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遗址话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66
颗粒名称: 御窑遗址话沧桑
分类号: K928.725.63
页数: 3
页码: 225-2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景德镇市御窑遗址的沧桑文化。
关键词: 御窑遗址 名胜古迹 景德镇市

内容

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用瓷和皇帝赏赐臣僚御瓷的。北宋的官窑设在汴梁(今开封)附近,南宋的官窑设在临安(今杭州),而元、明、清的官窑则设在景德镇。
  景德镇御窑厂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七百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他们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等重点文博机构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现在的御窑遗址公园就是昔日的景德镇御窑厂。它的正门向南面对现珠山中路,向北到斗富路,东临中华路,西至东司岭,总面积为54300平方米。大门正中是当年御窑厂的甬道,甬道的两边有东西大库房和23个作坊。作坊内有等距离的开间,每间几乎都有直径相同装辘轳车的车轴坑。作坊不远处有并排的5座窑,体积不大,只有1立方米左右,但窑炉结构清晰,保存完好:前面有火膛,后面是烟室。御窑厂有6种窑,即风火窑、色窑、大、小火监火黄窑、大龙缸窑、匣窑和青窑,根据文献的描述,这5座窑是大龙缸窑。一座窑只能烧一口缸,由此可见官窑的烧造是不计工本的。
  早在1271年,元帝国建立。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故其服饰、建筑都崇向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为后来明清两代御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说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陶厂,后改称御器厂。平时由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逄大量烧造时期,朝廷都派宦官来镇督造。
  传说明代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的雪花自然凝结成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以为瑞祥之兆,士气大振,战果辉煌。后来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器厂的技师们便依照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制出鲜红甜白的龙纹瓷器,以表示对永乐皇帝的崇敬。而这种集鲜红甜白于一体的瓷器,一时间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皇帝对景德镇御器厂的生产相当关心。在他的倡导下,成化官窑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成化斗彩”一直被人视为珍品。古时就有“神宗御前尚食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而在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
  1644年明王朝覆亡,御器厂为清政权所有,更名为御窑厂,开始由督淮官吏或九江官吏巡领,并派员驻厂协助。以后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吏驻厂督造。以督陶官姓氏冠首窑名,有康熙年间的臧(臧应选)窑、郎(郎廷极)窑,雍正年间的年(年希尧)窑,乾隆年间的唐(唐英)窑。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大军入城后,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耗费资金不算,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为替百姓解恨,便放火把御窑厂烧了。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72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监督管理。同治七年(1868)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彻底推翻了帝制,御窑厂结束了它连续为封建帝王烧造御瓷的历史。尔后,这里成为浮梁县政府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2003年,为保护文化遗产,市政府从这里迁出。由考古工作者精心发掘后,建成御窑遗址公园。这既保护了文物,又展示了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并成为人们凭吊历史、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