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矿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284
颗粒名称: 二、古矿遗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5
页码: 24-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古矿遗址的情况。其中包括,高岭瓷土矿遗址、三宝蓬瓷石矿遗址、陈湾瓷石矿遗址、大洲瓷土矿遗址、马鞍山制匣土遗址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古矿遗址

内容

高岭瓷土矿遗址
  高岭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0公里鹅湖镇高岭山,遗址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遗存有几十处采掘矿洞、淘洗设施和尾砂(矿土淘洗的废弃物)堆积。
  采掘遗址分四个地段:高岭村后的庙岗分水岭西至西南端的梅头坞;东北端自何家大槽起,南至肖家止;位于红旗山以西,穿过老厂东北向分布;北起老厂、南西至冯家大槽。四个地段的多数古矿洞坑道与淘洗池遗迹清楚可辨,并在其尾沙堆积物中遗留有明、清时代的粗瓷碗和瓷灯盏残片。从对该矿床作的调查情况看,其矿体形态有层状、脉状、串珠状、囊状、枣核状、透境状等,它属于“风化型”矿体,含矿率不等,其淘洗率在10-35%之间。在该矿区附近,还有两处与采掘史相关的遗迹:
  (1)水口亭,坐落在矿山下进高岭村的道口小溪旁,原是古代采矿工和肩夫歇息之处。亭之南侧原与真君庙相连,是“陶人”(陶工和采矿工)祭祀神灵以求福佑之处,今庙已毁。水口亭上书“云峰玉岭”四字。亭内保存有明万历三十四年《永秀桥记》碑、清康熙二十五年《永秀桥记》碑和清乾隆三十六年《重建水口亭记》碑数方。
  (2)东埠村,位于高岭山山脚。村西临东河,在河岸仍存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官方“禁土”碑碣,村内清代市街依旧,为印证高岭开采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据《浮梁县志》记载:“高岭,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地连婺湖石城,山险特其,黄巢之乱乡民保之,有黄梅寨、走马台、双井泉。元末于光将李昌赛守之。民有强悍风,今其山产磁土,取以为业。”高岭古瓷矿区开采于元代,至明代中期,乾隆以后虽有开采,但为数不多,应为该矿的衰落期。它支配景德镇瓷业有几个多世纪。
  景德镇制瓷在元代始用“二元配方”(即瓷石加高岭土的制胎法),高岭土成了制瓷的重要原料。清《南窑笔记·合泥》谓:“不(音děn)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一切瓷器坯胎骨俱用合泥做造。”由于高岭土含AI2O3(三氧化二铝)约35%,掺进瓷石制胎,能提高瓷胎中的铝氧,使制品的烧成范围增宽。高岭土引进瓷胎以后,减少了制品在烧造过程中的变形,降低了瓷器的成本,扩大了瓷石的使用面,改善了瓷器的理化性能,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高岭瓷土矿开采之前,景德镇制瓷是在麻仓(今鹅湖镇东埠麻仓,在高岭山东北数公里)获得这类粘土,麻仓土为高岭土的前身。除麻仓外,古高岭土矿还有李黄、大洲两地。李黄始采于清乾隆后期;大洲始采于清嘉庆时期。
  文献早有关于高岭山瓷土的记载,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谓:“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中高梁山即指今高岭山。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近邑两李家田,大洲上高岭土可用,不大于东土,但造佳瓷必求东埠出者耳。”1712年,法国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神甫昂特雷柯莱(d'Entrecolles汉名殷宏绪)在他的一封信简中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土,高岭土遂闻名海外。高岭土,始称麻仓土,元代称“御土”,明代称“官土”,明万历以后称高岭土,18世纪初已成为瓷用粘土的世界性专门术语,“高岭”亦成为国际通用的kaolinite(高岭土)命名地。
  有关该遗址的研究论文有:《景德镇高岭村高岭土矿床及高岭土矿物的研究》(景德镇硅酸盐学会1981年排印本)、《景德镇高岭土矿物相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第3卷第1期,1982年7期)、《高岭土史考》(《中国陶瓷》古陶瓷研究专辑1982年7期增刊)。
  1987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查坑林场、南至婺源、西至干坑林场、北至东埠街。
  三宝蓬瓷石矿遗址
  三宝蓬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东南约12公里。三宝蓬为南山余脉,山高数百米,山上有多处较大的瓷石开采坑洞,据传宋代已开始了瓷石的开采。在山脚下,至今还有一座水碓房,为专门加工瓷石的作坊。该作坊最初建于宋代,原由风车作动力,以后人们利用附近小溪水源,改风车为水车作动力。每个车轮可带四支碓。古代矿工从三宝蓬挖来瓷石,将它锤敲成小块放入碓臼内粉碎。然后淘洗、滤渣、沉淀、风干,最后制成长方形瓷土块,即可塑性强的优质制瓷原料。南宋以前景德镇瓷器制胎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因此,当时三宝蓬瓷石矿与邻近的湖田、杨梅亭窑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瓷器生产区域,对湖田、杨梅亭窑场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该处瓷石仍有开采,作坊碓声昼夜不息,保留着古意浓郁的风貌。
  陈湾瓷石矿遗址
  陈湾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约20公里鱼山乡陈湾村附近。该矿瓷石品质与三宝蓬瓷石相似,开采于明代,景德镇生产仿哥器瓷土原料曾出自陈湾,是生产传统瓷原料产地。建国后矿区有大规模开采,现今仍保存有制瓷土的水碓作坊。
  大洲瓷土矿遗址
  大洲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西北约45公里浮梁县黄坛乡境内,矿床属花岗岩风化残积型。该矿区瓷土外观呈淡黄色,主要由高岭石、石英、云母类矿物组成,质地纯净,品质优良。该矿约开采于清代嘉庆,清末期因开采困难而停止。民国时期曾一度恢复开采,建国后开始大规模开采,是景德镇陶瓷原料中较好的优质高岭土基地之一。
  马鞍山制匣土遗址
  马鞍山制匣土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公里马鞍山。据《景德镇陶录》载:“镇南有马鞍山,旧取土作烧瓷匣,后以景镇来脉禁止。山之西麓,唐有云门教院”。明、清以来马鞍山一带为景德镇制匣取土之地,明清时期制匣泥土,出自乐平朱家山及马鞍山、里村、官庄等处,有白土、老土、子土数种,制匣时三者渗合并用。据载,制匣时:“须多参白土,则入火经烧;否则参用老土、子土太多,则匣不坚固,一经强火,倒塌随之矣。”马鞍山产老土、子土,是景德镇瓷用匣钵原料产地之一,该地制匣生产至上世纪80年代结束。
  长明露天瓷土矿遗址
  位于浮梁县瑶里镇长明村内,系明代初期遗址,长达20多里的露天矿,可容万人采掘,故称万人坑,该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陶瓷原料工艺过程具有一定的价值。
  瑶里釉石矿遗址
  位于浮梁县瑶里白石塔村,其开采年代始于宋代,矿道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目前保留4组矿坑道,据推算,从这里采掘出釉矿石有近百吨之多。民间有“高岭土,瑶里釉”的美誉。
  乐平古矿遗址
  瓷土矿,据乐平志书记载,境内有南港、丰源、礼林、上麻山、盛冲坞、大墠、山下等均有瓷土分布。经考古调查证实,丰源瓷土矿附近遗存大量宋元时期的瓷片堆积,据考证该矿最晚在五代就已开采,土质是一种由高岭石和埃洛石组成的呈白色微黄的粘土类。此外,还有一种呈灰白色块状用于制作匣钵的白土矿,分布在小陂、麻山上、周家山、王子堂等处。
  青花料矿,据《浮梁县志·物产》记载:“陶用回古,本外国贡也。陂塘青产于乐平,明嘉靖格杀,遂塞。”该矿藏可能在小陂村不远处。
  陶土矿,即黑粘土,主要分布在缸甏山、瀛里、上窑、中窑、下窑、万西、名口、后港、洄田等地。其中瀛里一带品质最优,开采历史也悠久,自唐迄今,一直为乐平日用陶器产品制作基地。
  沙金矿,主要分布在乐安河底流沙中。古代主要产地有汰金洲(今石墨附近)、淘金滩(今戴村附近)、车子塔(今车溪村一带)。尤其是汰金洲在两晋时期名噪一时。
  石灰矿,乐平石灰山不仅储量丰富,离地表近,便于开采,且质地优良,碳酸钙含量极高。主要分布在涌山、沿沟、岩前、月山、甲路坞、横路、庙前、茅坪、界首、科山、梅岩、庄前、中堡、临港等地。其中尤以涌山、岩前、甲路坞、横路开采时间最长,早在宋代这里车辘相蹱,运输不断。
  煤矿,乐平不仅煤矿资源丰富,而且煤炭品种也多,有气煤、气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六种。已初步探明地质储量在两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鸣山、王潘里、狮子口、迴源岭、赵家山、官木岭、竹山里、桥头丘、万山、钟家山、桃园、涌山桥、沿沟、仙姑桥、王家桥、夹口岭、下冲坞、科山一带,走向北东,长50余公里,宽至20公里。鸣山煤以树皮质为主,为特种煤种,含油量高,可用火柴点燃,是生产焦炉煤气的理想原料,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涌山矿区各煤层的灰份含量变化则大,硫的含量也不甚稳定。据考古调查证实,涌山矿区中有不少宋代时期的井道遗存。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东埠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高岭瓷土矿遗址
相关作品
水口亭
相关作品
陈湾瓷石矿遗址
相关作品
大洲瓷土矿遗址
相关作品
瑶里釉石矿遗址
相关作品
乐平古矿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