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里的作坊、柴窑和瓷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72
颗粒名称: 里弄里的作坊、柴窑和瓷行
分类号: K928.725.63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景德镇市在城市改造中,保护了老城区里弄里一部分拥挤、低矮、陈旧的老房子,其中多处作坊、柴窑和瓷行的情况。
关键词: 作坊 景德镇 柴窑 瓷器 窑户

内容

景德镇在城市改造中,保护了老城区里弄里一部分拥挤、低矮、陈旧的老房子,其中有作坊、柴窑和瓷行多处。
  葡萄架2号是景德镇烧做两行窑户老板的房子,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集坯房、彩绘加工、仓库和住家于一体,非常原生态。景德镇一般作坊都是平房,架梁都较低,为的是工人推拉料板方便、省力。葡萄架2号是景德镇发现唯一的二层楼作坊,楼下制坯,楼上画坯。制坯作坊分有做坯、修坯、施釉等工序的工作场所,比较宽松。院子有晒架塘,塘边放了若干个木桶,用来淘洗泥釉料;塘上立有坯架,用来晾晒坯件。作坊坐北朝南,以便充分利用阳光。住宅地势低洼,同一般平常建筑,且不会挡住作坊阳光。作坊与住房之间有一口水井,至今还可饮用。遥想当年,有多少代人凭栏取水、练泥、制坯、淘米、洗菜,它见证了窑户老板的创业历程,也看到过瓷工的悲欢艰辛。
  彭家上弄两座晚清时期的柴窑,左边的叫何老大窑,右边的叫刘家窑。在窑隔壁的墙上还嵌有一小块碑刻题记,上写“光绪拾年孟秋月重建”,即1884年。景德镇市区有好几座这样并列的窑,窑房建筑风格别致,全采用高大结实的木材,看起来像树林子一样,柱础都是东拼西凑的。这两座窑紧挨御窑厂,搭烧过官窑器。附近还有保存较好的老作坊,一般都尽量靠近窑房,方便搬运。窑里面分别有装坯、满窑、开窑及码放匣钵的地方,楼上用来堆放松柴,并有供烧窑师傅休息、管事先生记账用的房间。“窑”看上去像半个蛋形或半个瓮形,人称“蛋形窑”,或叫“瓮窑”,文献上也称“镇窑”。前面是窑门,中间是窑床,后面有烟囱。最好的窑内中部放细瓷,前后左右放粗瓷。柴窑产生于明末清初,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烧成一窑瓷器需4天时间(满窑一天、烧窑一天、冷却一天、开窑一天),瓷器的好坏全靠烧窑工的经验。
  距彭家上弄不远处有条名为“斗富弄”的街道。斗富弄的名称,相传是因几位窑户老板过年放鞭炮比富而得名。斗富弄北面的弄堂叫沟沿上,因下面有暗沟。清代早期以前景德镇还能看得到一些河汊,河汊上有一些桥,如韦陀桥、十八桥、通津桥等,后来这些河汊成了暗沟,而桥名依然沿用至今。这里也有两座并列的光绪年间柴窑:一座叫过路窑,一座叫江家窑。过路窑因窑房下留有行人通道而得名。窑的西面是徽州会馆所在地,那边有好几间作坊,窑主的仓库、住宅也在这里。民国初年,过路窑的窑主为了通道,曾与徽州会馆打了一场大官司,后由省高院终审判决了今天这个样子。当年这里立有一块石碑记录了此事。
  汪家坦2号和花园里瓷行旧址是明代景德镇瓷行较典型的房屋建筑结构瓷行是瓷器行的简称,景德镇古代经营销售瓷器的货栈。即专为外地瓷商代买、落仓、包装和托运瓷器的牙行,还是大瓷商驻行采购瓷器的场所。瓷行建筑因功能和使用需要而不区形制。开面可增至五开间,一般仍保持天井格局。为了便于交通联系,大多数增加开阔的轩廊或檐廊。梁架装饰大体保持明代风格,但做工和雕饰更为简练。唯其门罩制作隆重,雕刻华美,以示商行实力。汪家坦2号瓷行的石雕门罩取仿木形式,以隔扇分成华板、心板和遮日板几段,均有生动流畅的花卉、卷草浮雕,遮日板下有石雕月梁,月梁粗短肥硕,彭形断面比木构更为夸张。中央刻上龟锦包袱纹样,取延年吉祥之意,民间色彩极浓。花园1号瓷行因改用民宅多年,仅存构架间。内部变动己非原貌。构架粗壮,超过明钦安殿柱围。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