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95
颗粒名称: 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261-2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景德镇市乐平市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古戏台。乐平市的古戏台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国内外罕见的旅游文化资源。乐平古戏台以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弘,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关键词: 古戏台 乐平市 景德镇市

内容

地处赣东北腹地的乐平市历史悠久,山川钟秀,人文昌达。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如绿叶红花,交相辉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古戏台便是其中瑰丽的奇葩。
  乐平市现有古戏台414座,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农村各地。其中明、清两代的有80余座,民国年间的有60余座。乐平古戏台总数占江西全省古戏台五分之三以上。近三十年以来,由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重修和新建戏台之风尤甚,遍布乡乡村村,有的一个村竟有5座古戏台。
  古戏台是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和村民百姓的精神家园,也是氏族宗亲的标志和链条,是延续宗族血脉关系的文化空间。戏台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村民百姓荣宗耀祖的举措。因此戏台的选址有着约定俗成的严格规定,村坊氏族先祖的祖居地是选址的传统依据,戏台的方位朝向相一致,同时要与大街小巷相通,使得人流易聚易散。
  戏台以传统的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由下部宽大的台基、中间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分合成,形成宫殿厅堂立面形象。飞檐一至四重不等。戏台的平面布置,绝大多数为三间四柱式,或在此基础上增加两间侧房,也称陪房,成为五间平面。戏台中堂后的屏壁,将前台与后台分隔开,后屏壁两侧为“出将”、“入相”的演员出入通道。每侧为一度门、二度门或三度门。采用二、三度门者,多处理成阶梯平面,有如现代舞台的侧幕或边幕,视角在两侧界定的演出范围中。
  乐平古戏台大抵可分为会馆台、宅院台、庙宇台、万年台和祠堂台五种类型。
  会馆台是旅居乐平的客籍人在会馆中兴建的戏台。大都集中在水运码头和商贾云集的县治所在地乐平镇,即现在的洎阳街道,如徽州会馆台、抚州会馆台等。
  宅院台是村镇乡绅豪门的家庭台。那些村镇乡绅豪门,为避自家妻妾女媳出门看戏惹出风流韵事,有损家风,便在自己家宅内建造戏台。宅院台的典型是砚山塔前村乡绅洪汝仪家的戏台。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设在偌大的四合院中,晴雨可用,能容纳数百人。
  庙宇台是佛事活动的产物。观众以香客、信徒为主,原市区东郊观音阁前有一座可观的庙宇台,20世纪60年代犹存,现为其他建筑物所替代。
  万年台是独立的单面台,因大都背圩面街,也称“街圩台”。如坎上村戏台是一座单面万年台。宽15米、高13.5米、进深11米,为歇山顶五楼三重檐台。脊饰双龙雕塑,中央耸立彩瓷宝顶台面;天花板中央缀直径为3.5米,16层螺旋式藻井,藻井中缀八仙过海木雕;油梁遍饰文武天官浮雕,东为薛仁贵征东,西为薛丁山征西;狮子枋图案为九狮过江,浮雕颇具明代皇宫的建筑风韵;狮子枋左右上方各缀八字枋,八字枋分饰八仙过海和唐僧取经浮雕图案;飞檐之下均饰金凤凰木雕,飞檐翘角使人看到清代建筑遗风;台面中堂绘有福、禄、寿三星高照壁画,两侧各绘4幅大型壁画;油梁与立柱衔接处,均缀木雕狮撑和鳌鱼雀替,充分发挥了构件的美化与加固功能;戏台两侧壁墙顶部,为懒龙伸腰雕塑,龙头为1立方米。
  祠堂台则与词堂相连。一般都是晴雨双面台,也有部分在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废,台祠分离,但仍相距不远。如众埠镇界首村祠堂即是雨台,两侧设有阁楼包厢,雨台与祠堂遥相对应。双田镇蔡家祠堂台虽属单面台,却也晴雨可用,且阁楼包厢、班社寝舍、餐厅厨房和管理人员用房一应俱全。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形成四环形庭院建筑,规模可观。由此也可窥见它昔日演出的活跃。浒崦村古戏台是乐平祠堂台的经典之作。它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为晴雨双面祠堂台。由戏台、看台和名分堂三部分组成。名分堂为程氏宗祠,是旧时宗族长老祭祀和执行族规家法的场所。同时也是雨天看戏的地方。晴台前辟露天广场,可容纳3000至4000人左右。雨台与名分堂遥相对应,整个祠堂台形成长方形的四环院落。此祠堂台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平素有“洪公气节,马氏文章”之美誉。是个文章节义之邦。乐平的戏剧活动源远流长,早在中国戏曲处于鼎盛时期的元代,乐平戏剧家赵善庆所著《孙武子教女兵》和《唐太宗骊山七德舞》等八部杂剧,就被《太和正音谱》誉为“蓝田美玉”。出生在乐平后港菱田村的石凌鹤,是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和“国防文学”剧作家,他创作改编的《西厢》、《还魂记》、《南瓜记》等几十部剧作,在乐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许还山、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马博敏、著名影星石兰等都是从乐平这方热土走向全国的。他们的著述、他们的活动,是乐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明代乐平戏剧班社话动就日趋活跃频繁,赣剧即起源于此时的弋阳腔,后在发展过程中受徽、浙戏曲影响,形成乐平高腔。乐平也因此成为赣剧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赣剧之乡”。光绪年间以后,乐平剧曲班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梨园弟子多达数千人。培育戏曲艺人的乡村太子班多至数十个。新中国成立后,乐平赣剧团是全省赣剧的一支劲旅。20世纪80年代,全省赣剧演出团体大调整,乐平赣剧团是全省保留的三个团之一。当时公社、乡场、村办业余剧团多时达到400多个,演员多为农民。他们一直坚持农忙务农,农闲务艺,亦农亦艺,坚持不懈。有的一家五代都是演员,在乐平农村,戏剧演出活动是彻底地“平民化”了。每逢元宵节、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或修谱、开谱、接风剪彩、华厦落成、婚寿大庆或接观音、建寺庙、请财神等节庆和酬神活动,村坊里便开台做戏。一般以赣剧为主,辅以越剧、婺剧、黄梅戏、采茶戏和乐平地方戏马灯戏等。做戏时间少则3天至5天,多则10天半个月不等,而且都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乐平市的古戏台如此之多,其戏剧演出活动如此之活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国内外罕见的旅游文化资源。乐平古戏台以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弘,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乐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