辉煌。
雨台,台高1.55米、台宽5.9米、台深4米、台口净高3.1米。结构与晴台雷同,在用料、装饰上要逊于晴台。戏台的两侧置梯上台,再置梯上两边的厢楼。
浒崦戏台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而著称,当属乐平古戏台中之极品。历史上曾几度有过修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有过一次大的修缮,1981年、2002年先后也进行过局部修理,该台现状保存完好。此类双面戏台,乐平南岸、陈高、邵湾、天济等村落尚存。
2000年7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家戏台
韩家戏台,位于鸬鹚乡韩家村,东距鸬鹚乡治5公里。
该村为韩氏世居,村中现存一座万年台。戏台座西朝东,三间四柱硬山式屋顶原有翘角,现为两面坡,比较简单,而装饰却豪华无比,戏台遍体镏金,并镶嵌玳瑁。游梁上30余幅戏剧人物与龙凤题材镂雕及藻井以五层斗拱层迭。通面阔11.5米,通进深9米,台口净高3.2米,演出区4×4米。清光绪三年(1877年)建造,民国八年(1919年)镏金竣工。
2006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界首戏台
界首戏台,位于众埠镇界首村,南距众埠镇治5公里,北接弋阳县境4公里。
该台在马氏祠堂一侧,中隔一广场。据谱载,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戏台建于道光五年(1825年),原与祠堂相对。解放前夕,戏台被毁,1983年依原样复造,重造中戏台移位。戏台整体气势恢弘,五间四柱五楼硬山式,屋顶6个翘角,层层相接,戗角峥嵘,曲折有致,是乐平现存戏台中最为复杂的结构形式。1931年,曾在原戏台上举行隆重的红十军建军典礼,戏台现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9年11月公布为乐平市文物单位。
张家戏台
张家戏台,位于众埠镇张家村,距众埠镇东南10公里。该村为张姓世居,村中现存两座万年台,其中一座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该台坐东朝西,五间四柱五楼式,三翘重檐歇山顶。台高1.5米、通面阔14.3米、通进深10.83米、台口净高3米、明间演出区4×4米。实际上此戏台仍为三开间舞台面,两梢间略作后退,五重依次向外迭落的歇山顶构成了非常丰富的屋面轮廓线。此台当属民国时期乐平古戏台中的上乘之作。
横路戏台
横路戏台,位于双田镇横路村,北距城区20公里。
该村为叶姓世居,唐乾符六年(879年)叶氏从婺源梅林迁此建村。现有886户,4,000余人。该村历史上曾有过五座戏台,其中三座祠堂戏台现已废弃,所存的两座是万年台,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复建于1956年,一座于1983年建造。1956年复建的戏台是在老戏台基础上重建,坐南朝北,三间四柱三楼式,重檐三翘歇山顶。台高1.2米、通面阔11.2米、通进深8.5米、台口净高3.3米、演出区4.4米×3.3米。
横路戏台突出之处有三:一是其平面格局是乐平古戏台中很少发现的一种呈三面开口的伸出式戏台,它能方便更多观众从三个方向观看演出;二是其结构匀称,比例合理,造型优美,表现在上至飞翘,中至台额,下至台口,无论是单独品赏或是联在一起观望,均令人赏心悦目;三是此台虽为清水造,但其大木作构件如狮撑、垂蓝等,件件精细,尤其是飞翘翼檐下的拱昂层层重叠向八面延伸形似一朵垂菊花状的饰件,构造奇特,巧夺天工。该台当属乐平乡土戏台典型代表作之一。
坑口戏台
坑口戏台,位于镇桥镇坑口村,南距浒崦村1公里。
该戏台据说与浒崦戏台同一师傅建造。1952年曾遭一场火灾毁损,1956年复建中,戏台与祠堂向左错开一个身位,改成现在的万年台面貌,其式样与浒崦戏台中的晴台如同一辙,装饰豪华精美。1986年又进行一次维修。
2006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古井
旧城土井
旧城土井,位于浮梁县旧城村红塔东北隅200米处,该井系宋代建隆二年(961年)为建红塔取土而形成的,独特之处井壁无任何砖石垒砌,是用原土作井壁,故称土井。深有60米,井水清澈如镜,常年不涸,井口用青石板铺设,有石围圈,原有亭子罩盖,亭已毁,井水至今仍可供居民饮用。
御厂古井
御厂古井,为明代御厂留存的唯一的地面遗物。井深度12.6米,分为井圈与井身,井圈内径为85厘米,井身为圆口、四方壁。井壁均用经加工平整、规格统一的上等麻石垒砌而成。麻石规格长90厘米、宽17厘米,井壁有特意加工打磨的痕迹。该井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制作严谨,显示了明御厂丰厚的财力和严格的管理,而方形井壁也显示该井的独特制式。据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管理御厂通判陈学乾所撰《陶政录》记载:御器厂有“甃井二,一在南门内,一在锥龙作”,印证文献得知,该井为明御厂南门内之井。2006年9月18日,市文化(文物)局组织专人对该井进行清理。
湘湖街古井
湘湖街古井,位于湘湖镇湘湖街中下街路边,水质优良,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除井房已毁外,保护较好。该井从明代一直延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自村民安装自来水后,该井才停用。
澄镜古井
澄镜古井,位于浮梁旧县衙亲民堂前院左侧,深约30米,泉水常年不干,甘醇凉爽,清澈如镜,故名为澄镜。它有两种主要用途,一是供衙内官员杂役饮用;二是用于防火,如同北京故宫内的大铜缸一样,储水消防。井台及井内布满青苔,沿口石圈被提水的绳索磨损成月牙形,足见其年代久远,也是浮梁悠久历史的见证。
蔡家街古井
蔡家街古井,位于市区蔡家街横弄1号后门东侧。
井为方形,台高50厘米,台厚10厘米,直径120厘米,井台和井壁四面用方形麻石砌筑,井深约300厘米,水深80厘米,清澈见底,为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采汲点,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
蔡家街横弄1号民居,在晚清、民国时期为一间茶楼,附近窑户和陶工常在此品茗休憩。
江家坞古井
江家坞古井,位于市区江家坞中段北侧。
井为圆形,青石井台,台高45厘米,台厚12厘米,直径118厘米,井壁四面用窑砖砌筑,井深约200厘米,水深无法见底,为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今井已废弃,存有一层青石井台,四周用水泥覆盖封存。
风车弄古井
风车弄古井,位于市区风车弄中段西侧。
井为圆形,双层青石井台,台高40厘米,台厚15厘米,直径130厘米,井壁四面用方形青砖砌筑,井深约200厘米,水深无法见底,为附近作坊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今井已废弃,存有一层青石井台,上用水泥覆盖封存。
葡萄架古井
葡萄架古井,位于市区葡萄架2号古作坊院内。
井为圆形,井台为整块红石凿成,台高40厘米,台厚13厘米,直径108厘米,井壁用青砖和窑砖砌筑,井深120厘米,水深无法见底。
葡萄架2号原为民国时期窑户余豪廷的宅院和作坊,井是作坊生产和家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该井现仍在使用。
十五、古码头
三闾庙码头
三闾庙码头,位于三闾庙正街——清代街道的东端,临昌江西岸,东岸是里市渡码头。
码头由长条花岗岩砌成人车双道,人行道为台阶,车行道为坡道。根据相关资料和条石磨损程度推测,约建于明代早中期,以后不断修缮。据《浮梁县志》载,清代康熙间有四艘主船往返于里市渡与三闾庙间。20世纪30年代,最繁忙时有13艘义船往返。直到解放初,由于公路交通已达九江、鄱阳、都昌等地,三闾庙的石码头才从繁华喧闹中逐渐冷落。
东埠街码头
东埠街码头,位于浮梁县鹅湖镇东埠。东埠街是古代高岭土的出口处,从高岭至东埠水运码头约7-8华里古道,至今仍保存有宽1-1.2米用青石板块铺成的道路,高岭土从水运码头上船运入景德镇。
十六、历史纪念建筑
莲花塘烈士纪念碑
莲花塘烈士纪念碑,位于景德镇市区莲花塘东北侧袁家山巅,建于1955年。
沿台阶拾级而上,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柱连体方形纪念碑,碑高10米,呈塔状,重檐。四方各设有门洞。碑身正面嵌刻毛泽东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另外三面分别刻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题词。1989年重修,封闭四方门洞,正面刻有景德镇革命史概况。1987年被珠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纪念建筑保护单位”。每逢清明时节,市民纷纷前来祭扫。
沙陀山革命烈士陵园
沙陀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景德镇市区南山群中沙陀山顶峰,建于1955年。
从吕(蒙)湖(田)公路银坑坞段,登3段78级石砌台阶而上,陵园四周有规律植满苍松翠柏,陵园主体建筑为六方体纪念塔,上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两侧为解放战争中在景德镇病故的21名革命军人题名碑。纪念塔前方两侧是两座大型墓葬,碑记上方标题为“永垂不朽”,下方刻有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名录。
登高山纪念碑
登高山纪念碑,坐落在乐平市城东登高山顶峰,1959年9月落成。坐东朝西,塔高15米,塔基呈正方形,长宽各15米。塔身正面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字,西麓山口竖一“浩气长存”石质牌坊,由坊门而入,登190级阶梯至山顶。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