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梁年鉴2004年》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023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27
页数:
4
页码:
202-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浮梁县的农业发展情况,分别有高岭牌野生蔬菜系列、沼气生态农业等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林业
水务
内容
综述】 县农业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农牧渔业生产的工作部门。全局现有干部、职工93人;其中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31人,中专学历28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0人,初级37人。局机关设3个股(人事秘书股、计划财务股、科教信息股)。辖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畜牧水产局、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县种子公司、县农机管理局、县经济作物局6个副科级事业单位。
2001~2003年,全局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下,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2001年,在全县部分乡镇实施“早、中稻~大棚辣椒”种植模式示范;推广水稻旱床育秧技术1.2万亩、水稻抛秧技术2780亩、水稻逆“V”型施肥技术1.6万亩。2002年重点实施早稻应用强力纳米863生物助长器试验和“西瓜~晚稻”、“早稻~大棚蔬菜”等种植模式示范;开展实施“沃土工程”,当年完成面积2.2万亩。2003重点开展中稻免耕直播、无公害水稻及配套等新型农业技术;实施“莲花宝”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比试验;继续并扩大水稻抛秧500亩;开展西瓜反季节栽培技术示范;其中“秋延大棚西瓜试验种植”和“无公害水稻栽培及配套技术示范”两项分获2003年市科技兴农优秀项目二、三等奖。
农技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县农业局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扎扎实实,并坚持“示范引路”。为此,每年都要建立一批新技术项目示范点,由局领导自挂点,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实施。2001~2003年,共建立各项新技术示范点57个,示范面积累计1.7万余亩,示范效果良好。2001年结合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开展了以“建联系点、帮联系户”为主题的农技服务活动。共建立了优质稻、大棚蔬菜10个科技联系点,联系科技示范户120余户。2003年事创建“红旗单位”活动,组织开展了以“抓点示范,服务三农”为主题的农业科技服务竞赛活动,全局每个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各抓1个新技术项目示范点,联系1户示范户、写好1篇科技论文。每年集中开展1~2次“送科技下乡”活动。在部分乡镇巡迥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现场为农民解难释疑,免费发放科普书籍和科技资料。农技、种子、畜牧等单位还设立了“农技热线电话”,向社会公布,及时回答农民的科技咨询。根据农事季节的需要,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一线,向农民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
加强农作物病情、虫情监测,指导农民及早防治,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2001~2003年,全县水稻病虫害均属中等发生,农技部门都及时向全县农村发出病虫害情况预报,并及时向农民提供防治措施,包括用什么药、多大剂量,什么时间施药等都向农民讲清楚;对于病、虫害多发、病虫情较严重的地区,指派农技人员深入现场指导防治。三年共计指导防治病虫害面积达298.4万亩次,共挽回粮食损失19280吨。
积极发展水稻良种繁育、经营,服务“三农”。水稻良种是水稻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使全县农民用上真正的水稻良种,避免市场上的假种侵害农民的利益,县种子公司积极发展自繁自育水稻良种,规范经营良种业务。2001年在鹅湖镇朱锦、臧湾乡仓下和马家3个村制种1100亩,生产杂交水稻良种21万公斤;2002年又在鹅湖朱锦村制种1078亩,生产杂交水稻良种20.5万公斤;2003年在鹅湖朱锦村和王港乡港口村制种1550亩,生产杂交水稻良种27万公斤;在湘湖镇双风村进行常规水稻良种繁育100亩,生产良种4万公斤。先后选育出“新香优906”、“梁丰6号”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新香优906”已通过国家审定,“梁丰6号”于2003年参加了省初试,有望通过省级审定。2002年,县种子公司荣获省农业厅“全省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县种子公司在积极搞好种子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县内销售55.5万公斤,外销20.5万公斤的同时,在各乡镇设1~2个种子代销点,不但供应良种,还负责技术咨询服务,方便了农民就近购种。不但购买到放心种,而且还获得了使用该种子的有关技术和注意事项等知识。
在畜禽防疫工作上,坚持每年春秋两季重点防疫和常年补针相结合的防疫方针,有效地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检疫方面严把产地、市场、运输三大动物检疫关;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和“仔猪准入”制度,有效控制了生猪疫病的传入和传播。
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围绕“三大管理”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03年底,全县已拥有农机总动力14.4万千瓦,拥有耕作机械1850台(套),其中水稻联合收割机47台,全县农田机耕率达到62%。
招商引资业绩连年攀升。从2001年始,通过引资、租赁,独办和联办企业、当年创产值120万元;2002年完成引资任务720万元;2003年又创佳绩,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090万元。
【高岭牌野生蔬菜系列在上海、北京受青睐】 山蕨、竹笋、苦槠等昔日无人问津的野菜,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良好品质赢得了市场,销售形势火爆。“高岭”牌野生森林蔬菜系列产品分别参加了2001年在上海、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江西省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均成为展厅的“亮点”,北京、上海的市民纷纷抢购,受到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优秀绿色农产品”称号。
【沼气生态农业向规模发展】 沼气生态农业是全县重点工程之一。2001年在江村、经公桥、洪源三镇开始试点,当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10口;2002年扩大试点,又新建了260口户用沼气池;2003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015口。至此,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1433口。同时,以沼气建设为纽带,联动蔬菜、生猪、果业等相关产业,基本形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等10余种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并逐年向规模发展。
【蔬菜已成为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 蔬菜种植是浮梁县的一项传统产业。近年来,播种面积逐年递增,至200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8.3万亩次。在抓好常规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优化蔬菜品质,扩大蔬菜市场份额。根据其发展趋势,县内已将蔬菜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2003年全县大棚蔬菜已发展到4000亩,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
【“三大农业产业带初露端倪”】 全县农村各地自我调整、自我发展意识日益浓厚,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培植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群体。如鹅湖镇的“万亩西瓜园”、三龙乡杨家村的大棚反季节草莓、湘湖镇盈田村的千亩花卉苗木基地、西湖乡的袋料毛木耳等。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全县“三大农业产业带”已初露端倪,并显示强劲的发展潜力。即:“靠近景德镇的城郊乡镇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大棚蔬菜、优质瓜果、花卉苗木,基本形成了“环城产业带”;山区乡、镇利用生态优势重点发展森林蔬菜、有机茶、食用菌、中药材,形成了“生态农业带”;中部丘陵乡镇利用土质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稻、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业,形成了“特色产业带”。
【网上卖瓜】 2003年,鹅湖镇西瓜种植面积达1.1万亩,主要品种为“聚宝1号”和“特大新红宝”,不但品质好,而且产量大,并注册了“京山”牌商标。镇政府为了瓜农能及时将成熟了的西瓜卖出,利用“农经网”联系销售,通过“网上销售”远销九江、武汉等地,商品率达75%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一大亮点。
【“打工经济”成增收热点】 浮梁是一个资源型大县,地广人稀。据民国25年资料载,浮梁县农业人口,人均拥有耕地4.6亩,山林22.2亩,而且自然环境优越。从整体来说,浮梁人自古以来都是过着自给自足,衣食不愁的殷实生活,根本用不着离乡背井外出某生。20世纪60年代之前,浮梁人不但无人外出某生,而且几乎没有一个本地的匠人。泥工、木工、裁缝、桶匠等手艺人基本都是外地来浮梁某生之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资源型经济向商品型经济转变,仅靠资源,经济是很难发展的,再躺在资源上,是难以致富的,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逐步有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学技术、学经营,同时也挣钱,增加家庭收入。从2001年起,县委、县政府对此制订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有序流转”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一方面是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过去封闭型陈旧观念的转变。据2003年统计,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已达3.27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3.4%,外出务工总收入达1.1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20.5%,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最富活力的“增长点”。而更为重要的是有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用在外地学到的技术,学到的管理、经商本领,用打工挣来的钱,在家乡兴办起工业、企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
【农产品品质调优步伐加快】 优质稻生产已成为全县粮食生产的“重头戏”,推广面逐年扩大。2003年,优质稻播面占水稻播面的52.9%。经济作物调新调优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西瓜重点推广了“聚宝1号”、“特大新红宝”等新优品种;食用百合、槟榔等,翠光雪梨、黑麦草等优质农产品也在部分乡镇示范推广;三元杂交生猪新品种推广面已达40%;白鹅、山羊、河鳗、河螺等特种养殖也在各他逐步兴起。2003年,全县河螺产量120吨,河鳗50吨。
【农田机械耕作发展迅速】 2003年,全县农田机耕作业率达到62%,机收作业率达到8.1%。2003年被列为全省14个水稻机插示范县之一,机械化栽插示范推广工作全面展开。2001~2003年,县农机部门在王港乡建立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实行机耕、机抛、机喷、机收,摸索出一套适合浮梁推广的水稻全程机械化操作模式。
【农村经营“三大管理”得到落实】 县、乡农村经营“三大管理”工作已基本得到落实。第一项就是从2002年始,在全县农村全面推行“村财乡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到2003年,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已实行了“村财乡管”。兴田、寿安、瑶里3个乡镇还通过了全市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达标验收。2003年,对16个行政村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内部审计;同时开展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了农村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2001~2003年共培训农村财会人员372人次。第二项管理就是推行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涉农收费行为,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三乱”和农民负担反弹;第三项就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在全县农村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率达到100%,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全县无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 县农机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用车、变型车“黑车非驾”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农用车、变型运输机车等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人、超速超载等严重违章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2001~2003年全县无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
领导名录
局行政
局长:任文政(至2001年4月)
金志敏(2001年4月至2002年9月)
李干南(2002年9月任)副局长:李年根(至2002年5月)
江龙义
朱少芳(至2003年1月)
徐丁江(2002年9月任)
王良田(至2003年4月)
方兴旺(2003年6月任)
局党委
书记:金志敏(2002年9月任)
副书记:李干南(2002年9月任)
局纪委
书记:陈建华(2002年10月任)
局工会
主席:方建华
畜牧水产局
局长:汪必锋(至2003年4月)
刘荣标(2003年4月任)
农村经营管理局
局长:许旭升(2003年10月任)
经济作物局
局长:许旭升(2003年4月至2003年10月)
农机管理局
局长:王水发(2003年11月任)
农技推广中心
主任:但求义(至2002年9月)
王金林(2003年4月任)
种子公司
经理:徐振华(至2001年8月)
江龙义(2001年9月任)
知识出处
《浮梁年鉴2004年》
本年鉴记载2001-2003年浮梁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内容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辅助资料3大部分,共31个类别。
阅读
相关地名
浮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