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德镇陶瓷文化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64
颗粒名称: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景区
分类号: K928.705.63
页数: 22
页码: 223-2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景区十余处,包括珠山与龙珠阁、古代制瓷工艺再现古窑厂、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名瓷荟萃的中国陶瓷城、雕塑瓷厂古建筑群明青园、里弄里的作坊、柴窑和瓷行、世界制瓷粘土命名地高岭、盛产白瓷的杨梅亭古瓷窑、白虎湾、南市街、黄泥头古瓷窑址、气势恢宏的陶瓷文化墙等。
关键词: 陶瓷文化 名胜古迹 景德镇市

内容

珠山与龙珠阁
  峰峦独耸的珠山,自古就是景德镇的象征。相传秦代的番君吴芮曾立马此山,因而始称“立马山”。又因其山势蜿蜒,有五龙抱珠之象,也称五龙山。五代诗人和凝咏诗写道。“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行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自此,珠山这个名称,已经成为景德镇的别称了。大凡名山,必建有亭阁,珠山之上也不例外。唐以来这里亭阁继立,唐代叫聚珠亭,宋代称中立亭,明代称朝天阁和环翠亭,清又改称文昌阁。20世纪初重建亭阁才称“龙珠阁”。今天新建的龙珠阁仍位于珠山旧址之上,更加气势恢宏,亭阁高耸,巍峨壮观,绣闼雕甍,飞翠翔丹。自明始该阁就是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物,逐渐转化成瓷都景德镇的城徽。
  有这么这一个故事:1973年冬天,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艾惕思,专程从北京来景德镇参观考察。他行装刚卸,就要参观龙珠阁。这位大使先生是一位考古学家,曾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普兰士顿著的《明代官窑考》中看到了一幅照片,知道有个“龙珠阁”,心仪已久。可惜当时龙珠阁还没修复,他只能在遗址寄托思古之幽情。
  1987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这座具有景德镇象征意义的龙珠阁得以破土重建,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90年10月11日“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前夕建成。重建后的龙珠阁是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共6层,高达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底层正厅和二楼正壁高悬着李先念和王震分别题写“中国瓷都景德镇”横匾,殿内置有瓷都著名书画家、陶瓷考古专家的作品和著作,陈列着青花釉里红万件大花瓶、明正统官窑巨型龙缸及珠山出土的明代官窑陶瓷珍品等。名人名作,名阁名瓷,相映生辉。
  登上阁顶,凭栏远眺,千年古镇尽入眼底,南山拱秀,昌水环流,一派旖旎风光;高楼栉比,街道纵横,充满着现代气息;看着眼前的情景,谁都会想起景德镇古老的漫漫瓷路。从“印纹硬陶”到御窑厂丰厚的文化积淀,从制瓷之初的“光致茂美”到许多块熠熠生辉的金奖金牌,瓷都走过的历程,是一条多么曲折,多么漫长,又是多么辉煌的道路。怀古思今,使人迸发出奋进的激情。
  龙珠阁周围的地底下还埋藏着无数宝贵的文物遗存。1987年重建龙珠阁时,就发现了大量明代成化官窑的瓷片。这些瓷片可复原出2000余件标有明确纪年的古代瓷器。当代日本著名学者传谷布乐尔曾说,现今全世界保存的中国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只有100多件。因此,这次发掘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复原的瓷器被视为旷世奇珍,有的还是只见史书记载而不见传世的孤品。由于景德镇官窑烧造瓷器时间长,历元明清三代500余年,规模又如此宏大,所烧瓷器如此美好,因此,“珠山”和其上的“龙珠阁”声名不胫而走,为世人所瞩目和景仰!
  在日本产瓷区濑户市,也有“龙珠阁”屹立于“珠山”之巅。不过,那“龙珠阁”是仿景德镇的,其“珠山”也是假设的,但表达的却是濑户人对景德镇龙珠阁的崇敬之情。
  “龙珠阁”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景德镇市中小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场所,同时也给古老的“龙珠阁”增添了异彩!
  御窑遗址话沧桑
  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用瓷和皇帝赏赐臣僚御瓷的。北宋的官窑设在汴梁(今开封)附近,南宋的官窑设在临安(今杭州),而元、明、清的官窑则设在景德镇。
  景德镇御窑厂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七百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他们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等重点文博机构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现在的御窑遗址公园就是昔日的景德镇御窑厂。它的正门向南面对现珠山中路,向北到斗富路,东临中华路,西至东司岭,总面积为54300平方米。大门正中是当年御窑厂的甬道,甬道的两边有东西大库房和23个作坊。作坊内有等距离的开间,每间几乎都有直径相同装辘轳车的车轴坑。作坊不远处有并排的5座窑,体积不大,只有1立方米左右,但窑炉结构清晰,保存完好:前面有火膛,后面是烟室。御窑厂有6种窑,即风火窑、色窑、大、小火监火黄窑、大龙缸窑、匣窑和青窑,根据文献的描述,这5座窑是大龙缸窑。一座窑只能烧一口缸,由此可见官窑的烧造是不计工本的。
  早在1271年,元帝国建立。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故其服饰、建筑都崇向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为后来明清两代御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说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陶厂,后改称御器厂。平时由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逄大量烧造时期,朝廷都派宦官来镇督造。
  传说明代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的雪花自然凝结成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以为瑞祥之兆,士气大振,战果辉煌。后来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器厂的技师们便依照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制出鲜红甜白的龙纹瓷器,以表示对永乐皇帝的崇敬。而这种集鲜红甜白于一体的瓷器,一时间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皇帝对景德镇御器厂的生产相当关心。在他的倡导下,成化官窑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成化斗彩”一直被人视为珍品。古时就有“神宗御前尚食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而在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
  1644年明王朝覆亡,御器厂为清政权所有,更名为御窑厂,开始由督淮官吏或九江官吏巡领,并派员驻厂协助。以后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吏驻厂督造。以督陶官姓氏冠首窑名,有康熙年间的臧(臧应选)窑、郎(郎廷极)窑,雍正年间的年(年希尧)窑,乾隆年间的唐(唐英)窑。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大军入城后,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耗费资金不算,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为替百姓解恨,便放火把御窑厂烧了。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72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监督管理。同治七年(1868)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彻底推翻了帝制,御窑厂结束了它连续为封建帝王烧造御瓷的历史。尔后,这里成为浮梁县政府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2003年,为保护文化遗产,市政府从这里迁出。由考古工作者精心发掘后,建成御窑遗址公园。这既保护了文物,又展示了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并成为人们凭吊历史、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佛印湖畔的瓷器之宫——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陶瓷馆坐落在市风景秀美的佛印湖(莲花塘)畔,四周树木葱翠、环境宁静幽雅。该馆是1952年由中央文化部拨专款建造的,1954年1月落成正式对外开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馆最早,藏瓷十分丰富的陶瓷艺术专业博物馆。
  从陶瓷馆门前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便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题写的馆名。步入展厅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陶瓷王国,2500多平方米展厅里,收藏着不同历史年代、不同艺术造型、不同装饰画面、不同创作风格的陶瓷珍品18000多件,真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集古今名瓷于一室,述千年历史于一时”。景德镇陶瓷馆整个展览大厅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部分,展出从五代开始至宋、元、明、清到民国几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第二部分是现代部分,主要反映景德镇解放后恢复和发展时期的陶瓷产品,按釉上彩、釉下彩(包括玲珑瓷)、颜色釉和雕塑瓷四个装饰类别布展,尤其是获国家金、银奖,国际金奖的青花梧桐餐具、青花玲珑餐具、粉彩陈设瓷、颜色釉瓷、雕塑瓷、薄胎瓷和国家各类大赛一、二等奖的陶瓷精品引人注目;第三部分是外国外地陶瓷,收藏精品3700多件。
  古代制瓷工艺再现古窑厂
  景德镇西市区蟠龙岗陶瓷文化博览区,有古窑和陶瓷民俗博览馆两部分,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古窑由制瓷作坊、镇窑、风火仙师等景点组成,向我们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工业建筑布局,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
  古代制瓷作坊,景德镇人也把它叫做“坯房”。作坊有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之分,结构布局大致相同。但制作的产品不同,工艺和设备也有差距。一般来说,作坊都是由正间、廒间和泥房三座单体建筑组合的庭院式建筑。南面是正间,为成型操作之处;北面是廒间,为原料仓库。二者相互平行,南北呼应。西侧为泥房,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处;中部为长方形庭院,是淘洗泥料和晾晒坯体的空间。各间都向内院敞开,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式建筑。作坊内工人师傅淘泥、捺泥、拉坯、印坯、利坯、补水、沾釉、荡釉、剐坯等全是手工操作,每人只做一道工序,在细致分工的基础上又进行生产合作。
  窑,是制瓷过程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景德镇窑,简称“镇窑”。是在唐宋以来所使用过的龙窑、马蹄窑、葫芦窑的优点的基础上,参考北方馒头窑的长处,并根据当地松柴燃烧温度高、火焰长的特征发展而来的。景德镇人也称之为“柴窑”。镇窑的炉膛呈长锥状,前宽后窄,前高后底,窑囱在窑的尾部。窑蓬呈桥拱状,采用窑砖作无模、无支撑、咬缝砌造的蛋壳结构。烧窑之先,窑工把装有瓷坯的匣钵依次放入窑膛内,码成一根根匣钵柱,这个过程叫满窑。满好窑后,用窑砖把窑门封起来,仅在窑门上部留一个投柴口。烧窑时,窑工在把桩师傅指挥下,把一捧捧柴投进窑内,日夜不停,直到瓷坯烧成瓷器。
  风火仙师庙中的风火仙师,是景德镇瓷业工人所祭拜的特殊的神。这神原本是一个现实中人,名叫童宾,明代浮梁里村人氏,御器厂窑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来镇督造大器青花龙缸,久不成功。便对瓷工进行“例外苛索”,鞭打以至捕杀。瓷工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此况,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内,以示抗议。几天后开窑,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然而童宾之死,激起瓷工义愤,导致民变,焚烧了御器厂的厂房,潘相吓得只身偷偷地逃跑了。朝廷为安抚民心,在御器厂东侧修建“佑陶灵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现此庙内风火仙师两边分别是雷公、电母和金、木、水、火、土、风六神。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于1979年开始筹建,该馆以异地保护明清古建筑为依托来立馆,业务活动以研究展示瓷业习俗、传统、工艺,开发旅游为主。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布有“明闾”、“清园”等明、清古建筑群12栋,4600平方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坐落在陶瓷文化博览区内,与古窑瓷厂毗邻。这里青山环抱,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明闾”、“清园”两组古建筑群布局有致,白墙青瓦,雕檐翘角,环绕绿竹古松。气势雄伟的门楼,曲致清澈的明湖,小巧玲珑的兀然亭、环翠亭各成情趣,错落其间。
  淸园“玉华堂”为陶瓷民俗展,展示的是陶瓷工艺习俗,分别用图片、塑像、实物和文字介绍古代瓷器制造过程,独特的行业习俗。“玉华堂”一侧有古代烧瓷的各种古窑模型,后面是“天后岩”、“祖师庙”、“大夫弟”和历代文人雅士赞美景德镇瓷噐的瓷碑长廊。馆内还设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瓷乐表演。
  “明闾”有闾门、店铺、祠堂、民宅八栋建筑。其中闾门在我国明代建筑遗存中较为罕见的,它与安徽歙县溪南明路亭同属明代建筑中精致的建筑小品。“清园”有四栋不同类型的清代建筑。其中有构架精犷壮观,雕刻彩饰华丽堂皇的祠堂;有气势轩昂、用料考究的窑柴行老板大宅。它们是研究景德镇的经济、建筑、陶瓷发展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又可以一览古时景德镇民间建筑之风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游览价值。
  1994年10月,陶瓷民俗博览馆被省委、省政府授牌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又入选为全国100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陶瓷文化博览区2004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现已成为瓷都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锦绣昌南——中国瓷园
  “锦绣昌南—中国瓷园”是景德镇十大旅游景观之一,它以瓷都千年文化为基调,比照“清明上河图”全景,再现了景德镇明、清鼎盛时期的昌南古镇风貌。
  锦绣昌南中国瓷园占地面积21公倾,东向昌江,南至西河,西至新平路,北临迎宾大道。是机场路、206国道和景九、景鹰、景婺黄高速公路进入市区的门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它是景德镇地区集陶瓷制作、购物投资、置业旅游、古玩及艺术品收藏和鉴赏、美术研究、风俗民情于一体的大型、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景观园区。在这里,既有各流派陶瓷作坊、名人工作室、陶瓷商号、赏鉴场所,还有古代气息浓郁的客栈、酒肆、茶楼、陶吧、牌坊、水车、楼台、亭阁、小桥。
  在融徽派建筑与现代风格于一体,青瓦白墙,棱角分明,显示其独特神韵的门楼门内,一座高大雄伟的,形似北京天坛的“千禧瓷坛”耸立在园区的中央。千禧瓷坛占地3000平方米,分上、中、下3层。
  瓷坛上部,中央耸立着与天坛祈年殿相同的,三层檐攒尖顶圆形建筑祈瓷殿,殿内竖立雕塑“窑神”。这里定时举办“祭窑神”大型民俗活动,届时瓷乐团将演奏带有宗教色彩的庄重音乐,五湖四海的陶瓷业主及从业人员将顶礼膜拜“窑神”,析求天下太平,瓷业兴隆,事业有成和全家平安幸福。
  瓷坛中部,气势恢弘的大厅为“景德镇百年陶瓷珍品馆”。它立足一个“珍”字,展出了远从清末、民国到建国初期的“珠山八友”和同时代名家、陶瓷美术家的作品;近则涵盖当代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艺术专业教授、副教授的代表作品;以及中青年艺术人员历次大奖赛获金奖的作品,共500余件。其中有部分是收藏家和艺术家珍藏多年,少为鲜见的孤品。展馆集参观、鉴赏、购物为一体,馆内还设有工作室、休息厅、小卖部。
  瓷坛底部,一部分将开辟陶艺制作区,另一部分将作超市商场,是旅游者玩泥、画瓷、购物的天堂。
  瓷坛不远处有独具特色的“锦绣湖”,犹如一颗明珠荡漾在瓷坛的东南方。她拥有近万平方米的广阔水面,湖中饲养着各类名贵鱼种,水面荷花含苞欲放,人力古船荡漾在涟漪的湖面。阁楼式的“湖中亭”与周边连成一条瓷文化的艺术长廊,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或书法笔走龙蛇,大气磅礴;或绘画墨色洁净,意境空灵。
  名瓷荟萃中国陶瓷城
  锦绣昌南中国瓷园斜对面,就是规划面积133公顷的“中国陶瓷城”。现拥有商铺1447个,整个市场内不仅有景德镇陶瓷,还有潮州、宜兴、德化等陶瓷产区的名瓷。它在景德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景德镇重要的商贸流动平台。同时它作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一个窗口,向世人阐述着景德镇陶瓷业的辉煌。
  中国陶瓷城西侧还建立了“国际博览中心”。在此定期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陶瓷名家作品拍卖会,世界陶瓷展销订货会,陶瓷文化研修与学术交流会等活动。
  在中国陶瓷城中心广场,有“瓷魂”陶瓷文化长廊和陶瓷文化墙。陶瓷文化长廊长18米,根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景所著《天工开物》一书“陶埏”中提到制造瓷器要“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参照清代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冶图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陶成图”,绘制了48幅从瓷土开采、练泥、配釉、成形、修坯、画坯、施釉、装坯、烧窑到彩瓷、包装等瓷器制造全过程的图画。每幅画均有简单的说明。陶瓷文化墙矗立在文化长廊尽头。高2.8米,宽6米。全用景德镇历代古瓷碎片镶嵌,上有颜体楷书“瓷魂”两个大字。
  雕塑瓷厂古建筑群明青园
  明青园位于景德镇市东郊、闻名遐迩的雕塑瓷厂内,这里绿树环绕,翠竹掩映,清一色的古色古香徽派建筑。人们徜徉其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明清时代的某个庄园。青砖、白墙、飞檐、画栋,使人犹如置身世外桃园。
  雕塑瓷是景德镇传统产品之一。谈到瓷雕艺术,不能不提及20世纪30年代闻名海内外的曾龙生,他与天津“泥人张”齐名,有“南曾北张”之说。据传,他与“泥人张”下棋,一边在各自的袖子里捏塑对方的肖像,棋下完了像也捏好了。如今瓷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品精美绝伦。
  园内有明代的砖雕、石刻,清代雍正年间和道光十三年的建筑。是从附近农村买耒濒危古屋,修旧如旧,重新组装成的。既保护了古代建筑,又丰富了企业文化,给瓷都增添了一道风景。
  明青园有“名人作坊”、“现代陶艺馆”和“明青园仿古街”。在名人作坊,可以了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陶瓷艺术家的创作活动,雕塑瓷的生产过程,一边参观一边可以和名师们交流,也可以选购自己喜爱的作品。如果对陶艺感兴趣,还可以亲手体验一下拉坯、捏塑和画坯、画瓷的感觉。“现代陶艺馆”里陈列着中外艺术家的现代陶艺作品,同时也展出一些古瓷器、古家具、古木雕等。还有一些小游艺活动,会让人们感到趣味无穷。喜欢购物的游客,还可以上“仿古街”逛逛,挑选自己心仪的瓷器。
  里弄里的作坊、柴窑和瓷行
  景德镇在城市改造中,保护了老城区里弄里一部分拥挤、低矮、陈旧的老房子,其中有作坊、柴窑和瓷行多处。
  葡萄架2号是景德镇烧做两行窑户老板的房子,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集坯房、彩绘加工、仓库和住家于一体,非常原生态。景德镇一般作坊都是平房,架梁都较低,为的是工人推拉料板方便、省力。葡萄架2号是景德镇发现唯一的二层楼作坊,楼下制坯,楼上画坯。制坯作坊分有做坯、修坯、施釉等工序的工作场所,比较宽松。院子有晒架塘,塘边放了若干个木桶,用来淘洗泥釉料;塘上立有坯架,用来晾晒坯件。作坊坐北朝南,以便充分利用阳光。住宅地势低洼,同一般平常建筑,且不会挡住作坊阳光。作坊与住房之间有一口水井,至今还可饮用。遥想当年,有多少代人凭栏取水、练泥、制坯、淘米、洗菜,它见证了窑户老板的创业历程,也看到过瓷工的悲欢艰辛。
  彭家上弄两座晚清时期的柴窑,左边的叫何老大窑,右边的叫刘家窑。在窑隔壁的墙上还嵌有一小块碑刻题记,上写“光绪拾年孟秋月重建”,即1884年。景德镇市区有好几座这样并列的窑,窑房建筑风格别致,全采用高大结实的木材,看起来像树林子一样,柱础都是东拼西凑的。这两座窑紧挨御窑厂,搭烧过官窑器。附近还有保存较好的老作坊,一般都尽量靠近窑房,方便搬运。窑里面分别有装坯、满窑、开窑及码放匣钵的地方,楼上用来堆放松柴,并有供烧窑师傅休息、管事先生记账用的房间。“窑”看上去像半个蛋形或半个瓮形,人称“蛋形窑”,或叫“瓮窑”,文献上也称“镇窑”。前面是窑门,中间是窑床,后面有烟囱。最好的窑内中部放细瓷,前后左右放粗瓷。柴窑产生于明末清初,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烧成一窑瓷器需4天时间(满窑一天、烧窑一天、冷却一天、开窑一天),瓷器的好坏全靠烧窑工的经验。
  距彭家上弄不远处有条名为“斗富弄”的街道。斗富弄的名称,相传是因几位窑户老板过年放鞭炮比富而得名。斗富弄北面的弄堂叫沟沿上,因下面有暗沟。清代早期以前景德镇还能看得到一些河汊,河汊上有一些桥,如韦陀桥、十八桥、通津桥等,后来这些河汊成了暗沟,而桥名依然沿用至今。这里也有两座并列的光绪年间柴窑:一座叫过路窑,一座叫江家窑。过路窑因窑房下留有行人通道而得名。窑的西面是徽州会馆所在地,那边有好几间作坊,窑主的仓库、住宅也在这里。民国初年,过路窑的窑主为了通道,曾与徽州会馆打了一场大官司,后由省高院终审判决了今天这个样子。当年这里立有一块石碑记录了此事。
  汪家坦2号和花园里瓷行旧址是明代景德镇瓷行较典型的房屋建筑结构瓷行是瓷器行的简称,景德镇古代经营销售瓷器的货栈。即专为外地瓷商代买、落仓、包装和托运瓷器的牙行,还是大瓷商驻行采购瓷器的场所。瓷行建筑因功能和使用需要而不区形制。开面可增至五开间,一般仍保持天井格局。为了便于交通联系,大多数增加开阔的轩廊或檐廊。梁架装饰大体保持明代风格,但做工和雕饰更为简练。唯其门罩制作隆重,雕刻华美,以示商行实力。汪家坦2号瓷行的石雕门罩取仿木形式,以隔扇分成华板、心板和遮日板几段,均有生动流畅的花卉、卷草浮雕,遮日板下有石雕月梁,月梁粗短肥硕,彭形断面比木构更为夸张。中央刻上龟锦包袱纹样,取延年吉祥之意,民间色彩极浓。花园1号瓷行因改用民宅多年,仅存构架间。内部变动己非原貌。构架粗壮,超过明钦安殿柱围。
  世界制瓷粘土命名地高岭
  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景德镇城区50公里的高岭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用原料产区,亦为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命名地。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说:“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高梁山即高岭。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土。1869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此考察,在他的名著《中国》第三卷中,对高岭土作了详细介绍,从此高岭闻名世界。其遗址分布于高岭山、水口亭、东埠村三处。
  高岭有大量古矿坑、淘洗池的遗迹以及尾沙堆积物。水口亭上书“云岭玉峰”四字,亭内保存有明万历至清雍正时期石碑数块。东埠村仍存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官方碑碣,村内清代市街依旧。高岭土自元初开发并应用于制瓷工艺,是制瓷业史上的重大变革。现存遗迹遗物,是考察研究粘土学、高岭土采掘史和瓷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高岭土矿遗址园区由高岭和东埠两个景区构成。高岭—东埠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其中,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这里现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是《闪闪的红星》等电影的外景拍摄地。
  瓷的圣地——湖田
  坐落在我国宋代著名窑场、雄居青白瓷生产魁首地位的湖田窑遗址上的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于2003年9月25日正式揭牌。此馆是在20世纪80年代始建的湖田窑陈列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修,调整补充藏品,完善景点布局后,改为现在馆名对外开放的。
  在湖田窑遗址约40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907年至1644)制瓷历史的丰富遗存,它清晰地反映了700多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我国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艺术爱好收藏者和中外游客的朝圣之地。
  民窑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标本,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制瓷场景。
  在民窑博物馆目前确定的12处26万平方米的保护区范围内,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它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使湖田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海内外。
  活的历史——绕南
  绕南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东河流域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这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等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对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绕南堆积物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此外,丰富的陶瓷文化体验活动还可以使游客亲身感受到瓷文化悠久而迷人的魅力。
  古水碓作坊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修缮保存至今。是目前瑶里境内保存最完好、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水碓,是研究瓷石加工工艺的活标本。它由水轮、碓杆和碓臼三部分组成。
  瑶里人民充分利用天然的水流落差动力,在水上安装水碓,用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和釉果。每当春夏发水季节,东河支流沿河两岸便是车轮旋转,水碓翻腾,数里相接,响声隆隆,形成了“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的壮观场面,印证了当年“十万陶工万炮齐轰,家家窑火户户陶埏”的真实写照。
  水碓舂土工艺工序不多,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粉碎细度高,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制瓷工艺。它将水力学、机械学和陶瓷工艺学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我们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
  绕南的古陶瓷作坊数量特别多,它们依坡而建,彼此错落有致,各个作坊之间都有小路相通,而且都可以到达河边。
  盛产白瓷的杨梅亭古瓷窑
  杨梅亭古瓷窑址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景德镇市东南约6公里的竟成镇杨梅亭村(又称胜梅亭)。其遗物堆积层在村西一农舍后面山坡下,东西长约20米,南北长约25米,瓷片、窑具散见于全村每个角落,由村东过小溪300余米(画眉楼一带)亦见有大量碎瓷片,整个遗址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出土的瓷片观察,该窑址主要生产白瓷,其次为青釉瓷和影青瓷。产品有碗、盘、壶之类,型制特征与湖田窑同时期产品基本一致。发现的窑具有垫柱,以夹沙的粘土作成,漏斗式匣钵及圈状或饼状垫饼,是以粘土加粗料制成。
  从窑具分析,该窑址装烧形式为支钉造烧和仰烧两种形式。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白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坚硬,据分析,胎白度达70%,孔隙为0.81%,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所用原料仅为瓷石一种。釉色晶莹纯正。故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影青瓷的生产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地人几经建房铺路,使大量瓷碗、盘、壶等残器裸露在外,堆积层破坏比较严重,现加强了保护力度,公开对外开放,供人们观览。
  白虎湾、南市街、黄泥头古瓷窑址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现存有30余处古陶瓷文化遗址,包括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古瓷窑址,瓷片堆积层和古窑作坊。窑址可分为东河、南河、市区及近郊区域。除已单列湖田、杨梅岭、绕南古瓷窑址外,下面再介绍三个主要窑址:
  白虎湾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9公里的景婺公路边,距浮梁湘湖有1公里。白虎湾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是五代至宋初时窑址堆积层;村西油榨山背后,为北宋时期遗物堆积层;村南公路边的蒲鸡墩,以南宋堆积层为主。三处堆积总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遗物中有胎土呈灰色、胎骨较厚的瓷器;有施釉极薄、布满纹片的产品;有平底不挂釉,外面有凹纹的青釉瓷;有底足较高、胎土纯白碎白等。窑址规模宏大,保存完好。
  南市街古瓷窑址,距市区21公里,在浮梁寿安柳家湾以西。遗物分四片堆积:一处在南市街尽头,一处在村南约200米山涧中,一处在村后600米的狮子山黄土岭西北斜面上,一处在公路与南山麓之间,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瓷器品种繁多,有青白瓷、影青瓷、青花瓷等产品,器型精巧,釉面光滑,纹饰丰富。尤其是黄土岭堆积的影青瓷,胎底薄,釉色晶莹,白里透绿。雕刻生动、别致。该窑生产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产品较精,是境内仅次于湖田窑的古瓷窑遗址。
  黄泥头古瓷窑址,是景德镇五代、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在市东黄泥头小学后山。该址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遗物堆积范围约5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堆,高十数米。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两种,碗、盏以钉重合叠烧。壶为瓜梭式。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主要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
  气势恢宏的陶瓷文化墙
  在景德镇西郊昌南大道上,有一段以山体斜面为载体的陶瓷文化墙。其规模和气势,在国内外罕见。
  北侧三个山坡上,展现“水土宜陶”的主题。它由三部分组成,自东向西依次装饰。画面以鹅卵石作底,中间嵌以线条,表示波纹与沙滩,体现江南水乡的地域特点。水上有舟船,以三闾庙古街、古码头为背景,展示古代昌江水路运输繁江景象。中间一块主体建筑为龙珠阁,是景德镇元明清三代官窑的象征,也是景德镇瓷业最高成就的体现。西面一块表现的是高岭,世界通用制瓷原料“高岭土”的命名地,展现“水土宜陶”中的一个“土”字,也就是制瓷原料的来源。该文化墙以陶瓷艺术为主体,同时装点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典型瓷器和典型装饰手法,展示了瓷都千余年来瓷业发展的历程。
  南侧四个山坡上,展现“窑火千年”的主题,它由四部分组成,自西向东依次装饰。主画面为明代以来景德镇制瓷所使用的窑炉,包括葫芦窑、马蹄窑、蛋形窑(镇窑)、圆窑和梭式窑。在构图上,用铺天盖地的窑火,营造特有的瓷文化氛围,以窑火拟人化处理的构成手法,加强建筑美感。还用颇具影响的瓷器做部分点缀,强化其色彩的跳跃性。该文化墙以窑炉和工艺技术为主线,充分体现陶瓷历史的进程,使之与窑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表现了景德镇千年窑火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三宝蓬瓷石矿区独具风姿
  独具风姿的三宝蓬,青山高耸、林木葱郁、溪水淙淙、碓声起落,显示这块山间洼地田园与矿区相揉的特色风貌。
  三宝蓬瓷石矿区位于景德镇市区东郊,距湖田窑址不到3公里。从古至今这周围的丘陵蕴藏瓷石,人们开采出瓷石后,经以溪水为动力的水碓捣碎成制瓷原料。这此起彼落的水碓,几百年来就这般日夜不停地劳作,它曾为湖田窑的兴盛,市区的瓷业生产作出过重大贡献。古代有人形容这里是“万杵之声殷地”。
  在三宝蓬矿区,有一陶瓷艺术研修苑。它既为著名的矿区留下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也为中外游客及学习陶瓷的大中专学生提供研修和实践的基地。这里面的3间古式制瓷作坊内,可以进行练泥、拉坯、利坯、施釉、彩绘等工序的操作;这里还有按古老镇窑模式建造的瓷窑,从作坊生产出来的瓷坯,可在这窑内焙烧成洁白如玉的瓷器。
  青少年的好去处陶艺培训基地
  陶艺培训基地全称为景德镇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暨全国中小学生陶艺培训基地。位于陶瓷文化博览区西侧,占地318亩。其建筑依山傍水,融现代园林为一体,视野宽阔、景色壮丽、闹中取静、极具特色。
  “全国中小学生陶艺培训基地”是由国家教育部授牌,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三部委联合投资建成的,它主要是服务于全国中小学生和广大陶艺爱好者。陶瓷培训基地按功能分为数学区、活动区和制作区。内设陶艺培训与制作、青少年校外活动等项目。它以服务青少年为宗旨,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弘扬陶瓷文化,注重亲身实践,培养创新精神,陶冶思想情操,增强爱国情感。
  这里将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基地,国内外青少年陶艺交流的重要窗口,青少年开展校外科技文化活动的理想乐园,对外旅游休闲娱乐的新景点。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