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浮梁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梁年鉴2004年》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927
颗粒名称:
浮梁概览
分类号:
K928.6
页数:
12
页码:
41-5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浮梁概览情况包括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
浮梁县
概览
自然环境
内容
建置沿革
【位置】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经117°01′~117°42′,北纬29°09′~29°56′。东邻婺源县,西毗鄱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市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距海岸线305公里。地处五山(黄山、九华山、龙虎山、三清山、庐山)、两湖(鄱阳湖、千岛湖)和四大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黄山、安徽省黟县的宏村和西递村)的中心,也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是江西省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镇)“金三角”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革】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鄱阳东界置新平县,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被减并,重入鄱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县制恢复,称新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浮梁县,为上县。关于县名来源,《唐书·地理志》曰:“本新平也”,由此得知,浮梁县始称新平县。“浮梁”一名,据《郡县释名》曰:“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据此得知“新昌”更名“浮梁”之由来。县属鄱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鄱阳郡更名饶州,县属之。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析县北境入歙州合黟县南境置祁门县。南唐属永平军饶州。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属饶州,为望县,隶江东路。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隶江南东路。元代,属饶州路,隶浙江行中书省。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县升为中州,隶饶州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饶州路改鄱阳府,浮梁州属之,隶江西行中书省。洪武二年浮梁改州为县,属饶州府,隶江浙行中书省。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撤行省,县隶江西布政使司九江道饶州府。清初袭明制。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裁并各道,县隶属江西省饶州府。民国3年划全省为4道,浮梁属浔阳(今九江)道。民国15年废道,县直隶于省。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县属第四行政区。民国24年缩改为8个行政区,县属第五行政区。同年,行政区治所从鄱阳迁至浮梁县治景德镇。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浮梁县全境。景德镇析出置市,直属赣东北行署。浮梁仍为县属浮梁专区。同年9月,景德镇改为县级市,与浮梁同属乐平专署。同年10月,乐平专署改为浮梁专署,治所由乐平移驻景德镇,县、市均属浮梁专署。1952年9月,浮梁专署并入上饶专署、县、市随属上饶地区。1953年6月,景德镇市升为省辖市,直属于省,浮梁仍属上饶地区。1958年10月,县改属景德镇市。1960年县建制撤销,行政区域由市直辖。1988年11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复,撤销景德镇市鹅湖区、蛟潭区建制,恢复浮梁县建制,行政区域由原两区行政区域合并,同时,将景德镇市昌江区旧城乡划归浮梁县辖。1989年8月12日,浮梁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县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从此,浮梁县建制正式恢复。
【面积】 民国24年全县面积16555.62平方市里,折合为4138.9平方公里。解放后,景德镇析出建市,全县面积16100.23平方市里,折合为4025平方公里。1989年,县建制恢复后,县域面积286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003年为每平方公里97.56人。
【四至】 2003年从县城至周边各县城公路里程距离为:东距婺源县城85公里,南距乐平市城区57公里,西距鄱阳县城88公里,北距安徽祁门县城129公里,东北距安徽休宁县城180公里,西北距安徽省东至县城153公里。
【区划】 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全县行政区划为:县城分东、南、西、北4隅、19图。全县共设10乡、56郡、103图。另设景德镇、桃墅镇。清末,全境共设2个镇,15个市(街),八个乡。民国17年,成立地方自治组织,实行区、保、甲制。全县共设6区、22保联、237保、3210甲。民国30年,裁撤保联办公处,改设乡、镇公所。全县共设4镇,18乡、228保,1857甲。(4镇即景德镇分设一、二、三、四镇、设镇公所)。解放后,1949年至1958年11月,县境一直设区、乡、村三级行政区划,几乎每年都有区划变更。1958年11月,始将县辖区撤销,将35个乡,15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垦殖场合并为10个乡,建立10个人民公社和4个垦殖场,实行乡社合一。1960年县建制撤销,行政区域并入景德镇市。1989年县建制恢复后,全县行政区划共设4镇,19乡,4个垦殖场,21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4个分场,1666个村民小组。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洪源、瑶里、湘湖3个乡改设镇。1996年寿安乡报经省政府批复,撤乡建镇。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储田、福港、罗家桥、新平、金竹山、天保6个乡建制,分别并入经公桥镇、蛟潭镇、洪源镇、浮梁镇、鹅湖镇。九龙山垦殖场并入勒功乡,万寿山垦殖场并入蛟潭镇,罗家垦殖场并入洪源镇,臧湾垦场并入鹅湖镇。2003年全县共辖8个镇,9个乡,155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1727个村民小组。
自然环境
【地形】 县域地形以中低山、低山和丘陵为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其中丘陵占64%总地貌为东、北、西三面高,多为中低山和低山区,向西南缓缓低去,起伏变化较大。东部与安徽省休宁县交界处,群峰挺拔,海拔千米以上高峰有10余处。北部和西部峰峦绵延,峰高多在海拔800~1000米。丘陵地绝对高度低于500米。县域平原面积很小,只有全县总面积的3%,多分布于昌江、东河和南河两岸。丘陵与平原之间有过渡带地形,高度在200米左右,地势平缓,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2%。
【河流】 县域东、北、西三面崇山峻岭间,溪涧纵横,向低处汇集成大小河流。其中主干河昌江源于东北面安徽省祁门县境,在倒湖入浮梁,流向西南。昌江,在县境中部偏北的峙滩乡杨村纳北河(又称杨村河)之水;在中游先纳源自西北部山地的明溪河和建溪河两支流之水后,又在旧城凤凰嘴纳入源自瑶里的东河之水后,通过县城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青塘出境。在景德镇市区西部人民公园北侧纳源自县城西部山地的西河水,在市区南端小港嘴,纳源于婺源县流经县城湘湖镇、寿安镇之南河水后,浩浩荡荡流向波阳县境,于姚公渡入鄱阳湖。全长182公里,县境内91.14公里。浮、景、鄱一市二县境内集水面积4160平方公里。旧县志载:“在鄱阳者为鄱江,在浮梁者为昌江“,是江西省四大河流之一。
【气候特征】 2001~2003年,气候总体特征是气温偏高。2001年全年降水偏少,且分散;2003年降水总量偏多,且较集中,强降水较多。
2001年年平均气温18.2℃,高于1953~1993年40年中的任何一年年平均气温。2002年年平均气温高于2001年年平均气温0.2℃,2003年又高于2002年0.2℃。尤其是2003年7~8月,连续35天日最高气温均在35℃以上。7月份日照时数为299.7小时,日照率为70%,太阳辐射强度大。2003年的夏季是50年来少有的炎热的夏季。
2003年的夏季不但连续高温,而且先是洪涝,接着是严重的干旱。全年降水总量为1878.5毫米,全年降水天数108天,分别比2001和2002年少37天、49天,而年降水总量分别比2001和2002年多487.7和19.4毫米。2003年4~6月降水较集中,共计雨日43天,是全年雨日总数的40%:3个月降水总量1088毫米,是年降水总量的58%。6月份月降水日数只11天,而降水量却达到了544.5毫米,接近年降水总量的30%。下旬出现了连续5天的大雨和暴雨,有3天75毫米以上,有2天100毫米以上,28日就出现了洪灾。紧接着7月份有28天未下雨,整个月降水天数仅3天,降水量仅28毫米,持续35℃以上的高温居高不下,整个月的日照时数为299.7小时,日照率高达70%,酿成了严重的干旱。全县有17座小(二)型水库和818座山塘干涸,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6.3万亩。2001年在这个时段的降水就少了4成,从6月27日起,至7月12日连续16天未下雨,且连续高温,酿成7月份全县大范围的干旱,但比2003年灾情要轻。
【资源】 浮梁水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非金属矿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
水资源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地表水主要来自河川径流和还原水两类。地表水总量平水年为24.84亿立方米,其中径流23.45亿立方米,还原水1.39亿立方米。按2003年全县总人口计算,人平占有地表水资源8881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4120立方米的1.15倍。特枯年水资源总量12.20亿立方米,其中径流10.81亿立方米,还原水1.39亿立方米。按2003年总人口计算,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4361.8立方米,仍高于全省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的0.06倍。地下水资源平水年总量为1.66亿立方米基本不开采。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867平方公里,折合为286700公倾,按2003年总人口计算,全县人均拥有国土资源1.025公倾。2003年,全县有林地面积为260万亩,折合为173333.3公顷,每人拥有林地0.62公顷。200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18679.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为17396.9公顷。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拥有耕地0.085公顷,折合为1.28亩;拥有水田0.0795公顷,折合为1.192亩。比全省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81亩,多0.47亩。全县丘陵地面积183468公顷,用于发展人工林和茶园的潜力很大。还有高度低于200米岗阜地34404公倾,对于发展果木林、扩展茶园和耕地可提供大量的土地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县境自然地理环境优越,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兽类主要有獐、狗犴、麂、野猪、豺狗、排狗、黄狼、黄鼠狼、豪猪、刺猬、黄猴、穿山甲、水獭、泥獭、野猫、野兔,还有黑熊、梅花鹿、虎、金钱豹、但不常见。鸟类主要有野鸭、水鸭、水乌鸦、八哥、喜鹊、画眉、叫天子、老鹰、猴面鹰、猫头鹰、班鸠、黄雀、角鸡、竹鸡、白鹇、鹳等几十种。境内蛇种类甚多,遍布各地,以山区为最。常见的有松花蛇、乌稍蛇、青竹标,麻七寸、眼镜蛇、蓟蛇(五步蛇)、金环蛇、银环蛇等。县境鱼类最少有60余种。主要有鲩鱼(草鱼)、链鱼、鲤鱼、鳊鱼、鲫鱼(侧鱼)、鲇鱼、鳜、鳝鱼、泥鳅、忍子鱼、石斑鱼、乌鱼、鳡鱼等。两栖介壳类主要有龟、鳖、蛇龟、河蚌、虾、蟹、螺蛳、青蛙、石鸡、大鲵(娃娃鱼)、蟾蜍(癞哈蟆)等。昆虫类主要有蚕、蜂、蝉、螳螂、鱼龟子,蝇、蚊、蜻蜓、蝴蝶、萤火虫、毛虫等。
野生植物资源 境内已查明的约有217科788种。按类分有木本类、藤本类、竹类、草本类、水生类、台藓类、菌类和地衣类等。木本类主要有松、杉、柏、樟、楠、檫、桂、檀、漆、栗、槠、栲等95科350种树。藤本类主要有爬山虎、九节龙、清香藤、链珠藤、羊角藤、轮番藤、大血藤、猕猴桃、鸡血藤、葛藤、雷公藤、多脉悬钩子、龙须藤、黄藤等26科56种。竹类主要有毛竹、罗汉竹、观音竹、棕竹、棕榈、凤尾竹、阔叶箬竹、桂竹、红竹、苦竹、水竹等2科16种。草本类主要有牛蒡、野艾篙、小苦艾、蝙蝠草、兔儿伞、苦菜、大蓟、小蓟、蒲公英、沙参、风铃草、半边莲、茜草、车前、兰草、桔梗、地黄、玄参、霍香、薄荷、荆介、丹参、马鞭草、黄胆草、当归、前胡、防风、土参、水苋菜、墨门冬、石菖蒲、金钱草、贝母、土伏岑七叶一枝花、八角莲等70科311种。水生类常见的有三叶狐尾藻、水马齿、睡莲、鸭舌草、水萍、鸭咀草、龙舌草、苦草、水蕨、瑚珊草、节节藻、菱等22科35种。台藓、菌及地衣类主要有埃苏、竹荪、龟荤、鬼笔、毒蛇荤、瓢荤、松荤、青头菌、白帽菌、伞荤、磨菇、灵芝、茅荤、扫帚菇、银耳、木耳、扇状地衣、松萝、石耳、石芯等2科20种。
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主要有金、银、铜、锡、锌、钨、镉。其中沙金储量和开采量较大,有一个沙金采选企业,年产量约60千克。其他金属矿均未开采。境内非金属矿产非常丰富,主要有瓷石、高岭土、釉矿、大理石、石灰石、沙石等。瓷石矿、高岭土及釉矿曾经是景德镇陶瓷原料主要供给基地。现在仍有浮南和大洲两大瓷土矿区和黄坛、寿安、湘湖3家乡办瓷土矿,年总产瓷土2.47万吨。石灰石矿的储藏量也很丰富,境内共有10余家石灰石和烧制石灰企业,每年开采石灰石约60万吨,年供石灰约1万吨。其他非金属矿如莹石、大理石、建筑用砂、石开采量比较大。莹石年开采约6000吨,大理石年开采约3万立方米,建筑用砂石年开采约9000万吨。煤矿主要分布湘湖、寿安镇境内,已探明的工业储量100万吨左右,远景储量为200万吨。
旅游资源 浮梁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浮梁是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千年窑火不息的瓷都景德镇,也是历代贡茶产区,创造过第二条“丝绸之路”;大革命时期,这里曾建立过红色政权,许多优秀儿女热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里还是许多爱国青年走向抗击日寇侵略战场出发地,使这里成了一块红色故土。浮梁秀丽的山川和完整的自然生态形成了丰富的山水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现已初步开发利用的有瑶里自然生态和风景名胜旅游区(包括瑶里汪湖的原始森林、高际山瀑布、瑶里古镇凤貌,古建筑群、古窑遗址、古陶瓷作坊遗址、徽州古道、南泊自然风光、高岭山高岭土古矿遗址、高岭风光等几十个景点);金竹山寨自然生态旅游区(包括金竹山寨风光、小源暴动旧址、双龙戏珠等十几个景点);玉田湖度假休闲旅游区是以湘湖镇玉田村的中型水库为主体的一个旅游区。它在正常水位时的面积有186公倾,库容量1980万立方米,水深15米,平均深5米,周长20公里。它包括湖中形状各异的小岛,神仙石、明代布政使戴公墓和湖中的狮子山及山中的溶洞等景观。现已初步辟为集休闲、度假、避暑、观景、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区。位于兴田乡潭口村的田园山庄休闲、度假旅游区。它包括田园风光、古木林、高山茶楼、石佛寺,龙溪放排和世外桃源等游玩,休闲、观景为一体的旅游区。还有位于兴田乡锦里村的锦云山庄也是以田园风光为主体溶休闲、观景、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区;浮梁旧城已初步开发为两个重点旅游区之一的千年古城旅游区,它是以红塔和清代衙署为中心,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旅游区。还有寿安镇的千年溶洞朱仙洞景区进行了粗开发。以上已开发的旅游区景点,景区都还是粗放型的。此外还有天宝紫云洞,臧湾古街,王港水家车古文化遗址、洪源宝石、盘溪王仲舒古祠、万寿山摩崖、江村严台、勒功双峰塔、沧溪蜚英坊、桃墅古镇、大游山、水龙洞、龙池、程家山皖赣苏区旧址、峙滩清溪八县大会旧址和几十处古窑遗址等为浮梁建成江南旅游名县留下了丰富的资源。
人口状况
【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2001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0‰,比2000年降低0.51个千分点。2002年自然增长率为9.33‰,比上年降低0.67个千分点。2003年自然增长率为8.77‰,比2002年降低0.56个千分点。3年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27.97万人比2000年27.28万人,净增人口6900人,平均每年只增加2300人。
【人口密度】 1993年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里92人。2000年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5.16人。7年,每平方公里只增加3.16人;2003年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7.56人。10年来,每平方公里仅增加5.56人。人口稠密度增加较慢。
【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000年,全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12%,2001年为20.46%,2002年为21.07%,2003年为21.7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率逐年增加,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003年全县城镇人口6.08万人,比2000年净增0.59万人,3年均增加1960人。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综述】 2001~2003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稳中趋快发展态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驱动下,经济增长稳定性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内在增长动力有所加强。尤其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经受住了“非典”疫情和高温干旱的严峻考验,努力克服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全年国民经济总量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GDP)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0%,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5602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18万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支出1619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3%。其中用于农业的支出709万元,占总支出的4.38%;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3746万元,占总支出的23.13%。
【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态势平稳。2003年现价农业总产值完成5.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3.92%,粮食生产按照“稳总产,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同时努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粮食播面缩减,总产小幅下降。全年粮食播面34.7万亩,较上年减少2万亩,总产量11.5万吨,下降7.26%平均亩产332公斤。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订单”农业迅速发展。2003年全县优质稻播面达17.5万亩,同比增长4万亩。早稻优质稻比重提高,早稻优质率达88.38%,比上年提高3.24个百分点。大棚蔬菜播面2500亩总产量3500吨,比2002年增长30.8%;全县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重由2002年的57:43调整到56:44。茶叶总产量1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580吨,比2002年增长16%,“浮瑶仙芝”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选定为礼品茶。食用菌产量800万袋,比2002年增长60.0%。西瓜、草莓等高效经济作物播面不断增加。国家长防林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生态林业优势已基本形成。畜牧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出栏生猪11.5万,肉类总产量完成11120吨;生猪存栏13.0万头,与上年持平。家禽存笼完成89万只,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2170吨,比2002年增长0.09%。农业生产物资装配水平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县农村用电1991万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42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7.05%,比2001年增长12.65%。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2419吨。水利冬修开工工程476座,完工工程476座,农业防洪抗旱能力增强。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趋快,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3.0亿元,比2002年增长20.0%。2001年由于国有企业。(含部、省企业)和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致使2001年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下降了6.72%。2002年,县委、县政府本着“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主攻工业,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运行的协调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工业生产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2年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比2001年增长13.0%。2003年,全县国有企业(含部、省属企业)和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2.5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6.6%,产销率达97%以上。
招商引资迅猛增长。2003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6.23亿元,同比增长1.29倍。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建筑企业全年(2003年)完成总产值13575万元,比2002年增长48.5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完成42.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48%,房屋建筑峻工面积达3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96%,房屋面积竣工率73.9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81%。其中:基建完成22426万元,增长47.09%;更新改造1850万元,同比下降58.83%;房地产1400万元,同比增长125.81%。县委、县政府按照“一突出,二强化”的原则,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是突出规划,在着重抓好县城规划(为策应景德镇市的城市发展,把县城建设具有文化内涵、产业特色的生态城和景德镇的“后花园”)。同时,抓好小城镇规划,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初步完成,并逐步编制祥规。二是强化县城与小城镇同步发展建设。县城建设实施“大城市,大发展的战略,立足“三城一中心”定位,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县城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小城镇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力度,提升人气。完成道路硬化面积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21.6%,比2002年的提高0.75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03年,全县消费品市场克服了“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消费品市场依然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047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10.3%。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城镇市场完成零售总额14554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10.2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7493万元,增长10.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总额28487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9.93%;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840万元,增13.6%;其他行业零售额720万元,同比增长8.9%。
2003年,外贸出口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收购总额3720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5.38%
【交通和邮电】 2003年是浮梁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多的一年。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县乡公路改造里程达126.58公里(油路、水泥路面82.38公里),与2002年同期比,增长66.03%,其中,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条,达101.28公里;县乡总投资完成3494.5万元,其中农村新建改造完成2708.25万元。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累计达1239.57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07.45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89.34%。9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9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浮梁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公路为主,公路与铁路相衔接,并兼备航空、水路的多元交通网络。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83万元,拥有程控电话2885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39000户。当年新发展14500户。
【旅游业】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六个一”工程顺利实施,古县衙、高岭、瑶里等景区,建设速度加快。瑶里镇、东埠村分别荣获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玉田湖风景区荣获”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称号。组团旅游力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了浮梁对外知名度。2003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为20.15万人次,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0.25%,全县旅游总收入604.1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0.01%。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行业运行平稳。2003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600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5.48%;各项贷款余额58116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0.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224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9.42%。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累计150788万元,比2002同期同期增长6.75%,现金支出累计147445万元,比2002年同期下降3.3%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3年,全县承保总额2.02亿元,支付赔款648万元。
【科技和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发展。三年来,一直坚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5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0%。新兴实用科学技术倍受推广和普及,特别是新兴实用农业科技被广泛接受,国民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迈出新步伐。“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年检;2001年,《浮梁教育年鉴》首次出版发行;2003年县一中通过了省重点建设学校评估;莱茵国际学校(县二中)筹建进展顺利;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2003年末,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达460所(含教学点),其中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4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19167人;普通小学181所(不含边远山区的教学点),在校学生22855人;幼儿园46所,在园幼儿4182人。2001~2003年,全县为全国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共计1910人。
【文化与广播电视】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涌现了一大批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和整理;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2001年,“高岭”古瓷土矿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已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城乡有线电视覆盖率,2003年达81%。全县有线电视终端用户共计3.1万户。其中,县城0.25万户,乡镇2.85万户。县有线电视于2003年与江西省有线电视网络联网。
【卫生和体育】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卫生防疫网络和县、乡、村三级药品质量监督网络不断健全。2003年,全国许多地方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在防疫机构的指导下,采取了各种防疫措施,取得了全县无一人感染的佳绩。其他传染病发病率2001年控制在111.27/10万以内,2002年控制在64.79/10万以内。卫生监督执法、医政管理及医德、医风教育得到加强,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2003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不含个体诊所)。其中,县管医院4个,农村卫生院20个;现有卫生、医疗技术人员249人,病床总数165张(不含个体诊所人员和病床)。全县传染病(不含“非典”)发病率控制在135/10万以内。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特别是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全县竞技体育健儿在省、市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1枚,银牌17枚、铜牌18枚;2002年,在省十届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0枚,银牌8枚、铜5枚。国民体质进一步增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兴起,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
【人民生活】 2001年~2003年,认真贯彻落实调整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采取得力措施为农民减负,促进农民增收。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2001年,全县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达11157万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8.81%,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达6193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9.2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8元,同比增长0.6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37.05元,同比下降0.59%。2003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均货币收入7246元,比2001年增加了1053元,人均收入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3元,比2001年人均增加185元,人均收入增长8.15%。
精神文明建设
【综述】 2001~2003年,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继续开展以“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主题的文明城市竞赛活动,重点抓了五项工作:一是筹资2600余万元,全面实施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二是狠抓文明设施建设,提高文化品位、突出地方特色,建成了标准400米田径场和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一体的文化综合大楼,在大街两旁设置了7个邮报书亭,安装了6百余盏不同风格的路灯,文化广场正在兴建中。三是开展文明小区工程,抓了7个文明小区,20幢文明楼院和100户文明家庭的创建工程,起到了文明创建榜样示范作用。四是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五带头四上门三不准“为主题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行部门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和差错追究制。改变了以往路难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五是建立了对文明城市创建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县政府成立了文明县城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方案,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级领导主动抓,各行各业一起抓,发动群众自觉抓,群众团体配合抓的局面。
党政机关结合“三讲”、“三个代表”教育,开展创建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结合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继续开展行业规范化服务活动,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人难找、事难办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以及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通过行风评议、文明窗口竟赛系列活动,各窗口行业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围绕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改造农村环境,转变农村风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一是抓紧改善农村的集镇交通环境,集中抓好乡镇村的道路建设。逐步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二是逐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状况。三是开展以文明观念、生育政策、科学知识、致富技术、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家门”活动,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五学五比”活动。四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春节前后,组织送戏、送联、送电影下乡;春耕送种、送肥、送科技下乡;农闲时送书、送报、送医疗下乡。五是在全县农村开展“移风易俗、勤俭办事”宣传教育活动。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导,开展“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为了切实改变县城“脏、乱、差”的状况,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秩序良好、整洁卫生的县城,县政府成立了市容市貌整治领导小组,下发整治工作意见。根据工作意见,县城实行了分片包干,层层负责,整体提高的策略,县城三横两纵五条街道,由武警消防中队、交警、公安和团县委齐抓共建。
以“塑造江西人新形象”为主题,开展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二是着力抓好树形象工程的系列宣传;三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一次读书征文活动;四是开展“《学纲要》、塑形象、讲文明”知识竟赛;举办了5次“树江西人新形象”演讲比赛和干部卡拉OK比赛。
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一是举办主题教育座谈会;二是开展知识竟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三是举办谷雨诗会和“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瓷都是个好地方“摄影、书法、美术展览活动;四是参与市文化局举办的第六届干部卡拉OK电视大奖赛和青少年卡拉OK电视大奖赛;第24届群众歌咏月和大型文艺晚会活动;五是组织青年干部职工环城跑。
【树立典型、用典型引路】 2001年全县共有45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其中县国税局、县公路段、县土地局、县粮食局、县一小、湘湖镇北安村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2~2003年全县有41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其中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公路分局、县供电局、县社保局、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所、江西景光电子有限公司7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抓好民心工程、努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2001~2003年全县“春蕾”计划受助人数为175人,受助金额达32400余元,2002年至2003年,全县有3名同学被赣州三中“宏志班”录取,2003年浮梁一中的廖文辉同学,被推荐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受助大学生。
2003年“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全县共推荐了6个村为试点,分别是:王港的墩口村、浮梁镇的教场村、蛟潭镇的勤坑村、臧湾的马家村、瑶里居委会、峙滩的流口村。
2003年县级领导名录
中共浮梁县委员会
书记:伍枝勤(2002年11月任)
副书记:吴光辉(2002年11月任)
郑小平(2002年8月任)
潘永俭(2002年3月任)
王培东(2002年11月任)
陶永昌(2002年11月任)
常委:马翔(2002年11月任)
江萍(女,2002年11月任)
庄金莲(女)
孙艳峰(2002年11月任)
罗晓云(2001年8月任)
胡中华(2002年9月任)
浮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冯干勤
副主任:金天健
潘火仙(女)
吴有根(2003年1月任)
朱爱民(2003年1月任)
程国俊(2003年1月任)
正县级调研员:金火桂(2003年3月任)
副县级调研员:汪顺生(2003年3月任)
浮梁县人民政府
县长:吴光辉(2003年1月任)
副县长:马翔(2002年11月任)
任文政
孙庚九(2002年11月任)
洪贵胜(2002年11月任)
陈雅岚(女,2003年4月任)
政协浮梁县委员会
主席:张承龙
副主席:朱民生
寇江河(2003年1月任)
吴木才
王善明
范幸福
曹正德(2003年1月任)
副县级督查员:向旺生(至2002年1月)
中共浮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陶永昌(2002年11月任)
浮梁县人民武装部
政委:罗晓云
部长:杨宗福(2002年1月任)
副部长:金坤亮(2002年4月任)
浮梁县人民法院
院长:胡俊萍(2003年1月任)
助理调研员:谢火金(2002年11月任)
浮梁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王四平(2003年1月任)
2001~2002年县级领导名录
中共浮梁县委员会
书记:马承祖(至2001年7月)
黄小华(女,2001年7月至2002年11
月)副书记:伍枝勤(至2002年11月)
周景伟(至2002年8月)
郑小平(2002年8月任)
江新顺(至2001年6月)
潘永俭(2002年3月任)
金宜民(2002年8月至2002年11月)
常委:江木发(至2002年11月)
王辛慧(至2002年11月)
金宜民(至2002年11月)
庄金莲(女)
吴长根(至2001年8月)
罗晓云(2001年8月任)
胡中华(2002年9月任)
浮梁县人民代表大会
主任:冯干勤
副主任:金天健
金火桂(至2003年1月)
潘火仙(女)
汪顺生(至2003年1月)
督导员:李桂霞(女,至2001年2月)
浮梁县人民政府
县长:伍枝勤(至2002年11月)
代县长:吴光辉(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
副县长:江木发(至2002年11月)
寇江河(至2002年11月)
马翔(至2002年9月)
钱鸣华(女,至2002年9月)
王培东(至2002年11月)
任文政
胡素平(至2002年11月)
胡平华(女,2002年11月至2003年1
月)
政协浮梁县委员会
主席:张承龙
副主席:向旺生(至2002年1月)
朱民生
吴木才
王善民
范幸福
中共浮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金宜民(至2002年11月)
浮梁县人民武装部
部长:吴长根(至2001年3月)
杨忠福(2001年4月任)
政委:罗晓云
副部长:艾智华(至2002年4月)
金坤亮(2002年4月任)
浮梁县人民法院
院长:谢火金(至2002年11月)
代院长:胡俊萍(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
浮梁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吴有根(至2002年11月)
代检察长:王四平(2002年12月至2003年月)
知识出处
《浮梁年鉴2004年》
本年鉴记载2001-2003年浮梁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内容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辅助资料3大部分,共31个类别。
阅读
相关地名
浮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